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语语讳学初探

汉语语讳学初探

举报
开通vip

汉语语讳学初探 山西大学学报 一九八四年 第四期 汉 语 语 讳学 初 探 陈北郊 我们在阅读古代书籍时 , 常常可 能 碰 到 字 词变换 、 字词空缺 、 字形残废、 词语怪异等等情 况 。 字词变换的 , 如 《尚书 · 尧典 》中的 “协和 万邦” , 在 《史记 · 五帝本纪 》 里 为 “合 和 万△国 ” , 《诗经 · 大雅 · 荡 》中的 “殷鉴不远 , 在△夏后之世 ” , 而在 《晋书萧子洛传》里引用这句△话时则为 “殷鉴不远 , 在 夏 后 之 代” , 《后汉 △书 . 班超传》中的 “不入虎穴 ...

汉语语讳学初探
山西大学学报 一九八四年 第四期 汉 语 语 讳学 初 探 陈北郊 我们在阅读古代书籍时 , 常常可 能 碰 到 字 词变换 、 字词空缺 、 字形残废、 词语怪异等等情 况 。 字词变换的 , 如 《尚书 · 尧典 》中的 “协和 万邦” , 在 《史记 · 五帝本纪 》 里 为 “合 和 万△国 ” , 《诗经 · 大雅 · 荡 》中的 “殷鉴不远 , 在△夏后之世 ” , 而在 《晋书萧子洛传》里引用这句△话时则为 “殷鉴不远 , 在 夏 后 之 代” , 《后汉 △书 . 班超传》中的 “不入虎穴 , 焉得虎子” , 而在△ △《北史 。 李远传 》里则为 “不入 兽 穴 , 不 得 兽△ △子 ”等等。字词空缺的 , 如 《三长物斋丛书 ·避讳 绿 》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话: “圣祖仁皇帝讳 , 上 一字从 ‘上 ’ (t 6 u ) 从 ‘么’ (y oo ) , 字 典 缺末点。 今颁行 条例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pdf信访条例下载信访条例下载问刑条例下载新准则、条例下载 , 用 ‘元 夕 字代。 旧本书有 用 ‘平’ 、 ‘会’ 、 ‘哀’ 字代者 , 今不用 ; 诗 文内 ‘口德 , 、 ‘口黄 , 、 ‘ 口鸟 ’ ‘口 牡 , ‘口圭 , 等字皆不得用。 ” 字形残废的 , 如《宋 刻纂图互注礼记 · 昏义 》 : “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 ” 《宋本广韵 · 柯第二 十 六 》 : “桓 相 , 武△ △ △也 。 ” 词语怪异的 , 如 《十七史商榷 · 李讳 》中 有 “天和六年五月退鱼 ” 之说 ; 《 十 七 史 商 榷 · 改戊为武》中有 “重修墙惶神庙兼奏进封祟 福侯碑桐本碑 , 末书大梁开平二年 , 岁在武辰 ” 之 说 , 《北史 · 程骏传 》中有 “祖父肇 , 吕光人部 遴卫少之说 , 《梁书 · 何点传 》中有 “隐居吴郡 旦旦也” 之说 。 这类语言现象 , 也正如宋代王拼 在 《野客丛书 · 古人避讳 》中 所 说 , “古 今 i乡 籍 , 其间字文率多换易 , 莫知所自, 往往出于当 时避讳而然 。 ” 是的 , 在古代书面语言中 , 常常因为避讳 I(lj 给我们带来一些阅读障碍 。 所以陈垣先生在他撰 写的《史讳举例 》一书的 “内容提要 ”中说 , “如 果没有避讳学的常识 , 对于研究中国历史 , 就会 遇到一些困难 , 对某些间题也无法解释 。 懂得了 避讳学 , 不但可以解决这些困难 , 而且可以利用 它来辩别古书文物的真伪 , 并可审定其时代 。 所 以避讳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所必不可缺少的知识 。 ” 陈垣先生在 《史讳举例 . 序 》中还说 , “研究避 讳而能应用之于校勘学及考古学 者 , 谓 之 避 讳 学 。 避讳学亦史学中一辅助科学也 。 ” 陈垣先生 是从史学角度来讲的 , 我们这里企图突破史学范 围 , 从语言学角度来讲讲由于避讳而使语言符 一号 与意义产生变化的种种语言事实及其规律 , 故称 之为语讳学 。 那么 , 什么叫语讳 ? 什么叫语讳学呢 ? 迢伟 就是语言中的忌讳 〔ta b o o) , 它以有与它相 对 代的词语为存在的条件。 语讳学就是研究语言中 一些忌讳词语及其对代词语的学回。 它属于垦汇 尝韵蒸畴 , 包含着历史词汇学与普通坷汇学卯 一 些内容 , 与语义学 、语源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要 求人们能了解一些词语在运用过程中由于避讳而 产生的种种特殊的发展变化现象及其规律 , 从而 把握它 , 以便在阅读古籍时能更有效更顺利更准 确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 借 以提高阅读与运用语言 的能力。 在社会生活 ‘l, , 人们有务式各样的忌讳 , 也有 各式各样表示避讳的方法 。 如以表情示讳 , 以行 为动作示讳 , 以语言示讳等等 。 语讳学是研究语 言之讳的 , 所以它不同于民俗学 , 也不同于身势一洲尹学 , 就研究的整个内容来说 , 它也 不 同于 修辞学 。 民俗学是研究民族民间风俗习惯的学科 , 当 然 , 它也要谈到忌讳间题 , 如 《论衡 · 四讳篇 》 说 , “俗有大讳四 , 一 日讳西益宅 , 西益宅谓之 不祥 , 不祥必有死亡 , 相惧以此 , 故莫敢 西 益 宅 。 ” 这是说古代有忌讳在住宅的西边再盖新房 子的风俗习惯 。 又如 《笑笑尿 》卷三 里 面 有 个 “避忌 ” 的故事说 : “一人多避忌 , 家有庆贺 , 一切尚红 , 客有乘白马者 , 不令入厩 。 有一少年 善谐谑 , 以朱涂面而往 , 主人讶之 , 生 日 : ‘知 翁恶素 , 不敢 以白面取罪也 , 。 满座大笑 , 主人 愧而改之 。 ” 这类忌 讳 , 应该属于 民 俗 学 的 范 围 , 而不是语讳学的内容。 