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8年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2)

2018年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2)

举报
开通vip

2018年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2)2018年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2) 基础保分课 选择题——准做快做不失分 [认定、排除、巧比对,3法准解文言文客观题] 所谓“认定”即直接对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选项的正误做出判断;所谓“排除”是指运用一定的逻辑推理,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或与文章信息内容不符的干扰项。这两种方法都要建立在综合考虑文章(段落)内容、题干和选项等各种信息的基础之上。“比对”包括选项与原文、选项与选项之间的比对,它不仅是方法,更是思维的过程。比对时要调正心态,更要注重细节。上述方法往往不单一使用,而要综合运...

2018年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2)
2018年高考 语文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部编版八上语文文学常识部编八上语文文学常识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 通用版二轮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复习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2) 基础保分课 选择题——准做快做不失分 [认定、排除、巧比对,3法准解文言文客观题] 所谓“认定”即直接对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选项的正误做出判断;所谓“排除”是指运用一定的逻辑推理,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或与文章信息内容不符的干扰项。这两种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都要建立在综合考虑文章(段落)内容、题干和选项等各种信息的基础之上。“比对”包括选项与原文、选项与选项之间的比对,它不仅是方法,更是思维的过程。比对时要调正心态,更要注重细节。上述方法往往不单一使用,而要综合运用;要明确某一方法侧重对应的题型,且能够运用娴熟,甚至内化为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准确、高效,在考场上“过关斩将”。 [典例] (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 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臵颍川、陈留。于是(( 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 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题型一 文言文断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解析:选A 解答文言文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断句正误。具体作答时可先排除选项中完全相同的断句点~然后对有区别的断句点进行对比分析。如“不肯云”与“不肯/云”~“不肯”是说李氏不愿意投降~“云”是说话的标志~下文是李氏的话~显然“不肯云”的断法不合情理~由此排除B、C两项,“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与“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憙”即“赵憙”~从意思上来看~赵憙是赵氏的孤孙~“孤孙憙”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 [技法指导] 文言文断句“4妙招” 1(先易后难,去同辨异 “先易后难”即在大体了解文段语意的基础上,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去同辨异”是指搁置各选项断句相同之处(如本题中“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愿得降之”),只辨析不同之处(如本题中“不肯„„信义著名”),以聚焦重点,简便快捷,事半功倍。 2(找动名词,分析语法 无论古今汉语,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语、谓语和宾语,而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因此,找出了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代词),就能区分独立的句子,也就明确了句意,从而正确断句。如本题中“闻(动词~作谓语)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主谓短语~作宾语~即宛之赵氏(名词~作主语)有(动词~作谓语)孤孙憙(名词~作宾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故“孙憙”之后应断开。 3(抓标志词,认定位置 标志词一是指常见虚词,如常用于句首的“夫、盖、今夫、若夫”等前面要断开,常用 于句末的“者、也、矣、哉、乎、焉、耳、耶、欤”等后面要断开,关联词“遂、虽、苟、向使、是以、所以、于是、然则、至于、至若”等前面要断开;二是指句式的标志词或固定结构,如“„„者,„„也”“为„„所„„”“不亦„„乎”“何„„之有”等;三是指表对话的字词,如“云”“曰”“言”等,如本题中的“云”后面要断开。 4(明确特色,借助结构 文言文中常有对偶、排比、对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整齐划一的句式等,抓住特色,利用结构断句,常常断开一处就能断开几处。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善用排除法、利用词类活用、借助文化常识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断句方法,此不赘述。 [题型二 古代文化常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解析:选B 结合文意和积累的文化知识来解题~逐一审读选项~从而发现对古代文化知识解读不准确之处。B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考”通“拷”~是“拷问”之意。 [技法指导] 文化常识判断“3妙法” 1(调动积累,判断正误 古代文化常识点多面广,涉及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音乐典籍等,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门别类地积累记忆。做题时,要调动平时所学知识,特别是课本中出现的知识,以便触类旁通。如本题A项“下车”、D项“京师”即可联系《张衡传》中“衡下车~治威严”和“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做出判断。 2(借助语境,推断含义 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内涵比词典中更丰富,故需结合语境才能具体理解。如本题C项中的“车驾”,联系原文“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显然不是指“帝王所(( 乘的车”,应是“帝王的代称”。 3(剖析语素,分析结构 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婉说、比喻义、引申义等。如本题B项所涉原文“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联系前句“穷诘其奸”一词,可推断(( “收考”应是拘捕拷问,动词。 (( [题型三 分析综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解析:选C 解答本题~可采用题文对照的方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相对照~发现不对应的地方。C项~“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错~从文中来看~只是把这些人“移臵颍川、陈留”~并没有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技法指导] 文言文分析综合“3步走” 1(整体阅读,注重圈点 阅读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全文内容,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对重要人物、关键事件和评论性语句要做好圈点,为后面做题打好基础。 2(细化选项,文题对应 试题中拟设的四个选项是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也就是选文四个方面的内容要点。答题时,要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选项中的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最好用笔划出区域,用斜线隔开,并标明A/B/C/D。 3(细心比对,排除干扰 即把选项和文本中对应的语句,详加细读,在比对中发现选项中的干扰因素。选项的干扰因素一般有如下类型: 这是高考设错常用的形式,常常是非此人的行为当作此人的行为,非此 错位信息 时间的事情当作此时间的事情等。 有些选项是直接对文中某些存在重点词语的句子的间接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表述时将 错解词语 重点词语的意思故意弄错。 因果关系混乱 即: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却强加了这种关系或将这种关系倒置。 原文中没有透露这种信息而无端地增加了这种信息。如本题C项“并教 无中生有 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即属此类。 颠倒是非 将文中或然的信息说成必然,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已然。 比对时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照,看有无迷惑性、欺骗性的曲解。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留下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他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报仇。但仇人们全都生病了~ 没有人能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事~就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临走前)他回头对仇人们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地避开我。”更始帝即位~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光武帝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交好~多次写信严厉斥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说赵憙与邓奉合谋~皇帝怀疑这件事。等到邓奉失败~皇帝搜查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书信~于是惊讶地说:“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啊。”后来被封为怀令。大户人家李子春先前担任琅邪相~强横狡猾而不守法度~兼并侵吞别人财产~百姓都很害怕他。赵憙刚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他们的恶行~逮捕拷问李子春~他的两个孙子自杀。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最终赵憙没有听从。 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平素与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想杀他~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其余同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中。”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臵在颍川、陈留。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赵憙)升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命令赵憙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探视。等到他病逝~皇帝亲自去吊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 [“文言文选择题”保分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姜彧~字文卿~莱州莱阳人也。父椿~避乱往依济南张荣~因家焉。彧幼颖悟好学~荣守济南~辟为掾~升左右司知事~寻迁郎中~进参议官。 (( 中统二年~彧与荣孙宏入朝~因言益都李璮反状已露~宜先其未发制之~未报。明年春~璮果反。时诸郡不为兵备~璮即袭据济南。彧弃家从荣~招集散亡。迎诸王哈必赤进兵讨之。秋七月~捕得生口~言城中粮尽势蹙~彧乃昏夜请见王曰:“闻王陛辞时~面受诏曰:‘发兵诛璮耳~毋及无辜。’今旦夕城且破~王宜早谕诸将分守城门~勿令纵兵~不然城中无噍类矣。”王曰:“汝言城破~解阴阳耶,”彧曰:“以人事知之~若待城破言于王~晚矣。”(( 王悟。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彧以功授大都督府参议~改知滨州。 时行营军士多占民田为牧地~纵牛马坏民禾稼桑枣~彧言于中书~遣官分画疆畔~捕其 强猾不法者臵之法。乃课民种桑~岁余~新桑遍野~人名为太守桑。及迁东平府判官~民遮请留~马为之不行。 至元五年~召拜治书侍御史~出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金虎符~改信州路总管。(((((后累迁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拜行台御史中丞。后以老病归济南~寻擢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三十年二月~以疾卒~年七十六。子迪吉。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B(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C(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D(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解析:选D “开门出降”为两个连续动词~后面停顿~排除A、C,“敢入城者论以军法”为“令”的具体内容~中间不可停顿~排除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这里是官职名,即帝王的侍从官。 “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概念之一,此处指星相、占卜、相宅等方术。 B( C(“虎符”是古代用金属制成的虎形调兵凭证,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 D(“信州路”与辛弃疾词中“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均为宋元时行政区划名。 解析:选A “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错误~本是官职名~战国始有~唐末五代后民间也尊称医生为郎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姜彧幼年即聪明好学,因避乱随父亲移居济南,济南太守张荣对他非常欣赏,征召他担任自己官署的属员。 B(姜彧政治观察力很敏锐,曾与张荣的孙子张宏一道向朝廷进言益都李璮有谋反的迹象,后来李璮果然谋反。 C(哈必赤进兵讨伐李璮时,姜彧及时提醒他记住皇帝不要伤及无辜百姓的告诫,使济南百姓避免了一场灾难。 D(担任滨州知府时,因为督促农民种植桑树,一年多以后新成活的桑树漫山遍野,姜彧被当地人称为“太守桑”。 解析:选D “姜彧被当地人称为‘太守桑’”错误~当地人是把新种植的桑树称为“太守桑”。原文为“乃课民种桑~岁余~新桑遍野~人名为太守桑”。 翻译题加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旦夕城且破,王宜早谕诸将分守城门,勿令纵兵,不然城中无噍类矣。(5分) 译文: (2)及迁东平府判官,民遮请留,马为之不行。(5分) 译文: 答案:(1)如今城池很快就将被攻破,大王应该早点告诉诸位将领分别把守好城门,不要让士兵放任,如果不这样,城中(恐怕)就没有活人了。(得分点:“旦夕”~很快,“且”~将要,“谕”~告诉,“噍类”~活人) (2)等到(姜彧)升任东平府判官,老百姓挡住道路请求他继续留任,马因此无法前行。(得分点:“及”~等到,“迁”~升任,“遮”~挡住,“不行”~无法前行) [参考译文] 姜彧~字文卿~是莱州莱阳人。父亲姜椿~因躲避战乱前往依靠济南张荣~于是在那里安了家。姜彧小时候就聪颖好学~张荣任济南守官~任命他为掾吏~升任左右司知事~不久升迁为郎中~晋职参议官。 中统二年~姜彧与张荣的孙子张宏进入朝廷~就上书说益都的李璮谋反的迹象已经显露出来~应当在他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先制止他~奏书上呈后没有得到答复。第二年春天~李璮果然造反。当时各郡没有做军事准备~李璮就袭击占领了济南。姜彧抛弃了家人跟随张荣~召集流散逃亡的士兵。迎接诸王哈必赤进兵讨伐李璮。秋季七月~捕获俘虏~俘虏说城中的粮食已经用尽~形势紧张~于是姜彧在傍晚请求见王~说:“我听说大王在朝廷辞别皇帝时~当面受到诏命说:‘出兵是为了诛杀李璮~不要牵连无辜之人。’如今城池很快就将被攻破~大王应该早点告诉诸位将领分别把守好城门~不要让士兵放任~如果不这样~城中(恐怕)就没有活人了。”大王说:“你说城就要攻破~难道你会阴阳占卜吗,”姜彧说:“我是从人情事理上来推测这件事的~假若等城破了再向你说这些话~那就晚了。”大王明白了。第二天~叛军打开城门出来投降~大王向诸军下令~有敢擅自进入城中的以军法论处~李璮被擒获了~而城中仍然像原来一样秩序井然。姜彧因功授任大都督府参议~改任滨州知府。 当时行营军士中很多人夺占民田~改为牧地~放纵牛马弄坏百姓庄稼和桑田枣林~姜彧将这种情况上报给中书省~然后派遣官员划分界限~逮捕了那些强悍狡猾不守法的人~将他们依法处臵了。于是就鼓励百姓种桑~一年多的时间~那里就新桑遍野~人们称之为太守桑。等到(姜彧)升任东平府判官~老百姓挡住道路请求他继续留任~马因此无法前行。 至元五年~朝廷将他召回京师任命为治书侍御史~又出任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予金虎符~改任信州路总管。后几经升迁为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又被任命为行台御史中丞。后来他因为年老多病回到济南~不久提升为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至元三十年二月~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岁。他的儿子叫姜迪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梅执礼~字和胜。大司成强渊明贤其人~为宰相言~相以未尝识面为慊。执礼闻之曰:“以人言而得~必以人言而失~吾求在我者而已。”卒不往谒。历军器、鸿胪丞~比部员外 郎。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孟昌龄居郓质人屋~当赎不肯与~而请中旨夺之,内侍张佑董葺太庙~僭求赏:皆驳奏弗行。迁礼部侍郎。素与王黼善~黼尝臵酒其第~夸示园池妓妾之盛~有骄色。执礼曰:“公为宰相~当与天下同忧乐。今方腊流毒吴地~疮痍未息~是岂歌舞宴乐时乎,”退又戒之以诗。黼愧怒。明年~徙滁州。时赋盐亏额~滁亦苦抑配。执礼曰:“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请于朝~诏损二十万~滁人德之。钦宗立~改户部。方军兴~调度不足~执礼请以禁内钱隶有司~凡六宫廪给~皆由((((((度支乃得下。尝有小黄门持中批诣部取钱~而封识不用玺~既悟其失~复取之。执礼奏审~诏责典宝夫人而杖黄门。金人围京都~执礼劝帝亲征~而请太上帝后、皇后、太子皆出避~用事者沮之。洎失守~金人质天子~邀金帛以数百千万计~曰:“和议已定~但所需满数~则奉天子还阙。”执礼与同列哀民力已困~相与谋曰:“金人所欲无艺极~虽铜铁亦不能给。”而宦者挟宿怨语金帅曰:“城中七百万户~所取未百一~但许民持金银换粟麦~当有出者。”已而果然。酋怒~责之~对曰:“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顾比屋枵空~亡以塞命耳。”酋益怒~取其副~各杖之百。执礼等犹为之请~俄遣还~将及门~呼下马挝杀之~而枭其首~时靖康二年二月也。是日~天宇昼冥~士庶皆陨涕愤叹。死((时~年四十九。 (选自《宋史?