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情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情况

举报
开通vip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情况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情况 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情况的简要介绍和几点体会 钟作慈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十年的实验之后进行了全面修订。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将于2012年秋季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笔者对2011年版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并对照实验稿梳理了各部分的变化,同时有几点体会,现阐述如下,供有关人士参考。 一、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从“实验稿”到“2011年版” (一)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情况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修订情况 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情况的简要介绍和几点体会 钟作慈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十年的实验之后进行了全面修订。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将于2012年秋季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笔者对2011年版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并对照实验稿梳理了各部分的变化,同时有几点体会,现阐述如下,供有关人士参考。 一、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从“实验稿”到“2011年版” (一)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本性质都是规定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及深度、内容体系和结构,以及一般进度和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政府制定,必须执行),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评价的主要依据。 1.变化的两个重要前提 (1)课程设置的变化 中小学课程从全部是国家课程,变为国家、地方、校本(学校)三类课程(是使用不同教学方式的重要依据)。从全部是学科类课程,变为学科类课程、综合类课程、实践性课程兼有。 初中地理 地理初中知识点总结地理教学大纲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初中地理教案全册初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课程,从全国统一计划、教材、进度的学科类课程,变 1 为涵盖国家课程(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和有关专题教育(国家规定,放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自主开发,与地理有关),学科类课程(地、中、世)、综合类课程(历史与社会)、实践性课程(乡土地理最典型)兼有。 (2)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 初中地理课程更注重:对生活有用(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终身发展有用(增强公民素养)、开放(学习空间、学习方式的改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总目标(三维)有所变化。 2.变化的三个重要体现 主要比较1992年“大纲”(绿皮)和新课标。2000年“大纲”修订后实施过一次,但一年后即实施新课标,没有影响。 (1)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变为内容“标准” 从各部分教学内容所包含的,在相关教学阶段和课时所应达到的知识、技能、思想教育基本要求,变为学生学习本课程以后所应发生的行为方式变化。(许多内容的掌握和目标的达成需要多次进行) (2)从“知识点及各知识点的认知目标层次”变为对某一方面行为方式变化的描述。 如:“中国的地形” “大纲”明确列出三条特征(与高校教科书三条不同)(现在一般为两条),以及理解这些特征的主要地形区(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的名称和分布。 2 “标准”只是一句话“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特征为几条,涉及哪些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等由教师自定。 (3)意在突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的掌握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如:“运用---说明(概括、归纳、比较)某国家(某地区)注意:有些不是特指”(明确要求运用地图的有42条)、“举例(用实例)说明---某国家(某地区)注意:不是特指”(明确要求举例或运用实例的有24条) 因此,不再规定具体的知识点和认知层次,不再统一分配课时。 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自行确定相关的知识与层次,必须自行划分课时,必须保证在掌握“双基”的前提下落实方法的掌握和能、情、态、价的培养,而不是生硬灌输、死记硬背。 因此,常规教研十分重要,不是所谓的“科研为先导”。 (二)从“实验稿”到“2011年版”的几个重要变化 1.内容“标准”降低要求,准确表述(略) 2.更准确地说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与地理专业课程的区别:感受区域地理特征,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世界,增进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形成情、态、价,培养应对人、资、环、发问题的初步能力,是公民教育。既不要死记硬背结论和资料,也不要过多过深地探讨原理。 3(明确“课程性质”而不是“学科性质”,即除了区域性和综合性,还有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后二者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 3 4.对于地理要素和分区,不是按照地理学科或地理科学的知识系统叙述,而是分散处理,不面面俱到。 5.强调乡土地理的课程地位:可单独学习,也可作为综合性实践活动。乡土地理的教学方式应当以学生实践为主。 6.把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获得放在总目标的起始。增加了防范自然灾害的目标。 7.明确课程的实施在于“教师的教学”,教学方式方法要“灵活运用”,“坚持启发式,提倡探究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8.提出了评价方法的具体实施建议而不是只提出评价哪些方面。 二、2011年版与实验稿相比,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一)第一部分“前言”的主要变化 1.导语基本重写 删去了“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等不科学提法,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任务定位为: (1)感受区域地理特征,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世界,增进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 (2)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3)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2.课程性质从“两性”变为“五性” 原来从学科角度提出综合性、地域性。现改为从课程角度提出区域性(区域地理为主)、综合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思 4 想性(富含热爱家乡和祖国,关注全球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内容)、生活性(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实践性(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课程基本理念从6点变为3点 保留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3点。 删去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3点,其中有些内容移到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课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思路更为简要 (1)仍然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2)仍然强调“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3)地理要素仍然采取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 (4)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的内容,除少数规定外,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确定。 (5)乡土地理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综合性学习,开展探究式实践活动。 (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主要修订 1.总目标基本不变 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5 2.“知识与技能”目标更加条理 仍然4点,更加条理。将有关“认识基本规律”和“归纳地理特征”的目标移到“过程与方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更加准确 仍然4点,更加准确,删去多个“尝试”,增加“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略有增加 仍然4点,更加准确。