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阮孝绪七录古今书最.doc

阮孝绪七录古今书最.doc

举报
开通vip

阮孝绪七录古今书最.doc阮孝绪七录古今书最.doc 七錄序 梁處士阮孝緒 日月貞明,匪光景不能垂照;嵩華載育,非風雲無以懸感。大聖挺生,應期命世,所以匡濟風俗,矯正彝倫,非夫丘索墳典[1]詩書禮樂,何以成穆穆之功,致蕩蕩之化也哉,故鴻荒道喪,帝昊興其爻畫;結繩義隱,皇頡肇其文字。[2]自斯以往,沿襲異宜,功成治定,各有方冊。正宗既殄,樂崩禮壞,先聖之法有若綴旒[3]。故仲尼歎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逮也。”而有志焉。夫有志以為古文猶好也,故自衛反魯[4],始立素王[5],於是刪詩書、定禮樂、列五始[6]於春秋,興十翼[7]...

阮孝绪七录古今书最.doc
阮孝绪七录古今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最.doc 七錄序 梁處士阮孝緒 日月貞明,匪光景不能垂照;嵩華載育,非風雲無以懸感。大聖挺生,應期命世,所以匡濟風俗,矯正彝倫,非夫丘索墳典[1]詩書禮樂,何以成穆穆之功,致蕩蕩之化也哉,故鴻荒道喪,帝昊興其爻畫;結繩義隱,皇頡肇其文字。[2]自斯以往,沿襲異宜,功成治定,各有方冊。正宗既殄,樂崩禮壞,先聖之法有若綴旒[3]。故仲尼歎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逮也。”而有志焉。夫有志以為古文猶好也,故自衛反魯[4],始立素王[5],於是刪詩書、定禮樂、列五始[6]於春秋,興十翼[7]於易道。夫子既亡,微言殆絕。七十並喪,大義遂乖。逮乎戰國,俗殊政異,百家競起,九流互作,嬴正疾之,故有坑焚之禍。至漢惠四年,始除挾書之律。其後外有太常[8]太史[9]博士[10]之藏,內有延閣[11]廣內[12]祕室[13]之府。開獻書之路,置寫書之官,至孝成之世,頗有亡逸。乃使謁者陳農[14]求遺書於天下,命光祿大夫劉向,及子伋、歆等,讎校篇籍。每一篇已,輒錄而奏之。會向亡喪,帝使歆嗣其前業,乃徙溫室中書[15]於天祿閣[16]上。歆遂總括群篇,奏其《七略》。及後漢,蘭臺[17]猶為書部,又於東觀[18]及仁壽闥撰集新記。校書郎班固、傅毅,並典祕籍。固乃因《七略》之辭,為《漢書?藝文志》,其後有著述者袁山松[19]亦錄在其書。魏晉之世文籍逾廣,皆藏在祕書中外三閣[20]魏祕書郎鄭默[21]刪定舊文,時之論者謂為朱紫有別。晉領祕書監荀勗[22],因魏《中經》更著《新簿》。雖分為十有餘卷,而總以四部別之。惠懷之亂,其書略盡。江左草創十不一存,後雖鳩集,淆亂以甚。及著作佐郎李充[23]始加刪正,因荀勗舊簿四部之法,而換其乙丙之書,沒略眾篇之名,總以甲乙為次。自時厥後,世相祖述。宋祕書監謝靈運、丞王儉、齊祕書丞王亮、監謝朏[24]等並有新進,更撰目錄。宋秘書監殷淳[25]撰四大部目,儉又依《別錄》之體撰為《七志》。其中朝[26]遺書,收集稍廣,然所亡者,猶太半焉。齊末兵火,延及祕閣,有梁之初,缺亡甚眾,爰命祕書監任昉[27],躬加部集。又於文德殿內,別藏眾書,使學士劉孝標[28]等重加搜進,乃分數術之文更為一部。使奉朝請祖暅[29]撰其名錄,其尚書閣內別藏經史雜書,華林園[30]又集釋氏經論,自江左篇章之盛,未有踰於當今者也。孝緒少愛墳籍,長而弗倦,臥病閑居,傍無塵雜。晨光纔啟,緗囊已散;宵漏既分,錄帙方掩,猶不能窮究流略,探盡祕奧。每披錄內省,多有缺然。其遺文隱記,頗好搜集。凡自宋齊以來,王公搢紳之館,苟能蓄聚墳籍,必思致其名簿。凡在所遇,若見若聞,校之官目,多所遺漏。遂總集眾家,更為新錄,其方內[31]經記,至于術 技,合為五錄,謂之內篇。