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杨宪益简介资料档案主要成就

杨宪益简介资料档案主要成就

举报
开通vip

杨宪益简介资料档案主要成就杨宪益简介资料档案主要成就前日清晨6时,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在北京因淋巴癌去世,享年95岁。杨老的女儿表示,希望杨老的后事一切从简,杨宪益生前单位外文局则称要尊重家属意愿,目前尚不知是否举行追悼仪式。杨宪益1953年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英籍中国文化学者)合作翻译了一千多万字的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著作,包括《离骚》、《楚辞》、《史记》、《资治通鉴》等。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于1974年完成。三卷本的《红楼梦》英译本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另外仅...

杨宪益简介资料档案主要成就
杨宪益简介资料档案主要成就前日清晨6时,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在北京因淋巴癌去世,享年95岁。杨老的女儿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希望杨老的后事一切从简,杨宪益生前单位外文局则称要尊重家属意愿,目前尚不知是否举行追悼仪式。杨宪益1953年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英籍中国文化学者)合作翻译了一千多万字的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著作,包括《离骚》、《楚辞》、《史记》、《资治通鉴》等。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于1974年完成。三卷本的《红楼梦》英译本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另外仅有的一个全译本是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除了介绍和翻译中国的经典著作,杨宪益翻译的英文诗歌受众广泛,在上世纪80年代影响了一批诗人。杨宪益晚年写的古体诗也颇受称誉,他自嘲为“打油诗”,颇有古代名士之风。杨宪益杨宪益(1915年1月10日-2009年11月23日),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原籍安徽泗县,生于天津。据自传体《漏船载酒忆当年》,他出生于“甲寅年冬月二十七”,即公历1915年1月10日;阴历仍为甲寅年(1914年)冬季,未到乙卯年(1915年)春节]。1934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抗日战争时与吕叔湘、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英文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47年把在重庆北碚时所写的文史考证文章编辑成一个集子,由卢前(冀野)起名为《零墨新笺》,是为“新中华丛书”的一种。后来在解放期间又写了一些,于1949年解放后把后写的这部分编成一集,自费印了100册,名为《零墨续笺》。在1983年6月三联出版社将《零墨新笺》和《零墨续笺》合起来出了一本书,名为《译余偶拾》印刷9500册(《译余偶拾》于2006年5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再版印刷6000册)。《红楼梦》英文版1953年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中国文化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均先后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六十年代初,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其间曾一度中断,最后于1974年完成,于1978—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译文书名为“ADreamofRedMansions”。上述各种译本在国外皆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1993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名誉博士学位。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此外他还写有英文自传体《白虎星照命》,意大利文译本书名为《从富家少爷到党员同志》,中文译名《漏船载酒忆当年》,于2001年4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作为“百年人生丛书”出版,薛鸿时译,印刷10000册。[1]2009年11月23日早上6时45分,这位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杨宪益1915年生于天津。1934年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自1953年起,杨宪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及《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文选》等经典作品。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该三卷本《红楼梦》在国外皆获好评,有着广泛影响,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1993年,杨宪益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这是2006年10月拍摄的杨宪益的照片。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11月23日,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译本作者、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这是2006年10月拍摄的杨宪益的照片。