梅执礼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B(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C(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D(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解析:选B 解答文言断句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中“有持„„者”是“苑吏”的定语~其间不能断开~应在“者”后停顿~排除A、C两项,“长贰”在文中意为“比部长官副长官”~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户部,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土地、赋税及户籍等事务。 B(禁内,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 禁。 C(六宫,本义是指古代皇后的寝宫,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 D(士庶,士人和庶民。泛指百姓。古时将人的社会地位简单分为四种:公、卿、士、庶。 解析:选C 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梅执礼不媚权贵,守正不阿。有人把他推荐给宰相,但他不去拜谒;在任中书舍人、给事中时,他驳回了孟昌龄、张佑等人的不合理请求。 B(梅执礼与天下同忧乐,关心百姓。在王黼摆设酒宴向人炫耀自己的园池妓妾时,他认为国家有难,不应歌舞宴乐;他请示朝廷滁州盐赋过重,朝廷下诏命减少了滁州盐赋,滁州人民很感激他。 C(梅执礼忠于职守,精于治理。他主张宫内财务由相关部门管理,有位小黄门取钱用的加标记的封缄上没有盖玺印,他上奏审查,诏命责罚了主管夫人和黄门。 D(梅执礼不畏金人,舍生取义。帝都失守,金人以天子为人质勒索金帛,他为百姓考虑没有答应,最后被恼羞成怒的金人杀害。 解析:选C 根据文意可知~诏命责罚了管理印玺的夫人~而杖打了那位黄门。 翻译题加练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5分) 译文: (2)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5分) 译文: 答案:(1)这里还比不上苏、杭一个县,但食盐赋税却比粟粮赋税多数倍,百姓怎么能承受,(得分点:“当”“乃”“堪”各1分~大意2分) (2)天子蒙受垢辱,臣民都甘愿竭尽全力效死(相救),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可是哪里有金帛啊,(得分点:“蒙尘”“致死”“不计”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梅执礼~字和胜。大司成强渊明觉得他这个人有贤能~就向宰相进言(推举他)~宰相因为从来没有(和他)见过面而感到遗憾。梅执礼听说这件事后~说:“因为别人的言论而得到的东西~也一定会因为别人的言论而失去~我只要追求通过我自身的完善而有所收获就够了。”始终不去拜谒(宰相)。历任军器、鸿胪丞~比部员外郎。有位拿着高达三百万钱的茶券的宫苑官吏~声称是奉杨戬的旨意要急需领取。梅执礼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想揭发~比部长官副长官犹豫不敢~(他)就独自上奏~果然是欺诈。提拔为中书舍人、给事中。孟昌龄 在郓地把房屋抵押给别人~应当赎回而不肯付赎金~却请求下诏书强取,内侍张佑督查修葺太庙~弄虚作假求取奖赏:这些都因梅执礼的辩驳进言而没有实行。迁任礼部侍郎。(梅执礼)平素与王黼关系好~王黼曾经在自己的宅第里摆设酒宴~向人炫耀自己园池大~妓妾多~有骄傲的神情。梅执礼说:“您作为宰相~应当与天下同忧乐。现今方腊祸害吴地~疮痍满目~现在哪里是歌舞宴乐的时候呢,”退下后又用诗劝诫他。王黼羞愧恼怒。第二年~调职滁州。当时盐赋出现亏额~滁州也苦于强行征派税赋。梅执礼说:“这里还比不上苏、杭一个县~但食盐赋税却比粟粮赋税多数倍~百姓怎么能承受,”请示朝廷~诏命减少二十万~滁州人民都感谢他。钦宗即位~改任户部。正值战争兴起~(赋税)征调不足~梅执礼请求把宫内的钱拨给有关部门~凡是六宫的供给~全部经过度支才能下发。曾有位小黄门手持宫中的批件来到户部取钱~但加标记的封缄上面没有盖玺印~觉察到有过错后~又回去重新盖章。梅执礼上奏审查~诏命责罚管理印玺的夫人而杖打那位黄门。金人围困京都~梅执礼劝皇帝亲自征战~而请求太上帝后、皇后、太子都出京避难~当权的大臣加以阻止。到失守时~金人用天子作为人质~(要求)谋取数百上千万的金钱和布匹~说:“和议已签订~只要如数满足我们所要求的~就奉送天子还京。”梅执礼与同僚同情百姓的财力已经贫乏~相互商量说:“金人的欲望没有限度~即使是铜铁也不能给。”而心里怀着过去嫌怨的宦官告诉金帅说:“城中有七百万户~所搜取的还不到百分之一~只许百姓用金银换取粟麦~百姓应当有愿意出钱的。”后来果然是这样。敌方首领大怒~斥责梅执礼~回答道:“天子蒙受垢辱~臣民都甘愿竭尽全力效死(相救)~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可是哪里有金帛啊,只见房屋空空~百姓逃亡保命。”敌方首领更加愤怒~把副官带上来~各打了一百杖。梅执礼等人还为他们请命~不久被遣送还京~将到门口~把他喊下马来打死~并砍下他的头悬挂(示众)~当时是靖康二年二月。当天~天空白昼昏暗~士人和普通百姓都流泪愤慨叹息。死时~四十九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普沈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 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既拜相~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玭廉得之以闻。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 赖王溥奏解之。淳化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上表乞骸骨。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俟损日赴阙~仍遣其弟宗正少卿安易赍诏书赐之。七月卒~年七十一。初~太祖侧( 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以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 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B(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C(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D(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解析:选B 回答此题~要注意对比四个选项中的不同停顿点。如“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根据句意~介宾短语“以其人”修饰、限制“奏”,从专有名词“太祖”分析~其谓语应该是“怒”~由此可以看出“太祖”前和“怒”后要停顿。排除A、D两项。再如“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根据句意~“以”作连词~连接“跪而拾之”与“归”两个动作~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选B。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弃市,死刑的一种,自商周时即已有之。因官府在闹市当众杀人可以威慑百姓,所以常被统治者用来惩治那些罪大恶极者,以儆效尤。 B(三司,宋代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度,其三司为盐铁、户部、度支,作用是掌管统筹国家财政。 C(阙,是指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因帝王所居住宫殿的宫门外常有双阙,所以有时也可代指朝廷,文中“赴阙”指入朝陛见皇帝。 D(薨,是对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的称谓,也可以用于皇帝和高等级妃嫔,或者封王的贵族。 解析:选D 皇帝之死不能称为薨。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普稳重敦厚,沉默寡言。镇阳豪族魏氏把女儿嫁给他为妻。宣祖卧病于滁州之时,赵普朝夕侍奉服药,宣祖从此把他当作宗族的人来看待。 B(赵普为政专断,颇遭忌恨。赵普曾派遣亲信官吏去买建造私宅的木材,该官吏趁机暗中倒卖木材。此事被人揭发报告给皇上,太祖怒将赵普放逐外地为官。 C(赵普爱好读书。赵普年轻时没有什么学问,晚年他手不释卷,处理政务游刃有余。 去世以后,家里的人打开箱子察看,有《论语》二十篇。 D(赵普严肃刚正,胸怀天下。他曾力荐某人为某官,皇帝不准许。但他不气馁,多次直言进谏,坚持己见,最终皇帝醒悟,他任用了那个人为官。 解析:选B “太祖怒将赵普放逐外地为官”错误~原文为“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由此可知太祖将要发诏书放逐赵普~但被王溥上奏解救。 翻译题加练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5分) 译文: (2)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5分) 译文: 答案:(1)太祖很豁达,对赵普说:“如果在尘世中可以识别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会去访求他们了~”从此赵普不再说这些事。 (2)官居相位的人大多器量狭隘随俗而缄默,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参考译文] 赵普字则平~是幽州蓟地人。赵普为人笃实稳重不多言~镇阳豪门大族魏氏把女儿嫁给他为妻。宣祖卧病于滁州~赵普朝夕侍奉服药~宣祖从此把他当作宗族看待。宋太祖曾经与他交谈~认为他与众不同。当时捉到强盗百余人~应当判处弃市之刑~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的人~报告太祖审讯他们~得以保全存活的很多。就任宰相以后~皇上看待他如同左右手~事务不分大小~全都同他商议决定。赵普从政为官相当专断~朝臣大多忌恨他。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秦、陇的大木料~赵普曾经派遣亲信官吏到市场去买造屋木材~连接成巨大的木筏运到京城盖房子~这个官吏就趁机偷卖木材~谎称赵普买来到京城售卖。权三司使赵玭查到后上报了此事。宋太祖非常生气~催促百官上朝列班~想要下旨放逐赵普~幸亏有王溥上奏求情才解救了他。淳化三年春天~因年老久病~上表请求告老还乡。皇上任命他为太师~封为魏国公~赐给宰相的俸禄~让他养病~等到病情减轻时入朝~还派遣赵普的弟弟宗正少卿赵安易持诏书赐给他。七月去世~终年七十一岁。当初~太祖地位低下~赵普与他交往。(太祖)拥有天下以后~赵普多次用未显贵时别人对不起太祖的事情进言。太祖很豁达~对赵普说:“如果在尘世中可以识别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会去访求他们了:”从此赵普不再说这些事。赵普年轻时学习为官之道~对系统的学问知道得不多~等到当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多读书。他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家后~闭门打开箱子取出书来~阅读一整天。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快速。(他)去世以后~家人打开他的箱子察看~是《论语》二十篇。赵普沉着稳重严肃刚正~虽然常常妒忌好胜~但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官居相位的人大多器量狭隘随俗而缄默~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他)曾经上奏荐举某人担任 某官~太祖不予任用。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荐举此人~太祖还是不予任用。第三天~赵普又拿此人担任某官之事上奏~太祖大怒~撕碎奏折扔在地上~赵普神色不改~跪在地上捡起撕碎的奏折后回家了。后来将碎奏折粘贴连起来~又像之前那样上奏。太祖这才醒悟~最终任用了此人。 强化增分课(一) 翻译题——点点落实保高分 [圈“实”画“虚”、辨明句式,3点突破保高分]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点之一,也是二轮复习的难点所在,因此考生应在平时备考中予以重视。纵观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失分原因:一是词不落实,句不贯通;二是抓不准采分点。具体表现为重点考查的词语译不准确,不明句式特点,脱离具体语境等。 命题人选择句子作为翻译的语料时,一般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的句子,如关键实词、有比较意义的虚词和特殊的句式等,并将其作为采分点。因此,答题时一定要在初步把握句意的基础上,圈画出句中的重要实虚词,做到字字落实;辨清句中有无特殊句式,保证翻译的内容在语法上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一、圈定实词——5类实词精准译 ,一,“审”出关键实词 文言文翻译,也要有审题意识。所谓“审题”,指的是一审语境,即该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和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采分点,看哪几个词可作为采分点。就实词而言,哪些可能作为采分点呢, 从词性上看 首先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名词和代词。 从频率上看 120个常用实词和其他次常用实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常作为采分点。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前进”)、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通从特殊性上看 假字等5类词通常为重要实词;繁难、生僻的字词也可能是重要实词。 上述几类词语,一旦确认,就要用符号(如着重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二,“译”准关键实词 1(通假字——本字本义 通假字在翻译中虽不常见,但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种重要能力。如何判断通假字的本字并推断其意义呢, (1)依据事理判别本字 在某个句子中,依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关系,确定了相应词语的词性,而按照这个字的本义或常用义解释时,就会感到不合事理,这时,我们就应意识到这个字是通假字。如“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中的“直”字,如果按照常用义“不弯曲”理解,我们会感到语意突然中断,这时就要意识到“直”是“值”的通假字。 (2)依据类型推断本义 当意识到某字为通假字之后,就要推断其本字应该是哪一个,然后再确定其意义。通假 可以分为“同音代替”(如“禽”通“擒”~擒获)、“近音代替”(如“县”通“悬”~悬挂)、“其他代替”三种情况。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句式相同,“知”“行”“德”“而”应为同一类词语,为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这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而”通“能”。 因为,我们常说“德”“行”“能”。这种情况既非同音代替,也非近音代替,是为“其他代替”。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节选自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5分) 译文: 答案: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斩杀蔺相如。(关键词:“僇”通“戮”~斩杀) [参考译文] 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斩杀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玉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国。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 2(一词多义——语境确定 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是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对于一词多义,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注意: (1)巧记本义、引申义 本义 引申义(或比喻义) 由本义“白色的丝织品”引申为“白色”,再引申为“素”本义是白色的丝织品 “白白的”,所以《诗经》中的“素餐”指“白白吃 闲饭”。 “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由本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引申为“得力的帮手或齿 武士”。 (2)紧扣语境细推断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其自身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如:解释下文中“迫”的意思。 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后汉书?邓寇列传》) “迫”有“逼迫”“迫近”等义项。审视“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一句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接近”更符合上下文意。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曹)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而利用以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为会灵观使~进尚书右仆射。 (选自《宋史?曹利用传》) 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5分) 译文: 答案:凭借一纸文章受到君主的赏识,我比不上李迪;(敢)舍弃生命(或“冒着生命危险”)地进入凶险不测的敌军之中,李迪比不上我。(关键词:“片”“遇”“捐躯”“逮”) [参考译文] 曹利用执政时间长了~很有些仗恃自己的功劳而无所顾忌。天禧二年(1018)~辅佐大臣丁谓与李迪在皇帝面前争论~李迪指责丁谓是奸臣~并说曹利用与丁谓是同党。曹利用说:“凭借一纸文章受到君主的赏识~我比不上李迪,(敢)舍弃生命地进入凶险不测的敌军之中~李迪比不上我。”李迪因此被罢免~而曹利用则以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身份任会灵观使~并进职为尚书右仆射。 3(活用词——语法判断 句中的词类活用,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内容之一。翻译句子时,如果碰到活用词,可运用以下技巧: (1)根据语法准确判断 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字前、“所”字后或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2)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 例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如“左右欲刃相如”中“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如“沛公军霸上”中“军”译为“驻军”。?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等词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韩公裔~字子扆~开封人。充康王府内知客。金兵犯京~王出使~公裔从行。渡河~将官刘浩、吴湛私斗~公裔谕之乃解。次磁州~军民戕奉使王云~随王车入州廨~公裔复谕退之。王之将南也~与公裔谋~间道潜师夜起~迟明至相~磁人无知者~自是亲爱愈笃。及兵退~张邦昌遣人同王舅韦渊来献传国玺。 (选自《宋史?韩公裔传》,有删改) 王之将南也,与公裔谋,间道潜师夜起,迟明至相,磁人无知者,自是亲爱愈笃。(5分) 译文: 答案:康王将要南行,和韩公裔谋划,从小路在夜间暗中起兵,黎明时到达相地,磁州人都不知道。从此康王对韩公裔更加亲近看重。[关键词:“南(名词作动词)”“谋”“间(名词作状语)”“自是”“笃”] [参考译文] 韩公裔~字子扆~开封人。担任康王府内知客~金国军队侵犯京城~康王出使~韩公裔随行。渡过黄河~将官刘浩、吴湛私下争斗~韩公裔劝说他们才和解。驻扎在磁州~军民残杀奉命出使的王云~跟随康王的车队进入州署~韩公裔又劝退他们。康王将要南行~和韩公裔谋划~从小路在夜间暗中起兵~黎明时到达相地~磁州人都不知道。从此康王对韩公裔更加亲近看重。等到金兵撤退~张邦昌派人和康王的舅舅韦渊来献传国玉玺。 4(古今异义——区别、拆分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它有两种情况: 如“走”“金”“谷”等,翻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区别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 不可以今释古。 