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音之麻虎[精华]

乡音之麻虎[精华]

举报
开通vip

乡音之麻虎[精华]乡音之麻虎[精华] 乡音之麻虎 引子 山西俗语“麻胡”考 刘大寿 儿时在平遥———现今世界文化遗产的乡下度过。每每夜间哭闹,母亲便以“麻胡”来吓唬,自己便恐惧,便用双手紧紧搂抱母亲,便哭闹声立停。“麻胡”,在我同代人的心中是一种凶恶的吃人的野兽。稍长,随母亲去邻村赶会,赶集,正正在玉米吐穗时。回家路上,见不远处田野里一只狼悠闲地正走向一片高粱地,大人们都说,那是“麻胡”,自己便紧紧拉住了母亲的手,催母亲快走。心中也便以为“麻胡”原来便是狼。至于“麻胡”两个字怎么写,是“麻胡”、“马虎”,还是“麻虎”,并不知...

乡音之麻虎[精华]
乡音之麻虎[精华] 乡音之麻虎 引子 山西俗语“麻胡”考 刘大寿 儿时在平遥———现今世界文化遗产的乡下度过。每每夜间哭闹,母亲便以“麻胡”来吓唬,自己便恐惧,便用双手紧紧搂抱母亲,便哭闹声立停。“麻胡”,在我同代人的心中是一种凶恶的吃人的野兽。稍长,随母亲去邻村赶会,赶集,正正在玉米吐穗时。回家路上,见不远处田野里一只狼悠闲地正走向一片高粱地,大人们都说,那是“麻胡”,自己便紧紧拉住了母亲的手,催母亲快走。心中也便以为“麻胡”原来便是狼。至于“麻胡”两个字怎么写,是“麻胡”、“马虎”,还是“麻虎”,并不知晓。 后来读了书,游了一些地方,知道以“麻胡”来恐吓小儿的,不仅是我的故乡平遥一地,山西全省、河北、内蒙古以至京津等省市区都是这样的。 公元2002年,全国集中开展了打击黑社会组织犯罪的专项斗争。山西省会太原一黑社会组织的头目名叫“三麻胡”,该黑社会组织被公安机关摧毁后,“三麻胡”上了报。有的报纸写作“三马虎”,有的写作“三麻虎”。某报刊登长篇通讯《“三麻虎”黑社会组织的覆灭》。文中“引子”称,何为“麻虎”,山西中部地区称狼为麻虎。以此比喻一些黑社会组织的凶残,同时,一锤定音,似乎“麻虎”确实就是指狼了。 想起了六七年前熟识的一位知名作家,在某晚报上连续写了三四篇文章,大谈特谈“麻虎”。到了,不知所云,不看“麻胡”边际。 其实,“马虎”、“麻虎”应写作“麻胡”。称“麻胡”为狼,错。麻胡,系指中国历史上两名凶残好杀的将军麻秋和麻祜。 麻胡之一———麻秋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六十七有“麻秋”条,“后赵石勒将麻秋者,太原胡人也。植性虓险鸩毒。有儿啼,母辄恐之麻胡来,啼声绝。至此为故事。”是说后赵主石勒有名部将叫麻秋,系太原羯,匈奴别支,人。麻秋残暴如猛虎,阴险似鸩毒。因是胡人,时人称其为麻胡。百姓惧怕他,民间每有小儿啼哭,其母就以“麻 胡来了”吓唬,小儿恐惧,哭声立停。这都成为故事了。 ,百家注,《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六十七 酷暴一,出自《朝野佥载》第33页第5段, 《资治通鉴》卷八十六?晋纪八中讲,“上党武乡羯人石勒,有胆力,善骑射。”石勒,公元274—333年,,字世龙,十六国后赵政权的创建者,原籍“上党武乡”。山西教育出版社《晋中史话》认作今“山西武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百科知识辞典》则认作今“山西榆社北”。石勒在其青少年时期和征战年代,于晋中、太原一带度过不少春秋,其势力曾达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等省部分地区。《资治通鉴》记载,麻秋先追随石勒,石勒死后又追随石勒弟石虎,东征西杀,凶残无比。打仗时,他动辄“诛×部千余人”,“斩首三千级”。