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理论与实务zy-jj

经济理论与实务zy-jj

举报
开通vip

经济理论与实务zy-jj经济理论与实务单元摘要 单元一:经济学总观及供求分析 本单元介绍了经济这门学科,并且说明了供给与需求模型与市场均衡分析,以及价格弹性的概念与应用。 第一部分探讨了经济学的意义及其研究的问题。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行为科学。经济行为就是选择的行为,也就是取舍与决策。要做选择,是因为所拥有的资源有限,而且每种资源都有多种用途。因此经济学也被成为选择的科学。经济学又有两大分科: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决策者的行为,包括家户与厂商的决策及其相互作用,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及资源配置。宏观经...

经济理论与实务zy-jj
经济理论与实务单元摘要 单元一:经济学总观及供求分析 本单元介绍了经济这门学科,并且说明了供给与需求模型与市场均衡分析,以及价格弹性的概念与应用。 第一部分探讨了经济学的意义及其研究的问题。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行为科学。经济行为就是选择的行为,也就是取舍与决策。要做选择,是因为所拥有的资源有限,而且每种资源都有多种用途。因此经济学也被成为选择的科学。经济学又有两大分科: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决策者的行为,包括家户与厂商的决策及其相互作用,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及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与宏观经济有关的变量间的关系与政府政策,如物价膨胀与失业问题、国民所得与经济成长、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金融机构的功能等。 第一部分还介绍了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都是由资源稀少及选择的必然性所引出的。机会成本代表的就是取舍的“舍”。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了生产产品的机会成本,它同时也表达了资源有限、多种用途、选择、经济成长等基本概念。简化生产可能线,可以得到比较利益法则。遵循此一法则做专业分工,然后从事交易,将使交易双方同时获利。 另外,第一部分还讨论了经济的研究方法与经济图形的作法。 第二部分讨论了经济学中贯穿宏观与微观理论的最主要的分析工具――供给与需求理论。供给与需求理论分析需求是价格与供给量的关系,需求量则是在某种情况下,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供给是价格与供给量的关系,供给量是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且有能力供给的数量。需求法则是指一物价与其需求量的反比关系。需求法则有两种可能的例外:炫耀性消费与季芬物品。供给法则指的是物价与供给量的正比关系。影响需求的因素包括收入、财富、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对未来的预期及消费者人数。影响供给的因素则包括生产技术、相关产品的价格、要素价格、预期产品价格及生产者人数等。 这一部分还特别强调了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不同,以及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差别。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市场供需的均衡分析与价格机能。均衡分析讨论的是市场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均衡价格与数量。均衡就是供需相等,在其他条件不变下,这种情况是会维持不变的。市场会自动调节过剩与短缺的情况,以重新达到均衡。供给线或需求线改变,都会改变均衡点。这种市场自动决定价格,价格又决定资源分配的情况有时会受到政府的干预。对价格机能的干预包括数量的管制与价格的管制,数量的管制通常是限量生产或限量购买;价格管制则是设定价格上限与价格下限。直接干预市场价格机能有许多弊病与不良的副作用,政府在干预前必须慎重考虑。 第四部分介绍了价格弹性这个均衡价格变动引起数量变动的敏感度的指标。价格弹性分为需求价格弹性与供给价格弹性。价格弹性定义为数量的变动率或价格的变动率,包括弧弹性与点弹性两种。弹性介于零与无穷大之间。当弹性大于1时,称为有弹性,小于1时,称为无弹性。需求弹性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替代品的多寡与强弱、该物的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及时间的长短。至于供给弹性的大小则决定于生产投入资源用途的广狭、生产成本随产量而上升的速度及时间的长短。 弹性的概念虽然简单,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可用来解答一些实用的问题,如税收、产品定价、销售策略等。 单元二:消费者和生产者 本单元由指定教科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第8章和第11章组成,介绍了两种决策行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厂商的生产行为。消费者决策是为了达到效用最大化,而厂商决策是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 第一部分探讨了消费者行为的基本理论。效用是用来衡量消费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两个概念。