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石达开

石达开

举报
开通vip

石达开石达开 太平天国运动中,令人怀念的,不是洪、杨,而是石达开。历代农民起义,不乏洪、杨一类人物,作为最高领袖,他们有的是权谋和帝王思想,能忽悠和驾驭民众,使民众甘愿为他们献身。他们的身影,覆盖了整个运动;他们的话语,决定了运动的方向。但他们却不是运动的灵魂。 郭沫若作《甲申三百年祭》,他祭的不是李自成,而是李岩,是李岩成为了明朝末年那场民众运动的灵魂。灵魂,要有悲剧性,李岩之死,是为运动献身,其身心之悲苦,足以感动后人。石达开更是如此,作为天王的叛逆者,他的命运,是一出更为壮丽的悲剧,是由伟大的民众运动造就出来的...

石达开
石达开 太平天国运动中,令人怀念的,不是洪、杨,而是石达开。历代农民起义,不乏洪、杨一类人物,作为最高领袖,他们有的是权谋和帝王思想,能忽悠和驾驭民众,使民众甘愿为他们献身。他们的身影,覆盖了整个运动;他们的话语,决定了运动的方向。但他们却不是运动的灵魂。 郭沫若作《甲申三百年祭》,他祭的不是李自成,而是李岩,是李岩成为了明朝末年那场民众运动的灵魂。灵魂,要有悲剧性,李岩之死,是为运动献身,其身心之悲苦,足以感动后人。石达开更是如此,作为天王的叛逆者,他的命运,是一出更为壮丽的悲剧,是由伟大的民众运动造就出来的深刻悲剧。石达开是当之无愧的太平天国运动之魂,正是有了石达开,我们才从这场血雨腥风的运动中,看到了真善美的存在。运动早已终结,可灵魂还在召唤未来,一本《石达开遗诗》问世,召唤了一批又一批共和国战士,当红军沿着他当年西征的道路来到大渡河边,是他的灵魂成了引导红军绝处逢生的先知。要让他的灵魂在我们的共和国里安息,要让他的悲剧给我们一点永恒的启示。天国悲剧,从石达开出走开始,他为什么要出走呢,他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也是性格悲剧,他是命中注定要与王权决裂的,不管是清王朝的王权还是天国的王权,他都要决裂,这由他的性格即自由意志所决定,这就是命。一、石达开为什么要出走战场上,石达开是曾国藩的苦手。本来两人用兵,一善用正,一善出奇,各有千秋。 可曾国藩自出兵以来,遇石达开,始一败再败。他与石达开第一次交手,是在湖口。那时,他率湘军水师,势如破竹,直扑湖口。石以大船载沙石,沉堵航道,于湖口西岸扼一隘口,湘军水师突入,被石氏堵塞隘口,分割在外江和内湖,分别击之。曾国藩因座船被夺,文牍俱失,愤而投江,被左右救起,棹入陆营。此后,石氏已占江西大部,曾氏被困于南昌,却不动如山。恰于此际,东王杨秀清飞檄石达开,命其东返,谋解天京之围。石氏奉命,班师回朝,行前仰天长叹:放虎归山,后患无穷矣~或曰:吾观曾氏用兵,不过尔尔,先败于湖口,再败于九江,今又被困于南昌,何必多虑呢,石氏叹曰:用兵非其所长,然其将将,无可匹者。 曾氏治军凝然,石氏用兵潇洒,皆一时之帅才。两人风神各异,自不待言,然行为亦有相似,却被人忽略了。两人都曾负气出走,可君臣际遇不一样,结局当然也就不同了。比较一下两对君臣的关系,先来看曾国藩和咸丰帝。曾国藩以丁忧,说走就走,虽曰守制,但尚未请示就放下军机,这不是小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皇上没有因此责他,反而赏了他三个月的假,示以小恩。可他一提到要实权,皇上就毫不含糊的批准他回家,给他卸了磨,却还留着他这条驴,让他这条驴在家守制,成全他做一头名教之驴。 他有一肚皮官司堆积如山,可他还是忍。君臣之间心照不宣,来往的上谕和奏折,讲得都是面子上的大道理,将那些肚皮官司泡了一坛子酸菜汁,放在一边儿发酵。他扛着名教的旗帜,要理学的面子,皇上就给他搞面子工程建设,尽量照顾他的面子,他呢,也很能体贴皇上的用心,因此,他们没有闹翻。他知道,湘军是一支体制外的力量,要朝廷接纳它很难, 将它纳入朝廷的榫卯也很难,朝廷如何接纳它是皇上的事,怎样将它纳入朝廷是他的事。这就要磨合,在磨合期内,要搞面子工程建设。而石达开与洪秀全之间的关系,就不是面子问题,而是骨子问题。天王在天京滥砍滥伐,面子早已千疮百孔,不值一提,一刀刀都砍在骨子里。石氏出走,起初非有战略远图,亦无既定政治目标,更非一时率性,如浪子远游。他在天京主政,可人身并不自由,以讲道出了南门,立马就走。 由铜井渡江,前往安庆。他在安庆,驻留了三个多月,看透了一切。洪秀全这才慌了,罢免兄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派人送来“义王金牌”,邀他回京主政。可石达开不信。一来不信洪秀全所谓“诚意”,二来反对洪只守天京。天王两次调他回京,他都无条件遵命,结果葬送了他的西征。这次,他提出了折中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赴援江西,进取浙江,配合天京作战。他虽然对洪不满,但还不想与洪闹翻,因为,他还要维护太平天国政权。此时,他已深知洪为人阴险,起义诸王,如今只剩下他俩,要么他取代洪,否则洪必灭他。现在一切都水落石出,惟有他知根知底。那些死去的人,死到临头,都不知早已被洪算计,而他已知。 洪秀全的算计,早在金田起义之前就已开始。那时,洪本来是去投靠冯云山,可他却利用冯云山入狱,起用了萧朝贵和杨秀清,用巫术将冯排挤。萧最早看透了洪,难免恶言恶语,金田起义时,洪又与杨秀清合作,将萧朝贵排挤,所以永安建制时,原来五王共和,改为皆受东王节制。冯、萧二王,力战而死,看似偶然,实亦欲以死明志。洪、杨合作,从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上看,杨飞扬跋扈,占尽上风,实则洪已阴结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握有绝对优势,却以忍辱蛊惑杨的野心,并煽动韦、石二人。韦与杨有私仇,一有天王指令,就下杀手,洪佯装不知,待韦杀够了人,就以石氏来号召,再将韦杀掉,看似平民愤,其实是杀人灭口。一个文不得、武不得的家伙,竟然一步步走向专制。 第一步,依靠杨、萧二人,不惜以巫术确认其教权的合法性。天国初期,教权由天父、天兄、天王三权分立,而以天王代理;政权乃五王共和,冯、杨、萧、韦、石都有自己一份实力,而洪没有,故政教分离。因此,洪地位虽高,而实力却有限,没有实力,哪来实权,第二步,洪欲从教权进入政权,便拉拢杨秀清,实施政教合一,先从教权内排除萧朝贵,使教权从三权分立,政权从五王共和,同归于二王分治。在二王分治的格局里,洪成了宗教领袖和国家元首,取得了名义上的最高领导权,而杨在教权上保留了代天父立言的身份,在政权上节制诸王。这就是为什么太平天国政权自有平山登基之后,还要有永安建制。平山登基,确立了三权分立和五王共和,而永安建制则以二王分治打破了这格局。 平山登基以三权分立排挤了冯云山,永安建制以二王分治排挤了萧朝贵,此二人者,一为洪秀全老友,一为杨秀清老友,洪杨合谋排挤了老朋友。本来,二王分治,一掌教,一执政,也能共和。可政教合一后,权力交叉。洪执掌教权,杨却能代天父立言;杨执掌政权,却须奉洪为天王。两人分庭抗礼,而天王示弱,东王用强。东王不仅在政权上将天王挂起来,在教权上,还常以天父下凡占据上风,甚至以天父名义棍责天王。谁要天王当年接受了天父下凡所赋予他的权力合法性,有一利,就有一弊,偷吃了一回天父的禁果,从此就要忍受天 父的折磨,他好难过,却忍着。而动不动就拿天父来演戏的东王,其本来面目日渐暴露,此术久用必败,何况用来作恶~天王用弱,获得普遍同情;东王用强,日久失人心。翼王东征,安定了东南半壁,东王伸手来要最高权力——逼天王封他万岁,连名义都要拿走,二王分治已经走到了尽头,该出手时就出手~ 东王一味用强,却不知天王早已安排妥当。东王自以为握有军政大权,可西征以后,兵权都归了翼王,有了翼王声援,谁敢向天王下手,石达开与冯云山相知,当年,他率领自家宗族起义,立马投奔冯去,他有实力,且多智,少年英雄,风云际会,给太平天国运动带来青春气息。他一味打仗,不问政治,对天父下凡之类的鬼把戏,从来就不感兴趣,却认定冯、洪一体,冯不在了,就跟洪走,天京事变,他也有预谋。可天王知道,让他去诛杀东王,他肯定下不了手,他讲义气,是性情中人,不喜欢这样的阴谋。可天王有了保护者还不够,他还需要杀手。于是,天王跟北王结成盟友,亏了天王有眼力,一眼就能看透。同在东王屋檐下,一起低过头,阴谋,眼神就能交流,只要握一握手。韦昌辉动手了~原以为,杀个把人是小手术,没想到是恶性肿瘤,一刀下去,癌细胞就扩散了。跟着,一刀接一刀,越杀越收不住了。 洪与韦、石单线联系,他既没有制止韦的杀戮,也没有通知韦,要让石回来安定大局,他这样安排,使韦、石相疑,杀戮蔓延石的家室。于是,天国将士无不以为韦氏罪大恶极,人人皆欲杀之。翼王举兵,而天王诛之,韦氏死不瞑目矣。天王躲在深宫里,可怜似汉献帝,韦氏替他开了劫,他以数万天国将士做劫材,以打劫自娱。此劫无他,不过想做王而已。他一开劫,就找到了做王的感觉,因此,他要把打劫进行到底,打出一个真“秀全”——“禾乃人王”――我才是真命天子来。