拆分双音节的同形异义词 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要把它拆成两个词翻译。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帝语利用曰:“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愤契丹~色不平~对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 (选自《宋史?曹利用传》,有删节) 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5分) 译文: 答案:关南一地归属中原已久,不可答应给(契丹);汉代用玉帛赐给匈奴单于,有原先的事例(在)。(关键词:“中国”“故事”) [参考译文] 景德元年~契丹侵犯河北。皇帝对曹利用说:“契丹人南下入侵~不是要夺取土地便是 想求得财物。关南一地归属中原已久~不可答应给(契丹),汉代用玉帛赐给匈奴单于~有原先的事例(在)。”曹利用痛恨契丹~便愤愤不平地对皇帝说:“他们如果妄图有所贪求~我绝不敢活着回来。”皇帝很欣赏他的豪言壮语。 5(疑难词——多方推断 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不可能全是考生熟悉的,也会有难度较大的或陌生、疑难的词。为此,临场推断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1)对称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2)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中如果语句连贯、相承相接,其意义一般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因而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词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 (3)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 一句中,“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了依据。如“自放驴~取樵炊爨” 联系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有课本联想推断和成语联想推断两种。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上述推断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而是要综合运用。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1)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5分) 译文: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5分) 译文: 答案:(1)洪武五年正月商议招抚谕告云南,任命王祎奉诏前往。(关键词:谕、赍) (2)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关键词:爝) [参考译文] 第二年修撰《元史》~任命王祎与宋濂担任总裁。王祎擅长史事~裁汰剔除烦秽~大力修改。修完《元史》后~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到大本堂执教~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一定给他赐坐~询问问题他都从容应答。洪武五年正月商议招抚谕告云南~任命王祎奉诏前往。王祎到云南后诏谕梁王~尽快奉上云南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臵在偏室内居住。几天后~王祎又告诫说:“朝廷考虑到云南有百万生灵~不想用武力全部歼灭。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到时你后悔都来不及。”梁王惊骇臣服~随即将他改住正馆。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死王祎。梁王逼不得已交出来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有人劝脱脱说:“王祎久负盛名~不能杀。”脱脱手一摆说道:“今天就是孔圣人在这儿~按道理也不能活着。”王祎回头对梁王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会到来~你的祸患不久也会到来。”(王祎)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 二、画出虚词——4类虚词译到位 文言虚词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虽不能与关键实词相比,但它作为一个“采分点”却是我们在翻译中无法绕开的。因此,在翻译中碰到关键虚词,要注意区分虚实义,保证把“实义”译到位。 ,一,高频虚词:区分多义,确保翻译到位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采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 “以”“其”“因”“乃”四个。 译准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凭借”等。 频率最高,在具体 以 语境中,要抓住三译准连词义:如“因为”。 个多义项 译准实词义:如“认为”“率领”。 其 频率次之,在具体译准指代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 语境中,抓住两个己”。 多义项 译准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 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 因 主要考查辨别“于是(就)”“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 乃 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上面四个高频虚词的准确翻译主要通过对语意、语法、语境三个层面的把握来完成,代入检验法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判断方法。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乱~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见禄山而还。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尽~如忠嗣言~故当世号为名将。 (1)(王)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5分) 译文: (2)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乱,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5分) 译文: 答案:(1)(王)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生是非,曾经说:“我不想倾尽中原的人力、物力来取得功名。”(关键词:“乃”~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以”~连词~表目的~来) (2)另外安禄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飞狐要塞,阴谋叛乱,请求忠嗣协助筑城,趁机想留下他的军队。(关键词:“因”~副词~趁机,“其”~代词~他的) [参考译文] (王)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生是非~曾经 说:“我不想倾尽中原的人力、物力来取得功名。” 皇帝正谋划夺取石堡城~下诏询问攻取之计~忠嗣上奏说:“吐蕃倾全国之力守卫石堡城~如果屯兵坚固的城池之下~耗费士卒数万人~然后才能夺取它~恐怕所得不能抵偿所失去的~请厉兵秣马~等时机成熟再夺取它。”皇帝心里不高兴。正赶上董延光上书请求攻下石堡城~下诏忠嗣分兵接应~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士卒并没有奖励制度~延光不高兴。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前来游说说:“大夫爱惜士卒~有抗拒延光之心~虽然名义上接受诏书~实际想耽误他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可是大夫已派出士卒万人~却不立重赏~凭什么鼓舞士气,况且大夫吝惜几万匹赏赐~而给奸人留下进谗言的把柄~如果不能取胜~归罪于大夫~大夫就先受祸害了。”忠嗣说:“我当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敌~失一城对国家没有妨碍。我忍心拿几万人的性命换取一个官职吗:”延光超过期限没能攻克~果然向皇帝诉说忠嗣阻挠进兵。 另外安禄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飞狐要塞~阴谋叛乱~请求忠嗣协助筑城~趁机想留下他的军队,忠嗣提前到达~不见禄山而返回。多次上书说安禄山将叛乱~李林甫更加嫉恨他~暗中派人诬告说“忠嗣曾在宫中生活~说我想奉太子为帝”。皇帝大怒~贬忠嗣为汉阳太守~四十五岁去世。后来哥舒翰引兵攻打石堡城~占领了它~死亡将尽~像忠嗣所说~因此当世号称忠嗣为名将。 (二)可译可不译的虚词: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有一部分虚词,兼有结构或语气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乎”等,其结构、语气助词词性义一般情况下皆可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 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虚义) 不译 焉 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实义) 必译 代词(实义) 译为“„„的人(事、地方)” 者 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不译 语后置的标志(虚义)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节选自唐代元结《九疑山图记》) ???(1)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5分) 译文: (2)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5分) 译文: 答案:(1)那些像嵩山、华山一样险峻,衡山、泰山一样高大的山峰,在九座山峰之下,聚集在一起,星罗棋布,有几百座。(关键词:“之”~??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不译,?助词~的。“然”~词尾~不译,“者”~助词~表判断~不译) (2)不知天下的山,像九疑山一样的有几座,(关键词:“之”~助词~的,“者”~代词~„„的山峰,“焉”~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参考译文] 九座山峰极其高大~从远处望~每一座山峰都可以看到。那些像嵩山、华山一样险峻~衡山、泰山一样高大的山峰~在九座山峰之下~聚集在一起~星罗棋布~有几百座。中峰之下~水里没有鱼鳖~林中没有鸟兽~有时可以听到有像蝉蝇鸣叫一样的声音~再仔细听却什么也听不见了。到处可以看见巨大的山谷~长长的河流~平整的农田~深深的水池~粗大的杉树松树~茂盛的榕树栝树~青青的莎草~白白的河沙~深浅不一的洞穴~五色的山崖~凉凉的泉水瀑布~形态怪异的竹子~品种多样的野花~绿树回环掩映之处~好像隐藏着屋舍。确实有九条河流出自九疑山的中山~四条流入南海~五条往北流~汇合成洞庭湖。不知天下的山~像九疑山一样的有几座, (三)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意思实在,当须译出 文言虚词中的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采分点的不少。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 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表程度 颇。 表范围 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表共同 共、同、并、相。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表时间 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 终、卒、竟。 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表语气 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 表频率 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表敬谦 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该部分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鬐金目~(叶限)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 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 ?丈余。膳其肉~味倍于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选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 [注] ?赪:红色。?郁栖:粪土堆。 (1)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3分) 译文: (2)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3分) 译文: (3)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4分) 译文: 答案:(1)在叶限过去的时候,这只鱼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过去就沉在水底不再出来。(关键词:“必”~一定,“复”~再) (2)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在屋里,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关键词:“第”~只,“当”~应当) (3)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关键词:“但”~只~仅,“亦”~也) [参考译文] 当时曾经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叶限)就小心地把鱼喂养在自己的脸盆里。鱼天天生长~换了好几件器物~很快长大后盆里就容不下(它)了~叶限就把它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她每天都把节省出的一些饭食投进去给鱼吃。在叶限过去的时候~这只鱼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过去就沉在水底不再出来。她后母察觉了这件事~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见不到鱼~就骗叶限说:“你不要再辛苦劳作了~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于是脱下她的旧衣服~然后又让她到另外的一个泉水那里去汲水~来回有上百里路。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那鱼就浮出了头~就立刻被她砍死了。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吃它的肉~味道比其他的鱼鲜美很多~吃剩下的鱼骨后母藏在了粪坑里。 到了第二天~叶限到池塘边上~可怎么也见不到鱼了~于是在野外哭泣。忽然有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安慰她说:“你别哭了~是你的后母杀死了你的鱼:骨头扔在粪坑里~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在屋里~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叶限照着他的话做~果然吃的穿的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 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出去~让叶限在家里看守门户。叶限等她们走远了~也跟着去了~穿上翠鸟羽毛编纺的衣服~金银丝线做成的鞋子。后母的女儿认出了她~就告诉她母亲:“那个人很像姐姐。”后母看了也很怀疑~叶限察觉出来~赶忙匆匆地赶回去~丢了一只鞋子~被洞人捡到了。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四,特殊虚词:词义固定,固定翻译 所谓特殊虚词,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固定虚词 如“虽然”“所以”“无乃”“奈何”“有 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 (复音虚词) 以”“无以”“是以”等。 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如“焉”(于此)、“诸”(之于/之乎)、 兼词 时可按两个词翻译。 “盍”(何不)等。 [即时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节选自清代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5分) 译文: 答案:他被放出来以后,就常常跟随在几个兄长后面,听他们讨论学问。(关键词:诸) [参考译文] 贞文先生名万斯同~字季野~浙江鄞县人~是户部侍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年少时桀骜不驯~不肯规规矩矩地跟随几个兄长一道(学习上进)~所到之处东西大多被他毁坏~几位兄长也不重视他。万户部想把他寄养在寺庙~不久因为他太顽劣~把他关在空闲房子里。先生看到书架上有明代的史书几十册~读后感到很高兴~几天就读完了,又看见有经学方面的书籍~全部读完了它们。他被放出来以后~就常常跟随在几个兄长后面~听他们讨论学问。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 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1)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5分) 译文: (2)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5分) 译文: 答案:(1)即使这样,如果韩先生处在当今之世,他立论的要旨,也应当如严先生一样迂腐,一定不至于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这样的文章,招致大儒的取笑。(关键词:“虽然”~即使这样) (2)他能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原因,是在于他文章立论的要旨,世人所共同嘲笑为迂腐的那些内容。(关键词:“所以”~„„的原因) [参考译文] 即使这样~如果韩先生处在当今之世~他立论的要旨~也应当如严先生一样迂腐~一定不至于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这样的文章~招致大儒的取笑。严先生的文章~我所看到的只有几十篇~论理论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虽然是恭谨温顺的儒生~但他的笔能杀人~文辞的精巧就像这样:但是我认为文辞的精巧~那些不能免俗的当今文人~也或许能做到,他能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原因~是在于他文章立论的要旨~世人所共同嘲笑为迂腐的那些内容。世人共同嘲笑为迂腐~唯独我不认为是迂腐~反而欣赏惊叹~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呀: 三、辨明句式——4类常考句式要分清 ,一,判断句——译出“是”或“不是” 1(四大类型 “者也”表判断(“„„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 也”“„„者~„„”“„„者也”) 颇蔺相如列传》) 有标志 副词“乃、则、皆、诚、非”等表判断 此皆良实。(《出师表》)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 “为”表判断 肉。(《鸿门宴》)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无标志 臣) 2.三大方法 (1)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天下所共传宝”是名词性短语,在句中作谓语。 (2)看能否翻译成“是”字句 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是”字句,就不是判断句。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翻译为“这是我的过错”。