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管理理念

学校管理理念

举报
开通vip

学校管理理念学校管理理念 第二章 学校管理理念 第一节 学校管理理念的概念和意义 一、理念及学校管理理念的概念阐释 理念是首先从西方产生和传播出来的一个概念。“理念”一词源于古希腊语(eidos),其原典涵义为“形相”、“形式”、“外观”、“通型”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最早提出“理念”并对其进行了阐发。他提出:“理念作为模型存在于自然之中”,“每个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思想(noe ma)”,“而所谓理念(eidos)正是思想想到的在一切情况下永远有着自身同一 [1(to auto)的那个单一的东...

学校管理理念
学校管理理念 第二章 学校管理理念 第一节 学校管理理念的概念和意义 一、理念及学校管理理念的概念阐释 理念是首先从西方产生和传播出来的一个概念。“理念”一词源于古希腊语(eidos),其原典涵义为“形相”、“形式”、“外观”、“通型”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最早提出“理念”并对其进行了阐发。他提出:“理念作为模型存在于自然之中”,“每个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思想(noe ma)”,“而所谓理念(eidos)正是思想想到的在一切情况下永远有着自身同一 [1(to auto)的那个单一的东西”。柏拉图(Plato)在苏格拉底对“理念”阐释的基础上,建立了其以理念为核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理念”是永恒的精神实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个别事物只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人应当通过理性,把纷然杂陈的感知觉 [2]集纳成一个统一体,从而认识理念”;而“最普遍的理念是相通的”。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作为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与诸多事物的“本性”、“本质”、“本体”相通的并通过对“纷然杂陈的感知觉”进行理性分析而“集纳”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含义较广的上位概念,是一种非物质的观念实体。而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Immanuel Kant)说:“理念,我是指其对象不能在任何经验中表现出来的那些必然的概念来说的”,“是指从知性产生而超越经验可能性的‘纯粹理性的概念’”。他指出:“理念也包含在理性的性质中”,“理性在它本身里也含有理念的根据”, [3]而且“它是理念的源泉”。德国哲学家黑格尔(Hegel)是西方古代哲学史上对“理念”论述最集中、最详尽的哲学家。他认为:“理念并不是形式的思维,而是思维的特有规定和规律自身发展而成的全体”,“因此理念也就是真理,并且惟有理念才是真理。”“理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他进一步指出:“理念自身就是辩证法,在这种辩证过程里,理念永远在那里区别并分离开同一与差别、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灵魂与肉体,只有这样,理念才是永恒的创造、永恒的生命和永恒的精神。”因此,“理念本质上是一个过程。„„理念的统一是思维、 主观性和无限性。”黑格尔反对“把理念仅仅看作一个理念,即意见中的观念或表象”,而主张视 [4]为一个“观念性的理念总体”。 中国最早运用“理念”一词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他在其《史观》一文中写道:“至于〔历史进展〕动因何在,则又言人人殊„„或曰,在精神,如圣神、德化、理念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使用“理念”一词的是著名散文家秦牧。他在其《拓成功的新路开一代的诗风》一文中写道:“形象思维,就是说对于要描绘的事物,脑子里有一系列具体鲜明的形象,而不 [5]是模糊的概念,更不是抽象的理念。”李大钊把“理念”与圣神、德化并提,视为一种至真至善的心灵境界或精神力量。而秦牧则把“理念”看作是与形象思维相对应的抽象思维活动。1999年版的《辞海》对“观念”的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第二种解释是观念“译自希腊语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参见‘表象’)。它在西方各派哲学中有不同的含义。”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种认识:“理念”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上的上位性、综合性结构的哲学概念,是主观(认知、观念)见之于客观(规律、存在)的科学反映,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观点的抽象概括,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简言之,所谓“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 学校管理理念是哲学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延伸和扩展,是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目前,学校管理理念频频成为学校管理研究的流行词汇,但现有的学校管理学教材、著作很少有专门的章节论述学校管理理念,更很难看到明确的学校管理理念的概念界定。查询了现有的《教育大词典》、《教育管理大词典》等都没有发现“学校管理理念”的词条。已发表的有关学校管理理念的论文不多,大都是以工作总结的形式对现有学校管理实践活动进行归纳,提出学校管理理念,它更多的是实然状态下的学校管理方式、方法、管理观念的集合,缺乏应然状态的理想、追求研究,也就缺乏理念本身多所具有的魅力。仅有谢霞飞、郭小聪明确提出了管理理念和高校管理理念的概念,他们认为:所谓管理理念,是指人们对管理的权力分配、管理职能的配置、权力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的总和。高校管理理念,就是人们对高校管理中管理权力的分配和限制、权力资源的配置、不同权力 [6]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总的看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学校管理理念是指人们对于学校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管理思想观念和管理哲学观点,是学校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学校管理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学校管理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学校管理理念是对现实学校管理的客观反映的概括和综合,是立足于学校管理实践的应然状态而作的一种整体把握,学校管理理念变革与创新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它又反映了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学校管理者的理想追求,因此,学校管理理念又要超越“应然状态”走向“实然状态”。由于学校管理理念形成的基础——学校管理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学校管理理念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等特征。建立在学校管理实践和学校管理规律基础之上的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作为一种“远见卓识”,反映了学校管理的本质和时代特征,蕴涵着学校管理发展的思想,是指导学校管理实践、引导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行为的理想和观念。 二、学校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 人性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始终是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的哲学基础。每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从对人性的一定假设或看法出发而提出来的。各种管理理论的区别,也来自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对人性的看法影响着他的管理观点和对管理行为的选择。 (一)几种人性假设 1.“工具人”假设。这是前管理学阶段对人的基本看法。认为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作为管理对象的人象机械一样去动作。这种观点将作为管理者的人和作为被管理者的人完全对立起来。前者是主动的、起支配作用的,后者是被动的、是按照管理者的指令操作以实现管理目的的生产工具。 2.“经济人”假设。这是早期管理学阶段对人的基本看法。认为人在生产劳动中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机械,人的活动是由经济的动机驱使的。被管理者和管理者都受经济动机的支配,因而他们的目标也就有共同之处:工人追求的是高工资,资本家追求的是高利润。管理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满足人的经 济需要。 3.“社会人”假设。认为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处在人群关系之中,都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渴望成为集体中的一员,这种社会需要对人的作用比经济需要更大。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被管理者的社会心理满足,而不是经济上的满足。所以,管理的重点不在于满足人的经济需要,而在于改善人群关系,满足人的社会心理需要。 4.“复杂人”假设。这是现代管理理论对人的基本看法。