在一定期间内,消费者消费一物的边际效用,最后一定会随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经济学假设人都是追求最大效用的,这种追求最大效用的行为是人们的自利行为。不过,经济学是把所有自愿的行为都视为自利行为的,并以这种行为动机作为解释人们选择、决策的基础。 这一部分阐释了两种效用理论来解释消费者行为:边际效用分析法与无差异曲线分析法。面对多种物品的选择,消费者要达到最大效用的必要条件是使花在各种物品的最后一块钱的边际效用相等。边际效用决定价格,这样会使消费者购买一物所“愿付”的总价款超过“实际支付”的总价,此一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无异曲线是描绘两种物品的所有产生同等效用之组合轨迹。一般理性的消费者的无异曲线会有下列特性:负斜率、不相交、任何一点有唯一的一条曲线通过、愈右上方之总效用愈高,以及凸向原点。凸向原点特性表达两物间边际替代率递减的本质。预算线与无异曲线的相切点,代表在既定的所得、价格与嗜好条件下,消费者能达到最大的满足。切点是消费者效用最大的选择点,对应的X与Y数量是在预算下的需求量。 第二部分论述了厂商在产品市场上的经济行为,著重讨论了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生产理论解释要素投入与产品的实物关系。生产者是生产行为的决策者,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土地、资本与企业能力。生产要素加上中间原、材料,称为生产投入。产品是指可以满足消费者欲望的任何物品与服务。生产则是生产者结合生产投入、经营管理,提供产品的行为。生产过程分为短期与长期。所谓短期,是指某些要素的数量来不及改变的期间;长期则是所有要素均可变动的期间。短期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要素与总产量、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的关系,以及三种产量间的关系。在一定生产规模下,不断增加劳动时,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终究会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报酬递减法则。 成本理论描述成本与产量的关系。经济学所谓的成本指机会成本,包括外显成本与隐藏成本。假设生产者经营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求最大利润,此一假设招致许多批评,但仍然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所采行的设定。主要的理由是它在分析、解释及预测厂商行为的能力,远比销售最大或其他假设为强。 在成本理论中,短期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的基本关系可用数学关系来表达。另外,边际成本的概念也讨论过了。总变动成本线可由总产量线配合要素价格得到,因此平均变动成本与平均产量在图形上有倒影的关系。平均总成本等于平均变动成本与平均固定成本之和。由于AVC通常是呈U形,AFC是一条持续下降的直角双曲线,因此,AC的形状受到AVC与AFC的相对大小颇大的影响。简言之,当AFC相对较大时,AC的形状主要受AFC的影响,会有一段相当长的下降阶段,也就是说,固定成本较大之产业,会有教长的成本下降阶段。在长期中,厂商对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各项生产要素的单位边际产出相等,这样才能获得最低成本。长期成本线是短期平均成本线的包络曲线。长期平均成本线的形状一般是先下降,然后有一段水平,最后上升,呈U字形;下降与上升阶段分别代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单元三:市场结构、竞争与厂商决策 本单元由教科书上册第12、14、15、16四章组成,分别介绍了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与不完全竞争市场三种市场结构的特征。分析的重点在于厂商在这三种市场结构下的生产与订价的决策行为。 本单元的第一部分讨论了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市场形态分类下的一个极端,描述了一个有许多个别厂商,但他们对价格均无影响力产业。完全竞争市场有两个特征:个别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而厂商在长期中可自由进出该产品的生产行列。个别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所表达的意义是,因为同业数量多,而且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产品,个别厂商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弹性相当大,因此厂商变动产量以影响价格是不可能的。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会在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时进行生产。对完全竞争厂商而言,MR等于价格,因此利润最大的条件就是MR=MC或P=MC。P=MC所对应的产量,会使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短期间,如果P大于平均变动成本(AVC)则纵有亏损,厂商继续生产也是值得的。因此,P等于“AVC的最低点”是短期的停业点。P=MC是短期均衡点,且AVC最低点为短期停业点,因此,AVC最低点以上的MC线段就是厂商的短期供给线。把个别厂商的供给线水平加起来的总和,就是市场供给线。在长期中,厂商可调整生产规模,以达致利润最大化。当该行业中的厂商有利可图时,新厂商就会被此利润吸引而加入,使得正利润被瓜分。从长期来看,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经济利润为零,厂商们只能赚到正常利润。