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这是杨宪益与妻子戴乃迭年轻时的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杨宪益编辑词条创建词条杨宪益杨宪益,1915年1月10日生于天津,2009年11月23日逝世。1936年进入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习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英国文学,获希腊拉丁文及英国文学荣誉学士、硕士学位。1940年毕业回国后历任重庆、贵阳、成都等地大学教师,1943年起供职于重庆北碚国立编译馆,开始翻译生涯。1952年调北京外文出版社,后任《中国文学》主编,并兼中国作协理事、名誉顾问和中国文联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主要译著:包括《史记》、《资治通鉴》、《楚辞》、《长生殿》、《牡丹亭》、《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散文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十五贯》、《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老残游记》、《鲁迅全集》等百余种。2009年11月23日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告别仪式于11月27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目录l•个人档案l•人物简介l•家庭背景l•人生经历l•跨国爱情l•作品l•奖项l•谈英语学习l•逝世l•人物评价l•人物链接l•参考资料[显示部分][显示全部]个人档案[回目录][编辑本段]杨宪益中文名:杨宪益家乡:安徽盱眙性别:男国籍:中国出生年月:1915年1月10日去世年月:2009年11月23日所处时代:现代职业:教育教师、学者翻译家毕业院校:牛津大学成就:翻译了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华历史时期、几乎所有文学种类的中国文学作品,同时还翻译了多部外国文学作品。重要事件:1936年进入牛津大学莫顿学院学习、1940年毕业回国后历任重庆、贵阳、成都等地大学教师、1952年调北京外文出版社,后任《中国文学》主编,并兼中国作协理事、名誉顾问和中国文联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代表作品:《红楼梦》英译本作者妻子:戴乃迭(英籍汉学家)人物简介[回目录][编辑本段]杨宪益杨宪益,1915年1月10月出生于天津一个传统的民族资产阶级家庭,祖籍安徽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杨父曾是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也是中国当年最为杰出的金融家之一。杨宪益自小读私塾至12岁,进入天津法租界内英国教会学校TACC上预科。1936年春天,杨宪益在英国通过考试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940年与英国一位传教士的女儿戴乃迭订婚并且共同返回中国。四十年代主要在四川、贵州和南京等地度过了颠沛流离的“文人”工作与“平常”生活。1952年,杨宪益应邀北上来到北京外文出版社工作和生活,在京城百万庄一带生活了将近40年。自1953年起,杨宪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及《离骚》、《红楼梦》、《长生殿》、《牡丹亭》、《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散文选》、《十五贯》、《鲁迅选集》等等。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该三卷本《红楼梦》在国外皆获好评,有着广泛影响,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曾任《中国文学》杂志主编。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4月被推举为全国政协委员,杨宪益还是中国作协名誉顾问和中国文联委员。同时还是中国笔会、外文文学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红楼梦学会等等众多文化学术团体的主要成员。1993年,杨宪益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戴乃迭妻子简介戴乃迭女士,英籍汉学家。原名GladysTayler(婚后改为GladysYang/格莱迪丝·杨)。父亲是一位英国传教士。1918年戴生于北京,在中国度过6年美好的童年后随父回国。在杨宪益34年赴英留学期间,与之相识相爱。1941年俩人返回中国、结为夫妻,并共同长期从事翻译工作。虽然没有加入中国籍,戴乃迭却一直把婆家的国家当成了自己的国家。她不仅学会了中文,会写一笔正楷小字,还能仿《唐人说荟》用文言写小故事,文字娟秀。“文革”中无辜遭遇4年牢狱之灾,1999年因病去世;在去世后出版了自传《我有两个祖国》。杨宪益和戴乃迭是40~90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的翻译界泰斗,更是一对惊才绝艳、绝无仅有的夫妻翻译大家。熟悉他们名字的外国人远多于中国人,因为他们是最早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译成英文的作家之一,作品从先秦散文、诗经楚辞到《水浒》、《红楼梦》、《鲁迅全集》,以至现当代文学作品等百余种,蜚声海内外。家庭背景[回目录][编辑本段]杨宪益杨宪益的高祖父杨殿邦(1773---1859),字翰屏,号叠云,嘉庆十九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先后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河南乡试正考官、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兼顺天府尹、山东乡试正考官、贵州按察史、山西布政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仓场总督兼户部侍郎,道光二十四年任漕运总督。杨殿邦只有一子杨鸿弼,早逝。杨鸿弼有子八人,长兄杨士燮义不容辞地挑起了照顾弟弟们生活和支撑杨家门面的重担。但不久杨士燮娶了吴棠次女吴述仙为妻后,杨家很快有了转机,再次兴盛起来。吴述仙成了杨家的长嫂之后决心帮助夫君及弟弟们读书进学,在杨士燮的带领下和吴氏的大力资助下,杨氏八骏发奋读书并参加科考,杨家出现了安徽历史上两个五子登科之一的好事:杨士燮(光绪甲午进士)、杨土晟(光绪壬辰进士)、杨士骧(光绪丙戌进士)、杨士琦(光绪壬午举人)、杨士铨(光绪癸巳举人)。