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伶官传序 教案

伶官传序 教案

举报
开通vip

伶官传序 教案《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 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工具...

伶官传序 教案
《伶官传序》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 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工具】 ppt 关于艾滋病ppt课件精益管理ppt下载地图下载ppt可编辑假如ppt教学课件下载triz基础知识ppt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一单元,是一些政论文。我们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五代后唐盛衰的史实,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凝练成一篇短短300多字的激昂文字,化为一盏明镜,也警醒了我们一代代后人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2、题解 1、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欧阳修不满于旧五代史,重新编写的一部五代史。《伶官传》是其中一篇,记叙了后唐庄宗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五代,是非常之乱世,几十年间,盛衰兴替不断,战乱频繁。     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新五代史发论比以“呜呼”开头,足见五代历史之可悲可叹,这一篇也不例外。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为,后代让它独立成篇,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2、“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  背景材料     ①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②时代背景(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 )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喜好音乐戏曲,能演戏、度曲,而他宠爱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迷惑,使其重权在握。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伶官传》就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这一史实。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 ※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3、课文学习     每一段找学生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字句,引导学生体味感情、朗读课文。 第一段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吗?】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推究庄宗得到天下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重点文言知识】原、人事、之所以 【问题】这一段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推测下文会写什么证明此观点?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地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第二段   世言①晋王之将终也②,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③:【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吾仇也④;燕王,吾所立⑤;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⑥。【“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此三者,吾遗恨也⑦。【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⑧!”【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受而藏之于庙⑨。【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⑩,请其矢⑾,【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少牢祭告祖庙,很恭敬地请下三枝箭,】盛以锦囊⑿,负而前驱⒀,及凯旋而纳之⒁。【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①,函梁君臣之首②,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③,【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④!【他意气骄盛,可以说得上是雄壮啊。】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⑤,一夫夜呼,乱者四应⑥,【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仓皇东出⑦,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⑧;【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⑨!【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⑩?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⑾?【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重点文言知识】以、而、其多义不同用法,与,尔,从事,雠,抑,本,迹                              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活用:函、夜、四、东、成功                 古今异义:从事 【问题】 1、这段文字可分成两部分,分别写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在得天下的过程中,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①系燕父子以组 ②函梁君臣之首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找出其中有关箭的动词,这样写有何用意?得天下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又是为了什么?  