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雁-黑龙江农业科学院

头雁-黑龙江农业科学院

举报
开通vip

头雁-黑龙江农业科学院附件1一、团队名称生猪高效优质养殖技术研发团队二、头雁人才刘娣,二级研究员、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科技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地方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三、团队骨干1、李艳华: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部第七届兽药评审专家库专家。2、王希彪:东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理事、黑龙江省养猪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3、魏国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4...

头雁-黑龙江农业科学院
附件1一、团队名称生猪高效优质养殖技术研发团队二、头雁人才刘娣,二级研究员、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科技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地方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三、团队骨干1、李艳华: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部第七届兽药评审专家库专家。2、王希彪:东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理事、黑龙江省养猪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3、魏国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4、杨秀芹: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团队主要成员、农业部百名优秀科研创新团队主要成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理事。5、孙东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青年龙江学者、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省畜牧兽医行业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北大荒青年五四奖章。6、张宝荣: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研究员,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常务理事和秘书长、东北养猪研究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养猪研究会副理事长。7、何鑫淼: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团队主要成员、农业部百名优秀科研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农业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技术组成员,国家农业废弃物处理联盟理事,华夏地方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秘书长。8、王文涛: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团队主要成员、农业部百名优秀科研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农业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技术组成员,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专家、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繁殖育种学分会理事。9、冯艳忠: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团队主要成员、农业部百名优秀科研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农业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技术组成员。四、依托创新平台名称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五、依托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雄性民猪寒冷压力性状跨代遗传机制研究,31872980,59万元。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地方猪资源评价与利用岗位专项,CARS-36,350万元。3.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传统中兽医防治岗位专项,CARS-35,35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IGPD靶点探讨芦丁干预乳腺炎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制,31772787,65.52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分革兰氏阳性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多重耐药的机制研究及耐药抑制剂的确证,2018YFD0500306,36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抗猪链球菌病复方制剂的研制,2015BAD11B03-07,5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嵌合RNABCL2L2-PABPN1在猪脂肪生成中的作用,31741114,15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PEDVN蛋白通过p53-DREAM信号通路介导宿主细胞S期阻滞的分子机制,31873011,59万元。“龙江学者”配套科研经费,PEDV变异毒株高效疫苗毒株培育,2031210001,50万元。黑龙江省杰出青年项目,基于重组NDV递送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株纳米颗粒疫苗研究,JC2017007,50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PEDV和TGEV单因子感染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2017YFD0501604-5,30万元。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重点科研项目,区仔猪细菌性腹泻综合防治技术研究,20万元。六、团队建设目标1、高层次人才培养:5年建设期内争取增选院士1人;培养团队成员入选国家杰出青年人才计划、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或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1~2人,建设国家级优秀团队,有计划培育本行业顶尖人才“后备军”,构建本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持续发展体系。2、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投资建设,并在建设完成后争取升级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建设期内承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项以上。4、标志性成果产出:培育出民猪配套系1个,并在东北三省推广应用,推动民猪保种和优质猪肉产业发展。5、重大社会经济效益:肌内脂肪提高0.5%,饲料报酬提高0.1%,出栏日龄提高2天,增收4亿元,5年共增收20亿元。附件2一、团队名称作物栽培技术创新研究团队二、头雁人才李文华,研究员,博士,从事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栽培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农业农村部东北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兼职副主席。三、团队骨干王玉峰,研究员,硕士,从事农业环境与面源污染控制研究,农业农村部东北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孙士明,二级研究员,学士,从事农业机械化研究,农业机械学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农业农村部旱地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钱春荣,副研究员,博士,从事玉米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作物栽培学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站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金剑,研究员,博士,从事作物生理生态以及根系-土壤-微生物互作研究,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吴俊江,研究员,博士,从事大豆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业农村部大豆栽培重点实验室主任。丁俊杰,研究员,博士,从事植物保护研发与技术推广应用,植物保护学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农业部佳木斯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冯延江,研究员,博士,从事耕作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作物耕作学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省耕作学会常务理事长。毕影东,副研究员,博士,从事大豆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作物栽培学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省大豆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书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作物栽培学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四、支撑平台农业农村部东北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大豆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旱地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批准部门:农业农村部。五、依托科研项目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北北部春玉米、粳稻水热优化配置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项目编号:2017YFD0300500,经费3657万元。