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举报
开通vip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音乐艺术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蓝雪 霏 内容提要 福建位居 中国 东南边鄙 , 朝鲜则位于与 中国东北部辽宁省和吉林省接壤的半岛 , 中国福建省和朝鲜 在陆路上相距遥远 。 然而值得提起的是 , 朝鲜的某些 乐器在中国大陆 已难觅踪影 , 而在福建却尚有 ...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音乐艺术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蓝雪 霏 内容提要 福建位居 中国 东南边鄙 , 朝鲜则位于与 中国东北部辽宁省和吉林省接壤的半岛 , 中国福建省和朝鲜 在陆路上相距遥远 。 然而值得提起的是 , 朝鲜的某些 乐器在中国大陆 已难觅踪影 , 而在福建却尚有 遗迹 , 如杖鼓 、札筝 、革莱 、 奚琴等 。 本文受刘春曙先生启 示 , 就福建和朝鲜的共有乐器详加 比较 , 并 追寻其间的历 史联系 , 试提 出朝 鲜与 中国 的 文化 交流除 了 陆路 , 是否 尚存在海上丝绸 之路的 可 能性 。 关 键 词 福建乐器 朝鲜 乐器 关联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 一 一 一 、 杖 鼓 杖鼓 细腰 , 以木为框 , 以皮 冒之 , 因杖击而名 。 杖鼓 即朝鲜乐器 “ 卜” 。 《中国少数民族乐器 志 》“ 杖鼓 ”条曰 “ 朝鲜族打击乐器 。 又称长鼓 。 ” 其“ 鼓身木制 , 呈圆桶形 , 两端粗空 , 中段细实 , 全 长约 厘米 。 鼓面直径 厘米 。 鼓筒直径 厘米 。 两端鼓身大小不同 , 左面鼓身长 厘米 , 右 面鼓身长 厘米 。 两端各有八个拉绳铁钩 , 以细绳绷羊皮 、马皮或牛皮 , 古代多用狗皮或璋皮 。 中 段有八个活动皮套 , 松紧皮套可调节音高 。 演奏时 , 坐姿 , 置鼓 于架上 立姿 , 将鼓挂在奏者身前 , 右手执细竹条敲击鼓面 , 左 手拇指放在鼓框边 , 其余四指击拍 。 右面发音较高 , 左面发音 较低 。 左右节奏交错 , 变化多端 , 常用鼓点有二十多种 。 ” ①中国 朝鲜族来 自朝鲜半岛 。 在朝鲜 , 据 日人林谦三《东亚乐器考 》 “ 今 日朝鲜雅俗乐俱用大型的杖鼓 见图 , 革面一大一小 , 大 面用左手拍 , 右手执梓击小面 。 ”成书于成宗二十四年 年 的朝鲜古代音 乐 论著《乐 学 轨 范 》有 李 朝 制 的杖鼓 制 及其 奏法 。 ② 图 杖鼓 李王家乐器 —林谦三《东亚乐器考 》 在中国 , 与杖鼓类似的鼓乐器遗存有瑶族的长鼓 又称花鼓 , 见图 、 汪都 见图 、尼王瓮 见图 , 仇族的耿林常 见图 , 傣族的光边 见图 、光萨 见图 , 傣族 、布朗族 、景颇族 、德昂 族 、低族等民族共有的象脚鼓 见图 , 壮族 、瑶族 、 毛难族等民族共有的蜂鼓 见图 , 蒙古族的 细腰鼓 见图 , 福建汉族的狼唱 见图 等 。 收稿 日期 一 一 作者简介 蓝 雪 霏 一 , 女 , 福 建 师 范 大 学音 乐 学 院 教授 , 福 建 师 范 大 学 闽 台 区 研 究 中心 研 究 员 福州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一 一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年第 期 图 瑶族长鼓 图 瑶族汪都 图 瑶族尼王瓮 图 傣族光边 图 仇族耿林常 图 傣族光萨 图 傣 、侃 、景颇 、德昂 、阿昌 、 拉枯 、哈尼等族象脚鼓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音乐艺术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图 壮 、瑶 、毛南等族蜂鼓 图 蒙古族细腰鼓 以上图 一图 均摘 自 中国嫩跳乐 一 器志 其中 , 与朝鲜 “ 卜”关系最密切的是壮族 、瑶 族 、毛难族等 民族 的蜂鼓 , 蒙古族的细腰鼓 , 福 建汉族的狼唱等 。 壮族蜂鼓 的 “ 鼓腔 以 黄泥媛烧而成 , 两头 大 、一端呈球状 , 另一端为喇叭形 , 中间细如蜂 腰 , 周围刻以花纹图案 。 框 内首尾相通 , 壁厚一 厘米 。 