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谈雷蒙德·威廉斯思想中的“大众文化”问题

谈雷蒙德·威廉斯思想中的“大众文化”问题

举报
开通vip

谈雷蒙德·威廉斯思想中的“大众文化”问题 收稿日期: 2002-12-11 作者简介:李媛媛( 1979� � ) ,女, 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文艺理论研究。 2003年第 1 期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No. 1 总第 10期 Journal of Hainan Radio & TV University General Serial No. 10 谈雷蒙德�威廉斯思想中的�大众文化�问题 李媛媛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文学系,北京 100732) 摘 � 要:文章从�文化�的定义、威廉斯与 ...

谈雷蒙德·威廉斯思想中的“大众文化”问题
收稿日期: 2002-12-11 作者简介:李媛媛( 1979� � ) ,女, 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文艺理论研究。 2003年第 1 期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No. 1 总第 10期 Journal of Hainan Radio & TV University General Serial No. 10 谈雷蒙德�威廉斯思想中的�大众文化�问题 李媛媛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文学系,北京 100732) 摘 � 要:文章从�文化�的定义、威廉斯与 M�阿诺德和利维斯主义、威廉斯与马克思主义 三方面探讨了雷蒙德�威廉斯思想中的�大众文化�问题,指出威廉斯共同文化理论的提出,对 于解决中国当前文化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文化�的定义;威廉斯与M�阿诺德; 利维斯主义;马克思主义; �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22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009- 9743( 2003) 01- 0031- 07 � � 英国文化研究开始于 20世纪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经过一些年的发展,到了 20世纪的 90年 代,它已经成了一个具有全世界影响的重要学术 思潮。它的大本营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 中心(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 简称 � CCCS�。在某种意义上, 人们将英国文化研究等 同于� CCCS�,也等同于理查德�霍加特和雷蒙德� 威廉斯( Raymond Williams, 1�921- 1988)等人的 工作。他们使文化研究朝着大众文化的方向迈 进,并向传统的具权威性精英文化观念提出挑 战。其中, 威廉斯的研究工作尤为突出。威廉斯 出身于一个工人家庭, 大学毕业后, 长期从事成 人教育工作。这样的背景,对他的研究具有重要 影响。他对精英的文化传统持批判的态度,站在 工人阶级立场上,坚持民主、平等的观念,同时表 现了对人类文化的强烈责任感。有关�大众文 化�的论述贯穿于威廉斯的思想, 并且, 这一观念 本身也反映了他文化研究的目标。 大众文化观念兴起于 20世纪 20至 30年代。 它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扩张,人口大量集中于工业城 镇,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机械化、文化休闲、 与日俱增的商业化而产生的。关于大众文化,当时 的学术界一般持贬斥的态度。麦克唐纳( MacDon- ald)曾将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高雅文化作了一段 简明对比。他写道: �民间艺术自下而上成长起来。 它是民众自发的、原生的表达,由他们自己塑造,没 有受惠于高尚文化也非常漂亮,适合他们自己的需 要。大众文化则来自上面的强加。它是由商人们 雇佣的艺人制作的;它的受众是被动的消费者,他 们的参与局限于购买与不购买之间的选择。民间 艺术是民众自己的机制,他们的私人小花园用墙与 其主人�高尚文化� 正规的大花园隔开了。但是,大 众文化打破了这堵墙,并把大众与高雅文化贬了值 的形式相结合, 因而成了政治统治的一种工具。� [1]这一论述,典型地代表了当时学术界对大众文 化的态度。 威廉斯反对这种对� 大众文化�的看法。他 认为, 大众并不只是被工业生产利用的消极的受 众,不只是毫无鉴赏力的消费者; 大众文化也并 不只是一种刻板的、毫无� 韵味�可言的被动文 化。