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章 认识教育20090409-138

第一章 认识教育20090409-138

举报
开通vip

第一章 认识教育20090409-138null 第一章 认识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制度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五节 教育目的 null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 教育是什么? 二、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三、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null主要参考书: 1.叶澜:《教育概论》 第一、二章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1-2章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4.由雅...

第一章 认识教育20090409-138
null 第一章 认识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制度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五节 教育目的 null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 教育是什么? 二、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三、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null主要参考书: 1.叶澜:《教育概论》 第一、二章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1-2章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4.由雅克 . 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 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5.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 null 思考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1.教育是什么?教育有哪些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3.当代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null 4.结合社会发展及自身实际,谈谈你对终身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5.结合我国义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谈谈你对教育全民化之意义的看法。 6.结合实际,谈谈教育民主化的内涵与外延。 7.结合深圳实际论述教育信息化及其对传统教育的挑战。 null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的活动)。——斯宾塞(英) 教育即生活。 ——杜威(美) 教育是着力于智慧训练的活动。 教育是培养完美人格的活动。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德)《什么是教育》null 一、教育是什么? 1.①“教”、“育”两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 ②“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 尽心章句上》,原文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③《说文解字》(东汉 * 许慎)中的解释:“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作善也。” null ④英语Education来自拉丁文,“E”就是“出”,“ducare”就是“引”,强调“引导”。 ⑤卢梭(法国)认为:“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null 2.定义 ①广义的教育 “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美利坚百科全书 * 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 * 教育》 null ②中义的教育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③狭义的教育 “指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null 3.教育的四种基本形式 ①学校教育 ②各种知识媒介 ③人际联系 ④自我教育 教育的场所包括:学校、家庭、 社会教育机构、工作单位等 我们可以这样说:“教育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null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 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进行教育。 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 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 同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 愁,怎样对待敌人或朋友,怎样笑,怎样读 报——这一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 你在家里很粗暴,或爱吹牛,或常酗酒,更 坏的是如果你侮辱母亲,那么你就别想教育 孩子了:你已经教育了你自己的教育,且教 育得很糟,任何最好的建议和方法对你都无 济于事。” ——马卡连柯 null 一个人的成长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影响的简单叠加。它们三者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必须为儿童成长负责任,同时应该教育孩子为自己负责任。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社会大教育观”,形成“社会-学校-家庭-自我四结合的大教育网”!null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null思考与讨论: 教育有哪些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null【案例研讨】关于教育构成要素 有人假设了这样的情境:在一间教室里一个老师只是跟一个学生讲课,而这个学生根本没听讲,趴在桌面上呼呼睡大觉,而老师看到了对此却没有作出任何的处理,仍然自顾自讲课,直到下课,双方各自离开。 问:上述活动是否教育? 有同学对此感到非常疑问:上述情境中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演讲具备教育构成的要素,应该属于教育;但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对学生没有产生任何的影响,学生也没有学到老师讲课的任何内容,这教的效果和不教的效果岂不是一样?能说上述活动仍然为教育吗?教育构成要素是否应该包括教育影响? null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 ① 教育者 ② 受教育者 ③ 教育影响 null 谁是教育者? (1)从广义教育看: 指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 的人。 (2)从学校教育看 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 对固定的兼职教师。一般来说,他们 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 null 谁是受教育者? (1)在广义教育中 指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 (2)在学校教育中 指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对 象——学生。一般来说,他们处于被 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 null 决定谁是教育者、谁是受教育者的关键是各人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任务,不是个人的年龄、性别和职位。而决定个人在教育活动中地位的自身因素又是他的相对发展水平。null思考和讨论: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如何理解“教学相长”?null 观点一:承认教育者是教育活动 的主体,但把受教育者看作只是接受 教育、被教育者认识和塑造的对象, 是教育活动的客体。 观点二:承认受教育者是教育活 动的主体,否认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 的主体。 null 观点三: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处于主体地位。