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举报
开通vip

微生物名词解释微生物(MicrobeorMicroorganism):一群形态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的低等生物的统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无菌技术:防止实验操作过程中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原核微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做核区(nucleareregion)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真核微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有核膜包裹的、具有真正细胞核的生物。霉菌(mold):具分支或不分支的繁茂菌...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MicrobeorMicroorganism):一群形态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的低等生物的统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无菌技术:防止实验操作过程中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原核微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做核区(nucleareregion)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真核微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有核膜包裹的、具有真正细胞核的生物。霉菌(mold):具分支或不分支的繁茂菌丝的“丝状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的名词)异化菌丝(霉菌菌丝的特化):霉菌菌丝的某一部分分化成形态特殊的菌丝;这些形态特殊的菌丝往往构成一种具有固定形状的结构。菌核:菌丝团组成的一种硬的休眠体。有暗色的外皮。环境适宜时生出分生孢子梗。假根:根霉的匍匐枝与基质接触处分化形成的根状菌丝。显微镜下色深。作用是固着和吸收营养。脂蛋白:以共价键把外膜层连接在肽聚糖内壁层上。孔蛋白:三聚体跨膜蛋白,中间有孔道。通过孔的开和闭,能够阻挡抗生素进入外膜层。周质空间(periplasmicspace,periplasm):又叫壁膜间隙,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空间,呈胶状。球状体(Sphaeroplast):叫原生质球。残余部分细胞壁。G-细菌形成,有外膜的原生质体。细胞膜:细胞膜是紧贴细胞壁内侧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富有弹性的半透明薄膜。有选择性。载色体:光合细菌光合作用部位,单层与细胞膜相连的内膜环绕,含色素、光合磷酸化所需酶系和电子递体。间体(mesosome,或中体):一种由细胞质膜内褶形成的囊状构造。充满层状、管状的泡囊。细胞质(Cytoplasm):除核区外的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质粒: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的环状双螺旋DNA分子,稳定遗传。羧酶体(carboxysome):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气泡(gasvacuoles):是许多光合型、无鞭毛水生菌中充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核区(nuclearregionorarea):原核生物特有的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一个大型环状DNA分子,无组蛋白。芽孢(endosporeor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伴孢晶体(parasporalcrystal):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糖被(glycocalyx):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称为糖被。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一、术语和名词1.营养物质(nutrient)微生物从外界摄取的用于生物合成和产生能量的物质,以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代谢活动。2.主要元素或大量元素(macroelement)微生物细胞干重的95%以上由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铁等少数几种元素组成,将这些微生物生长需要量相对较大的元素称为主要元素。3.微量元素(traceelement或microelement)微生物细胞需要量很小的元素,包括锰、锌、铜、钴、镍、硒等。4.碳源(sourceofcarbon)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5.氮源(sourceofnitrogen)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6.蛋白胨(peptone)将肉、酪素或明胶用酸或蛋白酶水解后干燥而成的,富含有机氮化合物及一些维生素和糖类的粉末状物质,用于配制培养基。7.牛肉浸膏(beefextract)瘦牛肉组织浸出汁浓缩而成的,富含水溶性糖类、有机氮化合物、维生素、盐等的膏状物质,用于配制培养基。8.酵母浸膏(yeastextract)酵母细胞水溶性提取物浓缩而成的,富含B类维生素及一些有机氮化合物和糖类的膏状物质,用于配制培养基。9.生长因子(growthfactor)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且需要量很小,而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10.水活度值(water。activity,aw)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的蒸汽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气压力之比值。大多数微生物只能在水活度值接近0.98或更高的环境中生长。11.自养型生物(autotroph)以CO2为惟一或主要碳源的生物。12.异养型生物(1leterotroph)以还原性有机物为主要碳源的生物。13.光能营养型生物(phototroph)以光能为能源的生物。14.化能营养型生物(chemotroph)以有机物或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的生物。15.无机营养型生物(1ithotroph)以还原性无机物为电子供体的生物。16.有机营养型生物(organotroph)以有机物为电子供体的生物。