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课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

新课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

举报
开通vip

新课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新课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

新课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
新课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統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基本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3.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相关领域人员的意见建议,重大问题向权威部门、专业机构、知名专家学者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课程内容科学,表述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4.坚持继承发展。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一)关于课程方案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共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3.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从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规划、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分别提出了要求。增设“条件保障”部分,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1.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2.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本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可以预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在过去十余年改革的基础上,在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共创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辉煌,为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贡献。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化学不仅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关系密切,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化学在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揭示元素到生命奥秘的核心力量。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化学课程对于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基本理念1.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构建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2.设罝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高中化学课程通过有层次、多样化、可选择的化学课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在保证学生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引导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需求。3.选择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程内容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4.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依据化学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促进每个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理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与解决实际问题。素养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素养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素养4科等探究与创新意识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素养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上述5个方面立足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要求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实践层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上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多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二)课程目标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1.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发生的变化,并能解释其原因。2.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3.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认知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4.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5.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较深刻地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在本标准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通过内涵、目标来描述,而且对5个方面的素养进一步划分出4级水平,便于在教学和评价中具体实施(详见附录1)。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1.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满足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方案,在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基础性、多样化和可选择的课程。必修课程要为全体学生奠定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人需求。三类课程不仅适应学生不同层次和不同取向的多元发展需求,同时赋予学生和学校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2.借鉴国内外课程研究成果、反映课程实施的现实需要,设计课程组织形式在对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国内课程实施经验和问题的调研基础之上,优化设计课程组织形式。基于全体学生共同学习的特点,必修课程内容依据主题组织,提高课程实施的整体性。基于课程的定位和学生的升学需求,选择性必修课程采用模块结构,以体现化学学习的领域的特点和与大学化学课程的关联性,保持课程的持续性和一贯性。选修课程采用系列模式,以提高课程的兼容性和灵活性,利于学生的自主选修和学校的自主开设。3.基于化学学科特点及核心素养内涵,确定课程主题、模块和系列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确定课程的主题、模块和系列。在必修课程阶段,突出化学基本观念(大概念)的统领作用,选取“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化学与社会发展”5个主题。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依据化学学科的基础性研究领域,设置“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3个模块。在选修课程中,选取“实验化学”“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科学”3个课程系列,综合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社会发展价值和时代性,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多样性内涵,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利于校本化的课程开设和管理。(二)结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三类课程构成。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必修课程努力体现化学基本观念与发展趋势,促进全体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必修课程内容包括5个主题。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的课程,培养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化学的志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化学科学,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选择性必修课程设置3个模块。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面向对化学学科有不同兴趣和不同需要的学生,拓展化学视野,深化对化学科学及其价值的认识。选修课程设置3个系列。(三)学分与选课1.学分设置必修课程不划分模块,共4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共6学分。选修课程包括3个系列,每修习完成9学时可获得0.5学分,最高可获得4学分。2.选课要求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4学分的必修课程。选择化学作为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学生,需要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全部3个模块的内容,获得6个学分。其他学生也可选择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部分模块,获得相应的学分。