第4点增加“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防范自然灾害”等内容。 (三)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的主要修订 修订后共有“标准”100条,与原来相比减少10条另8项,(“条”为单独列出的要求,“项”为某一条中的某一个要求,下同)增加5条另4项,净减少5条另4项。阐述的更加具体、准确(含降低要求)的有38条另3项。具体如下: 1.“地球与地图”部分: (1)“地球与地球仪”: 有6条标准。 增加1条:“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从原活动建议中“用地球仪演示”移来)。 更加具体、准确的3条:“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原“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原“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在 6 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原“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2)“地图”: 有5条标准,条数不变。 增加2项:“在地图上判读经纬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 更加具体、准确的1条:“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原“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世界地理”部分: (1)“海洋与陆地”: 有4条标准,条数不变。 减少1项:原“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概况”。 (2)“气候”: 有9条标准,条数不变。 减少1项:原“说明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更加具体、准确的7条:除“天气符号”和“大气环境”2条之外的各条。 (3)“居民”: 有8条标准,条数不变。 减少1项:原“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7 更加具体、准确的2条:“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原“说出”),“举例说明人口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原“人口问题”)。 (4)“地域发展差异”: 有3条标准。 减少1条:原“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更加具体、准确的3条:“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原“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原“知道”),“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原无“经济”)。 (5)“认识区域”: 有19条标准。 减少3条:原“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减少4项:原“指出某一国家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原因”、“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说出某一国家的主要城市”、“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更加具体、准确的3条:“归纳某地区地势和地形特点”(原“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和地形分布特点”)、“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原没有“地理”二字)、“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 8 输线路分布的特点”(原“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 3.“中国地理”部分: (1)“疆域与人口”: 有6条标准,条数不变。 减少1项:原“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更加具体、准确的2项:“行政区域单位”(原“行政区域”)、“人口分布特点”(原“人口分布概况”)。 (2)“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有9条标准。 增加2条:将原主要河流、长江、黄河1条分为2条“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新增“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增加1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更加具体、准确的2条:“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原“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原“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3)“经济与文化”: 有6条标准。 增加1条:将原交通运输1条分为2条“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 9 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更加具体、准确的1条:“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原“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4)“地域差异”(原“地理差异”): 有3条标准,条数不变。 没有实质性改变。 (5)“认识区域”: 有16条标准。 减少3条:原“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更加具体、准确的16条,略。 4.“乡土地理”部分: 有6条标准。 减少3条:“生态环境”、“自然灾害”、“自然资源”等。 增加1条:“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增加1项:“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 更加具体、准确的1项:“举例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候方面的影响”(原“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 10 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 (四)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的主要修订 1.教学建议更加明确、简要 明确提出: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仍然有4条具体建议。 (1)第1条改为“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删去 案例。 (2)第2条仍为“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选择的依据增加教学目标和教师自身特质,明确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并删去案例。 (3)第3条改为“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强调地理图像以及地理视频、计算机网络的载体作用,增加“帮助学生掌握阅读、使用地理图像的基本方法”,并删去案例。 (4)第4条仍为“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调激发兴趣、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以及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2.评价建议基本重写 改变了原来以“评价内容”为重点的写法,改为以“评价方法”为重点。在强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从“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提出建议。 11 3.教材编写建议基本沿用 继续强调“对课程内容标准合理组合,不拘泥于学科体系,注意区域知识的覆盖面”、“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设计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引导探究学习,不直接提供结论”、“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内容呈现方式”等。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适当调整 保留“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和“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两条建议。将原来的“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改为“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 三、以实施2011年版课程标准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初中地理教学改革 (一)坚决摒弃一些对新课程的不准确、不成熟的提法和做法 自2001年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出现了不少困扰广大教师,甚至直接影响中小学正常教学的新口号、新名词、新提法和新做法。其中一些还没有经过充分的实践检验,就被强行推广。诸如将学科类课程以“学科中心”和“知识本位”的提法加以彻底否定;将学科类课程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课程总目标的重要组成加以弱化,片面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作为教学的落脚点;将本应该融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过程,人为地分割成三 12 个各不相干的过程;将本是描述学生在学习完某一门课程以后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的内容“标准”,误认为是在某一节课就必须达成的目标;将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误认为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按照一种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来进行。