认为人是复杂的,每个人都具有许多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因此,有效的管理必须根据不同的工作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和选用恰当的人,对不同需要和动机的人必须安排不同的工作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 5.“决策人”假设。这也是现代管理学理论对人的基本看法。认为人都是具有意志自由的能动的决策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意志,都有通过选择而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愿意承担一定的责任,人的决策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因此,管理不仅在于尽力满足人的经济和社会的需要,激发人的工作动机,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吸收员工参与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学校管理理念应选择的人性假设 上述五种人性假设中,前三种都不宜作为学校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第一种假设违背了科学,注定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第二种假设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反映了个人的经济要求和物质需要。无疑人的这种需要是客观的、基本的,对激发人的工作动机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条件下,经济需要更是基本的需要。因此,“经济人”假设,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和一定的范围内有其适应性。但将人性归结为经济性,显然是片面的,因而在实践中也是难以完全奏效的。第三种假设看到了人不仅具有物质的需要,而且具有更高级的安全的、社交的需要。比之“经济人”假设,这种认识深入了一步。因此这种观点对管理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社会人”的观点仅仅强调个人对群体的心理依赖,忽视了更高层次上的主体的创造性力量,因而这种观点在实践中也是有局限性的。只有第四、五种假设适宜作为学校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第四种假设提倡采取一种灵活的因人因事而异的随机制宜的权变方法,较之其他观点更接近于人的现实,更符合人的实际表现,因而也更深刻、更全面。第五种假设既承认经济需要、社会需要的作用,又承认个人是具有自主性和个性的决策者,它看到了人的自我实现这种更高层次的需要。这种观点对管理实践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三、学校管理理念的意义 没有理念指引的学校管理实践,是一种“盲”;而缺乏实践的学校管理理念,则是一种“空”。如果没有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学校的管理目标必然是片面的,管理行为必然是盲目的,学校的发展是被动的缓慢的。学校管理理念超越学校管理的实然状态而指向应然状态,会对学校管理行为产生一种超越自身、跨越现实的功能,产生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就会只局限于当时的条件或眼前的利益,受到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和摆布,使学校管理行为呈现出短期性、局部性、离散性。若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实践就会因教育决策的随意性、主观性而顾此失彼,从而导致学校管理活动出现偏颇或失误,进而影响学校管理目标的达成。学校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学校管理理念影响学校管理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管理效率。 现代学校管理是一个由人、财、物和时间、空间、信息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其中人是最重要的,管理效率的取得,必须依靠人对这些管理要素的合理组合,而管理要素的合理组合又要求管理者具有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人的管理理念是否合理,对于人的管理行为对组织管理资源的分配、管理要素的组合有着重大的影响,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管理效率的实现。一般来说,学校管理者管理理念清晰、科学、合理,他对人、财、物、信息等管理对象就能够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充分发挥管理对象的作用;如果人的管理理念不合理不科学,那么他对人、财、物、信息等管理对象的组合就难以达到合理、优化的状态,如果学校对管理活动认识不清,管理行为就会出现偏差,决策就有可能出现差错,从而影响学校目标的达成,浪费学校管理的资源,降低学校管理的效率。 2、学校管理理念引导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管理者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在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总是在一定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发出的。学校管理者所形成的管理理念是管理主题主体对学校管理活动认识的客观反映,体现了管理者对管理资源,特别是人的属性的认识和对各种资源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程度的不同认识,这些不同认识将潜意识地指导管理者的具体管理实践行为。在物本管理理念下的学校管理者重视物质资源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把人看成物质设备和制度的附属品,强调物质激励;而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的学校管理者重视人的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尊重人,满足人的多种需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学校管理者必须以能本管理理念为指导,重视学 校成员的能力提高和自我发展。 3、理念治校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 回顾20年来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我们发现学校管理走过了一个经验治校-——理论治校—— 理念治校的过程。我国现在处于理论治校和依法治校不成熟不完善的阶段,又是理念依法治校—— 治校的初始阶段。理念治校就是利用学校全体成员都认同的理念来引领学校的管理行为,提升学校整体文化素养,使学校管理向文化管理、柔性管理过渡,是对人本管理的升华。学校管理理念是治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校管理活动的纲领性思想,提升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统一全体员工的学校管理理念可以为理念治校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提升学校管理的境界。 ][1]颜一.流变、理念与实体——希腊本体论的三个方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93-94. 第二节 学校管理理念的演变 一、物本管理 西方第一代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经济人”的概念最早由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人的全部需要在于经济利益。人都是仅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存在。因而从人事管理的角度讲,只要不断地给人以经济利益方面的刺激,就能达到预定的目的。 “经济人”又称实利人或唯利人。它是假设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的一种人性理论。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1)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人就会逃避工作;(2)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能迫使他为组织目标去工作;(3)一般人宁愿受人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野心,对安全需要高于一切;(4)人是非理性的,本质上不能自律,易受他人影响;(5)一般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而工作, 只有金钱和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工作。这种人性假设条件下的所采用的是任务型的管理方式。即(1)管理工作的特点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不是考虑人的感情。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组织、指导和监督;(2)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一般员工无关。员工的任务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3)在奖励制度上,主要依靠金钱来激励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予以严惩;(4)以权力和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和引导员工。基于这种认识,当时的管理注重实行物本管理。这种管理的特点是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把人当做工具,当做物来管理;人被当做机器附属物,要人去适应机器;对人主要实行物质激励和金钱激励。 