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4rwf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4rwf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举报
开通vip

4rwf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4rwf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4.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松江区李塔汇学校 化学 顾华明 37840024 guhuaming@lthxx.sjedu.cn 一、设计思想 碳与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已在上一课时中完成,而炭的化学性质又是碳一章中的重点,而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三化学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时,重点是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结合学生不熟悉的实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的动力,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设计了探究实验,再通过比较、归纳帮助学生把多而杂的知识条理化、结构化,最终达到减轻学生记忆负...

4rwf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4rwf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4.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松江区李塔汇学校 化学 顾华明 37840024 guhuaming@lthxx.sjedu.cn 一、设计思想 碳与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已在上一课时中完成,而炭的化学性质又是碳一章中的重点,而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本章乃至整个 初三化学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全初三化学粗盐的提纯初三化学上中考化学盐初三化学上期末考试初三化学学霸笔记图片 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时,重点是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结合学生不熟悉的实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的动力,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设计了探究实验,再通过比较、归纳帮助学生把多而杂的知识条理化、结构化,最终达到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掌握用学习比较、归纳、整理化学知识的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并对上一节课单质碳物理性质的延伸,以及对以前学过的化学用语进行运用和巩固。 本节内容分我把它分为前后文两部分,前部分首先以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了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然后,指出单质碳在高温下化学性质活泼,能跟多种物质发生反应,引出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后部分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其中“炭跟某些氧化物反应”是难点。教材通过对炭与氧气反应和炭与氧化铜的反应的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出单质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教材还以单质碳燃烧和炭使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为例,简单介绍了化学反应中吸热和放热的现象。 本节教材中的许多问题,学生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社会中的种种现象,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乐趣,提高他们观察、分析和解释社会和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对于所任教的九年级学生来讲,已经过了大半个学期的学习,对化学学习的方法已有初步的了解,然而对于探究的方法还是不十分掌握,操练也较少,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也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在课中相应的安排了有关内容的操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炭的化学性质,重点掌握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现象和结论。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能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 能判断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炭单质的使用情况,了解炭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可燃性; 2(在学习了碳单质可燃性的基础上,提出探究——炭还原氧化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质。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3(通过对“炭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的教育。 五、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炭的化学性质(还原性) 教学难点:探究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1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紧密相连,同时注 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分层教学等形式,通过?谈 话法;?总结归纳法;?演译法;?阅读法;?实验观察法,等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七、课前准备 在课前要求同学复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查阅古代字画体会它们的美。