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如前所述,判断句大多有语言标志,抓住句中标志词不难断定判断句。当然,遇到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奂数岁而孤~为叔父虔孙所养。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 „„ 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后主实在东宫~欲以江总为太子詹事。高宗将许之~奂乃奏曰:“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于总。如臣愚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帝曰:“即如卿言~谁当居此,”后主时亦在侧~乃曰:“廓王泰之子~不可居太子詹事。”奂又奏曰:“宋朝范晔即范泰之子~亦为太子詹事~前代不疑。”后主固争之~帝卒以总为詹事~由是忤旨。其梗正如此。 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 (节选自《陈书?孔奂传》) (1)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3分) 译文: (2)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于总。(4分) 译文: (3)廓王泰之子,不可居太子詹事。(3分) 译文: 答案:(1)孔奂,字休文,是会稽郡山阴县人。 (2)江总是文笔华丽之人,现今皇太子文笔不错,不用再跟从江总学习。 (3)王廓是王泰之子,不可任太子詹事。 [参考译文] 孔奂~字休文~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孔奂几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被叔父虔孙收养。他很好学~善于写文章~经史及诸子百家的著作~没有未通读过的。 „„ 孔奂性格很耿直~对私相嘱托之事一概回绝~即使尊贵如太子~重臣如公侯~对他感情相加~也不为此屈服。后主在东宫时~想任江总为太子詹事。高宗想答应他~孔奂便上奏章说:“江总是文笔华丽之人~现今皇太子文笔不错~不用再跟从江总学习。以臣之拙见~应 选择厚道之人~来辅佐太子。”高宗又说:“按照你说的~谁居此位最合适,”后主当时也在场~就说:“王廓是王泰之子~不可任太子詹事。”孔奂又说:“宋朝范晔是范泰之子~也任太子詹事~前代没异议。”后主仍固执己见~高宗最后还是任江总为太子詹事~(孔奂)因此忤逆了皇上。孔奂耿直如此。 至德元年去世~当时七十岁。 ,二,被动句——译出“被” 1(五大类型 “为”“为„„所„„”“„„为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重为乡党所 所„„” 笑”“若属皆且为所虏”。 有标“于”“受„„于„„” 如“不拘于时”“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志 “见”“见„„于„„” 如“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 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无标又叫意念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判 如“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志 断 2.两大方法 (1)从标志词入手,判断是否是被动句 当某个句子出现了上述类型的某个“标志词”时,要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 (2)从语法入手,判断是否是被动句 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这就需要考虑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如《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句,“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动者,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对于这类被动句,可用如下方法判断:?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动词“夺”前面加“被”,不会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即时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5分) 译文: 答案:而当时已经颁布了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但意见不被皇帝采纳。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叛乱~熊鼎集结乡兵自行守卫。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守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便向皇上推荐他。太祖想授给他官职~他以母亲年老需要赡养为由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邓愈谋划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来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的人大为惊骇~熊鼎镇抚他们~使这个地区恢复了平静。(熊鼎)升任起居注时~奉诏搜求可以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将其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遣御史去查访。而当时已经颁布了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但意见不被皇帝采纳。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时嗣彭王志暕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节选自《旧唐书?元行冲传》,有删改) 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5分) 译文: 答案:不应无辜被谗佞奸邪的人陷害,又上奏请求从轻发落,当时虽然没有被皇上听从,却深为当时的舆论所赞美。 [参考译文] 当时嗣彭王李志暕的庶兄李志谦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关在狱中等待判决~受牵连获罪的有十多人~元行冲察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元行冲四次升迁后任大理寺卿。当时扬州长史李杰被侍御史王旭诬陷~皇上下诏将此案交付大理寺定罪。元行冲认为李杰治理政务廉洁正直~不应无辜被谗佞奸邪的人陷害~又上奏请求从轻发落~当时虽然没有被皇上听从~却深为当时的舆论所赞美。 ,三,省略句——补出成分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古今皆有。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如谓语),也经常被省略。 1(主语省略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类型 示例 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对话省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成分。无论古今,省略谓语的情况比较少见。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类型 示例 承前省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蒙后省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多歧亡羊》) 3.宾语省略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代词“之”。 类型 示例 省略动词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省略介词宾语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促织》) 4.兼语、介词省略 类型 示例 有使令性动词(如“使、令”)的句子,后面不带兼语。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兼语省略 (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于”省略,如“果地震(于)陇西”(《张衡传》)。 介词省略 介词“以”省略,如“又试之(以)鸡”(《促织》)。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倪瓒)平生无他好玩~惟嗜蓄古法书名画~持以售者~归其直累百金~无所靳。晚益务 [注]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遯~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年既老而耳益聪、目益明~饮啖步履不异壮时。世氛颇净~复往来城市~混迹编氓~沉晦免祸~介特之操~皦然不渝。气貌充然~其所养可知矣。 (选自周南老《倪云林先生墓志铭》,有删改) [注] 肥遯(dùn):隐居避世而自得其乐。 世氛颇净,复往来城市,混迹编氓,沉晦免祸,介特之操,皦然不渝。(5分) 译文: 答案:当尘世喧嚣的气氛稍稍安静的时候,倪瓒又往来于城市之中了,他混迹在市井百 姓之中,韬光养晦来免祸全身,他那孤高不俗的节操,清高洁白、坚贞不变。 [参考译文] (倪瓒)平生没有其他爱好~唯一就是嗜爱收藏古代法书名画。有拿着古代书画来向倪瓒售卖的~他都给售卖者钱财~累积达百两金子~他也没有一点吝惜。倪瓒晚年更加追慕恬淡退匿~家财都弃散尽了~没有什么积蓄~不愿过多思考俗事俗务。他常常穿戴黄冠野服~游荡在湖山之间~来实现自己隐居的理想~这种情形下他气质神采更加高逸。倪瓒不做谄媚之事取悦上官~足迹从来不到贵人之门~他与时世相浮沉~以炫耀暴露自己为耻~清静无为~高洁不污。年龄已大但耳朵却更加灵敏~目光更加清明~吃饭、行走不异于壮年之时。当尘世喧嚣的气氛稍稍安静的时候~倪瓒又往来于城市之中了~他混迹在市井百姓之中~韬光养晦来免祸全身~他那孤高不俗的节操~清高洁白、坚贞不变。他气度风貌充沛~可知他内心蓄养、品德修为啊。 ,四,宾语前置句——调整语序 宾语前置句在特殊句式中类型最多,较为复杂,翻译时要细心辨别。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如“沛公安在,”(《鸿门宴》),正常语序应该是“沛公在安,”,疑问代词作宾语一定前置,几乎没有例外。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正常语序应该是“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需要注意的是,当“之”(代词)作宾语时,易被看作结构助词而不译。 3(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类句子中的“之”或“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唯利是图”即“唯图利”。 4(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宾语前置中,最典型的就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正常语序为“君以何知燕王”。 5(“相”“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前置 如“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并序》)。“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6(“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如“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之”是提宾标志,“谓”是谓语动词。其特点是“谓”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 7(代词“自”作宾语,前置 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即“忌不信自”。 [即时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 (节选自元代虞集《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5分) 译文: 答案:而看守亭子的人心不诚,亭子一天天地倒塌毁坏。一步一停地登台阶,怕的是倒塌倾覆。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座亭子在半山腰上~驻足亭上~完全可以把天下的流水容纳在自己的脚下~从这一视角放眼广大的世界~泰然安坐地享受美景~可以持续一整天。石阶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栏杆扶手完整牢固~登临的人忘记了小孤山的险峻。这亭子大概是已为元所灭的宋朝江州守臣厉文翁所修建的~距离现在已经六十二年了。而看守亭子的人心不诚~亭子一天天地倒塌毁坏。一步一停地登台阶~怕的是倒塌倾覆。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 [注]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节选自西汉刘向《谏成帝营陵寝疏》) [注] 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5分) 译文: 答案:如果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忧虑什么呢, [参考译文] 我听说贤明圣德的君主~广泛地观察事物的始终~透彻地了解事理~从而做到是非分明。孝文皇帝住在霸陵时~回头对群臣说:“唉:(如果)用北山的石头做椁~哪里还能打开它呢,”张释之进言说:“如果墓室里面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仍然有缝隙可钻,如果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忧虑什么呢,”死去的人没有穷尽~但国家有兴有废~因此张释之说的话~是为了国家的长远打算。孝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 采用薄葬~不建山坟。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选自清代王士禛《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5分) 译文: 答案:(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参考译文] 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 强化增分课(二) 翻译题——句顺意通创满分 文言文翻译3步曲——明意、找点、巧润饰 对文言句子的翻译,首先要做到把句子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翻译到位,但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仅能得到部分分值。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翻译时不仅要译“对”,更要译“美”。如何达到上述目标,本课时在上一课时基础上,按照把握句意,明意,、找准要点,找点,、加工润饰,润饰,的“文言文翻译3步曲”,引导考生规范答题。 [解题示范] [典例] (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 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6分) 译文: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4分) 译文: [技法演示] 一、揣摩大意,揣摩采分点 第(1)句应锁定“度”“异志”“因”“疏”“宴游”“辞”“雅”“钦”“重”“罪”等词语~这些词语都有可能是采分点,第(2)句应锁定“善”“及”“笃”“察”“省”“后事”等词语~这些词语都有可能是采分点。 二、对点翻译,确保点点落实 三、增删调序,加工润饰 第(1)句:“辞以疾”如果仅对译成“推辞因疾病”显得语意不顺畅~这里是“状语后臵句”~应是“以疾辞”~翻译成“称病推辞”~并且“辄辞以疾”最好前面补上主语“谢贞”。另外“弗之罪也”直接对译成“也不怪罪”也不合理~一则“也”是句末助词~不能翻译~且“之”(代指谢贞)没有翻译出来,二则因为这是“宾语前臵句”~翻译时需要调整成“弗罪之”~即“不怪罪他”。 第(2)句:润饰的关键在“问以后事”~很多考生直接对译成“询问以后的事”~这是错误的:一是把“以后”当成一个词语~将“以后事”翻译成“以后的事”,二是“问”后省略的代词“他”(谢贞)需要补出,三是这是一个“状语后臵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即“以后事问(之)”~“拿身后之事问他”。但是这样翻译还是有点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进一步调整润饰~翻译为“问他身后之事”。 [参考答案] (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谢贞)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 [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是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 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离散走失~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的母亲在宣明寺出家。等到高祖接受禅让即位~谢暠返还乡里~供养谢贞的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等到始兴王陈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推荐祠部侍郎阮卓做记室~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横行不法~叛逆作乱~他府中的属官大多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与阮卓没有受株连而获罪。 …… 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谢贞多次上奏坚决推辞。朝廷下诏答复说:“虽然知道你内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守丧的礼节有理由改变~)你可以立即勉强支撑病体回官府任职。”谢贞因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到官府任职。当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一同来看望谢贞~见到他瘦骨伶仃~徐祚等人悲伤叹息。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谢贞说:“小儿年龄刚六岁~感情所牵不能忘怀~冒昧把他托付给您。”这天夜里谢贞去世。后主问姚察道:“谢贞有什么亲属,”姚察于是启奏说:“谢贞有一个儿子~今年六岁。”后主就下诏长期供给他所穿的衣服和所吃的粮食。 [即时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 [注]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 常平:常平仓。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5分) 译文: (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5分) 译文: 解析:句(1)采分点:“科”~通“课”~征收赋税,“榜县门”~省略句~状语后臵~在县衙门口张榜,“俾”~使~让,“谕”~告诉~使„„知道~晓谕。句(2)采分点:“或”~有人~有的人,“发”~打开~开启,“缓急”~偏义复词~偏“急”~急需的、紧急的事情~急用。 答案:(1)征收赋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 (2)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 [参考译文]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及第,调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代理县尉。因捕获盐寇改官,任临安府于潜县县令。户口簿上累积弊端,富户大多隐瞒漏报,贫弱户困于重复缴纳(赋税),叶衡把民户定为九等,从五等以下除去他们的名籍,而把他们应缴纳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的民户,贫穷的人顿时得救。征收赋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治绩成为各县中最好的,郡长官把他的政绩向皇上报告。提升为常州知州。当时发大水造成灾荒,叶衡开仓煮粥给饥民吃。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瘟疫大起,叶衡一人独骑命令医生跟随自己,到处访问疾苦,救活的人很多。