首页 【米兰·昆德拉系列】道德虚无主义的思想讲义

【米兰·昆德拉系列】道德虚无主义的思想讲义

举报
开通vip

【米兰·昆德拉系列】道德虚无主义的思想讲义 1 道德虚无主义的思想讲义 ——论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美学 《学术月刊》 2008年第 10期 刘 虎 摘要:米兰·昆德拉小说曾经风靡世界,但只要仔细分析就可看出,他的小说所崇尚的是掩藏在“自 我”、“存在”这些时髦外表之下的道德虚无主义。虽然虚无主义否定一切道德标准,但仍然以自我为标 准,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 昆德拉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创作小说,塑造人物;其人物普遍的性格特征是道德上的自私冷漠,展现 在政治与性两大小说主题上,便是在政治上缺乏正义感,在性爱上缺...

【米兰·昆德拉系列】道德虚无主义的思想讲义
1 道德虚无主义的思想讲义 ——论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美学 《学术月刊》 2008年第 10期 刘 虎 摘要:米兰·昆德拉小说曾经风靡世界,但只要仔细分析就可看出,他的小说所崇尚的是掩藏在“自 我”、“存在”这些时髦外表之下的道德虚无主义。虽然虚无主义否定一切道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但仍然以自我为标 准,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 昆德拉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创作小说,塑造人物;其人物普遍的性格特征是道德上的自私冷漠,展现 在政治与性两大小说主题上,便是在政治上缺乏正义感,在性爱上缺乏爱心。 昆德拉的小说创作实质成为了他的小说美学的思想讲义,诠释着他对小说的基本观念。 昆德拉倡导一种“相对性美学”,认为一切都失去了确定性,一切都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美学的思 想根源便是存在主义哲学,典型地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代人的信仰的缺失。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 文学批评 道德 虚无主义 作者简介:刘虎(1951-)男,北京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与比 较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08)10-0106-08 20世纪 6O年代以来,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 1929-)的小说风靡世界,拥有大量的读者,尤 其当他的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发表之后,更是获得一致的赞誉,“大多数评论者抛开批评, 争相炮制着各种谀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仅被称为‘辉煌的’、‘大胆的’或‘刺激的’,更被 普遍当作昆德拉文学不朽的专利——用—位评论者的话来说——使他成为‘活着的最伟大的世界作家’”。 这种盛况似乎至今未变。但另一方面,昆德拉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特别是他的小说的思想内涵遭到 尖锐的批判。 在笔者看来,昆德拉小说在“自我”、“存在”这些时髦外衣下掩藏的道德虚无主义,才真正是他的 小说及其美学思想的症结。 一、昆德拉的小说美学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美学可以称为“相对性美学”,其核心是“相对性”,来源于他所信奉的存在主 义哲学。 他推崇尼采,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两个伟大的哲学家揭示了这个时代的模棱两可”。 “自我”是昆德拉小说美学的阿基米德支点。他反复表达过这个看法:“所有时代的所有小说,都关 注自我之谜。一旦你创造出一个形象存在,你就自动地面对着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自我?怎样才能抓住自 我?这是小说之作为小说建立于其基础之上的那些基本问题之一。” 