17.光能无机自养型(photolithoautotrophy)利用光能、无机电子供体(H2、H20、H2S、S等)并以C02为碳源的生物。18.光能有机自养型(I)hotoorganoheterotroph)r)利用光能并以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及碳源的生物。19.化能无机自养型(chemolithoautotrophy)氧化还原性无机物获得能量和电子,以CO2为碳源的生物。20.化能有机异养型(chemoorganoheterotrophy)氧化有机物获得能源、电子及碳源的生物。21.腐生型(metatrophy)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如动植物尸体和残体)的化能有机异养型生物。22.寄生型(paratrophy)寄生在活的寄主机体中的化能有机异养型生物,离开寄主不能生存。23.兼养型生物(mixotroph)兼有自养和异养代谢过程的微生物,利用无机电子供体和有机碳源。24.原养型(prototroph)与自然发生的同种其他个体一样,具有相同营养需求的微生物。25.培养基(culturemedium)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26.复合(天然)培养基(complexmedium)含有化学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或化学成分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的培养基,也称非化学限定培养基(chemicallyundefinedmedium)。27.合成培养基(synthetic.medium)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也称化学限定培养基(chemicallydefinedmedium)。28.固体培养基(solid.medium)在液态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凝固剂而制成的固体状态的培养基。29.半固体培养基(semisolidmedium)在液态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的量比固体培养基中的少而制成的半固体状态的培养基。30.液体培养基(1iquidmedium)不含凝固剂的液态培养基。31.基础培养基(minimummedium)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所需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32.加富培养基(enrichmentmedium)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用于培养营养要求比较苛刻的异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33.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medium)在培养基中加入能与特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发生特征性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34.选择培养基(selectivemedium)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微生物的生长,将所需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选择分离出来。35.琼脂(agar)由藻类(石花菜)中提取的一种高度分支的复杂多糖,用作凝固剂配制固体、半固体培养基。36.明胶(gelatin)由胶原蛋白制备的培养基凝固剂。37.透过屏障(permeabilitybarrier)微生物细胞表面由原生质膜、细胞壁、荚膜及黏液层组成的限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屏障。38.扩散(diffusion)营养物质通过原生质膜上的含水小孔,由高浓度胞外(内)环境向低浓度胞内(外)进行运输的过程。39.促进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营养物质由载体(透过酶)辅助的跨质膜扩散过程。40.透过酶(permease)一种由膜结合载体蛋白质或由两种以上蛋白质组成的系统,能帮助营养物质跨膜运输。41.被动运输(passivetransport)包括扩散和促进扩散在内的依靠膜内外被运输物质浓度差而进行的物质运输方式。42.主动运输(activetransport)在载体的帮助下,依靠细胞提供的能量进行的物质跨膜运输,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43.初级主动运输(primaryactivetransport)由电子传递系统、ATP酶及细菌视紫红质引起的质子跨膜运输,在原生质膜内外建立质子浓度差。44.能化膜(energizedmembrane)细胞通过消耗呼吸能、化学能及光能,引起胞内质子(或其他离子)外排,在原生质膜内外建立质子浓度差(或电势差),使膜处于充能状态。45.次级主动运输(secondaryactivetransport)能化膜质子浓度差(或电势差)消失过程中偶联的其他物质的运输。46.同向运输(symport)某种物质与质子通过同一载体以相同方向进行的次级主动运输。47.逆向运输(antiport)某种物质与质子通过同一载体以相反方向进行的次级主动运输。48.单向运输(uniport)在能化膜质子浓度差(或电势差)消失过程中,某种物质单独通过某一载体进行的次级主动运输。49.基团转位(grouptranslocation)物质通过载体帮助,在一个较复杂的运输系统的作用下进行的跨膜主动运输,被运输物质在该过程中化学性质发生改变。50.Na+,K+一ATP酶(Na+,K+一ATPase)存在于原生质膜上的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利用ATP的能量将胞内Na+‘泵”出胞外,而将胞外K+‘泵”入胞内,也称Na+,K+一泵。51.ATP结合盒式转运蛋白(ATP—bindingcassettetransporters,ABCtransporters)利用ATP的能量跨膜转运物质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的膜蛋白复合体,行使功能,简称ABC转运蛋白。需要一种质膜外底物结合蛋白来52.膜泡运输(membranevesicletransport)存在于真核微生物(如变形虫)中的一种通过胞吞作用运输营养物质的方式。53.胞吞作用(endocytosis)细胞通过原生质膜吸附、包裹并吸收溶质或颗粒物质的过程。54.胞饮作用(pinocytosis)通过原生质膜包裹液态物质的胞吞作用。55.吞噬作用(phagocytosis)通过原生质膜包裹颗粒状物质的胞吞作用。56.铁载体(siderophore)微生物细胞向胞外分泌的一种能络合Fe3+的小分子化合物,铁一铁载体复合物通过ABc转运蛋白进入细胞。第五章微生物代谢一、术语或名词1.分解代谢(catabolism)也称产能代谢,生物氧化,是指大分子物质在细胞内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产生能量的过程。2.