到后来,麻秋想收编别人的部队,设宴下鸩毒,被发现,斩。 晋朝时,太原称太原郡、太原国,治所均设晋阳。所辖13县,多为现太原市、晋中市所属。当时太原、晋中一带百姓惧麻秋如虎狼,视其为恶煞凶神,以其恐吓小儿,当是情理中事,也是这一地区世代流传“麻胡来”恐吓小儿的源头。 麻胡之二———麻祜 明杨循吉辑《雪窗谈异》中收有唐颜师古《隋遗录》记,“大业十二年,炀帝将幸江都”,“命云屯将军麻叔谋,濬黄河入汴堤,使胜巨舰。叔谋衔命,甚酷。以铁脚本鹅试彼浅深,鹅止,谓汴河之夫不忠,队伍死冰下”。“至今儿啼,闻人言„麻胡来?即止”。 这段故事讲的是公元616年,隋炀帝杨广将游江都,命云屯将军麻叔谋疏通黄河入汴河道,以使其龙舟通过。麻叔谋接受了疏通河道的命令,他暴戾好杀,对民工极其残忍。麻以铁脚木鹅检验疏通中的河道浅深,铁脚木鹅通不过,就以疏通河道的人不忠的罪名,将其杀死于冰下。百姓对其极怕,常呼其名以止小儿夜啼。至唐朝时,还是每有小儿啼哭,听说“麻胡来了”,小儿立刻便不哭了。 麻叔谋,名祜,祜、胡音近形不同,时人称麻祜为麻胡。 鲁迅先生说“麻胡” 说到“麻胡”,不能不提及鲁迅先生。先生曾把麻叔谋当作胡人,并为此作了自我批评。先生在《朝花夕拾》集《后记》中,开头即写道——— 我在第三篇讲《二十四孝》的开头,说北京恐吓小孩的“马虎子”应作“麻胡子”,是指麻叔谋,而且以他为胡人。现在知道是错了,“胡”应作“祜”,是叔谋之名,见唐人李济翁做的《资暇集》卷下,题云《非麻胡》。原文如次,——— 俗怖婴儿曰,麻胡来,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神而验刺者,非也。隋将军麻祜,性酷虐,炀帝令开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风而畏,互相恐吓曰,麻祜来,稚童语不正,转祜为胡。只如宪宗朝泾将郝玭,蕃中皆畏惮,其国婴儿啼者,以玭怖之则止。又,武宗朝,闾阎孩孺相胁云,薜尹来,咸类此也。况《魏志》载张文远辽来之明证乎,,原注,麻祜庙在睢阳。鄜方节度李丕即其后。丕为重建碑。, 原来我的识见,就正和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贻讥于千载之前,真是咎有应得,只好苦笑。但又不知麻祜庙碑或碑文,现今尚在睢阳或存于方志中否,倘在,我们当可以看见和小说《开河记》所载相反的他的功业。 先生在这里“苦笑”着承认了一个错误,即以为麻叔谋为胡人。告知读者,麻叔谋的酷虐,如郝玭,如薜尹,“咸类此也”。麻叔谋的庙在睢阳。而麻叔谋名祜, 称为麻胡,是“稚童语不正,转祜为胡”的缘故。 先生说,“我在第三篇讲《二十四孝》的开头,说北京恐吓小孩的„马虎子?应作„麻胡子?,是为麻叔谋。”不妨将原文也照录如下,——— 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句话来恐吓孩子们。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那么,这麻叔谋乃胡人了。但无论他是甚么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麻叔谋的酷虐到蒸死小儿吃,令人发指。鲁迅先生表示了他的愤怒。但更使先生愤怒的是那些反对新文化、反对白话者。先生说,“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笔者此文,只为“麻胡”考,作为读者茶余饭后之话料而已。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正文 麻虎 刘老师的一番旁征博引,使我对家乡话有了更深、更高的认识,在悉心受教的同时,也大致说一说俺对“麻虎”的见解。 