他以韦杀杨,以石诛韦,三下五除二,原来五个王,如今只剩下翼王了,是与翼王分治,还是由他专制,当然要专制,翼王成了绊脚石。不专制,做王还有什么意思,赤手空拳,熬了这么多年,终于熬到了这一天,他要扬眉吐气做真王了,可偏偏还留着翼王这么根刺。 他决定,不管这根刺有多粗,有多硬,他都要拔掉。石达开当然也明白自己的处境,与洪合作,要么等死,要么取而代之。他既不想等死,也不想取而代之,怎么办,唯一的办法——走~二、石达开出走以后石达开出走以后,在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流动作战。穿州过府,飘忽不定,时而浙江报警,忽而福建告急。可他在江西,却没有占到便宜,几个基本点,都被湘军围定,此次来争江西,他已落了后手,连清将福兴那样平庸的家伙,都算准了他“必先窜回江右”。 以皖制赣,本应力争九江,那时,九江被湘军围困,成了一座孤城。守将林启荣是他的老部下,他为什么不去救,救了,可兵至湖口就掉头。李续宜率湘军迎击,他掉头就走,既来之,何以又要走,一来,湘军重兵在此,他的本钱不想在一次决战中就拼掉。二来,他将大部队都留下了,只带了数千人马从安庆出发,往江西去集合旧部,以数千人马援九江,只能虚晃一枪,示形于敌,欲使湘军北趋。而他则转道南下。当时,他的重镇临江府(今樟树 市)与吉安府也被湘军围困,那些日夜盼望援军的血战将士都是他的嫡系,焉有不救之理,救此两地,再攻南昌,则九江之围自解,前次西征用兵,就是如此。自从临江、吉安两府被困,他在江西的大本营已向抚州转移。 因此,进援临、吉二府,须先至抚州,而后救之。他在景德镇集合旧部,大会诸将,分兵南进,自率一军沿乐平、万年、安仁(今余江县)、东乡一路南下,在东乡击溃湘军,然后进驻抚州。在抚州,他本有建设政权的想法,曾征各县童生应府试。他原以为湘军用兵仍偏重在九江、安庆一线,他南下用兵,乃避实就虚,从容赴敌,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谁知湘军有备,没给他什么机会。曾国藩虽已丁忧回籍,但他早已在江西做好了准备,乘石氏回师,他及时出击,抢占战略要地。待石氏回来,再战江西时,就碰了硬钉子。当年,石达开乘虚而入,转战江西,所过州县,无不望风披靡,而今他每据一处皆需力战,杀人一千,自损八百,如此打下去,即使每战都胜,他的军队也要被消耗殆尽,而况他遇到了劲敌,陆战稍占上风,水战处于劣势。 没有水师,要救临江与吉安两城,谈何容易~两城均在赣江之西,要想赴授,必须渡江,而江面有湘军水师炮船游弋,他在丰城抢渡不成,挥军沿江南下,七天之中,行军二百里,经由新干、峡江,直到吉水,仍难如愿。难救临、吉二府,他又瞄准了浙、闽两地。当湘军全力防他进取临、吉二府时,他却一转身,杀奔浙江而去,以江西战闽浙,他得了先机。衢州一战,将东南大局搅翻,以此冲击闽浙赣,三省震撼。石达开战衢州以牵制三省清军,然后分兵掠浙东之地,补充财力。当湘军于铅山河口镇聚齐,欲大举援浙时,他又一转身,率军潜入闽地。曾国藩督师入闽,此时,其弟国荃攻克吉安府城,宣称赣省肃清。而石达开军却从福建进入赣南,迫使曾国藩也从铅山移师建昌。 就这样,他率军在闽浙赣一带游击,战江西虽然未占上风,可以江西战,却扯住了曾国藩的后腿,将湘军主力拖在赣南,难以向皖南出击。这就使得陈玉成、李秀成等能从容退敌,于皖北庐州三河镇全歼湘军劲旅。不久,那惊天的噩耗就传到了曾国藩的耳朵里:李续宜胞兄李续宾战死~他的弟弟曾国华也战死,湘军兵勇六千人全部战死„„三、人格的悲剧和命运的悲剧石达开本想在闽浙赣边界建立根据地。如此,则进可以猎取江西;退可以牵制江西。 可他的愿望没能实现,原因是,天王调走了辅王杨辅清。杨辅清带他的部队走了,去接受天王新任命。石顿成孤军。兵力不足,只好游击,可他的战略却很有效,把湘军主力牵制在赣南地区。而杨辅清部,则从福建邵武出击,越铁牛关,挥师北上,扬长而去。杨辅清一路,攻克安仁,由万年入饶州境,屯踞景德镇。而石达开一路,先是游击于新城(今黎川)、建昌(今南城),后又转入赣州、南安(今大余),因疾疫大作,移师湘赣边,乘虚入湘境。曾国藩急忙分兵,一路攻景德镇,一路救湖南宝庆(今邵阳),湘军的战线又被拉开了,于是,陈玉成乘势席卷皖北,而李秀成则大举经营江浙。 石达开孤军远征,充满了悲情,他离弃了天王,却放不下天国使命,虽自领一军,却未自立门户,而是以高度想象力的运动战,呼应天京。退出湖南,他游击于湘桂边,一退再退,回到起义的原点。抚今追昔,感慨何止万端~当年兄弟,几人还能回来,可他回来了~也只有他能回来,回到故土,他哭~他的故土贫瘠,部队给养成了问题,多灾多难的故土,一再经受血与火的洗礼,再也挤不出乳汁喂养子弟。部队怀念江西,很多人想回去。他不留,挥一挥手,那是无言的问候,然后分道扬镳。 他继续前行,到四川去,那里是目的地,最适宜割据,可他不在意。奔他而来者,都说他有天日之表,龙风之姿,跟他打天下,值~可他不动心,抱定了起义时的宗旨,帝王算什么东西~可天王变了,东王变了,北王也变了,一变就翻脸。唯有他还没变,他要证明给天王看。他看透了天王,可天王却看不懂他——用帝王的狗眼。这世上有比帝王更重要的东西,是人性,人的真性情,他要让天王看看,什么是人性,什么是人的真性情。挽救天国不靠王权,要靠人性。他入川了,一支疲惫不堪的军队又意气风发了,不用攻城略地,只要他往四川一站,清妖从上到下就战栗。他坚信,只要他还在,天国就不倒。皇帝急了,要调曾国藩入川。曾国藩都到宜昌了,一想,不对啊,我为什么要跟着他去入川,不仅我不能去,连左宗棠也不要去,回江西~ 果然,石达开一入川,天京方面就发动了第二次西征。而且天京方面对于他的入川计划,早就知道。还在入川前,太平军占领苏州后不久,艾约瑟等传教士赴苏州谒见忠王李秀成以后,说道: 至于太平军将来是否成功的问题,我们完全不能说什么,一个首领曾说过,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正在征服四川,这个省实际上已在他们掌握中。这位首领,当然就是忠王李秀成了。这一说法,出自《华北捷报》第519期 1860/7/7刊载的《艾约瑟等五名传教士赴苏州谒见忠王的经过和观感》 一个月以后,该报又发表《艾约瑟等五名传教士赴苏州谒见干王和忠王的经过》一文,说:据探明,翼王石达开仍旧与运动相连结。这是事实。 但他把运动与天王分开了,他忠于运动,却不再忠于天王。 史式先生著《石达开远征始末》系列,也强调了这一点。从江西到浙江,从福建到湖南,石达开的作战始终属于太平天国全局战略的一部份。平心而论,此言甚是,可语焉未详。他从天京出走时,并非战略所驱使,而是被天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引导之,他反专制~在安庆,他的战略目标,指向江西,拟以江西战湖广,基本上还是西征时的老路子。不过,他留了一手,如战江西不下,则以江西战闽浙。这一战略构想,成了天国后期战略的框架,陈玉成、李秀成用兵,便在这一框架内进行。此二人者,皆一时名将,而均非统帅才。驰援赣西未果,即欲于闽浙赣一带立足,而杨辅清提兵北上,他以孤军难以自立,且军中疾疫,故转战赣南,于南安决策时,始提出“谋蜀”。以饥疲之卒,无饷之师,而欲“谋蜀”,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乃悲剧之英雄矣。“谋蜀”之难,难在战线太长,无奇可用,而其妙处正在无奇之奇。 石氏用兵,改弦易辙,一改其神出之本色,一举一动皆张声势,唯恐湘军不知之,何也,欲以偏师钓湘军,支撑安庆、天京,力挽天国颓势。战衢州,顿兵于城下,久战不退,使闽浙赣三省清军辐辏,方离去。围宝庆、桂林也如此,看似一次又一次错失良机,实则有意钓湘军矣。他知道,只要他在那里,湘军就不能不来,湘军一来,安庆、天京之围自然就缓解。他就是要在那里等湘军来,湘军不来不走,一来就走。就这样,他将骆秉章钓到四川来了,连曾国藩也差点被他钓来。其他湘军,如萧启江部、张运兰部,这些江西战场的主力,都被调来了,致使曾国藩与官文、胡林翼等所拟“四路图皖”计划,未能实施。于是,朝廷指示:要先除西南之患,然后全力东征。 这才是他“谋蜀”的目的。他坚信,只要他不倒,天国就不会亡。可他倒了呢,那就听天由命吧。人算不如天算,他在大渡河边,真的倒了。大渡河乃岷江支流,两岸高山耸立,陡峭险峻,河道急流汹涌,险滩密布,人称天险。他来之前,河水还浅,洪水未至,他还有机会过河。可是,太平军到达大渡河边的当天夜里,他的妻子生了儿子,高兴之余,他传令部队庆祝三天,没有立即过河。没想到,山洪突发,河水暴涨。强渡几次,未能成功,数十万清军挡不住他,河水挡住了他。试想一下,如他强渡成功,进入雅安境内,控制那条著名的西南贸易通道——茶马古道,那他就财源滚滚,何愁无饷了。此为“谋蜀”第一步。然后,取成都,握全蜀,顺流而下,与下游合势攻武昌,太辉煌~ 可就差这一步,他算准了清军动向,却没算到河水暴涨。就这一步之差,使他倒下,真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他自沉妻儿于大渡河中,临江悲叹“大江横我前,临流曷能渡”。