但是,在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人不再是自己的主人:“既然上帝已去,人又不再是主人,那 么究竟谁是主人呢?这颗行星正在没有任何主人的情况下穿过虚空。” 昆德拉在谈到卡夫卡的小说时将当今这个世界定义为“陷阱”:“在外部决定性如此超强以至内部动 因无足轻重的一个世界里,还有什么可能性给人留下?”因此,“生活是陷阱……”在昆德拉看来,在这 样一个迷失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达把人变成单纯的物,人不是自己的主人,因而以往一切政治、哲学、 道德观念——简言之,一切意识形态——的确定性都失去了意义,一切都是相对的。 昆德拉反对以“非此即彼”、“善恶分明”的公式来看待世界,反对“依据一种道德的而非探究的立 场来发掘小说的内核”,并提出了“小说的智慧(不确定的智慧)”这一概念。而“小说的智慧”在他看 来就是“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2 他认为塞万提斯的伟大就在于:“把世界当作模棱两可的东西,被迫不是面对单一的绝对真理,而面 对种种相互矛盾的真理混乱状态(体现于‘想象的自我’中的真理称为性格),并且被迫保有作为个人之 唯一确定性的‘不确定的智慧’……”因而,“发现那些只能为小说所发现的东西”。 他在谈到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构思时说了十分重要的一段话: 小说应该毁掉确定性。况且,这也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误解的根源。 读者时常问:“您究竟在想什么?您要说什么?什么是您的世界观?” 这些问题对小说家来说是很尴尬的,确切地说,小说家的才智在于确定性的缺乏(1’absencede certitude),他们萦绕于脑际的念头,就是把一切肯定变换成疑问。小说家应该描绘世界的本来面目,即 谜和悖论。 “小说应该毁掉确定性⋯⋯把一切肯定变换成疑问”,这句话可以说是昆德拉小说美学的纲领。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否定性的美学纲领。所谓“毁掉确定性”,即只提出问题,拒绝提供答案和 结论。 法国记者格雷问昆德拉:“你不想去回答所提的问题。那么谁来代替你回答这些问题呢?” 他回答说:“白痴。他们总是准备去回答问题。白痴整个来说无力提出问题;他整个来说只会回答问 题。” 在《被背叛的遗嘱》(1994)中,米兰·昆德拉称自己从那个恐怖时代得到的教训是:“一个清醒的、 觉悟的目光⋯⋯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一种排除了任何同化于某种政治、某种宗教、某种 意识形态、某种伦理道德、某个集体的立场。” 这种“清醒的、觉悟的目光”使他超然于一切意识形态之上。他紧接着又写道: 到最后我竟有了这样的对话:“昆德拉先生,您是共产主义者吗?” “不,我是小说家。” “您是持不同政见者吗?” “不,我是小说家。” “您是左翼还是右翼?” “不是左翼也不是右翼,我是小说家。 一种深刻的怀疑主义浸透昆德拉作品和思想。他说:“在意识形态上,我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一个怀 疑论者。也许不像布罗茨基或索尔仁尼琴——正像你说的——我既不是前社会主义者,也不是反社会主义 者,我对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语汇同样是怀疑的。” 幽默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美学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相对性是一枚钱币的两面,幽默建立于对 世界相对性的认识上,相对性则以幽默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小说的艺术》及《被背叛的遗嘱》等文艺论 著里,昆德拉在论述自塞万提斯以来欧洲小说的传统时反复强调幽默对小说的重要意义,但是他对幽默的 定义却具有鲜明的怀疑主义与虚无主义的色彩。 在谈到有人认为拉伯雷《巨人传》中巴努日把羊贩赶到海里淹死这一段情节比较残酷时,他如此阐释 幽默: 幽默不是发笑,不是嘲笑,不是讽刺,而是一种特殊的喜剧形式,帕斯说得好(那是理解幽默的基本 点的一把钥匙):它“使得它所触及的一切都变得模棱两可”。谁若是不能从巴努日让贩羊商人淹死海上, 并向他们大肆宣扬来世之福的故事中找到快乐,谁就永远也不能懂得小说的艺术。 幽默是一道神圣的闪光,它在它的道德含糊之中揭示了世界,它在它无法评判他人的无能中揭示了人; 幽默是对人世之事之相对性的自觉迷醉,是来自于确信世上没有确信之事的奇妙欢悦。