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

江苏《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

举报
开通vip

江苏《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前言近年来,江苏省逐步规划和建成了一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其中部分采用了非开挖矩形顶管技术进行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矩形顶管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明挖式管廊建设方法,技术细节与圆形顶管也存在差异,为指导采用矩形顶管技术建设综合管廊的工程实践,保证工程质量,促进矩形顶管技术在江苏省综合管廊工程建设中的推广应用,保障综合管廊及入廊管线的安全、健康运行,编制组经广泛调研,结合江苏省的具体情况,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该标准。本标准包括:1.总则;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

江苏《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
前言近年来,江苏省逐步规划和建成了一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其中部分采用了非开挖矩形顶管技术进行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矩形顶管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明挖式管廊建设方法,技术细节与圆形顶管也存在差异,为指导采用矩形顶管技术建设综合管廊的工程实践,保证工程质量,促进矩形顶管技术在江苏省综合管廊工程建设中的推广应用,保障综合管廊及入廊管线的安全、健康运行,编制组经广泛调研,结合江苏省的具体情况,参考有关国内外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该标准。本标准包括:1.总则;2.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符号;4.基本规定;5.工程勘察;6.工程设计;7.施工;8.质量控制与验收等章节。本标准由*****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函告*****(地址:****,邮编:****),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目  次1 总则 12 术语和符号 22.1 术语 22.2 符号 33 基本规定 44 工程勘察 54.1 一般规定 54.2 勘察孔布置 64.3 地下管线及障碍物勘察 84.4 勘察成果及报告 105 工程设计 115.1 一般规定 115.2 工程选线 115.3 管节设计 135.4 管道结构设计 145.5 结构防水 185.6 顶进阻力估算 205.7 中继间设计 225.8 始发井、接收井设计 246 施工 276.1 一般规定 276.2 施工准备 276.3 管节制作及运输 286.4 设备组装及管节安装 296.5 减阻措施 326.6 顶管机始发和接收 346.7 顶进作业 356.8 施工控制 376.9 土体改良与渣土外运 396.10 施工监测 396.11 地表沉降控制和周边结构保护措施 406.12 顶后处理 416.13 通风、供电与照明 427 质量检验与验收 447.1 一般规定 447.2 管节验收 457.3 始发和接收洞口验收 457.4 工作井质量验收 467.5 管道顶进质量控制 477.6 顶管管道质量验收 487.7 管道功能性检验 50本标准用词说明 51引用标准名录 52条文说明 54总则1.0.1为规范江苏省综合管廊建设中矩形顶管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保证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标准。1.0.2当综合管廊拟建线路需要穿越高速公路、城市干道、铁路、轨道交通、高架桥、河流、重要管线等不易采用明挖施工的区域时,宜考虑采用矩形顶管技术。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土压平衡式矩形顶管法施工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验收。1.0.3矩形顶管工程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临近的建(构)筑物、地下市政设施、施工条件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标准化顶管设备及施工工艺,并强化全过程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控制。1.0.4江苏省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验收,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术语和符号术语综合管廊utilitytunnel建设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矩形顶管技术rectangularpipejackingtechnology借助顶管机械,将预制矩形管节顶入土中的非开挖施工技术。始发井startingshaft 顶管机始发、管节安装、顶进、出土作业的竖井。接收井receptionshaft 顶管终端接收顶管机的竖井。顶管机pipejackingmachine 安装在顶进管道最前端用于掘进的机械装置。中继间intermediatejackingstation 为长距离连续顶进而设置的续顶机构。洞门holeatthewallofworkingshaft工作井侧壁预留的供顶管机始发和接收的墙洞。后座墙reactionwall 始发井中承担顶进反力的后座墙体。后座jackingbase 安装在主顶油缸与后座墙之间,用于均匀扩散后座力的传力构件。触变泥浆thixotropicmud 用于填充顶进管道与土体之间的环状间隙并起到减阻作用的专用泥浆材料。顶进力jackingforce由主顶油缸提供的向前推进的力。土压平衡earthpressurebalance切削下的土体进入密封土仓与螺旋输送机并被挤压,形成一定的土压,使此土压力与切削面前方的静止土压力和地下水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保证开挖面稳定的平衡方式。符号管道结构上的作用和土的性质——土的粘聚力(kN/m2);——总顶进力(kN);——机头控制土压力(kPa);——土的重度(kN/m3)。