他深刻地指出, �实际上没有大众,有的只是 把人看作大众的那种看法。在一个城市性的工 业社会中,有许多机会使人们有这种看法。�[ 2] (P379)没有人把自己视为�大众�(人们在很多时 候将�大众�与群氓等同) ,大众往往是其他人, 是 �他者�, 这些人被隔离在我们的生活圈子之外, 不为我们所认识。威廉斯深刻地指出, � 把人视 为大众的观念,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了解他们, 而是因为依照一个观念来解释他们。. . . . . . 事实 上,公式出于我们的意图。��如果我们的目的 在于操纵 � � � 说服大量的人以某种方式去行动、 感觉、思考、了解 � � � 那么大众公式将是合适的 �31� 公式了�[ 2] ( P382)由于并非来自民众自身,所以 这种商业意义上的� 大众文化�并不能完全满足 民众的需要,它不是民众自己的文化。威廉斯试 图寻找一个出路,那就是通过扩大民主化而建立 一种强有力的通俗文化的进程、从而建构一种真 正�大众�的文化。威廉斯将这种进程描述为�漫 长的革命�。 一 � �文化�的定义 威廉斯通过承认文化是�英语中最为复杂的 词�开始他关于文化的著名论述。这种复杂性, 并不仅仅是一个术语的效用问题。 在�文化与社会�一书的�导论�中, 威廉斯概 括了�文化�一词的意义演变过程。起初, �这个 词基本上是指�培育自然物的生长� , 此后类推为 指人类训练的过程。�后来, �在 18世纪到 19世纪 初期却变成自成一义的�文化� ,通常指某种事物 的文化,这时它的第一个意思是�心灵的普遍状 态或习惯� , 与人类追求完美的思想观念有密切 的关系。第二个意思是�整个社会里知识发展的 普遍状态� 。第三个意思是�各种艺术的普遍状 态� 。其后又有第四个意思: �文化是一种物质、 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 �威廉斯继续 论证道� �文化� 一词含义的发展, 记录了人类对 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生活中这些历史变迁所引起 的一系列重要而持续的反应;我们不妨把这段发 展本身看成一幅地图; 借助这幅地图, 我们可以 探索以上种种(包括�工业� 、�民主� 、�阶级� 、�艺 术� : 引者注。)历史变迁的性质。�[ 2] ( P18- 19) 在�漫长的革命� ( The Long Revolution) 一书 中,威廉斯概括了�文化�定义的三个主要部分。 首先,是�理想�的文化定义。在这里, 文化是根 据某种绝对的或普遍的价值使人类完美或走向 完美的过程。其次, 是� 文献记载�的文化: 记载 下来的教科书和实践。在这个定义中, � 文化是 知识和想象力的载体。在这里, 人们的思想和经 验被详尽地记载下来。�第三, 是关于文化的�社 会�定义。在这里, �文化是一种独特生活方式的 描述�。�它表达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意义和 价值不仅存在于艺术和学习领域中, 也存在于风 俗习惯和日常行为中。�而�对文化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应该以 澄清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隐义和确切的意义和 价值为目标。�[ 3] ( P41- 42)威廉斯将这三个层次 的定义作为一个整体, 强调文化与社会经济、政 治、制度、习俗等� 作为整个生活方式�的关系。 文化不是悬浮于社会之上的东西, 而是社会的一 个有机组成部分。�不管操作有多困难, 我们都 必须试图整体地看待整个过程。��我将接着将文 化理论定义为整个生活方式的各个部分之间关 系的研究���[ 3] ( P41- 42)通过以整体的观点 看待文化, 威廉斯对英国的将高雅文化与社会分 离的文化精英主义传统进行了有力的反拨。 在以上两处关于文化的定义中, 都涉及了文 化作为�整个生活方式�的含义。这个含义从柯 尔律治与卡莱尔延续下来,并在 T�S�艾略特那里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这一最初的强调个人 价值的论调发展至后来便成为一种肤浅的口号, 至艾略特已不再是一种现实的计划, 而成为一种 理想性的乌托邦。因为艾略特并未穷尽�文化� 的范围, 事实上, �整个生活方式�已被限制为某 种专门事物。这导致了其效果与初衷的悖离。 威廉斯试图恢复这一传统,同时抛弃艾略特由于 坚持�将文化看成是文化层次的差异造成的�整 个生活方式� 所带来的另外的意义�。[ 2] ( P312) 在�漫长的革命�中,威廉斯对文化的定义范围包 括: �生产组织、家庭结构、表达或支持社会关系 的体制或机构, 社会成员交流的范式。� [ 3] ( P42) 威廉斯显然试图囊括文化的所有形态。在此, 威 廉斯根据根植于英国社会的特殊性的广泛的民 主传统来定义文化。威廉斯的目标是将文化概 念从狭隘的最终枯竭的精英惯例中夺取过来。 因此,在 1958年, 威廉斯提出的�文化是平常的� (Culture is ordinary)观点。