老人们常说“小孩得有怕怯【qié】,可做形容词、名词,”,的确,对于孩子,如果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怕、任性而为绝对不是好事,可是打孩子又下不了手,于是很多的地方方言口语中常常会有专门来吓唬不听话小孩的专有名词,或是传说中的凶神恶煞、鬼怪精灵,或是毒蛇猛兽。“麻虎”一词大概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了吧,“麻虎”在我家乡还有一个别称——“老谋”,呵呵,这里可不是指的被媒体称为“老谋【móu】子”的张艺谋,谋读作【māo】,其中的【ao】音为重读长音,舌根收缩舌尖顶住上膛,口型略圆前伸,为嘬 口呼。都说山东人说话舌头根子硬,呵呵,一点儿也不假,我们一般习惯把重读的字发成长音,声调多一、三声,很少有四声,因此语调不如同属北方方言的天津话那样的抑扬顿挫,更不消与吴侬软语比了,就用下划线来表示吧。呵呵,习惯性跑题,“老谋”又叫做“麻虎【mà hū】、【mà hu】”,如果小孩不听话,哭起来没完或者晚上不让小孩出门,,大人们一般都会用“老谋”、“麻虎”来吓唬,如同威震逍遥津的张辽之于吴国婴儿,刘黑七之于解放前夕鲁南儿童。而“老谋”和“麻虎”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知道,一说是狼,一说是某种专吃小孩的野兽,一般很少有人琢磨对错。记得以前听过连丽如的评书《大隋唐》,里面讲了开河总管麻叔谋吃小孩的故事,麻叔谋,一名麻叔夜,小名叫“麻虎子”,其他版本的评书《隋唐演义》也有记载。《大隋唐》是根据清朝褚人获的《隋唐演义》改编的,隋唐两代的故事,在宋、元期间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但作为长篇讲史小说却开始于明代。到了清初,长篇历史演义大量涌现,所涉及的内容上自远古,下至明朝,几乎构成了一个完整、细密的历史系列。《隋唐演义》就是这个系列中的一个环节。在《隋唐演义》问世之前,罗贯中曾经编纂了《隋唐志传》。到了明朝中期,林瀚作了改订,称为《隋唐两朝志传》。褚 人获就是以此书为主,又参考了明刊本《大唐秦王词话》、无名氏的《隋扬帝艳史》以及唐宋传奇、戏曲、民间传说等材料,如《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开元天宝遗事》、《太真外传》等。 麻叔谋的事正史中没有记载,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人的诸多笔记小说,如张鷟,660-740,的《朝野佥载》,此书记载朝野佚闻,尤多武后朝事。书中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酷吏的残暴揭露较多,也记述了不少神鬼怪异之事和琐语琐闻。而大运河分别于隋大业元年,605,六年,610,拓深和贯通施工。作者所记之事,已相隔数十年,虽然也不免道听途说,或因为唐王朝的故意歪曲而与事实有所出入,但究属第一手材料,可资参考者仍多,故不少记载为《资治通鉴》所取。当然关于封建社会吃人的记载并不少见,甚至明朝太监为了阉器再生专吃童男童女的脑髓等等,所有关于麻叔谋吃小孩的说法在民间有很大的可信度。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褚人获的《隋唐演义》所参考的戏曲——《牟尼合》,全名《马郎侠牟尼合记》,一名《牟尼珠》,作者是被列入奸臣、贰臣的东林党人、反东林党人的阮大铖,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字集之,号圆海,又号石巢、百子山樵。