几何参数——管节宽度(m);——后座墙的宽度(m);——工作井的最小宽度(m);——顶管机宽度(m);——顶管机高度(m);——管节高度(m);——工作井底板最小深度(m);——管道顶部覆土厚度(m);——管底操作空间(m);——后座墙顶端离地面的高度(m);——后座墙高度(m);——后座墙深入基坑底部深度(m);——管道设计顶进长度(m);——工作井的最小长度(m);——顶管机或管段长度(m);——油缸长度(m);——后座墙厚度(m);——考虑顶进管道后退、顶铁的厚度及安装富余量(m);——施工操作空间(m);——管道单位长度自重(m)。计算系数——管道外壁与土之间的摩擦系数;——被动土压力系数;——主动土压力系数;——后座墙承载能力计算系数,取=1.5~2.5;——安全系数,通常取≥1.5。基本规定3.0.1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应有专项设计,设计前应取得详细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及周围环境资料。3.0.2应根据入廊管线要求和通用的设备规格合理确定管廊的断面形状和结构尺寸。3.0.3所用的管材、构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产品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检验和验收。3.0.4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应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并应满足管线的使用和运营维护要求。3.0.5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特点及有关规定,对顶管沿线影响范围内的地表、邻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设置观测点进行监测。监测的信息应及时反馈,发现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应及时处理。3.0.6顶管设备必须经检验合格后再进入施工现场,并应进行单机、整机联动调试。3.0.7顶管施工中的测量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控制点应设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校核和易于保护的地方。工程勘察一般规定确定拟建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项目的位置或规划设计线路确定后,应进行工程勘察,且勘察等级应不低于工程所在综合管廊项目工程勘察等级。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勘察实施前,应取得地形图以及地下管线、设施和障碍物等现状资料,并经现场确认后,方可进行勘察作业,必要时应开展工程周边环境及地下设施的专项调查。综合管廊矩形顶管项目工程勘察应按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技术要求分阶段进行,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等阶段。当工程场地及周边环境特别复杂、环境保护有特殊要求,或存在工程安全隐患时,应进行专项勘察;对岩土工程条件简单或邻近区域已有综合管廊工程经验的地区,可适当简化勘察阶段。可行性研究勘察的主要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主要采用收集资料、现场踏勘、调查等手段,了解场地的区域地质、地质构造、矿产、地震、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岩性和特殊性岩土、地下水、不良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条件。当拟建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复杂时,尚应进行必要的勘察、测试工作。应对拟建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为综合管廊矩形顶管项目选址及技术经济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比选提供依据。初步勘察阶段主要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搜集场地及邻近区域有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及工程场地地形图、有关设计资料、工程经验等。采用现场踏勘、调查等手段适宜的勘察手段,初步查明场地的地质构造、地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 初步分析地基土特征,提出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和主要设计参数。初步查明拟建场地特殊性岩土的类型、工程地质特性、成因、分布范围。初步查明场地内及其邻近对工程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类型、规模,分析、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危害程度。初步分析评价水土腐蚀性。 针对总平面布置、基础类型选择、工法选型、不良地质作用的治理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价,对详细勘察阶段的重点工作内容提出建议。详细勘察阶段主要工作任务应符合下列要求:1.系统分析、利用前期勘察成果,并采用适宜的勘察手段,详细查明场地的岩土类型、成因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地基工程性质、场地稳定性和地震效应。详细查明高灵敏度软土层、松散砂土层、高塑性黏性土层、含承压水砂层、软硬不均地层、含漂石或卵石地层等特殊性岩土,并调查其的类型、工程地质特性、成因、分布范围,分析、评价其对矩形顶管施工的影响。详细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工程地质特性、成因、分布范围,分析、评价其对矩形顶管施工的影响,提出处理相关建议和处理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在基岩地区应查明岩土分界面位置、岩石坚硬程度、岩石风化程度、结构面发育情况、构造破碎带、岩脉的分布与特征等,分析其对矩形顶管施工可能造成的危害。详细查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当矩形顶管下穿地表水体时应调查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分析地表水体对矩形顶管施工可能造成的危害。采用试验、统计和分析等方法,提供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和各类岩土参数。评价水和土对管材使用的混凝土、钢材、橡胶的腐蚀性。对顶管始发(接收)井的地址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价,预测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岩土加固范围和方法的建议。