合成代谢(anabolism)是指利用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复杂大分子物质,并消耗能量的过程。3.糖酵解(glycolysis)无氧条件下,异养生物降解葡萄糖生成两个丙酮酸并产生能量的过程。是葡萄糖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4.发酵(fermentation)广义的发酵,泛指一切利用微生物进行生产的过程,多指传统的与实际生产有关的工业化生产,多是好氧过程,如氨基酸发酵、抗生素发酵、单细胞蛋白生产等。微生物生理学上的发酵又称狭义的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5.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发酵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些高能化合物的生成,如EMP途径中的甘油酸一1,3一二磷酸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这些高能化合物可以直接偶联ATP或GTP的生成。底物水平磷酸化可以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可以存在于呼吸过程中,但产生能量相对较少。6.乙醇发酵(alcoholicfermentation)有两种方式,葡萄糖在酵母和某些细菌(如Sarcina、:Enterobacteriaceae)中经EMP途径,或者某些细菌(如运动发酵假单胞菌)中经ED途径降解成丙酮酸,进一步生成乙醛,乙醛还原生成乙醇。7.乳酸发酵(1acticacidfermentation)有两种方式,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被NADH还原为乳酸,终产物只有一种乳酸,称为同型乳酸发酵(1lomolacticfermentation);葡萄糖经PK、HK或H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代谢终产物除乳酸外,还有乙醇或乙酸,故称异型乳酸发酵(heterolacticfermentation)。8.呼吸(respiration)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有氧呼吸(aerobicrespiration),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无氧呼吸(anaerobicrespiration)。9.电子传递系统(electrontransportsystem)一系列膜相关电子载体,把电子传递给最终的电子受体,除了泛醌之外,电子载体在膜上的排列顺序为还原电位最负到最正。一般电子传递系统的组成及电子传递方向为:NAD(P)一FP(黄素蛋白)一Fes(铁硫蛋白)一CoQ(辅酶Q)一cytb_Cytc_CytaCyta3。10.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在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形成的NAD(P)H和FADH:,通过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电子受体(氧或其他氧化性化合物),同时偶联ATP合成的生物过程。11.巴斯德效应(Pasteureffect)当微生物从厌氧条件转换到有氧条件时,微生物转向有氧呼吸,糖分解代谢速率降低。12.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又称硝酸盐呼吸(nitraterespiration),以硝酸或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的无氧呼吸,此过程中硝酸盐还原形成气态产物NO、N2。13.同化型硝酸还原(assimilativenitratereduction)在厌氧或好氧条件下,某些兼性厌氧细菌还原硝酸为亚硝酸,进一步转变成铵,作为氮源被细胞利用。14.异化型硝酸还原(dissimilartivenitratereduction)硝酸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被还原成亚硝酸,分泌到细胞外或形成N:被释放。在这个过程中,硝酸只作为电子受体,用于生物氧化产能,而不作为细胞氮源。15.Stickland反应(Sticklandreaction)某些微生物利用氨基酸作为碳源、能源和氮源。以一种氨基酸作为供氢体而氧化,另一种氨基酸作为电子受体被还原的生物氧化产能方式,产能效率低,每分子氨基酸产生1个ATP。16.化能自养菌(chemoautotrophs)还原CO2的ATP和还原力[H]是通过还原性无机化合物(NH4+、NO2_、H2S、S0、H2和Fe2+)的氧化而获得的,产能途径是氧化磷酸化,一般为好氧菌。17.不产氧光合作用(anoxygenicphotosynthesis)又称环式光合磷酸化,光合细菌所特有。光能驱动下,电子从菌绿素分子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的循环,又回到菌绿素,期间产生ATP,还原力来自环境中的无机化合物供氢,不产生氧气。18.产氧光合作用(oxygenicphotosynthesis)又称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所共有。光能驱动下,电子从光反应中心I(PsI)的叶绿素a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连同光反应中心Ⅱ(PsⅡ)水的光解生成的H’,生成还原力;光反应中心Ⅱ(PsⅡ)由水的光解产生氧气和电子,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给光反应中心PsI,期间生成ATP。19.紫膜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bypurplemembrane)紫膜由细菌视紫红质蛋白和类脂组成,细菌视紫红质蛋白功能与叶绿素相似,能吸收光能,并在光量子驱动下起着质子泵的作用,将质子泵出紫膜外,从而形成紫膜内外的质子梯度差(质子动势),驱使ATP的形成。20.代谢补偿途径(replenishmentpathway)或代谢物回补顺序(anapleroticsequence),是指能补充两用代谢途径中因合成代谢而消耗的中间代谢产物的那些反应。如微生物特有的乙醛酸循环。21.初级代谢(primarymetabolism)微生物细胞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通过分解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22.次级代谢(secondarymetabolism)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动无明确生理功能的物质的过程。23.变构效应(allosterism)别构酶的活性可以被小分子激活剂或者抑制剂改变,激活剂或者抑制剂借助于非共价键,可逆地同酶蛋白分子上的调控部位相结合,引起酶的三维结构的改变,导致酶的催化部位的活性发生变化。24.反馈抑制(feedbackinhibition)每个代谢途径都至少有一个限速酶(pacemakerenzyme),催化代谢途径中的限速反应,一般是代谢途径中第一步反应的催化酶。