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归乡与治国:以张居正嘉、万时期回乡为中心

归乡与治国:以张居正嘉、万时期回乡为中心

举报
开通vip

归乡与治国:以张居正嘉、万时期回乡为中心 第 31卷 第3期 2011年5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1.3l NO.3 Mav 2011 归乡与治国:以张居正嘉 、万时期回乡为中心 吴 琦,冯 明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张居正嘉靖、万历时期的归乡,与其人生及政治生涯紧密相连。嘉靖归乡,处于人生低谷...

归乡与治国:以张居正嘉、万时期回乡为中心
第 31卷 第3期 2011年5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1.3l NO.3 Mav 2011 归乡与治国:以张居正嘉 、万时期回乡为中心 吴 琦,冯 明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张居正嘉靖、万历时期的归乡,与其人生及政治生涯紧密相连。嘉靖归乡,处于人生低谷的翰林院编修 张居正的改革思想酝酿成型,而在此期间,张居正改革群体若干重要成员亦与张居正建立或加强了私谊。万历归 乡,处于人生鼎峰的首辅张居正改革思想的雏形正逐渐变为现实,亦为其人生及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暗流涌动,潜藏 着种种危机和矛盾,改革事业在艰难中推进。张居正的多次归乡,与张居正心理变化 以及改革思想的形成和改革实 践的推进都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张居正;改革思想;归乡;治国 中图分类号:K248.2—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33X(2011)03-0159-07 张居正,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人,我国历史 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入仕后,于嘉靖、万历年问 数次归乡。其中,嘉靖年间,作为翰林院编修分别于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春回乡葬妻,嘉靖三十三年 (1554年)、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回乡山居。万 历六年(1578年),位居首辅的张居正回乡葬父。对 张居正回乡的经历,学界虽有关注 ,但并未认识到 张居正归乡与其思想变化和政治境遇的密切关系。 本文拟通过张居正嘉靖、万历回乡时的不同作为,揭 示张居正担任首辅前后的思想、心理变化及其与张 居正政治生涯的关联,深化对张居正人生及张居正 改革的认识。 一 、嘉靖归乡:张居正改革思想酝酿成型 张居正嘉靖归乡,尤其是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山居期间,读书交游, 关注现实,不断思考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其改革思 想酝酿成型。 张居正人仕后,深怀远大抱负,期望早日报效国 家,“投杼忽长吁,怒焉中自伤” 】1 。嘉靖二十八年 (1549年),他怀着满腔报国热忱,向嘉靖皇帝呈递 《论时政疏》,阐述对时局的看法和变革主张,然未 引起重视,遂生归隐之心。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 南归前,他专门去信徐阶,表示徐阶若能振兴朝政, 他愿效犬马之力 ]1 弼,透露其归乡是暂时的,仍 对徐阶怀有殷切期望。张居正在人生的最低谷时回 乡,内心充满孤寂、苦闷和惆怅。 1.读 书交游,关注现 实。张居正归乡后 ,在小 湖山筑室读书,关注现实事务,“益博极载籍,贯穿 百氏,究心当世之务”_3]。他外出游历,徜徉山水 间,仍怀忧国之思,与太守汪云溪等登怀臾楼,吟诗 道:“风麈暗沧海,浮云满中州;目极心如怒 ,顾望但 怀愁”⋯凹,掩盖不了心中的惆怅。参加荆州知府袁 祖唐等地方官绅雅集时,他认为“古者为政,重于得 人,而贤者又以道自重”_4 J。可见他人在乡居、心在 为政。 归乡期间,张居正十分重视政治资源的积累,与 徐学谟、李幼滋等人建立了彼此信任的政治关系。 