文化是一种生活实践, 生活经验的形式, 是整个生活方式, 它存在于日 常生活中, 直接向我们展示生活, 它包括每一个 平凡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观点是对于文化 的�选择性传统�提出的政治上的反对宣言。这 实质上反映出威廉斯的一种意图, 即通过将文化 概念宽泛化、通俗化的方式, 将其还原到大众中 来,以反对以往将文化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为少数人的特权的传 统。文化的立足点, 并非远离生活, 而是契入生 活;文化研究,不再是一种封闭的、精英式的传统 的概念,而是包含开放与民主的可能性。文化研 究的议程这样便极其宽泛化了, 它向将文化内涵 限制在学院组织和知识生产领域内的分裂行为 提出挑战, 从而使文化回归大众生活。 二 � 威廉斯与M�阿诺德和利维斯主义 在英国的文化批评史上, �少数人文化�的观 点一直占统治地位。M�阿诺德( Matthew Arnold) 和利维斯( F�R�Leavis)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 位批评家。威廉斯的思想既与他们有密切的关 系,同时又由于立场的不同, 在他们思想的基础 上有所突破。 阿诺德建立了一种文化体系, 它从 19 世纪 60年代到 20 世纪 50年代都居于重要地位。阿 诺德思想的中心是他关于文化的定义: �文化即 对完美的追求�[ 4] ( P45) , (威廉斯在他的文化定 �32� 义中继承了这一有关完美的观念, 如: �漫长的革 命�中关于文化定义的第一含义: �理想�( ideal)的 文化定义, 即人类的完美状态或走向完美的过 程。)正因为�完美�,阿诺德认为文化具有使人类 统一起来的潜力,并帮助我们从当前困难中解脱 出来。然而这种完美的文化却只能被受过高等 教育的少数人掌握,而大众则只满足于不充分的 思想: �知识与真理的全部含义, 不会被人类的大 众获得。�[ 5] ( P364- 365)在他的著作中, 对大众 的描述多是贬义的措辞: �不成熟, 未开化的�� 大众�, � 不成熟、没有热情的大众�, � 那些大量 的、悲惨的、难管理的、堕落的大众。� ��然而, 工人阶级正在崛起, 阿诺德称之为� 我们顽皮的 巨人。�他们�开始声明、并身体力行英国人随心 所欲、各行其是的权力, 愿上哪儿游行就上哪儿 游行, 愿上哪儿集会就上哪儿集会, 愿从哪儿进 去就从哪儿进去,想起哄就起哄, 想恫吓就恫吓, 想砸烂就砸烂。我说的所有这些都表现出无政 府的倾向。� [ 4] ( P45)这种情形令阿诺德深为忧 惧,他认为工人阶级文化预示了社会与文化的衰 落 � � � 一种社会和文化权威的崩溃。� 没有了稳 定秩序和安全感,我们这样的社会是无法生存和 发展的;可有时我们内心深处的秩序和安全感好 像真的要离我们而去了。�[ 4] ( P50)至此,阿诺德 的意图便非常清楚了: 他惧怕社会的全面崩溃会 造成暴力与无政府。文化, 作为�所曾有过的最 好的思想和言论�, 它的真正功能在于维持秩序 和安全,它维护社会等级,阶级差异, 同时作为一 种统治的策略, 使人们遵从, 从而达到阿诺德所 谓的�完美�。 F�R�利维斯继承了阿诺德的这些设想,并在 通俗文化的实践中加以发展。像阿诺德一样, 利 维斯主义者总是相信�文化总是被少数人占有�。 然而,如威廉斯所说, � 对阿诺德来说, 这少数派 是一批从所有的社会中找出来的个人所组成的 残余, 这些人的特性是他们逃出了习惯的阶级感 觉的局限。对利维斯来说,这少数派本质是一个 文学上的少数派,其功能是保持文学传统和最优 秀的语言能力。�[ 2] ( P326- 327)令人恐惧的是, 有文化的少数人不再能控制文化, Q�D�利维斯曾 提及的�权威的崩溃�便是这一情况的概括。阿 诺德的体系已受到动摇, 大众文化正在颠覆精英 文化,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战斗。 利维斯主义者描述了一个文化演变的过程。 他们声称, 在 19世纪以前,确切地说是在 17世纪 或17世纪以前,英国有一个强有力的共同文化。 然而, 作为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挑战性后果, 这种 文化分裂为两种文化: 一方面, 是少数人文化; 另 一方面, 是大众文明。少数人文化是� 所曾有过 的最好的思想和言论�的价值和标准的化身(现 在或多或少的被利维斯缩减至文学传统的范围 内)与之相对的是 � � � 大众文化: 它们是�未受教 育的大多数人未经思考便消费的�商业� 文化 � � � 电影、广播、通俗小说、新闻、广告等等。� [ 6] (P3)这种将文化区分为少数人文化和大众文化 的观念在奥尔特加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 社 会总是由两个构成要素组成的动态整体:少数人 和大众。少数人是这样一些个体或个体组成的 集团, 他们被赋予某种特殊的资格。大众则是没 有这种资格的人们的群体。大众不能孤立地或 单纯地理解成� 劳动阶级�。大众是平均的人。 少数人因受到特殊的训练而具有一种资格,这种 资格使他们具有某种特权。而大众则没有任何 突出的特征与个性, 他们总体上是一致的。然 而,他们数量众多, 且力量巨大, 甚至控制着�少 数人�。 