语讳学也不 同于身势 学 , 因为它所关心的是词语 , 而 不 是 身 势 。 如 《红楼梦 · 二十五 》 “一面说 , 一而伸了两个指 △△△△△ , 头 。 马道婆会意 , 便问道 : ‘可是琏二奶奶 ? ’ △赵姨娘吓的忙摇手儿 。 ” 这里 “伸了两个指头” △△△△△△和 “吓的忙摇手儿” 都是因为避讳不敢直接说出 琏二奶奶王熙凤的名字而产生出来的示意动作 。 又如《礼记 · 檀弓上 》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 , 有 人平者而夫子拜之 , 既哭 , 进使者而间故。 使者 口 : ‘醛 (h抓) 之矣。 ’ 遂命 覆 酿 。 ” 据《论 语 · 乡党 》记载; “不得其酱 , 不食。 ” 可见孔 子本来是很爱吃酱的 , 但因听说他的学生子路被 砍成肉凿 , 心里难过 , 所以才避讳“酱 ” , 让人把 酱给倒了 。 关于这类以行为动作示意的忌讳 , 该 是属于身势学的范围 , 也不是语讳 学 的 内容。 此外 , 语讳学也不同于修辞学。 虽然它的确有一 部分内容和修辞学相同 , 但是还 有 相 当 一部分 内容是修辞学所包括 不 了 的 。 比 如 语 讳 学 中 的一些词语演变的历 史 过 程 , 以 及 涉 及 到文 字、 音韵、 训话等方面的内容 , 修辞 学 就 不 一 定要去谈它 。 举个例子来说吧 , 《老子 · 第四十 五章 》中有一句话 , “景龙 碑本” 作 “大 盈 若△冲” , “傅奕本 ” 作 “大满若冲” ,又 《老子 ‘ 第△ 四章 》中有一句话 , “景龙碑本” 作 “深乎万物 △宗 ” , “御注本” 作 “渊似万物宗” 。 那么到底△ 该怎么说呢?那就需要语讳学来回答这类问题 。又 如在一些古书和碑文中 , 常常见到残废字或变异 字 , 如 “丘” 、 “吕” 、 “玄 ” 、 “菜” 等等 , 这恐怕也是修辞学所毋需谈及的 , 而语讳学则需 要说出个道理来 。 所以说 , 虽然都是在讲避讳 , 但修辞学和语讳学的目的任务以及研究范围是各 不相同的 。 《周易 , 乾卦 ‘ 文言 》中有句话 , 叫 做“修辞立其诚” 。 “修辞”是指 “文” 说的 , “立 诚” 是指 “质 ” 说的 , 而语讳学则不完全是为了 解决文质的间题 , 它更主要的还是为了使人们把 握语言中一些词语因避讳而产生的发展变化及其 规律的阿冠 。 所以; 语讳学并不等同于修辞李 , 也不属于修辞学 。 语讳出现的 !J寸间比较久远 , 因而产生的原因 也较复杂 。 主要原因是宗教迷信 、 礼教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 封 建特权 、 感价好恶 、 社交需要、 避俗求雅等等。 由于产生的原因不同 , 所以内容也就不同 。 这坐 我们根据原因不同 , 内容各异的悄况 , 将语讳现 象分为两大类型 : 泛讳与特讳 。 泛讳 , 即大众之讳 。 因为它所包含的内容及 其使用的范围比较广泛 , 所以称为泛讳 。 也有人 叫它为俗讳 , 或称之为公用的避讳 。 意思是说这 一类忌讳都是为人民大众所共同忌讳的 , 在口 语 或书面语里常常要避开它 , 而另用其对代词语来 代替 。如在鲁迅先生的 《祝福 》里有这样儿句话 : “不早不迟 , 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 ” “祥林嫂? 怎么了 ? ” 我又赶紧的问 。 r一、牛沙尤词个这”死说讳忌土们大 ”寿“。人△了 , 是在旧历年底送灶之后 , “死” 几乎成了绝对禁 用的词 。 所以在上面这儿 句 话 里 有 两 处 该 说 “死” 的地方都给避开了 。 一处是在 “偏偏要在 这个时候” 后面省去了 “死” , 相当于省去了讳 词空缺符号 “口” ; 一处是用 “老了” 作 “死” 的对代词语来代替 “死” 。 泛讳的忌讳词语与对代词语有相对性 、 区域 性 、 时代性 、 行业性、 多代性等等特点。 相对性 是说某词语是忌讳词语 , 可是在另 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里 , 它又可以变 为 对 代 词 语 , 反之也一样。 比如 , 给某 人 祝 寿 , 送 去了 “面 、 糕 、 衣 、 鞋 ” 等物 , 若在这些东西上都冠 以 “寿” 字 , 那就不妥当了 。 给 人 祝 寿 时 , 说 “寿衣” 、 “寿鞋” 是忌讳的 , 但如果去商店给 死者买衣服买鞋 , 则又需要 以它们作为 “死人衣 服” 、 “死人鞋子 ” 的对代词语 。 所以 , 从使用 的角度说 , 泛讳的忌讳词语与对代词语常常具有 相对的性质 。 区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 , 人 口众多 , 风俗习 惯也往往随着区域的不同而各异 。 所以古人提出 要 “入竟而问禁 , 入国而问俗 , 入门而问讳 。 ” (礼记 · 曲礼上 ) 若不问清楚 , 那就难免会不自 觉地触犯人家的忌讳。 例如 , 据宋代庄季裕 《鸡 肋编》说 , “浙人以鸭儿为大讳 , 北人但知鸭作 羹虽甚热亦无气 。 后至南方 , 乃知鸭若只一雄 , 则虽合而无卵 , 须二三始有子 。 其以为讳者 , 盖 为是耳 , 不在于无气也 。 ” 所以 , 在南方说 “鸭 儿” 、 “鸭黄儿” (指小鸭) , 若用的不是地方 , 是 犯忌讳的。又如福建人忌讳说 “茄 ” 、 把 “茄 ” 说成 ‘紫菜 ” ; 四川人忌讳说 “舌” , 因为 “舌”与 “蚀本”的 “蚀 ” 同音, 于是称 “苦” 为 “招财” , 猪舌叫 猪招财 , 牛舌叫牛招财 , 广东人由于同样的心 理原 因 , 称猪舌叫猪俐 , 牛舌叫牛俐 ; 长沙人忌讳说 “虎 ” , 于是在说 “虎” 的时候 , 则以 “猫” 来 对代 , 等等 。 这类区域性的语讳 , 经过长期使用 的结采 , 一些可能进入全民语言 , 一些可能被遗 忘废弃 , 一些可能仍活在各地方言之中, 习以为 常而不以为讳。 