以牛皮或羊皮固定于两个直径约 厘米 的铁圈上 , 分别盖于两端腔 口 为面 , 用铁钩 、 绳 图 福州“ 十番 ”音乐中的“ 狼唱 ” 子收拢绷紧皮膜 。 常见者长 一 厘米 , 腰径 一 厘米 , 喇叭头 口径 一 厘米 , 球形直径 一 厘米 , 外端 口径 一 厘米 。 演奏时 , 将鼓绳挂颈 , 鼓横置身前 , 也可置于长架或凳上 , 立奏 、 坐奏或边舞边奏 。 左手持杖击球形一端鼓 面 , 声音清脆 明亮 , 右手拍 击 右端鼓 面 , 声音深沉 浑厚 。 ” ③ 蒙古族细腰鼓 “ 演奏时 , 两端系皮绳 , 横挂于腹前 , 右手执细木棍或竹鞭敲击右侧鼓面 , 左手以 手掌拍击左侧鼓面 , 亦可竖挂于奏者腹前 , 左 、右两手 右手持竹鞭 同击上鼓面 ” 。 ④ 汉族福建省福州 “ 十番 ”音乐中的“ 狼唱 ”为竹 、木质 , 用数根麻绳把两个鼓面连起来 , “ 绳子的作 用是用来调节鼓面的宽紧和声音的高低 鼓面紧则音高 , 松则低 的 ” , 打法是“ 左手拿住鼓腰 , 右手五 指并拢 , 打在鼓的正面上 , 一般由手指的第一 、二关节触鼓面 。 若遇 节奏处 , 第一个音由手指的第 一个关节轻轻地挑鼓面 , 而第二个音则用手指的第二个关节较重地打在鼓面上 , 形成 的效 果 ” ⑤。 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福建戏史录 》在辑录蔡少谷《莺飞鱼跃斋随笔 》有关十番乐队的段落时 对乐器“ 狼唱“ 所作的注有 “ 如鼓而长 , 四周耕以极细之草丝 。 以手扮之 , 皮涨 , 其声沉雄而悲凉 ” ⑥ 。 漳州 “ 十全腔 ”音乐所用的“ 狼唱 ” 与福州 “ 十番 ”音乐同 。 就福建“ 狼唱 ”与朝鲜 “ 卜”而言 , 二者的相同之处体现在形制上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年第 期 鼓面直龄大于翻能 , 鼓身大 一 的一边用于手拍 。 福建 “ 狼唱 ” 全长 厘 米 两边的鼓面直径皆为 厘米 , 其中左 边鼓面突出部分的直径为 厘米 , 右边 鼓面突出部分的直径为 厘米 左边鼓身 长 厘米 , 直径为 厘米 , 右边鼓身长 厘米 , 直径 厘米 。 福建 “ 狼唱 ” 右边 鼓面突出部分的直径大于左边鼓面的直 径 , 鼓身短于左边 , 是因为右手击鼓的声音 能在大的木质鼓身里获得较大的共鸣 , 而 图 漳州 “ 十全腔 ”音乐中的“ 狼唱 ” 后通过空心竹管传至右边较长的鼓身再反 射回响 。 朝鲜“ 卜”全长 厘米 鼓面直径 厘米 鼓筒直径 厘米 。 两端鼓身直径分别为 厘 米与 厘米 左面手拍的鼓身直径稍大 , 发音较低 右面杖击的鼓身直径稍小 , 发音较高 。 鼓身同为木制 , 同为空心圆桶形且有细腰 。 福建 “ 狼唱 ” 中间有三节空心竹筒连接着两个 木制鼓身 朝鲜“ 卜” 的“ 鼓身木制 , 呈圆桶形 , 两端粗空 , 中段细实 ” 。 鼓面两端边缘各有八个铁钩用拉绳绷紧鼓皮 , 绳索中段皆有八个松紧圈籍以调节音高 。 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局部形制的不同以及演奏方式的不同 。 福建 “ 狼唱 ” 鼓身的细腰部分 利用南方当地多竹的特点 , 采用竹制 , 用左手把握 , 左边用第二层牛皮制作的鼓面仅用于传声 右边 鼓面采用较薄的羊皮制作 , 用手指击拍演奏 。 朝鲜“ 卜” 的鼓身则用整段圆木制成 , 左边鼓身稍长 , 鼓面用于手指击拍演奏 右边鼓身稍短 , 鼓面用于细竹条敲击 。 尽管福建“ 狼唱 ”与朝鲜“ 卜”存在某些相异之处 , 但二者应同属于古代细腰鼓乐器遗留中的 “ 杖鼓 , ’一类 。 关于细腰鼓的来历 , 日人林谦三《东亚乐器考 》从印度以及 “ 印度以外的阿富汗 、柬埔寨 、 中国 的新疆等地发见的绘画 、雕刻之类 ⋯⋯都留着这乐器东渐的足迹 ” , 又从梵语汉译等方面考察 , “ 推 定细腰鼓的发祥地于印度方面 , 大抵是没有错的 。 ’, ⑦中国宋代陈肠认为“ 昔符坚强龟兹国 , 获揭鼓 、 杖鼓 、腰鼓 , 汉魏用之 。 ’咽细腰鼓乐器有多种 , 林谦三说“ 六朝时从西域传来 , 隋唐宋时所知的有腰 鼓 、正鼓 、和歌 笔者按 应为和鼓 、都昙鼓 、毛员鼓 、汉鼓 、魏鼓 、一鼓 、二鼓 、三鼓 、 四鼓 、杖鼓 、拍鼓 等 ” ⑨ 。 细腰鼓类的乐器演奏有手拍 , 也有杖击 , 如 “ 汉震第二鼓 ” 、唐代南卓《揭鼓录 》云 “ 宋开府 憬 , 虽耿介不群 , 亦深好色乐 , 尤善揭鼓 。 始承恩顾 , 与上论鼓事 曰 ‘ 不是青州石末 , 即是曾山花 磁 , 燃小碧上 , 掌下须有明 去声 肯之声 ’ 。 