泰勒管理模式就是“物本管理”的代表,它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而企业的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把“经济人”思想创造性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产生了著名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泰勒把管理部门和工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看成是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一场“精神”革命。怎样建立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实现这场“精神革命”,唯一的途径就是实施他发明的一项刺激性极强的工资分配制度——差别工资制。凡能够完成和超额完成定额者,按高工资率支付工资,这就是他的“胡萝卜”;凡未能完成或者未完成定额者,按低工资率支付工资直至给予惩罚和解雇,这就是他的“大棒”。泰勒认为,实行这种办法,就使雇主关心降低成本、工人关心提高工资的两个不同目标,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得到了统一。 物本管理理念下的学校管理缺乏人的气息,学校活动缺乏生机和活力,学校中占据显著位置的是层级分明的管理体系、刚性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和管理机构、齐全的管理设施以及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活动,人仅仅为物的作用的发挥提供支持和配合,人是机器和制度的附属品,对人的激励更多的是物质的激励,缺乏响应的文化激励和目标激励,领导者多是一种专制的管理方式,学校的所有活动都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物质功效为目标,学校内部是一种淡漠的人际氛围,个人更多地为满足生活而工作,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管理中更多地强调教师为了学校和教育的实现应奉献自身的能量,而很少把学校视为教师生活与发展的地方,教师的人际需要和情感需要被物质奖赏所取代。虽然这种管理方式能够维持学校正常的管理活动,达成学校管理目标,但就长远来说,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持续提高,不利于组织成员的发展。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管理理念必须由“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理念转变。 二、人本管理 西方管理理论第二代,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社会生产率的大提高,以及生产日益社会化,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相继出现。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不同程度上都对物本管理提出了批判。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的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理论。 社会人也称为社交人,它是假设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物质利益固然可以受到鼓午,但不能忽视人是高级的社会动物,与周围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很大影响的一种人性理论。“社会人假设”主要包括以下观点:(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要素;(2)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使工作丧失了许多的内在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现在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会关系里寻找回来;(3)跟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职工们更容易对同级同事组成的群体的社交因素做出反应;(4)职工们对管理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当视主管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其核心思想是,驱使人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是社会、心理需要,人们追求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本管理理论有三种表现形式:人群关系学、行为科学、以人为本理论。(一)梅奥创立的“人群关系学"揭开了现代人本管理的帷幕,他认为:工人获得集体的承认和安全比物质刺激更重要,影响工人积极性的还有工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工人社会地位低下,其积极性、创造性就发挥不出来。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梅奥提出:(1)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任务,而应把重点放在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上;(2)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传统的管理职能,更应重视人际关系,要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感;(3)主张集体奖,不主张个人奖;(4)管理人员应在员工和当局之间起沟通联络作用;(5)实行参与式管理,吸引员工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企业决策的探讨等。(二)20世纪40年代,人群关系学导致“行为科学"的产生。行为科学主张: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促进人们自觉、自愿发挥力量来达到组织目标。它重视人的因素、人的外在关系行为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三)20世纪80年代,美、日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美、日比较管理研究热潮,从而人们认识到:管理模式的背后是文化差异,文化对管理有重要作用,企业不仅仅是经济组织,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产和企业主体;据此,采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方式。它是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对物的管理,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 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和理念,它强调的是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进而强调要围绕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管理活动,在管理中注重调动员工参与决策的积 极性。人本管理的思想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第一,人是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是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在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系统的主体。离开了人,管理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第二、在诸多管理要素中,人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重要。管理的三大基本要素是人、物与环境。在这三大要素中,以人为中心,构成了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物要靠人去使用,环境要靠人去适应和改变,没有人的要素作用,其他要素就活动不起来,管理系统就不能运作。因此重视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因素,是推动管理工作发展的动力。第三,现代管理必须以做好人的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推动管理活动的关键力量。这就决定了管理工作成效的决定因素之一,是人本管理的关键。 三、能本管理 在现代西方社会,人们对物质享受的兴趣趋淡,而对自身创造能力的关注程度则日益加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即按照自身的兴趣、能力从工作中取得成就),正成为西方人追求的重要目标。面对人类为实现现代工业文明而付出的沉重代价,许多西方学者开始从人性和文化价值观上思考人的发展问题,期望通过“人的革命”来推动人的“自我实现”,以此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把人塑造成既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又能在自我实现中得以升华的“能力人”。因此,是以“能力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这也将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代。 “能力人”假设认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关注人的创造能力,强调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智力,挖掘人的潜力,把人塑造成能力人。“能力人”假设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以能力的充分发挥和不断提高为人的首要价值追求。