同时做好课前准 备实验,尤其炭的还原性实验,做好幻灯片等,设计分层练习问题。准备好教学用品:药品: 木炭粉、氧化铜、澄清石灰水、无水酒精等。仪器:具支试管、铁架台、酒精灯、酒精喷灯、 带导管的单孔塞、等。媒体:电脑、投影仪。 八、教学过程 教设学内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计意容 图 课【投影】 晶莹璀灿的钻石、名贵【观看】 激题引的古画 发兴入 【 提出问题】 趣引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学生回答:常温下入课 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化学性质不活泼、很稳题 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定 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 这是为什么, 碳【板书】 的化一、常温下,炭的化学性质很稳 学性定。 因为碳化后的碳化巩质 【提问】解释:古代建造木桥时学性质稳定 固碳 候为何常把木桥的桥桩表面先炭化然 的稳 后再建造。 白光、用澄清石灰定性 [提问 ] 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水。 温 象,以及生成物如何检验。 故而 【板书】 知新 二、炭的可燃性: 1、完全燃烧——O2充足 C + O2 CO2 (联系生活实际, [ 提出问题 ] 在过去条件不好认识“煤气”中毒事件联 的时候,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产生的原因。)思考、讨系生 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论、回答 活实 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 际,解 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 决问 “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燃烧时的 题, 颜色怎么样,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 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 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 2 怎样产生的, 2.不完全燃烧——O2不充足 联系生活,应用所 2C + O2 2CO (O2不充足)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提出问题 ] 根据“煤气”中毒 事件产生的原因,可采取什么措施预 安防此类事件发生呢, 全教 育 [ 评价总结 ] 含碳元素的燃料 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 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 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 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 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辩 [ 总结提高 ] 上述炭的可燃性 证唯中,炭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 物主可生成CO ,这是炭本身具有的性质, 义的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判断生讨论,猜想 教育 成物质的时候一定要搞清反应的条 件。 [ 提出问题 ] 炭与氧气反应,既学生思考、讨论、实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那么,总结 验探炭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对猜想提出假设: 究 炭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1(炭能与氧化铜反 讲解课前发下的探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应;C+CuOCu+CO2? 2(炭能与氧化铜反 应;C+CuOCu+CO 体 3(炭与氧化铜不反现:合 应。 作、探 究 (1)启发实验装置选择(根据反1.C与CuO均为固精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比较教材P108体,C在常温下稳定,此神 装置图) 反应应在一定温度下进 (2)检验产物(CO、CO2) 行,所以应选择与实验 CO2——石灰水;CO——点燃。 室制氧气装置类似。 2.检验CO2可用澄 清的石灰水;检验CO可 用点燃的方法,看火焰 的颜色。 实验装置: 3 学生记录现象、完 【演示实验】 成探究报告。 现象:黑色粉末逐 渐呈红热状态,有无色 气体产生,通入澄清石培 灰水,则澄清石灰水变养学 浑浊,尖嘴处所出气体生观 不能燃烧,冷却后,试察能 管内留有光亮的紫红色力 通过实验验证了哪一条假设是正固体。 确的, [讨论] 炭与氧化 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 【板书】 成铜和二氧化碳 三、炭与氧化铜反应 C + 2CuO 2Cu + CO2? 【讲解】 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 应中,碳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被 分氧化生成二氧化碳,碳是还原剂,具有听老师讲解 析、归还原性。氧化铜失去氧,发生还原反 纳、 应,被还原成铜,是氧化剂,氧化剂 具有氧化性。因此,上述反应也称为 氧化,还原反应。 这里炭与氧化铜反应也表现了炭 对的第三个化学性质即还原性。 问题 从多 【板书】 个角 氧化剂:提供氧具有氧化性,发 度进生还原反应。 行认 还原剂:夺取氧具有还原性,发 识。引生氧化反应。 导学 生认 识知 识的 全面 性。 【练习】 单质碳的还原性可用于 4 冶炼金属 应 焦炭可以把铁从它们的氧化物中 用巩 还原出来,这也是碳的一个很重要用 固氧 途,请同学们根据焦炭与氧化铁反应 化、还 的化学方程式: (视课时时间可作原知 为课后练习) 识 2C,Fe3O43Fe,2CO2?。指 出反应中哪种物质是氧化剂,哪种物 质是还原剂, 【总结】本节课内容 【巩固练习】下列用途利用炭的 什么性质, 1.木头电线杆或木桩在埋入地下 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 表面稍稍烤焦。这是为什么, 2.用煤取暖 3.用焦炭炼铁 作业: 1、理解并掌握炭的三个化学性质 2、对本节课中炭还原氧化铜的实 验现象要熟记。 3、对本节课有不懂地方可以问老 师。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4.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常温下,炭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稳定性) 二、炭的可燃性: 1、完全燃烧——O充足 2 C + O CO 22 2.不完全燃烧——O不充足 2 2C + O 2CO (O不充足) 22 三、. 