时代性 所谓 “时代性” , 是说随着社会的 发展 , 一些旧的语讳死去了 , 一些新的语讳又不 断地产生出来。 如 《礼记 · 曲礼下 》说 “凡祭宗 庙之礼 , 牛日一元大武 , 采 曰刚欲, 豚日循肥 , 羊 日柔毛 , 鸡 日翰音 , 犬日羹献 , 雄 曰琉趾 , 兔日 明视 · ·⋯ 。 ” 根据 “礼” 的规定 , 在祭祀宗庙的 时候 , 忌讳直接说出那些用于祭祀的动物 , 如牛 啊 , 猪啊 , 小猪啊 , 羊 啊 , 鸡 啊 , 狗 啊 , 野 鸡 啊 , 兔子啊等等 , 而得用它们的对代词语 。 可是 如今这些对代词语已经死去 , 语讳也 不 复 存 在 了。 又如 “醋” 这个词 , 在上古时候 无 所 谓忌 讳 , 中古亦不见之于文献 , 但在近古则把它作为 忌讳直接指男女嫉情的对代词语 , 说 “吃醋” 。 《红楼梦 · 三十三 》袭人道 : “老爷 怎 么 知 道 了? 焙茗道 : 那琪官儿的事 , 多半是薛大爷素昔 吃醋 。 ” 由于 “吃酷” 这一概念使用 的 时 间 久 △△了 , 便与日常饮食方面的吃醋混到了一块儿 , 所 以 “醋” 又成了忌讳的词语 。 在现代汉语里 , 对 不大惯熟的客人一般不问吃不吃醋 , 如果要问 , 则向 “吃不吃忌讳” 。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 , “忌 讳 ” 成了 “醋” 的对代词语 。 所以说语讳总是随 着社会的发展 , 时代的推移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的。 行业性 在泛讳中 , 有一些语讳首先由从事 各行各业的人讲出米 , 然后逐渐扩大范围 , 以至 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 例如在医学临床上常见 有病人昏厥假死的情形 , 医生们 为 了 避 开 “似 死” 一词 , 而从英文里借来一个医学行业语 , 叫 “休克” (s hoc k ) , 又如从前从事商业的人 , 忌讳说 “关门” , 在吴语里的对 代 词 语 叫 “打 洋 (y己n g ) , 其他一些地方叫 “收 店” 。 又 如 船户人家忌讳说 “沉” , 凡与 “沉” 同音的词也 都忌讳 , 比如在船上吃饭时 , 不能说 “盛” 饭 , 因为 “盛” 和 “沉” 在方言中同 音 , 便 只 能 说 “装” 或 “添” 。 除了行业语讳外 , 还有属于某 些社会集团的一些同行语讳 , 或称江湖黑话。 这 些社会集团害怕暴露秘密而编造一 些为非同行人 所能听懂的对代词语 , 如把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九十说成是 “平头 、空工 、横川 、侧目、缺丑 、断大 、 皂底、分头 、未丸 、 田心 ” ; 把 “药” 说成是 “太 平” , 把 “姑娘” 说成是 “玲消” ; 把 “鞋子 ” 说成是 “踢土 ”等等 。 行业语讳有一些 已为全民语 言所吸收 , 而同行语为全民语言所吸收的不多 , 只有 “负伤” 叫 “挂花” 、 “挂彩” , “不再干 坏事了” 叫 “洗手” 等等 , 为数很少 。 多代性 有些忌讳词语与对代词语 , 常常不 是一 比一的关系, 而可能是一比二 , 一 比三 , 一 比四等等 , 以致多达十几个 , 几十个 , 从而形成 一个庞大的同义词群。 这种 “多代产现象与《方 言 》中讲的 t’{ 忆语” 不大一 样 。 《方 言 》 中 的 “代语” 是指各方言之间的同义词 , 如 《方言 》 第十 : a诫鳃 ,, (g 己15 0 1)、 乾都 (g o n d。)、 霭 (g o u) 、 革 , 老也 。皆南楚江湘之间代语 也。 ” (晋 · 郭璞注 : 凡以异语相易谓之代也 。 ) 这里 8 4 代语的产生是由于方言造成的 , 而泛讳中那些具 有多代性的语讳 , 则主要是由于忌讳造成的 。 如 《史记 · 项羽本纪 》 “坐须臾 , 沛公起如厕” 。 △△《水浒传 · 二 》 “那端王起身净手 , 偶来书院少 、△△歇” 。 《水浒传 . 五十一 》 “朱全独 自带 过 雷 横 , 只做水火 。 ” 《红楼梦 . 九 》 “二人假出小△△ △△ 恭 , 走至后院说话 。 ” 《警世通言 · 五 》 “到陈 △留县 , 解下搭膊登东” 。 《红 楼 梦 · 二 十 九 》△△ “谁知宝玉解手儿去了才来” 。这里的 “如厕” 、△△△“净手” 、 “水火” 、 “出小恭” 、 “登东 ” 、 “解 手儿” 等等 , 都是忌讳词语 “大小便” 的对代词 语 。 语讳的这种多代性是人们因为忌讳而不断地 自由选择新的对代词语 , 并且经过长期积累而形 成的。 语讳的另一个类型即特讳。 特讳 , 即个人之讳 , 主要是指个人名讳 。 因 为它为封建帝王或为某个别人所特有 , 所以称之 为特讳 (也有人称之为独用的避讳) 。 如汉高祖 的名字叫刘邦 , 忌讳别人用 “邦” 字 ; 唐高祖的 名字叫李渊, 忌讳别人用 “渊” 字 ; 唐太宗的名 字叫李世民 , 忌讳 “世” 字与 “民” 字等等 , 这 里的 “邦” 、 “渊” 、 “世” 、 “ 民” 都是属于 个人所特有的忌讳 。 特讳虽属于个人所忌讳的东 西 , 但由于凭借封建特权强制推行 , 结果便给全 民语言的词汇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这种避名讳的礼俗 , 据文献记载 , 最早见于 周代。 在《左传 · 桓公六年 》中有这 么 一 段 记 事 : 普国国君鲁桓公生了个儿子 , 起个什么名字 好呢? 便问他的臣子申编 (鲁国大夫) , 申蠕给 他讲了不少关于命名方面的具体 问题 , 其 中有 “不以国 , 不以官 , 不以山川 , 不以隐疾 , 不 以 畜牲 , 不以器币。 ” 为什么不能以这些事物命名 呢 ? 申络接着说 “周人以讳事神 , 名 , 终 (人死 日终 ) 将讳之 。 故以国则废名 , 以官则废职 , 以 山川则废主 , 以畜牲则废祀 , 以器币则废礼。 