方外[32]佛道,各為一錄,謂之外篇。凡為錄有七,故名七錄。昔司馬子長記數千年事,先哲愍其勤,雖復稱為良史,猶有捃拾之責。況總括群書,四萬餘卷皆討論研覈,標判宗旨,才愧疎通,學慚博達,靡班嗣之賜書,微黃香之東觀。[33]儻欲尋檢,內寡卷軸,如有疑滯,傍無沃啟,其為紕謬,不亦多乎,將恐後之罪予者,豈不在於斯錄,如有刊正,請俟君子。昔劉向校書,輒為一錄,論其指歸,辯其訛謬,隨竟奏上,皆載在本書。時又別集眾錄,謂之《別錄》,即今之《別錄》是也。子歆探其指要,著為《七略》。其一篇即六篇之總最,故以撮略為名,次六藝略、次諸子略、次詩賦略、次兵書略、次數術略、次方技略。王儉《七志》改六藝為經典,次諸子、次詩賦為文翰、次兵(書)為軍書、次數術為陰陽、次方技為術藝。以向歆雖云七略,實有六條,故別立圖譜一志,以全七限。其外又條《七略》及(二)漢《藝文志》、《中經簿》所闕之書,并方外之經,佛經道經,各為一錄,雖繼七志之後而不在其數。今所撰《七錄》,斟酌王劉,王以六藝之稱不足標榜經目,改為經典,今則從之,故序經典錄為內篇第一。劉王並以眾史合于春秋,劉氏之世,史書甚寡,附見春秋,誠得其例。今眾家記傳倍於經典,猶從此志,實為繁蕪。且《七略》詩賦不從六藝諸部,蓋由其書既多,所以別為一略。今依擬斯例,分出眾史序記傳錄,為內篇第二。諸子之稱,劉王並同,又劉有兵書略,王以兵字淺薄軍言深廣,故改兵為軍。竊謂古有兵革、兵戎、治兵、用兵之言,斯則武事之總名也,所以還改軍從兵,兵書既少,不足別錄,今附于子,總以子兵為稱,故序子兵錄為內篇第三。王以詩賦之名不兼餘制,故改為文翰,竊以傾世文詞,總謂之集,變翰為集,於名尤顯,故序文集錄為內篇第四。王以數術之稱有繁雜之嫌,改為陰陽。方技之言,事無典據,又改為藝術。竊以陰陽偏有所繫,不如數術之該通。術藝則濫六藝與數術,不逮方技之要顯,故還依劉氏各守本名。但房中神仙[34]既入仙道,醫經經方[35]不足別創,故合術技之稱以名一錄,為內篇第五。王氏圖譜一志,劉略所無,劉數術中雖有歷譜,而與今譜有異,竊以圖畫之篇,宜從所圖為部,故隨其名題,各附本錄。譜[36]既注記之類,宜與史體相參,故載于記傳之末。自斯以上皆內篇也。釋氏之教,實被中土,講說諷味,方軌孔籍,王氏雖載于篇,而不在志限,即理求事,未是所安,故序佛法錄為外篇第一。仙道之書,由來尚矣,劉氏神仙陳於方技之末,王氏道經書於七志之外,今合序仙道錄為外篇第二。王既先道而後佛,今則先佛而後道,蓋所宗有不同,亦由其教有淺深也。凡內外二篇合為七錄,天下之遺書祕記,庶幾窮於是矣。 有梁普通四年,歲惟單閼[37],仲春十有七日,於建康禁中里宅始述此書。通人[38]平原劉杳[39]從余遊,因說其事,杳有志積久,未獲操筆,聞余已先著鞭,欣然會意。凡所抄集,盡以相與,廣其聞見,實有力焉。斯亦康成之於傳釋盡歸子順之書也。 七錄序注釋 [1] 傳說中我國最古的書籍。依次是指《九丘》、《八索》、《三墳》和《五典》。《左传?昭公十二年》:“ 楚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注:“皆古書名。”《,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又《,书,序》“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2] 此處即《說文解字》所說的“古者庖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于身,遠取諸于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緐,飾僞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 [3] 綴旒,亦作“ 綴斿 ”、“ 綴游 ”。