明确:受、藏、请、盛、负、纳,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       得天下之不易和付出的艰辛。 3、912年庄宗“系燕父子以组”,一仇已报;923年“函梁君臣之首”,再加916年打败耶律阿保机,三仇已报,建立后唐,当了皇帝,君临天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可以说是盛极一时,那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重点:系、函、入、还、告、盛、壮哉。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应该读得重一些;整句应读得激昂、振奋) 4、庄宗926年身死国灭,仅仅三年国家就灭亡了,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庄宗亡国的?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5、根据前文各个事件及课下注释时间,小结:得天下 ------ 15年----盛                                         失天下 ------  3年----衰 第三段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自然之理也。【《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智慧勇敢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重点文言知识】兴,亡,莫                 被动句 【问题】 1、纵观全文,作者是怎样证明论点的?用了哪些方法?说说作者是怎么一步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对比论证,例证→得天下失天下       引证:满招损,谦受益 2、欧阳修得出了哪些历史教训,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明确: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 所溺。 ※关于教学方法:本文宜诵读。 清代沈德潜先生评论: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学者当白读不厌也。体味语言中的感情,试试怎么样能读得抑扬顿挫,读出起伏。 1、读出重音,体现出着重强调的意义来。 比如首段的“岂非人事哉”一句和“得、失”二字,通过重读,就可暗示出作者的观点,即认为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同时传递出立论的根据就是庄宗得失天下的对比。 2、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例如:“方其”领起的5个分句要一气贯通,读出声势,表现出庄宗不可一世的气概。 3、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天命”与“人事”是一重对比;“可谓壮哉!”与“何其衰也!”是一重对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对比;“方其盛也”与“及其衰也”仍是对比。几组对比,读起来都宜先轻后重,把着重点放在后边,低昂反复,先扬后抑,感慨淋漓,发人深思。 4、读出语气,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例如开篇“呜呼” 一语,叹惋之情十足,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总的感情基调。再如“可以知之矣” 和“自然之理也” ,都应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去读,要读得从容缓慢 ,给人不容置疑的感觉。 四、语言特色(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分析)   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4.对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   多用对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是本文句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五、教师补充:   本文题目是《伶官传序》,文章就应着力于写伶官,可是这篇序,一不对伶官的史实作什么补充,二不对伶官的才技作什么评价,而是着力于写后唐的兴盛与灭亡,可见,文章内容相对于题目而言,有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实际上,作者的本意就在于阐明一个道理:成败得失,事在人为!     一开篇,作者就用“呜呼”发出由衷的感叹,接着提出一个值得后人思索的严重历史问题: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然后,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把后唐之兴废,描绘得有声有色,作者那充沛的感情洋溢于字里行间。最后,在反复论证后唐盛衰兴灭的基础上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些千古不朽的正确结论。     欧阳修这篇序,实质上是为北宋统治阶级敲响警钟,以之为镜。同时,也可以说是为我们写的,使我们深切感到,做工作、做学问,均应劳神焦思,力戒逸豫,平日要防微杜渐,专心致志地从事学习和工作。 六、课后作业: 七、板书设计: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弱              908年         系燕父子以组              ↓(15年)        914年         函梁君臣之首              盛                923年                                   ↓ (3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衰                926年 补充历史材料: 1.唐庄宗其人   欧阳修为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客观地分析唐庄宗的成败得失。唐庄宗姓朱邪,名存勖,本是沙陀族人,他的祖上做唐朝的臣子,被赐姓李。他父亲李克用被唐王朝招来镇压黄巢农民军,沙陀兵进入长安,焚宫殿,烧府库,大肆掠夺,无恶不作。   公元908年,晋王李克用死,李存勖继承父业。他初有大志,着手整顿纪律败坏的沙陀兵,组成精锐部队。913年破幽州,取河北,击败对手梁国军队。923年在魏州称帝,国号称后唐。   唐庄宗骁勇善战,常冒死搏斗。最激烈的、也是决定性的一仗是称帝后夺取郓州之战。梁军破德胜南城,庄宗弃北城,坚守杨刘城,与号称十万之众的梁军日夜苦战,庄宗再占德胜城,梁军决黄河口用洪水阻唐军。庄宗听取谋臣郭崇韬的计策,留兵守杨刘,自率轻骑从郓州直取汴州,一举消灭梁国。赫赫战绩,使欧阳修禁不住赞叹:“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唐庄宗小名亚子,喜演剧,能度曲。伶人能接近他,并渐渐参与政事。庄宗宠幸的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庄宗灭梁进入汴州那天,周匝至马前拜见,庄宗非常高兴,并赐以金帛慰劳。周匝说:“我在梁国没遭杀身之祸,多亏教坊使王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帮助,请天子好好答谢他二人。”