在大众文明的冲击下, �少数人�的地位日益 下降, 汲汲可危, 以前高雅文化的中心地位也被 低劣庸俗的大众文化所取代。面对日益成长起 来的大众文化造成的威胁, 利维斯提出了�武装 起来的积极的少数人的抵抗�。他认为现代大众 文化不能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因为随着劳动 分工的扩大,工作变得更为专门化、孤立化,人与 人之间失去整体的联系, 阿诺德所谓的�整体完 美�已不可能。分裂的原子式的文化必不可免地 使社会处于�失范�状态。现代大众媒介的功能 是削弱日常生活与共同文化之间的联系。这种 分析固然反映了工业社会带来的社会现实。然 而,利维斯主义的出发点与终极目标依然是想建 立一种�少数派�的文化。对此, 威廉斯尖锐地指 出: �我们甚至不能过分强调�少数派� , 因为�有 意识的少数派� 的观念至多是自身用来抵抗普遍 的危险的一种防御的预兆。�[ 2] ( P335) 威廉斯向英国上层赋予自身特权的做法提 出挑战:上层通过将文化从社会和社会体制机构 中分离;通过将文化与艺术和文学等同, 使文化 孤立于生活之外, 成为一种特权, 以否认工人阶 级文化的可能性。而威廉斯则认为没有属于艺 术的专门领域, 它被看作与人类其他活动平行的 活动。并且,把文化区分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两极对立的模式也过于简单。在坚持文化作为 活生生的经验时,威廉斯终于果断地与利维斯主 义决裂了。同时, 他严肃地看待利维斯主义的 �通俗文化�的号召。但在这一点上, 二者的不同 之处是威廉斯确实想要一种通俗文化,而利维斯 主义者却只想要一种能与多数人相区分,并使多 数人依附的统治集团的文化。[ 7]威廉斯所提倡 的带有美学意味的通俗文化,提供理想的生活方 �33� 式,它一旦被合适地具体化、民主化, 便将开启整 个生活方式朝着人类自我意识目标发展的过程。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主要传播方式, 从 M�阿 诺德, 到F�R�利维斯在讨论英语或英国文化时, 都部分地讨论了教育。从他们关于教育的论点 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们的文化立场。 在阿诺德的观点中,教育是作为唤醒潜伏在 所有人之中的那些被阶级意识形态和习惯的缺 陷所蒙蔽的�最佳自我�的方式之一。教育将以 �世人的思想和文字的精华�为基础, 同时, 通过 扩大并沟通人类�最佳自我�的这种记载,它将创 造出充分的普遍知识和有效思维的标准。[ 2] (P335)这些固然是与其对文化的定义 � � � �曾有 过的最好的思想和言论� � � � 相符合的。在这 里,教育是通向人类完美的途径。然而, 阿诺德 进一步指出�受高等教育的少数人, 而不是受初 等教育的多数人, 将成为人类知识与真理的载 体�。[ 8] ( P43- 44)这样,教育的程度又成了区分 �精英�与�大众�的标准了。 如果说,教育在阿诺德那里只是一种设想的 话,那么它到利维斯这里就被付诸实践了。传统 意义上的教育大多局限于学院机构中, 其结果是 生产出一批文化生产的指导者与检验者,他们又 重新生产出与自己相同的人们, 教育变成了一种 职业性的学科。作为通俗文化的一种实践,利维 斯将文化研究和教育都移出大学, 试图使之脱离 刻板的学院化道路,这是一项了不起的举措。但 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看作少数人的学术机构,试图 培养一群具有批判意识的少数人, 因而又变成了 一种�与众不同�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在教育的内容上,利维 斯主义强调用教育来普及经典, 使人们通过接触 �伟大传统�来增加道德感。显然, 这也带有强烈 的精英意识。 然而社会需要一种多数人的平民教育,人们 不相信只有靠利维斯的少数派学术机构才能达 到教育的目标。因此一批人(如爱德华、汤普森、 霍加特、威廉斯等)将教育�作为一种使命, 而非 一种职业�。威廉斯认为�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 工作。你不得不游离出来, 进行实地考察, 因为 人们并不能轻易去除抛弃大众 � � � 通俗教育和 平民文化的愚行。�[ 9] ( P158) 19世纪为穷人提供学校教育的课程是极其 有限的,它的目的或是直接出于工业生产的需要 而进行的职业教育,或是作为一种笼络人心的统 治手段。对于穷人的教育,并不普遍被认为是件 好事。�毫无疑问, 广泛地引导穷人去阅读是合 乎需要的�, 但平民教育似乎暗含着一个更深的 目的。对此,波纳德�德�玛德威尔在一篇关于慈 善事业和慈善学校的文章中曾论及: � 为了在普 遍的状况下使社会安定、人民安心, 需要他们中 大量的人既无知又贫穷, 每个国家的福利和幸福 要求工人阶级和穷人只呆在他们生存的范围内, 不要延伸到与他们的身份地位不相符的领域。� 例如�写作和算术, 这种程度的知识将使他们产 生一种对于剥削劳动力行为的厌恶�[ 9] ( P158)因 而显然是不被列入教育范围内的。另外,威廉斯 指出, 当社会更迭时, 教育就变成了一个可争夺 的领域,每个社会集团或阶层都将符合本阶级利 益的那部分文化作为教育的课程。