在其他价值追求与其发生冲突时,个人愿意牺牲其他价值追求来保证提高能力这一首要价值追求的实现,个人不惜牺牲其他利益来促进提高能力这一首要价值追求的实现。(2)个人把为组织和为社会发挥能力作为其基本道德,个人有着为组织和社会贡献能力的强烈愿意,在发挥自身能力为组织和社会做贡献中获得满足。(3)为个人提高能力和充分发挥能力创造条件,是对个人最主要的激励手段,这一激励手段对个人最具有激励作用。由于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假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建立在人性假设理论基础之上的人类管理理念理应相应变化。这就是说,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类管理理念必须充分反映能力人假设的要求,必须充分体现能力在人类管理理念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这里的能力,按其内在结构是由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及创新能力所构成的。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和结果,智力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应用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力、技能为基础的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样,由知识到智力再到技能最后到实践及创新能力,实际上呈现为一种由认识能力到改造能力、由底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过程。能本管理主要包括四层含义:(1)把能力作为管理的首要对象。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指为组织发展所需要的能力,这不同于笼统地把抽象的“人”作为管理对象的人本管理。(2)把以能力本位作为管理理念。即把能力作为管理的根本出发点,看作是管理的决定性因素。(3)把能力作为具有终极意义的管理价值目标。提高和发挥能力就能够成为管理追求的最终目标,就能够成为评价管理绩效的最后指标。(4)把提高和发挥能力作为主要激励手段。改变传统管理的激励方式,主要依靠为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发挥创造良好环境作为激励手段。 管理理念是支撑组织运作和发展的核心文化精神,是组织文化的深层价值观。能本管理的理念是以能力为本。具体来说,(1)它对文化价值观建设的要义是,现代形态的文化价值观,是建立在能力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要以能力价值观为主导来支撑和统摄其他价值观(如利益、效率、个性、主体性、自由、平等、民主、创新等),而且当“权位”“人情”“关系”“金钱”“年资”“门第”“血统”同“能力”发生冲突时,应让位于能力;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人生的一切变革,一切活动首先应围绕如何充分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人要依靠能力来改变环境,依靠能力立足,并实现个人价值,依靠能力来为社会而工作;在对组织和成员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奖惩时,应首先看其能力发挥及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状况。(2)它对组织和成员之间关系的要求是,组织既倡导每个人要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创造能力,为组织、国家、社会以及人民多做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也要求组织为每个人能力的充分正确发挥体统相对平等的舞台、机会和条件,还要求把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岗位技能的提高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使组织和成员形成一个责、权、利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且杂其中都有一种危机感、责任感、主体感和成就感,从而促进个人和组织共同发展。(3)它对组织的特征、形态和目标的要求是,努力消除“人情关系”“权本位”和“钱本位”在组织中的消极影响,积极营造一个“能力型组织”极其运行机制,使组织的制度、体制、管理、运行机制、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策等等,都要围绕有利于充分正确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来设计、运作;努力消除维持型组织,创造一个创造型组织,逐步实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努力消除经验型组织,将组织改造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即从组织结构、形态和制度设计 和组织成员的理念、价值观、态度、心理、思维和行为,都应具有强烈的自我组织、自我调整、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使成员具有主动地驾驭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并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而这些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教育和培训,在其成员在组织中得到“终身学习”和“持续培训”。因此,组织应建立科学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还要逐步消除形式型组织,建立一个实效型组织,使组织注重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力图增强组织的实力和活力。(4)它对组织成员的要求是,各尽其潜,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尽其长,各尽其用,通过自觉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和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工作实绩来确证自己的能力。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显露出它的局限之处:未把人的实践及创新能力这一人性的根本内容突显出来;未具体深入揭示以人为本的立足点首先是以人的能力为本;未看到人的能力在确立和实现人的主体性及其价值中的基础地位,因而未认识到只有以人的能力为本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未认识到以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人力资本的价值;未认识当代我国社会现实最需要的、但又最缺乏的,是人的能力的充分正确发挥。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人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一人的核心本质将突显出来,以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人力资本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首要应当以人的能力为本,应当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提升和落实到以人的能力为本的层次。因而,以人的能力为本是更高层次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能本管理也是更高阶段,更高层次和更高意义上的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新发展。 能本管理的实质是“以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核心,提倡能力本位和以能力为核心的管理价值观”。要搞好能本管理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建立“培能”机制。?帮训管理:请专家会诊开方子;搞对外展示搭台子;鼓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传授,带弟子;把好苗子推上第一线,压担子。为教师创设良好的竞技环境,促进和谐竞争。可以通过开展教学基本功、业务创新、科研公关等竞赛活动,来激发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就管理。鼓励教师建功立业,寻找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道路。对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分发挥其典型引路作用。?激励管理。满足教师多方面的层次需要,充分发挥其多方面的潜能。 (2)建立“用能”机制。实施能本管理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竞争机制。要以岗定能,量能录用,不拘一格用能人;人尽其能,一人多岗精用人,能岗两宜;作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3)建立激能机制。能本管理的出发点是让被管理者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就必须建立符合能本管理原则的“潜能”机制。让能者光荣。对能力突出,实绩显著的教师,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开展学典型的活动。让能者有为。学校要为能力突出的教师创造机会,提供舞台,让其一试身手,展示才华。让能者有位。学校对能力突出的教师,要放手使用,提供使用合适的位置、权力和充分的信任,让他们在心情舒畅、充满自信的心态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让能者多酬。通过校内市场机制对奖金分配的调节、结构工资的倾斜,让能者多劳多得。 第三节 学校管理理念的类型 随着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而学校管理理念在一般管理理念的变革之下,还与教育理念的变革紧密相连。