杨宪益先生的祖父杨士燮,选顺天府副贡,中举人,1894年中进士;三叔祖杨士晟,与蔡元培是同年进士;四叔祖杨士骧(1860—1909)字萍石,号莲府,光1886进士,后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赠太子少保;五叔祖杨士琦(1861—1918)字杏城,是杨家未中过进士的高官,曾为袁世凯洋务总文案献,农工商部右侍郎,邮传部大臣,钦差大臣,上海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总办,政事堂左丞,参政院参政;叔祖杨士铨排行和身份情况不明;八叔祖杨士骢(1870--?),是候补四品京堂,广东补用道,京奉铁路总办,放山西巡盐道,民国初年当选多届众议院议员,与袁世凯系亲家。杨宪益先生的父亲杨毓璋(1872—1920),字霁川,也是兄弟八人,杨毓璋居长,杨毓璋早年留学日本,后来担任天津中国银行行长,是一位真正的银行家。杨毓璋深受袁世凯赏识,杨宪益出生时,袁世凯曾以皇帝身份赐小黄马褂以示宠幸。杨毓璋还与黎元洪、徐世昌交往密切,徐世昌当上民国大总统曾得到杨毓璋的大力资助。人生经历[回目录][编辑本段]弱冠之年的杨宪益白虎星照命富贵与杨宪益总有着擦身而过的缘分,作为天津中国银行行长惟一的公子,杨宪益从小就穿着袁世凯赠送的、象征王公身份的清廷黄马褂。父亲去世以后,只有七八岁的他就须穿戴整齐,以父亲的名义出席董事会。但这一份丰厚的家产很快被两个叔叔的投机生意亏空,加上货币贬值和仆人的偷盗,到了1949年解放时,杨家的房产田地已经卖得罄尽,银行存款实际也化为乌有。出生在民国4年(1915年)的杨宪益生肖属虎,母亲在生他之前得了一梦:梦见一只白虎跃入怀中。白虎星是凶星,但算命先生说,这个梦既是凶兆又是吉兆:这个男孩将是家中惟一的男丁,克父伤子,而他在经历重重磨难后,将会成就辉煌的事业。“我不知道自己一生的事业是否算得上辉煌,但是我确实是母亲惟一的男孩,而且我5岁时父亲就病逝了。在过去的70余年生涯中,我确实经历了重重磨难。所以,那位算命先生尽可以说他的推算大致不差。”杨宪益的自传在意大利出版的时候,书名是《从富家少爷到党员同志》,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目里透露出的是基于财富与政治的个人命运;在大陆出版的中文版本是《漏船载酒忆当年》,是知识分子那种顾左右而言他的隐晦;到了笃信风水命理的香港人那里,书名就变成了直戳戳的《白虎星照命》。杨宪益常说自己是不迷信白虎说的,但他并不忌讳谈这些,他在自传开头便把自己的出生与父亲的去世联系起来,认为这就是他的命运。这种矛盾的态度,揭示出他内心的隐痛。他惟一的儿子,因在“文革”中受牵连而精神分裂,最后用汽油自焚身亡,成为算命先生“白虎说”的又一佐证,这也成为后来他与戴乃迭之间最大的分歧。杨宪益少年意气杨宪益少时家境富裕,小时候曾穿过袁世凯馈赠的黄马褂。幼年的杨宪益在家里念私塾,获得了优秀的国学教育。才11岁,就阅读了数量可观的古代笔记小说,以及明清通俗传奇和长篇小说。后来又大量购买阅读了胡适、周作人和鲁迅等人的著作,甚至连书商专门送上门的侦探小说和色情文学也不放过。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已经到了贪婪的地步。12岁进教会学校。虽然从不好好念书,却总是考第二名。由于从小受到良好的英法文教育,他已能迅速阅读英文书籍。高中期间通常每天或几天读一至两部,几乎读遍了最著名的欧美小说和诗人的作品。1934年高中毕业,杨参加了燕京大学考试,因成绩优秀,学校破例让他跳一级,入学就从二年级读起。可他却更想上清华和北大。正在准备这两校联考时,中学英国老师郎曼先生找到他家,提出愿意回英国度假时带他去伦敦。家里本来不同意,鉴于杨喜欢上了他13岁时的家庭女教师徐剑生(补习英语和数学,当时30来岁。正是她带给他最初的、扎实的英文功底。杨曾拿她名字开玩笑,用“徐剑生”作上联,下联对了个“快枪毙”),为了避免出丑闻,终于决定让他出国学习。牛津求学到了伦敦,郎曼先生为杨找了很好的希腊文老师。花了两年时间,他刻苦用功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还到欧洲各地去旅行。1936年,终以优异成绩于考上了牛津莫顿学院,在那里,他结识了美丽的英国女孩GladysMargaretTayler——就是后来的妻子戴乃迭。1940年,杨宪益拿到了英国文学硕士学位,他收到两封邀请信。一封来自哈佛大学,邀请担任中文助教,以继续学习古典希腊文和拉丁文。但他回绝了好意,说老家已经被日本人占领,必须回中国做点事。另一封是西南联大的聘书,聘任希腊文和拉丁文教师。原来是沈从文和吴宓听别人说起并看了他在高中写的诗之后,热心向校方推荐的。从事翻译工作刚回国的生活非常辛苦,在重庆中央大学分校教书期间,杨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儒林外史》、《阿Q正传》。那时,重庆国立编译馆的负责人是梁实秋。梁实秋听说杨的兴趣是中国古代史,便建议他翻译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由此开始了翻译生涯。才三年时间,俩人就译完了从战国到西汉的约36卷。可惜1949年解放以后,人事更迭顾及不到它,再无人提及。80年代,杨索性把全部手稿送给了一个澳大利亚朋友。1952年,北京一纸调令调他们到北京参加“亚太和平会议”的翻译工作。学术界的老朋友都极力劝他们留在北京,尤其外文出版社副社长刘尊棋,拼命拉他们加入,说要搞一个像商务印书馆那样的出版社,不过是有系统地对外介绍中国的文化,这一点终于打动了杨先生。加入外文社的《中国文学》杂志之后,夫妻俩就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选译150种古典文学名著,从《诗经》直到清末文学;再选译100种当代文学,从鲁迅到当时。他们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大量作品,这其中杨翻译中国古典作品多一些,戴乃迭则独立译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现当代作品。杨宪益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在外文社工作期间,杨认识了文化部部长周扬。周得知他懂希腊文和拉丁文,就问:“《荷马史诗》没人翻译,你为什么不翻译?”结果就把杨调出来翻译《荷马史诗》。译完《奥德修纪》后,外文社认为也应该帮自己社做点事情,于是让杨翻译《红楼梦》。其实杨不喜欢看《红楼梦》,小时候读《红楼梦》只读了一半。当时一位汉学家英国人大卫·霍克斯,也在翻译《红楼梦》,已经翻译了两年多了。他译出的版本用的名字是《石头记》,为了以示区别,杨就用了《红楼梦》这个书名。他们翻译的过程通常是杨翻译初稿,交给戴加工,她费的力气有时更大。这是迄今为止惟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英文全译本(另外仅有的一个全译本就是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杨宪益夫妇的“中西合璧”终于让宝黛的爱情故事为西方人所知、所懂、所爱。