此时,一个阶 层的�教育�可能会在另一个阶层那里成为�灌 输�。这样, 教育成为一种被政治利用的工具。 在这种状况下, �高等教育实质上成为一种垄断, 它排斥了平民阶级。除了在道德拯救的狭窄范 围内,全民教育被作为一种原则而受到广泛反 对。�[ 10] ( P141) 威廉斯站在民主主义者、公众教育者的立场 上,相信普通学校教育和共同课程的需要。但他 并不认为我们已经提出�共同文化�的议题。他 认为当前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介于沿袭传统 和符合新的利益需要之间的调和。在这里, 特定 的知识已被作为斗争的结果囊括进来或排斥出 去,但它们并不代表一种真正的共同文化。[ 10] ( P141)威廉斯关于教育的分析是�共同文化�理论 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其奠定了基础。 三 � 威廉斯与马克思主义 作为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家,威廉斯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他也看到了当时存在的� 庸俗化的马克思 主义�倾向, 并试图通过对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 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建立起具有包容性和独立 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首先, 威廉斯肯定了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 学批判> 序言�中提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论述是一 个重要贡献。在�文化与社会�中, 威廉斯坚持认 为�马克思本人曾想建构一种文化理论, 但没有 完全建成�。其原因是马克思�明于自制,限制那 种他显然认为是将他的政治、经济、历史的结论 过分热心地、机械地移用到其他领域中的做法�。 威廉斯进一步阐释: �这并非说马克思对这些结 论做重大的扩展或对于充实他自己的文化理论 缺乏信心。问题在于, 他的远见卓识使他认识到 这个问题的困难性与复杂性以及他实事求是的 立身行事的准则。�[ 2] ( P339) 他认为, 在接受与传承的过程中, 马克思主 义的文化理论被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或�马克 思主义的批评家�的一些人歪曲了, 这使他不得 �34� 不花很大的精力与这些人的思想作斗争。他写 道, �我发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片混乱,因为 我感到,在不同场合和不同作家中都各取所需地 使用那些命题。�[ 2] ( P349)例如, 马恩曾在�德意 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讨论到: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 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 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这段经典 的讨论到后来的实践和理论中就变成了机械的 照搬。如苏联对文学作出一种�权威命令式�的 规定,规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合法形 式。这实质是�在一个新的社会中, 去人为规定 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 2] ( P7) ,这是威廉斯所反对 的。又如, 考德威尔认为�研究一种民族文学, 就 要从文学与之息息相关的经济史入手, 然后将文 学置于其中,并根据它对文学加以解释�,威廉斯 称之为�刻板的方法论�。他认为�这种方法虽也 能从中有所收益,但总体上来说是牵强的和肤浅 的。这是因为, 经济因素虽然是起决定作用, 但 它决定的只是整个生活方式,而文学同整个生活 方式关联, 而不是惟独经济。�[ 2] ( P6)这里,他提 到了�整个生活方式�的观点, 以显示, 他所谓的 �基础�,并不只是经济生活。 威廉斯批判了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 论和阶级决定论,指出: �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 理论应充分估计多样性与复杂性, 应考虑到变革 的延续性, 应考虑到或然性以及某些有限的自律 领域。�[ 2] ( P343)并且,这种复杂性有待于进一步 解释,这是威廉斯所欢迎的。再如, 马克思主义 认为统治阶级既生产又控制一个社会的政治、思 想、价值观和信仰。后来这种理论变成被统治阶 级受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欺骗和蒙蔽,直至最 后认同与他们的真正利益相对立的社会秩序。 