根据不同的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的功能的价值的不同,我们把现代学校管理活动中典型的管理理念分为基础性管理理念和增效性管理理念。基础性管理理念是学校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的理念。这些理念的实践可保证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和管理目标的达成,使学校管理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层级管理理念、制度管理理念、计划管理理念和量化管理理念;增效性管理理念的主要功能是在坚持学校基础性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校管理实效,使学校的管理成效有一个明显的实质性进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主要包括人本管理理念、民主管理理念、开放管理理念、文化管理理念、知识管理理念和校本管理理念。 一、基础性管理 1、层级管理 学校层级管理就是指在管理活动中要明确各个职位的责、权、利,体现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按组织程序在学校内部实现统一的管理。这一理念主要来源于古典组织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强调要有明确的指挥系统,即组织中要有一条自上而下的明确的权力等级体系,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服从来自上级的指挥。同时还提倡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正如古典管理理论的代 表任务之一厄威克所说:“要求某个团体或个人对某项活动负责,却不委任它或他们担负那项责任所必须的权力,这显然是不恰当和不公正的。各级层次上的权利和责任应是连在一起的、对等的,这对工作顺利尤为重要。[9]把古典管理理论应用于学校管理之中,我们会发现,学校可看作一个受强有力的中心控制的、以等级关系连接的金字塔形组织。如学校中有教不同学科的教师,有行政领导人员,有教学辅助人员,总务后勤人员等;学校中有自上而下的较为固定的权利等级体系,如校长领导教学主任,教导主任领导教研主任,教研组长领导本组教师等。因此我们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应注意保持权利和责任的一致性,不仅要赋予校长较大的行政管理权,而且还要校长承担一定的责任,并注重对校长的工作业绩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脱离了责任约束,必然导致权利和权力的滥用。在强调不同层次的人员的权利和责任的同时,还要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力,没有权利作保障,责任与权利的履行就成为一句空话。要做到责、权、利相一致。 学校实施层级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各岗位的责、权、利。要通过制定响应的规章制度,使各职位的责任、权利和权力都明确化和规范化,避免模糊不清,减少必要的冲突和纠纷;其次要避免多头领导、越级指挥、越权处事的现象,这就要求组织坚持“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的原则,使一个下属人员只能接受一个人的命令,学校全部活动只能有一个领导人和一份 工作计划 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同时要求学校通过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与纪律来保障这一原则的实现;再次要确立分工不分家的整体合作意识,学校管理活动中,每个人由于组织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会处于不同的位置,承担不同的具体责任,但整个管理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各部分有机协调,才能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要树立整体合作意识,在竞争中促效率,在合作中求发展;最后要充分信任下属,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校领导者不仅要给下属布置任务,还需要给下属完成任务尽可能提供帮助和指导,协助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要主要满足下属的合理需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制度管理 学校制度管理是指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根据国家和有关法规,以及学校自身实际由学校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对学校组织内部的各种关系进行调解,约束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实行按章办事,依规治校。其理论来源是古典管理理论。韦伯的科层制强调利用组织制度的科学化和体系化来提高组织的效率,他主张建立系统的组织制度,运用制度来管理。在科层制的影响下,学校组织严重地 [10]依赖运用一般规则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提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确保完成任务的一致性。 “没有规矩,不成 方圆”。学校规章制度是师生员工日常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人文管理的基础,对形成个人的自律习惯,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以条文的形式,对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作出的规定。学校若没有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无从谈起。现在学校中有各种各样的管理规章制度,如学生守则、教师聘用合同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等,一些学校还将这些制度汇编成册,人手一册。可见,制度管理已成为现在学校管理的基本理念。制度管理可以使学校管理规范化,可以简化管理过程中的复杂关系,可以解放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学校制度管理首先应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制度的出台要合法合理、符合程序要求。学校制度管理要坚持“民主”与“科学”的原则。民主要求学校制度要接受公众的意见,要通过学校公议方式制订出来,并且不仅有师生员工都要遵守的制度规范,还有校长行使权力的制度规范;科学要求制度规范必须好似通过对学校各种活动的客观分析制订出来的,对学校各项管理活动具有规范和引导价值。制度规范作为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对个人自由意志与活动空间的一种约束。在任何一个集体中,个人行为若不受到一定约束,意味着对集体和其他人自由意志与活动空间的侵犯;反之,个人行为若不致造成对集体与他人自由的侵犯,这种个人行为就不该受到约束。这就是管理规范的合理限度。过于密集的常规,就可能包括对个人无害行为的约束。有道是“强人之所不能,虽令不劝;禁人之所必犯,虽罚必违”。[11]过于琐细,过于密集的规矩,不啻是对规范管理本身的否定。其次制度面前要人人平等,不能朝令夕改。其次注意制度的覆盖面,使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在相应的制度的管理之下。制度管理的合理性,在于它作为“客观的管理”,蕴涵着某种平等精神,是通过人对“事”的管理实施人对“人”的管理(对事不对人),代替个人之间的直接管理与监督,从而使被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家长制时代的隶属关系,使被管理者保持人格,管理者不再是“一家之长”。问题是任何管理规范要具有普遍实用性,不能不带有脱离其调整对象的抽象性,而经常发生的事件是具体的。即使是同类事件,往往原因各异,当事人处境各不相同,故用一条死规矩衡量不同的人和事,也就不尽合理,甚至不通人情。严格的规范管理,只认规范,不讲人情,或者说规矩重于人情,它也就成为不通人情的“冷面”管理。最后要加强教职工包括学生,对制定制度、实施制度的参与性。建立执行规章制度的监督机制,赋予制度以人性和教育性。学校管理既要注重组织体制和规章制度的建设,更要注重教育管理的人文意蕴。由于每一规章制度都涉及到每一行为主体的利益所在,因此要建立被每个人所接受的规章制度本身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以说离开了人文精神,任何一项规章制度的出台都是极其困难的。所以,要在依法、高效、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管理的机制。 3、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根据一定的目标和现实的客观条件,对学校的未来工作进行有目的的科学地规划安排。这一理念来源于古典管理理论。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计划的意思是研究未来并安排好操作性计划。“管理应当预见未来”。虽然预见性不是管理的全部,但至少也是其中一个基本的部分。学校工作中的计划管理是学校整体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有利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展开,是提高学校管理活动效率的基础。学校实施计划管理首先应充分考虑计划的整体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时效性。整体性强调在学校管理工作总计划之外还应制定各部门、各项日常工作的具体工作计划,并且使这些计划有机协调形成一个整体。针对性主要是指计划应针对学校面临的困难和应急需解决的问题。可行性强调计划的制定要考虑计划实现的可能性,特别是要关注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发展机遇和可能面临的挑战等并能提出具体的计划实现措施等。时效性强调计划要在适当的时候立即实施,注意计划对一定时间和条件内的管理活动的预见意义;其次要发动全体教职工参与计划的讨论并建立计划的执行与反馈机制。