就两者的相互关系而言,他们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就每方自身来说,在教育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看,各自同时是这活动的主体,又是另一活动的客体。 null 师生关系,我想用两个符号来概括,那就是问号和句号。 中国的老师扮演的角色就是句号,学生就扮演问号,学生有疑问老师就解答,老师手把手的教,直到学生的问号变成句号。 西方的教育特别以美国为例,老师是问号,学生是句号,老师有问题,请学生来解答,直到老师的问号变成句号。 这样两种师生关系,有着戏剧性的颠倒,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就是不让后生走冤枉路,由先生帮助找到最捷径的道路,美国式的教育是教师宁可眼睁睁的看着学生走冤枉路,也要让学生自己找出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也许这就是在国际上的数学竞赛中中国的学生总的能夺冠而在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人当中却连一个大陆教育出来的中国人都没的原因吧。 ——深大文学院某女生200510null 教育影响——凡是促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联系的所有精神的和物质的因素,都属于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不是指教育的结果或后果,而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促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产生联系的纽带。包括教育的内容、物资,等。 null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 学校教育内容的显著特点是: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预定性; (2)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 精心选择和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教育内容,是学校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null 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 各种物质资源。 教育物资的三大类: (1)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 (2)教育媒体 (3)教育辅助手段等。null 思考题: 1.谈谈你对“在某种意义上,学 校活动场所与设施可以说是一定教育 观的物质体现”的看法。 2.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给教育带 来巨大的冲击,有人提出学校可消 亡,教师的职能可由教学机器代替的 观点。你怎么看? 3.教育物资水平在教育活动中起 决定性作用吗? null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 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null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形态的教育(原始社会) 特点:① 非独立性 ② 生产性 ③ 贫乏性 ④ 全民性 null 2、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特点: ①学校教育产生了; ②教育内容丰富了,但与 生产劳动相脱离; ③教育具有鲜明等级性; ④教育过程的专制性 和刻板性。 null 3、近代教育(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特点: ①实施初等义务教育:扩大了 教育对象; ②教育内容中大量增加了自然 科学知识 , 加强了教育与生 产劳动的联系; ③ 班级授课制产生了。 null4、当代教育(二战后的现代资本 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讨论: 当代教育有哪些特征? 参考资料: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P35-48,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1版。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二章null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一、规模迅速增长 二、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 三、内涵逐渐扩大 四、不平等严重存在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二章第二节,教育科学出版社) null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就全部经费而言,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业了。……人们正在要求教育执行日益广泛而繁重的任务,这和过去所分配给它的任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教育是人类在发展与前进过程中所作努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制订国家政策和国际政策时占日益重要的地位。” null三种新的现象: ①教育先行 A.重视教育投资增长速度; B.教育的先行需要先行的教育。 null “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这种倾向首先大胆地和成功地出现在诸如日本、苏联和美国这些国家。许多别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年中,不顾由此带来的沉重牺牲和一切困难,也选择了这条道路。”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P35 null ②教育预见 “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 ……当教育的使命是‘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时,环境的压力便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刻苦思考,并在这种思考中构成一幅未来的蓝图。”null ③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 “在教育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了矛盾……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这在历史上也还是第一次。 ……(原有的)教育体系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它所教育出来的人并没有受到恰当的训练,因而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当这种体系所授予的资格和技术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时,这些社会便拒绝接受这些毕业生。这是发展不平衡的后果。 ……教育必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必须更好地符合学习者的意愿和能力。同时,教育还必须提供更多的平等机会。”null 当代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全民化 二、教育终身化 三、教育民主化 四、教育信息化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二章第三节,教育科学出版社)null 一、教育全民化 教育全民化和教育终身化已经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不仅主导当前世界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 1990年3月在泰国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大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联合发起召开,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两个划时代的文件,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全民教育思想的目标,全民教育思想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null 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全民教育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null 义务教育——就是按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所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1986年,我国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 2006年,我国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null 为了便于社会各界了解该法,2006年8月28日14:30,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连宁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解读《义务教育法》,与网友进行半小时视频和一小时文字交流。 “新《义务教育法》的一个核心和灵魂就是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过去有一句话叫‘人民教育人民办’,把义务教育的很多责任都让社会来承担,新的《义务教育法》,就把义务教育落实在政府的肩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连宁   “为什么家长要择校?去花钱择校,就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你上了什么样的学校,和你出来的时候,学了多少东西,大家认为这个差距特别大。把均衡的问题解决了,是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根本所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 null 二、教育终身化 1965年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思想。 朗格朗认为:将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两部分是毫无根据的,学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于教育。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 null 终身教育——指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终身教育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主张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而应是贯穿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培养个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尤其是每个人的判断能力及据此采取行动的能力。 null 终身教育使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育行为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带来了整个教育的革命。 1.终身教育的倡导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 它关注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着眼教育的全过程,内容更加丰富、对象更加广泛,评价更加多元,形式更加多样。 null 2. 终身教育的过程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使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更贴近,为教育发展开辟了空前广阔的空间。 3. 终身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为人们开辟了个性完善与发展的崭新道路。 null 瑞典是成人继续学习的国家 ——50%以上的成人一年接受一种有组织 的培训 ——为文化水平不高的成人提供一次免费 的补充培训的机会,学生自己决定希 望上的课程数目、内容和进度,从而 兼顾学习和职业活动 ——25%以上的成人参加了义务教育协会 主持的学习小组,聚集在一起学习或 开展有组织的文化活动 null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制度 ——2/3以上的青年参加,唯一限制是年龄 在15岁以上 ——青年人在工厂、办公室、商店学手 艺,每周又上一两天职业学校 ——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需求,联邦职业 培训研究所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协 助下确定培训内容 ——目标与成效:使青年人在2-3.5年时间 内获得熟练工人(或职员资格),降 低青年失业率。 null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指教育规模、布局、比例、结构的合理性,更是指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性格。 两层含义:一是教育的规模、布局、比例、结构要合理;二是教育要强调学生的持续发展性,用终身教育的观念观照学校教育,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性格。null 三、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与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前者意味着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 null 四、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师生互动成为无法避免的事实,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角色无法继续扮演,教师将面临全新挑战!null 第二节 教育制度 一、现代教育制度概述 二、现代学制概述 三、我国学制的历史与变革 主要参考书: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1章null 一、现代教育制度概述: 1.什么是现代教育制度 ? 现代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是指宏观方面的制度——总体结构系统。 包括: ①现代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②现代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2. 制约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 ①教育制度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②教育制度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制度受人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 ④教育制度受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的制约。 null 二、现代学制概述: 在现代教育制度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故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后来,教育机构系统远超出了过去学校教育制度的范围。所以,教育制度≠学制,但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制度的主体。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1. 什么是现代学制? 现代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施教机构系统的总体结构,规定着各级各类施教机构的性质、任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null 2.现代学制形成的两条路线 ①自上而下:大学 大学性质的中学 ②自下而上:小学(职校) 中学(职业中学) 短期大学 null (1)大学和高等学校 中世纪大学(12世纪)→现代大学(18-19世纪) (2)中学 古典文科中学(14-16世纪)和实科中学(18世纪) →现代中等学校 (3)小学 西欧的行会学校、基尔特学校和教会学校(14世纪前) →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义务教育法,并普及了初等教育( 19世纪后半叶) null (4)初级中学(18世纪-19世纪中叶) 西方发达国家将义务教育延长到8—9年 ,延长的这部分统称初中教育,实施初中教育的学校即初级中学。英国叫现代中学,德国为初级中学,法国叫市立中等学校。 (5)高级中学( 20世纪中叶) 要求生产者要有高中程度,很多国家普及高中。 null (6)职业学校(18世纪-19世纪中叶) 传统的职业教育是学徒制,适应电子化生产的需要,很多国家先后通过了各种职业教育法令。 (7)短期大学和大学( 20世纪中叶) 高中走向普及,高等教育也走向大众化。美国短期大学比例很高。 (8)幼儿教育机构 18世纪下半叶,先进国家出现了现代幼教机构,二战后普及。有的国家列入学制系统。null (9)研究生教育机构 19世纪初在德国产生了现代博士、硕士学位。后又产生了研究生教育机构。20世纪中叶以来,以高于本科2—4倍的速度发展。 (10)成教机构(20世纪中叶) 现代由于知识创造周期和知识陈旧周期大大缩短,每人从学校毕业后,如不多次更新,就不能适应人员流动和改行转业之需,于是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因社会进步,闲暇时间多了,受教育成了成人的追求。null 3.现代学制变革 ①从纵向学校系统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双轨在向分支、单轨制发展。部分发达国家采用综合中学形式将两轨并在一起。 