炭与氧化铜反应(还原性) C + 2CuO 2Cu + CO? 2 氧化剂:提供氧、具有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 还原剂:夺取氧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 十、学习训练设计及依据 (一)探究——碳的还原性 问题: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 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若能又能生成什么气体, 【提出假设 】: 1、 5 2、 3、 【选择装置】 图三 选择上面装置中的 。 【实验现象记录】 【实验结论】 碳 (能否)与氧化铜反应,能反应生成的产物除了铜还有 。 (二)、练习 下列用途利用碳的什么性质,1.木头电线杆或木桩在埋入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表面稍稍烤焦。这是为什么,2.用煤取暖3.用焦炭炼铁 思考并回答 巩固所学知识 十一、课例设计说明 1、关于常温下,炭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教学。 [引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投影图片展示:用墨画的画。 [提出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再次提问解释:古代建造木桥时候为何常把木桥的桥桩表面先碳化然后再建造.(强调碳的稳定性) 2、关于炭的可燃性教学。 【复习提问】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生成物如何检验.(复习旧知,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提出问题]: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6 通过对“炭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3、有关炭的还原性的教学(重点探究) [提出问题]:炭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那么,炭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炭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猜想、假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从问题出发进行大胆地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 讨论后对假设小结: (1)(炭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Cu+CO2? (2)(炭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Cu+CO (3)(炭与氧化铜不反应。 [选择实验装置]: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制取装置进行选择,培养探究科学实验知识的意识。 [实验探究]:由于条件有限所以学生根据老师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讨论后达成共识]:炭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对炭与氧化铜反应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炭具有还原性 [归纳氧化还原反应定义,举例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碳具有还原性 [小结本节课知识重点]: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 本节课值得我今后继续坚持发扬之处:1、结合实例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将单质碳的稳定性时,我借鉴两个资料(一是古桥、二是古代字画至今不褪色),分析它们保存至今的原因,2、根据以往学生写炭和氧化铜反应往往把生成物二氧化碳写成一氧化碳,设计了一个探究试验,从初中角度分析它反应后的生成物。3、强化了化学的功能,突出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木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又通过用(煤的主要成分是碳)煤取暖,说明碳具有可燃性,要防止煤气中毒,说明单质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反过来,利用碳的可燃性,可作为固体燃料,同时验证金刚石石墨等单质碳的主要成分是相同的。4、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好,体现了合作探究的二期课改教学的理念。本节课我和学生互动好,课堂效果好,效率高.练习题的选择富有针对性,能照顾大多数同学,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从整个课堂来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掌握较好,做题的正确率较高。当然,也有需要值得反思指出: 1、在上课节奏尚有待于进一步把握好。课时时间的把握上还有待于进一步。 2、在演示实验效果上要进一步改进。 【参考资料】: 1、教学参考书。2、化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编者按:大地涵藏万物,孕育生命,被誉为人类的母亲。但是,近年来,伴随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地不断遭到各种污染的伤害。仅仅因土壤污染防治不足、环境监管乏力,导致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就频频发生,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目前我国大地污染现状严峻,成因十分复杂,形成令人扼腕的“大地之殇”。《经济参考报》以此为主题,探寻大地污染背后所触及的我国农业、工业、城市化进程中关于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矛盾与两难抉择,并以“大地之殇”系列报道的形式在“深度”版推出,敬请关注。 大地之殇一?黑土地之悲 7 占全国粮食总产五分之一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一个并不为多数人了解的严峻事实是,支撑粮食产量的黑土层却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减少了50%,并在继续变薄,几百年才形成一厘米的黑土层正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消失。