有一次毛泽东接见文化界人士,曾经问他,《离骚》也能翻译吗?杨先生当时回答得很简单,一句话:“主席,什么都能翻译。”在杨宪益看来,有了戴乃迭的帮助,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译的。杨宪益翻译《红楼梦》《离骚》可以翻译吗?中学毕业以后的杨宪益随师长和朋友一起前往英国牛津求学,彼时的牛津每年只接受一位亚裔学生,在得知杨宪益只用了5个月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就通过入学考试时,学校的官员认为他一定是侥幸过关,并坚持让他推迟一年入学。这位出手阔绰的中国少爷正好利用这一年时间游历了欧洲大陆,见识了赌场、妓院、夜总会、沙漠……喝遍了各种各样的小酒馆,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他生性不羁,以违规为荣,在学校里干尽调皮捣蛋的事情。从幼年起杨宪益就不是一个用功读书的人,在牛津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出色,他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和社会活动之中,但他的文采和聪慧在牛津却有口皆碑。“因为我知道,即使考头等对于我也毫无意义,我是要回中国的。”出于好玩,他在牛津一口气把《离骚》按照英国18世纪的英雄双行体的格式翻译了出来。这一年,他24岁,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翻译,他在翻译中显示出来的磅礴才华和独立性,让英国人大吃一惊。现在,这首译诗还作为经典,屹立在欧洲各大学的图书馆书架上。杨宪益的《离骚》译作充满了嘲讽与夸张,他对《离骚》原作也并无尊敬之意。“我始终认为《离骚》是一首伪作,它的真正作者不是屈原,而是比他晚几个世纪的汉代淮南王刘安。”既然原作都是赝品,译作就更可以天马行空了。著名的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对杨宪益这首译作的评价是:“这部《离骚》的诗体译文,在精神上与原作的相似程度,正如一只巧克力制成的复活节彩蛋和一只鸡蛋卷之间的相似程度一样。”“大卫是我和乃迭的好朋友,我们都觉得他说得很好玩。”1953年,杨宪益作为政协特邀委员,跟一群科学家、艺术家一起接受毛主席接见。“他(毛主席)身体已经发福,但看上去非常健康,他走过来,挨个和我们握手。周恩来跟在他身边,依次把我们向他介绍。”周恩来当时特别对毛主席说:这是一位翻译家,已经把《离骚》译成了英文。“毛主席热爱中国古典诗歌,《离骚》正是毛主席最喜爱的作品之一。他伸出汗津津的手掌和我热烈地握了握说:‘你觉得《离骚》能够翻译吗,嗯?’‘主席,谅必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可以翻译的吧?’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主席的反应是微微一笑,欲言又止,颇有几分不以为然。“后来我想,毛主席显然不相信《离骚》这样的伟大诗篇能够翻译成其他语言,当然,他怀疑得有理……毛主席本人就写诗,他又不是不懂。”可惜再没有机会跟毛主席讨论这个问题。晚年生活1999年初冬,戴乃迭因病去世,但家中摆着杨宪益和戴乃迭当年那张著名的身着唐装的结婚照,杨宪益的卧室则挂着郁风为戴乃迭晚年画的肖像,房子是杨宪益的小女儿为父亲安度晚年安置的。2003年,杨宪益患重病后行走不便,遵从医嘱不再喝酒。这位一生“情有别钟烟与酒”的长者,只能抽抽香烟过过瘾了。他告诉我们,现在每天睡得很多,看看电视读读报,朋友来了聊聊天。跨国爱情[回目录][编辑本段]杨宪益留学相识在英国留学时,他结识了美丽的英国女孩GladysMargaretTayler——就是后来的妻子戴乃迭。他们经常一起玩、一起划船,戴还参加过牛津和剑桥每年举行的划船比赛。单纯的戴说话很直率,因为父亲和幼年的原因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在接触中,她发现这个眼睛细细、不群举止斯文的中国朋友不仅是个有趣的同伴,而且精通中国古典文学。慢慢的,戴乃迭深深爱上了他,后来干脆改学中文,成为牛津大学攻读并获得中国文学学位的第一人。力排众议结婚在杨宪益准备回国时,他问女友Gladys:“我们不是一块到美国去,而是到中国内地。我是预备回去受苦的,你受不受得了?”戴还是坚决地说要一块儿回中国。很快,他要娶一个外国女子的消息传到国内,杨母病倒了,亲戚一片反对声。当时普遍认为,这样生出来的孩子没有人要。同时,戴乃迭的母亲也坚决反对女儿的决定。她用非常严厉的话警告戴,如果坚持结婚,将来一定没有好下场,甚至预言如果生下来是儿子也会自杀的。然而,杨宪益还是同年仅21岁的戴乃迭一同踏上了返回中国的航程。1941年2月16日,他们在重庆举行了婚礼,证婚人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那张两人身着唐装的结婚照,不知羡煞了多少代人。杨宪益和戴乃迭(英籍华人学者)身着唐装的结婚照。珠联璧合 鹣鲽情深杨先生经常开玩笑,说戴先生喜欢的不是他杨宪益,而是中国传统文化。戴乃迭汉语讲得不很好,也常怪罪于杨老英语讲得太好了,两人在一起总是讲英语。1989年,戴乃迭病重。此后10年,杨宪益一直守在她身边细心照料;戴逐渐失忆了,动笔写了一部分自传也停下。然而1999年11月18日,戴先生还是离开了人世。杨宪益赋诗缅怀:“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青春做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杨宪益先生在爱妻戴乃迭去世之后写下这一首缅怀诗,曾在本刊编发过。在先生与爱妻戴乃迭相濡以沫将近六十年的岁月里,熟悉他们的人说,这样恩爱不渝的夫妻是很少见的。六十年来,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名字从来没有分开过,即使今天接受我们拜访的只有杨宪益一个人。夫人戴乃迭的素描画像就端挂在客厅的墙壁上,杨夫人戴乃迭原名格拉蒂丝•玛格丽特•泰勒(GladysMargaretTayler),她的父亲是一位英国传教士。出生在北京的戴乃迭,自幼就对中国、对北京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相应的情感。1936年,杨宪益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并通过一位朋友认识了戴乃迭。不久,戴乃迭发现,先生是个非常有趣的同伴,而且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大概正是杨宪益身上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让戴乃迭爱上了他。