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事故致因理论(课堂PPT)

事故致因理论(课堂PPT)

举报
开通vip

事故致因理论(课堂PPT)事故致因理论的概念:人们对事故机理所做的逻辑抽象和数学抽象,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和后果的理论,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及事故处理这些基本因素如何作用而形成事故、造成损失的理论。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单一因素归因理论);2、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人物合一归因理论);3、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系统归因理论)。超自然归因理论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缺乏认识,往往把事故和灾害的发生看作是人类无法违抗...

事故致因理论(课堂PPT)
事故致因理论的概念:人们对事故机理所做的逻辑抽象和数学抽象,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和后果的理论,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及事故处理这些基本因素如何作用而形成事故、造成损失的理论。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单一因素归因理论);2、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人物合一归因理论);3、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系统归因理论)。超自然归因理论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缺乏认识,往往把事故和灾害的发生看作是人类无法违抗的“天意”或“命中注定”,而祈求神灵保佑。天意论是对事故原因的不可知论,在我国,早在战国时期西门豹“河伯娶妇”的故事中,就对这种论点进行了批驳。单一因素归因理论概述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和伍兹对许多工厂里的伤亡事故数据中的事故发生次数按不同的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从这种现象出发,后来法默(Farmer)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单一因素归因理论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是该时期的代表性理论。海因里希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根据海因里希的研究,大多数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即使一些工业伤害事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则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于工人的缺点、错误造成的。人物合一归因理论概述二战后,科学技术飞跃进步。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和新产品给工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面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危险。另外,随着战后工业迅速发展带来的广泛就业,使得企业不能像战前那样进行“拔尖”的人员选择。除了极少数身心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人之外,广大群众都有机会进入工业部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企业主不能随意地开除工人,这就使职工队伍素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物合一归因理论概述于是,在事故预防工作中比较强调实现生产条件、机械设备的安全。轨迹交叉论、能量意外释放论以及管理失误论是这一时期较典型的事故归因理论。系统归因理论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设备、工艺和产品越来越复杂。战略武器的研制、宇宙开发和核电站建设等使得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标志的复杂巨系统相继问世。这些复杂巨系统往往由数以万计的元件、部件组成,元件、部件之间以非常复杂的关系相连接;人们在开发研制、使用和维护这些复杂巨系统的过程中,逐渐萌发了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和伍兹对许多工厂里事故发生次数资料按不同分布进行了统计,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在此基础上,1939年,法默和查姆勃明确提出了事故颇发倾向的概念,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人在进行生产操作时往往精神动摇,注意力不能经常集中在操作上,因而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外界条件。