为下列工作提供勘察资料和建议:顶管轴线和顶管始发(接收)井位置的选定;顶管设备选型、设计制造和刀盘、刀具的选择;顶管管节及管节壁后注浆设计;顶管推进阻力、推进速度、姿态控制等施工工艺参数的确定;土体改良设计;顶管始发(接收)井端头加固设计与施工;工程风险评估、工程周边环境保护及工程监测方案设计。专项勘察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查明对工程周边重要建(构)筑物或对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的地下设施的名称、类型(或用途)、地理位置、与拟建工程的空间关系、竣工图、特殊保护要求等情况,分析其与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当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评价或工程降水有重大影响时,应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与顶管工程相关的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专项勘察工作应满足下列要求:重点查明岩溶、土洞、孤石、球状风化体、地下障碍物、有害气体的分布;遇有软土时,根据工程周边环境变形控制要求,对不良地质体的处理及沉降控制提出建议;分析评价隧道下伏的淤泥层及易产生液化的饱和粉土层、砂层对顶管施工和管廊运营的影响,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施工勘察应根据施工阶段设计、施工要求,提供勘察资料并作出分析、评价和建议;对始发井和接收井条件和措施提出建议施工勘察应根据施工阶段设计、施工要求,针对所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利用相应手段进行勘察,提供勘察资料,并作出分析、评价和建议。综合管廊矩形顶管的工程勘察除应符合上述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国家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和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32/TJ208—2016中的相关要求。勘察孔布置矩形顶管段勘察孔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矩形顶管陆域段勘探点应布置在轴线上和顶管外侧6m范围内,水域段勘探点应布置在顶管外侧10m范围内,勘探线上的勘察点宜交错布置。勘探孔平面图(如图4.2.1所示)中线间距应不大于10m,面间距不大于20m,在始发井和接收井附近应适当加密。图4.2.1勘探孔布置示意图勘察孔数量应根据管廊区间长度及地层的复杂程度确定。在矩形顶管穿越暗埋的河、湖、沟、坑地段和可能产生流沙及地震液化的地段,勘察孔应适当予以加密;在矩形顶管穿越铁路、公路和河流地段,勘察孔间距应能控制地层的变化。矩形顶管穿越高等级公路、铁路、河谷等地段时,宜在其两侧布孔,孔数不宜少于2个。穿越地质条件复杂的中、大型河流地段,应进行钻探,每个穿越方案宜布置勘察点1~3个。勘察孔的深度应达到管底设计标高以下5m~10m,如遇下列情况之一,应适当增加勘察孔的深度:当管线基底下存在松软土层、湿陷性土及可能产生流砂、潜蚀或液化地层时,勘察孔深度应加深或钻穿该类地层;在必须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来进行管线施工的地段,勘察孔孔深应在基底以下5m~10m,且应穿透主要含水层;当管线下部有承压水层时,勘察孔应适当加深,或钻穿承压水层,并测量其水位;满足地震效应评价要求。始发井和接收井勘察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察的平面范围宜超出开挖边界外开挖深度的2~3倍;在深厚软土区,勘察深度和范围尚应适当扩大;宜在矩形工作井和接收井的四角布置勘察孔,圆形工作井在周边均匀布置勘察孔,并不应少于2个。顶管工作井基坑勘察深度宜为开挖深度的2~3倍,在此深度内遇到坚硬黏性土、碎石土和岩层,可根据岩土类别和支护设计要求减少深度,但不应小于基坑深度的1.6倍。在必须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来进行施工的地段,勘察孔孔深应在井底以下5m~10m,且应穿透主要含水层;井底下存在承压水层时应适当加深,必要时钻穿承压水层。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设计要求,沿线路需在勘察孔中的进行取土试样和原位测试。矩形顶管施工区域内的钻孔应按照要求进行封孔。地下管线及障碍物勘察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施工前,应搜集地下管线和障碍物的现状资料,并对管线的渗漏和使用状态进行排查和记录,经现场确认后,方可进行施工作业。必要时,在施工前应进行专项地下管线和障碍物的勘察。地下管线和障碍物勘察应在充分搜集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地球物理探测和实地调查的方法进行,所采用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7的有关规定。地下管线勘察应根据综合管廊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部门的要求,查明受顶管施工影响的区域内埋设与地下的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等各种管道以及电力、电信电缆、光缆。在进行地下管线现场勘察前,应全面搜集和整理测区范围内己有的地下管线资料和有关测绘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1.已有的各种地下管线图。各种管线的设计图、施工图、竣工图及技术说明资料。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测区及其邻近测量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拟建顶管工程区间内的桩基、树根等障碍物。各种地下管线的敷设状况,即管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和埋深,同时应查明管线类别、材质、规格、载体特征、电缆根数、孔数及附属设施等,绘制探查草图并在地面上设置管线点标志。管线点宜设置在管线的特征点在地面的投影位置上。管线特征点包括交叉点分支点、转折点、变材点、变坡点、变径点、起讫点、上杆、下杆以及管线上的附属设施中心点等。在没有特征点的管线段上,管线点间距宜按小于或等于10m间距设置,并应以能反映管线弯曲特征为原则。地下管线勘察的物探方法应根据任务要求、探查对象和地球物理条件,选择经济有效的方法。金属管线宜采用电磁感应法探测定位,非金属管线宜采用穿线法、信标法进行探测定位,或者采用陀螺仪法、地质雷达法进行定位。管线探测新技术通过实际试验有效和经济技术比对后可鼓励采用。地下管线探查前,应在探查区或邻近的已知管线上进行方法试验,确定该种方法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有效性、精度和有关参数。