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举报
开通vip

八年级上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标题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空气中声音得速度大约是340s/m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先猜一个谜语:你能制造却无法看到,可以穿过固体却不留痕迹。这是什么东西?对,这就是声音。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关于声现象我们接触得很多但却了解得很少,我们的祖先在建筑和科研中都广泛应用了声学技术,如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等,都是声学知识应用的杰出典范...

八年级上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
标题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空气中声音得速度大约是340s/m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先猜一个谜语:你能制造却无法看到,可以穿过固体却不留痕迹。这是什么东西?对,这就是声音。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关于声现象我们接触得很多但却了解得很少,我们的祖先在建筑和科研中都广泛应用了声学技术,如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等,都是声学知识应用的杰出典范。现代的建筑如礼堂、音乐厅的设计中,也都要考虑到声学效果,海军用声学技术——声纳来测量海深,探测敌舰等等。而人们赖以欣赏音乐的乐器、音响设备,更是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声现象的研究成果和与电子技术的巧妙结合。“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得意思是牛不懂音乐,可是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经常给奶牛、母鸡放优美的音乐,它们可以多产奶、多生蛋;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爬藤植物的两侧一定距离各放一台录音机放音乐,过一段时间,藤子向柔和的声音爬去;鱼类也又他们喜欢听的声音。在这样一个声音的海洋中,我们不禁要问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的呢?二讲授新课(一)、声音的产生 声现象丰富多彩,课本通过图3-1―――3-4中的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我们先看看这4副图,一起来谈谈物体发声时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课本图1中是水和水的相互撞击,引起振动,发出声音;图2是琴弦和弓相互摩擦引起弦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图3是飞机的发动机在工作,引起振动,发出声音;图4是电锯和木材相互磨擦,引起电锯和木材的振动发出声音。你知道人和其他动物是怎么发生的吗?1请同学们用手指感受自己喉咙发声时的振动。2讲述自然界一些动物是如何人发声的:知了(只有雄蝉才会鸣叫)、蟋蟀、蜜蜂等是靠翅膀的振动或者摩擦来发声的,长颈鹿很安静,那是因为它没有声带。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例如“笑树是怎么发出笑声的?”(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我们发现,声音似乎和物体的振动有关。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探索一下,发音是否真的和振动有关?实验探究:音叉:(1)将一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2)将发声的音叉放进水杯,激起水花。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不一定消失)请同学们在举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例子。(二) 声音的传播我们现在学习讨论声音是进入我们的耳朵的。上课铃一响,在学校各个地方的同学都能听见。上课时,教室内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而且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如果我们的周围没有空气,声音还能传播吗?讲述: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那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如何交谈呢?(无线电)现在,请同学们讨论水之类的液体、钢管之类的固体能不能传声?并设计实验验证。液体传声的实验可以将一振源(机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小收音机等)放在塑料袋里,然后把塑料袋密封后放在水里,看看水是否传声。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通常我们能听到声音,主要是因为空气可以传声。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三)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参看课本表格物体的弹性好,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就快。一般来说,在固、液、气三种物态中,固体的弹性最好,气体的最差,因此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1)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多少?已知:v=340m/s,t=0.1s求:s解:s=vt/2=340m/s×0.1s/2s=17m答: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m。(2)雷电打雷和闪电同时发生,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光速比声速快三巩固练习 1、敲一根长长的铁管,能听到几次响声?分别是从那里传来的?会听到两次敲打的声音,一次是从铁管中传来的,一次是从空气中传来的。2、你听过录音机里放出自己的声音吗?那像你的声音吗?当你说话时,你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通过你的颅骨、颚骨传过来的,而录音机里的声音则是直接通过空气传来的。骨头传导声音的性能比空气好,所以,你会觉得录音机里的声音跟你的声音不太一样。试比较铅笔咬在牙齿上和不咬而用手拿着时弹击铅笔的声音有什么不同?3、在电影里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人用耳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用耳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有马蹄声。这是怎么回事?从这些例子你还能推想出什么?声音在钢轨、大地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快4、讨论课后练习四作业:练习册本节内容。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1、知道人耳的构造。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3、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2、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直接给出问题,引入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听到声音的过程。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人耳的构造及听声的过程在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的基础上,解释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让学生观看耳朵构造挂图)教师指导学生绘制耳朵听到声音的流程图发声体振动鼓膜振动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大脑神经中枢听到声音2、利用骨传导听到声音教师讲述贝多芬的故事及2005年千手观音节目3、双耳效应学生活动:阅读课本阅读教材教师活动:讲解双耳效应并让学生讨论双耳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1.让同学们把双眼闭上教师走动中让学生说出教师的位置2.在让学生堵住一只耳朵并别教师的位置。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作业布置成功学习对应练习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3、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二、新课教学: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敲击“水瓶琴”发出音调不同和响度不同的声音。由此引出声音有不同的性质特点,而导入新课。1、音调:声音的高低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教师演示课本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并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听到的声音与看到的现象。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结论:(1)、频率(f)单位赫兹(Hz):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学生阅读课本图示教师讲解与音调有关的词语如:高音、低音,尖锐刺耳、低沉浑厚、调子等都是形容音调的词语。2、响度:声音的强弱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学生观看课本如图示教师演示P21探究实验学生观看实验教师指出重敲与轻敲教师大声的说话与小声的说话。请同学们之一听声音的强弱。让学生举例说明反应声音强弱的例子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还与听声者与发声体至今的距离决定。(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教师讲解与响度有关的词语:高声喧哗、窃窃私语,说悄悄话、雷声轰鸣、放鞭炮震耳欲聋等3、音色教师讲解我们听音乐是能够分辨出是什么乐器弹奏的声音不同的人说话有不同的声音闻其声知其人我们为什么能够分辨出不通的声音呢?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教师总结颜色声音的一个特征。不同的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人发出不同的声音。音色的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声音的三个特性与决定因素,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课后作业完成成功学习对应练习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3、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4、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1、噪声的来源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3、控制噪声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学生活动(1)观察书本P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怎样防治噪声?