晋 以信侯废司徒 , 宋以武公废司空 , 先君献 、 武废 二山 , 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 ” 这里是说 “大物” 不可以用来命名。 因为按周代的礼俗 , 人死了是 要把他当做神来看待的 , 所以一个人死了之后 , 他的名字也就得避伟 , 而不能直呼其名。 如晋漓 侯名司徒 , 便废了司徒这个官职的名称 , 改司徒 为中军 , 宋武公名司空 , 便废了司空这个官职的 名称 , 改司空为司城 , 鲁桓公的先君 鲁 献 公 名 具 , 鲁武公名敖 , 因避讳 , 便废弃了具山与敖山 两个山的名字 。 这一 段历史纪实可说 是 特 讳 之 始。 特讳 , 在周代还制订了一些条例 , 如 “卒哭乃 讳” 、 “礼不讳嫌名” 、 “二名不偏讳” 、 “ 己 桃不讳” 、 “诗书不讳” 、 “教学临文不讳 ” 等 等。 “卒哭乃讳 , “卒哭” 是古代的一 种丧礼 , 即在人死之后一百天举行的一种祭仪 , 通常称之 为 “百 日卒哭” , 意思是百日之后 , 终止无时之 哭 。 “卒哭乃讳” , 是说在终止无时之哭的 “卒 哭丧祭” 之后 , 为了对死者表示尊敬而避讳直呼 其名。 《礼记 . 曲礼上 》说 “卒哭乃讳” 。 郑玄 解释说 , “敬鬼神之名 ; 讳 , 避也 , 生者不相避 名。 ” 这里我们可以明白 : 个人之名讳 , 原本是 对死人说的 , 至于活着的人 , 其名字是毋需避讳 的。 但后来一些封建帝王凭借特权竟从死人那里 攫取了 “名讳” , 当他们还活着的时候就不准称 呼名字 , 以至于也不准用与他们名字音形相同的 字 , 触讳者则犯罪 。如汉宣帝初名病已 , 元康二年 下令说 : “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 , 联甚怜 之 。 其更讳询 。 诸触讳在令前者 , 赦之 。 ” (汉 书 。 宣帝纪 ) 这种避活人名讳之风 , 一直延续了 几千年。 “礼不讳嫌名” “嫌名” 是与正名对应着 说的 。 如汉宣帝改名叫刘询 , 避正名 “询 ” 叫正 讳 , 但与 “询” 的字音相同相近的 “沟” 、 “荀 ” 等字 也得避讳 , 于是有的书上便把 “苟卿 ” 改为 “孙卿 ” , “苟 子 ” 改 为 “孙 子 ” , “荀” 改 “孙 ” 这就是避的 “嫌名” 、 “嫌讳” 。 《礼记 . 曲 礼上 》有 “礼不讳嫌名” 之说 , 郑 玄 解 释 说 , “为其难辟也。 嫌名 , 谓声音相近 , 若禹与雨 、 丘与区也 。 ” 《十七史商榷 · 李贺不就进士 》一 节中说 , t’I 日李贺传 , 父名晋肃 , 以 是 不 应 进 士 , 韩愈为作《讳辨 》 , 贺竟不就试 。 ” 李贺是 唐朝著名诗人 , 因为父名晋肃的 “晋” 与进士的 “进” 同音 , 受当时须避赚讳舆论的压力 , 虽经 韩愈的劝说 , 但终没有应进 士 试 。 韩 愈 在 《讳 辨 》一文中对避嫌讳深恶痛绝 地 说 : “父 名 晋△ 85 肃 , 子不得举进士 , 若父名仁 , 子不得为人乎? ” △ △ △尽管避嫌讳之风为人们所厌恶 , 但 自秦汉以来 , 历代帝王为了从多方面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 , 还 是竭力提倡并强迫人们去实行的 。 如隋文帝杨坚 父亲叫杨忠 , 除避正讳 “忠” 还兼避嫌讳 “中“ , 将 “中” 改为 “内” , 如隋 初 改 “中 书 省” 为 “内史省” , 隋场帝 又改 “内 史” 为 “内 书” (《通典 · 职官 》) 。 唐高祖李渊父亲叫李晒 , 除避正讳 “晒万 还兼避嫌讳 “丙” 、 “炳” 等 , 这 些词都改用 “景 ” , 所以便出现了 “天和六年五 月丙寅” 为 “天和六 年 五 月景寅” 的说法 (见 △ △《十七史商榷 》 ) 。梁太祖朱晃父亲叫朱诚 , 除避 正讳 “诚分 还兼避嫌 讳 “城” , 于 是 改 “城 院 庙” 为“墙惶庙” ; 其曾祖父叫朱茂琳因 “戊” 为 “茂” 的字形的一部分 , 故避嫌讳将 “戊” 改为 犷武” , 于是出现了 “大梁开平二年 , 岁在武辰”△之说 (见 《十七史商榷 》) 。 宋 高宗赵构 , 除避 正讳 “构” 还兼避嫌讳 “遴雄靓携嗬葺辣辅垢逅 鸽句雄钧峋毅般毅够” 等五十五个字 (见 《礼部 韵略 》) 。 避正讳 , 从语言角度说 , 本足 以混淆 视听了 , 再加上避嫌讳 , 这就给用语言来交流思 想的人们增添了更多更大的麻烦。 “二名不偏讳” 古人多用单名 , 即以一宇 为名 , 如李耳 、 孔丘 、刘邦、 项羽等等 ; 但也有以 二字为名的 , 这该如何避讳呢? 是避讳一 个字还 是两个字呢 ? 这在周代也是 有定制 的 。 如《礼 记 “ 曲礼上 》有 “二名不偏讳” 之说 。 郑玄解释 说 , “偏谓二名不一 一讳也 。 孔子之母名微在 , 言 ‘在 , 不言 ‘微 , , 言 ‘微 , 不言 ‘在 , 。 ” 唐代孔颖达解释说 , “不偏讳者 , 谓两字作名 , 不一一讳之 也。 孔子言 ‘微 ’ 不 言 ‘在 , ; 言 ‘在’ 不言 ‘微 , 者 。 ” 可是这一条礼制实际上 也没很好执行。 如唐太宗李世民 , 当 “世民 “二 字不相连续时 , 按礼制不该避讳 , 但事实上 “世” 与 “民 ” 也都一一避讳了。 如改 “民部尚书” 为△ “户部尚书” (见 《旧唐书 · 高宗纪 》) , 又为△ “人部尚书” (见 《北史 · 程骏传 》) ; 太原晋 △祠有唐太宗的御制碑 , 其中李世御的名字改为李 劫, 去掉了 “世” 字 , 在其他古籍中避讳 “世” 与 “民 ” 的地方也很多 。 已桃(t 访o) 不讳 桃 , 可以用作名词 , ’ 也可 以用作动词 。 用作名词指宗庙 , 远祖之庙 , 用作 动词指迁升 。 《礼记 . 祭法 》 “远庙为桃” 。 郑 玄注曰 : “桃之言超也 ; 超 , 上去意也 。 ” 也就 是把隔了七代的祖宗的神主上迁入 远 祖 的 庙。 《礼记 · 王制 》 “天子七庙 , 三昭三穆 , 与太祖 之庙而七 。 ” 这是周代的礼制 , 除了太祖为不桃 之祖外 , 通常七世以上则认为亲尽 , 迁其神主于 桃 , 而依次升扮新主于庙 。 凡七世以内未桃者则 讳 , 七世以上已桃者则不讳。 所以《礼记 , 植弓 下 》说 , “既卒哭 , 宰夫执木铎以命于宫日 : 舍 故而讳新。 ” 这里的 “故” 就是七世以上 已桃的 远祖神主 , “新” 是指死后不久升扮于庙的新神 主 , 就是告诉人们从现在开始抬讳 “故” 而改讳 “新 , 。 意思也就是说 “已桃不讳” 。 可是后来 实际上也没有按照这一礼制要求去做 , 以至隔了 朝代还避前代帝王 之名讳 。 如五代时蜀主孟艇所 刻石经对于唐高祖李渊 、 唐太宗李世民之名讳都 以缺笔 、 变形字对代 。 将 “渊” 写作 “排” , 将 “世” 写作 “仕 ” , 将,’’民 ”写作“吕 ” , 将 “眠山” 写 作 “岭山 ” 等等 (见 《金石萃编 · 后蜀 · 毛诗石 经残本 》) 。 宋代洪迈在 《容斋随笔 》中说 : “孟 艇所刻石经其书渊民世三字皆洲画 , 盖避唐高祖 太宗讳也 。 ” 这里尽管不一定是为了表示尊敬 , 然而在古籍上却已形成为不按礼制而 避 讳 的 事 实。 隔朝尚且避讳 , 何况 “ 已桃” 之祖呢 ? 当然 更得避其名讳 。 其他如 《礼记 · 曲礼 卜 》说 “诗书不讳 ” 以 及 《礼记 · 玉藻》中说“教学临文不讳 ”等等 , 也 都是时讳时不讳 , 所以常常造成古籍文词错乱 , 史实失真 。 若不具备一 点语讳学知识 , 则实难读 通其内容 , 理解其本义 。 从语讳的两大类型中所反映出的语言现象来 看 , 它的内容确实是很丰富的。 从 词 汇 学 角 度 说 , 也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 现在让我们再来探讨 一下它的结构形式。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 : 语讳以 与它相对代的词语为存在的条件 , 失去一方 , 另 一方也就不可能存在。 所以说忌讳词语与对代词 语<包括词语符号 )总是同时存在于语言之中的。 8 6 这 , 我们是从语讳的基本结构形式说的 , 但如果 从它的对代形式来说 , 则又是多种多样的 。 概括 一点说 , 可分为两种 , 即: 确定的对代形式与暂 借的对代形式 。 而确定的对代形式又可分为规则 的对代形式与不规则的对代形式 , 在规则的对代 形式里又可分为以同义词对待、 以反义词对代 、 以比喻词对代 、 以同音词对代、 以谦敬词对代 、 以别字对代、 以残字对代等等形式 , 至于不规则 的对代形式 , 是指对代词语带有任意的性质 , 从 词义上说 , 它与忌讳词语之间的关系 , 缺乏必然 的联系 。 暂借的对代形式又可分为以指示代词对 代 、 以不定代词对代 , 以缺字符号对代 、 以 “讳妙 字对代等等形式。 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语讳的种 种结构形式 。 以同义词 (包括近义词) 对代 有许多因忌 讳而产生的对代词语是作为直接说法的同义词存 在于词汇里面的 , 它同忌讳词语表达同一概念 , 具有相同的内容。 例如 , 《史记 · 秦楚 之 际 月 表 》中有 “端月” 之说 , “端月” 即 “正月” 。 因避秦始皇威政的名讳 “政” 与 “正 ” 之音嫌 , 以 “端月” 代 “正月 ” , 又如汉高祖刘邦 , 以 “国” 代 “邦 ” , 汉惠帝刘盈 , 以 “满” 代 “盈” ; 汉 高后吕雄 , 以 “野鸡” 代 “难” ; 汉文帝刘恒 , 以 “常” 代 “恒” (如将恒山改为常山 , 又将坦 娥改为嫦娥) . 汉景帝刘启 , 以 “开 ” 代 “启” (如将启母石改为开母石 , 将微子启 改 为 微 子 开) , 汉武帝刘彻 , 以 “通 ” 代 “彻 ” (如将汉 代谋士蒯彻改为蒯通) , 后汉光 武 帝刘 秀 , 以 “茂” 代 “秀” (如将 “秀才” 改为 “茂才” ) ; 汉明帝刘庄 , 以 “严 ” 代 “庄” (如将 “庄子 ” 改为 “严子 ” ) , 隋高祖杨坚父亲杨忠 , 以 “诚” 代 “忠 ” (如唐太宗李世 民的诗句有 “疾风知劲 草 , 板荡识诚臣” 之说 (见 《旧唐 玲》 。 ) 又避△ 嫌讳 “中” , 则 以 “内” 代 “中” ; 唐 高 祖 李 渊 , 以 “深 ” 、 “泉” 代 “渊 ” ; 唐高祖的祖父李 虎 , 以 “兽” 、 “豹 ” 、 “彪 ” 代 “虎” (这是 从类的概念上去系联的) , 唐太· 宗 李 世 民 , 以 “代” 、 “系” 代 “世” , 以 “人” 代 “民” (如 以 “生人 ” 代 “生民 ” —见 《金石萃编 · 卷五十五 》) , 宋太祖赵匡夙 , 以 “正 ” 代 “匡” , 以 “裔” 代 “撤” 等等。 以同义 词 (包括近 义 词) 作为对代词语 , 这种语讳结构形式在泛讳中 也是相当普遍的 , 如忌讳词 “死” , 它 的 同 义 对代词语可以多到几十个 : 如 “崩、 晏驾、 弃天 下 (指帝王死 ) , 亮 (指诸侯死) 、 卒 (指大夫 死) 、 不禄 (指士死) 、 涅梁、 园寂 、 归寂、 坐 化 (指佛教徒死 ) 、 见背 、 谢宾客 、 回首、 入黄 泉 、 身归泉世 、 命染黄沙 、 物故、 亡故 、 就木 、 归天 、 老了、 咽气 、 停 床 、 放 命、 去 世 、 睡 长 觉 、 长眠 、 逝世 、 西逝 、 升 天 、 上 西 天 、 下 黄 泉 、 归西 、 丧命、 折夭 、 捐躯 、 弊命、 阵亡 、 牺 牲 、 入木 、 寿终、 百年、 一 命鸣呼 、 见阎王 ” 等 等。 由于古今说法不同 , 各地方言不同 , 死者情 况不同、 说话人身份 、 信仰 、 文化素养、 思想感 情等不同 , 所以忌 讳词语 “死 ” 的对代词语也就 擎生得特别多。 