若厂商在长期中继续亏损,就会退出该行业。 第一部分还讨论了生产者剩余的概念,指的是当厂商售货时,“实际总收入高出最低要求的价格”的差价。 本单元的第二部分讨论了市场形态的另一个极端――垄断市场。在垄断市场上,产品只由一家厂商提供。垄断厂商所面对的需求线就是市场需求线,是一条价格随数量而递减的负斜率曲线。垄断厂商的目标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厂商会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点上生产。产量一经决定,从需求线的对应点可以得出价格水平。垄断并不代表厂商在短期内的正常利润一定会大于零。只要边际收益还大于边际变动成本,则生产还是证明可以继续的。只有在长期中,厂商继续亏本,则应考虑退出该行业。若有超额利润存在,则垄断厂商可保有超额利润,因为市场上存在着进入障碍。进入障碍又可分为:法律限制与自然垄断。由于垄断会使市场机能失去经济效益,因此政府有加以管制的必要。因为垄断性厂商是价格的决定者,为增加利润,一些厂商会采取差别订价。 如果需求相同,成本价格相同,则垄断性厂商的产量比完全竞争市场的总产量低,而价格则较高。这表示垄断不管在生产效率或资源配置效率上,都比完全竞争差。但是,如果垄断能充分发挥创新、经济规模及多角化经济的长处,则垄断有可能比完全竞争更具生产效率。 本单元的第三部分讨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是有竞争厂商存在,但又未达到完全竞争程度的市场结构,主要特点是厂商对于产品价格有某种程度的控制能力。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可分为:垄断性竞争市场及寡头垄断市场两种形态。 垄断性竞争市场一方面具有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有垄断市场的特征。这种市场里的厂商所生产的是类似又不完全相同的异质产品,因此厂商对价格具有控制能力。在这种市场里,厂商数量很多,而且新厂商可以自由进出这个市场,不受任何限制。垄断性竞争厂商的需求线为负斜率,表示他们有某种决定价格的能力。短期内厂商的利润可为正,可为负。长期而言,因为进出市场没有任何限制,因此在长期内,垄断性竞争厂商的利润为零;但因需求线为负斜率,其长期均衡点并不对应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寡头垄断市场是由少数厂商所构成的。因为数量少,每一厂家的行动都会影响其对手的销售与收益,因此他们的行为会“彼此牵制”。寡头垄断厂商的均衡生产点不容易清晰地预测出来,因为寡头厂商的行为常常受其对手的行为影响。几种理论被运用来解释并预测寡头厂商的行为,包括拗折的需求线、古诺竞争与伯特兰竞争。寡头厂商间为了避免激烈竞争,常常公开地或暗中地勾结,以达至垄断市场,提高利润的目的。勾结形成联合垄断,结果是消费者必须支付较高的价格,而整个市场的总产量也会降低,没有经济效率。但寡头厂商间的勾结有其内部不稳定因素,不会持久。许多国家为了限制垄断与联合垄断,往往制订法规限制这种行为。专利法却保护这种对知识产权的垄断,但却不提倡厂商利用专利来长期垄断市场。 单元四:生产要素的市场 本单元讨论了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才能的特性,以及厂商的需求、供给与价格的决定。此外,还讨论了各个要素的报酬、产生的原因与特性。 第一部分说明了生产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才能。所有生产要素均由住户所拥有,住户由于消费的需要,提供他们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供给要素市场,以赚取所得,故居民户是产品需求者与要素供给者。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是一种引伸需求,是由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引伸出来的。 厂商决定产品供给量与要素需求量,是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面对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厂商,如果要产量的生产成本达到最低,则需要满足“使用最后一单位要素所得的边际产量相等”的条件。利用等量曲线分析法,可求得产量成本最小的生产要素投入的组合。 等量曲线是生产同一产量水平的两种要素所有可能组合点之轨迹。等量曲线有负斜率、不相交,在图上任何一点都有唯一一条的等成本线相切,愈往右上方者的产量愈大,并具凸向原点等特性。等量曲线凸向原点的特性,表示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使用某一生产要素,所能替代另一生产要素的数量(即边际技术替代率),会随着此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不断地减少。此种现象在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法则。究其原因,主要是边际报酬递减与要素间的互补性所致。等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相切点,表示以最小成本生产该产量的要素组合。 由等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相切点,可导出产量与总成本的关系,此即总成本线。边际生产收益为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产品的边际收益两者的乘积。面对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厂商,如果要达到最大利润,其所雇用的要素数量必须满足边际生产收益等于要素价格的条件。由此导出要素的边际生产收益线即为厂商的要素需求线。 第二部分讨论了要素供给的特性,这些特性包括劳动者提供劳动,一定要亲自到场,土地与短期劳动总量固定;要素供给只提供劳务,而不出售要素等。 个人的劳动供给,取决于其在工作与休闲的时间分配。