布置作业:1、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2、成功学习对应练习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五、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2)观看相关的录像;(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1、声与信息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2、声与能量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传递信息,传递能量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第二章光现象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谈话: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光你们有什么问题?2、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二、新课教学l、指导学生认识光源(1)谈话: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发光?(2)出示挂图或看书:光源。(3)讲解: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松明(点燃后用于照明的松枝)、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4)讨论: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教师强调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是发射了太阳的光线。2、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1)讲述: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周围传播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光传播的方向。(2)谈话:①从门窗或密林缝隙中透过来的阳光是什么样的?(学生发言,加深学生的印象。)②手电筒或汽车灯射出的光是什么样的?(3)讨论: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假设。)(4)实验:①讲述:为了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材料是开着的电镭射笔和一瓶代颜色的墨水。②讨论:如果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线: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③学生分组讨论在什么时候还能看到光的传播路线。④汇报实验结果(5)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及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可以补充:光源发出的光,可以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3、指导学生画小孔成像实验(6)讨论:①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②蜡烛的像为什么是倒的?这与什么有关系?(7)教师小结: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的时候,蜡烛光就会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画图说明),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出现与蜡烛的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利用这种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如果在纸盒后面粘的不是纸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会出现物体的倒像。最早的照相机就是应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三、教学小结l、讲述:这节课我们重点认识了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2、提问:(1)什么是光源?举例说明。(2)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3、讨论: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有没有关系?假如光是可以转弯的,还会有影子吗?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二、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知道光路可逆。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2、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探索光的反射规律。3、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2、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3、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min的时间,那么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多少?二、新课教学: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等。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举例说明: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方法、步骤:如何做?(可以参考课本步骤……P39)结果:填入下表角i角r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结论如下:3、光的反射规律:ir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垂直镜面的直线(虚线?实线?)(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口诀:两角相等,两线分居,三线共面演示试验:光路可逆,得到结论如下:(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练习:成功学习作图题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强调: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完成课本作图练习教师指导小结: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课后作业:1、完成成功学习的本节内容。2、教师布置光学作图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三、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理解虚像的概念以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让学生乐意去思考和讨论,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多媒体演示:“水中的蜡烛在燃烧”新课教学: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活动:看自己“孪生兄弟”的像,观察平面镜中自己的像。学生根据平时的使用经验和现在的感受,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和进行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交流与分析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学生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通过提问不同组的学生,总结得出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的关系。纠正学生从日常经验中形成的“人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小”这一错误看法。(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让学生通过数一数像到平面镜的格数和物体到平面镜的格数,感性而直接的发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这一特点。(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垂直让学生把物体和像的位置用一条直线连接起来后,观察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第三个特点: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垂直。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1)实验验证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2)通过作图分析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2、回应引入,解释水中的蜡烛为什么能够燃烧?三、交流与反馈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等大小;②等距离;③连线垂直;④虚像。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3、倒影的形成平面镜成像图片欣赏(陶冶情操)思考:岸边的树木和房屋,在水中的像看上去为什么都是倒立的?4教师出关于平面镜的针对练习四、教学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出来简单地总结一下。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五、布置课外作业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找资料,探讨以下问题:①在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有哪些具体应用?②潜水艇中用到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你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应用?③参考科学世界,探讨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了解一下它们的应用。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四、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2、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3、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2、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面发生,其反射角入射角。