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示范,项目编号:2018YFD0800900,经费1578万元。3、农业农村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任务,项目编号:CARS-02-27,经费280万元。4、农业农村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任务,项目编号:CARS-02-34,经费200万元。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大型机械耕整播种作业对土壤质构和作物生长影响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016YFD070030103,经费100万元。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育成新品种的示范推广,项目编号:2017YFD0101306,经费296万元。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黑龙江湿润区粳稻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项目编号:2018YFD0300106,经费426万元。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豆光合碳在黑土中转化的微生物分子生态特征,项目编号:41771326,经费63万元。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野生大豆异黄酮合成调控关键基因育种应用潜力研究,项目编号:31771823,经费59万元。10、农业农村部公益性行业专项,东北水稻秸秆还田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编号:201503136,经费186万元。11、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不同供氮水平下玉米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杂种优势特征及其调控机制,项目编号:JC017008,经费50万元。12、科技部政府间国际合作重点专项,牧草和豆类作物育种以提高欧盟和中国蛋白质自给,项目编号:2017YFE0111000,经费52万元。六、团队建设主要目标1、高层次人才培养:培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1人,国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2-3人,省杰出青年1-2人,二级研究员1-2人,三级研究员2-3人。2、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平台共享机制,扩大创新平台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吸引国内外专家入驻创新平台开展合作研究,国际学者在平台工作累计200个工作日,国内专家在平台工作累计400个工作日,开展国际交流3次,国内学术会议5-8次,设立平台开放基金25项,平台考核达优秀水平。在现有平台基础上,争取建立农业农村部农业长期性、基础性监测平台。3、重大科技项目研发:超额完成团队现有在研项目的任务指标,按期结题验收。本项目建设期内新增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或课题4-5项。4、标志性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0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5项,制定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10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3-5项。5、学科持续创新发展体系建设:建立头雁-团队骨干-第三梯队“金字塔”型头雁领飞学科体系阵容,充分发挥各层次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一支扎根龙江,服务龙江,在国家有占位、东北领军、省内拔尖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6、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创新建立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3套以上,推广应用面积达5000万亩以上,节本增收20亿元,作物秸秆得到充分利用,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附件3一、团队名称水稻遗传育种创新研究团队二、头雁人才潘国君,二级研究员,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水稻种子分会副会长、中国大米分会副会长、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组副组长、黑龙江省水稻发展战略联盟理事长、黑龙江省作物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首席专家。三、团队骨干柴永山,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水稻综合试验站站长,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政府津贴获得者。主持国家研发计划项目“黑龙江低温黑土区春玉米、粳稻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获省部奖励2项,发表论文5篇。刘传雪,省水稻育种学科梯队后备带头人,省特殊津贴、省青年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选育出龙粳31等水稻新品种27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8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闫平,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五常水稻综合试验站站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稻类专业审定委员,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聂守军,省水稻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省农科院中北部水稻遗传育种梯队学科带头人。育成绥粳系列品种11个,获植物新品种权19项,课题18项;取得获奖成果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21篇。孙世臣,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站长、省水稻品质改良与遗传育种工程中心主任、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委员会专家、省水稻育种学科梯队后备带头人。获省部级奖励2项、植物新品种权11项,审定水稻新品种9个,发表论文3篇。6.方军,博士生导师。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Plantcell、PlantPhysiol、PlantJ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专利2项,鉴定和克隆了PHS1-PHS4、PHS8和OsCNX等调控穗发芽系列基因。主持国家项目3项。张淑华,省特殊津贴获得者。育成水稻新品种12个,累计种植面积1.8亿亩,获植物新品种权25项;取得获奖成果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专著1部。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7项。卢淑雯,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务院特贴,国家行业科研专项首席专家、国家稻米加工专业研发中心主任、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功能研究室主任、省领军人才梯队学术带头人。出版论著2部,发表论文33篇,其中SCI检索论文4篇;获国家专利6项、省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东丽,获国务院特贴,黑龙江天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从事杂交粳稻和常规稻育种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育成水稻品种8个,出版著作4部,获发明专利5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四、依托创新平台名称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佳木斯分中心、农业部寒地粳稻冷害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稻米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五、依托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北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2017YFD0100503,经费421万元。2.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东北北部粳稻育种,CARS-01-14,经费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龙江低温黑土区春玉米、粳稻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2018YFD0300100,经费1637万元。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综合试验站,CARS-01-55,经费400万元。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五常综合试验站,CARS-01-54,经费460万元。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经费60万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龙江南部粳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2017YFD0100504,经费25万元。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体系专项,黑龙江省水稻现代农业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体系,黑农委体系(水稻)【2017】1号,经费370万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绥粳”系列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ZY18C10,经费30万元。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综合试验站,CARS-01-57,经费440万元。国家转基因重大专目,东北水稻耐盐碱基因的挖掘及耐盐碱水稻的培育,2018ZX0800912B,经费190万元。黑龙省杰出青年基金,ABA和糖调控水稻穗发芽的遗传网络,JC2017009,经费50万元。