官府发文让晋陵县丞李孟坚代理无锡县县令,治理有声誉,叶衡向皇上推荐,就授为秀州知州。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 [注]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注] 宗:宗族、宗室。 (1)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3分) 译文: (2)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3分) 译文: (3)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4分) 译文: 解析:句(1)采分点:“以”~因为,“云”~名词作状语~如云,“乃”~就。句(2)采分点:“恐见留”~被动句(“见”表被动),“赂”~赠送的财物~亦泛指财物。句(3)采分点:“此乃„„”~判断句(“乃”表判断),“及”~趁着,“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迁移。 答案:(1)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 (2)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 (3)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地人。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我们郡和京城边境界线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有姻亲~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指隋炀帝)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之一所~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渔~人不聊生~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恤也。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 (选自《隋书》) (1)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5分) 译文: (2)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5分) 译文: 解析:句(1)采分点:“课天下富室”~省略句、状语后臵~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市”~名词作动词~购买,“直”~通“值”~价值,“富强坐是冻馁者”~定语后臵~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坐~因为)。句(2)采分点:“至于就擒”~被动句~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至于~古今异义~到),“未之寤也”~宾语前臵~没有觉悟到这一点(寤~觉悟~明白)。 答案:(1)(他)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 (2)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 [参考译文] 四年七月~高祖驾崩~隋炀帝在仁寿宫即位。 因为天下长期安定~兵马强盛~隋炀帝意气风发仰慕秦始皇、汉武帝的功业~就大量地兴建宫室~极尽奢靡华丽,招募使者~出使边远邦国。那些邦国听命而来的~就赏赐给丰厚的礼品,有不听命令的~就派兵攻打。(他)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皇上生性诡诈~所到之处~不想让人知道。他每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员都争着向他进献食物~进献丰厚的就被提拔~进献微薄的就会被判罪。贪官污吏鱼肉百姓~老百姓无法生活~以致人吃人~村庄变为废墟~皇上对此毫不怜悯。他到处巡游~没有固定的居所~经常因为供给不足~而预先征收数年的赋税。全国各地~起义造反之人蜂拥而起~亲近的大臣却相互隐瞒遮掩~隐瞒叛乱的人数~不据实上报。有人说叛乱的人多~就会被狠狠地训斥。官员们各自只求苟且偷安~上下相互蒙骗~每次派军队征讨~失败接连不断。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 [“文言文翻译题”增分练] (时间:60分钟 满分:69分) 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杨云翼~字之美。兴定三年~筑京师城~役兵民数万~夏秋之交病者相藉~云翼躬自调护~多所全济。军兴以来~入粟补官及以战功迁授者~事定之后~有司苛为程式~或小有不合辄罢去~云翼奏曰:“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 当时朝士~廷议之际多不尽言~顾望依违~浸以成俗。云翼尝患风痹~至是稍愈~上亲问愈之之方~对曰:“但治心耳。心和则邪气不干~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上矍然~知其为医谏也。 (选自《金史?杨云翼传》) (1)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5分) 译文: (2)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5分) 译文: 答案:(1)赏罚是有关国家信誉的大事,对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用来鼓励将来的人。(采分点:判断句、此辈、劝、将来) (2)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做皇上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那么朝廷百官就没有不统一在正道上的了。(采分点:正其心、莫、一) [参考译文] 杨云翼~字之美。兴定三年~在京师修筑城墙~役使士兵、百姓几万人。夏秋之交~染病的人接连不断~杨云翼亲自给病人调药护理~保全救活了许多人。自从战争开始以来~因交纳粮食补官或因战功而得以升迁的人~战事平定以后~有关机构设了许多烦琐苛刻的考核程序~只要稍有不合适的~就会被罢免撤职~杨云翼上奏说:“赏罚是有关国家信誉的大事~对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用来鼓励将来的人。” 当时的朝臣~在朝廷商议大事的时候大多不把自己的意见说完~他们瞻前顾后~迟疑不决~渐渐成为一种风气。杨云翼曾经患了风痹病~到此时逐渐痊愈了~皇帝亲自询问他治愈这种病的方法~杨云翼回答说:“只要治疗心就可以了。如果心态平和~那么邪气就不能触犯了~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做皇上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那么朝廷百官就没有不统一在正道上的了。”皇帝听后感到震惊~知道他是用医道来进谏。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王)崇古禁边卒阑出~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归者接踵。其冬~把汉那吉来降。把汉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铁背台吉子也。崇古念因此制俺答~则赵全等可除也~留之大同~慰藉甚至。俺答方掠西番~闻变急归~索把汉甚急~使使调之。崇古令把汉绯袍金带见使者。俺答大喜~屏人语曰:“我不为乱~乱由全等。天子幸封我为王~永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即不幸死~我孙当袭封~彼受朝廷厚恩~岂敢负耶,”遂遣使~并请互市。崇古以闻~帝悉报可。俺答遂缚全等十余人以献~崇古亦遣使送把汉归。崇古广召商贩~听令贸易。布帛、菽粟、皮革远自江淮、湖广辐辏塞下。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诏进太子太保。十五年~三封告成。又二年卒。赠太保~谥襄毅。 (节选自《明史?王崇古传》,有删改) (1)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 (5分) 译文: (2)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5分) 译文: 答案:(1)他又发檄文抚慰少数民族和汉族陷落敌手的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采分点:檄、劳、自拔、存抚) (2)王崇古仍旧每年到弘赐堡宣告皇帝的威仪圣德,各部族环绕着下拜,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从此边境安宁。(采分点:诣、罗拜、休息) [参考译文] 王崇古禁止边防兵卒擅自出境~却放出一向通敌的人深入敌营充当间谍。他又发檄文抚慰少数民族和汉族陷落敌手的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回来的人接连不断。这年冬天~把汉那吉来投降。把汉那吉是俺答第三个儿子铁背台吉的儿子。王崇古考虑可以趁此制服俺答~铲除赵全等人~便将把汉等人留在大同~慰问安抚备至。俺答当时正在掳掠西部少数民族~听到事变急忙回师~急切地索要把汉~派使者刺探。王崇古让把汉穿绯袍束金带接见使者。俺答很高兴~屏退随从对他讲:“我不作乱~祸乱是赵全等人所为。希望天子分封我为王~永远为北方首领~各部落谁敢生祸乱。即使我不幸死去~我的孙子应当世袭封爵~他接受了朝廷的深厚恩情~怎敢辜负呢,”于是派遣使者~并请求互市通商。王崇古将这件事上报~皇帝全部答复可以。俺答于是绑缚了赵全等十多人献给朝廷~王崇古也派使者将把汉送回。王崇古广泛地召集商贩~听任他们做生意。布匹丝绸、豆子米粮、皮革远从江淮、湖广密集到了边塞附近。王崇古仍旧每年到弘赐堡宣告皇帝的威仪圣德~各部族环绕着下拜~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从此边境安宁。东起延、永地区~西到嘉峪关七镇~数千里地区的军民安居乐业~不动兵兴武~每年节省十分之七的费用。诏令晋升他为太子太保。万历十五年~三次封贡都成功了。又过了两年~王崇古去世。封赠为太保~谥号襄毅。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李)绛见浴堂殿~帝曰:“比谏官多朋党~论奏不实~皆陷谤讪~欲黜其尤者~若何,”绛曰:“自古纳谏昌~拒谏亡。夫人臣进言于上~岂易哉,君尊如天~臣卑如地~加有雷霆之威~彼昼度夜思~始欲陈十事~俄而去五六~及将以闻~则又惮而削其半~故上达者财十二。何哉,干不测之祸~顾身无利耳。虽开纳奖励~尚恐不至。今乃欲谴诃之~使直士杜口~非社稷利也。”帝曰:“非卿言~我不知谏之益。” 以足疾求免~罢为礼部尚书。绛虽去位~犹怀不能已。十年~出为华州刺史。宝历初~拜尚书左仆射。绛以直道进退~望冠一时~贤不肖太分~屡为谗邪所中。文宗立~召为太常卿。四年~南蛮寇蜀道~诏绛募兵千人往赴~不半道~蛮已去~兵还。监军使杨叔元者~素疾绛~遣人迎说军曰:“将收募直而还为民。”士皆怒~乃噪而入~劫库兵。绛方宴~不设备~遂握节登陴。或言缒城可以免~绛不从~遂遇害~年六十七。谥曰贞。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七》,有删改) (1)今乃欲谴诃之,使直士杜口,非社稷利也。(5分) 译文: (2)绛以直道进退,望冠一时,贤不肖太分,屡为谗邪所中。(5分) 译文: 答案:(1)如今竟然想要谴责呵斥他们,让正直敢言的人闭口,对国家没有好处。(采分点:诃、杜、判断句) (2)李绛进退仕途均奉行正道,一时名望颇大。然而对待贤者与不贤之人态度截然有别,因此被邪恶之辈所忌恨。(采分点:直道进退、望冠、省略句、被动句) [参考译文] 李绛在浴堂殿见皇帝~皇帝说:“你们谏官有很多集团派别~上奏论述自己意见不实~都陷入毁谤讥刺之中~想要罢黜其中最严重的人~怎么样,”李绛说:“自古以来~纳谏昌盛~拒谏灭亡。臣子向皇上进谏~难道容易吗,君王尊贵如天~臣子低微如地~加之君王的雷霆之威~那些谏官们昼思夜想~开始想陈述十件事~马上又去掉五六件~到将要把事情讲给君王听的时候~就又害怕而削减一半~所以下情达于君上仅其中的十分之二。为什么呢,担心遭遇无法揣测的祸患~顾虑对自身没有好处。即使广泛采纳谏言~给予嘉奖鼓励~还是担心谏言不会自然到来。如今竟然想要谴责呵斥他们~让正直敢言的人闭口~对国家没有好处。”皇帝说:“不是你说~我还不知道谏言的好处。” 李绛因为脚病请求免官~免为礼部尚书。李绛虽然离开了宰相的位臵~仍然从内心深处不能停止谏言。十年(815)~出任华州刺史。宝历初年~任尚书左仆射。李绛进退仕途均奉行正道~一时名望颇大。然而对待贤者与不贤之人态度截然有别~因此被邪恶之辈所忌恨。文宗即位~召李绛为太常卿。大和四年~南蛮进犯西蜀~下诏让李绛招募兵卒千人赴蜀救援。李绛的军队行路不到一半~蛮军已退~所募兵卒皆返回。监军使杨叔元素来怨恨李绛~派人迎接并劝兵卒说:“将让勇敢前进的士卒回到原籍做老百姓。”兵士们都愤怒了~便喧噪聚集涌向府署~劫夺库中兵器。李绛正与幕僚会宴~来不及防备~就握持符节登上城墙。有人说缒城出走可以避免凶祸~李绛没有答应~遭乱兵杀害~时年六十七岁。追封谥号“贞”。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武帝受禅~封堂阳子。入为司隶校尉~转尚书。时秦、凉为虏所败~遣鉴都督陇右诸军事~坐论功虚伪免官。后为镇南将军、豫州刺史~坐讨吴贼虚张首级。诏曰:“昔武牙将军田顺以诈增虏获自杀~诬罔败法~古今所疾。鉴备大臣~吾所取信。往事西事~公欺朝廷~以败为得~竟不推究。中间黜免未久~寻复授用~冀能补过~而乃与下同诈。所谓大臣~义得尔乎:有司奏是也~顾未忍耳。今遣归田里~终身不得复用~勿削爵土也。”久之~拜光禄勋~复为司隶校尉~稍加特进~迁右光禄大夫、开府~领司徒。前代三公册拜~皆设小会~所以崇宰辅之制也。自魏末已后~废不复行。至鉴~有诏令会~遂以为常。太康末~拜司空~领太子太傅。 (选自《晋书?石鉴列传》) (1)昔武牙将军田顺以诈增虏获自杀,诬罔败法,古今所疾。(5分) 译文: (2)自魏末已后,废不复行。至鉴,有诏令会,遂以为常。(5分) 译文: 答案:(1)从前武牙将军田顺因为多报俘虏人数而自杀,欺诈败坏法规,自古至今被人痛恨。(采分点:以、诬、罔、疾) (2)自从魏末以后,废除不再推行。到石鉴时,诏令恢复宴会,于是把它作为制度。(采分点:废、行、常) [参考译文] 武帝接受魏帝禅让~封石鉴为堂阳子。召入任司隶校尉~改任尚书。当时秦、凉被异族打败~派石鉴都督陇右诸军事~因虚报战功被免官。后任镇南将军、豫州刺史~因讨吴时虚报杀敌人数被治罪。诏书说:“从前武牙将军田顺因为多报俘虏人数而自杀~欺诈败坏法规~自古至今被人痛恨。你石鉴身为大臣~我非常信任。过去西边战事~你欺骗朝廷~以败报功~最后未追究。其间免官不久~再次起用~希望你能将功补过~但仍与部下共同欺诈。作为大臣~情义何在:有关部门上奏是对的~只是不忍心。现在遣返回家~终身不得再用~但不要剥夺爵位和封地。”很久以后~任光禄勋~再任司隶校尉~不久加位特进~升任右光禄大夫、开府~领司徒。前代册封三公时~都要设宴会~这是尊崇宰辅的制度。自从魏末以后~废除不再推行。到石鉴时~诏令恢复宴会~于是把它作为制度。太康末年~任司空~领太子太傅。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刘颖~字公实~衢州西安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调溧阳主簿。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师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颖白浚言:“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浚喜~即奏阁免~由是知之~遣其子栻与游。签判潭州。王佐为帅~负其能~盛气以临僚吏~颖约以中道~多屈而改为。及陈峒反~所擒贼多颖计策~帅上其功~曰:“签判宜居臣上。” 提举浙西常平茶盐~还淀山湖~以泄吴松江~二水禁民侵筑~毋使逼塞大流~民田赖之。就迁提刑~以洗冤泽物为任~间诣狱~察不应系者纵遣之。御史以介僻劾罢。除江西运判。江州德化县田逃徙太半~守乞蠲税~不报。颖以见种之税均于荒莱~民愿耕者第减之~上供自若~而逃田尽复。 (选自《宋史?刘颖传》,有删改) (1)“师旅之后,宜先抚摩,当尽蠲逋赋。”浚喜,即奏阁免。(5分) 译文: (2)颖以见种之税均于荒莱,民愿耕者第减之,上供自若,而逃田尽复。(5分) 译文: 答案:(1)“战争之后,应该先进行安抚,应当把过去的欠租全部免除。”张浚很高兴,就向内阁奏报免租。 (采分点:师旅、抚摩、蠲) (2)刘颖把现在耕种的田地的赋税平均到荒地上,百姓愿意耕种的逐渐减少租税,对上供应像原来一样,而且主人逃走的田地也全部复耕。(采分点:见、第、自若) [参考译文] 刘颖~字公实~衢州西安人。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调任溧阳主簿。这时张浚留守建康~金国军队刚刚退走~官府追索百姓没有交纳的租税~刘颖对张浚说:“战争之后~应该先进行安抚~应当把过去的欠租全部免除。”张浚很高兴~就向内阁奏报免租~并由此了解了他~让自己的儿子张栻与他交往。签判潭州。王佐任帅臣~自负有才能~对下级官吏傲慢无礼~刘颖用中庸之道去劝诫他~大多能接受并改正。等到陈峒造反~擒获贼寇多数用的是刘颖的计策~王佐上报他的功劳~说:“签判应该居我之上。” 提举浙西常平茶盐~还原淀山湖~以吴松江泄洪~这两个水域禁止民众侵占筑堤~不要堵塞大的水流~民田靠它得以保全。(刘颖)就地升任提刑~把平反冤案造福万物作为自己的职责~时常到狱中~审查到不应该被拘禁的就释放他们。御史以耿介怪僻为由弹劾罢免他。任命为江西运判。江州德化县的民田(主人)逃亡迁徙大半~县守请求减免租税~没有得到答复。刘颖把现在耕种的田地的赋税平均到荒地上~百姓愿意耕种的逐渐减少租税~对上供应像原来一样~而且主人逃走留下的田地也全部复耕。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 韩邦奇~字汝节~朝邑人。父绍宗~福建副使。邦奇登正德三年进士~除吏部主事~进(员外郎。六年冬~京师地震~上疏陈时政阙失。忤旨~不报。会给事中孙祯等劾臣僚不职者~( 并及邦奇。吏部已议留~帝竟以前疏故~黜为平阳通判。迁浙江佥事~辖杭、严二府。宸濠???令内竖假饭僧~聚千人于杭州天竺寺~邦奇立散遣之。其仪宾托进贡假道衢州~邦奇诘之曰:“入贡当沿江下~奚自假道,归语王~韩佥事不可诳也。”时中官在浙者凡四人~王堂为镇守~晁进督织造~崔主市舶~张玉管营造。爪牙四出~民不聊生。邦奇疏请禁止~又数裁抑堂。 邦奇闵中官采富阳茶鱼为民害~作歌哀之。堂遂奏邦奇沮格上供~作歌怨谤。帝怒~逮至京~下诏狱。廷臣论救~皆不听~斥为民。起山东副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入佐院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至山西~为政严肃~有司供具悉不纳~间日出俸米易肉一斤。居四年~引疾归。中外交荐~以故官起督河道。迁刑部右侍郎~改吏部。拜南京(( 右都御史~进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致仕归。三十四年~陕西地大震~邦奇陨焉。赠太子少保~谥恭简。邦奇尝庐居~病岁余不能起。邦靖药必分尝~食饮皆手进。后邦靖病亟~邦奇(( 日夜持弟泣~不解衣者三月。及殁~衰绖蔬食~终丧弗懈。乡人为立孝弟碑。 (选自《明史?韩邦奇传》,有删改) [注] ?正德二年~宁王朱宸濠贿赂宦官~密谋起兵。?内竖~指宦官。?仪宾~明代 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孙女婿、曾孙女婿、玄孙女婿的统称。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B(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C(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D(时辽阳兵变/侍郎黄宗明言邦奇素有威望/请假以便宜/速往定乱/帝方事姑息/不从命/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 解析:选C 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句子~然后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句中~“姑息”为“事”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与山西巡抚任洛换官”是“命”的内容~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除”有任命官职的意思,例如“除臣洗马”;“除”在文言文中与“迁”“拜”“授”等意思相同。 B(“疏”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 C(“刑部”为六部之一,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其主官称为刑部尚书。 D(“庐居”也称“庐墓”,指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在其墓旁搭盖小屋居住服丧的行为。 解析:选A “迁”是官职变动~与“除”意思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邦奇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京师发生地震之后,邦奇上书指出了当时政治上的弊端,违背了皇帝的心意,没有得到回复,后来还因此遭到贬黜。 B(韩邦奇恪尽职守,遇事明察秋毫。他任浙江佥事时,识破了宁王朱宸濠的奸计,遣散了聚集在杭州天竺寺的假和尚,严词拒绝了朱宸濠仪宾假托进贡借道衢州的请求。 C(韩邦奇为民请命,同情关心百姓。王堂等四名宦官的爪牙四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韩邦奇上书请求对他们加以禁止,并作诗表达对宦官为害百姓的忧虑。 D(韩邦奇以孝悌为重,兄弟感情深厚。他因病不能起床时,得弟弟周到照顾;后弟弟病重,他衣不解带地照顾了三个月,弟弟死后,他穿丧服,吃素食。 解析:选B “遣散了聚集在杭州天竺寺的假和尚”理解错误~应是遣散了假装给和尚施舍粥饭而在杭州天竺寺聚集的上千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给事中孙祯等劾臣僚不职者,并及邦奇。