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文学课件

古代文学课件

举报
开通vip

古代文学课件 一、中国文学的分期 古代文学:先秦至“五四”运动(广义) 先秦至鸦片战争(狭义) 说明:鸦片战争至“五四” 为近代文学 现代文学:“五四”运动-解放 当代文学:解放后- 二、课程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主要是论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状况、分析评价著名作家作品、探索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规律的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时限,从上古到清末(或“五四”运动前);研究对象包括此一时期的作家、作品、流派、文学思潮等。本课程试图通过对...

古代文学课件
一、中国文学的分期 古代文学:先秦至“五四”运动(广义) 先秦至鸦片战争(狭义) 说明:鸦片战争至“五四” 为近代文学 现代文学:“五四”运动-解放 当代文学:解放后- 二、课程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主要是论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状况、分析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著名作家作品、探索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规律的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时限,从上古到清末(或“五四”运动前);研究对象包括此一时期的作家、作品、流派、文学思潮等。本课程试图通过对文学史史实和现象的系统梳理,描述文学史发展的脉络和轨迹。 学习这门课程,从理论的角度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责任感和爱国心;从实用的角度讲,既是工作的需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八、如何理解文学? 文学的起源: 劳动说 游戏说 模仿说 心灵表现说 劳动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它是根据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普列汉诺夫:“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在审美观点来看待他们。” 游戏说 席勒和斯宾塞首先提出的理论。此说认为人类有一种要求发泄剩余精力的本能,游戏和文艺都是由于这种本能的冲动而引起的,例如跳舞。 模仿说 艺术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模仿。 心灵表现说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文学是人心灵的产物。 人生来就有一种表现自己感情的要求,高兴了就要笑,痛苦了就会哭,这种要求进而从声音、语言、形体上表现出来,就产生了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 1、高兴了就要笑,就要歌颂美好 《敕勒歌》、《春天到》等。 2、痛苦了就会哭 何谓痛苦?痛苦就是欲望得不到满足。 人到底有什么欲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从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一章 上古文学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与原始歌谣 一、文学的起源 最早的文学类型:诗歌 神话 文学起源的原因:几种说法 二、原始歌谣 (一)几首歌谣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吕氏春秋•古乐篇》: 昔葛天氏(古帝号)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二)原始诗歌的特点 1、 内容上: (1)以劳动为主题,对劳动生活进行描绘和歌颂,带有明显功利性,如《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P15)----是古人类渔猎生活的反映,是人们对生产工具——弓箭的由衷赞美。 (2)表现原始人类幻想指挥自然服从自己愿望,带有一定程度的原始宗教意识。他们幻想“用语言的力量,魔术和咒语的手段,以控制自发的害人的自然现象”(高尔基《苏联文学》)如《礼记•郊特牲》中的《伊耆氏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P15) 总的来说,上古歌谣在内容上的特点是以劳动为主题,带有原始的宗教意识。原始诗歌既然是在劳动中产生,就必然与劳动有着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2、艺术上:诗、歌、舞三位一体 《吕氏春秋•古乐篇》: “昔葛天氏(古帝号)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文学史P14) 这段文字表现的是古人狩猎活动结束后喜悦心情的,同时,又是对中国古代原始文学艺术非常形象的描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第一,最初的文学艺术是劳动生活的再现,即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第二,文学艺术只能在集体劳动中产生,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非某个人的独立创作,即原始诗歌的集体性; 第三,上古诗歌不仅伴有音乐,而且配有舞蹈,即诗、乐、舞同时产生、存在,三者不可缺少-----综合性。《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第四,现代的文学作品是以文字为载体,那时则不然,恰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 思考与练习: 1、举例说明原始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特征。 2、《吕氏春秋 古乐》的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反映出原始歌谣的特征有哪些? 