在昆德拉对幽默的 阐释中,幽默在本质上与“道德的含糊”等同,因此毫不奇怪,幽默感等同于对待世界的玩世不恭的态度。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3 昆德拉在论述他十分推崇的英国小说家斯特恩的小说《项狄传》时写道: 我要斩钉截铁地说:没有一部无愧于这个名称的小说把世界当回事。再说,“把世界当回事”是什么 意思呢?肯定是这样:相信世界让我们相信的东西。从《堂吉诃德》到《尤利西斯》,小说怀疑世界让我 们相信的东西⋯⋯这部小说“自始至终”全部都是不当回事的;它什么也不让我们相信:不相信它的人物的 真实性,不相信它的作者的真实性,不相信作为文类的小说的真实性:一切都成为问题,一切都要怀疑, 一切都是游戏,一切都是消遣(对消遣不感到羞耻),并接受小说的形式所要求的一切后果。 基于这种“道德的含糊”立场,昆德拉断言应该“悬置道德审判”:悬置道德审判并非小说的不道德, 而是它的道德。 这道德与那种从一开始就审判,没完没了地审判,对所有人全都审判,不分青红皂白地先审判了再说 的难以根除的人类实践是泾渭分明的。如此热衷于审判的随意应用,从小说智慧的角度来看是最可憎的愚 蠢,是流毒最广的毛病。这并不是说,小说家绝对地否认道德审判的合法性,他只是把它推到小说之外的 疆域。在那里,只要你们愿意,你们尽可以痛痛快快地指责巴努日的懦弱,指责爱玛·包法利,指责拉斯 蒂涅克,那是你们的事;小说家对此无能为力。 创造一个道德审判被悬置的想象领域,是一项巨大的伟绩:那里,唯有小说人物才能茁壮成长。要知 道,一个个人物个性的构思孕育并不是按照某种作为善或恶的样板,或者作为客观规律的代表的先已存在 的真理,而是有他们自己的道德体系和规律法则的一个个自治的个体。他对自己作品的道德内容所遭到的 指责深恶痛绝,他说:“我向来深深地、强烈地憎恨那些人,他们试图在一部艺术作品中找出一种姿态(政 治的、哲学的、宗教的,等等),而不是从中寻找一种认识的意愿,去理解,去抓住现实的这种或那种面 貌。” 昆德拉所谓的“道德审判”,如果是指将道德标准作为评判作品的最高和唯一标准,那么他无非重复 了一种老生常谈。但是,如果他的“道德审判”也包含着一切道德判断,那么就是荒谬的。 昆德拉正是如此。他实际上主张文学的“去魅”,即去道德化、去高尚化,从而抽去了文学的道德基 础。当称那些认为巴努日残酷的人“永远也不能懂得小说的艺术”,并要把道德审判“推到小说之外的疆 ’ 时,他实际上是说:小说与道德无关。 昆德拉不但剥夺了读者对小说人物进行道德判断的权利,也同样剥夺了作者在表现生活、描写生活时 进行道德判断的责任。他认为小说应依据“探究的”而非“道德的立场”。在昆德拉这里,就意味着作者 在探索生活时放弃自己的道义立场,即“不把世界当回事”、“一切都成为问题,一切都要怀疑,一切都 是游戏,—切都是消遣”。 人们愈是认真阅读昆德拉的书,就愈能感到他经常自相矛盾,或者说具有双重标准。 初看起来,昆德拉好像主张某种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超然于一切意识形态与道德判断,只专注 于对人类生活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的描写。但实际上,昆德拉从来不是一个左拉或福楼拜那样的客观性作家。相反,他的 小说具有十分浓厚的主观色彩。他极为推崇斯特恩,像斯特恩一样喜欢随心所欲地写作,经常节外生枝, 偏离主题,自己跑出来以全知全能的作者身份向读者说话。 他一方面要在小说里“悬置道德审判”,一方面又说“如果一部小说未能发现任何迄今未知的有关生 存的点滴,它就缺乏道义。认识是小说的唯一的道义”。 他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自己二流哲学思想的讲义。他承认道:“我喜欢时不时地作为作者、作 为我自己进行直接干预。”。“在此,涉及我要把小说与哲学相结合的雄心。” 他一方面主张“悬置道德审判”,另一方面却又主张“小说与哲学相结合”,并且“作为我自己进行 直接干预”,也就是说,他一方面要“毁掉确定性”,另一方面又顽强地建构自己的“确定性”。这不是 很奇怪的自相矛盾吗? 因此,西方学者多克托罗在《两种暴政下的四个人物——<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文中认为:“重 与轻,在昆德拉的医学中,完全是一回事⋯⋯可见,他的人物塑造有一种屈从于昆德拉先生自身意愿的模式。” 这部小说“是一种概念化的小说,一种一般性的、不加虚饰的小说,起码在麦克·亨利·海姆的译本中是 如此。昆德拉先生如果不是为了把我们导向他的思想,是无意于剖析人类的经验感觉的”。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4 昆德拉强调探索人物的自我与存在。