照此速度,部分黑土层或将在几十年后消失殆尽,东北这一中国最大粮仓的产能也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记者 孙彬 管建涛 连振祥 吉哲鹏 娄辰 李松 南京 哈尔滨 兰州 昆明 济南 重庆报道 毒土:GDP至上的恶果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呈日趋加剧的态势,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多年来,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维理教授一直关注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我国土壤污染呈现一种十分复杂的特点,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的局面。” “现在我国土壤污染比各国都要严重,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中国土壤学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些污染包括随经济发展日益普遍的重金属污染、以点状为主的化工污染、塑料电子废弃物污染及农业污染等。 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研究员单艳红说,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三角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 农药化肥污染同样严重。张维理说,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黑龙江农业监测站杜桂德站长说:“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以上都污染环境了。”云南农业大学测算,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激素的有机污染。 “不仅污染加重,而且还在转移扩散。”潘根兴说,当前,我国土壤污染还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包括砷、镉、铅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其中浏阳镉污染事件不仅污染了厂区周边的农田和林地,还造成2人死亡,500余人镉超标。 频繁爆发的污染事故损失惨重,不仅增加了环境保护治理成本,也使社会稳定成本大增,而土壤污染修复所需的费用更是天价。常州农药厂土壤修复需2亿元,无锡胡埭电镀厂重金属铬污染修复费用890万元,苏州化工厂需数亿至数十亿元。 每年因土壤污染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 8 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自净能力减弱,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出现环境报复风险。 潘根兴教授说“许多土壤污染地区已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没有外来的治理干预,千百年后土壤也无法自净,有的地块永远都无法自净,甚至出现环境报复。” 一是生态关系失衡,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长江三角洲等地调查的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以上,致使稻田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系统稳定性不断降低。 “吃土吐土,净化土壤,作为土壤的„义工?,蚯蚓的存在是土壤重要的环境指标,对土壤具有重大意义。”令潘根兴教授忧心的是,现在,土壤中的蚯蚓、土鳖及各种有益菌等大量消失,农作物害虫的天敌青蛙的数量大减,自然生态面临危机。 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周江鸿等人在湖北、安徽等地的农田里发现,杀虫剂的使用对稻田节肢动物物种有损害作用,使得稻田天敌和害虫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二是土壤质量下降,使农作物减产降质。 重金属污染的增加,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导致农产品产量与品质下降。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志群认为,由于农药、化肥和工业导致的土壤污染,我国粮食每年因此减产100亿公斤。 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三是重金属病开始出现,人们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汞、镉、铅、铬、砷五种重金属被称为重金属的“五毒”,对人有致命的危害。苏州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杨积德说“这些污染严重影响儿童发育,使人致病、致癌,危及人体生命健康。”上世纪70年代,日本曾出现“痛痛病”,是镉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污染而引起的,影响面很广,受害者众多,所以被公认为是“公害病”。 潘根兴教授在全国各地市场上进行的调查也显示,约有10%的大米存在重金属镉超标。他说:“这些镉米对自产自食的农民来说无疑是致命的风险。”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痛痛病”初期症状已开始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土壤污染导致的疾病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最终危害中华民族的子孙未来。” “宁愿毒死也要GDP”,产业模式亟待反思 土壤污染如隐形“杀手”,难以察觉却可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重金属在蔬菜、粮食中的累积,将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置于危险境地,甚至产生环境报复。“土壤污染的加剧原因有天灾,但更多是人祸,不科学的发展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认为,土壤污染主要一来自矿山采冶、工业“三废”、污灌、固废堆放等,基本上都属于人为因素,表明近年来的产业发展模式亟待反思。 当前,令人忧心的是各地以追求G D P为核心的政绩观,不科学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大量违法排污、超量排污。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发展心切,抱着“宁愿毒死也要G D P”的心态,有意无意地忽视环境保护,导致“引进企业就是引进污染,发展经济就是破坏环境”的恶果。 9 面对企业违法排污,一些地方政府成为企业的保护伞,通过变通政策打擦边球,甚至开绿灯,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护环境不被污染,是各级政府的法定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污染事件暴露了各地环保意识薄弱,政府监督缺失,是整个社会的耻辱。 “不断发生的污染事件告诉人们,缺乏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呵护,对公共利益和公众生命漠不关心,暴露出企业环境意识薄弱和地方政府责任缺失。”