以反义词对代 有些忌讳词语 , 当人们不愿 意直接说出它的时候 , 就用一个与它意义相反的 词来对代 。 但也只是说法不同 , 它们所包含的确 定概念则仍然是一样的。 比如人们忌讳离散 , 便 称 “梨” 为 “圆果 ” , 即梨不是离散之梨 , 而是 团圆之果 。 又如 “马桶” , 人们 一听 就 觉 得 它 脏 , 于是称之为 “净桶” 。 又如古代的食具—著 , 音读 “住” 。 《礼记 · 曲礼上 》 “毋扬饭 , 饭黍毋以著” 。 这个 “著” 字 , 船户人家听起来 是停住的 “住” , 心里 忌讳 , 于是就改 “著” 为 “快” (儿) , 后来又加了个 “竹” 字头就成了 筷子 , 现在大家都不说 “著” 而说筷子 。 在一些 方言里也常常用反义词作为对代词语 。 如广州人 忌讳说 “乾” , 乾是腰包里没钱的意思 。 因“乾” 与 “肝 ” 同音 , 于是称猪肝为 “猪润” 。 我们说 的构成对代词语的那些反义词 , 与通 常 说 的 反 义词如 “美丽” 与 “丑陋” 、 “干净 ” 与 ,’) 流脏 ” 等等不大一样 。 通常说的反义词指的是意义相反 或相对的一组词 , 而我们这里说的构成对代词语 的反义词 , 则是与它所对代的忌讳词语指的同一 事物 , 只是说法不同而 已 , 也可以这样说 : 它们 是形式上的反义词 , 实质上的同义词 。 以比喻词对代 当人们不愿意直接说出忌讳 事物的时候 , 则常常用比喻词来对代 。 如唐高祖 李渊的祖父叫李虎 , 因虎有一种威武 勇 猛 的 形 象 , 于是以 “武” 代 “虎” , 如将苏州的虎邱山 改称为武邱山。 又如 《儒林外史 · 五 》 “严致和 道 : “这话也说不尽了 , 只是家兄而 今 两 脚 站△△△ 8 7 开 , 差人却在我这里吵闹要人 。 ” 这里 以比喻词 语 “两脚站开” 来对代带有贬义色彩的忌讳词语 “逃走 ” 。 又如南宋光宗赵撑(d o n) 的妻子叫李 风 , 因避李后的名讳 , 宫中人用比喻词语 “好女 儿花” 来对代 “凤仙花” 。 (见 《三 长 物 斋 丛 书 。 避讳禄 》) 以同音词 (包括近音词) 对代 以同音词或 近音词作为忌讳的对代词语 , 其中有一 些只注重 文字意义 , 而不管语音是否相同或相近 。 如明代 将 “元任” 、 “元由” 、 “元来” 等 “元 ” 字都以 “原”字来对代 , 于是便变为 “原任” 、 “原由” 、 “原 来” , 一直沿用到现在 , 这是由于忌 讳 元 蒙 之 “元 ” 而引起的字形的变化 。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 《 日知禄 , 三二 · 元 》中说 “洪武中 , 有称元任 官者 , 嫌于元朝之官 , 改原字 。 ” 其 中 特 别 是 “元来” , 元蒙已被赶走了 , 怎么能让他们再来 △ △呢 ? “元” 本是 “始 ” 的意思 , 而将 “元 ” 改为 “原” , 作为 “原任” 、 “原籍” 、 “原由” 、 “原 始 ” 、 “原故” 、 “原来” 等等词素义 , 确实是 不大好讲通的 , 但沿用至今 , 已成习惯 , 人们也 就不再去考究它了, 这也算是 “约定俗成” 吧 。 又如明代光宗朱常洛 , 忌讳 “常” 、 “洛” 二字 , 所以在明末刻本书籍中 “常” 多以同音词 “尝” 对代 , “洛” 多以同音词 “锥” 对代 。 又如清圣 祖玄烨 , 讳 “玄” 字 , 便以 “元” 代 “玄” , 如 将中药 “玄参” 改为 “元参” , 将 “玄武门” 改 为 “神武门” 。 又如鲁迅先生在 《华盖集 · 咬文 吸字 》一文中说 , “在北京常看见这样好的地名 : 辟才胡同 、 乃兹府 、 示相胡同 、 协资庙、 高义伯 胡同 、 贵人关 。 但探起底细来 , 据说原来是劈柴 胡同、 奶子府 、 绳匠胡同 、 蝎子 庙、 狗 尾 巴 胡 同、 鬼门关 。 ” 这 也是以音同音近的词语来对代 忌讳词语的。 这类只注重文字而不管语音如何的 对代形式 , 对人们来说 , 只在视觉上起作用 , 而 在听觉上则用处不大 , 比如“原来 ”还有可能被当 作 “元来” , “乃兹府” 还有可能被当作 “奶子 府” 。 以同音词或近音词作为忌讳的对代词语 , 其中又有一些只注重语音而不管文字意义如何的精况。 例如孔子名丘 , 后人尊他为圣人 , 不敢直 呼其名 , 在书籍中遇到 “丘 ” 字则以读 “区 ” 的 音来对代 , 如果是诗歌之类的韵文中出现 “丘 ” 字 , 为了押 , 则以读 “休” 的音来对代 。 这就如 同英美人说 “上帝啊” 、 “ 天 哪 ” 、 “我 的 夭 啊” 那样 , 本来是应该说 “M y G o dl ” 但有些 人常常要改变一下语 音 , 说 成 “M y G u m l ” 把原来的G o d后元音 〔O〕读短 , 变成 G u tn 中 元音 〔八〕 , 并且马上以合唇收声字母 皿〔m 〕来 煞住尾音 。 这些都是用的故意把原来的语音稍微 改变一下以示讳的对代形式。 在以同音词或近音 词作为对代词语的形式中 , 还有一些则是语音 、 文字并重 , 以造成双关来达到避讳的表意目的。 例如刘禹锡的《竹枝词》 : “杨柳青青江水平 , 闻郎江上唱歌声 。 东边 日出西边雨 , 道是无晴还 有晴。 ” 这里是以 “晴” 代 “情” 。 又如李商隐△的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护 。 ” 这里是以 △ 蚕丝之 “丝 ” 代相思之 “思” 。 这类避俗求雅的 隐语诗 , 在南北朝时颇为盛行 。 常以 “梧子 ” 代 “吾子 ” 、 “莲子” 代 “怜 子” 、 “芙 蓉” 代 “夫容” 、 “琴” 代 “情” 、 “藕” 代 “偶” (配 偶) , 以 “布匹” 之 “匹” 代 “ 匹佣” 之 “匹 ” 等等。 它的特点是 : 两个不同的意义依附在一个 相同的音节上 , 出现的是写物的 、 表象的对代词 语 , 隐去的是写意的 , 实质的忌讳词语 。 以谦敬词对代 以谦敬词作为忌讳的对代词 语 , 大多是为了适应礼教规范的需要 。 