第一节事故频发倾向论据国外文献介绍,事故频发倾向者往往有如下的性格特征:①感情冲动,容易兴奋;②脾气暴躁;③厌倦工作,没有耐心;④慌慌张张,不沉着;⑤动作生硬而工作效率低;⑥喜怒无常,感情多变;⑦理解能力低,判断和思考能力差;⑧极度喜悦和悲伤;⑨缺乏自制力;⑩处理问题轻率、冒失;运动神经迟钝,动作不灵活。第一节事故频发倾向论防止企业中有事故频发倾向者是预防事故的基本措施:一方面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等,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另一方面一旦发现事故频发倾向者则将其解雇。显然,由优秀的人员组成的工厂是比较安全的。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危险性较高的、重要的操作,特别要求人的素质较高。例如,特种作业的场合,操作者要经过专门的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严格的考核,获得特种作业资格后才能从事。因此,尽管事故频发倾向论把工业事故的原因归因于少数事故频发倾向者的观点是错误的,然而从职业适合性的角度来看,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的认识也有一定可取之处。第一节事故频发倾向论对于我国的广大安全专业人员来说,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可能十分陌生。然而,企业职工队伍中存在少数容易发生事故的人这一现象并不罕见。例如,某钢铁公司把容易出事故的人称作“危险人物”,把这些“危险人物”调离原工作岗位后,企业的伤亡事故明显减少;某运输公司把出事故多的司机定为“危险人物”,规定这些司机不能担负长途运输任务,也取得了较好的预防事故效果。第一节事故频发倾向论一些研究表明,事故的发生与工人的年龄有关。青年人和老年人容易发生事故。此外,与工人的工作经验、熟练程度有关。米勒等人的研究表明,对于一些危险性高的职业,工人要有一个适应期间,在此期间,新工人容易发生事故。大内田对东京都出租汽车司机的年平均事故件数进行了统计,发现平均事故数与参加工作后的一年内的事故数无关,而与进入公司后工作时间长短有关。第一节事故频发倾向论司机们在刚参加工作的头3个月里事故数相当于每年5次,之后的3年里事故数急剧减少,在第5年里则稳定在每年1次左右。这符合经过练习而减少失误的规律,表明熟练可以大大减少事故。其实,工业生产中的许多操作对操作者的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或者说,人员有一定的职业适合性。第一节事故频发倾向论当人员的素质不符合生产操作要求时,人在生产操作中就会发生失误或不安全行为,从而导致事故发生。危险性较高的、重要的操作,特别要求人的素质较高。例如,特种作业的场合,操作者要经过专门的培训、严格的考核,获得特种作业资格后才能从事。因此,尽管事故频发倾向论把工业事故的原因归因于少数事故频发倾向者的观点是错误的,然而从职业适合性的角度来看,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的认识也有一定可取之处。第一节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遭遇倾向论是阐述企业工人中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存在着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的一种理论。明兹和布卢姆建议用事故遭遇倾向理论取代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概念,认为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与生产条件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认为大多数工业事故是由事故频发倾向者引起的观念是错误的,有些人较另一些人容易发生事故是与他们从事的作业有较高的危险性有关。因此,不能把事故的责任简单地归结成工人的不注意,应该强调机械的、物质的危险性质在事故致因中的重要地位。于是,出现了事故遭遇倾向理论第二节事故遭遇倾向论第二节事故遭遇倾向论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前后不同时期里事故发生次数的相关系数与作业条件有关。例如,Roche(罗奇)发现,工厂规模不同,生产作业条件也不同,大工厂的场合相关系数大约在0.6左右,小工厂则或高或低,表现出劳动条件的影响。P.W.Gobb(高勃)考察了6年和12年间两个时期事故频发倾向稳定性,结果发现:前后两段时间事故发生次数的相关系数与职业有关,变化在-0.08到0.72的范围内。当从事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的、重复性作业时,事故频发倾向较为明显。事故遭遇倾向理论主要论点为:(1)当每个人发生事故的概率相等且概率极小时,一定时期内发生事故次数服从泊松分布。根据泊松分布,大部分工人不发生事故,少数工人只发生一次,只有极少数工人发生两次以上事故。大量的事故统计资料是服从泊松分布的。例如,D.L.Morh(莫尔)等研究了海上石油钻井工人连续两年时间内伤害事故情况,得到了受伤次数多的工人数没有超出泊松分布范围的结论。(2)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某一段时间里发生事故次数多的人,在以后的时间里往往发生事故次数不再多了,该人并非永远是事故频发倾向者,通过数十年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很难找出事故频发者的稳定的个人特征,换言之,许多人发生事故是由于他们行为的某种瞬时特征引起的。