任何完美可行的计划如果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不能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真正实施,这样的计划只能成为泡影,为此,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计划的制订并得到他们对计划的认同与支持,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建立起有效的计划执行与反馈机制;最后要保持计划的灵活性,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计划。计划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管理活动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化,响应的计划也应发生改变,必须与当时的管理环境相一致、相协调。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具有审时度势的眼光,善于变革的勇气,能有效的把计划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4、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对学校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以保证学校管理取得最优化成效的一种方法。这一管理方法已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这一理念来源于泰勒,发展于数量学派,都强调实证方法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泰勒的科学管理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制订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后来的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程序、概念、符号和模型的演习。这个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 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答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通过数学模型这一手段,可以把管理问题的基本关系表示出来,而且在需要确定目标的时候,这种模型能够把最优化的目标表现出来。现在的学校管理,除了用定性的方法对学校管理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以外,更需要对学校管理进行量化管理,从而达到最佳的管理效能。如需要对学校的管理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资源,对学校投入和产出进行数量化的统计,实施成本管理。 学校在运用量化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如下问题:1、充分认识它应用于学校管理的局限性,由于学校管理的教育特殊性,并不是学校管理活动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来实现,必须考虑教育效果实现的滞后性和群体性,要把定性管理与量化管理有机结合;2、要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案。在学校管理中实施量化管理,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进行量化的标准和手段要合理,不一定追求科学、客观,主观认同就是合理的,只有合理的量化结果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才能产生激励效果,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否则就会形成矛盾和冲突,造成管理低效;3、强化思想教育工作,不要简单地应用量化管理。学校管理是为教书育人服务的,学校有些管理活动明显不同于企业生产管理,不能一味地采用量化管理,把学生的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都统统量化,就会造成管理混乱,违背教育活动规律。必须结合思想政治工作,把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有机结合,体现人性关怀。4、运用量化管理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指标的制定要体现出对教职工的激励,?数量指标的制定要体现出对教职员工的尊重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士为知己者死”就充分体现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大。“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因此,必须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他们的合理需要。?指标的制定要体现出对教职员工一视同仁的平等精神。 二、增效性管理 1、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与“物化管理”相对应的概念。有的学者将人本管理概括为“3P”管理,即从管理对象角度看,是(人的管理);从管理主体角度看是(依靠人的管理);从管理目的角度看,是(为了人的管理)。也有学者将人本管理分为五个层次: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统而言之,人本管理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管理的最重要资源,尊重人的价值,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管理。人本管理的时代含义应当包括两个层次:人本管理的第一层次涵义,通过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以及 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和创造性的核心思想,而将资源中的人回归到人;第二层次涵义即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追求组织的高效运转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以此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的目的,使人获得超越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这才是人本管理应有的哲学涵义和理想境界。 实施人本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本质要求。学校管理是一种用人以治事的活动,只不过人的特点、事的性质不同而已。学校中的“人”是有知识、有修养的教师群体和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学校中的“事”就是教育人、培养人,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管理就是用好教职工以完成教书育人的一种活动。(阎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6页)。因此,人不应仅仅成为学校管理的手段,发展人应成为学校的终极目标。学校一切管理工作都应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的指导思想。 学校实施人本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要摆正人与物在学校发展中的位置。应把人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性资源予以充分利用和发掘,要为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充分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使教职工能在舒适和谐的学校环境中愉快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是情感的动物,实施人本管理,不应忽略对情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应注重情感的维系和沟通,通过多种形式满足教职工的情感需要,培养他们对学校的忠诚度、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真心实意地为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能量。最后,还需要充分的发展人。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一切管理活动都应服务于教学工作。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的基础和保证,因此,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学校人本管理的根本要求。 第四节 学校管理理念的变化与创新 一、21世纪学校管理面临的挑战5 1、学校管理是在动态环境下的主体创新活动 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预测、计划、组织、命令、协调和控制,管理的对象是一个静态的、可以控制的封闭系统,在系统内部,管理者依靠自己的职务、权力和责任对管理对象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管理。这一管理理念至今对我国的管理学界和学校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事实是,它忽略了环境的复杂性和可变性、任务的特殊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学校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管理者不能仅注重有形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视无形资源的价值。