代谢途径的终端产物常常抑制第一步反应的可调控酶的活性,此调控作用称为反馈抑制。25.酶合成阻遏(repressionofenzymesynthesis)DNA分子上每一个操纵元都产生一个阻遏蛋白,在合成过程中,阻遏蛋白不能结合在操纵子部位上。然而,辅阻遏物可以与阻遏蛋白结合,改变阻遏蛋白的构象,因此可以与操纵子部位结合。这样mRNA的合成终止,蛋白质合成不能发生。26.酶合成诱导(inductionofenzymesynthesis)调节基因产生的阻遏蛋白可以与操纵元上的操纵子部位结合,因此关闭了诱导物时,诱导物与阻遏蛋白结合,因转录发生。mRNA的转录,阻止了蛋白质的合成。当培养基中加入阻止了阻遏蛋白与操纵子部位的结合,操纵子开放,基第七章病毒一、术语或名词1.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effect,CPE)动物病毒感染敏感细胞培养引起的其显微表现的改变,如细胞聚集成团、肿大、圆缩、脱落、细胞融合成多核细胞及细胞内出现包涵体,乃至细胞裂解等。2.盲传(blindpassage)将取自经接种而未出现感染症状的宿主或细胞培养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再接种传递给新的宿主或细胞培养,即重复接种,以提高病毒的毒力或效价。3.感染性测定(assayofinfectivity)因感染引起宿主或细胞培养某种特异性病理反应的感染性病毒颗粒数量的测定。4.感染单位(infectionsunit,IU)能够引起宿主细胞培养一定特异性病理反应的病毒最小剂量。5.效价(title)又称滴度,以单位体积(mL)待测病毒样品液中所含的病毒感染性单位的数目(1U/mL)。6.噬菌斑(plague)经适当稀释的噬菌体标本接种于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在细菌菌苔上形成的圆形局部透明溶菌区域。7.蚀斑(plague)又称空斑,经适当稀释动物病毒标本接种于动物单层细胞培养,并辅以染色,在细胞单层上形成的可识别的局部病变区域。8.半数效应剂量(50%effectdose)使试验单元群体中的半数(50%)个体出现某一感染反应所需的病毒剂量,其值以50%试验单元出现感染反应的病毒稀释液的稀释度的倒数的对数值表。9.中和作用(neutralization)特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毒粒作用,使其失去感染性、抑制病毒的繁殖。10.中和抗体(neutralizingAbs)能够中和病毒感染性的病毒抗体。11.毒粒(virion)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亦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Dulbacco等(1985)指出,毒粒是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它们被蛋白质外壳包围,有的还有一附加膜(包膜)以保护其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宿主细胞的载体。12.壳体(capsid)又称衣壳,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13.蛋白质亚基(proteinsubunit)以次级键结合,构成病毒壳体的蛋白质单体,其同义语为原体(protomer).14.壳粒(capsomer)在病毒的二十面体壳体构成中,一定数目的蛋白质亚基,以特殊方式聚集所形成的在电镜下可见的结构,其同义语为形态学单位(morphologicalunit)15.五聚体(pentamers)由5个蛋白质亚基聚集形成的壳粒,因其在壳体结构中与其他的壳粒相邻,所以又称五邻体(penton)。亚6.六聚体(hexmers)由6个蛋白质亚基聚集形成的壳粒,因其在壳体5个结构中与6个其他的壳粒相邻,所以又称六邻体(hexoH)。17.核壳(nucleocapsid)又称核衣壳,病毒的壳体与其包闭着的核酸和内部蛋白一起所构成的复合结构,一些简单的病毒的毒粒就是一个核壳结构。18.包膜(envelope)又称囊膜,一些病毒核壳外所覆盖着的脂蛋白膜,系病毒成熟时,自细胞质膜、核膜或高尔基体膜等以芽出的方式成熟时,由细胞膜衍生而来。病毒包膜的结构与生物膜相似,是脂双层膜,在包膜形成时,细胞膜蛋白被病毒编码的包膜糖蛋白取代。19.刺突(spike)又称钉状物,病毒表面的向外凸出的突起,包膜表面的糖蛋白突起称包膜突起(peplomer),或称膜粒。20.正链RNA(plusstrandRNA)若病毒的ssRNA可以作为mRNA直接进行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则规定它为正极性(+意义),即为正链RNA(+RNA)。21.负链RNA(minusstrandRNA)为负极性(—意义),即为负链(—RNA)。若病毒的·ssRNA序列与其mRNA互补,则规定它22.双意RNA(ambisenseRNA)病毒的ssRNA部分为正极性,部分为负极性。23.转染(transfection)将从病毒毒粒或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分离纯化的病毒核酸实验性地导入细胞,现在已用来泛指将外源核酸导人细胞。24.感染性核酸(infectiousnucleicacid)以转染方式导入细胞后能够完成复制循环,产生病毒子代的病毒核酸,否则为非感染性核酸。25.分段基因组(segmentedgenome)由数个不同的核酸分子构成的病毒基因组。26.结构蛋白(structureprotein)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感染性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包括壳体蛋白,包膜蛋白和毒粒酶。27.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eprotein)由病毒基因组编码、在病毒复制时产生并在其中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结合于毒粒之中的蛋白质。28.吸附(attachment)病毒通过其表面蛋白与敏感宿主细胞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导致病毒颗粒固着于细胞表面的过程,吸附是病毒复制的第一阶段。29.一步生长试验(one—stepgrowthexperiment)以适量的病毒同步感染处于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培养的高浓度敏感细胞,以致可由细胞群体发生的病毒复制事件推知单个细胞发生的病毒复制的试验。30.潜伏期(1atentperiod)从病毒吸附于细胞到受染细胞释放出子代病毒所需的最短时间。3重.裂解量(burstsize)每个受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的平均数目,其值等于稳定期病毒效价与潜伏期病毒效价之比。32.隐蔽期(eclipseperiod)自病毒颗粒形式在受染细胞内消失到新的感染性病毒子代颗粒出现的时间。33.病毒入胞(viropexis)病毒利用细胞的内吞功能进入细胞。34.前基因组(progenome)乙型肝炎病毒在受染细胞核内利用宿主RNA聚合酶转录产生的3.4kbmRNA,为病毒利用逆转录酶进行DNA合成的模板。35.