第二节事故遭遇倾向论3)根据事故频发倾向理论,防止事故的重要措施是人员选择。但是许多研究表明,把事故发生次数多的工人调离后,企业的事故发生率并没有降低。例如,韦勒对司机的调查,伯纳基对铁路调车员的调查,都证实调离或解雇发生事故多的工人,并没有减少伤亡事故发生率。第二节事故遭遇倾向论第三节事故因果论事故因果论类型发生事故的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因与果的关系类型分为集中型、连锁型、复合型。集中型: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某一事故发生,即多种原因在同一时序共同造成一个事故后果。连锁型:某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要素发生,下一原因要素再造成更下一要素发生,因果相继连锁发生。第一节事故因果论事故因果论类型第三节事故因果论事故因果论类型复合型: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伤亡事故后果。事故的因果关系多为复合型。接近事故后果时间最近的直接原因叫一次原因;造成一次原因的原因,叫二次原因,依次向下类推为三次、四次、五次等间接原因。第一节安全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概述多米诺骨牌原理海因里希提出,并经一些专家多年的改进认同,构成事故因果顺序的五因素是:1、社会环境和管理;2、人为失误(或过失);3、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4、意外事件;5、伤亡(后果)。第三节事故因果论解释:社会环境和管理欠缺促成了人为失误;人为失误又造成了不安全行为或机械、物质危害;后者导致意外事件(包括无伤亡的未遂事故)和由此产生的人员伤亡的事件。这五因素连锁反应构成了事故。核心:安全管理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或物质的危害,这就必须加强探测技术的控制技术的研究。多米诺骨牌理论分析第三节事故因果论所谓起因物,是指造成事故现象的起源的机械、装置、其他物质或环境等而言。施害物是指直接造成事故的加害物质。不安全状态导致起因物作用;施害物是由起因物促成其造成事故后果。施害物与人的不安全行为这两系列的轨迹交叉就形成事故现象,后者有时又派出生新的施害物而连续产生另一事故现象。起因物—施害物事故模型第三节事故因果论1.在焊装作业中有火花飞溅,引燃了聚胺酯橡胶而起火,火灾的高温物与人接触,烧伤了人员。  起因物—施害物事故模型-实例第三节事故因果论 2.在焊接作业中因火花飞溅,先引燃聚胺酯橡胶,燃烧产物使人一氧化碳中毒事故。这一事故的起因物也是电焊装置,施害物是由火灾形成的CO,后果现象是中毒。3.在电焊熔接作业中,火花飞散到另一喷漆作业的场所,引起清漆汽油着火,可燃物烧伤了工人。第三节事故因果论4.焊接作业中火花飞散到汽油缸处,引燃汽油,蒸汽爆炸,造成了铁片伤人起因物—施害物事故模型-实例将上述四例绘成物系列综合事故模型第三节事故因果论起因物—施害物事故模型-实例第四节变化失误论 在工人操作期间,各种“刺激”不断出现,若工人响应的正确或恰当,事故(accident)就不会发生。即如果没有危险(danger),则不会发生有伴随着伤害(injury)出现的事故;反之,若出现了人失误的事件(event   oferror),就有发生事故的可能。   然而,若客观上存在着不安全因素或危险,事故是否能造成伤害,这就取决于各种机会因素(ChanceFactors),即可能造成伤亡,也可能是没有伤亡的事故1.变化—失误模型第四节变化失误论系统里状态和要素发生变化,对于大多数系统来说,是本质性的东西。研究某个部分发生变化,对系统特别是高级子系统产生何种影响,对整个系统又产生何种结果,这是系统安全分析的最基本任务之一。研究和分析事故时,对系统内的“变化”和“失误”必须作为一种基本要素来考虑.1.变化—失误模型第四节变化失误论当某一生产过程或者操作失去控制时,显然会发生变化。变化包括预期有计划的和意外的变化。大多数事故原因都与变化有关。所以说,变化会导致事故发生,但变化也可用来创造一些安全条件。变化可被用作一种判断事件因果的方法。因此,应该把“变化”当作一种评价事故发生可能性的依据来加以研究。在改进生产过程和建设新厂矿或新的工艺流程时,应把设计估计到的危险排除系统之外,有计划地减少和避免因变化而导致发生事故隐患的可能性。1.变化—失误模型例如,试分析某化工成套设备的事故:变化前—成套设备平安地运转了多年;变化1—被一套更好的新设备所替换;变化2—用过的旧设备已经部分解体;变化3—新设备因故未能按预期目标进行生产;变化4—社会或上级管理部门要求重新进行生产;变化5—为生产而恢复旧设备;变化6—急不可待地恢复必要的生产能力;变化7—多数冗余安全机能均未发挥作用;变化8—装置爆炸致使数人死亡。1.变化—失误模型-实例几乎不必详加说明。设“变化”为C,“失误”为E,由图可见,因计划变化而失误,或因领导失误而造成的计划失误;或因监督变化导致失误进而一误再误;工作人员因变化而失误,再变化再失误,终于造成了事故。变化—失误模型现以因管道焊接的缺陷而引起燃气厂火灾事故的分析为例来阐明瓦斯管路事故的连续过程,即变化和失误的C-E连锁变化—失误模型这一事故致因模型侧重研究管理上的责任,强调管理失误是构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但是,造成“人失误”和“物故障”的这一直接原因却常常是管理上的缺陷。后者虽是间接原因,但它却是背景因素,而常又是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管理失误论概念第五节管理失误论管理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促成物的不安全状态;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又会在客观上造成人之所以有不安全行为的环境条件。