工资率改变,对休闲时间的影响有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两种;工资上升的替代效应使休闲减少,收入效应则使休闲增加。休闲的另一面就是工作。工资率与工作时间的组合的轨迹,就是劳动供给线。假如工资率改变的替代效应强于收入效应,就会产生后弯的劳动供给线。个人劳动供给线水平加总就是市场供给线,其与厂商的市场需求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工资率与就业量。 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有独买、独卖与双边垄断的形态。独买者的平均要素成本是要素供给线,而其边际要素成本则高于平均成本。独买者的要素雇用量,决定于边际要素成本与边际生产收益的交点,要素价格则是对应平均要素成本的水平。 工会是常见的劳动独卖者,而联合商会是常见的劳动独买者。在双边垄断的情况下,独卖者独卖力能够抵消一些独买力的剥削力。 最低工资是市场价格机制的一种干预手段。对于最低工资设置的利弊,经济学家各有争议。最低工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非熟练工人的失业,但也是促进工人生产力与劳动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工资差异的存在,除因个人生产力不同外,也可能缘于弥补性的差异或是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性与动态调整。 地租是使用土地的价格。由于土地供给的弹性小,而土地的需求大,因而会带来地租报酬,此称为经济租金。 利润是垄断的结果,是创新的报酬,也是社会付予企业家担负风险的代价。追求利润是正当的市场机能的表现,而非钻营。 借贷市场中的借贷行为产生利息而利率是资金使用的单位价格。均衡利率是市场资金的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 单元五:微观分析市场经济与政府功能 本单元以“柏拉图最佳境界”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评价了经济体系的运行,亦论述了自由市场经济的机制,它的经济效率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也讨论了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及其有限性。 全面均衡分析发考虑各个市场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经济的全面均衡状况进行分析。所谓市场机能,又称为价格机能,指的是价格在自由经济体制下,调节市场供需的作用。当整个经济体系充分发挥价格机能而达到全面均衡时,“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产多少”与“为谁生产”等基本经济问题,都可圆满解答。 经济效率是影响社会福利的重要因素。经济学中以“柏拉图最佳境界”来定义经济效率。“柏拉图最佳境界”指的是社会上的改变已无法在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这个前提下,而有益于另一些人这样的一种情况。在完全竞争中,市场全面均衡达成时,产品在消费者间的分配,生产要素在各生产用途上的配置,以及产品产量的组合,都应符合“柏拉图最佳境界”的要求,也就是达到了最高的经济效率。 许多政府部门、私人机构评价改造项目或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效率时,会广泛使用成本利益分析法或成本效能分析法,接受在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时候,可能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但即使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只要整体社会(或团体)从这实施方案或改变中得到的总利益大于总成本,这个方案或变动就是有效率的。 市场机能未能充分发挥,就称为市场机能的限制,其原因包括:(1)自然垄断产业的存在,使完全竞争无法维持;(2)外部性与公共财使市场机能无法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3)在市场机能的发挥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报酬取决于这个要素对社会边际贡献的生产力和要素供给量,即各尽所能,各取所值,有能者富,无能者穷,导致贫富不均。如市场机能可以充分发挥,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最高经济效率,就称为市场失灵,其原因包括自然垄断、外部性与公共财。市场失灵还会在经济萧条、市场缺乏竞争性、市场的缺乏、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出现。 如果产业的市场需求线与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线相交于后者下降的线段部分,这种产业就称为自然垄断产业。自然垄断厂商存在著资源配置效率低的缺点,政府可借订价管理来弥补这一缺点。理想的订价是采用边际成本订价发来决定,但由于厂商会有亏损,此方法的可行性低。若采用平均成本订价法,厂商不致亏损,但社会福利仍有损失,而厂商生产缺乏效率的副作用也还存在。 外部性指的是一些经济行为,会令当事人不能享受其行为带来的全部利益,又或毋须承担其行为产生的全部成本。在市场机能自由运作下,具有积极外部性的产品供应太少,具有消极外部性的产品会超量生产。政府可对外部利益的提供者补贴,对外部成本的制造者课税,或采取直接管制措施,以解决外部问题。具有共享与不排他两项特性的物品,称为公共财。公共财若由私人生产,其产量必会不足,故须由政府直接提供,或借著强迫摊分费用的手段,使其他团体生产。 政府采取措施,弥补市场机能的不足。但在实际执行公共决策时,由于公共财的性质,民主运作本身的限制,官员与民意代表的私心,以及利益团体的影响等因素作祟,政府干预的结果,多未能达到理想,反而会带来不理想的结果,这一现象称为政府失灵。