江苏省小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委党校教授冯治指出,必须反思高歌猛进的产业发展模式,真正落实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黑土层流失 危及中国最大粮仓 黑土层变薄,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层变薄,直接导致支撑粮食产能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然而,农业科技进步和高产作物增加作用下的粮食增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黑土层日渐变薄、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现实,导致农民和相关部门放松对耕地质量的保护。有关专家建议,应尽早完善耕地质量建设法规,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用最小代价守住我国最大“粮仓”的产粮之本。 “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再不会有了 “以前挖两锹深还是黑土,现在一锹后就基本看不到了。”黑龙江省依兰县三道岗镇三道岗村农民程先粟从自己地里抓起一把黑土,“你瞅瞅,黑土都不太„黑?了,„一两黑土换二两油?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 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约3523.3万公顷,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粮食年产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粳稻等商品粮供应地,粮食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 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所专家联合调研形成的“东北黑土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地初垦时黑土厚度一般在60至80厘米,开垦20年的黑土层则减至60至70厘米,开垦70至80年的黑土层只剩下20至30厘米。 “建国初期,黑龙江省黑土层大都一米多厚,现在找半米深的都难了,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只剩下表皮薄薄一层,颜色也由黑变黄。”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站长胡瑞轩有些感慨,形成1厘米的熟化黑土层大约需要50年,半米就得上千年,而现在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的黑土层。有专家担心,“如果不及早治理,部分黑土层或将在几十年后消失殆尽。” “黑土层变薄,就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层变薄,直接导致支撑粮食产能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断言,这势必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对肇东、讷河等县市区的耕地检测显示,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到2007年的25年间,耕地土壤有机质已相对下降两成,严重地区下降六成。 地越来越没劲儿,想增产就得大量用化肥。最近几年,45岁的张艳峰感觉自家水稻田患上了“化肥依赖症”。老张是吉林省前郭县平凤乡黑岗子村农民,“10年前一亩水稻就用60多斤肥,如今已经翻番到120斤了,不施肥就得减产一半”。老张还有些担心,现在能靠化肥增产,这地要是越来越没劲儿,以后可能化肥也无能为力了。 据了解,吉林省位于东北黑土区中部“十一五”期间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84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00多平方公里,但黑土地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全省仍有3.15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须治理。 10 “几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谁还愿意投入保护,”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粮食主产区了解到,当地一些土地已连续十几年种玉米、水稻等同一种作物,吸收养分单一,加上盲目施肥普遍,土壤养分失衡加剧。由于土地分散,不少农民常年使用小型农机具耕作,耕层越来越浅板结严重“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渗汤”就是真实写照。 由于高产作物面积增加、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化肥使用量大增等因素支撑,在黑土层日渐变薄的同时,东北黑土区粮食产量仍然稳中有升。但专家指出,恰恰是粮食增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黑土层变薄、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现实,这反倒容易导致农民和有关部门放松对耕地质量的保护。东北部分黑土区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已透支耕地产出能力,黑土层变薄的风险性被粮食增产淡化,严重性正在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合谋”影响下加剧。 “最重要的是耕地质量保护法规不完善,作为耕地使用主体的农民缺乏保护耕地质量的主动性。”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张维理一语道破黑土质量下降的玄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耕地转化为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耕地管理单元变小,使用权变更频繁,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不足“种几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谁还愿意投入保护,” “技术层面上也落后,没有有效的监测体系就无法及时发现耕地质量变化的最新情况,不能制定准确的修复方案。”张维理认为,耕地质量测试指标和方法陈旧,比如我国对地力的评价通常采用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实际测定的却是有机物质全量,而不是活性有机质,这样的测试结果根本无法准确反映耕地地力和土壤演变。 此外,地方在建设桥梁、道路时会占用优质的黑土农田,补回来的却多是相对贫瘠的土地,“这就不仅是黑土层流失问题,占一亩就少一亩。”即便新增土地具备改造成黑土地的条件,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开法整理处处长任百会说,耕地占补平衡中对新增土地的整理费用每亩在10万元左右。 生源地说明: 1、由应届本科生考入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地区指考入本科前的生源省区; 2、由应届本科生考入硕士研究生又由硕士研究生考入博士研究生的,生源地区指考入本科前的生源省区; 3、由非应届本科生考入硕士研究生又由硕士研究生考入博士研究生的,生源地区指考入硕士前的生源省区; 4、由非应届本科生考入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的,生源地区指入学前的户口及档案所在省区。 