他两次西征,第一次在东南半壁,虽成功,却不稀奇,因为兵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史册里不乏战例,朱元璋就是他的先驱;而第二次西征却远涉西南之域,后来红军沿他的路线长征,称开天辟地第一回,是以成败论之。在军事上,不敢说他是红军的导师,但他的确是红军的先驱。游击于闽浙赣和湘赣边,试图建立根据地,他没能做到的,红军却做到了。远征亦如此,他以一步之差倒下,而红军却跨越了这一步。 记得有位历史学家说过,重要的历史事件,往往会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悲剧虽然失败,但有着更高的审美价值,令人叹息。他的悲剧,是人格悲剧,也是命运悲剧,以人格悲剧——“出走”始,以命运悲剧——“洪水”止。为了拯救将士,他一人去接受凌迟„„ 翼王石达开于太平天国庚申10年,师驻庆远府(今广西宜州市),巡视会仙山时,曾和诗并刊石于白龙洞边,现保存完好,无数内外游客前来观赏。翼王诗: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壮哉!悲哉!翼王文武全才也~ 太平天国之魂:完美男人石达开为何被凌迟 作者:刘继兴 出版社:崇文书局 本书简介: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历史真相往往在高山云雾里,在大海的波涛中,须怀着苍凉的心境去不懈地探寻。本书以酣畅淋漓的笔法、行云流水的风格,对历史上有深度、有趣味的人和事进行全新解读,还历史事件与人物以真实…… 太平天国中最完美的男人,非石达开莫属。他不仅是一位形象很阳光的大帅哥(时人曾赞其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颇富文韬武略,而且是当时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短暂的人生(卒时年仅32岁)迸发出许多闪光点,照亮了太平天国本来乏善可陈的历史天空。 石达开是广西贵县(今贵港)人。生于农家,虽自幼丧父,饱经磨难,但少年时勤于耕读,颇知诗书,尤喜孙子兵法。早年加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前夕,即1847年秋,洪秀全和冯云山至贵县访石达开,邀其共图大事。太平天国史志谓之“访石相公”,以“三顾茅庐”喻之。16岁的石达开就这样走上了反对满清腐朽统治的革命道路,并成为革命组织的核心领导人。 1851年金田起义时,石达开率众四千余人赴金田团营,战斗中屡立战功,被封为太平军左军主将、永安封王时受封为翼王五千岁,意为“羽翼天朝”。在太平天国首义诸王中,石达开年纪最轻,也最具军事才能,是一位玉树临风、英姿勃勃的少帅。倘若他走在时下的都市街头,一定会有不少少女为他的酷与帅发出尖叫。此时的他,虽已声名赫赫,但从其辉煌无比的整个人生来看,其金戈铁马决胜沙场立功立德的军事生涯才刚刚拉开了序幕。 太平军从广西向金陵进军,途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石达开均为开路先锋,攻城夺镇,所向无敌。尤其是1852年西王萧朝贵在湖南长沙阵亡后,太平军在长沙城下陷入清军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石达开率部西渡湘江,开辟河西基地,缓解了太平军的缺粮之危,又多次击败进犯之敌,取得“水陆洲大捷”,重挫清军士气,其后,为全军先导,经河西安全撤军,跳出反包围圈,夺岳阳,占武汉,自武昌东下金陵,二十八天挺进一千二百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清军闻风丧胆,号之曰“石敢当”。 1853年3月,太平军建都天京(今南京)后,石达开负责天京城的卫戍工作,建立起严密的防御、警戒体系,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戍区司令。刘继兴考证,定都之后,诸王享乐主义抬头,广选美女,为修王府而毁民宅,据国库财富为己有,唯石达开洁身自好,从不参与,非常之难能可贵。 1853年秋,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节制西征,他打破太平天国以往重视攻占城池、轻视根据地建设的传统,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步扩大根据地范围,亲自指挥攻克清安徽临时省会庐州(今合肥),迫使守城名将江忠源兵败自尽。 在安徽,石达开展现出了超人的政治才能。过去,太平天国没有基层政府,地方行政一片空白,石达开到安徽后,很快组织各地人民登记户口,选举基层官吏,又开科举试,招揽人才,建立起省、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使太平天国真正具备了国家的规模;与此同时, 整肃军纪,恢复治安,赈济贫困,慰问疾苦,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并制定税法,征收税赋,为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活动提供所需物资。1854年初,石达开在安徽人民的赞颂声中离开安徽,回京述职,太平天国领导层对他的政治实践给予充分肯定,从此放弃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全面推行符合实情的经济政策。 1854年夏秋,太平军在西征战场遭遇湘军的凶狠反扑,节节败退,失地千里。石达开看出两军之差距在于水师,便命人仿照湘军的船式来造舰,加紧操练水师。在湘军兵锋直逼九江的危急时刻,石达开再度出任西征军主帅,亲赴前敌指挥,于1855年初在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湘军水师溃不成军,统帅曾国藩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西线军事步入全盛。同年秋天,石达开又挥师江西,四个月连下七府四十七县。由于他军纪严明,施政务实,爱护百姓,求贤若渴,江西人民争相拥戴,许多原本对太平天国不友好的知识分子也转而支持太平军,队伍很快从一万多人扩充到十万余众,敌人哀叹“民心全变,大势已去”。 1856年3月,石达开在江西大败湘军,至此,湘军统帅曾国藩所在的南昌城已经陷入太平军铜墙铁壁的四面合围,对外联络全被切断,可惜石达开于此时被调回天京参加解围战。接下来石达开又大破江南大营,解除了清军对天京三年的包围。 同年9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天京爆发内讧,东王杨秀清及其部下2万余人被杀害。石达开闻讯,从湖北赶回天京,因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将被加害,即缒城逃出天京,但家眷被杀。到安庆后,便起兵回京靖难。天王洪秀全迫于形势,处死韦昌辉,并诏令石达开回京辅政。石达开回天京后,深受满朝文武拥戴,被尊为“义王”。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石镇吉等后起之秀开始走上一线,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但天王洪秀全见石达开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对石达开百般牵制,甚至意图加害。 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不得已于1857年5月离京避祸,先后转战于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在建立四川根据地的过程中,先后四进四川。1863年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三日后,清军陆续赶到布防,太平军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为求建立“生擒石达开”的奇功,四川总督骆秉章遣使劝降,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经双方谈判,由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随石达开进入清营,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石达开麾下两千将士全部战死。 1863年(同治二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他慷慨陈词,令主审官崇实理屈词穷,无言以对。