本指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率,《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爲下國綴旒。” 毛传:“綴,表;旒,章也。” 郑笺:“綴,猶結也;旒,旌旗之垂者也。” 马瑞辰通释:“古者以旗致民,即是以旗旒爲表,故《詩》綴旒並言,以喻湯爲下國表則也。”此處引申爲有名無實之物。如《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君若綴斿,不得舉手”。颜师古注:“ 應劭曰:„斿,旌旗之旒,隨風動摇也。?言爲下所執,隨人東西也。” [4] 《論語注疏》:“正義曰:此章記孔子言正廢樂之事也。孔子以定十四年去魯,應聘諸國。魯哀公十一年,自衛反魯,是時道衰樂廢,孔子來還,乃正之,故《雅》、《頌》各得其所也。” [5] 素王,汉王充《论衡?定贤》:“ 孔子不王,素王之業在《春秋》。” 《庄子?天道》:“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 郭象注:“有其道爲天下所歸,而無其爵者,所謂素王自貴也。” 谓具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者,猶空王也。 [6] 五始,《春秋》紀事,始以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等五事,謂之“五始”。《漢書?王褒傳》:“共惟《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審己正統而已。”顏師古注:“元者,氣之始;春者,四時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正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國之始,是爲五始。” 隋牛弘 《請開獻書之路表》:“ 孔子以大聖之才……正五始而修《春秋》,闡十翼而宏《易》道。”《舊唐書?肅宗紀》:“《春秋》五始,義在體元,惟以紀年,更無潤色。” [7] 《易》的《上彖》、《下彖》、《上象》、 《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十篇,相傳為孔子所作,總稱“十翼”。 [8] 官名。 秦置奉常,漢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廟禮儀,兼掌選試博士。歷代因之,則為專掌祭祀禮樂之官。北魏稱太常卿, 北齊稱太常寺卿, 北周稱大宗伯, 隋至清皆稱太常寺卿。 [9] 官名。西周、春秋時太史掌記載史事、編寫史書、起草文書,兼管國家典籍和天文曆法等。秦漢曰太史令, 漢 屬太常,掌天時星曆。 魏 晉以後,修史之職歸著作郎,太史專掌曆法。 隋 改稱太史監, 唐改為太史局, 宋 有太史局、司天監、天文院等名稱。 元改稱太史院。明清稱欽天監;修史之職歸之翰林院,故俗稱翰林為太史。 [10] 古代學官名。六國時有博士, 秦因之,諸子、詩賦、術數、方伎皆立博士。 漢文帝 置一經博士,武帝時置“五經”博士,職責是教授、課試,或奉使、議政。晉置國子博士。唐有太學博士、太常博士、太醫博士、律學博士、書學博士、算學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之,稍有不同。 [11] 古代帝王藏書之所。《漢書?藝文志》“於是建藏書之策” 顏師古注引如淳曰:“ 劉歆《七略》曰:„外則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則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南朝梁簡文帝《上昭明太子集別傳等表》:“請備之延閣,藏諸廣內,永彰茂實,式表洪微。” [12] 同上。 [13] 同上。 [14] 謁者,官名。始置於春秋 、戰國時,秦漢因之。掌賓贊受事,即為天子傳達。南朝梁置謁者台,掌朝覲賓饗及奉詔出使。 陳及隋皆因之。唐改為通事舍人。陳農,《汉书?艺文志》:“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此处所指即《汉书》所载之事。 [15] 中書,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汉书?儒林传?孔安国》:“ 成帝時求其古文者, 霸以能爲《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 颜师古注:“中書,天子所藏之書也。”《後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黄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 李贤注:“中書,内中之書也。” [16] 天祿閣,漢宮中藏書閣名。漢高祖時創建,在未央宮內。《三輔黃圖?未央宮》:“ 天祿閣,藏典籍之所。《漢宮殿疏》云:„天祿麒麟閣,蕭何造,以藏祕書,處賢才也。?”成帝、哀帝及王莽時,劉向、劉歆 、 揚雄 等曾先後校書於此。天祿,传说中兽名。汉代多以石雕其形以为饰。《後汉书?灵帝纪》:“復修玉堂殿,鑄銅人四,黄鍾四,及天禄、蝦蟆。” 李贤注:“天禄,獸也……”。 [17] 蘭臺,漢代宮內收藏典籍之處。《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祕書。” [18] 東觀,東漢洛陽南宮內觀名。明帝詔班固等修撰《漢記》於此,書成名為《東觀漢記》。東漢章帝、和帝時曾為皇宮藏書之府。後因称宫中藏书之所爲東觀。 [19] 袁山松(,——400),官至東晉秘書監,吳郡內史(掌太守職),《隋書?經籍志》有《袁山松集》十卷(亡)《后汉书》九十五卷(《舊唐書》作一百二卷,《新唐書》作一百一卷)。 [20] 魏晉時的國家藏 書樓,有內外三閣,屬秘書監。《北史?牛弘傳》:“魏文代漢,更集經典,皆藏在秘書內外三閣,遣秘書郎鄭默刪定舊文。”《文選?陸機,謝平原內史表,》:“入朝九載,歷官有六,身登三閣,官成兩宮。”李善注:“秘書郎掌中外三閣經書。”“中外三閣”可能是指注11所引“外則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則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 [21] 鄭默(213——280)西晉滎陽開封人,字思元,鄭袤子。仕魏秘書郎,考核舊文,刪省浮穢。入晉,拜中庶子,出為東郡太守。值歲饑人荒,開倉賑濟。朝廷嘉其憂國,遷廷尉,柔而能整。為人廉潔敦重。累遷大司農。卒諡成。《隋書?經籍志》:“魏氏代漢,采掇遺亡,藏在秘書中外三閣。魏秘書郎鄭默,始制《中經》……” [22] 《隋書?經籍志》:“……,秘书监荀勗,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荀勗,(,,289),魏晉間樂律學家,有《晉中經簿》十四卷、《太樂雜歌辭》三卷和《荀勖集》二十卷見著于《新唐書?藝文志》。 [23] 李充,字弘度,江夏人。父矩,江州刺史。善楷書,妙參鍾索,世感重之。歷任參軍、縣令、大著作郞,以中書侍郞卒官。充幼好刑名之學,嘗著《學箴》。所注《尚書》及《周易旨》六篇、《釋莊論》上下二篇、詩賦表頌等雜文二百四十首,行於世。“于時典籍混亂,充刪除煩重,以類相從,分作四部,甚有條貫,秘閣以為永制。”