装配(assembly)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新合成的病毒结构组分以一定方式结合,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的过程,亦称成熟(maturation)或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36.允许细胞(permissivecell)病毒能在其内完成复制循环,产生子代病毒的细胞,反之病毒不能在其内复制的细胞为非允许细胞。37.非增殖性感染(uon—productiveinfection)由于病毒或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没有子代病毒产生的感染。38.限制性感染(restrivtiveinfection)因细胞的瞬时允许性产生,其结果或是病毒持续存在于受染细胞内不能复制,直到细胞成为允许细胞,病毒能繁殖,或是一个细胞群体仅有少数细胞产生病毒子代。39.缺损病毒(defectiveviruses)基因组有缺损,必须依赖于其他病毒基因或病毒基因组才能复制的病毒。有生物活性的缺损病毒包括干扰缺损病毒、卫星病毒、条件缺损病毒和整合的病毒基因组。40.干扰缺损病毒(defectiveinterferingviruses)完全病毒复制时产生的一类亚基因组的缺失突变体。在病毒以高感染复数感染时能以较高频率产生。由于其基因组有缺损,所以必须依赖于同源的完全病毒才能复制,同时亦能干扰其完全病毒的复制。41.卫星病毒(Satilliteviruses)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绝对缺损病毒,其必须依赖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才能复制,同时亦可干扰其辅助病毒的复制。42.条件缺损病毒(coditionallydefectiveviruses)即基因组发生了突变的病毒条件致死突变体。它们在允许条件下能够正常繁殖,在非允许条件或称限制条件下导致流产感染发生。43.整合感染(integratedinfection)病毒感染细胞后,因病毒与细胞的性质,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染色体,并随细胞分裂传递给子代细胞。44.烈性噬菌体(virulentphage)感染细菌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的噬菌体。45.溶源性(1ysogeny)感染细胞后噬菌体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子代噬菌体产生的现象。46.温和噬菌体(temperatephage)能够导致溶源性发生的噬菌体,又称溶源性噬菌体(1ysogenicphage)。47.原噬菌体(prophage)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式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48.溶源性细菌(1ysogeniecbacteria)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49.自发裂解(spontaneons!ysis)自然情况下的溶源性细菌的裂解,但裂解量较少。50.诱发裂解(inductive!ysis)经紫外线、环氧化合物等理化因子处理,溶源性细菌发生的大量裂解。51.杀细胞感染(cytocidalinfection)病毒的感染给细胞造成巨大的影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和裂解。与之相反的则为非杀细胞感染。52.溶源转变(1ysogenicconversion)由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胞除免疫性外的其他表型改变,包括溶源菌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53.从外部融合(fusionfromvithout)病毒以高感染复数感染时,由毒粒具细胞融合活性的病毒糖蛋白所引起的细胞间的融合。54.从内部融合(fusionfromwithin)因受染细胞内表达的具细胞融合活性的病毒糖蛋白结合于细胞表面,从而导致的受染细胞与相邻细胞的融合。55.半数致死剂量(50%lethaldose,LDso)使半数试验宿主死亡的病毒剂量。56.半数感染剂量(50%binfectivedose,IDso)使半数试验宿主发生感染的病毒剂量。57.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50%tissuecultureinfectivedose,TCIDso)使半数组织培养物发生感染的病毒剂量。58.包涵体(inclusionbody)病毒感染细胞内出现的特异性染色区域。不同病毒所形成的包涵体在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内的定位不同;其染色性质亦不同,即有的嗜酸性染料,有的嗜碱性染料;并且其大小、形态和数量亦有所区别,所以包涵体在病毒的实验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包涵体是病毒复制所产生的复制复合物、转录复合物、装配中间体,所合成的核壳和毒粒累积在宿主细胞的特定区域内而形成的,称之为病毒工厂的结构。59.致病性(pathogenicity)特定的微生物种引起宿主疾病的潜在能力,或致病的状态或特性,是病毒种的特征。60.卫星RNA(satelliteRNA,satRNA)必须依赖于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片段,它被包装在其辅助病毒的壳体中,其对于辅助病毒的复制不是必需的,它们与辅助病毒基因组无明显的同源性,但其存在往往可影响辅助病毒引起的感染症状。61.类病毒(viroid)一类低相对分子质量侵染性的编码功能,在细胞内利用宿主的依赖于DNA的RNA都呈高度碱基配对区与单链环状区相间排列的杆状构型。RNA,它们没有蛋白质外壳,亦无聚合酶Ⅱ进行复制,大多数类病毒RNA62.朊病毒(prion)一种蛋白质侵染颗粒(proteinaceousinfectionusparticle,PrP),系引起哺乳动物的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病原因子。据认为它们不含任何核酸,而是一种细胞组成型基因表达蛋白PrP‘构型发生改变所产生的同分异构体。62.毒力(virulence)一种有机体(如病毒)致病性的程度或强度,以病例致死率和或侵染宿主组织并致病的能力表示,是病毒株的特征。表7—3。性质DI颗粒卫星病毒卫星RNA类病毒依赖辅助病毒复制是是是否特异性外壳壳体化否是否否辅助病毒外壳壳体化是否是否抑制辅助病毒复制是是是与辅助病毒序列同源性是否否在体内和体外RNA的稳定性低低高高第八章第8章微生物的遗传一、术语及名词1.基因组(genome)指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的所有基因,由于现在发现许多非编码序列且有重要的功能,因此,目前基因组的含义实际上是指细胞中基因以及非基因的DNA序列组成的总称,包括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调控序列以及目前功能尚不清楚的DNA序列。2.拟核(nucliod)大肠杆菌的基因组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的小体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称为拟核。