(5分) 译文: (2)至山西,为政严肃,有司供具悉不纳,间日出俸米易肉一斤。(5分) 译文: 答案:(1)恰逢给事中孙祯等弹劾不称职的官吏,一并涉及韩邦奇。(得分点:“会”“劾”“及”各1分~大意2分) (2)韩邦奇到山西后,处理政务严谨有法度,有关部门的官员进献的用品他都不接受,他自己每隔一天拿出俸粮换一斤肉。(得分点:“严肃”“间日”“易”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韩邦奇~字汝节~是朝邑人。父亲韩绍宗~福建副使。韩邦奇考中正德三年进士~被任命为吏部主事~后晋升员外郎。正德六年冬天~京师发生地震~韩邦奇上书指出当时政治上的过失。违背了皇帝的心意~皇帝未予答复。恰逢给事中孙祯等弹劾不称职的官吏~一并涉及韩邦奇。吏部已经商定留用韩邦奇~皇帝最终因为之前的那篇奏疏~把他贬为平阳通判。(后来)任浙江佥事~管理杭、严二府的事务。宁王朱宸濠派遣宦官假装给和尚施舍粥饭~在杭州天竺寺聚集了上千人~韩邦奇立即遣散了他们。朱宸濠的仪宾假托进贡借道衢州~韩邦奇质问他说:“到京城进贡应当沿江而下~为什么要从此处借道,你回去告诉宁王~我韩佥事是不好欺骗的。”当时在浙的宦官共四个人~王堂为驻军防守~晁进督管织造~崔主理市舶~张玉掌管营造。他们的爪牙四处搜刮~百姓都无法生活下去了。韩邦奇上书请求对他们加以禁止~又多次遏制王堂。 韩邦奇忧心于宦官搜刮富阳的茶鱼为害百姓~作诗哀叹。王堂于是上奏说韩邦奇阻止对皇上的供给~写诗埋怨、诽谤。皇帝发怒~把韩邦奇押解到京城~关进了监狱。朝中大臣上书阻止~皇帝都不听取~最后韩邦奇被罢官为民。韩邦奇被任为山东副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察安抚宣府。进京协助管理都察院的事务~升任右副都御史~巡察安抚辽东。当时辽阳发生兵变~侍郎黄宗明说韩邦奇一向很有威严和声望~请求给他见机行事的权力~让他迅速前往平定叛乱。皇帝当时正实行姑息政策~没有答应~命韩邦奇与山西巡抚任洛调换官职。韩邦奇到山西后~处理政务严谨有法度~有关部门的官员进献的用品他都不接受~他自己每隔一天拿出俸粮换一斤肉。过了四年~告病回乡。朝廷内外不断有人推荐~他又以原有官职出来督察河道事务。后来任刑部右侍郎~改任吏部。被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提升为兵部尚书~参与协助朝廷的军政大事。退休回乡。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地区发生大地震~韩邦奇在地震中丧生。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恭简。韩邦奇曾经在墓旁结庐服丧~病了一年多不能起床。他的弟弟韩邦靖送药一定亲自先尝~饮食都是亲手送上。后来韩邦靖病重~韩邦奇日夜守着弟弟哭泣~三个月不解衣休息。弟弟死后~他穿丧服~吃素食~一直到守丧完毕也不懈怠。乡人为此立了孝悌碑。 [“文言文阅读”专题综合过关练] 专题综合过关练(一) (时间:40分钟 满分: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天顺元年~徐((( 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阁臣自三杨后~进退礼甚轻。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时曰:“非(( 赦也~宜行优老典。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贤称善~即奏行之。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万安同在阁~结中贵戚畹~上下壅隔~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 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 大臣风。 (选自《明史?彭时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B(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C(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D(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解析:选B 解答此题可结合文意并用排除法作答。“退必咨之”中的“之”指代彭时~其后的“时”做“引义争可否”的主语~故“咨之”与“时”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谅直”意为“诚信正直”~是李贤对彭时品质的表述~其间不可断开~故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监国,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B(入阁,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他们以殿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 C(释褐,是指脱去丧服,换上官服,即做官。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 D(尊号,是指尊崇帝、后或其先皇及宗庙等的敬称。意在歌功颂德,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 解析:选C 释褐又称“解褐”~意谓脱去粗布衣服而换上官服~而非“丧服”。常用来指人摆脱布衣身份开始做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他先是经过殿试考中了状元,后来被破例提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器重。 B(彭时刚正耿直,力持正理。他时常引据大义,与李贤争论是非;当李贤被陷害时,他也能极力维护,打消了皇上罢免李贤的念头。 C(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他向皇上上奏建议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后来他提出了革除弊端、减免税收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D(彭时心怀国政,奉公持正。他在朝三十年,精诚辅政,坚持原则,不向子弟透露朝中政事;选拔推荐人才,不让当事人知道。 解析:选C “他向皇上上奏建议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错~原文是李贤觉得他的建议好~随即上奏实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5分) 译文: (2)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5分) 译文: 答案:(1)有人将这话传给彭时,彭时惊惧地说:“李公有经世济民的才能,怎么可以罢免(他),”于是极力为李贤申辩。(得分点:“矍然”“经济”“直”各1分~大意2分) (2)闲居没有委靡不振的神情,服饰车马器用等俭省节约,没有声伎歌舞的侍奉,不合道义的东西不接受,有古大臣的风范。(得分点:“燕居”“服御”“奉”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予修撰。第二年~郕王监管国事~命令(彭时)与商辂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听到继母去世的消息~(彭时)极力推辞~不被允许~才接受任命。做官一年后就参与大政~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天顺元年~徐有贞已经 获罪~岳正、许彬也相继被罢免。皇上坐在文华殿召见彭时~说:“你不是朕所提拔的状元吗,”彭时叩头。第二天(皇上)仍然命令(他)进入内阁~兼任翰林院学士。内阁大臣自三杨之后~升降礼仪很少。被皇上亲自提拔的~只有彭时和岳正两人。而皇上正趋向任用李贤~多次召见李贤单独答话。李贤素来器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向他咨询。彭时引据大义~(与他)争论是否可行~有时甚至改变脸色。李贤刚开始有点抵触~时间长了也佩服他的诚实正直~说:“彭公是真正的君子呀。”慈寿皇太后增封尊号~下诏布告天下。彭时想(请皇上)广施恩惠~李贤说一年之内不宜两次大赦免。彭时说:“不是要赦免~应该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朝廷大臣的父母七十岁赐予诰命文书~百姓八十岁赐予官服~这才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并推广到别人的老人?呀。”李贤觉得好~随即上奏实行。门达设计陷害李贤~皇上为此困惑~说:“罢免李贤~将要专用彭时了。”有人将这话传给彭时~彭时惊惧地说:“李公有经世济民的才能~怎么可以罢免(他),”于是极力为李贤申辩。并且说:“李贤被罢去~彭时不会单独留任。”这话使皇上听到了~皇上此前的想法就消除了。天顺五年~(他)患病请假。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促他到内阁办公~免去他上朝参拜。(彭时)上疏说:“光禄寺采办~各个城门抽税~搜刮民财到了百姓不能忍受的地步。而进献珍珠宝石的人~加倍估算提高(它的)价值~将国库搜刮干净。请革除这些弊端~使百姓得到恩惠。”皇上发布嘉奖的诏书褒奖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京城附近、山东、河南发生旱灾~(彭时)请求免除夏税和贩卖食盐的凭证~以及让太仆寺赔偿母马。京城米贵~请求发放仓库中存储的五十万石粮食以平价卖出。(皇上)都听从了。彭时因是旧臣被依靠器重~遇到事情(他都)极力争执~毫不回避。而这时候皇上对于政事倦怠~大臣很少能见到他。万安同在内阁~勾结近臣外戚~君臣上下阻隔~彭时心中很担忧。彭时在朝为官三十年~孜孜不倦地为国家效劳~保持公正~顾全大体~公事(办完)回来后从不将政事告诉子弟。有论奏和推荐的~不让当事人知道。闲居没有委靡不振的神情~服饰车马器用等俭省节约~没有声伎歌舞的侍奉~不合道义的东西不接受~有古大臣的风范。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早丧母~事继母甚谨。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 《五经》~昼夜不倦。魏永安中~随军征讨~以功除荡寇将军~累迁伏波、征虏将军~中散 [注]大夫。尝读书见吾丘子~遂归侍养。 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深因避难~坠崖伤足~绝食再宿。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夜中匍匐寻母~偶得相见~因以馈母。还复遁去~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太祖平河东~赠保周南郢州刺史~欢周仪同三司。深归葬其父~负土成坟。大统十五年~行下邽县事。 太祖臵学东馆~教诸将子弟~以深为博士。深经学通赡~每解书~尝多引汉、魏以来诸(( 家义而说之。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皆背而讥之曰:“樊生讲书多门户~不可解。”然儒者推其博物。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六官建~拜太学助教。建德元年~表乞骸骨~诏许之。朝廷有疑议~((((( 常召问焉。后以疾卒。 深既专经~又读诸史以《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撰《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并行于世。 (选自《周书?樊深传》,有删改) [注] 吾丘子~即丘吾子。春秋时孝子。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B(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C(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D(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解析:选B 解答文言断句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往”意为“去”~与“还”相对~“常”意为“常常、经常”~做“据鞍读书”的状语~因此“往常”中间需要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后”意为“后来”~是“除国子博士”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 B(经学,是把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内容包括哲学、史学、语言文字学等。 C(六官,指周代分掌国政的六种职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的总称。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有时也指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 解析:选D “乞骸骨”没有“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之意。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樊深经历坎坷,侍亲至孝。他在避难时,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食物留给继母;太祖平定河东后,他归乡负土筑坟葬父。 B(樊深一生好学,至老不渝。年轻时,他负书出门拜师,孜孜不倦讲议研习《五经》; 年老时,仍书不离身,不懈学习。 C(樊深学识渊博,但不被认可。他讲解经书时,常常旁征博引汉、魏以来诸家学说,但学生不能领悟,都在背后讥讽他。 D(樊深精通经学,涉猎广泛。他撰写了许多解经著作,都流行于世,也涉猎史学、阴阳学等领域。 解析:选C C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然儒者推其博物”~即虽然听他讲课的学生不能理解他~但是儒生都推崇他通晓众物、见多识广。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5分) 译文: (2)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5分) 译文: 答案:(1)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儒学有成,招请樊深到他的家中,(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避隐匿。(得分点:“属”“延”“更”各1分~大意2分) (2)(樊深)学识虽然广博丰富,但不善于言辞辩说,因此不被当时人颂扬。(得分点: 各1分~大意2分) “赡”“讷”“称” [参考译文] 樊深字文深~是河东猗氏人。早年丧母~侍奉继母十分谨慎。弱冠之年喜好学习~背着书籍跟随师傅在三河学习~讲议研习《五经》~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魏永安年间~跟随军队出兵讨伐~凭借功劳任荡寇将军~数次升迁为伏波、征虏将军~中散大夫。曾经在读书时读到吾丘子~于是归家服侍奉养(父母)。 魏孝武帝西迁~樊、王二姓起义~被东魏诛杀。樊深的父亲保周、叔父欢周都被杀害。樊深因为避难~坠落山崖跌伤了脚~两天没吃饭。之后得到一箪饼~本想吃了它,但想到继母年老且身患痹症~也许免于掠夺~于是没有吃。夜晚伏地前行寻找继母~恰巧得以相见~于是把食物给了继母。回家后又逃走~更改姓名~在汾、晋地区之间游学~学习天文及算术历法知识。后来被人告发~俘获送至河东。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儒学有成~招请樊深到他的家中~(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避隐匿。 太祖平定河东~追赠保周为南郢州刺史~欢周为仪同三司。樊深回到家中安葬了父亲~亲自背着泥土建成坟墓。大统十五年~代理下邽县事。 太祖在东馆设学校~教授诸将子弟~任樊深为博士。樊深精通经学~讲解经书时~经常引用汉、魏以来各家学说来解释它们。所以听他讲课的学生~不能理解。(学生)都在背后讥讽他说:“樊生讲书所引门户太多~不能理解。”但是儒生都推崇他通晓众物、见多识广。(樊深)生性喜好学习~到老也不懈怠。早晚来去~常常骑在马上读书~以至于马惊而坠地~手脚都摔折了~但最终也没有改变(这种习性)。后来授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朝廷建立 六官~任命樊深为太学助教。建德元年~上表请求退休~下诏书同意了他的请求。朝廷有疑问而难以决定的争论~经常召他来询问。后来因病去世。 樊深既专于经书~又诵读诸史及《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樊深)学识虽然广博丰富~但不善于言辞辩说~因此不被当时人颂扬。撰有《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另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都流行于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 李训~始名仲言~字子训。擢进士第~补太学助教。从父逢吉为宰相~以仲言阴险善谋((事~厚昵之。郑注佐昭义府~仲言慨然曰:“当世操权力者皆龌龊~吾闻注好士~有中助~可与共事。”因往见注~相得甚欢。时逢吉方留守~怏怏不乐~思复用~知与注善~付金币百万~使西至京师厚结注。注喜~介之谒王守澄。守澄善遇之~即以注术、仲言经义并荐于帝。仲言持诡辩~激卬可听~善钩揣人主意~又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始~宋申锡谋诛守澄不克~宦尹益横~帝愈愤耻。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 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注阴知帝指~屡建密计~引仲言叶力。仲言数进讲~至阉寺~必感愤申重~以激帝心。帝见其言纵横~谓果可任~遂不疑~而待遇莫与比~因改名训。训本挟奇进~及大权在己~锐意去恶~故与帝言天下事~无不如所欲。挟注相朋比~务报恩复仇~尝所恶者~悉陷党中~迁贬无阕日~班列几空~中外震畏。帝为下诏开谕~群(( 情稍安。训一岁至宰相~谓遭时~其志可行。训时时进贤才伟望~以悦士心~人皆惑之。尝建言天下浮屠避徭赋~耗国衣食~请行业不如令者还为民。既执政~自白罢~因以市恩。始~(( 注先显~训藉以进~及势相垺~赖宠争功~不两立。然方事未集~乃出注使镇凤翔~外为助援~内实猜克~待逞~且杀之。训既败~乃奔凤翔~为盩厔将所执~械而东。训恐为宦人酷辱~祈监者曰:“得我者有赏~不如持首去。”乃斩之。 (选自《新唐书?李训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 B(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 C(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 D(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 解析:选A 文言断句~要通读大意~运用排除法做题。“弑”字指臣杀君~子杀父母~此处主语为“宪祖”(皇帝)~应是宪宗被杀~“未得”意为(凶手)没抓到~故“罪人未得”不可断开~排除B、C两项。“伏节”意为“为维护某种事物或追求理想而死”~中间不能断 开~排除D项~故选A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宰相是古时辅佐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长官,正式官名在各朝多有不同。 B(宦官,是供皇族役使之人。因与权力中心接近,常有宦官专权的情形。文中的“宦尹”即指宦官。 C(班列,文中指朝议时官吏的行列位次,依资历、声望在位置上有前后左右的区别。 D(浮屠也称浮图或佛图,是梵语(古印度语)音译,可以指佛、佛教徒或佛塔。 解析:选C C项~在文中“班列”指朝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训善于谋事,受到逢吉厚爱。他听说郑注喜好士人,且宫中有人相助,于是前往攀附;李逢吉知道二人交好,送他百万金币,让他以厚礼结交郑注。 B(李训言词中听,切中皇帝心意。他有诡辩之才,言词慷慨激昂,为皇帝讲解诗书文史时,谈到宦官都会感慨愤怒,借此打动皇帝,从而得到皇帝的信任。 C(李训官至宰相,笼络天下人心。他常引荐有声望的贤才来取悦士人,人们都受到迷惑;他曾提议让所有浮屠都还俗为民,执政后又主动请求停息此事。 D(李训赖宠争功,与郑注不相合。他依靠郑注的帮助入宫,二人权力相当后却势不两立;他出于猜忌之心,找借口让郑注离京镇守凤翔,想要杀死郑注。 解析:选C C项~说法有误~原文“请行业不如令者还为民”~只是建议让那些修行道行不高的和尚还俗为民~而不是“所有浮屠”。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5分) 译文: (2)挟注相朋比,务报恩复仇,尝所恶者,悉陷党中。(5分) 译文: 答案:(1)因为他自己是儒士,出身于天下有名望的家族,因此受到赏识提拔后,志向不低。 (2)李训倚仗郑注,互相依附勾结,致力于报恩复仇,对曾经厌恶的人,都陷害说是朋党。 [参考译文] 李训~初名仲言~字子训。考中进士科~补授太学助教。叔父李逢吉做宰相后~因李仲言阴险狡猾善于谋事~厚爱他。郑注在昭义节度使的幕府中任职~李仲言感慨地说:“当代掌权的人都谨小慎微~我听说郑注喜爱读书人~有宦官做靠山~可以与他共事。”于是前往拜见郑注~两人相处得很投机。当时李逢吉正任留守~怏怏不乐~企图重新掌权~知道李仲言与郑注关系好~交给他百万金钱~让他往西到京城送厚礼结交郑注。郑注高兴~介绍他拜见王守澄。王守澄善待他~就将郑注的药术、李仲言的经义一起推荐给皇帝。李仲言有诡辩 之才~慷慨激昂言语中听~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又因为他自己是儒士~出身于天下有名望的家族~因此受到赏识提拔后~志向不低。当初~宋申锡谋划诛杀王守澄没有成功~宦官更加专横~皇上更加感到愤恨耻辱。