后来,戴乃迭干脆改学中文,成为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正是生活、情致和事业上的志趣相投,使他们成了彼此的知己,也为日后共同的翻译工作铺就了坦途……1940年,杨宪益毕业回国,与六年前他独自漂洋过海相比,这次他带回了21岁的戴乃迭,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年轻漂亮的英国姑娘,怎么会跟随杨宪益来到当时正处于战乱之中的中国。但从两人走到一起的那天起,他们两人便作为一个整体面对人世间的一切。回国后,杨宪益夫妇不断地在中国西南的各个城市之间奔波,生活非常辛苦。直到1943年,友人推荐他们去了梁实秋领导的国立编译馆。当时的国立编译馆只有人从事将西方经典翻译成中文的工作,还没有人进行中文外译。事实上自19世纪末以来,与外文中译的繁盛景观形成鲜明对比,中文外译一直就显得势单力薄。所以,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史经典还几乎一无所知。梁实秋希望杨宪益夫妇能去领导一个部门,专门从事将中国经典翻译成英文的工作。当时杨宪益选择了翻译《资治通鉴》,因为觉得“有人还没看到过”。虽然由于战争原因,最终《资治通鉴》的英文译稿不幸丢失,没有出版,但这是中国学者主动向西方介绍文化典籍的最初努力,杨戴两人的中文外译事业也从此开始起步。很快,杨宪益发现:在翻译上,他和戴乃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常常是杨宪益手捧中国的古典名著流畅口译,戴乃迭手下的打字机飞翔一般流动。在杨宪益看来,有了戴乃迭的帮助,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翻译的。就连中国的《楚辞》也不例外。简单来讲,翻译就是把某一种文字,翻译到第二种文字。“就是这么一回事”。先生说,“要是原本你懂了,你翻译成外文都没错。”1951年杨宪益夫妇接到中国外文出版社的邀请来到北京,当时外文出版社(现中国外文局前身)刚刚创立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这标志着向西方社会系统介绍中国文学作品的开始。在这一时期,杨宪益夫妇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大量中文作品。三卷本的《红楼梦》英译本便是此间的作品,这是至今为止惟一一部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另外仅有的一个全译本是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的出版,不仅是中国和英语国家文化交流的大事,也是文学翻译的大事,它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进程。在此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又出版了由沙博里翻译的《水浒传》(OutlawsoftheMarsh,1988)等其他三部中国古典文学的英文全译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半世纪的情缘与生活,可以说历尽了艰辛——他们在“文革”中共同蹲过监狱,长子精神失常后在英国自焚……直到他们从外文局离休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两位老人携手一起上街买菜、挂号看病。可惜,进入暮年的戴乃迭身体欠佳,她不大讲话也不大出门,杨宪益便寸步不离的陪伴她,陪伴她走完了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可以说,杨宪益、戴乃迭以他们事业上和生活上的完美结合创造了一个中西文化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独特范例。几十年来,他们珠联璧合的合作使他们双双获得了“译界泰斗”的美誉,他们不仅创造了翻译史上的奇迹,更用一生成就了一个传奇。戴乃迭走后,杨宪益的生命仿佛也随之凝固。他停止了翻译工作,只有他们留下来的上百万字的翻译作品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作品[回目录][编辑本段]杨宪益作品自著作品零墨新笺(随笔集)1947,中华书局零墨新笺(随笔集)1950自印赤眉军(中篇小说)1957,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译余偶拾(随笔集)1983,三联书店翻译作品除了将西方古典名著《荷马史诗》、《罗兰之歌》、《卖花女》等译成中文之外,杨宪益夫妇主要还是中译英,合译的中国作品涵盖了整个中华历史时期、几乎所有文学种类。1、古典叙事文学全本《红楼梦》为其代表,还有全本《聊斋志异》、全本《儒林外史》、全本《老残游记》,以及 《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中国古代寓言选》《不怕鬼的故事(六朝至清代志怪小说)》《志怪选》2、古典诗文、文论及文学史《乐府》、《诗经》、《楚辞》、《史记选》、《资治通鉴》、《唐诗》、《宋词》,以及冯沅君和陆侃如《中国古典文学简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文心雕龙》等。杨宪益翻译作品3、传统戏曲剧本以《长生殿》《关汉卿杂剧选》为代表,以及近代京剧《打渔杀家》、《白蛇传》,川剧《柳荫记》、《临江亭》《拉郎配》,昆曲《十五贯》,评剧《秦香莲》,晋剧《打金枝》,闽剧《炼印》,粤剧《搜书院》等。4、现、当代文学以左翼与解放区文学作品为主,最重要的应属《鲁迅全集》。还有《青春之歌》、《红旗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边城》、《湘西散记》;郭沫若话剧《屈原》,歌剧《白毛女》、《刘三姐》,撒尼长 诗《阿诗玛》,李季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按规定样板戏翻译不署名);张洁《沉重的翅膀》、《爱是不能忘记的》、古华《芙蓉镇》、《塔岭及其它故事》、邓友梅《烟壶》、张贤亮《绿化树》、王安忆《流逝》、《龙的传说》等。5、外国文学作品《荷马史诗》、《罗兰之歌》、《卖花女》、《萧伯纳戏剧选》、《地心游记》、《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CAESARANDCLEOPATRA》、《近代英国诗钞》、《圣女贞德》、《古罗马戏剧选》、《凶宅/孪生兄弟》、《牧歌》等。奖项[回目录][编辑本段]2009年9月17日,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著名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杨宪益先生“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谈英语学习[回目录][编辑本段]杨宪益回顾我年轻时学习英语的经历,也没多少真正体会和经验,因为除了在在中学读书时对英文曾经一度有过兴趣以为,后来就从来没有认真继续好好学习过英文;解放后,作过不少年汉译英的翻译匠。