“隐患”来自物的不安全状态即危险源,而且和管理上的缺陷或管理人失误共同偶合才能形成;如果管理得当,及时控制,变不安全状态为安全状态,则不会形成隐患。客观上一旦出现隐患,主观上又有不安全行为,就会立即显现为伤亡事故。管理失误论模型解释生产系统中可以相互转变为各种能量形式的有:势能、动能、热能、化学能、电能、原子能、辐射能、声能、生物能。该理论认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有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能量转移论基本概念第六节能量转移论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伤害实例第六节能量转移论能量类型产生的原发性损伤举例与注释机械能移位、撕裂、破裂和压榨,主要损及组织热能炎症、凝固、烧焦和焚化,伤及身体任何层次电能干扰神经--肌肉功能以及凝固、烧焦和焚化,伤及身体任何层次电离辐射细胞和亚细胞成分与功能的破坏化学能伤害一般要根据每一种或每一组的具体物质而定影响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伤害实例第六节能量转移论影响能量交换类型产生的损伤或障碍的种类举例与注释氧的作用生理损害,组织或全身死亡热能生理损害,组织或全身死亡1、限制能量的系统;2、用较安全的能量代替危险性大的能源;3、应用防止能量蓄积的系统;4、控制能量释放;5、延缓能量释放;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7、在能源上设置屏障;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9、在人与物之间设置屏蔽;10、提高防护标准;11、改变工艺流程;12、修复或急救防止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措施第六节能量转移论北京农药二厂废渣中毒(1974年8月10日15时中毒和窒息)一、事故概况及经过1974年8月10日15时,北京农药二厂污水处理站除油池因违章控除油池内废渣致5人中毒死亡,9人中毒。10日,安次县万庄公社武家营大队3名农民在取得北京市农药二厂污水处理站副组长同意后,与该副组长一起下除油池挖油渣作肥料。下池前,他们先将污水抽出,然后2名农民佩戴过滤式面具,1人在底下掏渣,1人站在脚手板上接力,另外2人在池顶接桶,半小时休息一次。14小时50分排出废液后,掏渣的农民在第二次下池不久便昏倒在池底,脚手板上的农民在抢救时也中毒昏倒。附近的职工闻讯赶来进行抢救,其中未带防护面具的的3人均昏倒在池内。带防硫化氢过滤式面具氧气呼吸器的十余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中毒,其中9人中毒较重。直至向池内吹入两瓶氧气后,才将中毒的14人救出,其中5人经抢救无效而死亡。防止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措施第六节能量转移论二、事故原因分析l.除油池原为处理乐果、敌敌畏废水用的,自1974年5月硫化碱投产后又增加了硫化碱废水,致使硫化碱废水遇乐果、敌敌畏生产中含有氯化氢及氯乙酸等产生硫化氢。北京市防疫站于事故后5天,在废水池内距液面l米处测得,池内空气中硫化氢含量超过最高允许浓度35倍,苯超过347.5倍,且该数字为5天后的样品,已低于事故时的浓度。2.污水处理站的副组长违反化工部颁发的关于罐内作业的有关规定,未办理许可证,未进行分析,也未设监护人便擅自同意并进入废水池协助作业。3.进池挖废渣的农民未经培训,不熟悉面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4.三名参加抢救的人员违反有关规定,未佩戴面具便进行抢救而导致中毒。5.戴防硫化氢过滤器参加抢救的人员违反规定,在含硫化氢350毫克/立方米,苯13900毫克/立方米的环境中,反佩戴可防氨、硫化氢的过滤式面具进池抢救,引起急性苯中毒。三、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1.严格执行进罐作业的规定。2.教育广大职工了解本岗位所接触的物料的种类、性质及防护措施。各种防毒面具应定点存放,专人保管,以保证使用的安全性。防止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措施第六节能量转移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或物质危害是人-机系统中构成能量逆流的两系列,人流与物流(能量流)的轨迹交叉点--就是发生生产事故的“时、空”。轨迹交叉理论的侧重点是说明人为失误难以控制,但可控制设备、物流不发生故障。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上,即消除了“起因物”,当然就不会出现“施害物”,“砍断”物流连锁事件链,使人流与物流的轨迹不相交叉,事故即可避免。轨迹交叉论的重要性及特点:系统观点轨迹交叉论基本概念第七节轨迹交叉论人的事件链:A.生理、先天身心缺陷;B.社会环境、企业管理上的缺陷;C.后天的心理缺陷;D.视、听、嗅、味、触五感能量分配上的差异;E.行为失误。人的行为自由度很大,生产劳动中受环境条件影响,加之自身生理、心理缺陷都易于发生失误动作或行为失误。物的事件链:a.设计上的缺陷;b.制造、工艺流程上的缺陷;c.维修保养上的缺陷,降低了可靠性;d.使用上的缺陷;e.作业场所环境上的缺陷。人的事件链随时间进程的运动轨迹按A→B→C→D→E的方向线顺序进行;物质或机械的事件链随时间进程的运动轨迹按a→b→c→d→e的方向线进行。轨迹交叉论模型及分析第七节轨迹交叉论2004年8月27日下午,在深圳市大梅沙盐田坳隧道施工工地,该工程施工单位某公司向某商行所租赁的拖式混凝土泵的随机操作维修工蒋某一人在泵旁,用手持式电动砂轮机进行维修工作。该员工工作中穿拖鞋,时逢阴雨天,地面非常潮湿,因手持式电动砂轮机漏电,导致触电倒下且未能脱离电源。