特点:A、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制并轨就要并到哪里;单轨制是机会均等的好形式; B、综合中学是双轨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因而综合中学就成了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null ②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A、幼儿教育阶段;很多国家列入了系统学制。趋势:一是提前;二是与小学联系。 B、小学教育阶段;由于普及教育到了初中、高中,小学早已不是结业教育。这促使发达国家小学教育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第一,不分初小、高小;第二,入学年龄提前;第三,小学阶段缩短;第四,与初中直接衔接。 null C、初中教育阶段;其变化如下:一是延长;二是看成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三是与小学联系起来。 D、高中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学制出现多样性变化,多种类型,亦即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成为现代学制的一大特点。null E、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已有移向高中后的明显趋势。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专门学校。两个特征:文化科学技术基础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层次多样化。 F、高等教育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大发展:一是多层次;二是多类型;三是形成了终身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三、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历史及变革: 1、中国近现代学制的历史 1902年 壬寅学制(未实施) 1904年 癸卯学制(参考日本学制) 1922年 壬戌学制(参考美国学制) 1951年学制 1978年以后的现行学制 三、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历史及变革: 1、中国近现代学制的历史 1902年 壬寅学制(未实施) 1904年 癸卯学制(参考日本学制) 1922年 壬戌学制(参考美国学制) 1951年学制 1978年以后的现行学制 nullnullnullnullnull2、学制结构改革 ① 幼教 ② 义务教育 ③ 中等教育:多样化和综合化 ④高等教育 ——开放 短期大学、社区学院、开放大学 ——多类型 除综合大学以外,还有理、工、农、医、师、文、法、财经、军事、艺术、管理等,多系科、多专业; ——多层次 专科、本科、硕士、博士; ——向在职人员开放:函大、电大、夜大学、网络大学,还提供在职人员进修学习。 ⑤成人教育 为不同文化层次和职业的各类成年人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和场所,其特点是与生产紧密联系。 null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学习方法一:学生个人或小组选题,准备后分小组讨论并向全班汇报,鼓励互相质疑解疑。 学习方法二:全班统一选题,准备后召开座谈会,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深化认识。 学习方法三:借助 案例分析 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分析生活中谈判案例分析管理沟通的案例分析股改案例分析刑法学案例分析 ,结合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null主要参考书: 叶澜:《教育概论》 第二、三章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13-16章 null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这种社会现象不是孤立地存在与发展,它总是与社会发展诸因素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诸因素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又对社会诸因素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规律。null[案例] 二战后日本经济策略的转变 与教育策略的调整 [思考] 二战后日本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对教育有何要求?原来的状况与经济发展有何矛盾?政府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对我国有何启发?null一、十年经济恢复期(1945—1955) 1、经济特点:社会经济几近崩溃,全国1/4以上的财产化为乌有,生产水平只相当于战前的1/3。就业问题严峻。 2、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①通过教育机构延缓青少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防止因失业造成的人力资源的浪费;②为未来的新兴产业部门储备人才。 3、教育改革措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增设教育机构,既暂缓失业率,又使学生因受教育程度提高而增加就业机会。null 二、二十年经济腾飞期(1955—1975) 1、经济特点:①以重工业、化学工业为主,求提高国际竞争力;②技术方面,采取吸收性战略。 2、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对技术工人及科技人员的需求激增。 原有教育结构的特点:①普高多,职高少;②高等教育发展缓慢且重文轻理。 导致结构性就业问题。null 3、教育改革措施: ①高中教育多样化,实行有重点的分科教育;如:增加工业高中的招生数,与企业合作办函授制高中,加强工业科教研,为职高毕业生提供优先就业权,等等。 ②办高等专门学校,培养中级技术工人; ③增收理工科大学生。null 三、经济稳步增长期(1975— ) 1、经济特点:①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过渡;②技术上由吸收性战略转变为自主开发性战略。 2、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①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能够使用和创造先进的生产资料的劳动队伍;②培养一支能够独立开发新技术的科技队伍。null 3、教育改革措施: ①总的设想是从量的发展,转向质的提高和充实,同时考虑从终身教育的观点出发,逐渐地为所有的国民谋求各种教育机会的扩大。 ②课程方面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总的趋势是必修课减少,选修课增多,学分减少,周学时减少,并实行校际学分互换制,目的在于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减轻学生的负担,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null ③1976年创立专修学校制,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队伍。日本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不仅重视青少年就业前的学校职业教育,而且十分重视就业后企业内部职工的职业技术教育。 ④为培养高级科技研究人员,在高校中积极发展研究院。 ⑤重视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地位。 null[资料] 世界教育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完全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日本是最早的国家之一。明治政府经过30年的努力,就在全国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其义务教育的年限及入学率也随日本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而稳步增长。日本义务教育之所以发展得如此之快,重要原因是财政方面的保证(尽管当时明治政府的财政是相当拮据的),以及教育经费的使用方面能确保初等教育这个重点。 null 1.①1872年日本颁布第一个新学制,督令家长送儿童入学,对于不遵照学制令的要求送子女入学的家长,予以惩罚。 ②1886年日本制定新的学制,规定初级小学修业四年,为免费的义务教育。③1907年,日本文部省发布敕令,将义务教育由四年延长为六年。④1947年,日本制定《教育基本法》,宣布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且一律不收费。 同年,日本颁布《教师资格证书法》。 2.50年代前期日本就已普及了初中教育。60年代以来逐渐普及了高中教育。高中升大学的趋势也是逐年提高的。 null 正确处理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日本近百年来教育发展中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明治时期将教育视为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手段,二战后更把教育的发展纳入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正因为日本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紧紧地抓住教育,把它作为促使经济发展的杠杆,战后明确喊出了教育立国、技术立国的口号,充分发挥了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本才从一个天然资源极端贫乏、地域十分狭小、人口众多的国家,发展为科技先进、世界一流的经济大国。