骆秉章率领清兵把石达开和宰辅曾仕和、中丞黄再忠等绑赴刑场。石、曾二人分别被面对面缚在两个十字木桩上。执行凌迟时,刽子手先对曾仕和割第一刀,曾仕和受疼不过,惨叫狂呼,石达开斥责他说:“为什么不能忍受此须臾时间,”曾仕和这才咬紧牙关,不再叫喊。石达开受刑时,被割一百多刀,他从始至终默然无声。石达开的凛然正气和坚强意志使清军官兵感到震惊,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连敌对势力的四川布政使刘蓉,都不得不如此赞他“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实丑类之最悍者。” 时人对石达开都十分推崇,如李秀成谈及各王优劣才能时“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陈玉成认为太平军将领“皆非将才,独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曾国藩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左宗棠说他“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骆秉章说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钤制其众”,是“首恶中最狡悍善战”。清朝一位贡生在湘军军宴上公开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地主文人周洵在《蜀海丛谈》中称其为“奇男子”,直到石达开死去近40年后,另一位地主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还有这样的记叙:“至今江淮间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 连同美国传教士麦高文在其通讯中也如此称赞石达开:“这位青年领袖,作为目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为英雄侠义的——勇敢无畏,正直耿介,无可非议,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法国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温厚,赢得万众的爱戴„„” 最后说说石达开过人的文学才华。 石达开在天朝如日中天时,曾国藩曾有《劝降诗》五首,极尽诱惑之能事。石达开义正辞严,回复以《答曾国藩诗五首》,一面回顾平生,一面抒发己志,其文辞之才气横溢,实为不可多得之佳构: (一) 曾摘芹香入泮宫,更探桂蕊趁秋风。 少年落拓云中鹤,尘迹飘零雪里鸿。 身价敢云超冀北,文章早已遍江东。 儒林异代应知我,只合名山一卷终。 (这一首概述自己的少年志向) (二) 不管天人在庙堂,生渐名位掩文章。 清时将相无传例,末造乾坤有主张。 况复仕途皆幻境,几多苦海少欢场。 何苦著作千秋业,宇宙常留一瓣香。 (这一首奉劝曾国藩弃武从文) (三) 扬鞭慷慨莅中原,不为仇雠不为恩。 只恨苍天昏瞆瞆,欲凭赤手拯元元。 三军揽辔悲羸马,万众梯山似病猿。 我志未成人已苦,东南到处有啼痕。 (这一首陈述战斗历程,痛陈革命的同仁们无远志) (四) 若个将才同卫霍,几人佐命等萧曹。 男儿欲画麒麟阁,夙夜当娴虎豹韬。 满眼山河罹异劫,到头功业属英豪。 遥知一代风云会,济济从龙毕竟高。 (这一首指出开创王者之业不易,但坚信革命必将成功) (五) 虞舜勋华多硕美,皇王家世尽鸿蒙。 宽容居背移神鼎,亭长还乡唱大风。 起自布衣方见异,遇非天子不为隆。 澧泉芝草灭根脉,刘裕当年田舍翁。 (这首诗进一步阐明将待机而动,完成复国大业的雄心壮志) 石达开还有一首豪气冲天、吞吐风云的诗: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五岳抱住擎天柱,喝尽黄河水倒流。 这是1862年石达开大军经过贵州黔西大定一带时,当地苗族百姓以欢迎“最尊贵的客人”的仪式欢迎石达开远道而来的大军——将用黄豆、毛稗、高粱、小米、包谷和谷子酿贮,埋藏于地下多年的陈年美酒取出,盛在坛子里,放在花场正中央,再将通心的吸管插入坛内。石达开和太平军将士与民同乐,与苗民们一同载歌载舞,披着月色,照着营火,手扶吸管,开怀畅饮,酣畅淋漓。席间,石达开即兴赋得此诗。这首诗是中国几千年来难得一见的豪放诗,与李白苏轼之作相比,亦毫不逊色矣。 百科: 石达开(1831年,1863年),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港人,客家人,太平天国名将,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名家。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被杀时年仅三十二岁,有关他的民间传说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表现出他当年深得各地民众爱戴。 1 石达开生平 1831年,石达开出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北山里那邦村一个小康之家,汉族客家人,但有壮人血统(他的母亲是壮族人)?,有两妹一姊,没有兄弟。石达开幼年丧父,八、九岁起独撑门户,务农经商之余,习武修文不辍,十三岁时处事已有成人风范,因侠义好施,常为人排难解纷,年未弱冠即被尊称为“石相公”。 道光年间,官场腐败,民生困苦,石达开十六岁那年,正在广西以传播基督教为名筹备反清起义的洪秀全、冯云山慕名来访,邀其共图大计,石达开慨然允诺,三年后毁家纾难,率四千余人参加金田起义,被封为左军主将。1851年12月,太平天国在永安建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意为“羽翼天朝”。 从1851年1月到1853年3月,石达开随太平军转战数省,战功卓著,尤其是1852年西王萧朝贵在湖南长沙阵亡后,太平军在长沙城下陷入清军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石达开率部西渡湘江,开辟河西基地,缓解了太平军的缺粮之危,又多次击败进犯之敌,取得“水陆洲大捷”,重挫清军士气,其后,为全军先导,经河西安全撤军,跳出反包围圈,夺岳阳,占武汉,自武昌东下金陵,二十八天挺进一千二百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清军闻风丧胆,号之曰“石敢当”。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金陵,改号天京,石达开留京辅佐东王杨秀清处理政务。定都之后,诸王享乐主义抬头,广选美女,为修王府而毁民宅,据国库财富为己有,唯石达开洁身自好,从不参与。 1853年秋,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节制西征,他打破太平天国以往重视攻占城池、轻视根据地建设的传统,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步扩大根据地范围,亲自指挥攻克清安徽临时省会庐州(今合肥),迫使名将江忠源自尽。过去,太平天国没有基层政府,地方行政一片空白,石达开到安徽后,组织各地人民登记户口,选举基层官吏,又开科举试,招揽人材,建立起省、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使太平天国真正具备了国家的规模;与此同时,整肃军纪,恢复治安,赈济贫困,慰问疾苦,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并制定税法,征收税赋,为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活动提供所需物资。 1854年初,石达开在安徽人民的赞颂声中离开安徽,回京述职,太平天国领导层对他的实践给予充分肯定,从此放弃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全面推行符合实情的经济政策。 1854年夏秋,太平军在西征战场遭遇湘军的凶狠反扑,节节败退,失地千里。石达开看出两军最大差距在于水师,便命人仿照湘军的船式造舰,加紧操练水师。在湘军兵锋直逼九江的危急时刻,石达开再度出任西征军主帅,亲赴前敌指挥,于1855年初在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湘军水师溃不成军,统帅曾国藩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西线军事步入全盛。