3.遗传丰余(geneticredundancy)酵母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以后,在其基因组上还发现了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称之为遗传丰余。4.质粒(plsmid)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的一类遗传因子,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5.转座因子(transposableelement)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也是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的一类遗传因子,位于染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6.质粒的不亲和性(incompatibility)如果将一种类型的质粒通过接合或其他方式(如转化)导人某一合适的但已含另一种质粒的宿主细胞,只经少数几代后,大多数子细胞只含有其中一种质粒,那么这两种质粒便是不亲和的(incompatible),它们不能共存于同一细胞中。质粒的这种特性称为不亲和性(incompatibility)。7.消除(curing)所谓消除是指细胞中由于质粒的复制受到抑制而染色体的复制并未明显受到影响,细胞可继续分裂的情况下发生的质粒丢失。质粒消除可自发产生,也可通过人工处理提高消除率。8.插入突变(insertionmutation)当各种IS、Tn等转座因子插入到某一基因中后,此基因的功能丧失,发生的突变。9.基因突变(genemutation)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缺失、插入或置换,而导致的遗传变化称为基因突变其发生变化的范围很小,所以又称点突变(pointmutation)或狭义的突变(genemutation),10.同义突变(same—sensemutation)这是指某个碱基的变化没有改变产物氨基酸序列的密码子变化,显然,这是与密码子的简并性相关的。11.错义突变(mis—sensemutation)是指碱基序列的改变引起了产物氨基酸的改变。有些错义突变严重影响到蛋白质活性甚至使之完全无活性,是必需基因,则该突变为致死突变(1ethalmutation)。从而影响了表型。如果该基因12.无义突变(nonsensemutation)是指某个碱基的改变,使代表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密码子(UAA,UAG,UGA)。蛋白质的合成提前终止,产生截短的蛋白质。13.移码突变(frameshiftmutation)由于DNA序列中发生1~2个核苷酸的缺失式插入,使翻译的阅读框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从改变位置以后的氨基序列的完全变化。14.表型(phenotype)是指可观察或可检测到的个体性状或特征,是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上述15.基因型(genotype)是指贮存在遗传物质中的信息,也就是它的DNA4种类型的突变,除了同义突变外,其他3种类型都可能导致表型的变化。碱基顺序。16.营养缺陷型(auxotroph)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须的营养物的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precursor)才能生长。17.抗药性突变型(resistantmutant)由于基因突变使菌株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抗性的一种突变,普遍存在于各类细菌中,也是用来筛选重组子和进行其他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正选择标记。这类突变类型常用所抗药物的前3个小写斜体英文字母加上“r”表示。18.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lethalmutant)是指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为这类基因一旦发生突变是致死的这类突变型常被用来分离生长繁殖必需的突变基因。(例如,为DNA复制所必需的基因),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因到这些基因的突变。.19.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mutant)是指造成形态改变的突变型,包括影响细胞和菌落形态、颜色以及影响噬菌体的噬菌斑形态的突变型。20.自发突变(spontaneousmutation)和诱发突变(inducedmutation)不经诱变剂处理而自然发生的突变称自发突变,其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一般为10—6~10—l”。许多化学、物理和生物因子能够提高其突变频率,将这些能使突变率提高到自发突变水平以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称为诱变剂(mutagen)。所谓诱发突变并非是用诱变剂产生新的突变,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突变率。21.Ames试验现已发现许多化学诱变剂能够引起动物和人的癌症,因此,利用细菌突变来检测环境中存在的致癌物质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方法。该方法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Ames教授首先发明,故又称Ames试验。22.回复突变(reversemutation或backmutation)指突变体失去的野生型性状,可以通过第二次突变得到恢复,这种第二次突变称为回复突变。23.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光解酶在黑暗中专一地识别嘧啶二聚体并与之结合,形成酶—DNA复合物,当给予光照时,酶利用光能将二聚体拆开,恢复原状,使DNA损伤得到修复。24。切除修复(excisionrepair)又称暗修复。是细胞内的主要修复系统,通过UvrA、B、C、D4种蛋白质的联合作用切除DNA损伤,留下的单链缺口由DNA聚合酶I和连接酶修复。25.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repair)这是一种越过损伤而进行的修复。是通过复制后,经染色体交换,使子链上的空隙部位面对正常的单链,再通过DNA聚合酶和连接酶修复空隙部分。26.SOS修复(SOSrepair)27.接合作用(conjugation)DNA受到广泛损伤时发生的复杂诱导型应急修复过程。是指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28.