就拿称呼 来说 , 《礼记 . 曲礼下 》就有不少的札教规定 , 如 “诸侯见天子 日臣某侯某 , 其与民言 , 自称日△△△△寡人 。 ” 诸侯 “夫人 自称于天子 日老妇 , 自称于△△ △△ 诸侯 曰寡小君 , 自称于其君 日小童 。” 《论语 · 季 △△△ △△氏 》里也说 , “邦君之妻 , 君称之 日夫人 , 夫人 自△△ 称日小童 , 邦人称之曰君夫人 , 称诸异邦日寡小△△ △△△ △△君 , 异邦人称之亦日君夫人 。 ” 这些都是古代避△ △△△ 讳直说 “你” 、 “我 ” 以示谦敬的对代词语 , 如 今只 出现于古籍之中, 在 口语里 , 人们早就不用 它了 。 不过现代也有现代的谦敬词语 , 比如你问 路 : “老大爷 , 请问去迎泽公园怎么走 ? ” 这时 你会很快地得到答复 , 但如果你不称 “老大爷” 而叫 “老头子 ” , 那么恐怕这个老人是不会指路 给你的。以谦敬词来对代一 些不礼貌的说法 , 不仅 仅局限于称呼 , 它的应用范围也是相当广泛 的 , 这也是人们精神文明的一种表现 。 8 8 以别字对代 在古代书面语言中 , 有些词的 字形正好与从前封建帝王的帝号或名字相同或相 似 , 于是就往往对这些字形加以改变 , 使之变成别 种形体以对代忌讳的形体。如 “革” (音罪) , 秦始 皇时 , 认为 “草” 与 “皇” 字相 像 , 于 是 便 以 “捕鱼竹网” 的 “罪” 来对代 “犯法” 的 “皋” (见 《说文解字 》) , 沿用至今 , 人们早已习惯 了用别字 “罪” , 而忘却了本字 “纂” 。 又如唐 太宗李世民讳 “世民 ” 二 字 , 便将 “泄” 改 为 “泄” , 将 “票 ”改为 “萦 ” , 因为 “泄” 、 “蒸”里面 都含有 “世 ”字 , 又将 “氓 ” 改为 “贮 ” , 将 “昏” 改为 “昏” , 因为“氓 ” 、 “昏”里都含有 “民” 字。 以残字对代 以残废字作为忌讳 的 对 代 词 语 , 这比因忌讳而改用其它形式来对代似乎也算 一种进步 。 因为它只是把字写得不完全 , 改变了 形象 , 但人们根据它的残废外貌 , 大休 卜还能猜 得出它原本是个什么字 , 一般不致于引起词义上 的混淆 。 这种妙法始于唐代而延续到清代 。 如唐 太宗李世民的 “世”缺笔作“份 ’ 、 “让” 、 “世” , “民 ” , 缺笔作 “尸” 。 又如宋太祖赵匡溉的 “J6L ” 缺笔 作 “清” ;宋孝宗赵奋 (s h色n) , 因 “春”同 “慎 ” , 便将 “慎” 缺笔作 “慎” , 宋钦宗赵桓的 “桓 ” 缺笔 作 “柯 ” 。 又如清圣祖康熙皇帝忌讳 “玄哗” 二 字 , 将 “玄” 缺笔 作 “玄 ” 、 将 “雄” 缺 笔 作 “腾 ” , 在 《康熙字典 》里 , 这两个字的眉顶 卜还 写着 “敬避御名” 四个大字 。 又如避 孔 子 的 名 讳 , 常将孔丘之 “丘” 缺笔作 “ 丘” 。 如朱熹在 《四书集注 · 论语序说 》里写道 : “ 《史记 一l止 家 》日 : 孔子 , 名丘 , 字仲尼 。 ”但该书中也有许多△“丘” 己回改为 “丘 ” 字 , 这种回改而又 回改未 尽的情况 , 在古书里是普遍存在的 。 在确定的对代形式里除了上面讲的一些规则 的对代形式之外 , 还有一些不规则的对代形式 。 这种形式的对代词语与忌讳词语之间并不具有同 义 、 反义 、 比喻义的关系、 也不具有音同音近形 近等关系 。 这种对代词语的运用 , 当初都带有一 点任意的随心所欲的性质 , 从词义上说 , 与忌讳 词语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只是久而久之 , “约 定俗成” , 成了不规则的确定的对代词语而存在 于语言之中。 如隋扬帝杨广 , 忌讳 “广” 字 , 把 山西广武县改为雁门县 , 明神宗 朱 朔 钧 , 忌 讳△△ “钧” 字 , 把河南钧州改为 禹州。 这 里 的 “广△ △ 武” 与 “雁门” , “钧” 与 “禹” 之间有什么联 系呢 ? 很难说得清楚。 又如唐高祖李渊父亲叫李 晒 , 忌讳 “晒 ” 、 “丙 ” , 于是经唐人之手整理 的古书 , 其中 “丙 ” 多 改 为 “景 ,, 、 干 支 “丙 申” 改为 “景中” , “丙寅” 改为 “景寅” 。 这 里的 “丙” 与 “景” 是没有什么联系的 , 但 “景” 与 “晒 ” 则具有同义的性质 , 而 “晒” 与 “丙 ” 同音 , 所以 “丙 ” 使用 “景” 来对代 。 这是采用 拐弯抹角的系联方式而形成的对代词语 , 其实也 还 是属于不规则的对代形式 。 语讳结构的另一种 , 即暂借的对代形式 , 它的 对代词语并不具有确定的词义概念 , 而只是暂借 的 , 姑且让它来充当忌讳事物的对代词语 , 如果 离开了上下文 , 即使是在一 个完整的句子里面 , 人们也很难明白它究竟是指什么的。 这种暂借的 对代形式 , 常用的有下面凡种 : 以指 示 代 词 对 代 , 以不定代词对代 , 以缺字符号对代 , 以 “讳” 字对代。 以指示代词对代 常用的作为忌讳事物对代 词语的指示代词有 “这个” 、 “那个” 、 “这件 事情” 、 “那个东 西” 等 等。 如 《晋 书 . 王 衍 传 》 “衍疾郭 (王衍妻郭氏 ) 之贪娜 , 故口未尝 言钱。 郭欲试之 , 令脾以钱绕床 , 使不得行 。 衍 晨起 , 见钱 , 谓娜日 : ‘举阿堵物却I ’ ” 这里 的 “阿堵物(即这东西)作为王衍所忌讳的 ‘钱 ’ 的对代词语 。 又如 《红楼梦 . 十一 》 “风姐儿低 了半 日头 , 说道 : 这个就没法儿了 。 价也该将一 应的后事给他料理料理 , 冲一 冲也好 。 尤氏道 : 我 也暗暗的叫人预备了 , 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 夕; 。 ” 这里的 “ 那件东西”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语 言环境里对代的是忌讳词语 “棺材” 。 