还有“建构主义”、“探究”等名词的滥用、任意提高或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任意偏离教材、统一规定教师在一节课只能讲授多少分钟而必须使用多媒体多少分钟等等。这些不当的认识和做法都应当利用贯彻实施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时机,认真加以清理和纠正。 (二)要明确基础教育学科类课程的基本任务 基础教育学科类课程是有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有计划就意味着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标准就意味着必须使全体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学不能随意而为,尤其是不能不顾课时规定和分配,任意降低或提高基本要求。 基础教育学科类课程与专业教育的相关学科课程有所区别,尤其是基础教育学科类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专业人才,且培养的重点依不同学科各有侧重。如课程的“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都是从培养合格公民的层面提出且各门课程所共有的基本任务。但是地理课程是围绕着区域地理概况,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联系,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家乡、祖国和全球 13 地理现象和问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来完成这些任务并选择教育教学内容和途径的。 (三)要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总目标 课程改革需要解决好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两个阶段相同学科课程的区分与衔接问题。对于地理课程来说,要注意在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保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特点,避免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相混淆。这就需要教师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总目标,并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总目标相区别。 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重在使学生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以地球科学知识为主,重在使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因此,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要把知识的重点放在区域的地理概况和特征方面,“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较多的地理成因、原理和规律的知识要在高中阶段再去学习。 又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重在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技能,重在使学生感知地理事物和积累地理表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普通高中地理课程重在使学生学会独立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并能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重在使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对策。因此,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要把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基础性的地理图象判读方法 14 的掌握和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感知方面,较高层次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要放到高中阶段再去重点解决。 再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重在使学生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重在使学生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关心基本地理国情,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重点放在适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层面,不宜随意拔高。 (四)要根据课程性质、课程总目标和内容“标准”确定每一“课”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教师上课需要确定每一“课”的具体目标和内容。但是课程标准不再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和相应的认知目标层次,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性质、课程总目标和内容“标准”,并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自行确定。对这些具体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既不能离开课程标准而“另起炉灶”,更不能简单重复课程标准的原话,特别是直接把内容“标准”套用为某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例如,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学习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之后,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中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但是课程标准并没有具体说明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特征是什么,为了理解这些特征需要知道哪些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和分布,怎样通过阅读和使用地图来说明这些特征等等。而这些恰恰是本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教 15 学内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学生直接记忆教材中有关中国地形和地势特征的几条结论,似乎也不困难。但是势必把地理教学变成生硬灌输、死记硬背的过程,达不到课程总目标所要求的掌握知识与技能,要通过感知、思维、运用和表达知识的认知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兴趣、关心国情等目标。因此,教师一定要“细化”内容“标准”,明确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地形区名称,使学会如何正确判读地形图,学会如何进行地理思维,以及如何提高兴趣和关心国情等。但是,这一“细化”又必须在课程标准的范围内进行。如果在这一课大讲地壳的运动变化和地质构造,大讲科学发现的基本规律等内容,则又有悖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反而使学生难以接受。 (五)要恰当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在中小学教学,包括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方式(模式)有启发式的讲授、探究、体验、讨论、研究性学习等。这些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哪一种方式更适合教学实际。因此,对于同样的内容,也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特点、学生水平、学校条件、教师自身特质等由教师考虑选择并运用哪种教学方式。 在学科类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有关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的教学中,应该主要运用启发式的讲授方式,也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穿插提问、讨论、实验、阅读和练习等。在研究性学习、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如乡土地理的教学则应该主要运用研究、探究、体验、讨论 16 等方式。还应该指出,学习方法的掌握不能只靠学生自己的领悟,必须结合相关的内容由教师来教授。如各类地图的判读方法,只靠让学生自己去读图是很难形成正确方法的,必须由教师讲解各类型地图的不同读图步骤和要领。 课程改革提倡探究式学习。但是真正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需要较多的时间。在学科类课程内容较多且有规定课时的情况下,不可能大量运用。但是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如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应当按照课程内容的“活动建议”开展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实地观察、地理调查等活动,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问题研究”、“课题研究”等栏目进行探究式教学,而对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则必须引导学生大力开展探究式的实践活动。 2012年7月13日 17
本文档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情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2-28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