他在回应关于他的叙述方式过于抽象、人物不太真实的批评时称, 小说人物表现的只是其存在的可能性,并非人物的真实生活:“小说家检验的不是生活,而是存在。而存 在并非是已经发生的事,存在是人类可能性的王国,是人可能成为的一切,是他能做的一切。” “我不想使人认为我的人物是真实的,带着一本户口簿。” 但是,人们不能不问:什么是“自我”?应该寻找什么样的“自我”?米兰·昆德拉却从未给出一个 明确的定义。无疑,如果我们承认人类的全部存在都不过是道德的存在,那么“自我”就不能不具有强烈 的伦理性质。道德判断即价值判断。小说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类可能性”的检验,必然包含着作者 本人的选择性意向,包含作者本人某种预设的道德前提。实际上昆德拉也是这样做的。硬将“道德审判” 无限“悬置”,实质上就是取消是非观念,抹杀正义与邪恶的界限。 《笑忘录》第三部“天使们”里,昆德拉对比了魔鬼的笑与天使的笑: “魔鬼的笑指向的是事物的荒谬,而天使为之感到欣悦的,则是世间的一切都井然有序,出自智慧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尽善尽美且充满意义⋯⋯魔鬼看着天使笑,就笑得更厉害,笑得更欢,更赤裸裸了。这就使天使之笑 变得极为可笑⋯⋯可笑的笑,就是溃败。然而,天使们也有所收获。他们通过语义假冒欺骗了我们。” 在这段话里,昆德拉回避了对“天使”与“恶魔”的内涵作出清晰的界定,只能让人感到他对善与恶 本质区别的抹杀。 为昆德拉辩护的人会说,这是一个多元文化和相对性的时代,一切意识形态包括传统道德观念都失去 了真理的垄断地位,只不过是一种宏大叙事,因而只具有相对性,必然遭到解构的命运。应该看到,这是 一种相当时髦的、然而似是而非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观念。 昆德拉上述观念是其典型代表。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善恶分明”的 价值判断。科学所赖以建立的整个逻辑学,正是建立在对真与假的判断这种二值思维的基础上。 多元文化与相对性在带来思想开放的同时,也常常成为道德虚无主义的陷阱。如果说它正确地指出了 道德的相对性一面,那么它同时又很容易掩盖道德的绝对性一面。人类道德既包含着相对性,也包含着绝 对性,其硬核不可解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的一些普世价值观念和基本道德准则,例如“公 正”,德里达本人就承认不能被解构。 昆德拉厌恶道德批评,然而我们却不能给予他豁免权。道德批评是对文本意义内涵的一种解读。作品 本身的道德内容,既表现在人物的人格结构中,也表现在作品的主题思想中,它是作品思想价值的重要内 容,也是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把主人公人格中的道德因素排除在形象分析之外,这是不可想象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批评是内含于文学批评之中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范畴。 实际上,昆德拉不是没有自己的道德立场,“道德的含糊”,或者说道德虚无主义就是一种道德立场, 是一种非道德化的道德立场。他不止一次说过诸如此类的话:“如果要我明确的话,我会说我是—个陷入 极端政治化的世界中的享乐主义者……”“与其说我是一个不满的清教徒,毋宁说我是一个不满的享乐主 义者。我是一个不满当代性观念的享乐主义者。” 享乐主义者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即道德上的自我中心。昆德拉反对的是别人的道德立场,而不是自 己的道德立场。他反对别人对他及他的作品和人物作任何道德判断,然而又不惮随时处处对自己的人物进 行道德判断。 他创造的一个重要概念——“媚俗”,既是一个美学概念,也是一个伦理学概念。金博尔指出:“他 将媚俗更多地视为伦理学范畴或形而上学范畴而非美学范畴。”无疑,“媚俗”在美学上意味着庸俗,在 伦理学上意味着虚伪。 综所述,可以断言:昆德拉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创作小说,塑造人物,却又反对别人对之进行道德批 评。这种双重标准实际上仍是一重标准,即随心所欲的个人自由。 自私的个人主义——这就是他真正的道德立场。 二、政治主题 昆德拉的上述理论观点,可以在他所创造的各色人物身上得到验证。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5 昆德拉的小说有两大主题:政治与性。政治属于公众领域,道德上涉及“正义”;性属于私人领域, 道德上涉及“爱”。 