据此乃是汉震第二鼓也 。 且碟用石末花磁 , 同是腰鼓 。 掌下明肯声 , 是以手拍 , 非揭鼓明矣 。 ” ⑩而揭鼓 , 其形制“ 如漆桶 , 下以小牙床承之 , 击用两杖 ” 。 ⑧ 杖鼓见之于中国古文献有《新唐书 · 礼乐志 》“ 革有杖鼓 、第二鼓 、第三鼓 、腰鼓 、大鼓 ” 宋代沈 括 一 《梦溪笔谈 》“ 唐之杖鼓 , 本谓之 ‘ 两杖鼓 ’两头皆用杖 。 今之杖鼓 , 一头以手附之 , 则唐之 ‘ 汉震第二鼓 ’也 ” 宋代陈肠《乐书 》“ 杖鼓 、腰鼓 , 汉魏之用 。 大者以瓦 , 小者以木类 , 皆广 首细腹 , 宋萧思话 一 ⑩所谓细腰鼓也 ”等等 。 朝鲜“ 卜” 乃中国古代的“ 杖鼓 ”应无疑义 。 “ 杖鼓 ” 较早见之于朝鲜文献《高丽史 · 食货志 》 “ 文宗三十年 年 宫中有杖鼓业师 。 ” 成书于成宗二十四年 年 的朝鲜古代音乐论著 《乐学轨范 》亦载有 “ 文献通考云 , 揭鼓 、杖鼓 、腰鼓 , 汉魏用之 , 大者以瓦 , 小者以木 , 类皆广首细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音乐艺术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一 一 腹 , 宋萧史所谓细腰鼓是也 , 右击以杖 , 左拍 以手 , 后世谓之杖鼓 。 ” 当今中国相关的艺术辞典上亦 已将 “ 杖鼓 ”归属于朝鲜 。 而且 , 对应沈括 、 陈肠之说 , 朝鲜 “ 卜” 的奏法与宋式 “ 一头 以手附之 ” 、 “ 右击以杖 , 左拍以手 ”完全一致 。 福建 “ 狼唱 ”属于 “ 杖鼓 ”类的依据除了外形 “ 广首细腹 ” 的相似以外 , 还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 补充 一 福建“ 狼唱 ”沿袭了唐代 “ 两杖 ” 的古称 。 福州的“ 狼唱 ”在以往的相关资料中亦写作 “ 狼杖 ” 、 “ 狼丈 ” 、 “ 狼帐 ” 、 “ 狼涨 ” , 笔者之所以认定 “ 狼唱 ” , 是因为上述蔡少谷《莺飞鱼跃斋随笔 》所写的 “ 狼唱 ” 与笔者所调查的福州方言甚至漳州 方言中的发音皆相符 。 而无论如何写法 , 其名称当与唐代的“ 两杖 ”有关 。 刘春曙 、王耀华《福建民 间音乐简论 》曾言及 “ 在福州方言里 , ‘ 两杖 ’正与 ‘ 狼帐 ’谐音 , 皆作 ” ⑩ , 刘春曙在其《论闽 台音乐文化区在我国民族音乐 中的地位 》一文中又曾指出 “ 无论是福州方言还是闽南方言 , ‘ 两 杖 ’和 ‘ 狼杖 ’都是谐音 。 ‘ 两杖 ’实为 ‘ 狼杖 ’之误 。 ” 笔者考之 , 福州方言并无 “ 两杖 ” 这个词 , “ 两 杖 ” 在福州方言里只能是文读 , 与“ 两丈 ” 、 “ 两段 ” 同样一个读音 , 谓之 「 「 。了 〕 “ 狼唱 ”这 个词在福州也只有独用 , 方言谓之 。。” 」 ‘ 月 ’‘ 」或 。。, , ‘ 。。’‘ 或 , , ‘ , ‘ 〕 , “ 狼唱 ” 与“ 两杖 ”二者在福州方言里纯属谐音 。 漳州方言里也没有 “ 杖 ”字的白读音 , “ 两杖 ”在漳 州只能是 文读 , 作 「尹 」「 」 漳州 “ 十全 腔 ” 中的 “ 狼 唱 ” 在 漳 州 方言 中念作 「叨 〕 ‘ 。” 〕。 “ 狼唱 ”之 〔叨 , ‘ 」〔。‘ , , 〕当为 。, , 之转音 。 既然 “ 狼唱 , , 是这一与古代 “ 两杖 ”鼓有密切联系的乐器的专用名词 , 而福建亦无 “ 两杖 ” 的俗说 , 那么 , “ 狼唱 ” 沿袭 “ 两杖 ”古 称就有其理论依据 。 此外 , 可以再进一步补充的依据是 , 位于福建中部海岸边的莆 田 曾有的细腰 鼓 , “ 俗名此鼓曰 ‘ 让 ”’ , 虽然明朝人姚旅说 “ 不知何义 或古人击壤 , 即此物耶 ” , ⑩但以莆田方言 论之 , 莆田人谓 “ 杖 ” 为 润 农‘ , 谓 “ 让 ” 也是 习社‘ 口, 可见 “ 让 ” 即 “ 杖 ” , “ 让 ” 应是 “ 杖鼓 ” 的 简称 。 二 福建“ 狼唱 ” 、 “ 让 ”沿袭了宋代前后腰鼓 、杖鼓的演奏方式 。 福建“ 狼唱 ”现存的以左手握鼓身 , 以右手拍奏的方式当为宋以前或宋代的遗制 。 因为我们已 经知道 , 细腰鼓的奏法有手拍也有杖击 , 唐代用杖击 , 宋代则 “ 右击以杖 , 左拍以手 ” , 日人林谦三在 《东亚乐器考 》中说 “ 至于宋代 , 这一些鼓类 , 似乎都用杖击了 ⋯⋯宋代的杖鼓 , 都有着细腰鼓的意 义 。 陈肠总括 ‘ 右击以杖 , 左拍以手 ’ 的细腰鼓 —魏鼓 、正鼓 、和鼓 —为宋时的杖鼓 。 ”但林谦三 也说 “ 盖宋代腰鼓未必没有左右俱用手拍的古奏法 , 也许是杖鼓奏法特盛 ’, ⑩ 。 福建“ 狼唱 ’, 保持了 手拍直径大的一面鼓身 , 但废弃了直径小的另一面的杖击 。 不过 , 莆 田 “ 让 ” 则不 同 , 明朝的姚旅 说 “ 今莆中细腰鼓 , 匡为瓦 , 两头即靴以革 , 悬 以颈 , 左以手拍 , 右则持竹击之 。 惟祈年用此 , 正合 周礼见此风亦古矣 。 ⑩ ’, 明朝莆田 “ 让 ” 的演奏正是宋朝以后的样式 , 因为 “ 宋代杖鼓 , 名实俱传于元 ⋯ ⋯明又承元制 ⋯ ⋯清代用的杖鼓 , 大致也是承受明制的 。 ’, 综上所述 , 福建 “ 狼唱 ” 、 “ 让 ” 和朝鲜 “ 卜” 同属于源 自细腰鼓的杖鼓一类乐器 , 其中“ 狼唱 ”保 留了唐代 “ 两杖 ” 的古称和唐 、宋 以前的手拍法 , 莆 田 “ 让 ” “ 左以手拍 , 右则持竹击之 ” 的演奏方式 和朝鲜“ 卜” “ 右手执细竹条敲击鼓面 , 左手 ⋯ ⋯击拍 ” 同样沿用的是中国宋代以后的演奏方式 。 二 、 轧 筝 轧筝最早见于《旧唐书 · 音乐志 》“ 轧筝 , 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 。 ”公元 世纪胶然在《观李中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一 一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年第 期 承洪二美人唱轧筝歌 》有“ 轧用蜀竹弦楚丝 ”句 。 宋代 陈肠《乐书 》也有记载 见 图 宋元称之为纂 。 《元史 · 礼乐制 》载 “ 纂 , 制如筝而七弦 , 有柱 , 用竹轧 之 。 ” ⑩明代之纂据《明会典 》之 大乐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云 “ 蔡八 架 , 每架用揪木为质 , 长三尺九寸 , 中虚 , 四周乌木边 , 上施九弦并柱子九 下略 。 ” ⑩清代轧筝之名复兴 , 《大清会典 》中的“ 轧筝长三尺二寸有余 。 弦数十 , 以 木杆轧之 。 ’, 。 盆盆然终塑钾粉衅缪哪渺衅鸭鳍彩洲洲株械呱呱篡篡 端竿二 石器 、 二一 巴 卜竺 枷 守 一 狱 厂 石 流 默 、二滚滚麟黔 二 岔 沈 分 叫韶氛闷肠水心笔毕币呀矫歹抓哦掀橄城濒赞张麟如辣藻麟澳翔砰砰然军麟酬酬带竹 复兰竺甲 。 、 一。 一 蔽瓦 糕 岁几竺 想黔黔黔 图 轧筝 —陈肠乐书 》 轧筝 , 又作牙筝 , 明代传人朝鲜的牙筝七弦 , 用檀木制成的长杆弓代竹片弓拉奏 。 朝鲜《乐学 轨范 》所载的牙筝 , 形 “ 与大筝 十五弦 同 , 但体羌小 , 弦七耳 。 第一弦稍大 , 至第七弦渐次而细 。 用默檀花木 〔刮青皮 涂松脂轧之 。 下略 ” 现代轧筝形似伽椰琴 , 牙木背班 , 桐木板为面 , 顶 端设弦孔 , 尾部置深色丝或棉绳染尾 , 用于系弦 。 弦柱木制 。 竹或圆木杆系马尾为弓 。 规格有大中 小三种 , 张弦十二根 、十根 、八根不等 。 。 现在中国尚可见到的轧筝形似 筝 , 七弦十一弦不等 , 弦下有调节弦 长以固定音高的筝码 , 用芦苇杆或高 一 粱杆涂松香擦弦发音 。 广西壮族有 类似乐器称之为瓦琴 , 辽宁 、 内蒙古 、 河南 、河北亦有其足迹 。 轧筝在福建遗存于器乐莆 田文 十音和晋江十番 。 莆 田 “ 文枕琴 ” 又称 “ 枕头琴 ” 、 “ 基 ” , 莆 田“ 文枕琴 ” 的演奏方式沿 袭古制 其一手持细棒 , 一手按弦的 图 牙筝 —《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 》 一 一 ‘ — 坐奏方式可见于山西大 同出土的金代正隆六年 年 徐龟墓壁画 “ 九仕女图 ” , 其中的轧筝置 于小桌上 , 女乐“ 左手握持一根细长棒 , 正在轧弦 , 右手则在按弦 ” 。 , 只是“ 文枕琴 ”左右手动作与之 相反 见图 巧 其 “ 扛于左肩 , 左手扶之 , 右手持 弓 ” 的行奏方式可见于山西茵城县博物馆藏明代 八屏通景堆锦《郭子仪诞辰祝拜图 》中的女乐轧筝 站姿演奏 , 其左手托着琴的底部扛于左肩 , 右手执 细杆 见图 。 轧筝等义于 “ 蔡 ” , 宋代曾三异《同话录 》曰 “ 世俗有乐器 , 小而用七弦 , 名 ‘ 轧筝 ’ , 今乃谓之 摹 , 秦筝以一 , 名为二物 。 ” 。宋代谢维新《古今合 图 巧 莆田文枕琴 —转引 自项阳 壁事类备要 》说 秦形如瑟 , 两头俱方 , ⑧莆 田 “ 文 中国弓弦乐器史 》 枕琴 ” 的两头亦呈方状 。 