而且宪宗被害后~凶手没有抓到~文宗虽然表面上宽容宦官~内心却实在不能容忍~想要将宦官斩尽杀绝~然而在位的大臣只顾保持禄位贪图安逸~没有人愿意为此赴汤蹈火。郑注刺探到了文宗的心思~多次提出密计~援引李仲言协助自己。李仲言多次进宫讲习~谈及宦官~必然感慨愤怒~反复申明立场~借此打动文宗的心。文宗看到他言论纵横~认为确实可以任用~就不再怀疑~而且享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无人能与他相比~因此改名叫李训。李训本来就心怀奇计入宫~等到大权在握后~专心致志铲除邪恶~因此与文宗谈论天下大事~无不如愿以偿。李训倚仗郑注~互相依附勾结~致力于报恩复仇~对曾经厌恶的人~都陷害说是朋党~降官贬职没有停止的时候~朝中大臣几乎为之一空~朝廷内外震惊害怕。皇帝为此下诏开导谕示~众人的情绪才稍稍稳定一些。李训一年就做到宰相~认为时机已到~自己的计划可以付诸行动了。李训也常常引进卓越且有声望的贤才~来取悦士大夫~人们都被他迷惑了。他曾经建议说天下的和尚逃避徭役赋税~耗费国家的衣食~请求让那些修行道行不高的和尚还俗为民。做宰相后~自己又禀告停止~借此来求取恩宠。当初~郑注首先显贵~李训靠他的帮助入宫~等两人势力相当~依赖恩宠争抢功劳~势不两立。但是谋划的事情还没有成功~郑注就被派出京任凤翔节度使~对他说是为了里应外合~实际上是出于猜忌~等到大功告成后~就杀死他。李训事败后~逃往凤翔~被盩厔的镇将抓获~带上刑具送往京城。李训害怕被宦官严刑侮辱~请求监看他的人说:“得到我的首级有奖赏~不如拿着我的脑袋去领赏。”于是被监看他的人所杀。 专题综合过关练(二) (时间:40分钟 满分: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王世积~阐熙新囶人也。父雅~周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世积容貌魁岸~风神爽拔~有杰人之表。在周~有军功~拜上仪同~封长子县公。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从韦孝宽击之~每战有功~拜上大将军。高祖受禅~进封宜阳郡公。高颎美其才能~甚善之。尝密谓颎(((( 曰:“吾辈俱周之臣子~社稷沦灭~其若之何,”颎深拒其言。未几~授蕲州总管。平陈之役~以舟师自蕲水趣九江~与陈将纪瑱战于蕲口~大破之。既而晋王广已平丹阳~世积于是移书告谕~遣千金公权始璋略取新蔡。陈江州司马黄偲弃城而遁~始璋入据其城。世积继至~陈豫章太守徐璒、庐陵太守萧廉等~及鄱阳、临川守将~并诣世积降。以功进位柱国、荆州((总管~赐绢五千段~邑三千户。后数岁~桂州人李光仕作乱~世积以行军总管讨平之。上遣(((( 都官员外郎辛凯卿驰劳之。及还~进位上柱国。上甚重之。世积见上性忌刻~功臣多获罪~由是纵酒~不与执政言及时事。上以为有酒疾~舍之宫内~令医者疗之。世积诡称疾愈~始得就第。拜凉州总管~令骑士七百人送之官。未几~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困穷~因徼幸上变~称:“世 积尝令道人相其贵不,道人答曰:‘公当为国主。’谓其妻曰:‘夫人当为皇后。’又将之凉州~其所亲谓世积曰:‘河西天下精兵处~可以图大事也。’世积曰:‘凉州土旷人稀~非用武之国。’”由是被征入朝~按其事。有司奏:“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并与世积交通~受其名马之赠。”世积竟坐诛~旻、胄免官~拜孝谐为上大将军。 (选自《隋书?王世积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困穷 B(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困穷 C(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困穷 D(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吏捕之/亡抵世积/世积不纳/由是有憾/孝谐竟配防桂州/事总管令狐熙/熙又不之礼/甚困穷 解析:选D 分析本题可从句式结构的完整性入手。“其亲信安定皇甫孝谐有罪”中~“皇甫孝谐”作主语~“有罪”作动宾短语~句子结构完整~而其后的“吏捕之”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句式~因此“有罪”后需要断开。由此排除A、B两项。“不纳”后省略了“之”~且其主语为“世积”~而“由是有憾”的主语是“皇甫孝谐”~二者主语不一样~故“由是”前面应断开~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受禅,指接受帝王的让位,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更迭、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 B(郡公,中国古代的一种封爵。曹魏始置,到明朝时废止。 C(柱国,古代官名,曾为战国时楚国最高武官,后为勋官称号,是授予有功者的虚职,没有实际职务。 D(古代帝王可以赐予臣子作为世禄的封地,邑三千户是指人口超过三千户的封地。 解析:选D 邑三千户~指人口为三千户的封地。选项是“人口超过三千户”~错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世积历仕两朝,屡立战功。周时,他跟从韦孝宽平定尉迟迥叛乱有功,被授予上大将军;隋朝灭陈时,他因功升为荆州总管。 B(王世积领兵作战,威慑四方。任蕲州总管时,他率水军在蕲口大胜陈将纪瑱,江州司马闻此而逃。 C(王世积终日饮酒,以求自保。王世积见许多功臣被皇上治罪,心有忌惮,便饮酒自遣,不问政事,而皇上却以为他有酒疾,便让他住在宫内,令医者疗治他。 D(王世积被人检举,祸及他人。皇甫孝谐以道士相面、凉州不宜起兵为证,举报王世 积有谋反之事,致使王世积被诛,还牵连到元旻、元胄。 解析:选B “江州司马闻此而逃”错误~原文中是千金公权始璋攻占新蔡之后~江州司马弃城逃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而晋王广已平丹阳,世积于是移书告谕,遣千金公权始璋略取新蔡。(5分) 译文: (2)由是被征入朝,按其事。有司奏:“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并与世积交通,受其名马之赠。”(5分) 译文: 答案:(1)不久,晋王杨广平定了丹阳,王世积于是致书晓谕各地,派千金公权始璋攻占新蔡。(得分点:“既而”“移书”“告谕”各1分~大意2分) (2)(王世积)因此被征召入朝,追究此事。主管此事的官员奏报说:“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一并与王世积勾结,接受过他赠送的名马。”(得分点:“按”“有司”“交通”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王世积~是阐熙新囶人。父亲王雅~任周的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王世积容貌出众~身材魁伟~风雅精神清爽挺拔~有杰出人才的仪表。在周时~因有军功~授为上仪同~封为长子县公。高祖为(周)丞相时~尉迟迥发动叛乱~(王世积)随韦孝宽讨伐尉迟迥~每次作战均有战功~拜为上大将军。高祖接受禅让后~进封(王世积)为宜阳郡公。高颎欣赏他的才干~对他很友好。(王世积)曾秘密对高颎说:“我们都是周的臣子~国家消亡~我们怎么办,”高颎坚决不许他说这类话。不久~(王世积)被授为蕲州总管。在平定陈的战役中~他率水军从蕲水奔赴九江~与陈的将领纪瑱在蕲口大战~大破陈军。不久~晋王杨广平定了丹阳~王世积于是致书晓谕各地~派千金公权始璋攻占新蔡。陈的江州司马黄偲弃城逃走~权始璋占领了江州。王世积随即来到~陈的豫章太守徐璒、庐陵太守萧廉等~以及鄱阳、临川的守将~一起到王世积处投降。(王世积)因军功升为柱国、荆州总管~(皇上)赏赐绢五千段~食邑三千户。几年后~桂州人李光仕发动叛乱~王世积以行军总管身份讨伐平定了他。皇上派都官员外郎辛凯卿去慰劳他。回京后~(王世积)进位为上柱国。皇上十分器重他。王世积见皇上生性妒忌刻薄~功臣大多被治罪~因此酗酒~不与主持政事的人谈及时事。皇上以为他有酒疾~让他住在宫中~让医生为他治疗。王世积假称病治好了~才得以出宫回府。授为凉州总管~让七百骑兵送他到任。不久~他的亲信安定人皇甫孝谐犯罪~官吏追捕他~他逃跑投靠王世积。王世积不收留他~因此皇甫孝谐对王世积心生怨恨。皇甫孝谐后来被发配守卫桂州~侍奉总管令狐熙。令狐熙对他又不好~因此十分穷困~(他)企求摆脱困境~便向朝廷告发(王世积)谋反~说:“王世积曾让道人为他相面看是不是富贵之相~道人回答说:‘您应当成为一国的君主。’对他妻子说:‘夫人应当成为皇后。’另外~他要到凉州去时~他的亲信对他 说:‘河西是天下精兵屯集的地方~可以成就大事。’世积说:‘凉州土地空旷~人口稀少~不是用武的地方。’”(王世积)因此被征召入朝~追究此事。主管此事的官员奏报说:“左卫大将军元旻、右卫大将军元胄~一并与王世积勾结~接受过他赠送的名马。”王世积最终因此被杀~元旻、元胄被免官~皇甫孝谐被授为上大将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傥~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 (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入朝~复兼北( 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一端~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据案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 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入~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巨万,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鸩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 始~玄佐养子士干与士朝皆来京师~士干知玄佐死无状~遣奴持刀绐为吊~入杀士朝于次。帝恶其专~亦赐士干死。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B(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C(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D(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余级/东南饷漕乃 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解析:选C 从句子的意思和结构来看~“李洧”是“以徐州归”的主语~所以应该在“叛”后停顿~排除A、D两项,“纳”作“急攻之”的主语~所以应该在“归”后停顿~排除B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表,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B(汴州,古地名,也称汴梁,简称汴,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为八朝古都,即“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 C(端,古代的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的“端”就指礼服。 D(商贾,商人的统称。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行走贩卖货物的人,贾是住着出售货物的人,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解析:选A “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错~“表”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如《陈情表》《出师表》都有情感的流露。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玄佐洒脱放荡,性情豪纵。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因此汴州士卒变得贪财而又骄横。 B(刘玄佐平叛立功,获得尊宠。他平定李纳有功,晋升检校兵部尚书等职;打败李希烈,被授汴宋节度使等职,并被皇帝赐名。 C(刘玄佐孝敬母亲,听从教诲。他母亲多次告诫他要恪守为臣之道,忠于朝廷,并劝告他礼待属下官员,他奉行唯谨。 D(刘玄佐驭下不严,结局可悲。他不严格管理军队,结果他的士兵常常违法乱纪;他对养子乐士朝过分宠信,结果被其用毒酒杀害。 解析:选A 因果不当。“因此汴州士卒变得贪财而又骄横”错~汴州士卒骄横~从李忠臣时期就开始了~只是到刘玄佐时更加严重。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据案当之,可安乎,(5分) 译文: (2)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5分) 译文: 答案:(1)长吏恐惧而十分谦卑。我想你父亲在县里做官,也应当是这个样子。你依着公案面对他,心里能够安宁吗,(得分点:“而”“吏”“尔”各1分~大意2分) (2)十天以后,刘玄佐下令停止,统计所得收入有很多,便利用这些来充当军费。他的权 术计谋大都像这样。(得分点:“敕”“籍”“谲”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时洒脱放荡~不事产业~替县里捕捉盗贼~犯了法~被县吏鞭打侮辱~几乎丧命~于是逃亡投奔永平军~逐渐升为牙将。大历年间~李灵耀占据汴州叛变~刘玄佐乘其不备~偷袭占领了宋州~(皇帝)下诏让宋州管理永平军~节度使李勉立即上表奏请让刘玄佐任宋州刺史。 德宗建中初年~升职而兼任御史中丞~担任宋、亳、颍节度使。这时李纳反叛~李洧率领徐州百姓归顺(朝廷)~李纳急攻李洧~(皇上)下诏令刘玄佐援助李洧~大破李纳的军队~斩获一万多首级~东南部的运粮水道于是被打通。进军围攻濮州~夺取濮阳~全都攻克~多次迫使守将投降~从而打通了濮阳津。提升刘玄佐任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反叛时~刘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驻于淮、汝~多次围困贼兵。皇帝在奉天~关心关东(局势)~于是下诏任命刘玄佐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希烈攻打陈州~刘玄佐去救援~李希烈逃跑~于是攻取了汴州。(皇帝)下诏命刘玄佐为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刘玄佐本名刘洽~到这时~(皇帝)赐他名玄佐以表示恩宠。还朝后~(刘玄佐)又兼任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刘玄佐性情豪放不受拘束~轻视钱财~喜欢重赏部下~所以部属日益难于约束。汴州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横~不能自拔~到刘玄佐时更加严重。此后杀害将帅上司~大肆掠夺抢劫~都是贪图利益而造成的。刘玄佐显贵后~其母还健在~是一个贤惠的妇人。常常每月织粗绸一端~以表示不忘本。多次教育告诫刘玄佐要恪守为臣之道。(其母)见县令疾行来廷中禀告政事~(县令)走后~(她)告诫(刘玄佐)说:“长吏恐惧而十分谦卑。我想你父亲在县里做官~也应当是这个样子。你依着公案面对他~心里能够安宁吗,”刘玄佐受到启发~所以对待下属更加宽厚。 汴州有个相国寺~有人传说佛体流汗~刘玄佐亲自前去大量施舍金帛~于是将领、官吏、商人奔忙急走去相国寺献纳金钱~惟恐落后。十天以后~刘玄佐下令停止~统计所得收入有很多~便利用这些来充当军费。他的权术计谋大都像这样。当初~李纳派遣使者到汴州~刘玄佐以盛妆美女进奉~并赠送丰厚的财物~(因此)全部获悉了李纳的阴谋~所以李纳最怕(刘玄佐)。刘玄佐宠信的官员张士南及养子乐士朝的钱财都有很多,而乐士朝与刘玄佐的宠妾私通~害怕丑事被发现~用毒酒杀害了刘玄佐~(刘玄佐)死去~终年五十八岁~(皇帝)追赠他为太傅~定谥号为壮武。 当初~刘玄佐的养子士干与乐士朝都来到京城~士干知道刘玄佐死得蹊跷~派遣奴仆持刀假称吊唁~进去在灵旁杀死了乐士朝。皇帝讨厌士干的专擅~也赐死了士干。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 柳元景字孝仁~河东解人也。元景少便弓马~数随父伐蛮~以勇称。寡言有器质。荆州 刺史谢晦闻其名~要之~未及往而晦败。雍州刺史刘道产深爱其能~元景时居父忧~未得加((命。会荆州刺史江夏王义恭召之~道产谓曰:“久欲见屈。今贵王有召~难辄相留~乖意以为惘惘。”服阕~迁殿中将军。复为义恭司空行参军~随府转司徒太尉城局参军~太祖见又((( 嘉之。 世祖西镇襄阳~义恭以元景为将帅~即以为广威将军、随郡太守。既至~而蛮断驿道~(( 欲来攻郡。郡内少粮~器杖又乏~元景设方略~得六七百人~分五百人屯驿道。或曰:“蛮将逼城~不宜分众。”元景曰:“蛮闻郡遣重戍~岂悟城内兵少。且表里合攻~于计为长。”会蛮垂至~乃使驿道为备~潜出其后~戒曰:“火举驰进。”前后俱发~蛮众惊扰~投郧水死者千余人~斩获数百~郡境肃然。 元景起自将帅~及当朝理务~虽非所长~而有弘雅之美。时在朝勋要~多事产业~唯元景独无所营。南岸有数十亩菜园~守园人卖得钱二万送还宅~元景曰:“我立此园种菜~以供家中啖尔。乃复卖菜以取钱~夺百姓之利邪。”以钱乞守园人。 世祖严暴异常~元景虽荷宠遇~恒虑及祸。太宰江夏王义恭及诸大臣~莫不重足屏气~未尝敢私往来。世祖崩~义恭、元景等并相谓曰:“今日始免横死。”前废帝少有凶德~内不能平~杀戴法兴后~悖情转露~义恭、元景等忧惧无计~乃与师伯等谋废帝立义恭~日夜聚谋~而持疑不能速决。发觉帝亲率宿卫兵自出讨之先称诏召元景左右奔告兵刃非常元景知祸至整朝服乘车应召。出门逢弟车骑司马叔仁~戎服率左右壮士数十人欲拒命~元景苦禁之。既出巷~军士大至~下车受戮~容色恬然~时年六十。 (选自《宋书?柳元景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发觉帝亲率宿卫兵自出讨之/先称诏召元景/左右奔告兵刃非常/元景知祸至/整朝服/乘车应召 B(发觉/帝亲率宿卫兵自出讨之/先称诏召元景/左右奔告兵刃非常/元景知祸至/整朝服/乘车应召 C(发觉/帝亲率宿卫兵自出讨之/先称诏召元景左右/奔告兵刃非常/元景知祸至/整朝服/乘车应召 D(发觉帝亲率宿卫兵自出/讨之/先称诏召元景左右/奔告兵刃非常/元景知祸至/整朝服/乘车应召 解析:选B 从尾句“乘车应召”判断~前文皇帝下诏召见的人是元景而非元景左右(身边的人)~因而排除C、D两项。“先称诏召元景”的主语应该是皇帝~但此处主语省略~因而主语应该承接上句~即上句主语为皇帝~放在句首~排除A项。选B。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忧,为父丧的婉辞。丁父忧指遭逢父亲丧事。 B(服阕,指服丧期满,与“服除”同义。古人任职时因父亲或母亲去世离职,一般守 丧三年。 C(迁,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启下的人物的特定庙号,也有作为开基者的。 解析:选C “迁~指征召布衣出仕”错~“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错~“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且“迁”与“察茂才”“举孝廉”不一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柳元景自幼学武,多次随其父出征,以勇闻名,荆州刺史谢晦、雍州刺史刘道产闻知其名,皆曾欲罗致帐下,但事情未果。 B(柳元景虽出身行伍,却颇有谋略。他被任命为广威将军、随郡太守后,广设方略,斩获数百,郡境肃然,展露了他的军事才能。 C(柳元景为人显出非同寻常的厚道。当他家菜园的守园人将吃不了的蔬菜卖掉,得钱二万送给他时,他将钱送给了守园人。 D(柳元景因世祖生性猜忌严暴,担心突遭横祸,日夜小心谨慎,与人合谋策划政变,试图造反称帝,因密谋泄漏惨遭杀戮。 解析:选D 柳元景与人合谋策划政变是在“前废帝”在位时~而并非世祖在位时期。且柳元景并非要“造反称帝”~而是想立刘义恭为帝。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久欲见屈。今贵王有召,难辄相留,乖意以为惘惘。(5分) 译文: (2)元景起自将帅,及当朝理务,虽非所长,而有弘雅之美。(5分) 译文: 答案:(1)很久以来就想让您屈尊来这里任职。现在尊贵的江夏王相召,难以擅自挽留你,违背了心意使人怅然若失。 (2)柳元景由将帅起家,等他执掌了朝政管理政务,虽然这不是他所擅长的,却有大度方正的美名。 [参考译文] 柳元景~字孝仁~河东解县人。柳元景少年时期就熟悉弓马~多次跟随父亲讨伐蛮人~以勇敢著称。他少言寡语~有气度资质。荆州刺史谢晦听到他的名气~邀请他(去荆州)~还没有来得及去~谢晦就失败了。雍州刺史刘道产深爱他的能力~元景当时正为父亲守丧~没有强加任命。正赶上荆州刺史江夏王刘义恭又召用他~刘道产对他说:“很久以来就想让您屈尊来这里任职。现在尊贵的江夏王相召~难以擅自挽留你~违背了心意使人怅然若失。”服丧期满~任命为殿中将军。又任刘义恭司空行参军~随后转任司徒太尉城局参军~太祖见 到后又十分欣赏他。 世祖西镇襄阳~刘义恭推荐柳元景为将帅~于是便任命他为广威将军、随郡太守。等到任以后~蛮人截断驿路~想要攻打郡。郡内缺少粮草~又缺少武器~柳元景广设策略~招募六七百人~分兵五百在驿道驻扎。有人说:“蛮人即将攻城~不应该分兵。”元景说:“蛮人听说郡有重兵镇守~哪里明白城内兵少。再说里应外合~这是最好的计策。”恰好蛮人攻打过来~于是派人在驿道准备~秘密地出现在蛮兵身后~命令士兵说:“举起火把全速前进。”前后一起发动进攻~蛮兵受到惊扰~投郧水而死的有千余人~被斩杀和俘虏的有数百人~郡内治安肃然。 柳元景由将帅起家~等他执掌了朝政管理政务~虽然这不是他所擅长的~却有大度方正的美名。当时在朝的达官贵人大多经营产业~只有柳元景一人不臵产业。在南岸有几十亩菜园~守园人卖菜得了二万钱送还给家里。柳元景说:“我开辟这个园子种菜~目的是供家中食用罢了。你却又卖了取钱~是要夺百姓们的利益啊。”结果把钱送给了守园人。 世祖严厉暴虐无常~柳元景虽然受到了宠幸的待遇~却总是担心遭到祸患。太宰江夏王刘义恭以及各位大臣无不小心翼翼~不敢私下互相来往。世祖逝世~刘义恭、柳元景等互相说:“今天才算免除了横死。”前废帝年纪轻轻就有凶残的品性~内心不能温和平静~杀掉戴法兴以后~愈显荒谬糊涂~刘义恭、柳元景等人担忧恐惧~便与师伯等谋划废除皇帝~立刘义恭~日夜聚集在一起谋划~犹疑未决。事情被发觉~前废帝亲自率领宿卫兵出宫讨伐~先以诏令的名义召见柳元景~左右的人跑来报信~说宫中戒备情况反常~柳元景知道灾祸到了~整顿朝服乘上车子~应召出门。