国家行业科技专项,活性稻米杂粮等食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201403063,经费1303万元。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稻米综合加工利用与质量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研究,CARS-01-09B,经费350万元。六、团队建设目标1、高层次人才培养:培养和推荐院士有效候选人,2021年申报院士1人,2023年争取增选院士1人,实现我省种植业院士零突破;培养国家和省部各类人才计划各1~2人。2、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国家水稻改良中心佳木斯分中心、农业部寒地粳稻冷害科学观测实验站二期投资建设,黑龙江省水稻品质改良与遗传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级到国家级中心。3、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转基因专项”、“粮丰工程”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研究任务,争取“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种子工程专项”、“转基因重大专项”和“粮丰工程专项”。4、标志性成果产出:培育出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40~50个,其中达到国标一级米的多抗水稻品种3~5个,替代现有优质水稻品种不抗倒的五优稻4号(稻花香2号),种植面积在500万亩以上的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2~3个,逐步替代目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龙粳31和绥粳18等水稻品种,实现良种更新换代。解析寒地早粳稻香味基因、抗稻瘟病基因、控制熟期基因、抗倒伏等关键基因,并探索出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杂交育种技术结合度高的一套寒地早粳稻综合育种技术体系,实现寒地早粳稻育种的重大突破。5、重大社会经济效益:团队成员育成的水稻品种每年种植面积4500万亩,每亩增产50公斤,共增产22.5亿公斤,每公斤按2.60元计算,增收58.5亿元,5年共增收292.5亿元。附件4一、团队名称玉米遗传育种创新研究团队二、头雁人才曹靖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负责人,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玉米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学术委员、《玉米科学》编委。三、团队骨干1、张建国,男,46岁,研究员,在读博士,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及抗逆种质创新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主持及参加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2篇;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主持或参加选育玉米新品种36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8000余万亩,省级领军人才梯队玉米育种学科后备带头人。2、南元涛,男,54岁,二级研究员,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绥化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作物学会理事会理事,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1项。3、刘兴焱,男,53岁,研究员,从事极早熟玉米育种工作,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克山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选育克单8等13个玉米品种,获省部级奖3项,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4、李树军,男,43岁,副研究员,硕士,从事玉米早熟抗逆品种选育及群体改良工作。参加了30多个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和黑龙江省重大项目子课题各1项,发表论文余篇。5、扈光辉,男,43岁,博士,研究员,省级领军人才梯队玉米育种学科后备带头人。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玉米抗病遗传育种和基因组学的研究,选育玉米杂交种34个;主持及参加国家、省部级课题18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长特别奖1项;发表SCI收录文章5篇。6、马延华,男,44岁,博士,副研究员,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作物种质资源学科后备带头人。主持选育品种4个。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博士后基金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6篇,其中SCI收录1篇。获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2017年获黑龙江省第十三届青年科技奖。7、曹士亮,男,39岁,博士,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访问学者,从事玉米复杂性状的遗传解析及全基因组选择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博士后项目等项目9项。2009年以来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收录6篇。8、蔡泉,男,39岁,硕士,从事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工作,参与审定玉米新品种30多个,新品种累积推广面积2000余万亩,参加国家“863”,“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1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参加编写著作两部。9、于滔,女,36岁,博士,从事玉米分子育种研究。主持院级课题1项,参与“七大作物育种”、“玉米分子设计育种”等项目8项。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3篇,核心11篇,国家专利5项。四、支撑平台农业部东北北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试验室、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尔滨),批准部门:农业部、发改委。五、依托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华北区早熟抗逆耐密适宜机械化玉米新品种培育,2017YFD0101100,3956万元。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春玉米早熟抗逆种质改良岗位科学家,CARS-02-05,280万元。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华北极早熟区抗逆耐密适宜机械化玉米新品种培育,项目编号:2017YFD0101101,829万元。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玉米分子设计育种,项目编号:22016YFD0101803,100万元。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北早熟区玉米种质改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项目编号:2016YFD0101202,755万元。6、国家自然基金,玉米萌发期耐冷性遗传解析及全基因组预测,项目编号:31771814,25万元。7、农业部绿色品种特性鉴定评价,项目编号:,80万元。8、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绥化试验站,项目编号:CARX-02-35,250万元。9、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克山试验站,项目编号:CARX-02-35,经费250万元。10、国家项目省级资助,东华北极早熟区抗逆耐密适宜机械化玉米新品种培育,GX18B046,经费53万元。11、国家项目省级资助,东北早熟区玉米种质改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项目编号:GX18B004,64万元。六、团队建设主要目标高层次人才培养:稳定现有人才队伍,五年内力争培养出后备头雁人才,引进高水平人才1-2人,培养国家或省级学科后备带头人1-2人。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完成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并开放共享,发挥东北北部区域玉米育种引领作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融合,平台层次有效提升并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各项考核指标;凝聚项目成功经验和亮点,积极竞标并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发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东北区域引领作用,提升本区域研发竞争力。标志性成果产出:培育优良玉米新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20份以上,选育出早熟、耐密、抗逆、宜机收新品种8个以上,其中突破性优良品种1个,并在本省和东北北部区域推广应用,年推广能力100万亩以上。学科持续创新发展体系建设:构建现代玉米遗传育种技术体系,涵盖种质创新与评价体系、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品种测试技术体系;鼓励年轻科技人员进行高层次培训和合作研究,拓宽分子育种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领域中的应用,促进本学科整体提升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通过对核心种质创新改良,进一步拓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玉米种质基础。预期审定新品种8个以上,在本省累计推广500万亩以上,增产玉米2亿公斤以上,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2亿元以上。优良玉米新品种将推动本省玉米生产规模化、全程机械化,减少农药、化肥等使用量。
本文档为【头雁-黑龙江农业科学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3.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s_0836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0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21-11-09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