4、作出反射光线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是什么原因?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进行新课:1、试验:空气界面水(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结果:空气界面水2、光的折射规律:(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2)试验:空气其他介质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3)、试验: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4、有关现象:(1)、水中的物体上升:做图说明(包括水变“浅”、筷子“折”等……)(2)、海市唇楼:做图说明3课堂练习:1光线以30度的入射角从玻璃中射到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它的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90度,则这块玻璃的折射率为___________2判断: (1)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 (2)光由空气进入介质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 (3)若光从空气射入液体中,它的速率一定会减小(    )(4)当光线没有发生偏折时,就没有发生折射(   )3.如果地球表面没有大气层,那么人们观看到的日出时刻就会比存在大气层时_______一些.4.水中的物体看上去比实际位置要浅,这是因为_________光穿透平板玻璃雷射光穿透三稜鏡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五、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谱、单色光、复色光、三原色光等概念;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解释简单的有关物体的颜色现象。2、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实验能力,渗透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通过小组实验、观察、讨论活动,能归纳决定的物体的颜色主要规律;学生能根据实验目的、步骤和要求,使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完成较简单的实验任务;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3、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初步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亲和感;养成主动关注周围世界,乐于思考和想象的学习习惯;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教学难点:物体的颜色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教师描述):在太阳光下,我们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各种物体。然而,在漆黑无光、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场所里,我们却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有灯光的照射,则光照到哪里,我们就能看到那里的物体及其色彩。这一现象证明了一条什么规律?(引导归纳):有光才有色,没有光就没有色。(教师设问):为什么我们周围的物体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光色之迷。2、新课教学:1、光的色散现象:(教师演示):在暗室中将一束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后,调整角度,将光谱再现与屏幕上。(教师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来源:Zxxk.Com](学生描述):白光透过三棱镜,会分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教师引导):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请同学根据光的色散原理图归纳什么是光的色散?(学生归纳):白光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的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归纳板书):光的色散现象把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称之为光谱。2、单色光、复色光:(教师演示):(1)将一束红光透过三棱镜后的光,调整角度,再现与屏幕上;(2)将一束绿光透过三棱镜后的光,调整角度,再现与屏幕上。请同学根据光透过三棱镜后出现的现象,归纳白光与色光的区别。(学生归纳):白光透过三棱镜,会分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色光透过三棱镜后不能再色散。(引导归纳):我们把透过三棱镜后不能再色散的光称之为单色光。由几种单色光合成的光称之为复色光。白光是一种复色光。3、颜色之迷:(实验报告)(学生实验):(1)探究的透明体颜色由什么决定的。(分组实验)(实验观察):基础:将无色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色;将有红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色;将有绿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色;自选:将有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色;将有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色。(讨论分析):无色的透明体能透过的光,而绿色的玻璃只能透过色光。(学生归纳):将有颜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的顏色。透明体的颜色取决于。(分组实验):(2)探究不透明体颜色由什么决定的。找几张颜色不同的纸:白的、黑的、红的、绿的、蓝的,再找几张颜色与上面相同的透明玻璃纸和一个光比较强的手电筒。把几张色纸排列在桌上,在黑屋子里,先用手电筒射出的白光依次照射各纸,记下它们的颜色。再用各张透明的色纸蒙住手电筒的前端,用不同的色光依次照射各张色纸,记下观察现象。[来源:学,科,网]纸的颜色光的颜色白黑红绿白红蓝[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空白的项可以选做)(讨论分析):白色物体能将色光反射;红色物体能将色光反射,而吸收色光;绿色物体能将色光反射,而吸收色光;黑色物体将吸收,不能。(学生归纳):不透明体颜色取决于。4、光的三原色。(学生实验):(3)将有顏色的玻璃紙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就是玻璃纸的顏色。如果我们将红、绿、蓝不同顏色的光按下图组合,我可以看到顏色?(讨论分析):红光、绿光组合成;红光、蓝光组合成;红光、绿光、蓝光组合成。(教师授课):红、绿、蓝光按不同的比例组合,会引起不同颜色的感觉,我们把红、绿、蓝光称为三原色光。在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关混合而成的。三、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归纳,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四、巩固反馈:1、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发散成的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我们把彩色光带称为光谱,这一现象称为。2、在不同颜色中,、和称为三原色光。3、白光照射到红色屏幕、白色屏幕、黑色屏幕上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4、白光照射到红色、无色玻璃上,会透过什么颜色的光?绿光照射到红色、无色玻璃上,又会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为什么?五、课后练习1、小华身穿红衣、白裤在蓝光下看起来为衣裤,在红光下看起来为衣裤。为什么?、[来源:学。科。网]2、教室的玻璃、窗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教室的墙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六、看不见的光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2、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3、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2、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1、白光是由各种混合而成的,把白光分解成各色光的过程叫。2、完成光路图:空气水二、新课教学:引入课题:利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进行新课:1、把这些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在红光、紫光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分别是:不可见光可见光不可见光红外线红、橙、黄、绿、蓝、靛、紫外线2、红外线:(1)、阅读课本50页的内容,并归纳。(2)、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3)、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4)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教师注意指导)3、紫外线:(1)、阅读课本51页的内容,并归纳。(2)、紫外线的来源?(3)、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4)、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5)、荧光效应。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教师注意指导)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透镜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3、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1、焦点、焦距的定义。2、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1、完成光路图:空气玻璃水空气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进行新课: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2、透镜的做法: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试验:结果:(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4、焦点和焦距: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有几个?