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高考二轮复习资料

历史 高考二轮复习资料

举报
开通vip

历史 高考二轮复习资料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突破重难点 必考内容 古代中国部分 1.宗法与分封 1、宗法制与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怎样的政治效力? 宗法制就是宗族法规,属于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权力的继承用嫡长子继承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度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了内部纷争,强化了西周的王权。由此可见,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建立起...

历史 高考二轮复习资料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突破重难点 必考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古代中国部分 1.宗法与分封 1、宗法制与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怎样的政治效力? 宗法制就是宗族法规,属于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权力的继承用嫡长子继承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度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了内部纷争,强化了西周的王权。由此可见,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建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从而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起来,与世袭制、分封制共同构成了西周政治制度的主体。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的区域,起到了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本身的局限性日益显露:诸侯掌握了封疆内的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其实力的逐渐扩大,最终导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的后果。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形式,两者紧密结合,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2、如何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在中国早期的商王朝,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这表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是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宗法制的联系纽带主要是血缘,这表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另一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西周的分封制与以后的郡县制相比,中央既无法垂直管理地方,对地方诸侯也无法进行任免,这表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后诸侯之间的争霸混战也说明了这一点。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皇权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122740.htm" \t "_blank" 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专制主义是一种中央内部的决策方式,即一切事务由中央的某一人来决断,在古代主要体现在与相权的关系上。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采用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就是削弱地方的权力,削弱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是什么?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3)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1)经济根源: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因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2)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3)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种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 3.汉代到宋元的政治制度演变 1、汉到宋元的中央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继秦朝在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以后,不断分割和削弱相权,以加强和巩固皇权,是最高统治者的惯用手法。 (1)演变:汉初继承三公九卿制,丞相位尊权重;汉武帝时,形成与“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决策);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形成和发展,相权实际上被分散;宋代增设“参知政事”分散宰相权力。 (2)焦点问题: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3)趋势: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汉代到宋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主旋律。 2、汉到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1)演变: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部分地实行分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焦点问题: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 (3)趋势:在分权的基础上,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考核和监督),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4)影响:短期来看,可以缓解一些矛盾,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从长远来看:①造成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②地方缺乏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3、如何理解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 (1)由来:楚汉战争时,刘邦为合力击败项羽,陆续分封7个异诸侯王,后来,鉴于异姓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刘邦先后予以铲除。因担心各地统治不稳,又分封同姓子侄为王。 (2)概况: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这些诸侯王国虽受中央节制,但又相对独立。 (3)影响:王国百官设置如同中央朝廷,诸侯王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其中最主要的有两项:一是“自置吏”,可以自行任命二千石以下官员;一是“得赋敛”,可以向本王国臣民收取赋税。这些王国一般都辖有数郡之地,封域辽阔,户口众多,实力雄厚,实际上成为能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从而严重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后来,汉武帝时,通过各种措施使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4、如何认识和评价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1)职权和运行机制 (2)影响:①实际将秦汉以来的相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②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力,各司其职,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③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对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5、结合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史实分析行省制的历史影响。 (1)设置:10行中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省(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个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个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管辖。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区,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①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②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③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征收制度;④行省官员不得调动军队;⑤中央以监察机构监督官员,采取省官互迁形式加以控制。 (3)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1)变化: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了自秦以来一直存在的丞相,将丞相的权力分给六部。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制度确立。但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确,不能正式统帅六部,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虽然有些明朝的内阁首辅大臣权势和地位极似丞相,但其权势和地位却并不是来源于制度的认可,而是源于皇帝的信任。如张居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原因:废丞相是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防碍皇帝行使权力,为的是达到皇帝高度集权。设置内阁是因政务繁重,皇帝一人难以承担。 (3影响:皇权取得了可能对自身产生威胁的相权的彻底胜利,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因此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代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1)变化:清雍正年间,原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置的军机房,改为军机处。军机处由一个暂设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虽然地位显要,但军机处本身无独立性,只是皇帝的工作班子。军机大臣由皇帝直接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谨慎可靠的亲信任命,人数无定制,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只是跪受笔录;且办公于内廷,从而使得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征更为明显。 (2)影响:便于集权,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3、明清中央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积极影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力的抗击了外来侵略。 消极影响:从其动机看,仍然是维护和巩固一家一姓的统治,具有反动性。从其采取的措施看,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对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而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另一方面,它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在思想文化的控制、政治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方面。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这就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同时也从反面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可供调节的余地越来越小,从而说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5.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 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2、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表 现 春秋 时期 井田制开始崩溃, 私有制开始产生。 “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税制改革: 客观承认土地私有权 加速井田制瓦解 齐国:“相地而税征” 鲁国:初税亩 战国 时期 各国变法运动: 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最终确立起土地私有制 秦国商鞅变法等 “除井田,民得买卖” “依军功行田宅” 6.