庄宗当场答应封官。郭崇韬竭力劝阻说:“帮陛下取天下的功臣还未封赏,却先封伶人,是要失去人心的。”庄宗到底不听,封陈为景州刺史,封储为宪州刺史。   唐庄宗宠信伶人,让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优伶掌握实权。景进等专替他探听宫外消息,回报的情况往往颠倒是非。许多朝官和四方藩镇都争着向伶官行贿,以求在庄宗面前说些好话。最阴险的是那个演杂剧出身的郭从谦,因有些军功,被封为掌握亲兵的从马直指挥使。因姓郭,又去亲近权臣郭崇韬,并拜其为叔父。崇韬无辜被杀,郭从谦借此机会在营中蛊惑军心。当时军士王温趁夜作乱,事发后被斩。有一次庄宗戏语郭从谦,说:“你的党朋,忘恩负义,又教王温造反。你们还想干什么呢?”从谦大为震惊,回来后便进一步煽动兵将道:“快把你们的积蓄拿出来买酒肉吃,不必考虑后事。”大家问为什么,他说:“陛下为王温的事,等到攻占邺地,要把你们统统活埋。”从此,这支亲兵部队便萌发了叛乱的念头。 不久,李嗣源发动兵变,郭从谦首先响应,率从马直亲兵攻皇城,纵火焚烧兴教门,闯入内宫,乱兵在宫楼上用箭射死仓皇东出的唐庄宗。《伶官传序》把这个过程概括评述为:“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当初梁国大将王彦章就说过:“李亚子是个斗鸡小儿,不足畏。”诚然,庄宗把打仗治国视为斗鸡寻乐,此外一无所知。正如欧阳修所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因此,唐庄宗斗败梁国,自己也接着灭亡。 2、此三者,吾遗恨也。   庄宗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与后梁朱温、燕刘仁恭父子、契丹阿保机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李克用的父亲原名朱邪赤心,世统领沙陀部落。唐懿宗时,庞勋起义,朱邪赤心统领骑兵帮助唐王朝镇压了起义军,因而受封代北行营节度使并赐名李国昌。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李克用又率其部属追击屠杀起义军,受封河东节度使,后进爵晋王。   公元885年,李克用同起义军叛将朱温等相约合击黄巢。回兵时,李克用途经汴,朱温假意置酒宴请,夜里却纵火烧上源驿,企图杀害李克用。适逢倾盆大雨,将大火熄灭,李克用由侍人郭景铢相救,得以缒城逃出,双方从此结怨。朱温窃取农民起义果实,于公元907年废唐称帝,各地势大力强的藩镇也纷纷称王称帝,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纷扰割据的时期──五代十国。在你争我夺的血战中,双方结怨越来越深。   刘仁恭原是幽州李可举的部属。李死后,其子匡威、匡俦相互残杀,刘仁恭趁机拥兵攻打幽州。兵败之后,刘仁恭投奔晋王李克用,常“道燕之虚实,陈可取之谋”,受到宠信。后来李克用攻打罗弘信,求兵于刘仁恭,刘不但不给,反而杀了晋王的亲信燕留得,反目成仇。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于公元911年称帝,自号大燕皇帝。   李克用一度与契丹阿保机关系密切。公元905年,阿保机极盛时期,统领30万军,应李克用邀请来到云州。双方“握手甚欢,结为兄弟”。后来,阿保机却背约归梁。   因此,《五代史阙文》有这样的记载,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讨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我志,死无憾矣。” 3、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后唐庄宗李存勖接受父命,决心报仇。天祐十年(913),李存勖攻幽州,“以组系仁恭、守光,号令而入,是日诛守光。遣大将李存霸拘送仁恭于代州,刺其心血,奠告于武皇陵(即李克用陵墓),然后斩之”。至此李克用的燕仇已报。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李存勖兵破开封,后梁末帝朱友贞见大势已去,“召控鹤都将皇甫麟谓之曰:‘吾与晋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锯,卿可尽我命,无令落仇人之手!’麟举刀将自刎,帝持之,因相对大恸”。于是皇甫麟杀了朱友贞,然后自杀。庄宗闻之,“诏河南尹张全义收葬之,其首藏于太庙”。李克用的梁王之恨又除。 4、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公元926年,枢密使崇韬和他的女婿、庄宗异母弟存相继被杀,加上其他天灾人祸,一时谣传四起,人心浮动。兵士皇甫晖当时奉命戍瓦桥关,戍期已满,却被留下守贝州,心怀不满,便趁机纠众杀部将杨仁,裹胁裨将赵在礼为乱。这次兵变发生于夜间,故云“夜呼”。庄宗之祸,自皇甫晖一夫夜呼而起。   魏州兵变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先拒不发兵,后又单骑逃逸,乱兵因得以很快据有邺城。庄宗闻变,派宋州节度使元行钦招抚不成,又遣诸军大集于邺城而攻城不克,于是命蕃汉总管李嗣源统亲军讨伐。李嗣源领军到邺城下,军士大乱,迫嗣源为帝。庄宗只得御驾亲征。谁知未与乱兵相接,诸军先于途中离散奔汴,不得已中道而返。还军途中,庄宗精神沮丧,流泪责备诸将说:“卿等事余以来,富贵急难,无不共之。今兹危蹙,赖尔筹谋,而竟默默无言,坐观成败……”元行钦等百余人都援刀截发,置发于地,以示忠诚。是时,君臣相对悲号。 四月,丁丑朔,伶官郭从谦率所部叛乱,进攻宫城,庄宗为流矢所中,崩于绛霄殿之庑下。坊人善友,将廊下乐器聚簇在庄宗的尸体上,发火焚之。 5、身死国灭。   庄宗亲征李嗣源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乘危作乱,射杀庄宗。庄宗死,李嗣源正式继承帝位,是为明宗。李嗣源曾企图改国号,事虽未行,但李克用嫡亲子孙全被诛杀,后唐政权实质上已经覆灭,故曰“身死国灭”。 6、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李存勖二十四岁继晋王位,历经十余年鏖战,终于执杀刘仁恭父子,迫使朱梁魏州来归,于公元903年称帝魏州。如果包括李克用在世时所参与的征战,那么庄宗夺天下,历时二十年以上;然而,这个得来颇不容易的天下,不到四年工夫,竟又在庄宗的手里丧失。“得之难而失之易”,不能不引起历史学家们的慨叹并进而追根寻源了。   北宋薛居正在《旧五代史》里评论道:“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路,家仇既雪,国祚中兴……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怒,征搜兴赋,竭百姓之脂膏……”   庄宗失败的原因很多,如任用租庸使孔谦,“峻法以剥下,厚敛以奉上”,弄得“四方饥饿,军士匮乏,有卖儿贴妇者,道路怨咨”;刘皇后专权信谗,擅杀鼎臣,致使人人恐悚,众口吞声。而“伶人乱政”则是其失天下的重要原因。   庄宗自幼好俳优,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得宠,为官作宦,“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伶人郭从谦竟当上皇帝近卫军“从马直”的指挥使。   《五代史·伶官传》详细记载了“伶官乱政”的许多史料。   庄宗刚入洛时,居住唐故宫室。宫中一度传说闹“鬼”,有人说是因为后宫人太少的缘故,庄宗便派遣景进在邺选美女千人以充后宫,景进趁机大肆鱼肉百姓,中饱私囊,致使军士妻女逃亡达数千人。 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本文档为【伶官传序 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02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