其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null 教育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 和速度 3.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制约教育结构 的变化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5. 经济体制决定教育体制 参考资料: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13章 null 二、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3. 教育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培养具有适当的理想与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与纪律的工作者 ●培养各级师资及科学家 ●增进学生适应并对新信息的快速评价与应变 ●增进学生或工作者适应职业变迁能力 ●增进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兴趣,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发掘与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 ●增进健康 null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 2.通过方针、政策影响教育; 3.通过法律手段影响教育; 4.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1.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造成舆论; 2.组织学生参加政治活动; 3.通过教育制度,巩固或创新社会政治关系; 4.培养政治人才。 参考资料: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14章null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 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 2. 影响到受教育者 3. 提供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 二、教育作用于科学 1. 教育与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 教育与科学研究的体制化 3. 教育与科学研究 参考资料: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15章 null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思考题) 1.根据你的经验或见闻,谈谈个体主观能 动性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试述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特殊意 义,结合我国普通教育实际,论述怎样 才能有效发挥学校在个体发展中的 作用。 3.结合你的成长历程,谈谈影响你的主 要因素及教育对策。null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涵义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三、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个体 身心发展 主要参考书: 叶澜:《教育概论》 第四、五章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章 null 一、人的发展的涵义: 1、人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和意识属性 2、人的发展——指人从生到死所经历的过程,也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个体的身心各方面量变和质变的互换过程。 3、人的身心发展: ①身体的发展:机体发育,体质增强。 ②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心理的发展 null雅克 . 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P66-71) 人的发展是一个扩大向个人提供的可能性的过程。原则上讲,这些可能性也许是无限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发生变化。然而,无论发展水平如何,对于人来说,有三个可能性是主要的,那就是健康长寿、获取知识和拥有体面地生活所需的资源。 然而,人的发展并非到此为止。人们高度重视的其它可能性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自由,而且包括表现自己的创造性或生产力的机会,更不用说享有个人尊严和尊重人权这两个问题了。 null 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尽早为每个人提供“生活通行证”,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而参与集体事业和社会生活。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发展过程“首先应为发挥今天还有明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null小组分享 回忆你的成长历程,谈谈影响你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兼谈教育对策。 null小组讨论与自由作业 结合下列案例,分析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案例1:孟母三迁 案例2:断织教子 案例3:伤仲永 案例4:凿壁偷光 案例5:引锥刺股 案例6:过程就是目标null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 2、环境 3、学校教育 4、人的主观能动性 null 1、遗传素质 ①为人的发展提供潜在可能性; 人的发展总是以人的自然存在为前提,没有通过遗传所获得的生理组织和一定的生命力,任何发展都不可能。 例:无脑儿 ②其成熟过程制约人的发展进程及阶段; 例:“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 null ③其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 例:早慧与大器晚成 达威多娃的实验——人的 气质与行为特征; ④其可塑性影响人的发展。 思考:你怎样看“遗传决定论”? null 否定遗传素质的作用是错误的,但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能起决定作用: ①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例:狼孩 ②遗传素质也是可能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变化而改变的。 例 :特殊教育 ③不能过分夸大遗传素质上的个别差异的作用。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null 2、环境 ①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例:腓特烈二世的实验 ②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发展。 例: 孟母三迁 《流浪者》 “小学生行贿” “书香节”读书气氛浓 “血缘型人才链” 思考:你怎样看“环境决定论”? null 3、学校教育 ①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例:马卡连柯的“高尔基工学团” ②可以根据儿童的遗传素质扬长避 短,促其健康成长; 例:“北京一小学女生······” ③可以控制和利用环境。 例:网吧问题 思考:你怎样看“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null 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与教育分不开。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null 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一)发现人的价值 (二)发掘人的潜能 (三)发挥人的力量 (四)发展人的个性 1. 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2. 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3. 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null 4、人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即: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才起作用。