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词解释近代史事件

名词解释近代史事件

举报
开通vip

名词解释近代史事件名词解释近代史事件 皖南事变: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命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 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

名词解释近代史事件
名词解释近代史事件 皖南事变: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命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 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与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短兵相接。激战7昼夜,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阵亡。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阵亡。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九?一八事变,指1931年9月18日本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根据冲突爆发的日期,史称“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事变”。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九月十八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在国际上,这起事件经常被拿来与纳粹德国的国会纵火案相提并论。 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独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其中以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最有名。故整风运动通 常专指延安整风运动.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六七千大中学生不顾当局的禁令,冲上街头同使用水龙、警棍日军攻占沈阳的军警搏斗,向当局请愿,反对华北自治,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称为一?二九运动。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 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的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会议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这是党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武昌起义,辛亥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三三制政权,1940年3月,抗日根据地各级民主政权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指示,贯彻执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小资产阶级。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政治路线和基本策略。 三元里人民抗英,1841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窜到三元里一带抢劫,并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韦绍光等忍无可忍,与敌力搏,当场打死几名英国士兵。为预防英军报复,三元里人民在北郊三元古庙集会,决定立即武装抗击,以三星黑旗作指挥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闻讯后"义愤同赴",组成一支反侵略的武装力量。 丁汝昌 丁汝昌(1836—1895),安徽庐江人。1874年,李鸿章创立海军,次年他受命赴英购置军舰,归国后综理北洋水师。1888年北洋舰队编成,任海军提督。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 9月16日,率北洋舰队护送清军至鸭绿江口大东沟。17日,舰队准备返航时,与日本海军发生海战。他指挥舰队应战,负伤后仍继续督战。是役后,奉李鸿章之命困守威海卫。11月,日军进攻旅顺,他赴天津向李鸿章请战未准。旅顺陷落,被革职留任。1895年2月初,日军陷威海卫。他据刘公岛多次组织将士反攻,击沉敌舰艇7艘。而洋员和部分官兵以势孤难战,逼其投降,他严词拒绝,宁死不屈,12日服毒自杀。现刘公岛上“丁公祠”即当年北洋海军提督府。 林永升(1855—1894),福建侯官(今闽侯)人。早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赴英学习海军,为船政学堂首届出洋留学生之一。1887年与邓世昌等赴英、德接收定购之致远、经远等四舰,旋任北洋水师经远舰管带。1889年署理北洋海军左翼左营副将。因功升总兵。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事起,率经远舰参加黄海海战,舰受重创仍奋勇督战,配合定远等舰,击伤日舰多艘。在率舰追敌途中中炮阵亡,经远舰亦中水雷沉没。 聂士成(?—1900),安徽合肥人。1884年率清军一千余名渡海到台湾,参加抗法斗争。1893—1894年间,来往东三省等地巡历,所过山川要隘形胜,均以西法绘图立说,著有《东游记程》一书。1894年,随叶志超率军赴朝鲜,在牙山登陆,镇压东学党起义。甲午战争爆发后,率部在牙山成欢驿抵抗日军的进攻,以寡不敌众,突围后随叶志超绕道至平壤。10月,奉命扼守辽东大高岭一带,奋战十多天,击退日军,以功升直隶提督。又先后夺回连山关、分水岭等地,击毙日将富刚三造。 徐邦道(?—1895),四川涪州(今涪陵)人。1855年(咸丰五年)投奔楚军参加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1869年入陕镇压回民起义。1878年晋升提督。1880年调驻天津军粮城。1889年授正定镇总兵。甲午中日战争时,驻守旅顺。1894年10月,日军从辽宁登陆,率所部迎敌于金州(今辽宁金县),重创日军后退回旅顺。11月,日军大举进犯旅顺,守军统帅龚照 等仓皇逃跑,他率部孤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败退。1895年在牛庄、营口等地继续抗战。不久病卒。 赵怀业,清末官僚。又名怀益,字少山,号小川。安徽合肥人。早年随刘铭传镇压捻军起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时,任刘铭传军分统。同年10月募兵6营,驻防大连,被升任提督。11月,日军进犯金州时,他不顾前方告急,按兵不动,并准备逃走。金州陷落后逃至旅顺,又弃旅顺而逃,被清政府革职查办。 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长州人。藩士出身。1863年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积极从事倒幕运动,后致力于制定日本宪法。1885年起四任内阁总理。1888年起三任枢密院议长,1889年国会组成,又任贵族院议长。他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战后任和谈全权代表,胁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并一度任台湾事务总裁。1898年9月曾来中国,阴谋插手维新变法运动,因戊戌政变猝发而离去。 唐景崧(1841—1903),广西灌阳人。同治进士。授吏部主事。