我在读高中时,看的英文书很多,其中有许多是欧洲文学名著的英译本,包括古希腊诗歌,但丁的《神曲》,法国雨果等人的小说,什么都看,并不限于英美文学。在1934年去英国读希腊拉丁文学的同时,又读了许多各种各样的书,包括哲学、历史、人类等方面,什么都看。在中学和大学读书时,课余看的书比较多,中外古今都有;这方面的缺点是比较乱而杂,没有按计划地、系统地研究一些东西;但因涉猎方面比较多,也获得了一些广泛文化知识,这在翻译工作中也还是有用的。我遇到不少爱好翻译工作的年轻朋友,他们在翻译中感觉苦恼的,往往是由于知识面太窄,缺乏各方面的广泛知识,这样英文语法再好,也翻译不出来原意。我的另外一条小小的经验就是,初学英语时,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强烈的兴趣。如果像我年轻时那样,学习英文是为了利用它作为工具,以便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那就可以尽量读自己感觉强烈兴趣的英文书,不限于某种名著,从哪方面开始都可以。主要是要多读、多写、多听、多说;时间久了,自然会产生效果。【注:杨宪益自述】逝世[回目录][编辑本段]2009年11月23日中国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译本作者、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2009年11月23日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中国文化界一片遗憾之声。居住南京的杨宪益先生的小妹杨苡女士介绍说,杨宪益患的是颈淋巴癌,不久前曾治疗过,这次又复发,但已经晚了。1999年,杨宪益一生的知己戴乃迭因病于是长辞,晚年的杨宪益先生同样身患重病,病情几经反复。杨在其夫人去世后停止写诗,后来情绪好转,还为自己写过挽诗,并希望自己能活到自己母亲的年纪。96岁时,杨宪益也与世长辞。杨宪益一生隐逸,不看重自己的成就,具有知识分子的风骨.人物评价[回目录][编辑本段]杨宪益生前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休言舍命陪君子,莫道轻生亦丈夫。值此良宵虽尽兴,从来大事不糊涂。天上伉俪又成双,人间大师在失杨。杨宪益——最后的士大夫、洋博士兼革命者邵燕祥:杨宪益的学问不挂在脸上,也不挂在嘴上。也就是说,他从来不“吓唬老百姓”,不以其所有骄人之所无。他的学问融入了他全部的教养,平时待人,从不见疾言厉色。酒边对客,融有《世说新语》式的机智和英国式的幽默,都化为寻常口头语,不紧不慢地说出。 黄苗子:“我本是卧龙冈散淡的人”,诸葛先生唱《空城计》时气定神闲,但这一瞬间,沉重的历史使命、社稷安危,令他内心十分激动。这散淡的外表,内蕴着神圣的忧危。我无意把杨宪益“拔高”到诸葛亮。但眼下有些读书人那种茫茫然、戚戚然的心情,从哪里去找到抒散呢?“幸有银翘解毒丸”!钱谷融:1940年杨宪益和戴乃迭到重庆时,我正在中央大学读书。那时他们还没有结婚,戴乃迭还被称为MissJaylor,她面目姣好,身材修长,完全是一个小姑娘的样子。杨宪益则一袭中式长袍,显得非常潇洒。当时中央大学外文系的教授,除个别人以外,差不多都是穿中山装的。相反,中文系教授穿西装的倒颇不乏人。杨宪益说自己:杨宪益和戴乃迭工作上的合作是那么默契,生活中也相敬如宾。只是有一点他们“井水不犯河水”,不沾对方的光:杨宪益作为政协委员有许多可以偕夫人的旅游或视察活动,戴乃迭从来不去;戴乃迭作为外国专家,亦有休养一类的优待,杨宪益也不参加。1993年夏天,他们与其他外国专家同去兴城避暑,戴乃迭又满意又抱怨地说:“这是他第一次答应陪我去!”因为她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杨宪益只好亲自出马了。如水少时了了,大未必佳;中年昏昏,老而无耻。后海的小金丝胡同里,藏着杨宪益的家。“小金丝胡同儿”用京腔念出来,流露出一种对富贵的轻狎,在此之前,他的上一处居所名字更唬人,叫“百万庄”。对杨宪益来说,富贵只是个虚名罢了,推开门,是极素朴的——虽然他也曾出身王侯之家。杨宪益的一天简单到几乎没有变化,他常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就是这么坐着,打发一个下午。他抽最便宜的烟卷,钟爱的酒已经被医生禁止,他鄙夷电视节目的无聊,而他的眼睛,也渐渐不能读书了。这个94岁的老人思路依然清晰,记忆力一流,智慧的头颅似乎将是他最后一个衰老的器官,但其他器官已力不从心,很难再给这个全身最卓越的器官提供乐趣。人物链接[回目录][编辑本段]杨宪益和戴乃迭晚年杨宪益先生的凡人生活杨宪益与妻子戴乃迭相濡以沫将近六十年,熟悉他们的人说,很少见过他们这样恩爱不渝的夫妻。当母亲知道戴乃迭要嫁给杨宪益,极力反对,戴乃迭不为所动,母亲伤心而悲痛地指出,如果与杨结婚,他们的后代会自杀的。后来他们的儿子果然在文革中自杀。尽管儿子的结局被母亲不行言中,但戴乃迭从不后悔嫁给杨宪益,自始至终她都为能与杨宪益一同走向这一生而感到幸福。他们生活得融洽、充实,从走到一起的那天起,他们两人便作为一个整体面对人世间的一切。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青春做伴多成鬼,白手同归我府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这是杨宪益在戴乃迭去世之后写下的一首缅怀诗。节选自《杨宪益与戴乃迭》一书。先生喜欢推杯换盏已经88岁的杨宪益先生一向气色尚佳,只要我们去看望他,下午四点就会赶上老人午后的喝酒时间。先生见酒就高兴,就与客人推杯换盏起来。看上去酒桌上没了什么辈分,只有酒情。人们用玻璃茶杯装满酒估计能有二三两。杨先生关爱晚辈,专门拿出一罐花生米伴酒,不会喝酒的客人也有浓茶招待。而杨先生自己呢,精神矍烁地端着自己的二锅头,边喝边聊,慢条斯理,温文雅致地讲到了自己的写作,我们从他的精神里面,一点也看不见他苍苍白发里的沧桑……先生讲话不乏幽默与情趣,他说其实这么些年来,我也没做什么太多的事情,也就是翻译点德文,翻译点法文,翻译希腊文,翻译点意大利文,要不就翻点英文什么的;数量也不太多,也就是把《红楼梦》、《老残游记》和《儒林外史》给译成了洋文,介绍到欧美去了。别的事情吗?我也没做更多的什么……杨先生端坐在沙发上,字正腔圆地说着,还不时呷上一口酒。先生品酒不就菜,干喝。杨先生现在年岁大了,不怎么出门,只是常常独自呆在什刹海畔一座宁静的小院中喝喝酒,聊聊天,会会朋友。我们看望杨先生的时候,他还一边端着酒杯,一边“展示”着跟名家黄永玉和黄苗子的通信,赏心悦目地读来品去。从那些艺术品一样的信里我们读得出,患难之交就是患难之交。而不值一谈的人,杨宪益先生也并不是不屑一顾,不是厌恶与诀别,而是在谈笑之间化晦涩为清彻了,比如杨先生谈到了与老文人周而复先生的深交,令我们非常感动……聊天和忆旧已经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情味儿在杨宪益身上显得浓郁得很。