明代姚旅说 “ 纂九弦 ⋯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音乐艺术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一 一 图 丙城《郭子仪诞辰祝拜图 》中的轧筝 —转引 自项阳《中国弓弦乐器史 》俗云 ‘ 筑也 。 ’但筑旧云 ‘ 以竹击之 。 ’今用桃枝擦松香 , 以右手锯之稍似击形耳 ’, , 莆 田 “ 文枕琴 ’, 昔时也是 九 弦 , 以 芦 苇杆 为 弓 , 涂 抹松香擦 奏 。 “ 纂 ” 莆 田话念作 “ 「 习 〕” , “ 枕 ” 也 念作 “ 〔 」” , “ 枕头琴 ” 仁 仁 , , 」〔 ‘ 〕应是从“ 秦 ” 字顺 口溜出 。 莆田 “ 文枕琴 ”与朝鲜牙筝在弦数和弓杆的质料 、轧弦法上仍有相同之处 我们知道 ,《元史 · 礼乐制 》中的蔡乃七弦 , 明之摹《明会典 》言之九弦 , 朝鲜《乐学轨范 》所言 的牙筝虽为李朝 年 所传 , 却是承袭旧制之七弦 , 但我们从韩国汉城市立国乐管弦乐团 年 月 日至 月 日在台湾台北市社会教育馆文化活动中心演出的 轨仪古乐重现 》—韩国传统舞乐录像中所看到的则是九弦牙筝 。 如果这九弦牙筝真是 “ 古乐重现 ” 而非现代改革 , 那么能否 说明朝鲜牙筝承袭的也有中国明代之制 莆田文枕琴即明代九弦之制 莆田文枕琴以芦苇杆为弓 , 涂抹松香擦奏和朝鲜牙筝用 “ 黝檀花木 刮青皮 , 涂松脂轧之 ” 相似 。 三 、 单 集 革案又称悲案 、茄管等 , 以芦为首 , 以竹为管 , 起源于西域 , 后传人 中原 , 南北朝就有多种形制 , 隋 、唐燕乐的诸部伎乐 、宋代教坊 、清代瓦尔喀部舞乐皆广泛应用 。 。 朝鲜的单案据林谦三《东亚乐器考 》云 “ 明制之传于朝鲜者 , 有唐单集 ” 凶 , “ 朝鲜近代 以来所 知的革巢 , 除了上述的唐革案之外 , 还有乡革案 、细革案 。 ” ①关于唐单案 , 朝鲜《乐学轨范 》七 云 “ 按照唐革案之制 , 用年久黄竹为之 。 舌 以海竹削皮为之 。 上勾两声出于一孔 , 故今废勾孔 , 只设 八孔 。 第二孔在后 。 ” 图注云 “ 竿集通长七寸九分 , 舌长二寸 。 ” 关于乡革案 ,《乐学轨范 》七 云 “ 仿唐制而为之 , 八孔 , 第一孔在后 。 ” 图注云 “ 长短径围无定体 。 ’, ⑧ 革案在中国的遗制有北方的“ 管 ” , 遗存于福建者乃福州器乐 “ 十番 ” 和戏曲“ 闽剧 ” 中的 “ 投 管 ”或“ 逗管 ” 、莆 田戏曲“ 莆仙戏 ” 中的“ 笛管 ” 。 福州 “ 十番 ” 和 “ 闽剧 ” 所用的管乐器是一样的 , 管身竹制 , 以芦苇杆为哨 图 , 其土音 “ 投 管 ”或“ 逗管 ” 音 「 」 「 叨 承袭了宋以后的头管之称 , 因 “ 头管 ’, 的福州方言与 “ 投管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年第 期 或“ 逗管 ”相谐 。 而宋以后的头管之称如陈肠《乐书 》曰 “ 至今鼓吹教坊用之 , 以 为头管 ” 元史 · 礼乐制 》日 “ 燕乐之器 , 头管制 , 以竹为管 , 卷芦叶为首 , 七 窍 ” 《明会典 · 大乐制度 》曰 “ 头管 , 以木为之 , 长六寸八分 , 九孔 , 前七后二 , 两 末以牙管束 , 以芦为哨 。 ” “ 投管 ”管身长 厘米 , 前七孔 , 第二孔开于后 , 共八孔 , 后面下方另有二 孔作为筒音出气孔 。 其八孔制不同于古书中的九孔或六孔 , 如 陈肠《乐书 》说 “ 然其大者九窍 , 以单集名之 。 小者六窍 , 以风管名之 。 六窍者犹不失乎中声 , 而九窍者 , 其失盖与太平管同泉 今教坊所用 , 上七空 , 后二空 , 以五凡工尺上 一四六勾合十字谱其声 ” 却同于朝鲜《乐学轨范 》中所说的 “ 只设八孔 , 第二 孔在后 ” 的唐竿案和“ 仿唐制而为之 , 八孔 , 第一孔在后 ” 的乡单集 。 莆田 “ 莆仙戏 ” 中的管乐器俗称 “ 笛管 ” , 年李侄民 、王耀华采访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的《莆田的民间音乐 二 》说莆仙戏的乐器过去最早的时候只用唤呐 、五孔笛 图 福州 “ 十 五声音阶 、只有五个孔 、鼓 、锣 。 其中五孔笛即“ 笛管 ” 。 但明朝姚旅《露书 》 番 ” “ 闽剧 ” 音乐 卷八 “ 风篇中 ”则谓之芦笛 , 五孔九声 “ 茄以蔑芦为之 , 莆中谓之芦笛 。 然亦莆 中的头管 ” 中多此 , 岂余所见未广耶 今之管身 , 只用工 、尺 、上 、一 、 四 、五 、合 、六 、凡九字 。 尺音车 , 五音五 , 六 音溜 。 