人们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绝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经常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例:寒门状元 null 三、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1、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规律来实施教育; ①个体发展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个体向什么方向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是由具体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是受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状况制约的。 null ②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例:2岁小儿不宜学写字 整个身心发展有序可循,前后相 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不同年龄阶 段有不同的特征。教育不可躐等,不 可“一刀切”、“一锅煮”。 null ③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 A、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发展是不平衡的。 例:“品尝百味的关键期” B、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例:大脑的发展与身高、体重的发展null ④个体发展的相似性和个别差异性 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共同的趋向与特征。 但不同儿童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不同方面的发展也是不一样的。 教育上应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他们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弥补各人的短处与不足,长善救失。 null ⑤个体发展的现实性和潜在性 科学研究表明:个体发展已实现的水平与其可能达到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null 2、教育者要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 null第五节 教育目的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四、教育目的的结构 五、我国的教育目的 参考书: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3章 袁振国:《教育原理》,第2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null 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当前实际工作中存在哪些偏差? 2.谈谈你对“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 个人的幸福”的看法。 null null教育是为了什么? ——为了人际沟通和经验传递; ——出于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需要;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 ——为了传承文化; ——为了人类潜能的解放; ——为了增进个人的幸福; ——为了培养完美的人格; ……null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1.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即: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null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制约教育工作: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和归宿。它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系统的总效果。 null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神意论 2、个人本位论 3、社会本位论 4、社会制约论 null 1.神意论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 主张:根据神的旨意实施教育null 2.个人本位论 全盛时期: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 “如果要在造人和造公民之间作出选 择的话,我选择前者。” “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官,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 …” ——卢梭 *《爱弥儿》 null观点: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 能的需要决定,教育的最根本 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 度发展。 主张: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 性,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 资质、特长和爱好,加以引 导,促使个体和谐完美发展。null 3.社会本位论 全盛时期:19世纪下半叶开始 代表人物:涂尔干 “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涂尔干 观点:由社会需要决定教育目的,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就是教育 目的。 null “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文化规范,以形成一定社会的成员的过程,任何社会都有不同的社会行为模式,个人学习其所处社会的行为模式,由一个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的过程。” 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不仅是为了养成在社会生活中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在于养成人合乎社会生活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念,以便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null 4.社会制约论 观点: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辨证统一的,教育目的应当反映这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null 四、教育目的的结构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第一层次:教育目的 第二层次: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第三层次:课程目标 第四层次:单元目标 null2、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教育要培养具有什么素质的人? ① 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② 科学文化素质 ③ 生理心理素质 ④ 审美修养 ⑤ 劳动技术素质 null 五、我国的教育目的 1、几个发展阶段 ①“向苏学习”时期(49—57年) ②我国第一个自定的教育目的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7年 * 毛泽东 null A、58—60年,实践的失误 B、61—66年,“教育的黄金时代” C、66—76年,教育的歪曲 “文革十年,歪曲了‘德育’、丢掉了‘智育’、排挤了‘体育’、否定了‘美育’、片面强调了‘劳动教育’。” D、76年——改革开放,狠抓“智育” null ③ 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改革开放后) A、82年《宪法》 B、83年的“三个面向” C、85年的《决定》 D、86年的《义务教育法》 E、93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F、95年的《教育法》null 2、基本点 ①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② 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全面发
本文档为【第一章 认识教育20090409-138】,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0513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7-25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