杨先生抿上一口酒,习惯地并拢手指梳理一下银白的头发。他的端庄样子,一看就是那种大家气派的学者——杨宪益出生在一个银行家的家庭里,1936年杨宪益中学毕业后,自费留学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当时与他同学的中国留学生中间,就有钱钟书。不过钱钟书不是自费学生,是庚子赔款的公派,钱钟书稍年长杨宪益4岁,而且当时钱已经是名响文坛的人物了。与杨宪益留学的同学中,有爱写闲适小品文章的梁实秋,还有文似苏东坡、人似东坡肉的胖子诗人卢冀野。早从留学开始,杨宪益就热衷把中国的古典文学译成英文,比如,杨宪益陆续把《楚辞》、《聊斋志异》、《老残游记》及部分《资治通鉴》等介绍到了国外,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最早走向世界的前例。杨宪益爱写打油诗杨先生在聊天中谈到了自己的亲朋好友,他最关心的是他过去生活里面的那些老朋友,包括自己的挚交和跟自己有分歧的人。比如他谈到了吕叔湘,那还是早在留学年代,杨宪益就与吕叔湘一起共办了专给华侨看的《抗战时报》了。比如他想起了卞之琳,甚至还清晰记得卞之琳成名的诗作《断章》。他还回忆到了冯至、罗大冈、袁可嘉、周扬、胡乔木等等。说到快意之际,先生又喝上一口,燃起一根国产香烟,轻轻抽上一口,然后举在一边。与杨宪益先生聊他的翻译专业是一个极大的享受,他能把许多枯燥的工作调侃得出神入化。杨先生提到他的新西兰老朋友路易?艾黎先生的译诗风格时,评品说艾黎的诗风好随易和自由,比如译李白译杜甫译白居易等中国古典诗歌,艾黎也颇为自由,自由的有点不大像李杜的诗了,而像他自己艾黎的诗了。文如其人,诗如其人,译亦如其人,这个理论怕是共同的吧?说着说着,杨先生的香烟熄了,又点燃……这烟灭又燃的小动作,不免叫人联想到戴乃迭夫人称丈夫的话:达观而明镜般生生不息……做正经学问的同时,杨宪益爱写打油诗。“学成半瓶醋,诗打一缸油”,这句“自嘲”似的笑话是杨宪益的一句口头禅。打油诗对杨先生来讲可能是一种消遣中的觉悟?倜傥和锋芒暗含其中。杨先生的打油诗属即兴偶得,信笔拿下,写妥后当时就被朋友们收集珍藏走了,难得有心人还为他搜集成册了一个《银翘集》。为何叫《银翘集》呢?杨先生解典讲道———当年与黄苗子兄唱和诗,有一联云:“久无金屋藏娇念,幸有银翘解毒丸”;当时启功兄认为对得还不错。银翘是草药,功效是清热败火,我的打油诗既然多是火气发作时写的,用银翘来败败火似乎还合适……杨宪益又喝上两口酒。这时,我们不由得又想起杨先生那首很有意思的打油诗《祝酒辞》:常言舍命陪君子,莫道轻生不丈夫。值此良宵须尽醉,世间难得是糊涂。其实,杨宪益先生的另一首《谢酒辞》打油诗,只与《祝酒辞》相差几字,可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先生的打油诗,常常是对辛苦挣扎的超越与摆脱?休言舍命陪君子,莫道轻生亦丈夫。值此良宵虽尽兴,从来大事不糊涂。读罢诗作,杨先生跟我碰了碰酒杯,一仰喝尽。然后再斟上大半杯,又给我满上。他再点燃熄灭了的香烟。又接着聊。先生谈话一直忘不了喝酒杨宪益先生的话题是宽泛和超常的,他能从马克思、丘吉尔、斯大林聊到毛泽东、邓小平和乡下农民。也能从英美现代文学聊到古希腊、古罗马,还能从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聊到舞台上样板戏和“文革”第一模范监狱班房里排沙丁鱼似的犯人卧铺……杨先生给人的清爽和锐敏是愉悦的,即使在谈萧疏的过去,也显得温婉豁达。聊着聊着,杨先生一定忘不了自己的酒。既然是会客,客是主题酒也是。整整一个午后的聊天,我们怕先生太累,便起身告辞。厅堂里,我们又与杨先生在王世襄题赠的对联“从来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前留影。每次看望杨先生告辞出门的时候,杨先生总要把我们送到门厅。离开清净雅致的杨家小院已经好远好远了,我们还不由得回过头张望几下,心里暗想许许多多没容问上杨先生的话——比如:生活里为杨宪益红袖添香不少的戴乃迭夫人平常喝多少酒呢?比如:生活里跟杨宪益相依为伴的二锅头真的能够成为对酒当歌的人生知己吗?我们还想知道,我们走了,杨宪益先生自己是不是又为自己满上了二锅头?自己对着自己又干起来?我们还想到,这些平常而又宁静的日常生活,已然是老人生活的一个部分,要不,他的生活的味道该有多寡呢?这个时候,我们已经走到了银锭桥,站在桥上,我们看着正降落着的夕阳,正好非常火红……新闻摘要【摘自京华时报】1.临终前每日必读报据杨宪益外甥女赵蘅女士介绍,杨宪益患淋巴癌多年,2009年10月10日被确诊为淋巴癌晚期住进煤炭总医院,随后采取离子植入手术,“当时手术很成功,大家都在祝福他再一次创造奇迹,渡过难关呢。”赵蘅说,手术后的杨宪益不能说话,也不能吃东西,进食只能靠鼻饲,病情基本稳定,“不料前几天病情突然恶化,2009年11月22日下午开始发烧,状况明显不好。等到23日凌晨5时,舅舅被报病危,医生全力抢救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按照医生的说法,是因发烧导致肺部感染,进而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据赵蘅介绍,病中的杨宪益虽然不能说话,但思维清晰,还经常看报,“他看报速度特别快,基本上是一目十行。读报是他每天必做的事情。”2.留下人生两大遗憾杨宪益外甥女赵蘅说,由于不能说话,杨宪益离去时没能留下遗言,“但在我以前与舅舅的交流中隐约获知,他对早年写的一部自传极不满意,一是书中关于对他国外生活的记述较少,这是因为时过境迁,许多事情他都回忆不起来了。二是因为其他因素,自传在国内出版时被删节了多个章节。”据了解,杨宪益的这部自传在国内出版时名字改为《漏船载酒忆当年》,8年前由北京十月出版社出版。赵蘅说,杨宪益另一个遗憾是,想与全家人一块度过96岁生日,可这个愿望也落空了。让杨宪益感到安慰的是,前不久他的散文结集成《去日苦多》出版。在《漏船载酒忆当年》责任编辑、出版人韩敬群眼里,杨宪益是个“有趣味、有原则的真名士,关键时刻能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一般人写自传大多会陷入自恋、自怜的两重境地,可杨宪益在自传里对自己的成就不以为然,反而检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实在是难能可贵。”基于此,韩敬群当年曾多次自费购买自己编辑的这本书赠送朋友。3.教狱友唱外国歌曲著名翻译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叶廷芳与杨宪益有着密切交往,“大约是在2009年年5月份,我去看望杨先生,当时他的状态还很好,我们谈天说地了大半天。后来我经常出差就很少见面了。”叶廷芳说,由于杨宪益曾是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的“特约研究员”,因此一直把杨宪益视为他的半个同事。“他是个性情中人,家里有时高朋满座,当人们谈兴正浓时,他时常蹦出几句恰到好处的‘打油诗’,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即使早年在牢房里,他的心理也不曾被扭曲。