不同类型的地下管线、不同地球物理条件的地区,应分别进行方法试验。地下管线探测的范围应覆盖顶管段综合管廊结构的外界线范围,以及管廊两侧各不小于1倍管廊宽度的区域。地下管线探测应查明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走向、埋深(或高程)、规格、性质、材料等内容。具体的内容根据地下管线的性质可按表4.3.10选择,或根据委托方的要求确定。表4.3.10地下管线探测内容 管线类别 埋深(m) 断面尺寸(mm) 根数 管材 附属物 载体特征 权属单位 内底 外顶 管径 宽×高 压力 流向 电压 给水 △ △ △ △ △ 排水 管道 △ △ △ △ △ △ 方沟 △ △ △ △ △ △ 燃气 △ △ △ △ △ △ 工业 自流 △ △ △ △ △ △ 压力 △ △ △ △ △ △ 热力 有沟道 △ △ △ △ △ △ 无沟道 △ △ △ △ △ △ 电力 管块 △ △ △ △ △ △ △ 沟道 △ △ △ △ △ △ △ 直埋 △ △ △ △ △ △ △ 电信 管块 △ △ △ △ △ △ 沟道 △ △ △ △ △ △ 直埋 △ △ △ △ △ △ 注:表中“Δ”为应实地调查的项目。地下管线探测后,应通过地面标志物、检查井、闸门井、人孔、手孔或钎探等方式进行复核。必要时应设置地面标志,并在探查记录中标注其与附近固定地物之间的距离和方位,实地栓点,并绘制位置示意图。地下管线勘察区域内缺乏明显管线点或在己有明显管线点上尚不能查明实地调查中应查明的项目时,应邀请熟知本地区地下管线的人员参加或通过开挖进行实地调查和量测。地下管线勘察的基本程序、测量方法、探测精度和成果提交等的要求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的有关规定。地下障碍物包括在顶管范围及邻近区域内影响顶管施工安全的地下建(构)筑物及其基础、暗埋的河道、浜沟、孤石、球形风化体、卵砾石层、溶洞等不良地质体、树根和地下遗留的不明障碍物等。建(构)筑物探测应查明矩形顶管施工区域附近的建(构)筑物的用途、结构类型、荷载类型,应重点查明基础的类型、边界范围和埋置深度。孤石和卵砾石层探测应包含以下内容:1.对于孤石性质与周边介质相差明显的情况,可以通过弹性波速度特征推断孤石的位置和大小。孤石与周边介质密度相差较大、粒径较大时,可通过重力探测判定。当孤石的电阻率与周边介质相差较大时,可采用电法探测。通常选择电阻率成像法和电阻率法。孤石的电阻率与周边介质相差较大时,可采用电磁法探测。通常选择甚低频法和探地雷达法。当孤石的电阻率与周边介质相差较大时,可采用地震波法和声波法探测:浅层地震反射波法适于水下孤石探测;瑞雷波法可解决浅层孤石探测问题,但使用时应注意排除周边噪音影响;对于需要采用精确探测的工程,可采用地震波CT法,但孔距不宜过大。孤石、卵砾石夹层、溶洞等不良地质体障碍物在探测后宜补充采用钻探法探明。勘察成果及报告勘察报告应阐述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场地稳定性和适应性,为顶管的平面布置、选择顶进标高、防治不良地质现象提供依据。勘察报告应满足设计、施工的具体要求,提供顶管段和始发井、接收井设计及施工所需的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以及地下水和环境资料,并做出针对性的分析评价、结论和建议。不同阶段的勘察报告应分别满足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阶段的技术要求。初步勘察报告应阐述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场地稳定性和适应性,推荐管道最优线路方案,为合理确定平面布置、选择顶进标高,防治不良地质影响提供依据;详细勘察报告应分段评价岩土工程条件,应提供顶管和工作井设计、施工所需的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以及地下水资料,对工作井和顶管设计、施工方案提出建议,并作出针对性的分析评价。勘察报告主要由文字和图表构成。勘察报告文字部分应包含以下内容:1.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勘察方法和工作布置。拟建顶管法管廊工程的基本特性。场地地形、地质(地层、地质构造)、地貌、岩土性质、地下水及不良地质作用的阐述和评价。地基稳定性评价及建议地基处理方案。岩土参数的搜集、分析和选用。工程施工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及监控、防治措施的建议。顶管施工中障碍物的类型、大小、埋深的预测、分析和评价。顶管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分析和评价。有关顶管工程设计和施工措施的建议,包括:顶管始发(接收)井端头岩土加固方法的建议;对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可能引起的顶管法施工风险提出控制措施的建议;邻近堤岸、重要管线和建(构)筑物时,顶管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评估。图表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勘察点平面布置图、工程地质柱状图、工程地质剖面图、原位测试成果图表、室内试验成果图表和地下管线及障碍物勘察成果图表。工程设计一般规定 顶管范围内若与其他地下管道交叉或距离较近时,应按设计规定对地下管道采取拆改或保护措施。矩形顶管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100年。矩形顶管结构应按乙类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矩形顶管结构安全等级应为一级。 矩形顶管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应为三级,结构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小于或等于0.2mm,且不得贯通。宜根据管节尺寸、运输条件、吊装和生产能力等确定采用预制整体式或预制拼装式管节。工作井混凝土强度等级应大于C35,抗渗等级应大于P8。 顶管始发前先在洞口安装止水带,以防止顶管机始发时正面的水土涌入工作井内和顶进施工时压入的减阻泥浆从此处流失。当始发段遇不良地质情况时,须在顶进方向距离工作井边一定范围内,对整个土体进行改良或加固。根据工作井围护形式制定合理的封门拆除程序。顶管施工结束后,工作井宜作为永久结构。工程选线始发井、接收井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1.便于大型设备、构件进出场和渣土外运。尽量避开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架空杆线等不利于施工的场地。始发井宜设在管道低处,有利于顶管机姿态控制和管道内排水。多排顶进或多向顶进时,宜尽可能利用一个工作井。矩形顶管宜采用直线,纵向坡度应满足廊体排水和顶进需要,不小于0.2%且不宜大于3%;应尽量避开建(构)筑物基础,穿越河道时应选择在河床稳定的河段。矩形顶管可在淤泥质粘土、粘土、粉土及砂土等土层中施工,如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则不宜采用矩形顶管施工:1.