13时30分左右,另一员工发现蒋倒在地上不动,手还握着砂轮机,随即向公司领导和公安机关报案,后经法医鉴定是意外电击死亡。实例第七节轨迹交叉论事故的直接原因分析直接原因是在时间上最接近事故发生的原因。轨迹交叉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我国国家标准GB 6442—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正是基于此,将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规定为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且,国家标准GB 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附录A 中A.6、A.7还较具体规定了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的类型。笔者认为,轨迹交叉论关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事故致因中地位的认识,是事故致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一方面,该理论是正确的。根据轨迹交叉论和上述两个标准,可以分析本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实例分析第七节轨迹交叉论第八节人因素的系统理论S-O-R的人因素模型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每组包含三类心理、生理成份,即对事件的感觉(刺激,Stimulate),对事件的认识(内部响应、认识活动,O)以及生理行为响应(输出,Respond)。在危险释放期间,如果不能避免危险,则将产生伤害或损坏。操作过程S-O-R的人因素的综合模型   1978年安德淼等曾在分析60件工伤事故时,应用了瑟利模型及其提出的问题,发现后者存在相当的缺陷,并指出:瑟利虽然清楚地处理了操作者的问题,但未涉及机械及其用于环境的运行过程。通过在瑟利模型上增加一组提前步骤,即构成危险的来源及可察觉性,运行系统内部波动(变异性),控制此波动使之与操作波动相一致。这一工作过程的增加使瑟利模型更为有用第八节人因素的系统理论操作过程S-O-R的人因素的综合模型      1970年海尔认为,当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不能做出适当响应时,事故就会发生,但并不一定造成伤害后果。海尔的模型集中于操作者与运行系统的相互作用。他的模型是二个闭环反馈系统,把下列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清楚地显示了出来:(1)察觉情况,接受信息;(2)处理信息;(3)用行动改变形势;(4)新的察觉、处理,响应。第八节人因素的系统理论事故的原因事故的原因分为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以及基础原因(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略)。1、事故的直接原因所谓事故的直接原因,即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又称一次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只有两个,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第九节综合原因论1)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的原因(l)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①无防护②防护不当(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①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②强度不够③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④维修、调整不良(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指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陷指所用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①照明光线不良②通风不良③作业场所狭窄④作业场所杂乱⑤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⑥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⑦地面滑⑧贮存方法不安全⑨环境温度、湿度不当2)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的原因(一)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1)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2)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3)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等。(4)忘记关闭设备。(5)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6)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搬手、把柄等的操作)。