(晉書?列傳第六十二) [24] 謝靈運(385-433),陈郡阳夏人,南朝宋詩人,謝玄孫,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从叔混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曾任永嘉太守,喜游覽,工山水詩,有《晋书》、《謝康樂集》傳世。曾“整理秘閣書,補足闕文。”《宋書》有傳。王儉(452,489) 字仲寶,南朝齊文學家、目錄學家,琅琊臨沂人也。幼有神彩,專心篤學,手不釋卷。依《七略》撰《七志》,又撰定《元徽四部書目》。《宋書》有傳。王亮,字奉叔,琅邪临沂人,晋丞相王导六世孫。謝朏,字敬沖,陳郡陽夏人。王,謝傳見《梁書》。“齊永明中,秘書丞王亮、監謝朏,又造《四部書目》,大凡一萬八千一十卷。”(《隋書?經籍志》) [25] 殷淳,字粹遠,陳郡長平人。官至中書黃門侍郞,撰《四部書目》凡四十卷,行於世。《新唐書?藝文志》作《四部書目序錄》三十九卷。傳見宋書。 [26] 偏安江左的东晋、南宋分别称建都中原时的西晋、北宋为“中朝”。南北朝时,亦称南朝为“中朝”。《晋书?王隐传》:“時著作郎虞預私撰《晉書》,而生長東南,不知中朝事,數訪於隱。” 有時也指朝中、中原。 [27] 任昉,字彥升,樂安博昌人。官至禦史中丞,秘書監,領前軍將軍。“自齊永元以來,秘閣四部,篇卷紛雜,昉手自讎校,由是篇目定焉。”《梁書?任昉傳》 [28] 劉峻(462-522),字孝標,本名法武。齊永明中,更改名峻字孝標。苦所見不博,聞有異書,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謂之“書淫”。天監初,召入西省,與學士賀蹤典校秘書。有《世說新語注》、《漢書注》著錄于《隋志》 [29] 古代諸侯春季朝見天子叫朝,秋季朝見為請。因稱定期參加朝會 為奉朝請。漢代退職大臣、將軍和皇室、外戚多以奉朝請名義參加朝會。晉代以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為奉朝請, 南北朝設以安置閒散官員,隋初罷之,另設朝請大夫、朝請郎,為文散官。祖暅,字景烁,祖沖之之子,梁代術數家,撰《天文錄》三十卷,在數學上創立了“祖暅原理”。“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隋書?經籍志》) [30] 宫苑名。三国吴建。故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古台城内。南朝宋元嘉时扩建,筑华光殿、景阳楼、竹林堂诸胜。其后齐梁诸帝,常宴集于此。南宋时尚有残存遗迹。又,弥勒成道后说法的僧园名。中有龙华树,故名。《弥勒下生成佛经》:“爾時彌勒於華林園,其園縱廣一百由旬。” [31] 指塵世。對“方外”而言。《莊子?大宗師》:“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內者也。?”唐劉知幾《史通?暗惑》:“豈知聖人智周萬物,才兼百行,若斯而已,與夫方內之士,有何異哉~”又,犹国内,域中。《史记?孝文本纪》:“方内安寧,靡有兵革。” [32] 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環境。又,指域外,邊遠地區。 [33] 班嗣,樓煩人,班彪從兄。“世在京師,家有賜書,內足於財。好老莊之道,不屑榮宦,恒居山,父党揚子雲以下,莫不造門。” (《藝文類聚?人部二十》)黃香,字文強,江夏安陸人,為人至孝,“香九齡,能溫席”即指此人。“博學經典,究精道術,能文章,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元和元年(西元84年),肅宗(漢章帝劉炟)詔香詣東觀(參見注18),讀所未嘗見書。”