第二节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一、神话和传说的概念 1、神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狭义的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解释,它用虚幻的想象和夸张手法,采取不自觉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方式,来反映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歌颂了古代人民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完整的神话保存下来的极少。收录古代神话资料的著作主要有《山海经》、《天问》、《淮南子》。 说明: (1)神话是对客观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的艺术反映(反映对象); (2)神话反映客观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的方式是想象和幻想(反映方式); (3)神话是一种不自觉的原始创作。 2、传说:是以一定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为基础,通过幻想进行加工、充实的口头故事,带有史实的影子,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性质,例如关于黄帝、炎帝、尧、舜、禹的故事。 问题:神话和传说的异同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从产生的年代看,神话较早,传说稍晚。例如女娲造人和补天的神话,乃是母系氏族繁荣、母权强大的反映;而以黄帝、尧、舜、禹等男性为中心,歌颂政绩和功业的远古帝王的传说,显然是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 (2)从内容和形式看,神话荒诞怪异,有浓厚的幻想虚构色彩,它们是“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形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形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传说是关于人类过去的回忆,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和传奇性,它以自觉地展开想象来浮现史实。 (3)在塑造形象时,神话以神为对象,将万物人格化、神灵化;而传说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摒弃神话中的“不合理”的内容,以现实社会中实有的人物为主角,更接近于早期人类的真实生活。 但是,神话和传说常常融为一体,所以一般把传说也归入神话,或者将两者并称为神话传说。 二、神话的产生原因 1、学会了用大脑思考问题,具备想象和幻想的能力; 2、原始神话低下的生产力和知识水平,使人们对神奇莫测的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就产生了神的观念;(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 3、人类的实际生活为神话提供了想象的凭借。例如人类在同洪水作斗争中的英雄事迹,为创造大禹治水神话提供了想象的凭借。(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 三、中国神话保存的书籍 神话有赖诗人和哲学家加以保存。可是他们保存神话,目的不在于神话本身。诗人运用神话在他的诗篇中,不过是要使他的“志”表达得更为透彻,命意行文之时,不免就有所润饰和修改,所以鲁迅说“诗人为神话之仇敌”,不是没有缘故的。 哲学家也是一样,他引用神话,原意无非是为阐明他的哲理,所以他也 就难免有所改变神话的原貌以适合他的哲理。例如《庄子•逍遥游》里鲲鹏之变,如果不仔细辨别,不会把它当作神话。又如〈列子•汤问篇〉的终北国,〈皇帝篇〉的华胥氏之国,实际都是相当古老的神话故事,然而却哲理化得很厉害。 我国神话赖诗人和哲学家得以保存的不少。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远游》遗留给我们大量的神话和传说资料。哲学著作如《墨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等都可以找出不少,其中《淮南子》、《列子》为最多。《列子》虽然为晋人伪作,可是晋代终究去古未远,神话之于民间,见于载籍,想来也不少,入《列子》书中,改可能有之,臆造恐怕未必。 现存唯一的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原题为夏禹、伯益作,实际上却是无名氏之作,而且不是一时期一人所作。《五藏山经》当是东周时的作品,《海内外经》八卷可能是作成于春秋战国时代,〈荒经〉四卷及〈海内经〉一卷当系汉初人作。所述神话,虽是片段,还是本来面貌,极可珍贵。 四、神话的内容 (一)探索自然界奥秘 1、天地的形成:《盘古开天辟地》 2、万物的产生 3、人类是如何产生的? 盘古身上的毛毛虫变的; 4、日月星辰为什么向西运行而水却向东流?《共工怒触不周山》就解释了这一自然现象: (二)反映人与自然界的斗争 神话不仅反映原始人解释自然现象的种种想象和幻想,而且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强烈愿望。原始时期,水灾、旱灾给人们带来了严重威胁,于是创造了许多和自然作斗争的英雄神话。 1、《女娲补天》 2、《后羿射日》 3、《夸父逐日》 把握:(1)美学价值:悲剧美 (2)夸张手法的运用 气吞山河 a、充分表现了与日逐走的劳苦以及挥 汗如雨的体力消耗; b、用吞河饮渭的神奇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敢于与日逐走的巨人形象 4、《鲧禹治水》 (1)为人民而牺牲的英雄形象 普罗米修斯 (2)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5、《精卫填海》 浓重的悲剧色彩,体现出一种精神: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斗争的结束。 (三)反映社会生活,如战争 《黄帝擒蚩尤》 还有像《山海经》中大量的山神形貌的描述,或是奇形怪状的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的形体特征,如龙首鸟身或人面马身等。异国人的奇异相貌,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 五、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1.