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XX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XX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举报
开通vip

XX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XX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单元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第7~27页。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   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   (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   行学习的。除法的含...

XX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XX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内除法(一)》   单元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第7~27页。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   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   (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   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   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   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3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6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7~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1~4小题。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图片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情境导入,教学例1。   (1)、二(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3)、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分法一:1   4分法二:1   2   3分法三:2   2   2   2、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   (1)、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把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像刚才的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2个是一份。   (2)、同学们再说说上面的分法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吗?   (4)、学生交流、汇报   4、及时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时说说为什么是平均分或为什么不是平均分?   (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并采用多种形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会描述平均分的结果。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1)、讨论平均分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分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   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个,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橘子分完。   分法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橘子分完。   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5)教师小结。   把一些物品案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几个几个地分比较快。   2、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3、分一分。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4、完成教材第9页下的“做一做”。   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请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再连一连或圈一圈,最后说出自己的分法和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小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完成教材第9页完成练习二第2小题。   把9个笑脸平均贴在3条线上,每条线上应贴()个。   (1)、理解题意。   (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3、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3小题。   把12个风车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1)、理解题意。   (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4、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4小题。   有24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根。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根。   (1)、理解题意。   (2)、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4)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理解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而且知道了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还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结果,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均分   例1:   二(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   分法一:114分法二:123分法三:222   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分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   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个,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橘子分完。   分法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橘子分完。   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六、教学反思   。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0页,例3及“做一做”的第1、2小题和练习二的第5、6小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教学重点: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熟练地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分圆的方法是平均分吗?   ○○○○○○   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探究新知,学习例3.   、情境引入   昨天,我们帮二(一)班的同学分了糖果,今天我们再帮他们分分果冻。【出示例3】例3: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请学生认真读题,同桌相互说说意思,再请学生说给大家听。(学生明确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每一份分2个果冻,有8个果冻,能分成几份?)   2、合作探索   请学生自己思考,想想该怎样解决问题,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也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后,再由学生汇报结果。   (1)2个2个地分,分了4组,正好分完;   (2)想乘法口诀,二几得八;   操作结果: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3、教师小结。   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实际圈一圈、分一分、数一数分成了几份或几组。   三、巩固新知,运用新知。   、完成第10页下面“做一做”的第1小题。   摆一摆,填一填。   (1)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份。   (2)把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份。   请学生先跟同桌说说怎样分,再说给大家听听。   2、完成第10页下面“做一做”的第2小题。   圈一圈、填一填。   每2个装一盒,可以装()盒。   6个杯子,每4个装一盒,可以装()盒。   每8个装一盒,可以装()盒。   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数一数后,再汇报自己是怎样分的,分得的最后结果是什么。   3、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5、6小题。   第5小题。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只小熊。   第6小题。14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袋。   8个玉米,可以装()袋。   请学生自己思考,想想该怎样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独立完成后再由学生汇报结果并进行评价。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平均分的方法,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是的,平均分就   是要把每一份都分得同样多,我们可以按指定的份数来平均分,也可以按每几个一份来平均分。   五、板书设计。   平均分   按每几个一份   例3: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1)2个2个地分,分了4组,正好分完;   (2)想乘法口诀,二几得八;   操作结果: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实际圈一圈、分一分、数一数分成了几份或几组。   课后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平均分”综合练习课。教材第12页练习二的第7~9小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较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平均分,先给同位说说,再说给大家听听。要求说说把几个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二、分层练习:   、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7小题。   (1)有15个木块,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请学生用学具表示木块,先想一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平均分的哪一种分法,再动手分一分,汇报时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作出评价,最后填空。   (1)有15个木块,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5)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8小题。   上面一共有()张风筝画片。如果每6张画片做一个风筝,可以做()个。   (1)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让学生明确题中告诉我们:有6组风筝画片,每组有4张。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求“一共有()张风筝画片?”第二个问题其实是把24张风筝画片每6张分成一份,做成一个风筝,问一共可以做多少个风筝?   (2)请学生自己圈一圈,填一填,集体订正、评价   3、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9小题。   把18平均分,和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分法。   此题是一道开放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再动手分一分,最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板书出孩子们的不同分法,并引导学生对比各种分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对平均分的进一步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平均分就是要把每一份都分得同样多,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仔细分析,判断是按指定的份数来平均分还是按每几个一份来平均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课后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3页,例4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呢?大熊猫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竹笋了。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来解决跟竹笋相关的问题。【出示例4】   2、学习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1)理解题意。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读法。   2表示被平均分的竹笋总数,写在除号前,4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3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写在等号后面。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就是:12÷4=3,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条。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4)、小结。   2、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0÷()=()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根。   0÷()=()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4)、小结。   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3小题。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8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最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4)个。   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   ÷   4=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课后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4页,例5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4~6小题。   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例5。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猫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0÷4=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把20这个数4个4个地分,可以分成()个4。   20里面有几个4?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因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求能放多少盘?”也是平均分,所以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5   被除数   除数   商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猫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教材第14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2,每份2个,分成了()份。   2÷()=()   2,每份3个,分成了()份。   ()÷()=()   2,每份6个,分成了()份。   ()÷()=()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4)、小结。   2、教材第14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0÷5=215÷3=518÷2=948÷8=656÷7=828÷4=7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说出哪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几,说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3、教材第15~16页练习三的第4~6小题。   (1)、练习三第4、5小题。   第4小题。12个灯泡,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个灯座。   第5小题。圈一圈,填一填。24里面有()个4。20里面有()个5。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小题。   写出除法算式。   6除以3等于2。()÷()=()   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   先让学生看清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写出算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   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现在更加清楚地明白了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我们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五、板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20   ÷   4=5   被除数   除数   商   六、课后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综合练习课。教材P16~17页练习三的第7~11小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   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小题。   把下面的圆片平均分并说给同桌听,再写出除法算式。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第16页练习三的第8小题。   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有6把萝卜,每把5个。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9小题。   按照算式圈一圈。   0÷2=5   0个海螺   5÷3=5   5只纸船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1小题。   将口诀补充完整或填出未知乘数。   ()×2=4   4×()=12   3×()=6   三()十二   ()×4=20   2×()=8   ()五二十五   二()十二   二()一十   5×()=15   ()三得九   四()十六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每个算式或每句口诀该怎样填。   (2)、全班交流汇报。   (3)、这道题给你什么启发?   3、学生独立完成16页练习三的第7小题。   用圆片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4÷7=()8÷2=()18÷9=()24÷6=()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完成,全班交流并评价。   4、数学知识分享。“你知道吗?”   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同时为后面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文档为【XX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妍妍文库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9-03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