昆德拉的小说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充斥着冷漠。他们没有善恶是非观念,除了渺小的自我,对任何事情 都毫不关心。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昆德拉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词儿:媚俗(kitsch)。媚俗是昆德拉 全力抨击和批判的对象,在他看来是人类文化中最根本、最不可原谅的缺陷。托马斯和萨宾娜则是他倾尽 心血塑造的两个反媚俗的“英雄”。昆德拉显然对托马斯抱着深刻的同情,在他看来,托马斯之好色,出 自人的天性,是合理的。他通过萨宾娜这样评价托马斯:“我喜欢你的原因,是你毫不媚俗。在媚俗的王 国里,你是一个魔鬼。”“魔鬼”,在昆德拉的字典里就是“英雄”。至于萨宾娜,她—生都在背叛,背 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最终只能在孤独中结束自己的一生。这样的命运是可怕的,但是昆德拉却 赋予她的命运一种悲剧性,为她涂上了—层反媚俗“殉道者”的光辉。 在叙述这两个人物——尤其是萨宾娜——的故事时,昆德拉采取的是夹叙夹议的方法,经常以作者身 份代替人物说话,读者无法分清哪是作者的叙述语言,哪是人物的心理语言,两者经常合而为一,而昆德 拉也无意在两者之间作出区分。我们只能得出结论:托马斯与萨宾娜是昆德拉本人的两个不同性别的化身, 萨宾娜更是他的代言人。昆德拉通过这两个人物集中批判了媚俗。 什么是媚俗?对于昆德拉来说,媚俗就是大众化。他说: “媚俗”一词描述了这样一些人的态度:他们不择手段地试图向绝大多数人讨好卖乖。要讨好卖乖, 就得进一步确认人们喜欢听些什么,就得全心全意地为流行观念服务。 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大众化肯定有其庸俗或媚俗的一面,但是,我们从这 些话里能解读出这样一种意味,即对公众的蔑视。这种蔑视必然导致对公共事务、公共福祉的冷漠,这是 昆德拉的人物在政治上缺乏正义感的重要原因。 昆德拉对专制极权的批判,更多地是从个人与自我的角度出发的。对于他来说,专制极权之可恨,主 要在于它对个人自由的压制。因此不难理解,他对专制极权的批判主要限于美学范畴,即形式上的庸俗, 至于社会本质意义上的正义,则被排除在批判考虑之外。不能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专制极权。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他这样写道:“萨宾娜对国家当局最初的内心反感,与其说是具有道 德性,还不如说带有美学性。”他让萨宾娜愤怒地喊出:“我的敌人是媚俗,不是共产主义!”在他看来, 布拉格不过是“媚俗作态的极权统治用来处理垃圾的化粪池”。那无数鲜血与冤魂仅仅只是专制极权抛弃 的垃圾而已。 昆德拉认为专制极权的灾难出于人性中对乌托邦的一种本能追求。他说:“极权主义扎根于人类学中。” 极权主义既有“魔鬼一面”,又有“天使一面”。“多数罪恶都是从对善的伟大信念开始的。” 在《笑忘录》里,塔米娜在儿童岛的悲惨遭遇是一个寓言,儿童岛是乌托邦的象征,同时又是灾难的 象征。的确,昆德拉揭示了专制极权的某种人性根源,但是他同时也否定了人类对理想、对善的追求。在 他看来,社会正义是根本不存在的,不过是“天使的笑声”,是一种乌托邦。因此,东方和西方没有本质 区别,都是同样的地狱,尽管他热爱并享受着西方社会的自由。 但是,我们要强调指出:如果说乌托邦导致了专制极权,那么乌托邦同时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多克 托罗对此指出:“美国宪法之类的革命文献⋯⋯不折不扣就是乌托邦。” 我们还可以补充说:联合国人权宪章也同样是一种乌托邦。 乌托邦,就是人类的某种道德理想。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第五章里,托马斯拒绝了编辑和儿子让他在请愿书上签字的请求。签字作 为一种具体行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拒绝签字的理由。如果仅仅出于某种个人原因,诸如个人与 家庭的安全,那还可以理解。然而,他却是从根本上否定此类社会行动的合理性,将在请愿书上签字视为 号召公民加入红军的官方招贴画。 同样是媚俗,同样是演戏,善恶根本对立的两种事物在这里仅仅被看成是同一种美学的不同表现形式。 为了掩饰自己对受迫害者的冷漠,托马斯为自己找了一个堂皇的理由:请愿书并不能帮助政治犯改善处境。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6 有人为托马斯这样辩护:“⋯⋯他同样拒绝了警察要求他签署一份文件以获得宽恕。