(7)奔跑作业。(8)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9)机器超速运转。(10)违章驾驶机动车。(11)酒后作业。(12)客货混载。(13)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14)工件紧固不牢。(15)用压缩空气吹铁屑。(16)其他。(二)造成安全装置失效。(1)拆除了安全装置。(2)安全装置堵塞、失掉了作用。(3)因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4)其他。(三)使用不安全设备。(1)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2)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3)其他。(四)手代替工具操作。(1)用手代替手动工具。(2)用手清除切屑。(3)不用夹具固定,手持工件进行加工。(五)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六)冒险进入危险场所。(1)冒险进入涵洞。(2)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3)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开危险区。(4)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5)未做好准备工作就开始作业。(6)冒进信号。(7)调车场超速上下车。(8)易燃易爆场所有明火。(9)私自搭乘矿车。(10)在绞车道行走。(11)未及时了望。(七)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等。(八)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九)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十)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十一)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1)未戴护目镜或面罩。(2)未戴防护手套。(3)未穿安全鞋。(4)未戴安全帽、呼吸帽。(5)未佩戴呼吸护具。(6)未佩戴安全带。(7)未戴工作帽。(8)其他。(十二)不安全装束。(1)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时穿肥大服装。(2)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3)其他。(十三)对易燃易爆危险品处理错误。2、事故的间接原因事故的间接原因,则是指使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事故的间接原因技术上和设计上有缺陷学校教育的原因社会历史原因管理上有缺陷精神的原因身体的原因教育培训不够综合原因论基本理论综合原因论认为,事故是社会因素、管理因素和生产中危险因素被偶然事件触发所造成的结果。事故是由起因物和肇事人触发加害物于受伤害人而形成的灾害现象和事故经过。意外(偶然)事件之所以触发,是由于生产中环境条件存在着危险因素即不安全状态,后者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共同构成事故的直接原因。由于管理上的失误、缺陷、管理责任所等是造成直接原因的间接原因。形成间接原因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历史、法律等基础原因,统称为社会因素。第九节综合原因论综合原因论基本理论第九节综合原因论事故致因理论-瓦斯爆炸分析第十节实际应用事故致因理论-瓦斯爆炸分析直接原因是:①瓦斯积聚(过量的危险物质,不安全环境);②产生明火(不安全行为)。两者结合,即造成瓦斯爆炸,产生高温高压和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间接原因是:①管理层对瓦斯管理不重视,致使造成瓦斯积聚(管理因素);②没有组织职工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教育,致使职工违章操作(管理因素)。基本原因可能是:①没有相对健全的法律保证,即使发生爆炸,不对管理者造成毁灭性的严惩,致使管理者不重视瓦斯爆炸(法律因素);②因各种社会因素,致使职工在工作时浮躁,操作时,即使了解相关的规章制度,也视而不见(习惯因素)等。第八节实际应用总结及作业1.简述海因里希理论中构成事故因果顺序的五个因素。并说明一下该理论对预防事故有什么启示以及其不足之处。2.事故三角形(事故致因理论)及其意义?3.危险因素防护的原则有哪些?4.防护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措施有哪些?5.简述轨迹交叉论事故模型。6.叙述综合论的事故模型。
本文档为【事故致因理论(课堂PPT)】,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夕夕资料
拥有专业强大的教研实力和完善的师资团队,专注为用户提供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同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格式:ppt
大小:6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21-05-06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