记载零星,并多有异说 神话样态比较零乱,往往是对同一个神的事迹有几种相抵牾(两个上声相连)矛盾的不同说法。   以黄帝与蚩尤关系为例,就有几种不同的记载: 2、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与人同形同性,妍媸具现,充满爱恨情仇。 相比之下,中国神话中的人物多是人的变形,不食人间烟火,完美无缺。 就品行而论,与希腊神话中的神风流浪漫、疯醉无常不同,中国神话中的神往往是持身拘谨、责任明确,为某种高于自己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而生活。 中国神话中正面形象神多具有威严庄重的品格、伟大的志向、以及为实现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负面形象神也少有伦理道德上的瑕疵(平声)。 总之,中国古代神话中神多具有超凡脱俗的品格,神性多于人性。 3、带有神话色彩的英雄传说,如后羿、神禹、女娲远比诸如日神、雷神河伯之类的自然力神话发达;英雄传说很容易被历史化和世俗化,从而失去其幻想的光辉。 4、同农业生产相关的神话比较突出。 5、中国神话充满了悲剧色彩。神农尝百草、鲧禹治水前赴后继,精卫衔微木而想填大海,夸父想追赶太阳而渴死。 六、中国神话不成体系的特色 世界上的几个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印度、希腊,在古代都有极其丰富的神话,希腊和印度神话更是被相当完整地保存下来,只有中国的神话,只剩下一些零星片段,分散在古人的著作里,毫无条理。 中国神话只存零星片段的原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列举了三点: 一是因为中国民族的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很早便以农耕为业,生活艰苦,所以重实际而黜玄想,不能把往古的传说集合起来熔铸成鸿文巨制。 二是孔子出世,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实用的教训,上古荒唐神怪的传说,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绝口不提,因此后来神话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不但未曾光大,反而又有散亡。 三是神鬼不分的结果。古代的天神、地祗、人鬼,看来是有分别,实际上人鬼也可以做神祗。人神淆杂,原始的信仰便无从蜕尽,原始信仰保存,新的传说便经常出现,旧传说受了排挤僵死了,新传说又因为新,也发不出光彩来,实在是两败俱伤。 四是神话本身也是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如西王母神话的演变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据《山海经》记载,西王母本是一个“豹尾虎齿”、“篷发戴胜”掌管瘟疫刑罚的狞厉的怪神,有三足青鸟替他采寻食物。 到《穆天子传》:周穆王坐了他的八骏马拉的车子到淹山去见西王母,西王母和他诗歌唱答,这时西王目俨然是一个气象雍穆的人王。 稍后《淮南子》里便有“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的话,西王母从凶神变为吉神。 托名班固作的《汉武故事》,西王母已经望文生义,变作了西方的一个“王母”,只是文辞还比较简朴,三青鸟也还没有发生变化。 到稍后一点也是托名班固的《汉武内传》,同一故事就更加被铺扬刻画起来,这西王方的“王母”更进一步成为“年三十许”,“容颜绝世”的美丽女人,从前替他采寻食物的三只青鸟,也都一变而为董双成、王子登……等一群漂亮活泼的使女了。 这种变化,大约是文人的有意增饰和修改,还不能看作是神话的自然演变和发展。但这些经过增饰的神话,成为新神话的渊源,例如民间传说的西王母,就是以美化了的西王母做范本的。 神话转化为历史,大都出于有意为之,儒家之流是其中的生力军。把神话传说加以理性的诠释,人们渐渐只相信记载在简册上的历史,传说的神话日渐消亡了。 七、影响 1、神话中所展示的人类童年的英雄气概和美好品德对后世进步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起着积极影响。 2、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创作方法:浪漫主义 题材来源、优美的艺术形象以及新奇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 3、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有机的整体观 哲学方面: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价值观方面:重视群体关系 美学方面:重意境、整体观照、物我同一、妙悟 4、美学价值:悲剧美对后世艺术起了示范和奠基作用 八、神话研究 (1)人类早期思维特征研究 列维•斯特劳斯 《野性的思维》 列维布留尔 《原始思维》 荣格《神话与思维》 (2)原始民俗研究 弗雷泽 《金枝》 另如《夸父逐日新解》 基本动态: 1·神话的定义没有解决 袁珂将神话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 2.神话和宗教的关系,两者产生的先后及区别(较困难) 3.对神话的美学价值研究者太少(容易出成果) 4.比较中国与西方神话的异同(带规律性的问题)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一、先秦文学的断限 从上古到秦统一中国以前这一阶段的文学,称为先秦文学。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与经济 先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社会和初期封建社会几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1、 西周以前的社会状况 (1)五帝时代:儒家称其为“大同”, 具有理想化色彩(见后) (2)夏商时代:“家天下”的开始,儒家称其为“小康”(见后) 2、西周的社会状况 诸侯并列,王室独尊;宗族并列,公室独尊 3、春秋(前771-前475 )社会状况 强宗崛起,打破“宗族并列,公室独尊”局 4、战国(前475-前221)社会状况 生产关系变化 ,兼并战争,士阶层的出现,变法革新 三、 先秦时期的文化 1、 原始巫文化——原始社会的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 2、 尊天命、崇鬼神——商代的宗教文化保持了巫文化成分,具有粗犷、狰狞,怪、力、乱、神的文化审美特征; 3、 礼乐文化——西周的礼乐文化以“敬天、保民、明德”为指导思想,取代了巫术宗教文化,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社会。 