1882年曾向朝廷请缨援越抗法。中法战争期间,转到广西清军主帅徐延旭处,被委为前敌营务,后招募建立四营,号“景字军”。与黑旗军并肩战斗。战后清政府晋升他为福建台湾道员(按察使衔)。1887年赴台,后升为台湾布政使。1894年升任台湾巡抚。1895年6月日军进攻台北时,弃台内渡。后闲居广西桂林,直至病死。著有《请缨日记》、《看棋亭杂剧》等。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蛰仙,台湾彰化人。光绪进士,官工部主事。曾讲学台中、台南各书院。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在乡督办团练。后与台湾士民抵抗日军侵略。坚持抗战二十余日,兵败后回到广东镇平(今蕉岭),创办学校,推行新学。曾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议长。民国成立,赴南京,被推举为参议院议员。因病返粤卒。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徐骧(约1858—1895),台湾苗栗人,祖籍广东。秀才出身。自幼读书习武,颇受推重。1895年春,愤激于《马关条约》对台湾的割弃,认识到“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 吾民耳。”在苗栗组织义军抗日,被推为民团团长。1895年6月中旬会同义军首领吴汤兴、姜绍祖和清军分统杨紫云迎击进犯新竹的日军,消灭敌军樱井大佐1队60人。后率部在新竹地区坚持抗敌两月余。8月下旬,会同黑旗军和日军激战于大甲溪、彰化一带。彰化失陷,奉刘永福命募军队数百人,作为福字游胜军先锋营,出击云林地区。10月中旬率部战于曾文溪,13日阵亡。 “门户开放”政策 1898年,美国正在进行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未能参与对中国海湾港口和“势力范围”的争夺。1899年9月和11月,美国政府先向英、德、俄三国,接着又向法、日、意各国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得到的路矿等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对各国货物,一律由中国政府按照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在征收港口税、铁路运费方面,对别国船只、货物不实行差别待遇。当时,美国的工业正在迅猛发展,工业总产值以及钢铁、电力等许多主要方面的生产已经超过英、德、法各国而居世界首位。“门户开放”政策,是要列强开放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使美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以免因“排它性待遇”而遭到损害。英国对美国的倡议表示有条件地赞同,俄国的答复故意含糊其词,但不公然反对,其他国家则根据各自的情况作了相应的表示。美国利用其中的外交辞令,于1900年3月宣布它所提出的主张已为各国所接受。這样,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经过几年空前尖锐复杂的大争夺之后,终于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上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侵华的联合阵线。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19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酝酿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潮。1879年康有为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阅读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书,乃始知西方治国有法度。在西学的影响下,他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寻找真理。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书。他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封建文人,15岁时,受业于阮元在广州创办的学海堂,17岁考中举人。1890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开始看到《瀛环志略》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书籍,初步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1891年,他就学于康有为,接受维新思想的影响。1895年,他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1896年,他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第二年,他到湖南,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他和谭嗣同的努力下,湖南的变法运动迅速开展。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后,他逃往日本。 《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主要理论著作之一,初刊于1891年。在书中,康有为认为东汉以来的古文经学多出自刘歆伪造,所以叫作“伪经”;是新莽一朝之学,所以又叫作“新学”。他指斥古文经学不是孔子的“真传”,“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康有为认为,西汉以前的今文经才是孔子“真传”所在。這就对维护封建专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传统思想提出了挑战,为扫除维新变法的障碍准备了条件。康有为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也挂上了孔圣人的招牌,因此减轻了非圣无法的压力。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旨在动摇和破坏封建守旧顽固势力“恪守祖训”的观念,打击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因而它不是一部单纯的“辨伪专著”,而是披着“经学”外衣的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另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始纂于1891年,1898年正式刊行。它的主要内容是: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救世改制”的目的而假托的宣传作品,都是茫昧无稽的。从秦、汉以来才可考信。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一套他自己创立的尧、舜、 禹、汤、文、武的政教礼法,编撰六经,作为“托古改制”的依据。从战国到秦汉,“无不咸归依孔子”,因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教义最完善、制度最齐备,门徒最众多,于是在汉武帝时取得一统的地位,孔子也就成为“万世教主”。這样,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者,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康有为把资产阶级的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都附会到孔子身上,说是孔子所创。他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挂上孔圣人的招牌,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籍,铺衍“孔子改制”,力图使人们相信,维新变法就是遵循孔子的“立法”,孔子也成为维新变法的祖师。 