土体承载力小于30kPa。岩体强度大于5MPa。土层中砾石含量大于30%或粒径大于200mm的砾石含量大于5%。江河中覆土层渗透系数大于或等于10-2cm/s。长距离顶管不宜在土层软硬明显的界面上顶进。顶管覆土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顶覆土层厚度宜大于顶管机高度的1倍和宽度的1/2,且不宜小于3.5m。穿越河道水底时,管道应布设在河床的最大冲刷线以下,管顶至远期规划河道底的最小覆土厚度不宜小于顶管机高度的1倍,且不宜小于3.5m。穿越通航河段时,管顶上覆土层厚度应满足通航安全要求。在有地下水地区及穿越河道水底时,管顶上覆土层的厚度还应满足管节抗浮要求。穿越轨道交通、铁路、公路、堤防或其它重要设施时,管顶上覆土层厚度应遵守轨道交通、铁路、公路、堤防或其他设施的相关安全规定。下穿(上跨)建(构)筑物、轨道交通、铁路、公路、堤防、重要地下管线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前应对穿越建(构)筑物等地段进行详细调查,评估施工对建、构筑物的影响,并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控制地层变形。宜根据建(构)筑物基础与结构的类型、现状,采取地基加固或桩基托换措施。必须加强地表和建(构)筑物等变形监测,并及时反馈,优化调整管节推进参数和同步注浆参数。必须对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实时监测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制定应急预案。穿越地铁、铁路、公路或其他设施时,除需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外,尚应遵守相关行业的有关技术安全的规定。穿越城市快速路、主干路、铁路、轨道交通、公路时,宜垂直穿越;受条件限制时可斜向穿越,最小交叉角不宜小于60°。两条或多条平行管道采用顶管法施工时,宜先深后浅、先大后小;平行管道掘进时,其净距不宜小于0.5m,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先行掘进管道加强监测。与现状相邻地下管道及地下构筑物平行、交叉时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前,应分析施工对现状管道及构筑物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并对既有管道及构筑物加强监测。空间交叉管道的净间距,不宜小于管道外径的1倍,且不宜小于1.0m。与相邻地下管线及地下构筑物的最小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和相邻构筑物的性质确定,且不宜小于表5.2.7的规定。表5.2.7综合管廊矩形顶管与相邻地下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施工方法相邻情况 顶管施工 与地下构筑物平行间距 1.0m 与地下管线平行间距 1.0m,1倍管道外径 与地下管线交叉穿越间距 1.0m,1倍管道外径管节设计矩形顶管管节的基本构成应包括钢筋混凝土管体、承插口、止退钢环、定位钢环、压浆孔、试压孔、吊装孔、木衬垫板;断面尺寸应与明挖断面尺寸相适应,需满足综合管廊标准断面内部净高和净宽的相关要求。矩形顶管管道内部净高宜根据综合管廊容纳管线的种类、规格、数量、安装要求等综合确定,不宜小于2.4m。矩形顶管管道内部净宽宜根据综合管廊容纳管线的种类、数量、运输、安装、运行、维护等要求综合确定。多仓管廊的内隔墙可后施工,应预留相应的连接构造。预制管节的长度应根据管节吊装、运输等施工过程的限制条件综合确定,管节长度一般为1.5m,断面较小时可采用2.0m,单节重量不宜大于50t。矩形管节断面宜设计为四个角为圆弧的仿矩形,管节各方向壁厚相等,具体参数可参考图5.3.6和表5.3.6。图5.3.6矩形管节断面示意图表5.3.6常用矩形管节断面尺寸 名称 符号 基本尺寸(mm) 管节宽度 B 3800 6000 6900 9100 管节高度 H 3500 4000 4200 5500 管壁厚度 t 400 500 450 650 管节外圆角半径 R1 300 500 700 700 管节内圆角半径 R2 90 300 300 300矩形管节几何尺寸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3.7的规定。表5.3.7矩形管节尺寸允许偏差 名称 符号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管节宽度 B ±5 尺测量 管节高度 H ±5 管节长度 L0 +15,-10 管壁厚度 t ±3 端面平整度 — ±2 靠尺检查 端面倾斜 S 垂线、尺测量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C ±5 检测仪矩形顶管一般采用标准长度管节,不应忽略各个管节间木衬垫板的厚度。必要时可根据实测的工作井的相对位置调整最后一节预制管节的长度。管道结构设计管道结构上的作用分类和作用代表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节结构上的作用,按性质可分为永久作用和可变性作用。结构设计时,对不同的作用应采用不同的代表值。永久作用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可变作用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组合值或永久值作为代表值。作用的标准值应为设计采用的基本代表值。当结构承受两种或两种以上可变作用时,在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短期效应标准值设计时,对可变作用应取标准值和组合值作为代表值。当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长期效应准永久组合设计时,对可变作用应采用准永久值作为代表值。结构主体及收容管线自重可按结构构件及管线设计尺寸计算确定。常用材料及其制作件的自重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采用。建设场地地基土或管顶覆土高度有显著变化段的管道结构,应计算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其标准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计算确定。制作、运输和堆放、安装等短暂设计状况下的预制构件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有关规定。钢筋混凝土矩形顶管管节结构上的作用,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和偶然作用三类。永久作用应包括结构自重、土压力(竖向和侧向)、地基不均匀沉降。1.结构自重,可按结构构件的设计尺寸与相应的材料单位体积自重计算确定,钢筋混凝土自重可取计算。竖向土压力,其标准值计算应按《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CECS145-2002附录A的A.0.4进行计算。