怀宁,今属安徽省,人。万历四十四 年(1616)进士。天启时官给事中,依附魏忠贤。崇祯元年(1628)起为光禄卿。魏党败,以附逆罪罢斥为民,乃匿居南京,力求起用,受阻于东林党和复社。明亡后,与马士英迎立福王,弘光时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对东林、复社诸人罗织罪名,进行报复。南京破后降清,随清军攻仙霞关时死于道途。阮大铖作传奇9种。现存《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世称《石巢四种》。《忠孝环》、《桃花笑》、《井中盟》、《狮子赚》、《赐恩环》未见传本。 其中《牟尼合》为《石巢四种》中最有思想的作品。剧中麻叔谋是一个弄臣,吃婴儿成瘾,原型即为开运河的麻叔夜,剧中《巡噬》一出列出了麻叔谋索取的食物,写道“素性从来淡泊,并长川随从,支应无多。蒸羊炮鳖与烧鹅,苏油蒟酱,一种用胡椒科植物做的酱,味香。,松柴火,珠形瑶柱,银丝燕窝,双螯紫蟹,多脂黄雀。还要紫河车胞内人参果。”除去奢侈的诸多东西,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紫河车胞内人参果”,记得看《济公传》时知道,那是还孕妇肚子中的胎儿。中军陶榔儿解释说,“俺老爷讲修养,炼长生药,时常要两三月的娃娃,切得白洋洋的,蒸熟了,叫杨花饭,当补药吃。”真是惨无人道、灭绝人寰。下面一出《索啖》,龙堂寺坊长说,“如今官府不寻常,如怒隼,似 贪狼,婴儿轮流供方丈。”当荀氏知道坊长索要自己的幼子是为了给麻总管做“馍头胀”时,“仰天叫苦,天也忒胡涂相,似哑如聋,没些儿形响。那麻叔谋啊,你就是豺狼,豺狼无此猖。” 综上所述,我认为,鉴于麻虎一词的另一种称呼“老谋”,说明原型为麻祜,又名麻叔谋,确实残暴嗜杀,曾经与张辽和刘黑七一样被用来吓唬当时的小孩,几十年后被唐人记入笔记小说,再经宋元时的正史与民间加工,终于在明末清初被整理成评书、戏曲,广为传唱,与民间传说相互影响,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传说恶魔。 大概由于传说中的麻虎吃小孩,一到黑天家家户户都把自己的小孩藏起来,久而久之便在孩子们中形成了“藏麻虎”的游戏,即捉迷藏。我小时候几乎天天晚上玩儿,有时,不管是该我藏还是捉,没人看见就悄么声【shē】的回家,嘿嘿,想起来就忍不住的笑。一般负责捉的要用手捂着眼,小孩自有小聪明,通常用手捂着眼而手指头并不并紧,偷偷的从手缝里观察小伙伴们的动静,因此产生了个俗语,叫“打,搭,麻虎眼”,现在一般作“马虎眼”,是下级对付上级的常用手段,想想这种“小儿科”纯粹是掩耳盗铃,值得玩味的是这是经过广大干部实践证明、确实凑效的、颠扑 不破的官场真理,真怀疑是不是官越大就越年轻……呵呵,成语“马马虎虎”的出处或许也是源于此吧。 小时候的冬天,为了保暖和方便使用,母亲都会给我们做一种特别的棉裤,在棉裤的前腰缝上一块絮的薄一点儿的袄片,左右上角分别留有扣眼,在后腰再缝上用双层布做的“襻【pàn】儿”,在背后交叉过肩,扣在扣眼里,样式如连身吊带裤,在位于两边“叉腰肌”的棉裤上又再分别缝上“襻儿”,系在腰中当做腰带,俗称“麻虎嘴子”。形象的把这种几乎包裹小孩全身的棉裤比喻成吞下小孩的麻虎嘴。我四五岁时一直为开裆的“麻虎嘴子”,直到上学后才合上。
本文档为【乡音之麻虎[精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30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03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