4、“士”文化的崛起和“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先秦文学的分段 (一)神话传说时代(原始社会时期) 1、神话时代:三皇五氏时期 三皇:天皇 地皇 人皇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五氏:有巢氏(建造原始的房屋) 燧人氏 伏羲氏 女娲氏 神农氏 2、传说时代:五帝时期 黄帝 颛顼 帝喾 唐尧 虞舜  (二)半信史(事实成分渐渐增多) 1、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东周的春 秋前期 诗歌时代 夏、商两代,原始宗教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巫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为占卜、祭祀所创作的韵文(如甲骨卜辞)和咒语歌谣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学样式。 夏朝:尊命文学 王位世袭制 小康社会 表现人们对暴君的极度愤恨:“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商书·汤誓》) 商朝:尊神文学 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殷商文诰 2、西周到春秋:诗歌(《诗经》)、散文(《尚书》) 分封制 嫡长制 井田制 礼乐制P6-7 史官是另一类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职能原来也是宗教事务,后来巫史分途,史官的职责遂偏向人事。《尚书》中保存的商代作品是历史散文最早的创作。 (三)信史时代: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散文时代) 土地私有 权力下移 文化思想变化巨大 P7-8 (尊天事鬼→重视人事、“士” 阶层迅速发展) 周革殷命之后,巫术文化被礼乐文化取代,是所谓“以德代天”。对政治、社会、人生的关切超越了宗教关怀,史官文化崛兴,诞生了《左传》这样的历史散文的杰作。一些伟大的文化巨人提出不同的社会理想,出现了《论语》、《老子》等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品。 散文: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 语》、《战国策》; 诸子散文:《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诗歌:楚辞 特点: 1、内容比过去的丰富复杂很多(民本思想、统治者的残暴); 2、文体多样化(论辩体、楚辞体、赋体) 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日益成熟; 4、语言生动形象,文风铺张扬厉。 问题一:先秦文学发展的规律 1、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从神话传说时代到诗歌时代再到散文时代(文体样式);从民间群体创作到文人个体创作(创作主体);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表现形式); 2、文学性日益增强(形象性、情感性、美感作用、语言的生动性); 3、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散文两个方面; 4、文史哲不分; 5、诗乐舞结合。 问题二:先秦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是中国文化萌芽、创立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建构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历代尊崇取法的典范。 P11-12 第二章 诗经 2、重点讲读《关雎》、《氓》、《将仲子》、《蒹葭》、《君子于役》、《采薇》、《黍离》等篇目。 第一节 关于《诗经》 · 释名:《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土,《诗》于是才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所以称为《诗经》。 · 《诗经》的篇数为305篇,不包括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它是一部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 一、《诗经》的组成 · 分类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 · “风”的含义: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 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 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 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 · 雅,正也,即标准音,指朝廷正乐,是西周王畿附近的乐调。包括“小雅”和“大雅”两部分。“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 。大雅 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 二、《诗经》的作者、时间和地区 · 《诗经》创作时期大致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前后大约500年间。 · 《诗经》产生的地域是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 · 三、《诗经》的收集和整理 · 《诗经》的搜集:采诗说、献诗说 编集: 删诗说 周王朝的乐师乐工 四、《诗经》的流传 · (一)学诗 · 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用于社交 · 《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实例,如《晋公子重耳之亡》中秦穆公和重耳赋诗例。 · 2、引诗 · 在诸子百家著述中引诗也屡见不鲜,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中齐宣王引《诗经》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孝子不匮,永赐尔类。” · 3、其他 · 孔子广招弟子传道授业,曾以“诗”教授学生,并对学“诗”的重要性和社会功用有独到的见解: ·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二)传诗 · 1、三家诗、四家诗 · 就《诗经》的传授者而言.汉初:传诗有 齐之辕固,鲁之申培公, · 燕之韩婴,赵之毛苌四家,简称齐、鲁、韩、毛四家诗.齐、鲁、韩 · 为今文(隶书),毛诗晚出,以战国文字写成,多联系《左传》 , · 训诂多同《尔雅》,被称做古文.三家今文至魏晋时消失.现在所存 · 的只有《毛诗》即今之《诗经》。 · 2、东汉大经学家郑玄为之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作 · 《毛诗传笺》作疏为《毛诗正义》,宋朱熹作《诗经集传》,清马 · 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等都是《诗经》研 · 究的权威读本。 · 《诗》六义 :《诗大序》言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风:地方民歌. · 雅:则朝会燕享公卿大夫之作. · 颂:则鬼神宗庙祭祀歌舞之乐. · 兴、 赋、比:朱熹《诗集传》: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第二节 国风 · 一、反映剥削压迫诗篇 · 《豳风·七月》 · 奴隶终年劳动的情形 四之日举趾 八月载绩 《魏风·伐檀》 表现奴隶们的反抗 《魏风·伐檀》 《魏风·硕鼠》 表现奴隶们的觉醒 ·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反映悲观厌世的心态 如《桧风·隰有苌楚》: ·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 ·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二、战争徭役诗 · 《卫风·伯兮》 · 《王风·君子于役》 · 《秦风·无衣》 · 《豳风·东山》 1、反映征战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痛苦。 · 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兼并战争也不断加剧,这样又造成生产生活的极大破坏,许多家庭夫妻分离、母子远别,《诗经》中对此有生动的反映,如写征夫羁旅之苦 : 其中描写妇女对役夫、征人怀恋之情(思妇之怨) ,真切动人,如《 王风· 伯兮》 、《 王风· 君子于役》 等。 卫风·伯兮 ·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君子于役 ·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 平平淡淡的真实 · 善于描写黄昏思念亲人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典型环境 · 瞑色起愁主题 · 许瑶光《再读诗经四十二首》之十四首云:“鸡栖于桀下牛羊, · 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 白居易《闺妇》云:“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辽阳 · 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开日又西。” 司马相如《长门赋》:“日黄昏而望远兮,怅独托于空堂。” 潘岳《寡妇赋》:“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 韩偓《夕阳》:“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 赵德麟《清平乐》:“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愁因薄暮起” 皇甫冉《归渡洛水》:“瞑色起春愁” 2、叙写人民对正义战争的支持,表现了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思,如《秦风·无衣》 《汉书 赵充国辛庆忌传》:“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姜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谐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无衣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用复沓的章法写士兵在外族入侵时表现出的同仇敌忾之情,给人以极大鼓舞。 三、爱情婚姻诗 · 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这类题材的诗歌绝大部分集中在“国风”中,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婚恋诗中写的最多的是情歌,它们或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或描述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蜜,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 · 《 周南· 关雎》《 卫风· 木瓜》《 邶风· 静女》 周南·关雎 大胆表现男女爱情生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大胆直率地表现了男子的相思和追求 · 表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性的自然追求、对情的伦理追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门当户对的婚姻(从美学来看,也是一种和谐美) · 和谐美 · 门当户对的爱情 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邶风·静女 写情人的约会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说明:用赋的笔法直接了当地写出了青年男女约会的情形。 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褰 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jun),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su),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tui)兮,无感我帨(shui)兮,无使尨也吠。 · 郑风·出其东门 ·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 郑风·野有蔓草 ·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郑风·子衿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反映爱情生活中的苦恼和忧愁 《郑风·将仲子》 ·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情礼冲突 · 《白蛇传》:白娘子 许仙 舍爱求礼 ·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 焦仲卿 舍爱求孝 · 陆游:舍爱求孝 · 《琵琶记》:蔡伯喈 舍孝求忠 · 困境是悲剧性的:陆游《钗头凤》: · 釵頭鳳      陸 游 ·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       ·  釵頭鳳      唐 婉 ·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長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 西方:将片面性片面到底 《罗密欧与朱丽叶》 创新(中保守) 《卫风·氓》 反映婚姻和家庭的不幸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夫弃之怨的悲剧模式 · 《氓》:三个部分代表怨弃模式的三个基本项: · (1)女主人公真心去爱,并竭尽全力帮助男方,使家庭渐渐富裕起来; · (2)男人自私自利,无情无义地抛弃妻子; · (3)受遗弃命运的女子有着很深的怨弃之情,但无过激的报复行为。 · 比较西方同类悲剧《美狄亚》: · 西方文化不一样,和《氓》同类的西方悲剧《美狄亚》: · 欧里比德斯 希腊神话传说 伊阿宋 阿尔戈 科尔喀斯 金羊毛 埃厄忒斯 毒龙 科伍托斯国王克翁端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 · 西方文化:否定之否定 美狄亚 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规律) · 否定之否定是哲学上的重要规律,从事物发展过程和趋势来看,是指第二次否定,即对第一个否定的否定。事物总是不断地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一个事物否定了它的对立面,它自己最终也要被否定,这就是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高级阶段。 · 对于治学,否定之否定更是经常发生的。开始研究某个事物的时候,可能会觉得非常简单,以为没什么可研究的;研究一些内容后忽然发现,原来研究的内容其实很复杂,充满了奥妙;等到搞清楚以后,才发现其实真的很简单。 · 比方说,有人研究《红楼梦》,初读此书时可能看到的只是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些爱情故事;读了几遍后,发现这部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有人看到了诗词,有人看到了历史,似乎每个人发现的都是冰山一角;有人穷尽一生之力去做红学研究,最后很可能发现原来《红楼梦》写的就是爱情故事,只不过这种看法已经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该书了. · 中国文化理想是 “和合”:君臣之合、父子之合、夫妇之合。 · 包含两个互相矛盾的准则:一方面是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妇的绝对权威和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是臣、子、妇必须绝对忠于君、父、夫,所以丈夫无情地抛弃妻子,妻子也无可奈何,所以《氓》中的女主人公被丈夫抛弃后只能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包含着无限的韧忍,是 “怨而不怒,既怨又能受”的。 · 文人作品:强调雅而含蓄的悲剧效果 · 鲍照《行路难》其九: · 相好时,信誓旦旦:“死生好恶,不相置” · 弃妇反应:“还君金钗玳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 杜甫《佳人》:“夫婿轻薄儿,人美新如玉” · 弃妇反应:“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 民歌:粗放的行为,如《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 东方须臾高知之。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李甲: “ 若不遇恩卿,我李甲流落他乡,死无葬身之地。此情愫,白头不敢忘也。” 孙富 《秦香莲》: 陈世美 《王魁负桂英》:焦桂英 《杜十娘》:“阴间报应 “李甲在舟中,看了千金,转忆十娘,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孙富自那日受惊,得病卧床月余,终日见杜十娘在傍诟骂,奄奄而逝。” · 也有的表现对爱情的坚贞,对家长的反抗。 · 如《鄘风·柏舟》:92 ·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 古婚礼有六: · 纳采(用雁); · 问名(问八字); · 纳吉(宗庙占卜,求得吉兆,向女家报喜); · 纳征(向女家赠彩礼); · 请期(征求婚期意见); · 亲迎。 六礼 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纳采 婚姻礼仪。为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清代的纳采多为定婚礼,与历代不同。 问名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纳吉 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宋代民间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至明代,以媒氏通书、合婚代之。清代,纳吉一仪已融于问名和合婚的过程中。民国时期,无纳吉仪,只有简单的卜吉习仪,多将女方庚贴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内无发生异事,则认为顺利,就拿男女庚贴去合婚。 纳征 亦称纳成、纳币。婚姻礼仪。