侧向土压力,可按朗金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计算主动土压力。土的重力密度,地下水位以上可取18;地下水位以下部分的侧压力应为主动土压力与地下水静水压力之和,此时土的有效重力密度可取10计算。地基不均匀沉降标准值的确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计算。可变作用应包括地下水压力、堆积荷载(含地面人群荷载)、车辆荷载(堆积荷载与车辆荷载不同时考虑,取大者计入)。1.地下水压力,应考虑可能出现的最高和最低水位,不可直接引用勘察时的水位,应要求勘察报告予以明确。地下水位应综合考虑近期内变化的统计数据及对设计基准期内发展趋势的变化分析判断,确定其可能出现的最高及最低地下水位。相应的地下水压力准永久值系数,当采用最高地下水位时,可取平均水位与最高水位的比值,当采用最低水位时,应取1.0计算。堆积荷载,其竖向压力标准值可取10计算,并视作分布面积较大,沿不同深度等值,准永久值系数可取0.5;相应的侧向压力可取1/3竖向压力计算。车辆荷载,应与我国道路桥梁设计的荷载标准相协调,准永久值系数可取0.5。偶然作用主要考虑地震作用,宜按抗震设防7度进行地震作用验算。矩形管道应核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管道结构达到最大承载能力,管体构件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管道结构作为刚体失去平衡。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管道结构出现超过使用期耐久性要求的裂缝宽度限制。管道结构的内力分析,均应按弹性体系计算,不考虑由非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内力重分布。管道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强度计算时,结构上的各项作用均应采用作用设计值。作用设计值应为使用分项系数与作用代表值的乘积,可按照《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CECS145-2002的第5.2.2、5.2.3条进行计算。强度作用时的作用组合工况应按表5.4.9的规定采用。表5.4.9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强度计算的作用组合表 计算工况 永久作用 可变作用 结构自重 竖向土压力 侧向土压力 不均匀沉降 地下水压力 堆积荷载 车辆荷载 试验工况 √ √ √ — — √ 使用期间 √ √ √ △ √ √注:1表中打“√”的作用为相应工况应与计算的项目;打“△”的作用应按具体设计条件确定采用;2地面车辆、堆载作用不应同时计算,应根据不利条件计入其中一项;3对永久作用的分项系数,应按对结构不利或有利分别采用;4当管顶覆土变化较大,应计算地基不均匀沉降对管道结构的纵向影响。管道构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作用效应均应采用作用代表值计算。管道构件在组合作用下,当计算截面的受力状态处于受弯、大偏心受压或受拉时,截面设计应按作用效应准永久值组合(长期效应)验算控制裂缝宽度,裂缝最大宽度不应大于0.2mm;当计算截面的受力状态处于轴心受拉或小偏心受拉时,截面设计应按不允许裂缝出现控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效应的组合设计值和控制裂缝的计算按照《给水排水工程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CECS145-2002第5.3节执行。由于结构对称,利用对称性可使计算简化,采用弯矩分配法进行管节在对称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如图5.4.13所示,在组合作用下的内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图5.4.13结构计算荷载简图1.计算构件的荷载常数固端弯矩:、、按两端固定的构件求得,计算须包括侧边、传来的轴力。各边的形常数抗挠刚度S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分别为各边的混凝土弹性模量与截面惯性矩;——底边抗挠刚度系数。a及b结点的分配系数按下式进行计算:a结点: (5.4.13-4) (5.4.13-5)b结点: (5.4.13-6) (5.4.13-7)分配不平衡弯矩,得出结点弯矩。根据结点弯矩与外荷载求得梁上每点内力。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矩形顶管工程应按乙类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管道结构在E2地震(设防地震)作用下,不破坏或轻微破坏,应能够保持其正常使用功能,结构处于弹性工作阶段;结构在E3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可能破坏,经修补,短期内应能恢复器正常功能,结构局部进入弹塑性工作阶段。周围地层分布均匀、规则且具有对称轴的纵向较长的顶管管节,结构分析可选择平面应变分析模型并采用反应位移法或等效水平地震加速度法、等效侧力法计算;长宽比和高宽比均小于3的顶管管节,宜采用空间结构分析计算模型并采用土层—结构时程分析法计算。工程线位宜选择密实、均匀、稳定的地层,当处于软弱土、液化土或断层破碎带等不利地段时,应分析其对结构抗震稳定性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管节内布置应力求简单、对称、规则、平顺。受力主筋应采用抗震钢筋,抗震构造措施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对位于历史最高水位以下的工程,应根据设计条件计算结构的抗浮稳定。计算时管廊内管线和设备的自重不应计入,其他各项作用应取标准值。不考虑侧摩阻力时抗浮安全系数取值不低于1.05;当考虑计入侧壁摩阻力时,抗浮安全系数取值不低于1.15。顶管管节的构造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50,抗渗等级不小于P8。钢筋宜采用HPB300级钢、HRB400级钢,其技术标准应分别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和《钢筋混凝土用钢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的有关规定。预埋钢板、型钢宜采用Q235钢、Q345钢,其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的有关规定。钢筋混凝土矩形管节厚度不应小于250mm。矩形顶管的纵向配筋不应少于0.2%配筋率的钢筋量,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的规定。矩形顶管管壁外侧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管壁内侧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结构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矩形管道内的接地系统应形成环形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应小于1Ω。