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3、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照相机的原理。2、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3、光心有什么特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进行新课: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胶卷……快门……图3.2-1示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结构:图3.2-4示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实际是一个凸透镜怎样使用?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试验。 教学重难点 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3、光心有什么特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学生猜想……(引导“可能与距离有关)1、演示试验:如图示FF有关概念: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焦距:用f表示。2倍焦距:用2f表示注意事项: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1)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2)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3)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4)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照电脑模拟)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应用u>2fu=2ff<u<2fu<f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FFFF(作图法)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虚像: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四、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2、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完成光路图:空气玻璃FF水空气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进行新课:1、眼睛:(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睫状体:视网膜:(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1)、近视眼:图3.4-3示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探究:如何调整?3、眼镜:(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3、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1、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新课:1、显微镜:(1)、显微镜的结构:图3.5-1示各部分的作用……目镜:物镜:反光镜:(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作光路图说明)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2、望远镜:图3.5-2示各部分的作用……目镜:物镜:反光镜:(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作光路图说明)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教学重难点 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2、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自行设计)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进行新课: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示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学生结论〔……〕(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4.1-2示),可否判断温度高低?学生讨论如何判断?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总结:(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4、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例:37℃读作-45℃读做0℃读做5、体温计:(1)结构、量程、分度值(2)使用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熔化和凝 教学目标 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性质制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规定为100℃。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38℃;B、37℃C、36℃D、35℃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4)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5)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6)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试验:课本75页()……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试验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进行试验数据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时间/min123456789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2、熔化和凝固:固体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不同晶体熔点不同……77表,记住冰的熔点。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3、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2、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教学重难点 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1、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________。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__,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2、一切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的熔化温度叫_______;晶体的凝固温度叫__________;同一晶体的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是______的。3、铝的熔点是660℃,那么温度为660℃的铝是:()A、液态;B、固态;C、固液共存;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无……前面无相关内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进行新课:1、探究:水的沸腾()……提出问题()……设计试验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进行试验数据记录:时间/min123456789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温度/℃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2、沸腾:(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问题:衣服干了是否沸腾现象?3、蒸发:(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沸腾与蒸发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可以使温度下降,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现象:课本81页的想想做做。4、液化: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2)、液化要放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2、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B、降低了人的体温;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D、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猜想:〔……〕进行新课:1、试验:碘的升华和凝华结论:(1)、注意“直接”。(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卫生球变小灯壁变黑3、小结本章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修正栏: 教学反思 标题 电荷 教学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2)电荷量及元电荷。难点: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学生实验一: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解释: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摩擦起电,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一:①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实验二: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归纳: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问: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学生回答)    (2)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演示实验二:用
本文档为【八年级上册物理集体备课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我本菩提
从业20多年,业务熟练,多次被评为技术能手
格式:doc
大小:900KB
软件:Word
页数:43
分类:初中物理
上传时间:2018-08-22
浏览量: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