但如果换 成另一 个语言环境 , 它还可 以对代别的什么忌讳 词语 。 以不定代词对代 因为避讳 , 常以不定代词 “某” 作为个人名讳的对代词语。 这个 “某” 既 可以对代他的名字 , 也可以对代我的名字。 这也 是一种临时暂偌的对代形式 , 也只有在特定的语 言环境里才能明白 “某”的确定的词义概念 。 例如 《尚书 · 金胖 》 : “惟尔元孙某 , 逾厉瘩疚 。 ”△ 8 9 意思说 : 你的长孙某 , 得了重瘾疾。 “某 ”指武王 △姬发。 又如王安石在 《答司马 谏 议 书》中说 ,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 未能助 卜大有为 , 以膏 泽斯民 , 则某知罪矣 。” 这里的 “某 ”是王安石用 △ 来对代自己的名字的 。 一般说用 “某” 作对代词 语 , 大都为了谦敬 , 但也常常用来表示言词 卜的 谦敬 , 而实质 _ L蔑视对方的意思 。 以缺字符号对代 在古代文籍里常以缺字符 号 “口 ” 来对代忌讳词语 。 如清圣祖康熙皇帝名 玄律 , 忌讳 “玄” 字 , 如说 “玄德” 、 “玄黄” 、 “玄鸟、 “玄化” 、 “玄圭” 等 时 , 则 以 缺 字 符号 “口” 来对代 。 但古书中, 尤其是一些碑文 中的方框框也并不一定都是忌讳词语 的 对 代 形 式 。 如唐景龙碑本 《老子 · 第二十三章 》 “飘风 不终朝 , 骤雨口终 日” 中的方框框里 应 是 脱 字 “不” , 这个 “不” 则并非忌讳 , 而是因为碑文 久经风化 , 字迹剥蚀的缘故 。 所以说 , 是不是因 为避讳而出现方框框 , 这是需要审慎鉴别的。 以 “讳” 字对代 “讳” , 这个词当它用于人名 时 , 其词义概念等于 “名 ” 。 如 《三国志 · 魏 · 武 帝纪 》 “太祖武皇帝 , 沛国 礁 人 也 , 姓 曹 , 讳 操 , 字孟德。 ” 《晋书 · 宣帝 纪 》 “宣 皇 帝 讳△ 鼓 , 字仲达 。 ” 这里的 “讳” 等于 “名” , 即 “名 操” 、 “名舫” 。 但也有 “讳” 后无名 , 而直接 以 “讳” 代名的情况 。 如 《十七 史 商 榷 . 武 帝 文帝孝武帝明帝称讳顺帝称名》一节中说 , “宋 书 · 武帝纪 , 始称高祖 , 后乃称公 , 后又称王 。 ⋯⋯其书檄诏策等皆称刘讳 , 此沈约本也 。 ” 这 △里 “讳” 后无名 , 那么刘讳指的是谁呢? 当然 , 根据 “宋书 · 武帝纪 ” , 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的刘 讳指的是刘裕 。 可是这种直接以 “讳” 字作为个 人名讳对代词语的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很不好 , 常常使得文意模 糊 , 造成阅读障碍 。 四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 也是一种历史现象 。 它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总是默默地随着时间的流驶 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 作为它的构成要素之一词 汇的发展变化则尤为突出。 旧词的消亡 , 新词的 产生 , 都与社会有着直接的联系 。 这反映在语讳 方面也是如此 , 其忌讳的对代词语及 其 对 代 形 式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在不断更新的同时而又在 不断地消亡 。 如以 “讳”字对代 , 以残字对代 , 以 别字对代等形式 , 连同它的忌讳词语一起 , 如今仅 仅留存于古籍之中。 但就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语讳来说 , 它将是生生死死 , 死死生生 , 永无终结。 这 , 也可以算是词汇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形式的 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说 , 对于语讳学进行研究探讨 的意义 , 恐怕要远远超过一般设想的读写范围 。我 这里写的《汉语语讳学初探 》也仅仅是一个粗略 的提纲 , 如果它能对研究词汇学感兴趣的志同者 起到一点引玉作用 , 那也就至为欣慰了。 二】叮二里:二里二J 〔二〔二〔卫仁二〔二生二: 星 :二互二二旦二J 二二卫二:互匕二仁二〔二旦二二望二二〔二艺二里二二里二: 里二〕亡二垦二二王 :二里二: 整二二互二二卫二二〔二卫二二r 二互二二整二二t :互二二里二二经二〕〔二组二二呈二二里二 (上接第93 页 ) 熹、 沈括等的发现和解释 。 在他们以前 , 古代的 学术思想家 , 尤其春秋 、 战国、 秦 、 汉时期的学 术思想家 , 很可能早已有所发现 , 予以论述阐明 了 。由于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不加重视 和别有用心的加以摧毁 , 以致那些大有科学见解 的著述早已失传 , 未始不是使 “东海三为桑田” 的真象 , 长期陷于神话的迷雾之中的原因 。 管窥之见 , 未必有当 , 希予指教 。 (19 8 3年冬于并郊) 9 0
本文档为【汉语语讳学初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43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2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18
浏览量: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