威廉斯通过批驳这种简单化处理的做法,说明大 众对于所谓�统治阶级文化�并非一味消极接受。 同时,简单地将一种文化划入�统治阶级文化�或 �被统治阶级文化�,或者划分为�资产阶级文化� 或�工人阶级文化�, 都是欠考虑的、不恰当的。 这种将文化设想为某一特定社会组织或阶级的 意识形态的文化形式的表达方式, 人为地给文化 扣上�阶级�的帽子,而忽视了文化作为一种人类 传统和生活方式的复杂性。这一看法与韦伯相 似,韦伯也认为, 文化与阶级的关系不如与地域 群体的关系密切。[ 11] 在这方面, 威廉斯显然继承了意大利马克思 主义理论家葛兰西( Gramsci)的观点。在�马克思 主义与文学�一书中, 他提到了这一点: �葛兰西 强调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斗争在实践中的关系 来创造一种替换性的霸权。它包含那些不能被 简单理解为�政治� 和�经济� 关系的斗争。事实 上,也的确不应这样理解。这样便通向一种更为 深刻、更为积极的革命热情。有甚于从不同的历 史情景下抽象出来的一成不变的更高级社会的 模式。�[ 12] ( P110- 111) 葛兰西在�统治�与� 霸权�这两个概念之间 作了明确的区分。统治,更多指政治层面的直接 有效的压制,代表一种强权; 而霸权则涉及政治、 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复杂互动关系, 它存在于思想 文化领域。他提倡更为历史地看待社会和文化 现象。威廉斯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 �在政治和文化层次上, 任何霸权实际都只是在 理论上占统治地位。它既不会包含社会生活的 所有内容, 也不会被大众化。任何时候, 可作为 替代品的或与之完全相反的政治和文化形式都 作为不可缺少的要素在社会中存在。�威廉斯曾 用�主导的� ( dominant)、�残余的�( residual )和�形 成中的�( emergent)来描述文化的构成。�主导文 化�是指在社会发展的某一时刻占统治地位的文 化,它往往符合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利益; �残 余文化�是指过去形成,现在依然存在的经验、意 义和价值, 它在过去通常是作为主导文化存在, 现在对� 主导文化�构成补充、替代或对立的关 系。�形成中的文化�是指新兴出现的文化因素, 它往往具有与�主导文化�相对立的意义与价值, �主导文化�在其出现之初就有意地对其进行分 析、吸收和排除, 但无法完全控制。这一理论说 明:任何文化都包含过去遗产, 而新形式的文化 又不断涌现,它们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构成了 文化的全貌,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没有任何 生产的方式, 任何民族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 任 何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能�真正包含或穷尽所 有人类实践、人类能力和人类意图� 。�[ 13]它需要 对其余文化进行选择, 对其进行补充或将其作为 对立面进行压制。因此, 霸权不是一个固定的、 一成不变的现象, 而是某种必须不断地加以更 新、重新创造、维护和改造东西。� 文化霸权�的 范畴还包括反霸权和替代性霸权。与占统治地 位的文化并存的其它文化形式时时对之构成挑 战,甚至随时有可能替代它。文化的发展是一个 动态的过程,各种不同的力量为争夺文化领导权 而展开斗争,这为新的文化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结 � 论 在威廉斯早期的思想中, 有一种文化构想 � � � 建立一种共同文化。�我们需要一种共同的 文化, 这不是为了一种抽象的东西, 而是因为没 有共同的文化, 我们将不能生存下去�[ 2] ( P395)。 这种共同文化的设想是在充分意识到现实存在 �35� 的�大众文化�的弊端的前提下产生的。�大众文 化�本身即是一个消极的术语。� 大众�是相对于 �少数人�而言的, 它意味着存在另一与之对立的 文化,即� 精英文化�。并且, �大众文化�也是上 层强加的, 它不是出于文化主体的自觉。但是 �对于威廉斯来说, 只有当一种文化是保持创造 时,它才是共同的。��共同文化是由共同体成 员在集体实践中不断重新创造和重新定义的文 化,而不是由少数人建构,再被少数人接受,继而 消极地存在的价值体系。�[ 14]这就是共同文化与 大众文化的具体区别所在。 �共同文化�观念的提出与威廉斯的工人阶 级出身以及对工人阶级的文化认同有关,用他的 话说, 无产阶级创造的文化是 �集体的民主机 构�。英国工人阶级有一个文化传统, 它的组织 和制度,它的集体性都使威廉斯看到了工人阶级 文化传统的力量所在, 同时为他的�共同文化�理 论提供了依据。 