同年秋天,石达开又挥师江西,四个月连下七府四十七县,由于他军纪严明,施政务实,爱护百姓,求贤若渴,江西人民争相拥戴,许多原本对太平天国不友好的知识分子也转而支持太平军,队伍很快从一万多人扩充到十万余众,敌人哀叹“民心全变,大势已去”。 1856年3月,石达开在江西樟树大败湘军,至此,湘军统帅曾国藩所在的南昌城已经陷入太平军的四面合围,对外联络全被切断,可惜石达开适于此时被调回天京参加解围战,虽然大破江南大营,解除了清军对天京三年的包围,却令曾国藩免遭灭顶之灾。 同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杨秀清被杀,上万东王部属惨遭株连,石达开在前线听到天京可能发生内讧的消息,急忙赶回阻止,但为时已晚。北王韦昌辉把石达开反对滥杀无辜的主张看成对东王的偏袒,意图予以加害,石达开逃出天京,京中家人与部属全部遇难。 石达开在安徽举兵靖难,上书天王,请杀北王以平民愤,天王见全体军民都支持石达开,遂下诏诛韦。11月,石达开奉诏回京,被军民尊为“义王”,合朝同举“提理政务”。他不计私怨,追击屠杀责任时只惩首恶,不咎部属,连北王亲族都得到保护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来。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石镇吉等后起之秀开始走上一线,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但天王见石达开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对石达开百般牵制,甚至意图加害。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不得已于1857年5月避祸离京,前往安庆。 1857年9月,天王迫于形势的恶化遣使请石达开回京,石达开上奏天王,表示无意回京,但会调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将领回援,并以“通军主将”身份继续为天国作战。此后,石达开前往江西救援被困的临江、吉安,拥戴他的安徽太平军将领大都留守安徽。因没有水师,无法渡过赣江,救 援行动失败,石达开又于次年进军浙江,并联合国宗杨辅清进军福建,欲开辟浙闽根据地,与天京根据地连成一体。 浙江是江浙皖清军的主要饷源,为阻止石达开攻浙,清廷急调各路兵马增援,最终不得不命丁忧在籍的曾国藩重任湘军统帅,领兵入浙。太平军在浙江取得许多胜利,但江西建昌、抚州失守后,入浙部队失去了后方,协同作战的杨辅清又在被天王封为“木天义”后从福建撤军,为免四面受敌,石达开决定放弃攻浙,撤往福建,后又转战 到江西。石达开建立浙闽根据地的努力虽因内外矛盾以失败告终,却牵制了大量清军,为太平军取得浦口大捷、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是冬,石达开经与部将会商,决定进攻湖南,取上游之势,再下趋湖北,配合安徽太平军作战,并伺机分兵入川。1859年春,石达开自江西起兵入湘,发动 “宝庆会战”。彼时湘军正计划分兵三路进攻安庆,闻石达开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军心全线动摇,只得将因势利导,全力援湘。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石达开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休整。 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于1862年初经湖北入川,自此,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石达开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终于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三日后,清军陆续赶到布防,太平军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为求建立“生擒石达开”的奇功,四川总督骆秉章遣使劝降,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经双方谈判,由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随石达开进入清营,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两千将士全部战死。 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慷慨陈词,令主审官崇实理屈词穷,无言以对,而后从容就义,临刑之际,神色怡然,身受凌迟酷刑,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 2 石达开评价 “稗史漫传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鸣”,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十六岁便“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仍令敌人提心吊胆,甚至他身后数十年中都不断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和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党人曾通过诗歌,小说,绘画等各种媒介宣传他的事迹以“激励民气,号召志士,鼓吹革命”。有关他的民间传说更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表现出他当年深得各地民众爱戴。 对手评价 太平军的高级将领们对石达开的胆略十分推崇,如李秀成谈及各王优劣才能时“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陈玉成认为太平军将领“皆非将才,独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而清朝方面,曾国藩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左宗棠说他“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骆秉章说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钤制其众”,是“首恶中最狡悍善战”。不只如此,他还赢得了众多与他敌对立场的人的敬重,如地主文人周洵在《蜀海丛谈》中称其为“奇男子”,清朝一位贡生在湘军军宴上公开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在大渡河畔与他为敌的许亮儒对他的英雄气概与仁义之风钦佩不已。直到他死去近4 0年后,由清朝地主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还有这样的记叙:“至今江淮间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 国外评价 在有关石达开的各种评价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传教士麦高文通讯中的一段话了:“这位青年领袖,作为目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为英雄侠义的----勇敢无畏,正直耿介,无可非议,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法国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温厚,赢得万众的爱戴,即使那位颇不友好的[金陵庶谈]作者也承认这一点。该作者为了抵消上述赞扬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贬低他的胆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们口述历险经过的外国水手声称的,翼王在太平军中的威望,驳斥了这种蓄意贬低的说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长的“翼王”的头衔,正表示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敢做敢为的人”。