政府失灵的原因,还有政府搜集资料的不完全,政府公务员工作动力的缺乏、低效率和高浪费等,也涉及政府错误估计某些项目和法规实施后的影响。 单元六: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本单元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及概念,其以经济社会的总合行为作为分析的主题,讨论有关国民收入、物价、就业总量或平均量等变项。总产出与就业问题反映在失业率上,物价问题则表现在通货膨胀率上。欲了解整体经济的全貌,必须研究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缺一不可,而在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与政策的评鉴上,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是相互紧密联系的。 政府的角色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部分。政府的收入与支出在本地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的比率,而且这比率在长期中有上升的趋势。 国民经济核算是衡量一国总产出的制度,其中包括本地生产总值(GDP)和本地居民生产总值(GNP)。GDP是世界上最为广泛应用的指标。GDP是指一国国内在某一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总值。GNP是以“本地居民”为准,而GDP则以“国境”为准,其分别在于“要素在外地收入净值”。GDP可以用支出面法来衡量,它是观察最终产品之流向,加总民间消费、投资、政府消费与出口净值而得出的。由于整体社会的支出就等于收入,因此GDP也可从收入面法求得。以下为两种方法的计算公式,其结果应该是相同的。 GDP=民间消费+本地投资总值+政府消费+(出口-进口) GDP=工资+租金+利息+利润+间接税净值+折旧 由GDP与GNP可导出本地生产净值(NDP)与本地居民生产净值,要素收入、个人收入及个人可支配收入,其间的关系为: NDP=GDP-折旧 NNP=GNP-折旧 本地要素收入=NDP-间接税净值 本地居民要素收入=NNP-间接税净值 PI=本地居民要素收入-(公司利润+未分配盈余等)+转移性收入 DI=PI-个人直接税等的支付 DI=消费+储蓄 至于物价指数,本单元阐述其定义、计算方法及实质本地生产总值的概念,还讨论了关于GDP作为衡量经济福利指标的问题。由国民经济核算估算所得的整体经济的总产出与总收入,必须排除了物价水准变动与人口变动因素,得出实质人均收入,才是最有代表性的国民经济福利指标。物价水平的变动,可以用物价指数来衡量。某年的物价指数所衡量的是(以基期为100)该年物价相当于基期的百分比。最常用的物价指数包括消费物价指数(CPI)与GDP平减指数。以当年物价计算的GDP,称为名义GDP;以基期物价计算的GDP则称为实质GDP。以GDP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有以下缺点:(1)未能反映收入分配;(2)难以掌握地下经济;(3)遗漏了未上市的生产成果;(4)忽视休闲价值;(5)未扣除外部成本;以及(6)无法辨别产品性质与品质的改变。由于GDP的国民经济福利的限制,有些经济学家乃致力于设计与衡量新福利指标,以期能广泛地加以应用,如实地反映经济状况。 单元七:总消费与总产出及政府财政政策 本单元讨论了凯恩斯的均衡收入决定模型和政府的财政政策,并阐述了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包括消费、投资、政府开支和进出口。 宏观经济理论以总合供需模型来说明国民收入和物价的决定。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充分就业就是经济社会的常态,因此国民收入决定总合供给。凯恩斯经济学派则认为国民收入由总合需求所决定。 总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消费,而影响民间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可支配收入。民间消费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所增加的消费不及收入所增加的量。换言之,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是介于0与1的正数。民间储蓄是可支配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故影响消费的因素也会影响储蓄。总合需求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投资,投资是指新机器设备和新建筑物的购置,以及存货的增加,新机器设备和建筑物的购置称为固定投资或固定资本形式毛额。利率是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 均衡收入是当总合需求等于总合供给时所决定的总收入水平。在简单的凯恩斯均衡收入模型中,总合需求假设只包括民间消费和投资两项。均衡收入取决于一系列的自发性支出,自发性支出的变动,将导致均衡收入作倍数的同方向变动,此一现象称为乘数效果。自发性支出变动导致均衡收入变动的倍数称为乘数。此一乘数在简单的凯恩斯模型中称为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将政府部门和进出口两项加入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后,均衡收入的决定公式变得复杂。均衡收入是自发性支出和乘数的积。 自发性支出低于维持充分就业时所需的数量,称为通缩缺口,此时出现失业的情况。如欲达至充分就业,就要将自发性支出提高至通缩缺口的数量水平。自发性支出超过维持充分就业是所需的数量,称为通胀缺口,此时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为消除通胀,要将自发性支出减少至通胀缺口的数量水平。 