2、签三方就业协议程序 (1)收到有用人指标(能解决毕业生户口和档案关系)的用人单位接收函或录用通知或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回执,本人经慎重考虑,同意到该单位工作,开始进入签约程序。 (2)凭用人单位的接收证明到研究生部领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简称“三方协议书”,签署后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三方各留存一份)。(注: 11 “三方协议书”每人只有一份,请慎重考虑后签约)。 (3)毕业生个人签字。需要毕业生准确填写个人相关资料,并签字确认。 (4)用人单位签字盖章。用人单位填写单位相关资料并签字盖章,如果本单位无人事权,还需该单位的上级单位(具有人事接收权)签字盖章。 个别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可以到所网站“教育园地,研究生,下载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栏自行下载,填好后到研究生部盖章。 注意:用人单位签字盖章后,视为协议生效,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将视为违约。 (5)到研究生部签字、盖章。 (6)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确认。 (7)领取就业报到证。 根据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安排,1月底左右集中办理春季毕业生的就业报到证,6月底前后集中办理夏季毕业生的就业报到证。如果在1月20日之前或6月20日之前完成《就业协议书》签约程序的毕业生,可在办理毕业离所手续时领到《就业报到证》。过此期限后(含寒暑假期间),研究生部将根据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安排和规定时间内办理《就业报到证》,毕业生到研究生部领取就业报到证。 (8)办理户口和档案关系(必须办理离所手续)。 领取就业报到证后,凭就业报到证到所综合办公室户籍管理工作人员借户口卡,再到广州市天河区公安分局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凭就业报到证到研究生部办理档案转移手续。 3、户档派回原籍程序 (1)毕业时未落实去向(如出国、考研、签三方协议),可向研究生部提交户口和档案派回原籍的 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下载入党申请书 下载入党申请书范文下载下载入党申请书民事再审申请书免费下载 ,申请书中应写明派遣单位(可派到生源省就业主管部门或市、县人事局)。由研究生部将按派回生源地信息上报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2)由广东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派回生源地的就业报到证。毕业生在研究生部领取报到证。 (3)凭就业报到证到所综合办公室户籍管理工作人员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凭就业报到证下联到研究生部办理档案转移手续。 后羿射日的故事 12 远古的时候,天上曾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老百姓苦得活不下去。 有个叫羿的英雄力大无比,他用宝弓神箭,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最后那个太阳一看大势不妙,连忙认罪求饶,羿才息怒收弓,命令这个太阳今后按时起落,好好儿为老百姓造福。 羿的妻子名叫嫦娥,美丽贤慧,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一个老道人十分钦佩羿的神力和为人,赠他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可以升天, 长生不老。羿舍不得心爱的妻子和乡亲,不愿自己一人升天,就把长生不老 药交给嫦娥收藏起来。 羿有个徒弟叫蓬蒙,是个奸诈小人,一心想偷吃羿的长生不老药,好自己升天成仙。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带着徒弟们出门打猎去了。天近傍晚,找借口未去打猎的蓬蒙闯进嫦娥的住所,威逼嫦娥交出可以升天的长生不老药。 嫦娥迫不得已,仓促间把药全部吞下肚里。马上,她便身轻如燕,飘出窗口,直上云霄。由于嫦娥深爱自己的丈夫,最后她就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来。 听到消息,羿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进月亮也进,他退月亮也退,永远也追不上。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嫦娥走出月宫,默默地遥望下界,思念丈夫和乡亲们。她那美丽的面孔,使得月亮也变得格外圆格外亮。 羿和乡亲们都在月光下祭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从此年年如此,代代相传。由于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为中秋节。 13 大禹治水的故事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当时的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 传说,帝尧时,洪水成灾,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尧帝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鲧率众筑坝修堰,费了九年功夫,也没把大水治伏,因而受到流放羽山(今山东蓬莱东南)的处罚。也有典籍记述鲧被诛杀于羽山。 舜继帝位后,洪水仍然是天下大患,便命已成为夏部族首领的禹继续治理洪水。禹欣然领命,但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首先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然后,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而只采用“堕高堰库”(《国语•周语下》)筑堤截堵的办法,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前功尽弃的教训,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按《国语•周语》所说,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历时十三年之久,终于把洪渊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 14 15
本文档为【4rwf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5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4-26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