选修课程供学生自有选择修习,学分为0~4学分。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必修课程设置5个主题,旨在促进全体学生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内容要求】1.1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认识物质和创造物质;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了解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方法在化学科学研究中的运用。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1.2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解释或建构模型、形成结论及交流评价等核心要素。理解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研究目的、依据研究目的设计方案、基于证据进行分析和推理等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1.3化学实验认识化学实验是探究和学习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研究物质性质,探究反应规律,进行物质分离、检验和制备等不同类型化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核心思路与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条件控制对完成科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作用。1.4科学态度与安全意识发展对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养成注重实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探究意识,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熟悉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知道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1.5学生必做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完成各主题的必做实验(见各个主题)。【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整体规划实验及探究教学,发挥典型实验探究活动的作用。●选取真实的、有意义的、引发学生兴趣的探究问题。●改变学生简单动手做实验的现状,强调高级思维过程。2.学习活动建议(1)实验及探究活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如氨气、氯气);硫酸亚铁的制备;化工生产模拟实验(如制硫酸、制硝酸);物质成分的检验(如补铁剂中的铁元素)。(2)调查与交流讨论:查阅化学发展中重大事件的有关资料,并交流讨论;举办小小化学家论坛,分享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等;结合实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规则的重要性,讨论和演练实验室里突发安全事件的应对措施。3.情境素材建议●有关化学发现的故事:电离理论的建立、元素周期律的发展、原电池的发现、氯气的发现、人工合成尿素、工业合成氨、青蒿素的提取等。●有关理论、模型不断发展的史实:苯分子结构、原子结构模型、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等。●化学研究技术及应用:波谱、色谱、X射线衍射、飞秒化学、原子示踪技术等;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测定、食物中亚硝酸盐等含量的测定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化学科学与技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作出贡献的事例。【学业要求】1.能列举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事件,说明其对推动社会发展的贡献,能说出其中的创新点。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提出化学探究问题,能作出预测和假设。能依据实验目的和假设,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验方案,能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3.能运用实验基本操作实施实验方案,具有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能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能与同学合作交流,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说明假设、证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用恰当形式表达和展示实验成果。4.能根据不同类型实验的特点,设计并实施实验。能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能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初步探究反应规律;能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异选择物质分离的实验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和干扰因素选取适当的检验试剂;能根据反应原理选取实验装置制取物质。5.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内容要求】2.1元素与物质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2.2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2.3电离与离子反应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2.4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5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氮、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6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的价值结合实例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2.7学生必做实验●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发挥核心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重视开展高水平的实验探究活动。●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样的真实问题情境。●鼓励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途径。2.学习活动建议(1)实验及探究活动:胶体的丁达尔实验;电解质的电离;探究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实质及发生条件(测定电流或溶液电导率的变化);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探究;过氧化氢的氧化性、还原性的探究;金属钠的性后;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比较;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氯气的制备及性质;氯水的性质及成分探究;氨气的制备及性质;铵盐的性质;浓、稀硝酸的性质;氮氧化物的性质与转化;二氧化硫的性质;浓硫酸的性质;溶液中Fe3+、NH43+、CO32-、Cl-、SO42-等离子的检验;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2)调查与交流讨论:从含硫、氮物质的性质及转化的视角分析酸雨和雾霾的成因、危害与防治;调查水体重金属污染及富营养化的危害与防治;讨论日常生活中含氯化合物的保存与使用。3.情境素材建议●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补铁剂;实验室中硫酸亚铁的保存与使用;印刷电路板的制作;打印机(或复印机)使用的墨粉中铁的氧化物(利用磁性性质);菠菜中铁元素的检测;钠着火的扑救;钠用作强除水剂。●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火山喷发中含硫物质的转化;“雷雨发庄稼”;氮的循环与氮的固定;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硫酸(或硝酸);氮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食品中适量添加二氧化硫的作用(去色、杀菌、抗氧化);含氯消毒剂及其合理使用;氯气、氨气等泄漏的处理;酸雨的成因与防治;汽车尾气的处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电离理论建立的化学史料;氧化还原理论建立的史料;日常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学业要求】1.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列举某种元素的典型代表物。能利用电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对常见的反应进行分类和分析说明。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能举例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2.能列举、描述、辨识典型物质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典型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3.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4.能利用典型代表物的性质和反应,设计常见物质制备、分离、提纯、检验等简单任务的方案。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变化的视角说明物质的转化路径。5.能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实验室、生产、生活及环境中的某些常见问题,说明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化学品的常见方法。6.能说明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如金属冶炼、合成氨等)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能有意识运用所学的知识或寻求相关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如酸雨和雾霾防治、水体保护、食品安全等)。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内容标准】3.