(《後漢書?文苑列傳第七十上》) [34] 房中,道家之房中术及其图书类目名称。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仙道録:一經戒,二服餌,三房中,四符圖。”此處泛指道家修道以期成仙,長生不老之類的圖書。 [35] 醫經,《汉书?艺文志》:“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裏,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此處泛指中醫理論的經經典著作。 [36] 譜,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統编成的表册、书籍。 [37] 《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普通四年即公元523年,為農曆癸卯年,歲陽為昭陽,歲名為單閼。 [38] 汉王充《论衡?超奇》:“博覽古今者爲通人。”泛指学识渊博通达的人。 [39] 劉杳(486-536),字士深,平原平原(大約在今山東平原縣)人。曾撰《要雅》五卷、《楚辞草木疏》一卷、《高士传》二卷、《东宫新旧记》三十卷、《古今四部书目》五卷。 [40] 據南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北紙用橫簾造紙紋必橫,又其質松而厚,謂之側理紙,桓溫問王右軍求側理紙是也。南紙用豎簾,故紋必豎。若二王真跡多是會稽豎紋竹紙。蓋東晉南渡後,難得北紙,又右軍父子多在會稽故也。”潘吉星《中國造紙技術史稿》已指出趙希鵠這段話不可盡信。但這段話至少可以讓我們知道,當時南方得要想得到北紙是很困難的,阮孝緒生于478年,當時南北對峙已經150多年了,如果不書南紙那該書什么紙呢,此外《南史?隱逸下》載阮孝緒之父“以清干流誉”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引此,釋為“清明能干”, 實在是想不出不書南紙和父親的“清干”有何聯系,故此處存疑。一說,“南紙”為賤紙,士族不用。這大約是當時也以用進口貨為時尚吧,因為“北紙”對于齊梁絕對是進口貨。 [41] 絲棉,此處指絮丝棉的衣服。 [42] 合藥,调配药物。宋孔平仲《續世說?雅量》:“有醫人合藥,失犀麝而逃。” [43] 值,遇到;碰上。《莊子?知北遊》:“明見無值。”成玄英疏:“值,會遇也。”王先謙集解:“雖明見之而無所值。” [44] 王晏(,-497),字士彥,琅邪臨沂人也。官至驃騎大將軍,領太子少傅,進爵為公。言論常非薄世祖故事,高宗雖以事際須晏,而心相疑斥,後,乃召晏于華林省誅之。 [45] 裴子野(468-530),字幾原,河東聞喜人。裴松之曾孫。與沛國劉顯、陳留阮孝緒、吳郡顧協、京兆韋棱,皆博極群書,深相賞好。累官至鸿胪卿,卒官,梁武帝諡曰貞子。 [46] 何胤(446-531),字子季,廬江灊(今安徽霍山)人。好學,從劉獻受易及禮記、毛詩,又入鍾山定林寺聽內典,其業皆通。起家齊秘書郎,出為建安太守。後入為太子中庶子,撰新禮。後,入山隱居以終。胤注《百法論》一卷,《十二門論》一卷,《周易》一卷,又作《毛詩隱義》十卷,《毛詩總集》六卷,《禮記隱義》二十卷,禮答問五十五卷,行於世。 [47] 麏麚,亦作“麕麚”。泛指鹿类动物。清刘大櫆《祭余少京兆文》:“艰虞废放,穷海之滨,麕麚之侣,犹不容身。” [48] 騄驥,指骏马。《文选?张衡,南都赋,》:“騄驥齊鑣,黄閒機張。” 李善注:“騄驥,駿馬之名也。” [49] 二闇,指南平原襄王偉晚年所撰玄學著作《二旨義》。《南史?列傳第四十二》:“晚年崇信佛理,尤精玄學,著《二旨義》,制《性情》、《幾神》等論。”