换句话说,他显示出不 签名的道德勇气,不管来自哪方面的压力。”这种似是而非的辩护混淆了迫害者与受迫害者的本质区别, 不做迫害者的帮凶仅仅是最低的道德要求,而冷眼旁观受迫害者的绝望与挣扎,没有同情,甚至否定任何 援助尝试的合理性,这不能不叫做冷漠。 小说第六章“伟大的进军”完全是一幅政治媚俗的漫画。一群西方重要的知识分子向战乱中的柬埔寨 进军,准备拯救那里缺医少药的人们。昆德拉认为,这一类“通向博爱、平等、正义、幸福的”“伟大的 进军”就是“政治媚俗”。 昆德拉在揭露政治媚俗的同时,也否定了“博爱、平等、正义、幸福”本身,人类的苦难他是不予考 虑的。在他笔下,这场“伟大的进军”就像是一场闹剧:法国人与美国人无休止地争吵,一位美国著名女 演员为了出风头,拼命往医生的队伍前面挤,一位法国女教授用脏话骂她,她则放声大哭;参加进军的弗 兰茨被赋予了暖昧的动机,他是由于被萨宾娜抛弃的苦闷而希望做出一番惊人举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然 而最后却毫无价值地死去了。 我们从昆德拉的这种描写模式中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救助非洲难民、联合国维和行动等等,全都是 政治媚俗。只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挣扎于死亡线上的人们大概不会同意这种说法。 在小说《笑忘录》里,女主人公塔米娜与丈夫流亡国外多年,丈夫去世后,她千方百计想取回放在国 内婆婆家的信。她的追求者,具有正义感的青年雨果自告奋勇替她回国(捷克)取回密信,塔米娜则以跟 他上床作为代价。然而穿好衣服后雨果却告诉她自己不去布拉格了,因为自己写了一篇批判极权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文 章,肯定已引起了警察的注意。塔米娜为此感到恶心,掉头而去。 昆德拉就这样将高尚跟卑鄙硬生生捏合在—起,将高尚贬值到卑鄙的水平。 在昆德拉的小说里经常出现的流亡者形象,几乎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毫不关心。如小说《无 知》里两位男女主人公伊莲娜和约瑟夫就类似于政治上的冷血动物,他们作为在国外流亡多年的受迫害者, 对自己祖国发生的巨变漠不关心,在他心中,自我的份量远远超过民族与人民的命运。而另一方面,小说 里凡具有政治热情的人物也都被描写得或是比较丑陋,或是比较可笑。 这里顺便提一下,昆德拉本人自从 1975年流亡法国以后,再也没有回到祖国,并且多次表示不准备 回去。 在昆德拉笔下,一切出于社会正义的政治行为都被加以简单化地、漫画式地描写。我们从中看到的并 不是“探究的而非道德的立场”,而是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当然是昆德拉本人的色彩。无疑,这种简 单化的、漫画式的描写不过是昆德拉本人意识形态的 图解 交通标志图片大全及图解交通标志牌图片大全及图解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2013图解乒乓球规则图解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图解 。 三、性的主题 性爱是昆德拉小说的另一大主题。称他是一个色情作家恐怕并不过分,有些西方评论者将他与法国色 情作家萨德(Sade,1740-1814)相提并论。昆德拉本人对此也并不讳言,他对法国记者格雷坦称:“我相 信萨德式冲动在我身上也很强烈。在我的故事里显示出可能有很大部分的萨德式因素。” 昆德拉完全是把色情描写作为揭示人物本质的一种手段。他在与菲利普·罗思的访谈中承认说:“你 说得不错,我的所有作品确实都以激烈的色情场面而告终。我感到性爱场面能产生一种极其强烈的光,可 以一下子揭示人物的本质,展现他们的生活境况⋯⋯性爱场面是小说中所有主题的聚焦点,同时也是小说中 所有秘密深藏的地点。” 确实,性爱能深刻反映人物的本质。然而昆德拉揭示的只是他自己想象的“本质”,表现的是他自己 的价值观念,无疑也反映出他本人的某种趣味。昆德拉描写的性爱,只有性,没有爱。 西方不少批评者认为,他的性爱描写是可怕的和丑陋的,如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在《捷克的天使》 一文中评论《笑忘录》时说:“对于昆德拉来说,基本上性是悲惨的,笑是残酷的。” 一位西方评论者伊戈尔·魏勃说:“《玩笑》一书探究的似乎是这样一种可能性:所有的男人即使不 都是强奸者、潜在的强奸者或隐喻上的强奸者,也都个个是虐待狂,而女人则是受虐狂。” 这个评语也基本上适用于他的其他小说。