(以上简介出自“翼王坪-石达开纪念堂”) 《石达开传略》跋 作者:陶短房 夫身后为传,断代为史,古今一也。而太平天囯于今,殆百五十年,为誉为毁,至今不绝。亦人各有见,无足厚非也。 而石王达开,本朝望未孚,功业未就,恨遗百年,头行千里者也。然竟能驭饥卒,感黎庶,佩敌酋,念后贤,誉满当时,名垂后代,识与不识,咸为之泣者,何耶, 夫清季多艰,外畔蜂起,文恬武嬉,君蔽臣昏,英雄老死于荒丘,百姓困顿夫垄亩,重以异.族之嫌,辱国之愤,当是时,匹夫一呼而天下动,诚志士死国之秋也。 王本布衣,家颇小康,多才艺,兼文武,无门虽不克显达,有粮岂不堪温饱,惟念苍天之聩聩,欲奋赤手于元元,以弱冠之年,行枭杰之事;忍家族之险,谋天下之安;提一旅之众,为五军之率,渡橘洲,登采石,二十八日,千二百里,民谚曰:“非是城豆腐,人是铁丈夫”,信夫~ 天京既定,当道无北顾之良谋;湘寇已深,兵民忧西来之粮米。王乃奉朝命,奖三军,分湖口,下武昌,五十七城,旬日易色;长龙三板,判为荆楚,遂令金陵诰谕,榜行千里;洪都蜡丸,不逾三江。虽大势之如此,岂非王之功业所至欤, 疆场无后顾之忧,庙堂有前瞻之虑。既驻节安庆,复立效藩篱,感及士林,泽被众庶;市廛不扰,贸易如常。集贤豪而谋一统,依古制以惠四方。同侪多敬仰之色,敌帅有惊佩之声,此非谓贤,孰谓贤乎, 迨天京围破,向荣走死,方疆场也粗安,竟萧墙之祸起。手足相残,祸殃累万;小天堂中,血流飘杵。以王之心,能忍乎此,遂挺身危地,谋诸豺虎;乃阖家碎玉,一身缒城。已兴靖难之师,先抒宁国之难。及至凶徒授首,凯歌入京,德孚满朝,身任通军,筚路蓝缕,渐复疮痍。当斯时也,天下之大,敌焉友焉,胡不知石王之名,咸以为太平有望,大业有归矣。 孰意天意难知,天威难测,已一忌之有成,岂百喙之能清,谆谕数省,足剖沥血之诚;书启连篇,犹怀瓜葛之恋。皇上帝之权能,此去能依,圣神电之旧号,至死未改。以王之智,宁不知自立以久长,以王之德,岂忍乎南面而背本~虽云义士,终有富贵之心;纵是宗潢,半怀方面之望。征路颠沛,虎贲流离,多年揽辔,万众梯山。岂王无谋,时乎事也。虽然,此志未移,此心未改,伤病乌合,泣而争为之尽死者前仆而后继,至终不绝。非王之惠,他人焉能有此, 王 睹东南纷纷,势不可为,乃扬鞭立誓,锐意入川。岂宝庆之人谋未臧,恨涪州之天意不终。泸水汹涌,悲红颜先归殊世;凉桥险峻,忍勇士争赴清流,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作。箕踞听事,谈笑刑曹,以薛生之敌幕,岭氏之夷酋,或感而讴之,或惜而传之。虽骆公寡信,全生无多,生者死者,能不为王泪下三尺~ 岁一寒暑,淮水竭,石门开,天王祀绝,图籍为炬。十年天府,久作荒庄野鸽;百里金陵,屡罹战荒兵祸。王之大业不成,而洪杨曾李,其业安在, 王之业堕,王之志存。川广黔滇,仍纷传王实不死;匡复之士,犹砺兵蒸粮以待。梁启超、高天梅辈,猥作赝书,而天下感奋,其行可议,其心可知。王长已矣,乃能令五十年后人,争流涕而忘死,竞攘袂以亡清,遂开共和之路,且报王之深仇,虽众人之力而至此,非王之遗爱也动人,史式先生,有盛名于史界,为王立传,已数载焉。吾友雍容,感王之德,嘉传之志,而微憾其不文,遂殷殷嘱予润色之并为之跋。予自幼生长金陵,闻太平事,未尝不抚髀而三叹也。虽流寓万里,能不奉命,因为此跋,以永志焉。壬午腊月,冬至之望,陶短房谨书于阿尔及尔。 [编辑本段] 3 活动年表 日期:1831年3月(清道光11年2月) ?石达开出生于广西贵县那邦村 日期:1847年 ?秋,洪秀全冯云山至贵县访石达开,邀其共图大事。天平天国史谓之“访石相公”,以“三顾茅庐”喻之。 日期:1850年 ?8月20日 在蚂蟥冲竖旗誓师,率2000人向金田开拔。在六合,卷蓬等村遭叮嘱团练截击,大破之,并进展浔江北岸军事要地白沙圩。 ? 9月 率部4000人抵金田,与杨秀清,萧朝贵共同主持团营军务,负责训练士兵,兼管财务。 日期:1851年 ?1月11日 金田起义,正号太平天囯元年。不久,分封五军主将,石达开被封为左军主将。 ? 6月 石达开在中平 新寨一带大败清都统乌兰泰,周天爵部,是为“独鳌山之战”。 ? 9月11日 与萧朝贵同为“开通前路”先锋,率部自新圩突围北上 ? 9月25日 进克永安。此为太平军所陷第一座城池。 ? 12月17日 洪秀全在永安封王建制,石达开封翼王,“羽翼天朝”,号五千岁。 日期:1852年 ?4月5日 石达开率部于深夜出击玉龙关,全歼守敌。全军随由此突出永安。 ? 4月8日 清军乌兰泰所部在龙寮口大洞山陷入石达开和萧朝贵所设重围,清总兵4员和5000清军全数被歼。 ? 6月10日 太平军在全州蓑衣度遭江忠源部湘勇袭击,鏖战两昼夜,冯云山伤重殉国。 ? 9月12日 萧朝贵率部攻长沙时中炮阵亡 ? 10月 太平军大部连日攻长沙不下,陷于5万清军内外夹击之中。石达开率精锐兵渡湘江,筑联营阻敌援军,并就地打粮。 ? 10月31日 石达开在水陆洲(橘子洲)设伏,清向荣部3000人全军覆没,向荣仅以身免。 ? 11月30日 太平军撤围北上 ? 12月 石达开率部夺益阳,下岳州,克汉阳,取汉口。 ? 日期:1853年 ?1月 太平军围武昌,石达开担任拒援任务,与向荣援军对峙,使其不能接近,武昌陷入遂成孤城。1月12日 太平军攻克武昌 ? 2月9日 督部自武昌分水陆东下,连下黄州,九江,安庆,芜湖。 ? 3月19日 率部攻克南京,迎洪秀全入城,建都“天京” ? 3月-8月 协助东王杨秀清佐理政务。 ? 9月-12月 出镇安庆,经略安徽。其间试行“按亩输钱米”的土地政策,不过三月,即“军用裕而百姓安”“颂声大起”。史称“安庆易制”。 日期:1854年 ?年初 以东王北王翼王名义发布“照旧交粮纳税”政策,将„安庆易制”全面推行,太平天囯从此放弃“天朝田亩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 2月 奉召回京,主持天京防务建设,设“望楼”制。并助东王协理军国要务。 ? 6月 以东王名义复信给英国使节麦华陀等,重申太平天囯在主权,宗教,通商等方面的立场。答英人所提出之三十条,并质问五十条。 ? 7月 返回安庆,设厂造船,训练师。 ? 12月 受命督师西征。旋赴湖口,指挥九江湖口保卫战。 日期:1855年 ?1月 将湘军水师肢解于内河与外江两处,阻塞湖口,大败湘军水师。 ? 2月11日夜 在九江再破湘军水师,掳湘军主帅曾国藩座船。曾国藩乘舢板逃脱,投水自杀,为其部所救。此后石达开分兵三路,全线反击。 ? 4月3日 太平军第三度攻克武昌,湖北省长江两岸大部为太平军所得。 ? 10月 率部由安庆进援武昌,激战后占领崇阳,欲攻湘军老巢湖南。因协同作战的韦俊部连续受挫,遂改变计划,突然回师江西,连战皆捷。 日期:1856年 ?3月 克江西吉安,在樟树大败湘军周凤山部。江西13府中8府50余县尽归太平军所有。其间,胡林翼被迫放松对武昌的进攻而回援江西,湘军悍将塔齐布,罗泽南皆死,曾国藩困守南昌,已成孤城。 ? 4月 率军三万星夜驰援天京,分三路入皖。 ? 5月 连克宁国等数镇,逼近秣陵,分兵三路对敌形成钳形攻势。 ? 6月 佯攻溧水,江南大营张国梁所部尽皆出援。石达开会同秦日纲 陈玉成 李秀成部,大破江南大营。 ? 7-8月 回援湖北,在洪山与攻武昌之湘军展开激战,渐将对洪山敌形成合围。 ? 9月2日 韦昌辉 秦日纲等袭杀杨秀清及其部众两万余人,是为天京事变。 ? 9月5日 石达开撤军,移营后退。 ? 10月初 石达开轻车简从回天京排解,议止杀之计,韦昌辉欲害之,石达开缒城而出,家属及王府所部尽皆遇害。石达开至安庆后,上书天王,请诛韦昌辉,为天王所拒,天王并下诏悬赏捉拿石达开。石达开乃号召各路,举兵靖难。是时得悉陈玉成宁国失利,皖南告急,遂暂缓回京,率师以援宁国。 ? 11月 韦昌辉被诛,石达开回京,“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军民共上“义王”尊号,天王封之为“圣神电通军主将”。对“义王”之号,石达开谦辞不受,乃以“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之职总理军政。 日期:1857年 ?初,石达开提理政务,军事上采守江西,反攻鄂皖,局面渐渐好转。但为洪秀全所忌,先封安福二王,后连封洪姓王侯16人挟制翼王,乃至有加害之意。 ? 5月底 石达开率所部随从千人,离京至安庆 ? 6月9日 在安徽无为张贴《五言告示》,将被迫离京苦衷召告全国,并谆谕军民“依然守本分,照旧建功名”“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 ? 9月 天京形势恶化,洪秀全罢安福二王,命人送义王金牌请石达开回京,是为石达开所拒。同月,石达开上书天王,提出由自己先赴援江西,巩固上游,而后兵进浙江,同时令李秀成联络捻军张乐行分扰下游,陈玉成韦俊等回师天京,以相互配合,解天京之围,为天王所允。 ? 10月 石达开兵进江西,克乐平,万年。同月,洪秀全降石达开封号为“电师”(原为“圣神电”) ? 12月 石达开率兵援吉安,渡赣江受挫,退回抚州。同月,洪秀全取消所授“义王”封号,改回“翼王”。 