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及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周期律(表)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3.2化学键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概念。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3.3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快慢体会从限度和快慢两个方面去认识和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性。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知道化学反应平均速率的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认识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学习运用变量控制方法研究化学反应,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3.4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认识物质具有能量,认识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了解化学反应体系能量改变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关。知道化学反应可以实现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体会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3.5学生必做实验●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实验事实、数据等证据素材,帮助学生转变偏差认识。●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概括关联、比较说明、推论预测、设计论证等活动。●发挥重要知识的功能价值,帮助学生发展认识化学反应的基本角度,形成基本观念。2.学习活动建议(1)实验及探究活动:自主设计制作元素周期表;焰色实验;探究反应的可逆性;几个常见反应(如镁、铝与盐酸反应;碳酸氢铵或碳酸氢钠与醋酸或柠檬酸反应)的热效应;设计制作简易即热饭盒;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探究干电池的构成。(2)调查与交流讨论:讨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讨论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借助元素周期律(表)预测硅、硒、锗、镓等元素的性质;查阅元素周期律(表)对发现新元素、制造新物质、开发新材料的指导作用,查阅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考古等方面的应用;讨论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本质;讨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查阅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调查新型能源的种类、来源及利用。3.情境素材建议●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表)的发现史料;铝制品的合理使用,用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疏通下水管道;稀土资源、核能的开发与利用。●化学键:化学键存在的证据,如水的三态变化与水分解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比较;利用化学键讨论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本质,如氢气与氯气、甲烷燃烧等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反应限度和快慢:化学反应存在限度的证据,如高炉炼铁、合成氨、氯化铁与碘化钾的反应、氯气与水的反应等;汽车安全气囊的膨胀、食物腐败等生活中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的现象;催化剂在调控化学反应速率中的作用,如燃料电池、工业制硝酸(或硫酸)、合成氨、汽车尾气处理等反应中的催化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能源的合理利用,如天然气、丙烷、煤、氢气等燃料的选择与使用,生物质能的获取(如制取沼气、焚烧垃圾等)与使用;化学反应热效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敷袋与冷敷袋等;电池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如伏打电池的发现、干电池的改进、燃料电池的应用。【学业要求】1.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能结合实验及事实进行说明。2.能利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分析、预测、比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3.能判断简单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能基于化学键解释某些化学反应的热效应。4.能从化学反应限度和快慢的角度解释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现象。能描述化学平衡状态,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能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能初步解释化学实验和化工生产中反应条件的选择问题。5.能举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能辨识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并能分析简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6.能结合有关资料说明元素周期率(表)对合成新物质、寻找新材料的指导作用。能从物质及能量变化的角度评价燃料的使用价值。能举例说明化学电源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内容标准】4.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知道有机化合物分子是有空间结构的,以甲烷、乙烯、乙炔、苯为例认识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以乙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为例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知道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4.2典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认识乙烯、乙醇、乙酸的结构及其主要性质与应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知道氧化、加成、取代、聚合等有机反应类型。知道有机化合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4.3有机化学研究的价值知道合成新物质是有机化学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结合实例认识高分子、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4.4学生必做实验●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以典型简单有机化合物为例,引导学生建立官能团及有机物分类的初步认识。●通过模型拼插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价键类型及简单分子的空间结构。●提倡采用观察实验现象、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归纳总结等策略对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应用进行教学。2.学习活动建议(1)实验及探究活动:乙烯的化学性质;乙醇中碳、氢元素的检测;固体酒精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淀粉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蛋白质的变性、显色实验;吸水性高分子材料与常规材料吸水能力的比较;不同塑料遇热软化的难易程度的比较。(2)调查与交流讨论:垃圾焚烧、PX(对二甲苯)事件等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家居建材中的甲醛和苯的检测;可燃冰、页岩气等资源开发利用的讨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3.情境素材建议●原油的分馏、裂化及裂解产品和用途,常见燃油标号的含义;乙烯工业,用于水果催熟的乙烯制剂。●我国酿酒技术与酒文化,工业酒精的制备,不同饮用酒中酒精的浓度,乙醇汽油,固体酒精,酒后驾车的检验,酒精在人体内的转化,乙醇钠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我国酿醋技术与食醋文化。●食物中的糖类、油脂、蛋白质在人体内的转化,常见体检指标中的有机化合物;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用途,塑料的分类及合理使用,水立方的外立面膜结构材料——ETFE膜(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塑胶跑道的材料、手机贴膜等。【学业要求】1.能辨识常见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骨架和官能团。能概括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类型。能描述甲烷、乙烯、乙炔的分子结构特征,并能搭建甲烷和乙烷的立体模型。能写出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2.能描述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相应性质实验的现象,能书写相关的反应式,能利用这些物质的主要性质进行鉴别。3.能列举高分子、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并结合这些物质的主要性质进行简单说明。4.能从有机化合物及其性质的角度对有关能源、材料、饮食、健康、环境等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能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常见有机化学品。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标准】5.1化学促进可持续发展认识到化学科学与技术对我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将发挥重要作用,树立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信念。结合实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合理使用的重要性。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结合实例认识化学原理、化工技术对于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形成资源全面节约、物能循环利用的意识。