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请期 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至清代,请期多称通信,即男家用红笺,将过礼日、迎娶日等有关事项一一写明,由媒人或亲自送到女家,并与女家商议婚礼事宜。 亲迎 又称迎亲。婚姻礼仪。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带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奠雁礼 婚姻礼仪。从周代至清末,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征(下聘)礼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因为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后来因雁越来越难得,人们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鹅、鸭、鸡三种活禽代替行奠雁礼,以定婚姻的和顺。用雁之礼,朝鲜等国也袭用。 · 议婚 亦称议亲。商议婚娶的最初阶段,即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三阶段。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提亲开始,经过换帖、卜吉、合婚、相亲等程序,到订婚为止。《聊斋志异·青蛙神》:“虽故却之,而亦未敢议婚他姓。” 问肯 即求亲。婚姻礼仪,即六礼中的第一礼纳采。元代王晔《折桂令·答》曲:“一个将百十引江茶问肯,一个将数十联诗句求亲。” 合婚 亦称合八字,古称卜吉。婚姻礼仪。是问名礼中的程序之一。双方议婚之初,在开出八字后,审合男女双方名号及生辰八字。古代是各自行卜,问鬼神,告家庙。近代则是请阴阳先生卜占男女命是否相合,相合则婚,相克则婚不成,要将双方的生辰八字退还。 压庚 又称压帖。婚姻礼仪。是六礼之纳吉中的一项内容。经过对合双方的八字帖后,男家用礼盒装上庚帖,上压钗钏和如意送往女家。又,将对方的八字帖压于家庙或祖先牌位下或供案香炉下,意请先人鉴之,如三日内家中平安者,可行婚姻,亦称压庚。 相亲 亦称相门户、对看。婚姻礼仪。即在议婚阶段换过庚帖后,由媒人联系安排,双方长亲见面议亲。历代相亲仪式大同小异。旧时男女当事人并不相见,而由父母长亲包办。 订婚 婚姻礼仪。即订立婚约的仪式。通过这个仪式,表示正式定下双方的婚事。古代,男方以雁为礼,去女家商定婚事,雁成为婚姻的信物。近代多用饰物、衣物、食物为礼,送往女家,送礼之后,婚约即成。订婚的表现形式 为婚书及财礼。封建社会,订婚是结婚的必经程序,双方均不得反悔。新中国成立后,订婚已不是法定程序,男女双方只要出于自愿,合乎婚姻法的条件还要进行登记注册。 尝汤献花 婚姻礼仪。订婚后,男家长者赴女家,与女家长者一道焚香祷祝上天保佑。礼毕,女家设宴。席上先尝汤,上清汤四碗,碗口上以红线作十字交叉,线头坠铜钱,以示姻缘开头。尝过汤后,上盘装四个猪蹄,每个上插红花,盘中置刀一把,刀柄上缠红绸,此谓献花,含缔结婚约之意。尝汤献花后,订婚礼为正式完成。 议聘 婚姻礼仪。是男女双方同意结婚后,由媒人往来商议男家聘金和女家嫁妆的种类、数量的程序。一般根据双方的家庭地位和财产的多少及当婚男女 的人品而确定,明显带有买卖婚姻的痕迹。 下插定 婚姻礼仪。是专门送约定婚姻信物的仪式。男家向女家提出订婚,将女子插戴的首饰送到女家,作为婚约信物。《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但我说明了他家是没有公婆的,不要叫鲍老太自己来下插定。” 下财礼 亦称下彩礼、下财、下礼、过礼、过彩礼、放定、下定、行大盘、行聘、行聘礼等。婚姻礼仪。即完婚前男家向女家送财礼。财礼的数量品质,各地不同,主要视家境的贫富而定。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且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 、金帔坠者是也。若铺席宅舍,或无金器,以银镀代之。否则贫富不同,亦从其便,此无定法耳。”下财礼即依礼制,也要征得女方同意,实质是送和要结合。行聘前,先由媒人执彩礼帖(礼品清单)与女家商议,往往双方对数量品质多存争议,需商议多次方能定下。行聘时,男家备礼书,置于红漆木盘上,排队手捧肩挑礼品,伴以鼓乐送至女家,女家协助将礼品摆开,供女家亲友邻人观赏过目。女方收下,下财礼毕,婚约正式成立。 回盘 亦称回礼、回情、答回。婚姻礼仪。婚娶前,男方行聘礼,女方收下后,视情给一定回礼。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男择日下聘,(女方)亦以礼物答回。”因回礼多用盘捧上,故称回盘。 良辰 亦称良辰吉日。即选择的宜于成婚的日子。要按黄道推算或由阴阳先生选择,或依皇历所载而选。唐代李商隐《流莺》:“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水浒传》:“今日是个良辰吉日,贤妹与王英结为夫妇。”对良辰的选择大多注重日子、季节、月份,以求吉利 。 · 随礼 也称随份子、凑份子。婚姻礼俗。是在男女结婚前,亲友们按约定的数额出钱,集中之后做贺礼,交付将要结婚的男女。旧时随礼只限于男家的亲友,现代女家的亲友也从此俗。 添箱又称添房。婚姻礼仪。是接到男家请期后,女家将嫁女的吉日写成喜贴,送往各亲友家,凡接到喜贴的亲友,一般均以钱物为礼送至女家贺喜。添箱与添妆不同处是不将钱物直接给新娘,而是给女家,是家庭间的礼仪交往。 造子孙林 婚姻礼仪。嫁娶时男方聚众造林,以供新婚夫妇日后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和为老人送终之需。可依时令在婚礼前或婚礼后择日举行,此礼含造福子孙之意。 三请三邀 婚姻礼仪。婚前女家请未成礼的女婿上门宴饮,男方先是敬谢,再请,再谢,三请之后,男方才赴往,以示持重。男方在迎娶时,也要备三请三邀帖,到女家后次第投入,方能获女方同意。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贲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问题 · 《诗经》婚恋诗中的爱情心理 · 《诗经》婚恋诗中的审美追求 · 《诗经》婚恋诗中的悲剧意识 · 《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男性形象 四、反映生产劳动的诗篇 · 1、描写欢快轻松的劳动场面 · 如《周南•芣苡》:21 ·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捋:同“吕”音,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滑或干净,如抹胡子;luo,阴平,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如捋起袖子) · 袺:jie,阳平,用衣襟兜着(用手提着衣襟) · 襭:xie,阳平,用衣襟兜东西(将衣襟别在腰间) 分析:它是妇女集体劳动生活的赞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田家妇女兴高采烈采集车前子的劳动画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仿佛歌词不是谁有意创作的,而是伴随姑娘们的劳动自然而然地从她们心中流淌出来似的,洋溢着一种即兴的美感和生机,富有音乐美和舞蹈美。