上第一孔 , 工第二 , 尺第三 , 上第四孔 , 一第五空 , 四五合后一孔 , 六第三孔 , 与后孔齐放为凡 。 按《梦溪笔谈 》尚有勾字 , 共十声 , 今亡此一声 , 何也 又今声只云第五孔 , 高为五 , 低为 四而 已 。 《笔谈 》 · · ⋯盖以十声配十二律 。 今尽不知矣 , 因循师授 , 放孔出声 , 莫知所以然而然也 。 ” 四 、 奚 琴 奚琴又称格琴 , 隋 、唐时流行于今天的辽宁西喇木伦河流域及河北北部的奚部落地区 , 宋代陈 肠心乐书 》、元代《事林广记 》、《清史稿 》、《钦定大清会典图 》等多有记载 。 当代音乐学家杨荫浏《中 国古代音乐史稿 》日 “ 胡琴类拉弦乐器 , 在唐为奚琴 , 在宋为秘琴 , 最初都是用竹片拉弦 宋代始有 马尾胡琴 , 元代的胡琴 , 都用马尾拉弦 。 ” 从陈肠《乐书 》中绘制的插图来看 , 其特殊之处除了用 “ 竹 片轧之 ” , 还在于栓子装在琴筒的右边 , 而且琴弦就绑在把手上 。 图 奚琴 —《陈肠乐书 》朝鲜的奚琴是宋代传去的 , 当为“ 竹片轧之 ” 。 元时《事林广记 》的记载尚为竹片青皮 , 或乌竹 、 海竹弓马尾弦 , 用松脂轧之 。 ” 母从其绘制的插图⑧来看 , 其栓子装在琴筒的右边 , 琴弦装在右边把手 上 , 与陈肠《乐书 》插图上的形制一样 。 奚琴在中国的遗存主要见于福建泉州南曲的二弦 、莆仙戏的尺胡 、萝剧 源于台湾歌子戏 的 大广弦 。 二弦的形制近似二胡 , 但又不同于一般二胡 , 其琴筒是用整块木头挖空而成 , 而且其栓子 也是装在琴筒的右方 , 琴弦装于把手之处 , 与宋代陈肠《乐书 》和明代朝鲜《乐学轨范 》插图上的奚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音乐艺术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一 一 琴一样 。 朝鲜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 , 中国音乐与朝鲜音乐 的关系尤为密切 。 就中国音乐对朝鲜音乐的影响而言 , 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 , 汉武帝就曾赐鼓吹伎人予高句 丽 ①唐初已有朝鲜留学生来唐求学 , 年仅一次回国 的朝鲜留学生就有 人 。 ⑧朝鲜宫廷 中的祭礼情舞乃 中国周代雅乐 , “ 唐乐呈才 ” 乃宋代大量传人的隋唐音 乐 民俗农乐舞 中的阵法游戏乃 中国的阴 阳五行 , “ 乡 乐呈才 ” 中的《公莫舞 》、《春莺唠 》乃以中国古代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材之 创作 。 而朝鲜民族的高句丽音乐 、新罗音乐 、百济音乐 也频频流人中原 , 如公元 年东夷依附晋朝所进贡的 音乐中就有 “ 韩藏进乐 ” , 韩即其时朝鲜半岛上的新罗 、 百济 , 藏为高句丽 隋开皇初 后 所设的七部乐 中 就有 “ 高丽伎 ” 、隋大业 中 一 和唐武德 初设的《九部乐 》、唐贞观十六年 设的《十部 乐 》中均有 “ 高丽 ” 唐武则天时 一 宫廷中“ 高 丽乐犹二十五曲 ” 唐开元 一 复演百济乐舞 宋元明清宫廷亦不绝朝鲜乐舞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演 。 上述乐器杖鼓 、轧筝 、单集 、奚琴能够同存于福建和朝鲜 , 显然是由中国的中原地区分别向东南 和东北不同方向传播的结果 。 但是 , 这些乐器除了轧筝在中原地区尚有遗存 、竿集在北方尚有遗存 之外 , 杖鼓类乐器主要见于壮族 、蒙古族等 。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边鄙 , 却能如此集中地与地处 中国东北部的朝鲜共同拥有至少四件或宋制或明制的古乐器 , 这一现象不得不要引起我们对于其 传播途径的思考 , 即福建与朝鲜共同拥有这些乐器 , 其传播途径除了由中原从陆路 因高句丽所居 之地与中国陆地相连 , 故通过陆路接受中国北方文化理所当然 分头传播之外 , 当尚有海路交通间 接传播的可能 。 理由是 福建陆路与中原相距千山万水 , 而其水路与朝鲜的交通则颇为便捷 , “ 海船乘夏至以后的南 风 , 顺利的话不过五 日就可到达高丽海岸 ” ① 。 早在唐代 , 福建与朝鲜半岛上的新罗 的关系就很密 切 , “ 新罗人使人唐往往在福州登陆 , 尔后 , 转赴长安 。 如唐初有 ‘ 慧轮师者 , 新罗人也 ⋯ ⋯自本国 出家 , 翘心圣迹 。 