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7 昆德拉的性爱描写表现出一种大男子中心主义的倾向,男人总是随时准备引诱女人,而女人则几乎无 一例外地准备跟男人上床。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他的两部小说《好笑的 爱》和《笑忘录》堪称男性诱奸教科书。 在《好笑的爱》中,《让先死者让位于后死者》一篇的男主人公对女人的心理是:“女人对他而言成 为了生命密度评价的唯一标准。” 而在另一篇《座谈会》里,昆德拉通过主治医生这样概括哈威尔大夫的性爱观:“性爱不仅仅是对肉 体的渴望,在同样的程度上,它还是对荣誉的渴望。” 昆德拉小说里绝大多数男人的性爱观就是如此:其中没有女性的地位,更谈不到爱情。 昆德拉细致人微、津津有味地描绘着男人对女人的色诱欲望,极尽曲折之能事,这与他对政治媚俗的 概念化描写恰成鲜明对照,尽管从理论上不能把作品人物等同于作者本人,但无疑昆德拉对他们抱着欣赏 的态度,仿佛一个收藏家把玩着自己的藏品。 正如多克托罗所说,他表现出“对唐璜式色情倾向的迷恋,他对女人身体与衣服的几乎观淫癖的注意。” “昆德拉先生是—个出色的男性色情狂心理分析学家。”金博尔则指出:“狄德罗的小说特别为昆德 拉所赞赏,由于它那‘没有自我约束的无耻自由,没有感情原因的色情发作’。但是,事实上,昆德拉的 性描写总是伴随着一种孤独甚至绝望,而这是他奉为先驱者们的小说所缺乏的。”昆德拉“在对私密关系 的描写中,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某种毛骨悚然的东西”。 昆德拉笔下的性爱主人公,毫无例外地从自我本位出发,只考虑自我的存在,从来不考虑他人的存在, 有的男主人公更是自私到了无耻和冷酷的地步。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困惑托马斯的是特丽莎对于他的轻与重,而不是相反。他从来不在乎 他与别的女人上床对特丽莎所造成的伤害。当萨宾娜得知弗兰茨将他们的关系告诉了他的妻子时,一怒之 下不辞而别。尽管弗兰茨与妻子没有爱情,但关键是萨宾娜压根儿不在乎另一位女人的存在。 在《玩笑》中,与路德维克发生关系的两个女性——露茜与埃莱娜,都不过是他满足自我欲望的工具。 在《无知》中,男主人公约瑟夫高中时曾爱上一个女孩米拉妲,他专横地要求米拉妲绝对服从自己, 最后他抛弃对方,导致米拉妲自杀未遂而毁容。约瑟夫流亡海外多年后回到祖国家中,他翻检少年时代的 日记,依稀记起这位初恋情人,然后将日记撕碎。当然,他对米拉妲的自杀与毁容并不知情,他的冷漠在 于对自己曾爱过的女孩的命运毫不关心,把她像掸一粒灰尘一样从自己的记忆里抹去了。 在《好笑的爱》中的短篇《搭车游戏》里,一对情倡玩搭车游戏,假装互相不认识,姑娘卖弄风骚, 小伙子则充当诱奸者,在游戏中暴露出淫乱的本性。事后小伙子却对姑娘产生了极端的厌恶,拒绝再吻她, 称只和自己所爱的女人接吻。昆德拉通过这种生编硬造的情节试图表明,爱情的忠贞不过是淫荡的假面。 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无耻与冷酷:小伙子是游戏的发起者与参与者,事后却自居于道德的清白。 在《好笑的爱》中还有一个短篇《爱德华和上帝》也表现了类似的主题。男主人公爱德华与女友阿丽 丝相爱,阿丽丝信基督教,她遵从“不得淫乱”的教规,坚决不跟爱德华上床。为说服阿丽丝跟他做爱, 爱德华假装信上帝。其所在小学女校长塞查科娃及党组织将此视为叛党行为。爱德华为保住职位,假装检 讨,并接受女校长的挑逗,跟她上床。爱德华因而在阿丽丝眼中具有了殉道者的光辉,她认为爱德华为自 己作出了巨大牺牲,因而答应了他的要求。然而,事过之后,爱德华却称阿丽丝“能背叛上帝的人,将百 倍容易背叛一个男人”!抛下泪流满面的姑娘扬长而去。 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无耻的了! 除了哈威尔大夫,爱德华是昆德拉塑造的最卑鄙、最无耻的—个男性形象。他毫无愧疚地“背叛”阿 丽丝,却又责备阿丽丝对自己的“背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念,他可以进行双重欺骗,既欺骗姑娘,也 欺骗女校长;他一方面践踏阿丽丝的纯洁情感与自我牺牲,同时又把自己洗刷得干干净净。 他在哥哥面前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说: 我知道你一直就是一个正直的家伙并且以此为骄傲。但是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说真话?是什么 迫使我们这样做?为什么要把真诚当作一种美德?假设你遇到一个疯子,他确信他是一条鱼,我们大家也 都是鱼。你会同他争论吗?你会在他面前脱掉衣服向他证明你没有鳍吗?