于是动态管理、情境管理和权变管理的理论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学校管理者的广泛认同,信息也成为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管理者根据信息及信息的变化来对有限的办学资源进行组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学校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学校管理的成败与对环境的认识和对条件的利用有关,学校的办学资源也都是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之中,它是由无数的变量所组成的。学校组织也由它组织的状态演变为自组织的状态,学校管理者就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他要对学校发展的四类变量进行研究。(如图) O机遇 T威胁 S优势 W劣势 图 SWOT模式图示 S代表一所学校的优势,W代表学校目前的劣势,O代表机遇,T代表面临的威胁。学校管理者就是要在研究和分析上述四类变量的基础上,提出治理学校的方案和措施的。这种方案和措施绝不能简单地抄袭和模仿别人。因为“成功的经验是不能移植的,”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的。 2、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就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道德传递给下一代,使他们的身心 得到发展,成为老一代所期望的人。实际上,这是一种面向过去的教育价值观,这种教育观念已经统治了人类教育长达千年之久。有学者认为:“过去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未来的成功,过去为你赢得成 [18]功的方程式,甚至可能会给你的明天带来失败。”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现象的出现,使教育必须面向未来。过去的知识和现在的知识都不可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现在所处的21世纪正经历知识经济时代的变革。据说今天一个人一年的信息接受量相当于17世纪英国一个农场主17年阅读量的总和。今天知识淘汰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一个人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将很快就会被淘汰。如果说,人的一生需要的知识总量为100的话,有专家预测:2020年的知识总量将是现在的 [19]3至4倍;而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总量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那么学校教育期间(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所能够给予他们的只不过是20%,其余80%的知识要考继续教育来获得。所以学生在校其学校所给予他们的,对其一生来说应该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对于人的未来而言,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呢,那就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做人的知识和能力。教育的重点是开发人脑资源,使学生聪明地学习,聪明地做。 3、创新性学习 在人类历史上,长期以来维持型的学习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学习的目的只在于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而这些又都是一些固定的见解、方法和规则;学习的目的只是适应现存的环境和条件,应付已知的、重复发生的情境,一旦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学习者总是从以往的知识、经验汇总寻找答案。这种学习只是为了维持现存的制度和现存的生活方式。而未来需要的学习是创新性的学习。创新性学习要求在时间上能预见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在空间上能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这是针对人类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问题和变化的情境,但人类的学习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而提出来的。创新性学习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预见性,一是参与性。预见性的意义在于选择期望事件,并为它的发生创造条件,在复杂事物面前创造各种新的变通方法和对未来负责。参与性是要求学习者自愿采纳于,在参与过程中需要彼此理解、认同和重新构建系统。这两个特点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4、学校基本建设是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学校组织的学习化 学校的基本建设可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大部分。硬件建设就是指校舍建设(包括教学设备、实验室、图书馆、校园网)、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手段现代化建设,在高等学校还包括教材建设等;软件建设包括教育观念、校风、学风、信息环境的建设以及规章制度、传统习惯的建设。在信 息时代,软管理比硬管理更为重要。软管理就是指观念的管理、信息的管理和关系的管理。学校管理就是要把软管理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实体之中。学校组织的学习化就是指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它具有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甚至重新塑造自我的能力和机制。没有学习能力的组织就必然会“老化”,并将最终使自己走向衰败。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强化学习的机制和功能,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 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虽然它目前还不能代替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但它的潜在能量却大大超过课堂教学。有专家指出,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其优越性具体体现在:1)网络是巨大的教学资源库,学生在网络上可以获得课堂教学难以获得的信息。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这就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使用率,也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2)网络可以促进各方面的交流,将单向传递发展成相互交流。这里既有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有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网络上的学习是平等的、交互式的学习。3)网络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学生在网络上学习没有压抑、恐惧的感觉,没有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4)网络教育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在一起,拓宽了学习空间。学生们走出课堂,来到电子化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科技馆,这里有许多东西是学校所没有的。5)网络创造了新的教学手段,以虚拟的方式解决了许多教学上的难题。6)网络使学习更具有个性化的特点。7)网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机会。 教育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人类学习方式变化的必然趋势。其积极影响表现在:网络上的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独立的学习;网络上的学习是开放的学习,学生摆脱了教科书、课堂环境的局限,能真正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网络上的学习是快乐的学习,学生在探索、想象和创造中享受知识的乐趣;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得到解放;网络学习的交互式和个别化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益。学校的差别在网络时代不再是学校所在地狱的差别,以及师资条件、教学设备、经费数量、生源质量和办学历史的差别,而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机制的差别。网络带给学校的不仅仅是有了现代化的管理工具,为教师提供了备课平台,而且能扩大信息的来源,发挥学校的办学潜力。学校可以从网络中发现机遇,获得需要的资金或项目,结识合作伙伴,沟通学校与社会各个组织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5、数字化校园 现在的学生被物质化的世界包围着,办学的物质条件也就往往成为评价一所学校好坏与否的重 要标准。而未来的学校,校园是被数字化所覆盖。学校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学生的学习、娱乐、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学籍管理、社会活动、生活服务、民意测验、调查和统计都可以与学校的校园网联系在一起。每个学生可以有一台近似“笔记本”电脑的学习工具,它能够把学生所要学习的一切都存储在硬盘之中。这台电脑与校园网络联结,学生从中可以获取各种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指导学习和批改作业。