国民收入沿着长期成长趋势线,周而复始地由扩张攀上顶峰,然后渐趋衰退,到了谷底又开始步上扩张阶段,这种循环性的波动现象,称为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导因包括战争、政治事件和科技发明等外在因素,也有对未来以及经济的预期和经济本身的问题等内在因素。 当经济衰退,国民收入低于就业水平时,政府可以增加开支或减税,以刺激经济,此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反之,若经济过热,政府可减少开支或提高税率,以压抑经济,此即为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当政府增加开支时,总产出会有数倍的变动,此一倍数称为政府开支乘数。反之,当政府增加税收时,总产出也会有数倍的减少,此称为税收乘数。当政府的开支和税收作同量且同方向的变动时,政府预算金额不受影响,这种调整对均衡收入所产生的乘数效果,称为平衡预算乘数。在封闭经济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 诱发性的税收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是经济体系中两个主要自动稳定机制,可缓解经济波动的幅度。 单元八:货币与金融市场 本单元重点介绍货币市场,包括货币的概念、货币及银行体系、中央银行的作用和政府的货币政策。货币市场是宏观经济学中三大市场(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之一。 货币是指任何被大众认同为交易媒介的物品,而货币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交易媒介;货币的其他功能还有计算价值的单位、价值的储存和延迟支付的标准。货币制度是由商品货币逐渐演变为强制货币,而强制货币得以维持,是因为人们对货币购买力的稳定性,以及对政府和银行具有信心。 货币的定义有M1、M2和M3,其区分标准为货币的流动性,即某项资产转换为流通货币的容易程度。M1包括通货、支票存款和旅行支票等最具流通性的资产。M2包括M1,以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流通性相对较低的资产。M3则包括M2、大额定期存款、机构拥有的货币市场基金,以及其他与M2相比流动性低的资产。在经济社会中,银行是借贷双方的桥梁,提高金融中介的服务。借贷市场可以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银行具有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银行接受存款,在减去法定储备后,通过贷款使全社会的存款货币增加。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能力是来自银行的实际储备部分。社会中最终被创造出来的存款货币,会远超于最初增加的存款量,这效果称为货币乘数效果。 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货币的需求与利率成反比关系。长期而言,通货膨胀主要取决于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中央银行主要有五项职能,包括作为银行的银行、控制货币供给、作为政府的银行、经营外汇准备与调节国际收支,以及监督全国(地区)的金融业务。中央银行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以影响存款准备率和货币乘数,进而调节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公开市场运作、调节重贴现率与短期融通、变动法定储备率、外汇操作、对政府融通、选择性信用管制,以及道义说服等。中央银行虽然可以影响货币供给,实际上却没有百分之百的控制能力。 本单元的最后部分讨论了货币市场均衡对利率水平的决定。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下跌,而利率的高低则影响厂商的投资意愿,进而影响产出水平。货币供给和产品市场的均衡有着密切的关系。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投资,进而影响总产出的。 总合需求线说明当货币市场均衡和产品市场总合支出均衡同时成立时,物价水平和总产出之间呈负斜率关系,即物价上升使总产出下降,物价下降则使总产出增加,在分析两个市场的均衡时,假设商品市场原来已经达到总合支出均衡,而货币市场也处于均衡状态,如果物价下跌,会使实质货币供给上升,货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由于市场机能作用,利率逐步下降,使货币市场逐渐回到均衡。利率下跌,厂商投资意欲提升,产品市场总开支增加,总产出水平则会提升。产出上升,反过来刺激实质货币需求,因而减缓利率下降的幅度。当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达到新的均衡之后,利率比原来的低,投资和产出则比原来水平高,故总合需求线为负斜率。 单元九:劳动力市场、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 本单元阐述了总合供需均衡、劳动市场、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等课题。总合供给说明了在商品市场上,物价水平与商品总供给之间的关系,由于劳动供给是决定总合供给的重要因素,故对于总合供给线的研究就是对劳动市场的研究。劳动市场的供需均衡决定总劳动雇用量,总劳动雇用量一经决定,由短期总生产函数即可求出总产出水平,这就是商品市场的供给量。在古典学派的经济学中,假设劳动市场的货币工资率,可以迅速地因应市场的供需变化而上下调整。在此假设下,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状态,当物价波动时,货币工资率很快的随著调整,保持实质工资率固定不变。因此,不管物价怎么变动,总产出保持不变,故古典模型的总合供给线是一条垂直线,总产出水平完全由供给面决定,物价水平则由总合需求决定。 