校勘記:著二旨義“二旨”各本作“二暗”,據《梁書》及《冊府元龜》二九三改。 [50] 《南史?列傳第四十二》作“性情”。參見注49 [51] “世祖孝元皇帝,諱繹,字世誠,小字七符,高祖第七子也。”“所著《孝德傳》三十卷,《忠臣傳》三十卷,《丹陽尹傳》十卷。注《漢書》一百一十五卷,《周易講疏》十卷,《內典博要》一百卷,《連山》三十卷,《洞林》三卷,《玉韜》十卷,《補闕子》十卷,《老子講疏》四卷,《全德志》、《懷舊志》、《荊南志》、《江州記》、《貢職圖》、《古今同姓名錄》一卷,《筮經》十二卷,《式贊》三卷,文集五十卷。”(《梁書?本紀第五》)此處世祖即梁元帝蕭繹。 [52] 梁元帝(蕭繹)曾撰《丹陽尹傳》(《南史?隱逸下》作“丹陽尹錄”)、《妍神記》,稱帝前曾任宁远将军、会稽太守、侍中、宣威将军、丹阳尹等職。 [53] 阮孝緒《正史削繁》(隋志作九十四卷,新舊唐書并作十四卷) 古今書最 七略書三十八種六百三家一萬三千二百一十九卷 五百七十二家亡 三十一家存 漢書藝文志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三百六十九卷 五百五十二家亡 四十四家存 袁山松後漢藝文志書 八十七家亡 晉中經簿四部書一千八百八十五部二萬九百三十五卷 其中十六卷佛經書簿少二卷不詳所載多少一千一百一十九部亡 七百六十六部存 晉元帝書目四部三百五帙三千一十四卷 晉義熙四年祕閣四部目錄 宋元嘉八年祕閣四部目錄一千五百六十四帙一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五十五帙四百三十八卷佛經也) 宋元徽元年祕閣四部書目錄二千二十帙一萬五千七十四卷 齊永明元年祕閣四部目錄五千新足合二千三百三十二帙一萬八千一十卷 梁天鑒四年文德正御四部及術數書目錄合二千九百六十八帙二萬三千一百六卷(祕書丞殷鈞撰祕閣四部書少於文德書故不錄其數也) 新集七錄內外篇圖書凡五十五部六干>千二百八十八種八千五百四十七帙四萬四千五百二十六卷(六千七十八種八千二百八十四帙四萬三千六百二十四卷經書二百三種二百六十三帙八百七十九卷圖符) 內篇五錄四十六部三千四百五十三種五千四百九十三帙三萬七千九百八十三卷(三千三百一十八種五千二百六帙三萬七千一百八卷經書一百三十五種一百八十七帙七百七十五卷圖也) 外篇二錄九部二千八百三十五種三千五十四帙六千五百三十八卷(二千七百五十九種二千九百七十八帙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經書七十八帙一百四卷符) 七錄目錄 經典錄 內篇一 易部本四種九十六帙五百九十卷 尚書部二十七種二十八帙一百九十卷 詩部五十二種六十一帙三百九十八卷 禮部一百四十種二百一十一帙一千五百七十卷 樂部五種五帙二十五卷 春秋部一百一十一種一百三十九帙一千一百五十三卷 論語部五十一種五十二帙四百一十六卷 孝經部五十九種五十九帙一百四十四卷 小學部七十二種七十二帙三百一十三卷 右九部五百九十一種七百一十帙四千七百一卷 記傳錄 內篇二 國史部二百一十六種五百九帙四千五百九十六卷 注歷部五十九種一百六十七帙一千二百二十一卷 舊事部八十七種一百二十七帙一千三十八卷 職官部八十一種一百四帙八百一卷 儀典部八十種二百五十帙二千二百五十六卷 法制部四十七種九十五帙八百八十六卷 偽史部二十六種二十七帙一百六十一卷 雜傳部二百四十一種二百八十九帙一千四百四十六卷 鬼神部二十九種三十四帙二百五卷 土地部七十三種一百七十一帙八百六十九卷 譜狀部四十三種四百二十三帙一千六十四卷 簿錄部三十六種六十二帙三百四十八卷 右十二部一千二十種二千二百四十八帙一萬四千八百八十八卷 子兵錄 內篇三 儒部六十六種七十五帙六百三十卷 道部六十九種七十六帙四百三十一卷 陰陽部一種一帙一卷 法部十三種十五帙一百一十八卷 名部九種九帙二十三卷 