日期:1858年 ?2月 自抚州,进贤,东乡东进广信,为入浙做准备。 ? 4-5月 率军入浙,克江山,所属石镇吉部占处州,大败清总兵周天受,明安泰,攻占武义,云和。 ? 7月 放弃攻浙,分兵进入福建。 ? 8月 洪秀全分封五军主将,实际已取消石达开“通军主将?之职,石部受封的杨辅清率部撤出福建。 ? 11月 石达开回师江西 ? 12月 进占瑞金,南安府. 日期:1859年 ?2月 会诸将于南安,确定进图四川之大计。同月分并两路,突入湘南。 ? 5月-8月 与清军激战于宝庆,未克,被迫退入广西。这是石达开远征后第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 ? 10月 攻克庆远府,屯兵驻军,操连士卒。 日期:1860年 ?5月 所部彭大顺,朱衣点等67名将领率军20万脱离。东返天京。 ? 6月 撤离庆远,进占宾州,上林,武缘等地。 ? 秋 “通军主将”衔被洪秀全正式取消,加“开朝公忠军师”和“殿左军”虚衔。同时,“电师”封号被取消,改授与萧朝贵(成为“圣神雨电”)。同时,取消韦昌辉“雷师”头衔,改授与杨秀清(成为“圣神风雷”)。 日期:1861年 ?年初 “殿左军”头衔被洪秀全取消。 ? 7月 因投效之天地会将领叛变,放弃上林等地,退至贵县。 ? 9月 离开贵县,西出横州,兼程北上,经融县,怀远冲出广西,进入湘鄂边界,直趋四川。 日期:1862年 ?1月30日 在湖北来凤与先期入贵州四川的曾广依部会师,全军已再次发展至10万人。 ? 2月 克咸丰,利川,17日进入四川。分别三路至涪州会师。 ? 4月 渡过乌江,兵临涪州。石达开发布著名的《翼王石达开告涪州城内四民谕》,被后世史家赞为“全篇革命大义与爱民精神充分表露,不作宗教宣传之语,真是蔼然仁者之言,是可传也。”(简又文《太平天囯全史》) ? 因敌军有备,渡江不易,旋即放弃攻城,西进巴县。 ? 5月 进攻纂江,欲借以攻重庆再渡长江。因内应暴露,敌军有备,受挫后即停止攻城,渡赤水,进入川南。 ? 8月 进军合江,大败湘军刘岳昭部。但因沿江清兵重兵布防,遂决定绕道黔滇,至金沙江寻找渡江机会。 ? 10月 入贵州,长驱直入。分并两路(后成为三路),以迷惑敌军。 ? 11月 石达开本部由云南镇雄入川,进驻横江。 日期:1863年 ?1月 清军调集川滇湘军多部,欲攻占横江,以阻止太平军抢渡金沙江。15日,双方在横江激战,太平军坚守22日,后因叛徒倒戈而被迫撤兵,退入云南。 ? 4月 石达开命分支李福猷部大张旗鼓东入贵州,各路清军误以为是其主力,纷纷追赶,15日,石达开遂率本军四万余人在未遇抵抗的情况下自米粮坝轻易渡过金沙江 ? 5月 太平军进占宁远,经冕宁小路,14日进抵大渡河南岸与松林河交汇处的紫打地,此时北岸尚无一名清军。太平军造阀准备渡过大渡河,直下成都。 ? 5月15日 降暴雨,河水突涨,无法以木筏渡河,向导介绍,此时非涨水季节,只因山洪爆发才突涨,很快会回落,石达开遂下命休息三日,造船待机。 ? 5月17日 天晴,但对岸出现清军。第一次试探性抢渡不利 ? 5月21日 第二次抢渡,河水突然暴涨,五千精锐无一生还 ? 5月23日 抢渡松林河和十里磨坊沟不利 ? 6月4-6日 与土司议和不成 ? 6月9日 率残部6千人离开紫打地向东突围 ? 6月11日 因被老鸦漩水势所阻,突围无望,石达开至洗马姑清营谈判。 ? 6月12日 谈判后,遣散4千人,余2千人不缴械,移住大树堡。当日,石达开率幼子及少数部将入随杨应刚而行。后唐友耕强行夺俘,石达开等与2千人失去联络,后此2千人大多被杀。 ? 6月27日 石达开在成都慷慨就义。 日期:1902年 ?梁启超在《新民从报》上刊出五首所谓“石达开遗诗”,后收入《饮冰室合集》,但基本被肯定为伪作。 日期:1906年 ?南社诗人高天梅伪造《石达开遗诗》共25首,在上海刊印,以鼓吹民气,号召革命。 日期:1939年 ?柳亚子在《大风旬刊》上连续发表两篇文章,说明《石达开遗诗》系伪作。 4 石达开之死 《蜀海丛谈》中对石达开之死的记载: “就死之日,成都将军为崇实与骆文忠同坐督署大堂,司道以次合城文武咸在。石及两王跻堂,为设三拜垫于堂下。三人者皆跏跌坐垫上。其头巾及靴褂皆黄缎为之。惟石之头巾上,加绣五色花。两王则否。盖即章制之等威也。清制,将军位在总督之右,骆故让崇先问。崇语音低,不辩作何语。只见石昂头怒目视,崇顿气沮语塞。骆始言曰,石某今日就戮,为汝想,亦殊值得。计起事以来,蹂躏数省,我方封疆大吏,死汝手者三人。今以一死完结,抑何所恨。石笑曰,是俗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今生你杀我,安知来世我不杀汝耶。遂就梆。石下阶,步略缓,两王仍左右侍立,且曰,“仍主帅先行。”石始放步先行。是时先太守甫戳取来川,充成都保甲总局提调,所目睹也。 石之死处,在成都城内上莲花街督标箭道。三人自就绑至刑场,均神气湛然,无一毫畏缩态。且系以凌迟极刑处死,至死均默默无声,真奇男子也。” 《黄彭年致唐友耕函》中对石达开之死的评论: “ 此贼举止甚稳,语言气概,不亢不卑,寓坚强于和婉之中。方其就死,纳履从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叙入史传,岂不炳耀千载,如此人不为朝臣用,反使为贼,谁之过欤,” 5 石达开的诗和伪诗 石达开不仅是太平大国第一流的大军事家与大政治家,而且一百多年来,一直以能诗闻名于世。名将与诗人集于一身,这在太平天国人物中间是仅有的一位。可惜这位真正能诗的英雄诗人死得太早,在十多年戎马倥偬的生活中,无暇吟诗作赋。所以没有较多的作品遗留下。后人伪造石达开诗文的现象的确比较突出。这种情况不仅在太平天国人物中是唯一的;有史以来历代千千万万的名人中,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与石达开相比。 石达开虽然能诗,但诗名如此之大,自有不少原因。在安庆易制与经略江西之后,他的政绩引起大家的注意。大家都认为他有才,如湖南人纷纷传说他是湖南拔贡,谣言甚至传进咸丰皇帝耳朵里,下旨令曾国藩查明。当时湖南人,特别是湖南读书人非常有优越感,不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自许,也大有天下英才尽在三湘的骄傲,所以湖南人一再误传翼王是湖南读书人,证明石达开在当时已经广有"才名",也就因为这样,后来梁启超伪造石达开遗诗,一时之间无人怀疑,而自梁启超之后, [1]翼王的能诗之名也更为人知了。 石达开诗名甚大的另一个原因,是辛亥革命前后许多革命志士把他选作古为今用的对象。为了激发民气,鼓吹革命,就托他的名写了许多伪诗,八方流传,到处宣扬。只是反清英雄而不能诗,伪诗伪文无法加到他的头上;只是诗人而不是反清英雄又起不到多大的宣传作用。只有石达开兼而有之,正是一个理想的对象。 比较著名的石达开伪诗包括: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收录“石达开遗诗”五首(一首尚有争议);南社诗人和革命党人高天梅为鼓吹民气、号召革命伪造的“石达开遗诗”二十首;《梵天庐丛录》所辑“入川题壁”一首(“大盗亦有道”);《太平天国全史》载“翼王在川遗诗”两首(“一掷孤筹计本非”“垂翅无依鸟倦飞”),其他已知的石达开伪诗还包括:李法章《太平天国志》伪托一首(“孤鼠纵横惯噬人”),《石达开诗钞》载《致湘乡石龙轩先生》四首;《壮族文学史》载“出六合”一首;新《筠连县志》载“翼王题诗”一首等。 现存比较确定的石达开真诗仅以下三首: 1 广西白龙洞提壁诗 太平天国庚申拾年,时于季春,予以政暇,偕诸大员巡视荒郊。山川竞秀,草木争妍,登兹古洞,诗列琳琅,韵著风雅。旋见粉墙刘青云句,寓意高超,出词英俊,颇有斥佛息邪之概,予甚嘉之,爰命将其诗句勘石。以为世迷仙佛者警。予与诸员亦就原韵立赋数章,俱刊诸石,以志游览云。 挺身登峻岭 举目照遥空 毁佛崇天帝 移民复古风 临军称将勇 玩洞羡诗雄 剑气冲星斗 文光射日虹。 今广西白龙洞还留有石达开与部下十来位将领的唱和诗碑,是少见的反映太平天国文事活动的文物。 诗词之中,以五言格律的平仄要求最严格,除了压韵的基本要求外,每句之中的平仄变换也有相当严格的限制。这首诗是即兴的作品,而且还是限韵,信笔挥毫间, 却完全符合五言格律的平仄要求。五言格律只要求第二联和第三联对仗,但石达开这首诗在遵守五言格律的平仄规则的基础上,更做到了四联完全对仗,在形式上,这已经是一首上乘之作。民国《宜山县志》评价它“词气豪放,具有世界眼光,非寻常椎埋少年可”,罗尔纲先生认为“从风格上看,石达开此诗风格雄壮,我们之要读他这一句“挺身等峻岭,举目照遥空”的诗句,便会立刻使人联想起麦高文所说的“英雄侠义,勇敢无畏,正直耿介”的气概。这种风格与世传文士伪托的假诗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2 驻军大定与苗胞欢聚即席赋诗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这是1862年石达开大军经过贵州黔西,大定一带时,当地苗族百姓以欢迎“最尊贵的客人”的仪式欢迎石达开大军---将用黄豆,毛稗,高粱,小米,包谷和谷子酿贮,埋藏于地下多年的陈年美酒取出,盛在坛子里,放在花场正中央。