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假设为货币工资率的僵固性,当劳动市场供不应求时,工资率会迅速向上调升;但是当劳动市场供大于求时,工资率则不会即时向下调整。在货币工资僵固性的前提下,凯恩斯学派的总合供给线不是一条垂直线,而是一条包括垂直部分和正斜率曲线部分的线,其中的垂直部分称为凯恩斯总合供给线的“古典区域”。在凯恩斯学派总合供需模型总合供给线的正斜率区域,劳动市场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如果总合需求增加,将会使物价及产出同时升高。而在总合供给线的古典区域,劳动市场已达充分就业状态,总合需求的增加只能使物价水平提高,但总产出保持不变,这一点与古典模型的结论一致。 凯恩斯学派认为需求不足是失业及经济衰退的原因,故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刺激总合需求,减少失业,增加产出,但凯恩斯总合需求模型仍无法解释货币工资僵固性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分为:(1)因总合需求增加所引起的物价上涨,称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2)因总合供给线左移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称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前者可能同时引起产出增加,后者则使产出下降。 通货膨胀对经济体系的运行有重要的影响,当通货膨胀是在预期之内,经济体系能预先准备,作出调整。通货膨胀的不利后果有菜单成本及皮鞋成本,两者都是因通货膨胀所作调整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当银行的借贷利率未能充分调整,会产生财富的重新分配。再者,由于累进所得税制是按货币所得课税,故使实质收入税额提高。当有预期之外的通货膨胀发生时,实质财富因通胀而变得愈来愈少。由于物价上调,工资没有即时相应调整,不利受薪者。对于投资者而言,通胀的不确定性有碍其投资意愿,增加投资风险,造成损失。 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在劳动力总数所占的比例。一位法定工作年龄以上并具有工作能力的人,可以马上工作,而且正在找工作,但现在没有工作,便称为失业。失业主要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循环性失业。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降低循环性失业人口,当劳动市场上只有摩擦性失业时,称为充分就业状态;如果市场上没有循环性失业,此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 凯恩斯学派认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二者之间存在著此消彼长的替换关系,呈现此一替换关系的线,称为菲利普曲线;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二者同时上升的现象,称为停滞性膨胀。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地区)实质产出或每人平均实质收入的增加;而经济增长率则是其在某段时期内的实质产出或实质收入的增长率。经济发展是一国(地区)经济长期持续的增长。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劳动生产力是平均每一就业者的实质产出,而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方法,可以通过专业分工与规模经济效益,增加资本和人力资源投资,以及提升技术水平。 古典增长理论强调劳动的专业分工,以及透过自由贸易的国际分工,以取得最大的利益。由于当时最主要的生产工具是土地,而土地数量相对固定,人力投入又遭遇报酬递减规则的限制,人口则随收入的提高而增长,导致悲观的增长模型。此称为忧郁的科学。 工业化的发展摆脱古典增长理论的悲观预期,带来经济生活的享受,这有赖物质资本的增加、人力质素的提升和日新月异的技术。由此可知,增长理论强调的是投资与储蓄、人力资本和创新的重要性。 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现象,说明了政府制订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具体而言,亚洲国家(地区)积极采取宏观经济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的水平,发展出口导向的国际贸易,增加人力资源的投资,并强调收入分配的平等和减少贫困,使经济不断的发展,创造财富。 单元十:国际贸易及金融理论 本单元主要论述国际贸易基础理论、贸易政策和国际金融基础理论。 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主要有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产品周期理论。在国际市场上,专业化大规模生产能为贸易国带来优势,贸易国之间在需求上能互通有无,进一步通过贸易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如果投入相同的生产要素,一国比另一国生产出较多的某一物品时,该国对这种物品的生产就具有绝对优势。各国进行生产,如果产品获得较高利益,而劣势较小的话,这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应多生产和出口,这是贸易的比较优势法则。依据要素禀赋理论,那些具有比较利益,适合作为出口的物品,其生产资源都比较充裕,故各国通常出口该国生产资源较为充裕的物品,而进口该国生产资源较为缺乏的物品,要素禀赋就决定了贸易的形态。