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的: 在现实的文化接受与 传播中,我们缺少真正的共同体验, 这使我们付 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因 为至今依然存在使我们的共同体分裂的不平等。 而这种不平等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制造的,这涉及 到�民主�问题。要克服�大众文化�的弊端,我们 首先要抛弃�大众�是客观存在的那种幻觉,即将 大多数人视为� 暴民�的偏激的自傲和对他人的 轻视。威廉斯指出: �唯一重要的平等, 或者唯一 可以设想到的平等是生命的平等。�[ 2] ( P396)我 们必须承认人的个性、人的价值, 否则共同的经 验就不会有价值。这是共同文化需要迈出的第 一步。然而, 这第一步依然困难重重, 因为各种 陈旧的观念,各种经验的教条, 以及利益的争夺, 都会成为障碍。 诚然,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一定的阶级利益 有关, 因而可以视为一种�选择�, 然而, 任何时代 的文化都不可能只有一种单一的形式, 不可能只 代表一个阶级的利益, 它是复杂的、多元的。并 且,随着教育的扩展,人们民主意识的增强,文化 的分布将日趋平均,教育为共同文化的传播与发 展提供了越来越大的可能性。而这种共同文化 正是�大众�的文化的内容。 共同文化的建立并非易事, 它面临着来自各 方面的挑战。同时自身也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它需要不断地规划、调整与完善, 它要求团结, 它 要求共同体成员都具有充分的道德责任感和充 分的民主与相互协调。而尽管困难重重,前景依 然具有强大的诱惑力: �一个好的共同体,一个有 生命力的文化, 不仅会容纳而且会积极鼓励所有 的、任何能够对人们共同需要的意识的进步作出 贡献的人。�[ 2] ( P412) 威廉斯共同文化理论的提出, 对于解决中国 当前文化问题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 待文化传播的态度上, 中国文化界存在着严重的 两极分化现象, 即: 精英文化观念和庸俗化的大 众文化观念。精英文化观念源自中国传统的知 识分子的优越感,他们将文化规定为少数人的事 业,甚至将其限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他们认 为�大众�无权奢谈�文化�, 因为他们不具备足够 的知识和创造力。这样,他们企图通过将文化狭 义化来拒绝大众的参与。然而, 精英们忽视了这 样一个事实, 民众不仅是文化的接受者, 也是文 化的创造者。他们不是在指定的位置上无所作 为,被动地不加选择地接受一切, 也不是只能充 满绝望地仰视经典,他们是积极地参与文化及其 创造的。并且, 随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这种参 与的程度将会不断提高。有谁能说文化史只是 少数精英创造的历史呢? 倘若没有广大民众的 参与, 今天的� 文化�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另 外一种态度是庸俗化的大众文化观念,即认为大 众文化是出于商业目的而产生的。民众由于所 受教育不同, 鉴别力相对较弱, 更易于接受一些 通俗的东西,此类产品的大量生产造成了受众品 位的日益降低。问题的解决最终归结到威廉斯 提出的平等观念与人文关怀上来。文化是人类 共同的财富, 它不应该只成为一部分人的特权, 而永远将多数人拒之门外。�民众不具备接受能 力�只是借口,而不能成为理由。同时,我们的文 化产品生产者也应具有充分的道德责任感,考虑 到产品的社会意义。教育的普及目前已被作为 一项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条件提上了日程,这些 都为建立高质量的共同文化提供了基础与条件。 当然, 由于处于文化研究的前期, 威廉斯的 共同文化理论不免带有乌托邦色彩。它所反映 的是一种温和的渐进主义的文化观念。在实际 的社会实践中, 这似乎是难以实现的。因为毕竟 文化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 只想通过它来解 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实现整个社会的变革显 然是不可能的。但是, 至少威廉斯所提出的文化 平权观念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是值得钦佩 的。他为我们开辟了一个领域, 使文化研究脱离 了传统的文学、文本批评, 而走向了更加广阔的 社会领域。并且他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理想的 图画:在这里,人的生命和自我意识得到尊重, 文 化的价值得到肯定;在这里, �自然成长的观念与 扶持成长的观念结合在一起。�[ 2] ( P415)威廉斯 在此充分显示了他对于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以 及对文化的责任感。他留给我们的是对于文化 未来出路的思考。