囚中那些爱斗的小偷、流氓在这位博学而风趣的囚友面前毕恭毕敬,天天跟他学唱《友谊地久天长》等外国名歌,聆听他吟诵中国古典诗文。他用知识感化着他们。”叶廷芳说。在得知杨宪益去世的消息后,叶廷芳很是伤感,在他看来,杨宪益的去世对中国翻译界来说是很大的损失。他说:“杨先生不但中文功底扎实,精通中国古典文学,而且英文水平也很高,他和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的《红楼梦》至今还是权威的版本,尚无后人可以超越。”参考资料[回目录][编辑本段]1.中国新闻网:2.腾讯网:3.专题翻译家:4.腾讯网:5.扬子晚报:6.京华时报:连环画  YangXianyiFromWikipedia,thefreeencyclopediaJumpto:navigation,searchThisisaChinesename;thefamilynameisYang.YangXianyi(simplifiedChinese:杨宪益;traditionalChinese:楊憲益;pinyin:YángXiànyì,WadeGiles:YangHsien-i,bornatTianjin,January10,1915;diedNovember23,2009)wasaChinesetranslator,knownforrenderingmanyancientandafewmodernChineseclassicsintoEnglish,includingDreamoftheRedChamber.Bornintoawealthybankerfamily,hewassenttoMertonCollege,OxfordtostudyClassicsin1936.TherehemarriedGladysTaylor.Hehadtwodaughters,andason(whocommittedsuicidein1979).YangandhiswifereturnedtoChinain1940,andbegantheirdecadeslongco-operationofintroducingChineseclassicstotheEnglish-speakingworld.WorkingforForeignLanguagesPressinBeijing,agovernment-fundedpublisher,thehusbandandwifeteamproducedanumberofqualitytranslations.TheworkstranslatedincludeclassicalChinesepoetry;suchclassicnovelsasDreamoftheRedChamber,TheScholars,andMr.Decadent:NotesTakeninanOuting(老殘遊記);andsomeofLuXun'sstories.Hiswife,GladysYang,diedin1999.YangwasalsothefirstonetorenderOdysseíaintoChinese(prose)fromtheancientGreekoriginal.HealsotranslatedAristophanes'sOrnites,Virgil'sGeorgics,LachansondeRolandandBernardShaw'sPygmalionintoChinese.Henarrowlyescapedbeinglabeleda"rightist"in1957-58forhisfrankspeaking.Hewasalsonotedforwritingdoggerels.Hisautobiography,WhiteTiger,waspublishedin2003.[edit]ExternallinkslYangXianyi-DailyTelegraphobituarylAboutWhiteTigerlAnarticleabouthim(inChinese)Retrievedfrom""YangXianyiobituaryDistinguishedtranslatorofChineseclassicsjailedduringtheCulturalRevolution阅读中文|ReadthisinChineselll(9)lTweetthis(12)lJohnGittingslguardian.co.uk,Monday23November200918.51GMTlArticlehistoryYangXianyiin2006.HemethiswifeGladysatOxfordUniversity.Photograph:PeterParks/AFPWhentheycameduringtheCulturalRevolutiontotakeawayYangXianyi,China'sdistinguishedtranslatorwhohasdiedaged94,hehadoneregret–thathewashauledofftoprison,accusedofbeingaBritishspy,inhisoldslippers."Myonlythoughtatthattime,"hewouldrecall,"was'whydidn'tIchangeintopropershoes?'"Slipperswerenotthebestfootwearforfouryears(1968-72)injail.ItwastypicalofYangnottomaketoomuchofhisordeal.HebelongedtoagenerationofChineseintellectualswhohadchosentosupportMaoZedong'sNewChinaonlytosufferforitintheextremismofthechairman'slastyears.Ratherthanrageagainstfate,thosewhosurvivedwouldtakerefugeinhumourandself-deprecation.Yangdidsowithacharacteristiccharmthatconcealedpersonaltragedy:hissonbecamementallydisturbedafterbeingsenttoafactoryduringtheCulturalRevolutionandlatercommittedsuicide.Yangcamefromatypicalscholar-gentryfamilyofthelateManchudynasty:hisfatherwash
本文档为【杨宪益简介资料档案主要成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376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3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6-30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