随着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商品生产的比较利益从原来由技术的先进程度决定,逐渐转为由要素是否丰富来决定,使得某些国家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失去优势,由出口国渐转为进口国;而另一国家则由进口国渐转为出口国,这一以技术的广泛应用解释比较利益和贸易变动的理论,称为产品周期理论。 在现实经济社会中,政府采取不同的政策干预进出口贸易,如采用出口补贴使出口产品的国内售价上涨,产量和出口量增加。本国具有影响国际价格的能力时,国际价格下跌;但在本国没有影响国际价格的能力时,国际价格不变,经济福利随之下降。那些具有影响出口产品国际价格能力的国家,如果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可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改善贸易条件和经济福利。但对没有影响国际价格能力的国家而言,限制出口虽可调节国内供需,平抑出口品的国内售价,但因无法取得改善贸易条件的好处,经济福利会下跌。征收进口关税导致进口品的国内价格上升,产量增加,以及需求量与进口量的减少。如果本国无法影响国际价格时,进口产品的国内售价的升幅将与单位进口税额相同,经济福利下跌;但如果本国有能力影响国际价格,则进口产品的国际价格会下跌,贸易条件得以改善,国内售价的升幅小于单位进口税额,经济福利有可能提高。 进口限额使进口品的国内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生产量增加,进口量降低。对一个没有能力影响国际价格的国家而言,进口限额减少经济福利;但对具有影响国际价格能力的国家而言,进口限额不一定会降低其经济福利。倾销是以低于生产成本或国内售价,或在政府的补贴下,将产品外销到他国的行为。由于倾销是不公平的竞争,各国多对倾销的商品征收反倾销税或平衡税。世界各国为了改善贸易赤字,鼓励出口,保护幼稚产业,维护国家安全与经济稳定,以及保有经济利益,采取补贴出口或限制进口的措施,以进口限制来保护幼稚产业,所选定的必须是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期不可太长,以免失却竞争力。该产业在茁壮成长后为社会带来的好处,必须足以弥补需求者在保护期间所付出的代价。八十年代,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兴起,一方面为成员国带来贸易创造,另一方面则对非成员国造成贸易专业的不利影响。 国际金融主要探讨外汇与汇率、汇率制度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以及应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对策。为了从事国际间的贸易,各国都必须储有外汇,作为国际支付工具的外国通货,或是对外国通货的请求权。一国中央银行所保有的外汇数量,称为外汇存底。汇率是外国货币与本国货币间的兑换比例,也就是为了取得一单位外国货币所须支付的本国货币的数量。当汇率下跌时,本国货币升值;当汇率上升时,本国货币贬值。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某一期间内一国居民与其他国家居民在贸易活动中所涉及的实际收支,主要的账目内容有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官方储备交易项目,其中官方储备交易项目又称为国际清偿项目,表示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当汇率上升时,外汇的需求两减少,供给量增加。外汇需求线与供给线的交点,决定均衡汇率水平。当国际经济景气时,外国的物价上涨率超过本国,本国的利率上升,中央银行会卖出外汇,政府则实施进口管制与外汇管制,加上大众普遍预期汇率下跌,均衡汇率因而下降;反之,均衡汇率则上升。汇率制度是调整汇率的方式,将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币或一篮子通货的兑换率固定在某一水平,如非不得已,不轻易变动特定汇率的,称为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的好处是汇率变动风险相对少有利进出口贸易,但其缺点是中央银行必须有充裕的外汇储备,以应付市场供给不足的危机;而且当国外经济有任何变化时,本国经济很容易就会波动。汇率完全由外汇供需决定、中央银行对决定汇率的方式不予干预,这就称为浮动汇率制度。这制度的优点是可减弱国外经济变动对本国经济的冲击,而且没有国际收支问题的存在,政府可以专注于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但其缺点是汇率变动不定,增加贸易风险。通过中央银行影响外汇的供需,决定汇率水平,这称为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在这种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随时通过外汇买卖影响汇率的水平、变动方向和幅度。 不论是固定汇率制度还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都会产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汇率制度的自动调节机能可解决不平衡的差距,但需时甚久,故国际收支赤字的国家需采取贬值、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贸易与外汇管制等对策,以改善国际收支。对于国际收支盈余的国家而言,则可用升值、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及放宽贸易与外汇管制等措施,以能有效运用国际贸易活动所带来的盈余。
本文档为【经济理论与实务zy-jj】,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7668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8-09-07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