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意境清新,节奏明快,真实再现了她们劳作时那种愉快的心情。 · 2、追叙劳动过程 如《周南·葛覃》:12 ·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 分析:学习采葛、制麻、织布、缝衣的过程。 · 第一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了姑娘们活泼欣喜的内心感受,传达她们对于学习这项劳动工艺的喜爱。 五、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 这类诗大胆揭露了统治者的可耻行径,无情地鞭挞了他们丑恶的灵魂,如《鄘风·相鼠》、 · 《邶风·新台》、《陈风·株林》、《秦风·黄鸟》等。 《鄘风·相鼠》105 ·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株林263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兮? 匪适株林,从夏南兮!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 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说(shui,去声,停车休息) 秦风·黄鸟(古代挽歌之祖)240 ·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虎。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题解] · 《左传·文公六年》云:“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可见这是一首挽歌。三章分挽三良。每章末四句是诗人的哀呼,见出秦人对于三良的惋惜,也见出秦人对于暴君的憎恨,标志着我们先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意识以及个体生命的觉醒 。 五、讽谕诗和感伤诗 ·  讽喻诗和感伤诗 · 《王风·黍离》作品选P14 135 ·  这首诗写一位东周大夫的故国之思。长于心理描写。 · 全诗用赋的手法,直赋胸臆,写主人公看到过去曾经是繁华的都市现在是一片满目的荒凉与破败而内心极度忧伤的情状。开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是比、兴兼用,荒凉破败的景象即烘托了抒情主人公悲怆的心情,又比拟王室的衰败。 那种“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以及呼天喊地的神情,历历在目,感人至深。后世据《诗序》所言,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黍离之悲”。杜甫《春望》和姜夔《扬州慢》即是如此。 春望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扬州慢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第三节 雅颂 · 一、史诗性作品 · 周民族的史诗 · 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从《生民》到《大明》5篇作品,粗线条勾画出周民族发祥、创业、建国和兴盛的光辉史迹,无愧为周民族的英雄史诗。 史记 周本纪 二、讽喻诗 · 见文学史 三、农事诗 · 丰年 ·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四、燕飨诗 · 小雅·鹿鸣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经》的内容: · 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歌: · 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 · 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 · 劳动生产的诗歌: · 揭露统治阶级丑恶、残暴的诗歌: · 讽喻诗和感伤诗 · 周族史诗: · 贵族的庙堂乐章及其他: 第四节《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 开启了我国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比、兴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叙述白描法 赋就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小孩描述蝌蚪) 。也就是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它多表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面,对生活的反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在《诗》中,它是一种积极修辞手段。诗人往往用这种手法对客观事物展开具体细致的描绘, 例如“国风”中的《静女》、《褰裳》、《将仲子》、 《溱洧》、《狡童》等。 溱洧 · 溱与洧,方涣涣兮。 · 士与女,方秉蕑兮。 ·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 且往观乎。洧之外, · 洵訏且乐,维士与女, · 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小雅 2. “比”——比喻象征法 ·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用与之相类的事
本文档为【古代文学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4KB
软件:Word
页数:48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7-15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