转导(transduction)是由病毒介导的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其具体含义是指一个细胞的DNA或R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29.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transduction)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30.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transduction)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31.遗传转化(genetictransformation)是指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质粒和染色体DNA)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32.感受态(competence)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DNA的一种生理状态。33.中断杂交(interruptedmating)技术此技术的基本要点是把接合中的细菌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把样品猛烈搅拌以分散接合中的细菌,然后分析受体细菌基因型,以时间(分·钟)为单位绘制遗传图谱。34.酵母菌的2μm质粒(2μmplasmid)是封闭环状的双链DNA分子,周长约21xm(6kb左右),是酵母菌中进行分子克隆和基因工程的重要载体,因此,以它为基础进行改建的克隆和表达载体己得到广泛的应用。35.准性生殖(parasexualreproduction)是指不经过减数分裂就能导致基因重组的生殖过程。在该过程中染色体的交换和染色体的减少不像有性生殖那样有规律,而且也是不协调的。36.诱变育种(mutationbreeding)是指利用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的随机突变频率,通过一定的筛选方法(或特定的筛子)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株。37.抗阻遏和抗反馈突变型(repressionresistantand~edbackresistantmutants)突变型都是由于代谢失调所造成的,它们都有共同的表型,即在细胞中已经有大量最终代谢产物时仍然继续不断地合成这一产物。只是前者为调节基因发生了突变;后者是由于变构酶基因发生了突变。38.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fusion)是将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种菌(包括种间、种内及属间)融合为一个新细胞的技术。主要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的融合、原生质体再生和融合子选择等步骤。39.电融合技术(electrofusion)是一项有效促成原生质体融合的手段。融合过程首先是原生质体在电场中极化成偶极子,并沿电力线方向排列成串,然后,在加直流脉冲后,原生质体膜被击穿,从而导致融合的发生。40.DNAShuffling1994年美国的Stemmer提出的一个全新的人工分子进化技术,该技术能模拟生物在数百万年间发生的分子进化过程,并可在短的实验循环中定向筛选出特定基因编码的酶蛋白活性提高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功能性突变基因。第十三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一、名词及术语假菌丝(pseudohypha)酵母菌在玉米粉培养基上出芽生殖后的细胞连成丝状群体,有别于真菌的菌丝体。蕈菌(mushrooms)大型真菌,俗称蘑菇,很多种味美可食。子实体(fruitingbodies)在真菌学中称为担子果,是高等担子菌子实层的一种高度组织化结构,具有多种多样的形状。4.黏菌(slimemolds)非光合作用、无细胞壁、产子实体结构(细胞黏菌)或者为原质团(非细胞黏菌)的真核生物。5.原质团(plasmadia)亦称变形体,是非细胞黏菌大小和形状不固定的营养体。6.假原质团(pseudoplasmodium)由饥饿状态的细胞黏菌聚集后所形成的结构。7.变形虫方式运动(ameboidmovement)原生动物以细胞质流动进行移动的一种运动方式。第十四章感染与免疫一、术语或名词1.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microorganism)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又称病原体(pathogen)。2.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pathogen)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亦可致病的细菌,又称机会致病菌。3.免疫(immunity)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称为免疫。4.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机体在种系发育过程中由遗传得来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可抵御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又称天然免疫(innateimmunity)。5.补体(complementsystem)存在于机体正常血清中的一组多分子蛋白系统,通常处于不活化或微量活化状态,一旦活化后具有溶解靶细胞等重要的免疫生理学作用。6.经典途径(classicalpathway,CP)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C1上,自C1到C9依次活化的补体激活途径称经典途径。7.替代途径(alternativepathway,AP)由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C3和B因子开始激活的途径称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又称旁路途径。8.凝集素途径(1ectinpathway)由急性期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从C2和C4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凝集素途径。9.干扰素(interferon,IFN)宿主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组低分子糖蛋白,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10.吞噬细胞(phagocyte)具有吞噬病原微生物、衰老细胞等各种异物颗粒并能将其消化降解的细胞称为吞噬细胞,又分为大、小吞噬细胞两类。大吞噬细胞指巨噬细胞(microphage),小吞噬细胞指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leucocyte,PMN)。