泛舶而陵闽越 , 涉步而届长安 ’ ⑩ ⋯ ⋯怠及唐末 、 五代 , 新罗人使仍频繁地来往于 新罗与福州之间 。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 年 , ‘ 新罗僧洪庆 自唐闽府航载《大藏经 》一部至 新 罗 礼成江 ’ 肠 。 新罗朝廷亦频频遣使向闽国统治者进献宝剑 。 ’, ⑩福州金身罗汉寺 “ 旧有高丽铜佛 像三 ⋯ ⋯藏于西殿 , 伪闽王时 , 高丽所献 。 ” 史载唐乐最早传人朝鲜是在高丽的文宗时期 ,《高丽史 》载 “ 文宗二十七年 年 二月 乙 亥教坊奏女弟子真卿等十三人所传蹈沙行歌舞 , 请用于燃灯会制从之 。 十一月辛亥设八关会御神 凤楼观乐 , 教坊女弟子楚英奏新传抛球乐 、九张机别伎 。 ” 。而有朝鲜 国乐史学家认为 “ 唐乐呈才最 早传人的年代约在宋仁宗 一 时代 ’, 。 。 宋元时期正是福建海外交通发展的鼎盛时期 , 福建音乐与朝鲜音乐完全有可能通过海上交通 而相互交流 。 除了历史悠久的福州港之外 , 北宋初年泉州港已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港 口 。 由泉州港扬帆的海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一 一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年第 期 船可以北上经宁波到高丽 、 日本 。 北宋中期 “ 泉州多有海舶人高丽 , 往来买卖 。 ’, 砂 “ 仅据《高丽史 》 记载 , 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 年 至南宋绍熙三年 年 的 年内 , 宋商人至高丽贸易活 动达 起 , 其中又以北宋时期最为频繁 。 到高丽贸易的宋商只有少数标明籍贯 , 其中籍贯为福建 的就有 起 , 大大超过了其他诸路的商人 。 可以推断其他未标明籍贯 , 统称为宋人 、宋商者 , 其中 必有很多亦为来自福建的商人 。 ’, 。 “ 当时高丽的王城 开城 ‘ 有华人数百 , 多闽人因贾舶至者 , 密 试其所能 , 诱以禄仕 , 或强留之终身 。 , 咖 , 南宋 ,’高丽商人赴宋贸易也 日渐增多 。 每年春末夏初 , 高丽商纷纷从朝鲜半岛的港 口启航 , 来 到浙江和福建沿海 , 与宋方贸易 。 ” 。南宋官员吴潜曾因高丽商舶漂流事向朝廷建议 “ 仍行下浙东 西 、福建诸州 , 遇有丽人漂流至各州界内 , 即仰各州支给钱米 。 ” ⑧ 元代至大元年 年 以后 , 福建与朝鲜的海上往来在沉寂一段时间之后又趋于频繁 , “ 高丽 王遣周侍郎浮海来商 ” 。 , “ 福建海商亦屡至高丽贸易 ’, 。 。 明代由于闽人和 日本人贸易蔚然成风 , 朝鲜是福建海商到 日本的必经之地 , 故闽人与朝鲜的交 流也很频繁 。 如 料 年同安商人李王乞等“ 装载货物外国买卖 ” 的大船 “ 被朝鲜官兵拿获 , 同船商 人达 巧。多人 。 ⑩翌年 , 仅 月份被朝鲜查获的中国商船就有 批 , 人数达 多人 。 。 福建与朝鲜如此密切的海上交通 , 带给两地人民的除了经济贸易上的互通有无 , 当不排除其间 可能进行的音乐文化交流 。 另有一史料可作参考 “ 又百济人 , 味摩之归化曰 , 学于吴 , 得伎乐舞 则安置樱井 , 而集少年 , 令习伎乐舞 , 于是真野首弟子 , 新汉齐文 , 二人习之 , 传其舞 。 ” 。百济人既可 以由海路来到中国昊地学习伎乐舞而后传至 日本 , 当不排除有人继续往南再渡福建习艺的可能 。 〔说明 〕 此文曾于 年 月赴韩国参加亚太地 区民族音乐学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 丝绸之路上 的音乐 ” 。 注释 ① 袁炳 昌 、毛继增 《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 》, 新世界 出版社 , , 第 页 。 ② 〔日 」林谦三 《东亚 乐器考 》, 音乐 出版社 , , 第 页 。 ③ 同 ① , 第 页 。 ④ 同 ①, 第 页 。 ⑤ 刘春曙 、王耀华 福建民间音乐简论 》, 上海文艺 出版社 , , 第 页 。 ⑥ 福建省戏 曲研究所 《福建戏史录 》, 福建人民 出版社 , , 第 页 。 ⑦ 同 ②, 第 肠 一 页 。 ⑧ 转引 自朴永光 《朝鲜族舞蹈 史 》, 人民音乐 出版社 , , 第 页 。 ⑨ 同 ②, 第 页 。 ⑩ 同 ② , 第 页 。 ⑧ 转引 自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音乐研究所 《中国音乐词典 》, 人民音乐 出版社 , , 第 页 。 ⑩《宋书》萧思话传 “ 思话年十许岁 , 未知书 , 以博诞游遨好事 , 好骑屋栋 , 打细腰鼓 ,侵暴都曲 , 莫不患毒之 。 ” ⑩ 刘春曙 、王耀华 《福建民间音乐简论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第 页 。 ⑩ 明 · 匆匕旅《露书 》卷八“ 风篇 中” , 转引自《福建戏史录 》, 第 页 。 ⑩ 同 ②, 第 页 。 ⑩ 同 ⑩。 ⑩ 同 ⑩。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音乐艺术 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 ⑩ 见《中国少数民族艺 术词典 》“ 牙筝 ”条 , 民族 出版社 , , 第 页 。 ⑩ 同 ②, 第 页 。 ⑩ 同 ② , 第 页 。 同 ⑩。 ⑩ 同 ⑩。 ⑩ 见项 阳 《中国 弓弦 乐器 史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 第 页 。 ⑩ 同 ⑩, 第 页 。 ⑩ 转引 自刘 东升 、 胡传藩 、胡彦久 《中国乐器 图志 》, 轻工业 出版社 , 。 ⑩ 「宋 」谢维新 《古今合壁事类备要 》卷五十 六 ,《四库全书 》本 。 ④ 〔明 」妇匕旅 《露书 》, 卷八“ 风篇 中” 。 ⑩ 同 ⑧, 第 页 。 ⑩ 其文转引 自厄卡托 《朝鲜音乐 》 , 第 页 。 ⑩ 同 ②, 第 页 。 ⑨ 同上 。 ⑩ 杨荫浏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下册 , 人民音乐 出版社 , , 第 页 。 ⑩ 同 ② , 第 页 。 ⑩ 同 ②, 第 页 。 国 《后汉书 》“ 武帝灭朝鲜 , 以 高句丽 为县 , 使属玄芜赐鼓吹伎人 。 ” ⑩《旧唐书 》卷一九九上《新罗列传 》。 ④ 徐兢 《宣和奉使高丽 图经 》卷 ,《封境 》, 第 页 、 页 , 转弓】自廖大坷 《福建海外交通史 》, 福建人民 出 版社 , , 第 页 。 ⑩ 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卷上 , 中华书局 , 年校注本 , 第 页 。 ⑩ 郑鳞趾 《高丽 史 》卷 ,《太祖一 》,《四库全书存 目丛书 》史部 , 第 册 , 齐鲁书社 , , 第 页 。 ⑩ 廖大坷 《福建海外交通史 》, 第 页 。 ⑩ 廖大坷 《甘棠港的位置及其兴衰 》, 载《南洋问题研究 》, 年第 期 。 ⑩ 廖大坷 《甘棠港的位置及其兴衰 》, 载《南洋问题研究 》, 年第 期 。 ⑩ 张师勋 《韩国传统舞蹈研究 》, 第 页 , 转引 自朴永光 《朝鲜族舞蹈史 》, 第 页 。 ⑩ 苏轼 《东坡全集卷 》 ,《乞令高丽僧从泉州归 国状 》, 第 页 , 文渊 阁《四库全书 》, 武汉大学出版社版社 原文电子版 。 转引 自廖大坷 《福建海外交通史 》, 第 页 。 ⑩ 廖大坷 《福建海外交通史 》, 福建人民 出版社 , , 第 页 。 ⑩《宋史 》卷 ,《高丽传 》第 页 。 ⑩ 廖大坷 《福建海外交通史 》, 第 页 。 ⑩ 廖大坷 《福建海外交通史 》, 第 页 。 ⑩ 吴潜 《许国公奏议 》卷 ,《丛书集成初编 》本 , 第 一 页 , 转引 自廖大坷 《福建海外交通史 》, 第 页 。 ⑩ 姚涟 《收庵集 》卷 ,《四部丛刊本 》第 页 , 转引 自廖大坷 《福建海外交通史 》, 第 页 。 ⑨ 姚涟 《牧庵集 》卷 ,《四部丛刊本 》第 页 , 转引 自廖大坷 《福建海外交通史 》, 第 页 。 ⑩《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第 册 , 中华书局 , 卿 , 第 页 。 转引自廖大坷 《福建海外交通史 》, 第妞 页 。 ⑩ 同上 , 第 页 , 转引 自廖大坷 《福建海外交通史 》, 第 页 。 ⑩《日本书记 》推古天皇二十年 即公元 年壬 申条 , 转 引 自朴永光 《朝 鲜族舞蹈 史 》, 人民音 乐 出版社 , , 第 页 。
本文档为【中国福建乐器和朝鲜乐器的关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2544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0-08-09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