强学会 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后,维新成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8月,在翁同、孙家鼐支持下,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入会者数千人,陈炽为提调,梁启超为书记员。康作《强学会叙》,痛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号召发愤图强。学会每隔数日集会一次,每次都有人发表演说,又附设“强学书局”,刊行《中外纪闻》,翻译西方和日本书籍,宣传维新主张。一些官僚见学会势盛,也纷纷表示“资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都捐银入会。李鸿章也愿捐银二千两入会,因签订《马关条约》名声太坏,遭到拒绝。英国人李提摩太等也加入强学会。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吸收黄遵宪、汪康年、张謇、陈三立、梁鼎芬等人为会员,刊行《强学报》,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强学会由北京发展到上海,声势愈大。御史杨崇伊以“私人堂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上奏慈禧太后。1896年1月,慈禧太后强迫光绪帝下令封闭北京强学会。张之洞也停发上海强学会的经费。前者只活动了四个月,后者只活动了一个多月,便被扼杀了。 《中外纪闻》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创办了《万国公报》。《万国公报》自1895年8月17日开始正式刊行,为双日刊,每册有编号,无出版年月。报名与英、美传教士所办之报相同,因为上海广学会编的《万国公报》在政府官僚中行销有年,故袭用其名,以利推广。《万国公报》每册有论文一篇,长篇则分期连载,除转载广学会和其他报刊外,撰文未署名,实际出于梁启超、麦孟华之手。北京强学会成立以后,“先以报事为主”,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中外纪闻》于12月16日正式刊行,双日刊,木活字印刷,每册注明出版年月,无编号,封面有紫红色“中外纪闻”四字。《中外纪闻》发刊一个月零五天,即遭封禁,但“译印西国格致有用之书”,在今存各册中,有《英国幅员考》、《西国铁路考》、《地球奇妙论》等。《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它除选登“阁抄”、译载新闻外,又载“格致有用之书”,探讨“万国强弱之原”,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议,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 《时务报》 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遵宪、汪康年等倡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出版《时务报》,由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主笔。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中西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对宣传维新起了很大的作用。张之洞对该报曾予以资助,但对梁启超等的议论深为不满,乃通过汪康年对梁多方掣肘,迫使梁去职。“百日维新”中,康有为想利用《时务报》进一步推动变法,乃通过光绪帝宣布改《时务报》为官报,并派自己督办《时务官报》。汪康年在张之洞支持下,于1898年8月改《时务报》为《昌言报》。旋因戊戌政变,《时务官报》、《昌言报》停办。 《国闻报》 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日刊。严复主编,每旬出增刊《国闻汇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如《保国会章程》等;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同处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后遭清政府查办,1898年12月被迫停刊。1900年一度复刊。 光绪帝(1871—1908),即爱新觉罗?载。道光帝之孙,同治帝的从弟,醇亲王奕的儿子。1875—1908年在位。年号光绪,庙号德宗。同治早夭无子,慈禧太后为了继续垂帘听政,于1874年择立年仅4岁的载入继大统,是为光绪帝。1889年,光绪帝19岁,举行“大婚典礼”,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要政还须请示她,她仍掌握着内外大权。光绪帝作了34年的傀儡皇帝,经历了1883—1885年中法战争和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目睹了帝国主义掀起的割地狂潮。1898年6月,他振作图强,毅然支持和任用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实行变法,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维新诏令,企图在维持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发展一些资本主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于9月21日发动政变,大肆逮捕、屠杀维新志士,并幽禁光绪帝于瀛台。 《应诏统筹全局折》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书),请求光绪帝决定变法。在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认为明治维新的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设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以此为依据,他请求光绪帝尽快作好三件事: 一、在天坛或太庙或乾清门召集群臣,宣布变法维新,“诏定国是”。 二、在午门设立“上书所”,派御史二人监政,准许人民上书,不得由堂官代递;有“称旨”的,召见察问,量才录用。 三、在内廷设制度局,订立各种新章,下设十二局。 以上第一条是企图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第二条是要使维新派参预政权,第三条是要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改革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 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又提出在每道设一民政局,选才督办,准其专折奏事,体制与督抚平等;每县设民政局分局督办,派员会同地方绅士治之。他认为,這样可以“内外并举”,新政有效。 在這次上书中,康有为还涉及派员出国游历,翻译西书,变通科举,制造纸币,收印花税等事项。 《应诏统筹全局折》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十二局 据《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十二局又称为:“一、法律局,二、税计局,三、学校局,四、 农商局,五、工务局,六、矿政局,七、铁路局,八、邮政局,九、造币局,十、游历局, 十一、社会局,十二、武备局
本文档为【名词解释近代史事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交通与物流
上传时间:2018-01-10
浏览量: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