用通心的吸管插入坛内。石达开和太平军将士,与苗民们一同,载歌载舞,披着月色,照着营火,手扶吸管,低头畅饮。席间,石达开即兴赋诗一首。 首句“千颗明珠一瓮收”,是指美酒系以多种粮食酿成。次句“君王到此也低头”,是因为无论身份如果高贵之人,若不低头便无法将酒吸出。后两句则是说五根手指握住吸管,将酒一饮而尽。石达开这首诗,记的是与苗民欢庆之事,却也同时是在抒发自己的鸿鹘之志。 3 五言告示 为沥剖血诚,谆谕众军民:自恨无才智,天国愧荷恩。惟矢忠贞志,区区一片心,上可对皇天,下可质古人。去岁遭祸乱,狼狈赶回京,自谓此愚忠,定蒙圣君明。乃事有不然,诏旨降频仍,重重生疑忌,一笔难尽陈。用是自奋励,出师再表真,力酬上帝德,勉报主恩仁。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惟期妖灭尽,予志复归林。为此行谆谕,遍告众军民:依然守本分,照旧建功名。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一统太平日,各邀天恩荣。 如果诗人吟诗不限于律、绝,则石达开离京城出征时所公开贴出的《五言告示》,也可以说是一首好诗。这是石达开向天国军民说明自己被逼离京远征的原委的文告,如果石达开不是能文之士,这份告示自然由军中的老夫子代表;他既能诗能文,而这份告示却又用了很特殊的韵文形式,且能一韵到底,这就不同凡响,绝非一般只会写“等因奉此”的老夫子所能胜任。因此,很可能是出自石达开的亲笔。公文应该明白晓畅,本不应该使用字数受限制的韵文。为什么这篇告示要用韵文,而且要用句子很短的五言韵文,其原因不难推想而知。石达开既有无限愁思要向大家倾诉,但是又不能说得过于明显。这是为了顾全大局。如果把话说得太明显了,就会增长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予敌人以可乘之机。他把“疑多将图害,百喙难分清”修改为“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就是为了把事情说得更加隐诲一点。既然希望说得隐诲,五言韵文正是最好的形式,可以言有尽而意无穷。全篇所言,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充满了真实的感情。从形式上说,《五言告示》自然赶不上《白龙洞题壁诗》;但从真情的流露,“言为心声”,“诗言志”这一方面来说,《五言告示》正是感人至深的诗篇,应在《白龙洞题壁诗》之上。 石达开虽然能文,但在离京之时,由于历经国难家难友被逼出走,自然心乱入麻。所以用语不够讲究,文义也不够含蓄。到达安徽之后,再来仔细斟酌,就觉得有修改之必要。《五言告示》前后出现字句略有出入的两个不同的抄件,原因在此。此处所 [2] 录的是修改后的版本,石达开在大多数地区张贴的都是这个版本。 另外,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收录的五首所谓“石达开遗诗”中,第一、二、四、五首是已可以确定伪作,但第三首的真实性还有争议,有一种说法认为梁启超于五首之中独推崇这一首(“前后四章,皆不免下里巴人之诮,独第三章,即以诗论,亦不愧作者之林”),是因为唯这一首是真作,作家鄂华曾撰文称在大渡河边找到过太平军留下的文稿,与世传版本略有出入,认为世传版本是清方将原稿中的篡改后流传民间的,该诗的正确版本是: 扬鞭慷慨莅中原,不为雠仇不为恩。只觉苍天方愦愦,欲凭赤手拯元元。 十年揽辔悲羸马,万众梯山似病猿。我志未酬人犹苦,东南到处有啼痕。 对此,有学者认为“我志未酬人犹苦”的“犹”字是平声,不合律,从《白龙洞题壁》诗看石达开精熟诗律,不会有此错误,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禁止怨天,石达开不会写“只觉苍天方愦愦”,但也有人认为石达开远征军后期已放弃宗教迷信,怨天不足为奇,诗词写作讲究“不以词害意”,很多名家或名篇也有出律现象,仅一字出律并不足以证伪。虽然真实性成疑,但该诗精神与石达开的人格、思想高度吻合,故常被引用作对石达开的形容或概括。 6 石达开告示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告涪州城内四民训谕 真天命太平天国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石为训谕涪州城内四民人等知悉: 照得爱民者宁捐身以救民,必不忍伤民而为己;知几者每先事而见几,必不到昧几以徇人。 兹本主将统兵莅此,查尔涪城妖兵无几,团练为多,究其故总是该胡官等自料兵微,逃者畏罪,守则惧死,是以生设诡计,惑以众志成城,抗我王师。徒为螳臂当车,安得不败,劳穷民苦磨筋骨,名为各保身家;耗富户捐纳金钱,实则共危性命。 今者大军渡江,城亡旦夕。际此时候,伊为胡官,即当出城,决一死战,胜则不独前程可保,即尔百姓身家亦得护持;如已败绩,伊为胡官者,死之应当;必先饬尔民等,纳唉投降,免遭惨戮;或令预为迁居,保全众命,似此方为尔等父母之官,妖朝爱民之将。目下大兵压境,退守城中,徒作楚囚对泣,竟束手无策;而乃化民屋为灰烬,恶焰熏天;委巷市于祝融,炎光触地。致苍生无托足之区,赤子有破家之叹。无心失火,为官者尚奔救恐迟;有意延烧,抚民者何凶残至此,伤心惨目,我见犹怜;饮泣吞声,人孰无恨,嗟夫~尔民受胡妖笼络,身为伊死,家被他焚。如此之仇,直觉不共戴天;虽生啖其肉,不足雪其恨。尔等犹不自省悟,反在城效死勿去,何愚之甚也~ 本主将立心复夏,致意安民,欲即破厥城池,为民雪恨,窃恐玉石俱焚,致众含冤。尔四民等痛无家之可归,愧有仇而不报,诚能效沛子弟,杀酷令以归降,自当妥 为安抚,不致一枝无栖,兵严约束士兵,秋毫无犯。即伊爪牙甚众,下手殊难,尚自家室同谋,抽身独早;或迁徙郭以图全,妖民自别;或渡河以待抚,良莠攸分。网开三面,用命者大可逃生;仁止一心,体德者自能造福。倘其执迷不悟,如野鬼之守孤坟,终必后悔已迟,思猎犬而逐狡兔。特此训谕,切切凛遵。 太平天国任戌拾贰年贰月十四日 背景资料:《翼王石达开告涪州城内四民训谕》是太平天国后期著名文告之一,也是体现石达开一贯之爱民思想的重要文献。文告发布于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二月十四日,当时石达开所率领的远征军势如破竹,强渡乌江,清军沿岸二百里防线一夜之间全部瓦解,兵锋直指涪州城下。涪州守官不顾城外居民的死活,下令放火将城外民房尽数烧光,用这些民房的砖石修墙筑垒,石达开亲抵城外时,火光犹未熄灭,百姓流离失所,惨不忍睹,乃义愤填膺,发布了这道《告涪州城内四民训谕》,命人射入城中。 训谕中陈述了太平军恢复华夏,吊民伐罪的宗旨,痛斥地方官的残暴与无能,号召百姓起来共抗暴政。这篇告示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没有涉及宗教,全文不带一处天父天兄字样。这是它与其他太平天国同类文书的一个重大不同,故香港著名学者简又文说它“全篇革命大义与爱民精神充分表露,不作宗教宣传之语,真是蔼然仁者之言,是可传也。” 7 石达开的武艺 石达开不仅是太平天国一代名将,同时也是晚清中国的武学大家,在战场上,他是以冲锋陷阵、骁勇善战闻名的“悍将”,在武学修为方面,《北平国术馆讲义》更将他与许宣平、达摩祖师、宋太祖、岳武穆、张三丰、戚继光、甘凤池等人并论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拳术名家,只可惜由于他的身份敏感,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败亡后大肆销毁各种对太平天国人物的正面记载,以致他作为武林高手在后世的名声远不能和以上诸人相比。 据《清稗类钞》《太平天国野史》记载,石达开的拳术“高曰弓箭装,低曰悬狮装,九面应敌。每决斗,矗立敌前,骈五指,蔽其眼,即反跳百步外,俟敌踵至,疾转踢其腹脐下。如敌劲,则数转环踢之,敌随足飞起,跌出数丈外,甚至跌出数十丈外者,曰连环鸳鸯步”,民间认为这种武艺就是后来号称“北腿之杰”的“戳脚拳”,传说石达开还曾将这种武艺传授给选拔出来的士兵,用于作战, 石达开不仅外功出众,而且内外兼修,他和陈邦森比武的故事已成为后世武林口耳相传的掌故。根据文字记载和口碑传说,两人相约各自击打对方三拳,受拳者不得还击,“邦森拳石,石腹软如绵,邦森拳如著碑,拳启而腹平。石还击邦森,邦森知不可敌,侧身避,碑裂为数段”。
本文档为【石达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7KB
软件:Word
页数:3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2
浏览量: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