遇上弟弟车骑司马柳叔仁穿着军服~左右有壮士几十人~打算拒绝服从命令~柳元景苦苦制止他。等出了街巷~军士大批拥来~柳元景下车受死~表情十分安静~时年六十岁。 专题综合过关练(三) (时间:40分钟 满分: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钱易字希白。始~父倧嗣吴越王~为大将胡进思所废~而立其弟俶。俶归朝~群从悉补官~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易年十七~举进士~试崇政殿~三篇~日未中而就。言者恶其轻俊~特罢之。然自此以才藻知名。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太宗惊喜曰:“诚然~吾当自布衣召臵翰林。”值((盗起剑南~遂寝。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三。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召试中书~改光禄寺丞、通判蕲州。奏疏曰:“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近代以来~断人手足~钩背烙筋~身见白骨而犹视息~四体分落乃方绝命。以此示人~非平世事也~ [注]今四方长吏竞为残暴~婺州先断贼手足~然后斩之以闻。寿州巡检使磔贼于阛阓之中~其旁犹有盗物者。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帝嘉纳其言。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除秘书丞、通判信州。东封(( 泰山~献《殊祥录》~改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祀汾阴~幸亳州~命修《车驾所过图经》~献(( 《宋雅》一篇~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坐发国子监诸科非其人~降监颍州税。数月~召还。久之~判三司磨勘司。上言:“官物在籍~而三司移文釐正~或其数细微~辄历年不得报~徒扰州县。自今官钱百、穀斗、帛二尺以下~非欺绐者除之。”真宗雅眷词臣~其典掌诰命~((皆躬自柬拔。擢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累迁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儤直未满~卒。仁宗怜之~召其妻盛氏至禁中~赐以冠帔。 (选自《宋史?钱易传》,有删改) [注] 阛阓:市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B(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C(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D(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解析:选D 解答文言断句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尧放四罪而不言杀”意为“尧流放四个罪人而不说处死他们”~句意完整~其间不可断开~排除A、C。“古之肉刑者皆非死”中“非”表示判断~后面要有宾语~故排除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始设于唐朝,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B(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作为皇帝的称呼。文中的“景德”就是年号。 C(泰山,五岳之首,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D(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 解析:选B “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说法错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钱易自幼苦学,早年怀才不遇。首次参加科举考试时,钱易虽才识卓越,却被故意淘汰;后被苏易简举荐给太宗,又因盗贼兴起而未被起用。 B(钱易刚正不阿,敢于陈述己见。他认为在第二次科举中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有关官员压制所致,故上书直言进谏,真宗对此非常反感。 C(钱易知古鉴今,奏请废除酷刑。他认为当时各地酷刑之风太盛,如果一味施行酷刑,将无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真宗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D(钱易颇具文采,勤于政务。他多次进献文书,被皇帝提拔,负责起草诏书、查核案件等工作,后在任上连日值宿,不幸逝世。 解析:选B “直言进谏”错误~根据文意可知是隐含讽刺~此举不能证明其刚正不阿,且真宗反感的是他没有德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5分) 译文: (2)官物在籍,而三司移文釐正,或其数细微,辄历年不得报,徒扰州县。(5分) 译文: 答案:(1)如果严酷刑罚可以警诫民众,那么秦的天下,就不会有造反的百姓了。臣认为不合法令的刑罚,不能用来帮助治政,希望陛下加以废除。(得分点:“使”“诫”“惟”各1分~大意2分) (2)官府的东西登记在册,而三司移发公文考据订正,其中有的数量极小,就历年不能上报,白白地给州县增添麻烦。(得分点:“籍”“釐正”“徒”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钱易字希白。当初~他的父亲钱倧继承吴越王~被大将胡进思废除~而改立他的弟弟钱俶。钱俶归顺朝廷~族中兄弟子侄辈都补授了官职~钱易与兄长钱昆没有被录用~于是笃志读书。钱易十七岁时~考中进士。在崇政殿考试时~三篇文章~不到正午他就完成了。谏官厌恶他的文章轻巧飘逸~特意罢退他。但从此以才华辞藻闻名。太宗曾与苏易简论及唐代文人~感慨当时没有(像)李白(这样的才子)。苏易简说:“当今进士钱易~创作的歌、诗大概不在李白之下。”太宗惊喜地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应当把他从平民召来安臵在翰林院。”正遇到剑南盗贼兴起~这事就作罢了。真宗当太子时~在扇上画山水~正值钱易创作诗歌~对他非常欣赏。钱易第二次考中进士~在开封府应试第二。他自称应当是第一~被有关官员压制(才落得第二)~于是上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语意有所讥讽。真宗厌恶他没有德行~降他为第三名。第二年~位居第二名中第~补官濠州团练推官。被召入试于中书~改任光禄寺丞、蕲州通判。钱易上奏疏说:“尧流放四个罪人而不说处死他们~(以)那四人的凶恶残暴~尚且讨厌说杀戮~不是尧的仁的最高体现吗,古代的肉刑都不是死刑~尚 且被认为是暴虐。近代以来~砍断人的手脚~钩背烙筋~身体露出白骨还要看呼吸~四肢砍落方才绝命死去。让人看见这样的酷刑~不是太平之世的事。如今四方官员一个比一个残暴~婺州(官府)先砍断贼人手脚~然后斩首上报。寿州巡检使在市场中车裂贼人~那旁边还有偷盗东西的人。如果严酷刑罚可以警诫民众~那么秦的天下~就不会有造反的百姓了。臣认为不合法令的刑罚~不能用来帮助治政~希望陛下加以废除。”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景德年间~(钱易)考中贤良方正科~策对取入等第~任秘书丞、信州通判。(皇上)东封泰山时~他献上《殊祥录》~改任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祭祀于汾阴~皇帝到亳州~命他编撰《车驾所过图经》~献上《宋雅》一篇~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后)因举荐国子监各科人员不当而获罪~降职监管颍州税务。几个月后~召回朝廷。许久之后~任判三司磨勘司。他上书说:“官府的东西登记在册~而三司移发公文考据订正~其中有的数量极小~就历年不能上报~白白地给州县增添麻烦。从今以后~官府收支一百文钱、一斗谷、二尺帛以下的~没有欺骗的加以废除。”真宗一向眷顾文学侍从之臣~那掌管诰命之人~都要亲自选拔。提升钱易为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多次升迁至左司郎中~任翰林学士。连日值宿未满~去世。仁宗怜悯他~召他的妻子盛氏到宫中~赐给冠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伯父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儿。”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并不就。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 由是大相乖失。出为宣城太守~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 (( 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举北伐~淑侍坐从容曰:“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玉岱宗~今其时也。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 以当之。”淑憙为夸诞~每为时人所嘲。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淑与濬书曰:“闻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义士犹或非之。” 迁太子左卫率。元凶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流涕谓曰:“主上信谗~将见罪废。内省无过~不能受枉。明旦便当行大事~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还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徐起至车后~劭使登车~又辞不上。劭因命左右:“与手刃。”见杀于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劭即位~追赠太常。世祖即位~谥曰忠宪公。 (( (选自《宋书?袁淑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解析:选B 解答文言断句题的前提是要粗通大意~然后利用人名、地名、官职名、虚词、句式结构等进行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因问曰”的主语是刘劭~“曰”后是说话内容~故“因问曰”后应断开~排除C、D。“淑曰”后是袁淑说的话~“曰”后也应断开~排除A。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簿,官名。职责为掌管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封建时代如果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就必须离职守孝。 C(岱宗,即泰山。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名。因地处东部,又称东岳。 D(追赠,加封官职、勋位等,一般用于表扬对朝廷有重大贡献的生者或死者。 解析:选D “追赠”只针对死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袁淑少时有风度。少年时,他的伯父袁湛对家里人说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得到姑父王弘的赏识。 B(袁淑孤傲耿直。州里任命他为主簿等官职,他都不就任;姨表兄想让他归附自己,他也不以为意,为此两人关系失和。 C(袁淑敢于进谏。劝太祖攻打赵、魏,并劝太祖北伐成功之后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但太祖认为自己不能担此大任。 D(袁淑临危不惧。太子刘劭将要弑父篡位时威胁他,但他坚决拒绝,后来刘劭下令,趁他熟睡之际把他杀了。 解析:选D “趁他熟睡之际把他杀了”错~根据文意可知~袁淑是因“至车后”不肯上车而被杀。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5分) 译文: (2)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5分) 译文: 答案:(1)他不做分析文字的章节与句读的学问,而是广泛地涉猎,通晓多种知识,喜欢写文章,辞章文采刚健华美,纵横奔放,雄辩有力。(得分点:“章句”“属文”“遒”各1分~大意2分) (2)始兴王刘濬曾经将三万钱赠给袁淑,过了一夜又派人追回,说是送钱的人弄错了,想用这种办法戏弄袁淑。(得分点:“尝”“饷”“谬误”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袁淑~陈郡阳夏人~是丹阳尹袁豹的小儿子。少年时期就很有风度气概~他的伯父袁湛对家里人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到了十几岁~得到姑父王弘的赏识。他不做分析文字的章节与句读的学问~而是广泛地涉猎~通晓多种知识~喜欢写文章~辞章文采刚健华美~纵横奔放~雄辩有力。本州官府任命他为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他都没有就任。刘湛~是袁淑的姨表兄~他想让袁淑归附自己~但袁淑不把他放在心上~因而彼此大不相合。出任宣城太守~因遭逢母亲丧事而辞官。丧期完毕后~任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这年秋季~朝廷大举北伐~袁淑陪伴侍奉皇帝时不慌不忙地说:“(您)现今应当临视中岳~攻打赵、魏~到泰山封禅~现在正当时。我遇上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愿意献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着说:“这是盛德之事~我哪里可以担当,”袁淑喜欢说夸大虚妄、不合实际的话~常常被当时的人嘲笑。始兴王刘濬曾经将三万钱赠给袁淑~过了一夜又派人追回~说是送钱的人弄错了~想用这种办法戏弄袁淑。袁淑给刘濬写信说:“我从以前的文字记载中听说~七年当中~一次送给~一次又把它夺回去~即便是义士~也会遭受非议。” 袁淑调任太子左卫率。元凶刘劭将要弑君谋反~那天晚上袁淑当值~二更左右~刘劭召来袁淑和萧斌等人~流着泪对他们说:“主上听信谗言~要加罪于我并废除我。我自省并没有过错~不能受此冤枉。明天早上我就要办大事~希望你们能共同协助。”袁淑和萧斌二人一道说:“从古至今没有这样的事~希望您慎重考虑。”刘劭发怒变了脸色~手下都要动手。萧斌害怕了~就说:“我以往忝任东宫之职~服侍伺候您~常常想为您效力尽忠~何况现在情况如此紧迫~定当竭力听从您的号令。”袁淑斥责萧斌说:“你认为殿下真会这样做吗,殿下小时候曾得过风邪之症~现在可能是他的病又发作了。”刘劭更加生气了~于是问袁淑:“这事能不能成功,”袁淑说:“您处在不被怀疑的位臵上~哪里用得着担心不能成功,只是成功之后~会被天地所不容~大的祸患也会随即临头。希望您迅速停止此事。”刘劭手下的人抓住袁淑的衣领说:“这是什么样的事~怎么能停止:”袁淑出来回到省署~绕着床行走~到了四更才睡下。刘劭将要出动~已经和萧斌坐在同一辆车上~十分着急地呼唤袁淑~袁淑睡着始终不起来。刘劭在奉化门停车~不停催促他。他慢慢起来走到车后面~刘劭让他上车~他推辞不上。刘劭于是命令手下的人说:“杀死他。”袁淑被杀死在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刘劭即位后~追赠他为太常。世祖即位~赠他谥号为忠宪公。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 黄宗载~字厚夫~丰城人。洪武三十年进士。授行人。奉使四方~未尝受馈遗~累迁司正 。 永乐初~以荐为湖广按察司佥事。巨奸宿猾多谪戍铜鼓五开间阴持官吏短长宗载榜数其罪曰不改必臵之法众莫敢犯。武陵多戎籍~民家虑与为婚姻~徭赋将累己~男女至年四十尚不婚。宗载以理谕之~皆解悟~一时婚者三百余家。邻邑效之~其俗遂变。征诣文渊阁修《永乐大典》。书成~受赐还任。董造海运巨舰数十艘~事办而民不扰。车驾北征~征兵湖广~使者贪暴失期。宗载坐不举劾~谪杨青驿驿夫。 (( 寻起御史~出按交阯。时交阯新定~州县官多用两广、云南举人及岁贡生员之愿仕远方(((者~皆不善抚字。宗载因言:“有司率不称职。若俟九年黜陟~恐益废弛。请任二年以上者~(( 巡按御史及两司核实举按以闻。”帝是之。及归~行李萧然~不携交阯一物。尚书黄福语人曰:“吾居此久~所接御史多矣~惟宗载知大体。”丁祖母忧~起复~改詹事府丞。 洪熙元年~擢行在吏部侍郎。少师蹇义领部事~宗载一辅以正。宣德元年~奉命清军浙江。三年~督采木湖湘。英宗初~以侍郎罗汝敬巡抚陕西~坐事戴罪办事。汝敬妄引诏书复职~而吏部不言~为御史所劾~宗载及尚书郭琎俱下狱。未几~得释~迁南京吏部尚书。居九年~乞休。章四上~乃许。九年七月~卒于家~年七十九。宗载持廉守正~不矫不随~学(( 问文章俱负时望。公卿大夫齿德之盛~推宗载云。 (选自《明史?黄宗载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巨奸宿猾/多谪戍铜鼓/五开间/阴持官吏/短长宗载/榜数其罪/曰/不改必置之法/众莫敢犯 B(巨奸宿猾/多谪戍铜鼓/五开间/阴持官吏短长/宗载榜数其罪/曰/不改/必置之法/众莫敢犯 C(巨奸宿猾多/谪戍铜鼓/五开间/阴持官吏/短长宗载榜/数其罪曰/不改必置之/法众莫敢犯 D(巨奸宿猾多/谪戍铜鼓/五开间/阴持官吏短长/宗载榜数/其罪曰不改必置之法/众莫敢犯 解析:选B 解答断句题~要先通读语句~了解大意~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持”是动词~而“官吏短长”是一个偏正短语~作“持”的宾语~所以“短长”后应停顿~排除A、C。“其罪”是“数”的宾语~其间不可断开。故排除D~选择B。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举劾,官吏代表国家控告犯罪,负有纠举犯罪责任的官吏主动纠举犯罪,形成案件;也指列举罪状,加以弹劾。 B(岁贡生,明清时每年或二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称为 岁贡;如此录用的读书人便是“岁贡生”。 C(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可泛指官吏。 D(乞休,指的是中国古代官员基于某种原因向朝廷主动请求暂时停职休整的一种行为,与“挂冠”“致仕”相同。 解析:选D “乞休”并非指“暂时停职休整”而是指“自请辞去官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宗载先是被征召编修《永乐大典》有功,受到赏赐回到任上。但在驾车北征时却放纵士卒贪暴导致延误日期,被贬谪为杨青驿的驿夫。 B(交阯刚被平定时,州县官员中两广、云南的举人以及愿意到远方任官的岁贡生居多,他们不善于安抚百姓,于是黄宗载上书请求修正。 C(黄宗载为官清廉,奉命出使时不曾接受馈赠,从交阯回来时“行李萧然”。尚书黄福称赞他识大体。 D(因侍郎罗汝敬妄引诏书内容恢复原职,黄宗载被下狱,不久获释升为南京吏部尚书。后来他多次请求退休才被批准。 解析:选A “驾车北征”错~是皇帝北征~文中“车驾”一词指代皇帝,“贪暴导致延误日期”的是“使者”~黄宗载因未检举此事被贬谪。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董造海运巨舰数十艘,事办而民不扰。(5分) 译文: (2)宗载持廉守正,不矫不随,学问文章俱负时望。(5分) 译文: 答案:(1)他监督制造海运大船几十艘,事情办成了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2)黄宗载保持廉洁恪守正道,不假托不顺从,学问和文章在当时都享有声望。 [参考译文] 黄宗载~字厚夫~是丰城人。洪武三十年考中进士。被授予行人之职。他奉命出使各地~从没有接受过馈赠~多次升迁为司正。 永乐初年~因被推荐任湖广按察司佥事。大奸大恶之徒~多被贬戍守铜鼓、五开一带~暗中抓住官吏的短处进行要挟。黄宗载张榜历数他们的罪行~说:“如果不改~一定会依法处臵。”众人不敢再有触犯。武陵多军籍~寻常百姓家担心与他们结成婚姻~徭役赋税将牵累自己~所以男女到了四十岁还不婚嫁。黄宗载用道理劝说他们~他们都领悟了~一时间结婚的有三百多家。邻近县邑仿效他们~那里的风俗于是得以改变。皇上召他到文渊阁修《永乐大典》。书修成之后~他接受赏赐~回到任上。他监督制造海运大船几十艘~事情办成了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皇上北征时~从湖广征调士兵~奉命办事的人因贪婪凶暴而超过了规 定的期限。黄宗载犯了未列举罪状加以弹劾之罪~被贬为杨青驿驿夫。 不久起用他为御史~出京巡视交阯。当时交阯刚被平定~州县官员多由两广、云南的举人以及愿意到远方任官的岁贡生员出任~他们都不善于体恤安抚(百姓)。黄宗载因此说:“主管官员都不称职。如果等九年以后再决定官吏的升降~恐怕政事会更加荒废。请求对任职二年以上者~巡按御史和两司调查核实报告皇上。”皇上赞同他的意见。等他回来~行李简陋~未带交阯的一件东西。尚书黄福对别人说:“我在这住了那么久~所接待的御史有很多~只有黄宗载识大体。”遭逢祖母去世~守丧期满被重新起用~改任詹事府丞。 洪熙元年~升为行在吏部侍郎。少师蹇义兼管吏部事务~黄宗载都以正道辅助他。宣德元年~他奉命到浙江清理军队。三年~他到湖湘监督采集木材。英宗初年~在侍郎罗汝敬巡视陕西时~因事获罪戴罪办事。罗汝敬妄自引用诏书内容恢复原职~而吏部却不指出~被御史弹劾~黄宗载和尚书郭琎都被投进监狱。不久~获释~升为南京吏部尚书。过了九年~他请求辞去官职。四次上奏~才被批准。九年七月~他于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黄宗载保持廉洁恪守正道~不假托不顺从~学问和文章在当时都享有声望。公卿大夫中年高德劭的~首推黄宗载。
本文档为【2018年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1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9KB
软件:Word
页数:106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6-13
浏览量: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