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发展的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从生产力水平看:长期使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从地位和影响看: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 (1)冶金业: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小件铜器。 ②商代青铜器繁荣时期。 ③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④西汉时,煤开始成为冶铁燃料 ⑤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2)纺织业:①新石器时代:萌芽。 ②商周: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 ③西汉: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业作坊出现,纺织品数量相当可观。 ⑤宋代:棉纺织业推广到江南地区,棉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清: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3)制瓷业:(1)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即原始青瓷; (2)东汉:瓷器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3)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开始输出国外; (4)宋代涌现一批名窑,如江西景德镇; (5)明清: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清代粉彩瓷器。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2)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3)明朝中后期,手工业中的某些行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4、古代中国 “市”的形成与发展。 (1)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2) 六朝:出现草市; (3) 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且夜市繁盛; (4)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草市有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 (5)明清: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2)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7.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地主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衰落,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 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⑤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百家争鸣”的含义及思想特征。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指思想 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 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的性质及局面形成的意义。 (1)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局面形成的意义: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历史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历史有着非常深刻的 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 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 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 8.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突出贡献 1、孔子及其思想 (1)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认为仁就是“爱人”,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3)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等,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4)孔子是个大教育家。①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贵族“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②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③他晚年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孟子及其思想。 (1)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2)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①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③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评价: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3)孟子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3、荀子及其思想。 (1)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2)孔孟荀一脉相承,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①他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在君民关系上,他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③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3)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思想。 (4)在伦理观上,他认为“性本恶”,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因而在政治上主张地礼法并治。 荀子改造了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4、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9.汉代儒学的正统思想地位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③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 “天人感应”的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如何理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④针对为人处世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④三纲充满专制等级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3)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4)特点:外儒内法 3、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及其影响 措施:(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大一统政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专制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专制政权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汉武帝的这三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后来我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影响:(1)积极意义: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局限性:①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②它的负面作用在古代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10.宋明理学 1、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家体系,即理学。程颢、程颐兄弟是北宋时期儒家理学的代表,合称“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天理的核心是“仁”,从而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相结合。朱熹是南宋时期儒家理学的代表,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王阳明)是明代儒家心学的代表人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心学。他宣扬“心外无物”,认为心即理,心是万物的本源;提出“致良知”(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强调“知行合一”。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2、朱熹的主要观点: (1)理气论:认为理先于气,理是万物的本源。(2)修养论: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民爱物,仁者的境界是获得精神自由的同时,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要达到这个境界就需要个人学习并实践,强调格物致知(格是研究的意思)。(3)政治理论:强调要“正君心”,才能正纲常,最后才能达到国治、天下平。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3、程朱理学的特点、内容及实质: (1)特点:程朱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2)内容: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或“天理”,“理”是世界的本源。“理”在社会是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通过“格物致知”贯通“理”。“存天理,灭人欲”。 (3)实质: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或“天理”,这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依此为理论基础,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思想,而“天理”在人间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可见,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适应了地主阶级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的需要,是宋、元明清时期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 4、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11.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要观点。 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痛恨男尊女卑现象;强调个性发展。 黄宗羲:反君主专制,倡君臣平等,倡法治;主张学校决定是非,限制君权;倡工商皆本。 顾炎武:反君主专制,倡“众治”;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趋时更新”;认为天下唯器;具有朴素辨证的观点。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有什么共同进步之处?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 (2)经济上:认为农工商皆本。 (3)学术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主张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 3、明清之际思想为什么十分活跃但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活跃的因素: (1)经济、阶级因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他们要求反对思想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2)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进步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3)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明末清初处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的动荡年代。 