(neutrophilicgranulocyte),又称多形核白细胞11.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cell,NK)一类不须事先致敏也不须其他辅助细胞或分子参与而能直接杀伤靶细胞的非T非B淋巴细胞。12.炎症(infiammatory)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全身性防御应答,其作用为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定性。13。免疫应答(immuneresponse,IR)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活化、分化和效应过程。14.特异性免疫(spesificimmunity)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产生的针对性排除、摧毁、灭活相关抗原的防御能力,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15.免疫系统(immune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是获得性免疫的物质基础。16.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organ)是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和鸟类的法氏囊。17.周围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是免疫细胞居住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18.免疫细胞(immunocye)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广义地还包括红细胞和血小板及上述各类细胞的祖细胞。19.淋巴细胞(Umphocyte)广泛存在于免疫组织,淋巴液和血液的一类免疫细胞,按照表面分子标志及功能分为T细胞、B细胞和第三类(非T非B)淋巴细胞。20.抗原(antigen,Ag)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2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22.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抗原能与相对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能力,又称反应原性(reactinogenicity)。23。免疫原(imunogen)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抗原,又称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24.半抗原(hapten)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antigen)。25.抗原决定簇(antigendeterminant)抗原物质上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应答并与其产物特异反应的化学基因,又称表位epitope。2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一组极其多态的基因,编码MHCI类抗原和MHCⅡ类抗原以及一些其他分子。MHC抗原是机体的自身标志性分子,参与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中各类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也限制NK细胞不会误伤自身组织,是机体免疫系统区分自己与非己的主要分子基础。27.27.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ofdifferentiation,CD)是各类白细胞在发育分化过程中表达的表面分子,有的在不同阶段出现或消失,有的持续终生。CDs具有各自不同的多种功能。28.28.抗体(antibody,Ab)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又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29.B淋巴细胞(Blymphocyte)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当受抗原刺激时产生抗体。简称B细胞。30.体液免疫(humoralimmunity,H1)由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介导的免疫称体液免疫。3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当刺激机体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绝大多数天然抗原属于TD抗原。3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IAg)当刺激机体时不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通常是有多个重复相同的抗原决定簇。B细胞产生抗体33.调理作用(opsonization)病原微生物等颗粒抗原与抗体(1gG)或补体片段(C3b)结合后易被吞噬细胞吞噬的现象称为抗体或补体的调理作用。34.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分子Fc片段与巨噬细胞、(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NK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后介导此细胞对该抗体,分子包被靶细胞的杀伤,称抗体的ADCC作用。IgM35.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体(B—cellantigenreceptorcomplex)和IgD与CD79异源二聚体组成,其中mlg是特异性抗原受体,BCRCCD79由B细胞膜表面是向胞内传递活化信号的信号传递单位。36.T淋巴细胞(Tlymphocyte)胞免疫。简称T细胞。经过胸腺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介导细37.T细胞抗原受体复合体特异性抗原受体TCR与CD3激活信号的信号传递单位。(T—cellantigenreceptorcomplex,TCRC)分子组成,其中TCR是特异性抗原受体,由T细胞膜表面CD3是向胞内传递38.细胞免疫(cellmedia
本文档为【微生物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漫步云端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2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2-18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