接地网宜采用热镀锌扁钢,且截面积不应小于。接地网应采用焊塔搭接,不得采用螺栓搭接。内部金属构件、电缆金属套、金属管道以及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均应与接地网连通。作为或包含天然气管道舱室的接地系统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有关规定。结构防水矩形顶管工程应根据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情况、结构特点、施工方法和使用条件等因素进行防水设计,防水等级标准应为二级,并应满足结构的安全、耐久性和使用要求。矩形管道的结构防水设计应以工作井及钢筋混凝土管节的结构自防水和管节接头防水为重点,并应满足以下要求:1.防水混凝土应通过调整配合比或添加外加剂、掺合料等措施配制而成,管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50,抗渗等级不得小于P8。施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一级(0.2MPa)。管节表面应平整,无缺棱、掉角、麻面和露筋。钢筋混凝土管片应制作抗压强度试件进行检测,并应做单块管节检漏测试,在设计抗渗压力下保持时间不应少于2h,渗水深度不应超过管片保护层的厚度。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表5.5.2的规定。表5.5.2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 管廊埋置深度h(m) 设计抗渗等级 P8 P10当地下水介质对混凝土具有腐蚀性时,应对管节内外分别做防腐蚀处理。砂性地层顶进的管节的外表面宜设耐磨涂层。管道外防水防腐蚀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片外防水涂料宜选用环氧或改性环氧类等具有封闭功能及兼有渗透特性特点的反应型涂料,也可选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或硅氧烷类渗透自闭型涂料。应具有耐化学腐蚀性、抗微生物侵蚀性、耐水性、耐磨性应良好,且无毒或低毒。在管片外弧面混凝土裂缝宽度达到0.3mm时,在最大埋深处水压下不应渗漏。管节外防水腐蚀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中规定的海洋氯化物环境、化学腐蚀性等环境条件分类,确定相应的环氧或改性环氧等封闭型涂料、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或硅氧烷类等渗透自愈型材料等管片外防水防腐蚀涂层的技术性能指标。管节接头防水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F”型钢承口形式,接口内设齿形氯丁橡胶止水带和聚氨酯密封胶防水装置。钢承口的套环应使用钢或不锈钢套环,钢套环接口应无疵点。接头钢套环的钢材宜选用经防腐蚀处理的Q235B级钢。顶管接头的弹性橡胶密封圈在施工中应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在长期的设计水压作用下应保持接头不渗漏。钢套环接头的钢套环一段应埋入混凝土管中,钢套环与混凝土的结合面处应设雨水膨胀橡胶条或密封胶条。钢套环的另一段应与管节外表面的槽口组成防水构造,槽口内应设L形、齿形或鹰嘴形弹性橡胶密封圈,如图5.5.4所示。图5.5.4钢套环接头1-钢套环;2-遇水膨胀止水条;3-弹性密封胶;4-密封圈;5-木衬垫板;6-弹性密封垫顶管接头内面槽口宜采用石棉水泥、弹性密封膏或水泥砂浆、聚合水泥砂浆密封。密封圈材料、规格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橡胶密封件给、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材料规范》。在楔形橡胶圈表面宜涂润滑剂或有止水功能的润滑剂。润滑油脂宜采用硅脂类材料;润滑剂应采用先润滑后止水的特种聚氨酯材料,不应使用可能损害橡胶圈的润滑材料。钢承口接头外表面应根据所处环境涂布防腐蚀涂料。中继间接口处,宜预留缺口,设置橡胶止水带。预制拼装矩形顶管管节拼缝防水应采用预制成型弹性密封垫为主要防水措施,弹性密封垫的界面压力不应低于1.5MPa;拼缝弹性密封垫应沿环、纵面兜绕成框;拼缝处应至少设置一道密封垫沟槽,密封垫沟槽截面积宜为密封垫截面积的1.0~1.5倍。顶管施工结束后,管节间的接口进行封闭处理。要求压紧刮平,保证强度和气密性,在填充材料未充分固化前要注意保护,防止浸水。预制管节接头处应设置衬垫板,一般采用木衬垫板,木衬垫板应选用质地均匀有弹性的松木、杉木或胶合板;在满足传力要求的同时,尚应满足强度和变形要求;木垫圈厚度应根据管道尺寸确定,一般为10mm~30mm。密封垫宜选择具有合理构造形式、良好弹性或遇水膨胀性、耐久性、耐水性的橡胶类材料,其外形应与沟槽相匹配。弹性橡胶密封垫材料、遇水膨胀橡胶密封垫胶料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5.5.5-1和表5.5.5-2的规定。表5.5.4-1弹性橡胶密封垫的主要物理性能 序号 项目 指标 氯丁橡胶 三元乙丙橡胶 1 硬度(邵氏),度 ~ ~ 2 伸长率(%) 3 拉伸强度(MPa) 4 热空气老化 硬度变化值(邵氏) 拉伸强度变化率(%) 拉断伸长率(%) 5 压缩永久变形 6 防霉等级 达到或优于2级注:以上指标均为成品切片测试的数据,若只能以胶质制成试样测试,则其伸长率、拉伸强度的性能数据应达到本规定的120%。表5.5.4-2遇水膨胀橡胶密封垫的主要物理性能 序号 项目 指标 PZ-150 PZ-250 PZ-450 PZ-600 1 硬度(邵氏A)(度*) 2 拉伸强度(MPa) 3 扯断伸长率(%) 4 体积膨胀倍率(%) 5 反复浸水试验 拉伸强度(MPa) 扯断伸长率(%) 体积膨胀倍率(%) 6 低温弯折- 无裂纹 无裂纹 无裂纹 无裂纹 7 防霉等级 达到或优于2级注:1*硬度为推荐项目;2成品切片测试应达到标准的80%;3接头部位的拉伸强度不低于上表标准性能的50%。顶管结束后,应采用水泥砂浆、粉煤灰水泥砂浆等易于固结或稳定性较好的浆液置换触变泥浆;待压浆体凝结后方可拆除注浆管路,将管道上的注浆孔使用防渗水泥封闭严密,并以闷盖封堵。顶进阻力估算估算矩形顶管顶进力时,应综合考虑管节结构、顶进工作井后座墙结构的允许最大荷载、顶进设备能力、施工技术措施等因素。最大顶进力应大于顶进阻力,但不得超过管材或工作井后座墙的允许顶进力。顶进阻力估算可主要考虑迎面阻力与管道摩阻力(如图5.6.2所示)。最大顶进力应小于后座墙提供反力的0.7倍,否则要增加中继间。图5.6.2矩形顶管顶进阻力构成示意图矩形管道的顶进阻力可按下式进行估算: 式中:——总顶进阻力(kN);——管节宽度(m);——管节高度(m);——管道设计顶进长度(m);——管道外壁与土之间的平均摩阻力(kN/m2),通过试验确定,采用触变泥浆减阻技术时,其取值可参照表5.6.3选取;——顶管机宽度(m);——顶管机高度(m);——刀盘控制土压力(),可按式(5.6.3-2)进行计算;当顶进轴线位于水面以下且土体为砂性土时,控制土压力可按式(5.6.3-3)进行计算。 (5.6.3-2) (5.6.3-3)式中:——静止土压力系数,;——土体摩擦角(°);——土体容重();——管道埋深(m);——水的容重();——地下水位线到顶管机机头底部的高度(m)。表5.6.3采用触变泥浆技术时管壁单位面积平均摩阻力 土压平衡式 黏性土 粉土 粉、细砂土 中粗砂土 混凝土管 3.0~5.0 5.0~8.0 8.0~11.0 11.0~16.0注:当触变泥浆技术成熟可靠,管外壁能形成和保持稳定、连续的泥浆套时,可直接取3.0~5.0。中继间设计当估算顶进力超过主顶工作站的推进能力、施工管道或后座装置所允许的最大荷载70%时,则需要在施工管道中安装中继间进行辅助施工,中继间设置示意图如图5.7.1所示。图5.7.1中继间设置示意图中继间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主顶总推力达到中继间的总推力40%~60%时,放置第一个中继间,顶进过程中启动前一个中继间顶进后,主顶油缸推动的管段总顶进力达到中继间总推力的60%~80%时安置下一个中继间。中继间顶进力应有富余量,第一个中继间不宜小于自身最大顶进力的40%,其余不宜小于30%。中继站的位置和数目一般是根据所预测顶进力以及作用在管道上的允许顶进力来确定,或者根据中继站的最大顶进力来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5.7.2-1)式中:——中继间的数目(取整数);——总顶进力;——管节或后座墙顶进力,取较小值。第一个中继间位置按下式计算: (5.7.2-2)式中:——第一个中继间与顶管机头的距离,m。其他中继间之间的间距按下式计算: (5.7.2-3)确定中继间位置时,根据顶进长度和设计顶进力确定,应留有足够的顶进力安全系数。第一个中继间位置宜安装于顶管机后段,并提前安装,同时考虑顶管机在迎面阻力作用下发生反弹,引起地面变形。顶进过程中,主顶油缸的总顶进力达到主顶油缸额定推力90%时,应启动中继间接力顶进。中继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中继间的允许转角宜大于1.2˚,合力中心应可调节,其结构示意图见图5.7.4所示。图5.7.4中继间结构示意图1.中继间应有足够的刚度,其结构形状应符合相应管道接头的要求,中继间应带有木质的传压环和钢制的均压环,端面的尺寸必须同作用于其上的顶进力相适应。1.中继间密封装置宜采用径向可调形式,密封配合面的加工精度和密封材料的质量应满足要求;1.中继间外壳在伸缩时,滑动部分应具有止水性能和耐磨性,且滑动时无阻滞。1.超深、超长距离顶管工程,中继间应选用具有密封性能可靠、密封圈压紧度可调及可更换的密封装置。中继间液压油缸的布置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中继间的油缸数量应根据该施工长度的顶进力计算确定,并沿周长均匀分布安装;其伸缩行程应满足施工和中继间结构受力的要求。1.中继间油缸宜取偶数,且其规格宜相同;当规格不同时,其行程应同步,并应将同规格的中继间油缸对称布置。1.中继间油缸的油路应并联,每台中继间油缸应有进油、退油的控制系统。1.中继间安装前应检查各部件,确认正常后方可安装;安装完毕应通过试顶检验后方可使用。中继间结构须在安装前进行防腐处理。顶管施工完成后,拆除中继间内部零部件,保留壳体并做好壳体防水结构,加做钢筋混凝土衬砌作为管廊永久性结构。始发井、接收井设计应根据地质资料、管道埋深、管道直径、环境条件等合理选用工作井的支护结构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土质较软且地下水较丰富的地区,如果场地允许,宜优先采用沉井。1.在顶管埋置较深、顶进力较大的软土地区,宜采用沉井或地下连续墙。1.当顶管埋置较浅、地下水位较低、顶距较短时,宜选用钢板桩或SMW工法桩。1.当地下水位比顶管埋设深度低或无地下水的地段,可选用灌注桩或钢板桩。1.当施工场地狭小且周边建筑需要保护时,宜采用地下连续墙。1.当顶进力较大时,除沉井外其它形式的工作井都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后座墙。始发井与接收井端墙面一般要求与顶管中心线垂直,若受地形条件限制,则可将工作井做成异形,只需将断面墙与顶管中心线垂直即可。工作井支护形式尚应满足国家其他现行标准及《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的相关要求,并应符合江苏省各地市基坑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始发井、接收井尺寸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工作井应采用防水混凝土浇注,分段制作时,施工缝的防水措施应根据防水等级按明挖法地下工程设防要求选用。1.净尺寸应考虑腰梁内支撑对设备安装的影响。1.始发井的最小长度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 ——工作井的最小长度(m);——顶管机或管段长度,取两者中大值(m);——油缸长度(m);——后座墙厚度(m);——考虑顶管管道后退、顶铁的厚度及安装富余量,可取1.5m。始发井的最小宽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工作井的最小宽度(m);——施工操作空间,可取1.0m~1.5m,浅工作井取小值,深工作井取大值。始发井的底板面深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工作井底板面最小深度(m);——顶管覆土层厚度(m);——管底操作空间(m),钢筋混凝土管可取。接收井尺寸的最小长度应满足顶管机在井内拆除和起吊的要求;最小宽度应满足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始发井后座墙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有足够的强度,确保在顶管施工中能承受主顶工作站油缸的最大反作用力。1.应有足够的刚度,在受到主顶工作站的反作用力时其变形在允许范围内。1.后座墙表面应平直,并垂直于顶进管道的轴线。后靠土体承载能力计算可按下列方法执行:1.一般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后座墙的承载能力(kN);——后座墙承载能力计算系数,取=1.5~2.5;——后座墙的宽度(m);——后座墙的高度(m);——被动土压系数,计算参考公式,其中指的是土的内摩擦角;——土的粘聚力(kN/m2);——地面到后座墙顶部土体的高度(m)。后座墙的承载能力也可分别用下列公式计算:在不考虑后背支撑情况时: 在考虑后背支撑情况时: (5.8.4-3)式中:——工作井的深度(m);——后座墙深入基坑底部深度(m); &mdas
本文档为【江苏《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lenvis198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79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19-05-23
浏览量: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