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景象的原因: (1)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缺乏民主思想产生、发展所需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2)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实行文化专制,缺乏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 4、如何评价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一方面,这些大胆言论,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这些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仍寄希望于贤明君主。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他们汲取儒家的民本思想等有益营养,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是儒学的新发展。 古代世界部分 12.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1)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2)殖民活动、海外贸易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形成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3)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和城邦的特色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机会,君主专制始终发展不起来,是民主政治产生的政治条件; (4)城邦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是民主政治实行的人文条件。 雅典民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2、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2)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团法庭握有最充分的权利。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的最高权力。 (3)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按时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之所以说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黄金时代”,主要是公民已经基本上不受财产的限制而享有同样比较充分的民主权利,其民主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在那个时代确实是独树一帜的。 3、雅典民主制的是非功过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1)局限性 从民主范围来说,奴隶、妇女、外邦人都不享有民主权利,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毕竟是少数上层男性公民。因此,从实质上讲,雅典民主只是古代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的一种手段。 就民主性质而言,它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状态。 就实施方式而言,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雅典后来的衰落与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也是分不开的。 (2)进步性 雅典民主政治重视与强调公民人权、自由与责任感,注重文化教育,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为人类创造了灿烂的希腊科学与文化。 雅典确立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主权在民的原则具有创造性的价值,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惠泽后人,功在千秋。 13.罗马法 1、什么是罗马法?罗马法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国程? 罗马法不是指某一部具体的法律,而是公元前6世纪~公元7世纪,古罗马制定和实施的所有法律的泛称,是一个法律体系。从形式上来讲,包括习惯法和成文法;从内容上来讲,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1)罗马最初的法律形式是习惯法,它使贵族们获得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利,平民的权利不能得到保证,引起罗马平民的不满。《十二铜表法》把平民的权利以文书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2)从公元前509年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和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3)随着罗马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公民法不适应新的统治范围;另外,国际交往扩大,引起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经济活动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原来的公民法亦无法应对新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万民法应运而生,它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与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因而能够适应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它不是凌驾于公民法之上的法律,而是对公民法的补充,后来逐步取代了公民法,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4)共和国晚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被誉为“自然法”之父。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是从具体的法律条文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法律思想,它倡导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人的自然权利。它是从原则和本质上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了人的尊严与自主。人类自然平等的自然法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和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2、如何看待罗马法在当时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维系了罗马的持久统治。 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在帝国时期,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的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总之,有利于罗马社会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其次,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进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3、有人说,罗马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造就罗马帝国辉煌的同时,又设置了埋葬罗马帝国的陷阱,你如何理解与评价这一观点? 罗马法在调解罗马奴隶制社会生活,维护罗马国家统治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使罗马国家沿着法制轨道向前发展。但它毕竟是一部维护与巩固奴隶制的法典,保护的是罗马奴隶主的阶级利益,对于被统治阶级的广大奴隶、平民只能承担义务并受到不公正的处罚。保护奴隶制生产关系,在后期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帝国危机并走向全面灭亡。 13.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影响 1、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观点。 (1)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但反对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2)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认识你自己”。 (3)“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提倡善良的道德,他的伦理思想是“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 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 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 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4)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2、苏格拉底产生这种思想倾向的时代背景。 (1)雅典政局:苏格拉底在政治上支持寡头政治,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对伯里克利时期民主制的 繁荣不以为然。公元前5世纪后期,繁盛一时的希腊城邦,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城邦民主制度的弊端暴露 无遗。究其原因,苏格拉底认为是雅典的一些政治领袖们,通过迎合公民的私欲来愉悦自己,从而宠坏了 某些雅典公民,使他们变得懒惰、放纵、狂暴、粗野和傲慢。为了重建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挽救衰 颓中的城邦制度,苏格拉底不断针砭时弊,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2)智者的出现:智者在许多知识领域都是大胆的探索者,他们的思考也非常深刻。但是智者学派 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3、苏格拉底的人格魅力。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到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被判有罪,处以死刑。罪名是腐蚀雅典青年和不 敬神。苏格拉底自愿选择死!这样,苏格拉底既遵守了城邦法律,又捍卫了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这种对 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的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因此,他被视为18世纪西方启蒙 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近代世界部分 14.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1、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根源 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了资产阶级的产生,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用肯定现实的、肯定人性的思想反对天主教会的神权专制,以达到自身的解放,从而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2、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文艺复兴运动 ①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成就: ②文艺复兴运动的旗帜、性质及影响 旗帜:人文主义,其含义为恢复被基督教禁欲主义所泯灭的人性。 性质: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影响:文艺复兴打破了欧洲思想文化界在宗教神学控制下万马齐喑的局面,摧毁了教会的精神独裁;促进了欧洲近代思想文化及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了资本主义世界曙光初露,为消灭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开辟了道路。 (2)宗教改革运动 ①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②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只要信奉上帝,灵魂就可以得救;主张简化宗教仪式,认为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认为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可以处罚教士甚至教皇。 ③宗教改革的性质及影响: 性质: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影响: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巩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总之,宗教改革在思想上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在实践上否认了教会对欧洲的统治,为扩大国家的权力提供了理论。 (3)启蒙运动 ①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近代科学的兴起;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启蒙运动的基本内容:集中力量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及教权主义,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民主和科学。 ③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代表人物 国家 代表作 主要主张 伏尔泰 法国 《哲学通信》 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法国 《论法的精神》 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卢梭 法国 《社会契约论》 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康德 德国 《纯粹理性批判》 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天赋人权,言论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法律应该保护个人权利 ④启蒙运动的性质及影响: 性质: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影响: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自由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为世界其他国家反对专制暴政的斗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是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主要侧重于使人获得或满足基本的生理欲望,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一种反叛; (2)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一种延续,宗教改革的内容也蕴涵着人文主义思想,只不过它侧重宗教领域的思想。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3)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继承表现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上,要求从教会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对人文主义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是指启蒙运动把矛头集中指向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并且启蒙思想家为未来的“理性”社会设计了一幅幅蓝图,提出了整体改造社会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直接为欧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1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 ⑴15世纪前后,在西欧国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用作货币的黄金、白银需求量日增,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益强烈。 ⑵《马可·波罗行记》在西欧流行以来,很多人希望到东方去“寻金”。 ⑶长期以来,许多东方的商品畅销西欧市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甚至劫掠过境商旅。因此,很多西欧人都希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⑷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的统治者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身统治。 ⑸欧洲人热衷传播天主教。 (6)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引发了商业革命 ①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世界各地区的商品也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出现; ②传统的贸易中心发生转移,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发了“价格革命” 含义:大量的贵重金属进入,使欧洲金银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 影响: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演变。封建地主因收取定额的货币地租,购买能力大不如昔,常常入不敷出,财力和地位进一步下降;而新兴资产阶级获益匪浅,他们一方面可以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一方面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经济实力迅速增加。 (3)世界各民族和各地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改变了欧洲和美洲的生活,与此同时,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扩张也登上历史舞台。 (4)新航路的开辟还极大的冲击了欧洲的思想文化领域,冲击 了神学理论,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它以无可辨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学说”,直接冲击了封建神学,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3、英国世界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原因。 (1)确立: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美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主要原因:①物质基础,英国国内资本主义基础好,工业势力和物质基础雄厚,是击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的主要原因。 ②政治保障,英国国内政治制度先进,是英国在殖民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③地理位置,位于大西洋沿岸,具备扩大海外贸易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④思想基础,英国思想文化进步,思想意识解放,也是胜利的重要原因。经过宗教改革,英国的清教徒开始殖民海外,这种个人奋斗、乐观进取的殖民精神必然取得胜利。 ⑤武力后盾,英国素来重视海军建设,18世纪英国海军实力在欧洲首屈一指,为海外殖民提供了军事保障。 4、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5、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2)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 6、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3)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4)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7、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1)条件: 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产生于英国,是因为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较早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因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相继确立。 物质条件:前者因海外扩张,殖民掠夺使英国积聚了丰厚的资本;后者是各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和19世纪上半期的殖民掠夺提供了物质基础。 市场条件: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海外市场扩大,市场手工业供不应求,工业革命呼之欲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之提供市场条件。 技术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后者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积累和大量新的科技发明出现,如: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英国道尔顿和俄国门捷列夫的科学原子论和化学元素周期表,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学说。 (2)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前者是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后者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程度越来越高。 两次工业革命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前者使社会关系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工业资产阶级要当权,开展了自由主义改革和革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后者在生产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垄断资本家开始干预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资本的代言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两次工业革命都引起了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加大了殖民扩张的力度,亚非拉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广大国家地区几乎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都引起了思想领域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推动自由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第二国际成立,列宁主义诞生。 (3)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上是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的发明,科学技术并未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它所有的成果都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而创造出来的,没有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的突破性科学成就,决不可能出现新的工业革命。而且科技在推动生产力方面发挥出更为突出的作用。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以纺织工业为主,其后兴起煤炭业、铁路运输业和机器制造业(主要制造轻工业机器)等,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电力、化学、石油、汽车工业等,它侧重基础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等部门。它有更强的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能力。从而使发达国家首先实现工业化、城市人口大大超过农村人口,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之大,在人类势力上是前所未有的。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枝独秀。起源于英国,几乎半个世纪后才扩展到其它国家。大多数发明及成果,也都是在英国出现并由英国制造出来,以致使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成为世界发展的核心。第二次工业革命全面开花。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德国贡献尤多,英国与法国也有一些重要发明。而且,某一国的重大发明很快就被别国所吸收,电力内燃机等都是如此。你追我赶,发展迅速。它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英国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如德国、日本。两国一次工业革命刚刚刚起步,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这些国家迅速采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规模更大,进展更迅速。 6、两此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方面,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发、美等国强烈要求对外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推动他们对当时封建落后、闭关自守的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上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又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受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诱导,中国的洋务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逐渐兴起,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艰难地起步。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的集中和“过剩资本”的出现,推动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加紧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峻。因此,中国这一时期的维新变法及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此起彼伏。 8、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③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6.美国1787年宪法
本文档为【历史 高考二轮复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776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8KB
软件:Word
页数:33
分类:高中思想政治
上传时间:2011-12-10
浏览量: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