5.2化学科学在材料科学、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常见材料类型,结合实例认识材料组成、性能及应用的联系。体会化学科学发展对于药物合成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依据物质性质分析健康问题的意识。5.3化学在自然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结合合成氨、工业制硫酸、石油化工等实例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认识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海水、金属矿物、煤、石油等的开发利用为例,了解依据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方法。认识化学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所能发挥的作用,体会化学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5.4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依据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认识环境污染的成因、主要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以酸雨的防治和废水处理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了解关于污染防治、环境治理的相关国策、法规,强化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5.5化学应用的安全与规则意识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的关系。树立自觉遵守国家关于化学品应用、化工生产、环境保护、食品与药品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的意识。【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精选教学素材和应用案例,促进学生赞赏化学、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等化学视角与真实情境素材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与化学密切相关的有争议的社会性议题,促进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2.学习活动建议(1)实验及探究活动:实验室模拟海水提溴、镁;实验室模拟金属的冶炼;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含量;补铁剂、抗酸性胃药中有效成分的检验;不同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比较。(2)调查与交流讨论:讨论合成氨、药物合成、合成材料、环境保护等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查阅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药物开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查阅海水资源及其利用的相关资料;调查空气污染及污染来源,以及处理方案;调查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查阅国家在实施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行动中的重要举措;查阅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化工生产案例;讨论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利与弊,评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重大社会事件;结合本主题的学习,制作一期相关内容的展板,或举办一次专题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会。3.情境素材建议●与化学有关的职业及其与化学科学领域的关系。●中外历史上的化学成就:合成氨、人工合成尿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提取青蒿素,以及中国近30年化学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的重要成果。●化学与材料开发:陶瓷、水泥、玻璃、光导纤维和单晶硅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保水材料在沙漠治理中的应用;碳材料和纳米材料及其应用。●资源开发与能源利用:铝土矿、硫铁矿、煤等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从沙子到单晶硅;海水淡化;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气(如使用二氧化钛催化剂);燃料电池;化学在光伏产业中的应用;“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的实施案例。●环境问题及处理:雾霾的主要成分与来源,汽车尾气与雾霾的关系;大气中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成分与来源;煤和石油的脱硝脱硫,烟囱排放中污染物的吸收;采矿和金属提炼的环境代价;水体富营养化、COD(化学需氧量)或BOD(生化需氧量)的测定;垃圾及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处理与循环利用;可降解塑料(如聚乳酸)。【学业要求】1.能列举事实说明化学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能列举我国体现化学科学与技术应用的重要成果。能举例说明与化学有关的职业,简单分析这些职业与化学科学的关系。2.能从材料组成的角度对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能根据使用需求选择适当的材料,能解释使用注意事项,并能科学合理使用。3.能举例说明重要资源和能源的主要类型、成分和用途;能从化学的角度分析从资源到产品的转化途径,能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能源的使用方案进行评价;辩证地看待资源使用的利弊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4.能列举常见的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物及其危害,能说明常见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措施的化学原理,能结合具体的污染问题设计简单的防治方案。能举例说明化学对环境保护的作用。5.能主动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在应用化学成果时能主动考虑其对自然和社会带来的可能影响,权衡化学成果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利与弊。能运用“绿色化学”思想分析和讨论化工生产的相关问题。6.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科学进行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理。7.能借助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药物开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分析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二)选择性必修课程………………………………………………………………………在本课程模块中,将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连率,以及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等方面,探素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科学观念。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要求】1.1体系与能量认识化学能可以与热能、电能等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能量的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知道内能是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受温度、压强、物质的聚集状态的影响。1.2化学反应与热能认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恒温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可以用焓变表示,了解盖斯定律及其简单应用。1.3化学反应与电能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了解原电池及常见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认识电解在实现物质转化和储存能量中的具体应用。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本质,知道金属腐蚀的危害,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1.4学生必做实验●简单的电镀实验。●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结合具体实例(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气态水和液态水释放能量不同)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发展学生基于内能及内能的变化认识物质所具有的能量和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体会引入焓变概念的价值,理解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规则。充分利用铜-锌双液原电池、铅蓄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电解熔融氯化钠和电解饱和食盐水等案例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分析解释、推论预测、设计评价等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对原电池和电解池工作原理的认识,转变偏差认识,促使学生认识到电极反应、电极材料、离子导体、电子导体是电化学体系的基本要素,建立对电化学过程的系统分析思路,提高学生对电化学本质的认识。教学中应创设真实情境(如不同应用情境中燃料的选择,化工生产路线的选择等),组织学生开展基于能量利用需求选择反应、设计能量转化路径和装置等活动,形成合理利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意识和思路,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2.学习活动建议(1)实验及探究活动:双液电池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燃料电池;锌锰干电池的探究;电解氯化铜溶液;电解饱和食盐水;简单的电镀实验;吸氧腐蚀;暖贴的设计。