文化研究, 对于我们来说, 将 �36� 不再是一种职业或兴趣爱好, 而是一种责任, 一 份事业。在成见被打破之时, 人类文化将有一个 前景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 1] � MacDonald, 1957, 1966, quoted in Jose Ortega y Gasset, The Coming of The Mass, in Mass Culture, 1957. [ 2] � 雷蒙德�威廉斯. 吴松江、张文定译, 文化与社会 [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 3] � 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 1961. [ 4] � 马修�阿诺德. 韩敏中译,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政治与社会批评 [ 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2. [ 5] � M�Arnold, Poetry and Prose[ M] . London: Ruppert Hart Daus, 1954. [ 6] � Culture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Great Britain: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4. [ 7] � John Storey, 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e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M] .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4. [ 8] � Matthew Arnold, Complete Prose Works. Vol� [M ] .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0- 77. [ 9] � Raymond Williams, The Politics of Modernism[M ] . London verso, 1989. [ 10] � Raymond Williams, 1965, p. 156, in Culture and Society , edited by Rosamund Billington, etc. London. [ 11] � 韦伯�经济与社会[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2] � Terry Eagleton, The Idea of Culture. Oxford: Blackwell, 2000. [ 13] � Raymond Williams, Marx 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 14] � Terry Eagleton, The Idea of Cultur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责任编辑:张玉秀) �刊 � 中 � 报� � 我校余柳娟副教授 荣获省第四次社会科学论文荣誉奖 本刊讯 � 海南省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已经揭晓, 我校余柳娟副教授榜上有 名,这是我校教师首次获此荣誉。 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本次评奖活动经过申报、初评、复评 和省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审核, 从全省申报的 420多项作品中评选出 93项优 秀作品。其中: 专著一、二、三等奖 27项; 编(译)著一、二、三等奖 16项; 论文一、二、三等奖 31 项;荣誉奖 19项。我校余柳娟副教授撰写的�答疑式课堂辅导实践初探 � � �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 语语言教学研究�获论文荣誉奖。 余柳娟副教授的论文选题属于远程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内容,论文能够获奖,得到省社会科 学界的认可,说明我校教师在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探索性成果。 (林宏平) �37�
本文档为【谈雷蒙德·威廉斯思想中的“大众文化”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916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1-06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