墨部四種四帙一十卷 縱橫部二種二帙五卷 雜部五十七種二百九十七帙二千三百三十八卷 農部一種一帙三卷 小說部十種十二帙六十三卷 兵部五十八種六十一帙二百四十五卷 右一十一部二百九十種五百五十帙三千八百九十四卷 文集錄 內篇四 楚辭部五種五帙二十七卷 別集部七百六十八種八百五十八帙六千四百九十七卷 總集部十六種六十四帙六百四十九卷 雜文部二百七十三種四百五十一帙三千五百八十七卷 右四部一千四十二種一千三百七十五帙一萬七百五十五卷 術技錄 內篇五 天文部四十九種六十七帙五百二十八卷 緯讖部三十二種四十七帙二百五十四卷 曆算部五十種五十帙二百一十九卷 五行部八十四種九十三帙六百一十五卷 卜筮部五十種六十帙三百九十卷 雜占部十七種十七帙四十五卷 刑法部四十七種六十一帙三百七卷 醫經部八種八帙五十卷 經方部一百四十種一百八十帙千二百五十九卷 雜藝部十五種十八帙六十六卷 右十部五百五種六百六帙三千七百三十六卷 佛法錄三卷 外篇一 戒律部七十一種八十八帙三百三十九卷 禪定部一百四種一百八帙一百七十六卷 智慧部二千七十七種二千一百九十帙三千六百七十七卷 疑似部四十六種四十六帙六十卷 論記部一百一十二種一百六十四帙一千一百五十八卷 右五部二千四百一十種二千五百九十五帙五千四百卷 仙道錄 外篇二 經戒部二百九十種三百一十八帙八百二十八卷 服餌部四十八種五十二帙一百六十七卷 房中部十三種十三帙三十八卷 符圖部七十種七十六帙一百三卷 右四部四百二十五種四百五十九帙一千一百三十八卷 文字集略一帙三卷 序錄一卷 正史刪繁十四帙一百三十五卷序錄一卷 高隱傳一帙十卷序例一卷 古今世代錄一帙七卷 七錄一帙一十一卷 雜文一帙十卷 聲緯一帙十卷 右七種二十一帙一百八十一卷阮孝緒撰不足編諸前錄而載於此 孝緒陳留人,宋中領軍歆之曾孫,祖慧真臨賀太守,父彥太尉從事中郎。孝緒年十三,略通五經大義。隨父為湘州行事,不書南紙以成父之清[40]。年十六丁艱,終喪不服綿纊,[41]雖蔬食有味即吐之。在鍾山聽講,母王氏忽有疾,孝緒於講座心驚而反。合藥[42]須生人蔘,自採於鍾山高嶺,經日不值[43],忽有鹿在前行,心怪之,至鹿息處,果有人蔘,母疾即愈。 [44]通家權貴,來候之,傳呼甚寵,孝緒惡之,穿籬而遁。晏有所遺,拒而不齊尚書令王晏 納,嘗食醬而美,問之,乃王家所送,遂命覆醢。及晏被誅,以非黨獲免。常以鹿林為精舍,環以林池,杜絕交好,少得見者。御史中丞任昉欲造之,而不敢進,睨鹿林謂其兄履曰:“其室則邇。其人甚遠。”太中大夫殷芸贈以詩,任昉止之曰:“趣舍苟異,何用相干,”於是朝貴絕於造請。惟與裴貞子[45]為交(貞子即子野之諡),天監十二年祕書監傅昭薦焉並不到。天子以為苟立虛名以要顯譽,自是不復徵聘。故何胤[46]孝緒並得遂其高志。南平元襄(王)謂履曰:“昔君大父舉不以來遊取累,賢弟獨執其志何也,”孝緒曰:“若麏麚[47]盡可驂馭,何以異夫騄驥[48]哉,”王作二闇[49]及性情義[50]並以示之,請為潤色。世祖[51]著《忠臣傳》、集《釋氏碑銘》,《丹陽尹錄》、妍神記[52],並先簡居士,然後施行。鄱陽忠烈王,孝緒姊夫也,王及諸子歲時致饋,一無所受。嘗自筮死期,云與劉著作同年。是秋劉杳卒,孝緒睨曰:“吾其幾何,”數旬果亡,年五十八。皇太子遣使弔祭,賵贈甚渥。子恕追述先志,固辭不受。門人諡曰“文貞處士”。孝緒博極群書,無一不善,精力強記,學者所宗。著七錄、削繁[53]等諸書,一百八十一卷,並行於世。編次佛道以為方外之篇,起於此矣。 廣弘明集卷三
本文档为【阮孝绪七录古今书最.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594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8
浏览量: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