(2)调查与交流讨论:调查家庭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等的热能利用效率,提出提高能源利用的合理化建议;查阅资料,了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能源危机及未来新型能源;讨论选择燃料的依据;查阅资料,了解火箭推进剂的主要成分;调查市场常见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这类电池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和回收价值;讨论防止钢铁腐蚀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电解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讨论电镀工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3.情境素材建议●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能量变化;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液态水或气态水的能量变化;不同燃料的燃烧热。●工业生产硝酸反应路线的选择;家用燃料和火箭推进剂燃料的选择;煤炭的综合利用。●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生活中常用的电池;氢氧燃料电池与电解水;化学电池的发展历史与新型电池的开发;电冶金,如电解熔融氯化钠或氧化铝;电解精炼铜;电解在污水处理、煤炭脱硫中的应用。【学业要求】1.能辨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能解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2.能进行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能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能运用反应焓变合理选择和利用化学反应。3.能分析、解释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和电解池。4.能列举常见的化学电源,并能利用相关信息分析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能利用电化学原理解释金属腐蚀现象,选择并设计防腐措施。5.能举例说明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能分析能源的利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能综合考虑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煤炭的综合利用、新型电池的开发等。主题2: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内容要求】2.1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知道化学反应是有方向的,知道化学反应的方向与反应的焓变和熵变有关。认识化学平衡常数是表征反应限度的物理量,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了解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方向间的联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2.2化学反应速率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了解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知道化学反应是有历程的,认识基元反应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3化学反应的调控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综合调控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历程,对调控化学反应速率具有重要意义。2.4学生必做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化学平衡常数模型建构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促使学生体会化学平衡常数在判断平衡状态、反应方向,分析预测平衡移动方向等方面的功能价值;通过交流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基于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比较分析等温条件下平衡移动问题的基本思路。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是有历程的;结合具体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外部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引导学生体会理论模型建构的过程。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反应速率测定”“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等实验活动,形成并发展变量控制的实验思想;在开展“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演绎推理、系统假设等思维能力。结合生产实例,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反应条件的选择与优化的讨论,促使学生形成从限度、速率、能耗等多角度综合调控化学反应的基本思路,发展学生“绿色化学”的观念和辩证思维的能力。2.学习活动造议(1)实验及探究活动:浓度对氯化铁与硫氰化钾反应平衡的影响;温度对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平衡的影响;测定某化学反应的速率;浓度、温度对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影响硫酸酸化的草酸溶液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速率的原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2)调查与交流讨论:查阅工业催化剂的用途;查阅工业生产条件优化的依据;讨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理论解释;讨论影响化学平衡因素的理论解释;讨论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3.情境素材建议●有应用价值的可逆反应体系,如镍的精制、工业合成氨、高炉炼铁、水煤气、高压氧舱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等;化学平衡影响因素的证据素材,如压强对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平衡影响的数字传感器实验,酸碱指示剂的变色。●不同催化剂对淀粉水解速率的影响;氨氧化制一氧化氮反应中的催化剂的选择性作用;催化剂研究与诺贝尔奖;温度改变和活化能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数据;飞秒化学。●调控化学反应的成功案例,如与工业合成氨相关的诺贝尔奖、汽车尾气处理,以及塑料的工业合成等。【学业要求】1.能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能进行平衡常数、转化率的简单计算,能利用平衡常数和浓度商的关系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及平衡移动的方向。2.能运用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推测平衡移动方向及浓度、转化率等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能讨论化学反应条件的选择和优化。3.能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能通过实验探究分析不同组分浓度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能用一定的理论模型说明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4.能运用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解释生产、生活、实验室中的实际问题,能讨论化学反应条件的选择和优化。5.针对典型案例,能从限度、速率等角度对化学反应和化工生产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主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内容要求】3.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从电离、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的角度认识电解质水溶液的组成、性质和反应。3.2电离平衡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认识水的电离,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及pH,掌握检测溶液pH的方法。3.3水解平衡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和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3.4沉淀溶解平衡认识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3.5离子反应与平衡的应用了解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在物质检测、化学反应规律研究、物质转化中的应用。了解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6学生必做实验·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盐类水解的应用。【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通过对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存在的证明及平衡移动的分析,形成并发展学生的微粒观、平衡观和守恒观;关注水溶液体系的特点,结合实验现象、数据等证据素材,引导学生形成认识水溶液中离子反应与平衡的基本思路。通过让学生画微观图示、解释宏观现象等具体任务探察学生对水溶液体系认识的障碍点,以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时,注意实验前的分析预测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解释,对假设预测、实验方案、实验结论进行完整论证,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系统思维能力。结合自然现象(如海水的酸碱性及其变化)、生活问题的解决(如明矾净水)、生产实际(如矿石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组织学生开展分析解释、方案设计等活动,促进学生认识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2.学习活
本文档为【新课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峰海资料库
希望这份文档帮到您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其他
上传时间:2021-01-05
浏览量: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