在校园网络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设计的、非常个性化的主页;每个班级,每个社团,每个科、室、处也都有自己的网页,彼此间的相互沟通是非常方便的;家长要想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在班级的网页上就能够实现;教师的进修可以不出校门就能完成;校长办事、开会可以在网络上进行。 6、学习型组织 现在的学校组织受传统的工业管理的理念影响深远,它是建立在职能分工和权力分层基础上的等级性的科层组织。组织是塔型结构,从上到下有一条权力线。每个层次各有不同的职位、权力、责任和工作范围的限制。权力之间相互制约,职能部门之间各行其是。这种科层型组织具有以下四个优点:1、权力集中,便于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检查。2、以责任制为基础,对职务、责任和权力进行配置,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3、分工明确,部门之间相互干扰少,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和提高工作质量。4、组织具有强制性。对上有依赖性,对下有权威性。因此,现在很多社会组织(包括学校)还是以科层型组织为主要模式。但是,这种组织有以下缺点:1、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观念,分工就是分家,相互之间为了利益或资源的配置而发生冲突,造成内耗现象。2、行政组织的程序、规则、标准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惰性”,改起来是很难的。3、组织的层次过多,信息沟通缓慢,影响了工作效率。4、领导者的权利和责任过大,不利于调动下级组织和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必然造成组织竞争力的退化。也就是说,科层组织是缺少个性、缺少创造、也缺少反省的组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系统动力学教授彼得.圣吉通过对许多社会组织和大型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认为,许多组织都存在着“智力障碍”,妨碍了组织的学习与成长。未来的组织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对于个人来说,学习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对于组织来说也是如此,一个成功的组织并不是一开始就成功的,而是通过学习才创造出后来的辉煌。学习是组织成长、发展和完善自我的源泉和动力。缺乏学习意识和学习机制的组织就不能适应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将由老化、衰败一直到死亡。学校组织也是如此。 学习型组织是网络结构的,它与等级性 的塔型结构不同。它具有以下特点:1、自主性比较大。每个组织在网络上只是一个结点,各个结点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等,彼此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大家都是按照“协议”办事,这就避免了组织的内耗现象发生。2、互动性比较强。各个组织或成员之间相互合作,被合作次数越多的组织,其组织的价值就越大。3、信息传递比较快。在网络上,信息是最宝贵的资源,网络渠道不仅通道多,而且传递的速度也是最快的。4、网络结构是一个开放系统。不受地区、行业、部门的限制,它具有更为广泛的活动空间。学校可以通过系统思考、改变心智模式、提高学习能力、实现自我超越等方法,走向学习型组织,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二、21世纪学校管理理念的转变 目前,我国的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观念上要有以下几个转变: 首先是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理念转变。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强调的是把"物"作为管理目标,忽略"人本"的管理,把人看成是物的附属物。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强调人是第一位的, 人力资源是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和发展的首要资源。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占有主体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学校管理者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人的管理放在首位。 第二是从"封闭管理"向"开放管理"的理念转变。传统的学校管理是一种封闭守旧、意识落后、手段单一的管理,它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制约着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多,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光靠强硬的"堵"的方式已全然不合时代潮流。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开放的管理理念,变"堵"为"疏",变"封闭管理"为"开放管理",唯有如此,才能放飞心灵,焕发热情,激起学术创新的锐气。 第三是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理念转变。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强,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学校管理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果学校管理者观念落后,一成不变,顽固不化,死守阵地,那必将把学校带向死亡之谷。实际上,学校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学校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关注随时出现的问题,抓住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及时地解决问题,做管理的"有心人",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实施"权变"的科学管理原则。 第四是从"命令管理"向"服务管理"的理念转变。传统的学校管理是命令式的强制管理。这一管 [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2-99. [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00-301 [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32、440-441. [5]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4卷)[Z].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571. 理方式严重压抑着师生个性的发展,妨碍了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调动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变"命令管理"为"服务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指出"教育就是一种服务"。"服务管理",不仅要求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提供良好的政策措施,提供舒心的工作和学习的环境,创设和谐的氛围,更要求学校管理者为师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养份,为地方建设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量多质优的"公共教育产品"。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认真研究师生的个性差异,营造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为具有不同个性、禀赋、潜能、文化背景的教师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是从“外在管理”向“自我管理”的理念转变。在过去的学校管理中,主要是以外在的管理为主,学校的运作主要是为了满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按照行政当局的规定行事,并力求以不违反规则为主要原则,这使得学校的制度变革异常庞大、复杂和烦琐,也使得学校缺乏响应的应变能力,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和需要。在当前的学校管理改革中,人们强调权力从上级权威下放到学校层面,学校的自主、自我管理以及学校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成为理所当然,而且被积极提倡与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基于学校层面的学校发展与绩效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 [18]罗文.吉布森,重思未来,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8 [19] 韩振峰,建设学习型社会奔小康,《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1日第4版 [6] 谢霞飞、郭小聪,高校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与变革,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
本文档为【学校管理理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01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8KB
软件:Word
页数:3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06
浏览量: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