你会当面对他说你所想的吗?⋯⋯ 我本人,为了不认真地看待疯子,也为了自己不变成疯子,我必须撒谎。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8 爱德华遵循的是这样一种逻辑:因为世界上没有人从未撒过谎,因此就应该否定“真诚”这一美德。 这种逻辑完全可以而且实际上也经常成为一切罪犯和罪行的借口。然而,昆德拉却把这样一个卑鄙无耻的 家伙当作自己心爱的主人公,他在篇末以赞美的笔触写道:“看啊!是真的!爱德华微笑了!他微笑着, 而且他的微笑是幸福的⋯⋯请您记住他,还有这微笑。” 在昆德拉的小说里,不但两性关系,而且家庭关系,如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姊妹之间,也几乎毫无例 外地十分冷淡。他所钟爱的人物,精神生活如此贫乏,只沉溺于自我的狭小天地里,不知道有更广阔的世 界。 他们没有爱心,漠视他人的痛苦;只知放纵自我,不知责任义务;只知利己,不知利他;他们追求的 “自由”,只是性交的“自由”。如果这就是昆德拉所探索的“人类可能性的王国”,那么人类的“存在” 无疑将是恐怖的地狱。 昆德拉宣称小说家应该揭示生活中的“谜”,只提出“问题”,然而他提出的“谜”和“问题”如此 肤浅,不超过道德常识的水平,以致不能“当回事”。米兰·昆德拉厌恶陀思妥耶夫斯基,然而后者对人 物灵魂深处的道德冲突所作的深刻揭露,是他根本无法相比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永远是比昆德拉伟大得多 的作家。 四、结束语 人们不禁要问:昆德拉小说里可怕的道德冷漠与犬儒主义,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捷克的许多学者,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流亡国外的异见者,从艺术与思想各方面对昆德拉进行了批 判,甚至认为他的小说表面上批判专制极权,实则粉饰了捷克严酷的社会现实。 捷克著名人士米兰·容曼在《米兰·昆德拉的困境》一文中全面介绍了昆德拉在捷克国内的情况,指 出他向西方刻意隐瞒自己的过去,“迹近于对读者的欺骗”。他确实受过当局的迫害,但绝非如他自称的 那样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相反,在流亡西方之前,他一直是捷克文坛上的风云人物,是“伟大进 军”的积极参与者和文学代言人。 在“布拉格之春”中他成为体制的反对派,不排除有见风使舵、追逐潮流的成分。直到 1968年,他 还在一篇著名文章《捷克的命运》中谴责瓦克拉夫·哈维尔(Vdclav Havel)。与昆德拉的不签名主义形成 鲜明对照,哈维尔提出:“我要推荐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傻瓜的勇气⋯⋯让我们试着做傻瓜吧,并且—— 完 全严肃地——要求改变那些看起来不可改变的事。” 当然,一个人思想立场的转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个犬儒主义者,其立场的转变更多的是出于一种 生存策略,并往往披着怀疑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外衣。 出于生存策略,昆德拉要抹去过去对自己不利的一切痕迹,塑造自己一贯正确的形象。金博尔尖锐指 出:“米兰·昆德拉的本质性暧昧⋯⋯并不是人类本性的那种不竭的暧昧,而是一个作家力图将自己塑造成 先知先觉的意识形态正确性形象的一种更低劣的、更易确定的暧昧。” 昆德拉现象是我们时代的典型现象。 在那个“冷战”时代,一代人理想与信仰的破灭,价值观念的真空,造就了昆德拉这样由于“清醒”、 “觉悟”而走向道德冷漠的犬儒主义者。格茨一斯坦凯维茨在《昆德拉的圣牛与野猪》一文中评论《被背 叛的遗嘱》时说:“写这本书的这代人价值观念混乱,无视自己的历史,对未来心怀疑惧,把它的悲剧错 当成喜剧、喜剧错当作悲剧。昆德拉憎恶‘简单化的白蚁’,但是他却把他涉及的所有问题都简单化为某 种绝对化的回答。” (责任编辑:任天)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
本文档为【【米兰·昆德拉系列】道德虚无主义的思想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779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6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6-24
浏览量: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