收稿 日期 :2011—01—08 基金项 目:华 中师范大学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 务费专项 资金 ”项 目“多学科视域 下的前近代社会 群体研 究” (CCNU09C02004);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 目“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 作者简介:吴琦(1962一 ),男 ,江西省吉安县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明清史、社会史。 E—mail:wqO928@ 126.com ① 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韦庆远的《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刘志琴的《张居正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曾关注到张居正嘉靖 、万历时回乡的不同经历,樊树志的 《晚明史(1573—1644)》(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亦考察了张居正万历归乡情况,但均未从整体来深入考察、比较对 张居正人生及改革的影响。吴琦、冯明的《张居正与湖北地方社会》(载《理论月刊》,2010年第 8期)考察了嘉靖时张居 正的归乡,但未结合万历归乡进行研究。 】59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 3期 回乡期间,张居正与荆州知府徐学谟相交甚厚 ,位 居权贵后,颇提携徐学谟,“自是凡四起,皆不离居 正乡土,未久辄迁”,后被张居正破格提拔为礼部尚 书 5¨"。李幼滋则为张居正进士同年、好友、姻亲, 张居正欣赏李幼滋“在朝廷,号为伉直敢言,权贵人 侧目”[6 3477。归乡期间,张居正向李幼滋吐露对当时 朝政的愤懑和告休的无奈之情 ¨ 。,还与李幼滋等 一 道外出游玩 7}322。徐学谟、李幼滋给予了人生低 谷中的张居正宝贵支持和鼓励,与张居正建立了良 好的私谊关系。徐学谟、李幼滋后来成为张居正改 革群体的重要成员。 2.身在山野,心怀魏阙。张居正身在山野,心 怀魏阙。他见农民终年辛苦劳作,仅得免饥,还要遭 受官吏剥削,不禁“恻然以悲,惕然以恐也” ”。 游历途中,见潜江涝灾,他不禁感叹,“悲时亦有江 南赋,愁听荒城鼓角哀” _3加,深切同情普通民众受 灾后的悲惨境地。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闻知俺答南犯宣府、 大同,京师告急,他忧心如焚,“抱火寝薪非一 日,病 夫空切杞人忧”"j2”。同年秋,好友、湖广按察副使 孙宏轼率湖广军队到江南抗倭,张居正为其出谋划 策,认 为有五虑,望其重视l2_】 。嘉靖三十六年 (1557年)春,俺答南犯大同等地,倭寇侵扰通州等 州县,国事堪忧。该年秋,他山居中途返京,慷慨壮 歌,“欲报君恩,蚩恤人言”_】J6 ,表示不怕奸邪,不畏 人言,效忠国家的决心。 3.改革思想初具雏形。回乡期间,张居正对社 会现实有了更深刻认识。深切的忧国之思,却壮志 难酬,引发他对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改革思想在酝 酿中日趋明晰,并在归乡的一些场合与事件中传达 出来②。 (1)“足食足兵”、“富国强兵”的政治思想。这 ~ 思想在张居正回乡期间考虑甚多,恰逢俺答南犯, 兵临北京城下,举国震动,激发了张居正的富国强兵 的愿望与思想。他认为要以人守险,以财聚人,以财 生礼,为政要“弭患、息民、固士”,达到足食足兵,实 现民富国强,“足食足兵”、“富国强兵”的政治思想 表露无遗 郇。万历年间,张居正与河南巡抚吴道 肖谈到,当时最急迫的事是发展农业生产,整顿武 备,足食足兵 J 。其后,张居正同耿定向谈及王霸 之辨、义利之间区别“在心不在迹”,即是他柄政以 来所贯彻的基本方略u。。跎 ,深化了富国强兵思想。 (2)“久任则成”、“不拘资格”、“惟才是用”的 吏治思想。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张居正指出, 160 为政要久任而责成,使良吏辈出,造福于民。地方官 的任用和迁转,不应以资格为限,而要“量地之难 易,事 之 繁 简 ”,使 “劳 苦 功 多 者,以 风 天 下” 。、 卜 。他还认为,要“立贤无方,惟才 是用”,使灵菌采于粪壤,姬姜拔于憔悴,庸流和望 族互相转化,而不凝固。。 心。张居正在《论时政疏》 中指出当时“吏治因循”,且“考课不严,名实不核”, 造成了“贿多者陪崇,巧宦者秩进”,使得“正直之道 塞,势利之俗成”_1l_ ,揭露吏治中种种弊端。 在《陈六事疏》中,他主张用人当综核名实,严 格考课,实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1 z_ 万历初年, 为整顿吏治,张居正实施考成法,使得月有考核,年 有稽查,增强官吏的责任心并提高办事效率 ¨。 隆、万年间,张居正整顿吏治的主张或措施是对“久 任责成”等思想的深化。 (3)“振敝易变,务在易民”的民生思想。嘉靖 三十四年 (1555年),张居正关注到荆州风俗的变 化,从成弘年间的“户口蕃殖,狱讼希简,民各安其 乡里,亲爱长吏”,转变为“宗藩繁盛,戬权挠正”、 “田赋不均,贫民失业”,“侨户杂居,狡伪权诡”。张 居正认为,解决上述社会问题,既要“振敝易变,与 时弛张”,更要“务在宜民” 。 在《论时政疏》中,他认为,财富总量固定,要取 用有度 ¨ 。在《陈六事疏》中,他除强调财富总量 固定,还主张加强节俭,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剥削民 众。慎选亲民之官,清心寡欲,使庶民安心生产,实 现国家长治久安 2¨_卜 。张居正去世前还疏请蠲免 ① 徐学谟任荆州知府时间不一。徐学谟 自己认为是嘉靖 三十八年(1559年),“臣尝为荆州知府 ,而居正乃荆州 人也,事在嘉靖三十八年,居正尚为编修”。康熙《荆州 府志》、光绪《荆州府志》、光绪《续修江陵县志》则认为 徐学谟“由进士,嘉靖三十九年守荆州”。本文采用徐学 谟本人观点 ,即嘉靖三十八年(1560年)。参见黄宗羲: 《明文海 ·卷 59·奏疏 ·乞休第一疏》,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 514页;胡在恪、郭茂泰:《荆州府志 ·卷24·名 宦 ·徐学谟传》,康熙二十四年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第 388页;李廷铖 、倪文蔚等:《荆州府志 ·卷 38·名宦 ·徐学谟传》,光绪六年刻本,江苏古籍出版 社,2001年版,第430页;蒯正富、吴耀平等:《续修江陵 县志 ·卷 17·秩官 ·文职 ·徐学谟》,光绪三年刻本,江 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② 吴琦、冯明认为嘉靖回乡,促成了张居正改革思想 的酝 酿和深化,从某种意义而言,湖北是张居正改革思想的 策源地。见吴琦、冯明:《张居正与湖北地方社会》,《理 论月刊》,2010年第 8期。 第 31卷 吴 琦,冯 明:归乡与治国:以张居正嘉 、万时期回乡为中心 逋赋和革除带徵,减轻农民负担 ¨。张居正的民本 思想,从嘉靖到万历初年,不断深化。 (4)“农商互利,汰溢节漏”的经济思想。嘉靖 三十三年(1554年),张居正认为:“古之为国者,使 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 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 若权衡”。要“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 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 农。”还要“汰浮溢而不骛厚入,节漏费而不开利源。 不幸而至于匮乏,犹当计度久远,以植国本,厚元元 也”[6]465-466。万历间,张居正在推行钱法时,正是以 利民为原则 。 (5)“修身正心,真切笃实”的学术思想。张居 正注重经世之学,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归乡 期间的地方文化活动中,张居正认为:“自孔子没, 微言中绝。学者溺于见闻,支离糟粕,人持异见,各 信其说。天下于是修身正心、真切笃实之学废,而训 诂词章之习兴”。“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要“敦礼 义”、“兴 教 化 ”等,对 学 术 之 弊,要 改 而 新 之_8 J5∞ 。士之适用,不以多寡论,在“功烈施于后 世者”。君子处世,当为制俗,而非俗制 】5 。 隆庆初年(1567年),张居正与湖广提学御史胡 杰谈到“虚寂之说,大而无当”,主张务实 。万历 间,张居正整顿讲学,主张学问要“身体力行”,强调 “信心任真,求本元一念”¨ 。 (6)“无形与有形之险”的军事思想。嘉靖三十 四年(1555年),松滋知县张家傅捐俸禄,组织重建 石头城墙,张居正认为该城“井干楼橹,靡不宏丽, 屹屹为巨观”,然既要重视城墙等有形之险,更要重 视人心的无形之险,若“事变起于仓卒,而人心狃于 治安,此必毙之道也。夫无形之险,既已靡恃。而有 形 之 险,复 不 加 修,则 是 束 手 骈 肩 俟 毙 己 矣”。[8]572 ”隆、万年间,张居正在北边防务中修筑 边墙的同时,更注重优秀将领的选拔,重用谭纶、戚 继光、方逢时、王崇古、李成粱等名将,并支持戚继光 练兵,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贯彻了“无形与有形”的 军事思想。隆庆初(1567年),谭纶上疏筑敌台,张 居正认为:“昨议增筑敌台,实设险守要之长策,本 兵即拟覆行”,表示大力支持 8¨_粥。张居正还赞赏郧 阳巡抚凌云翼在边地种树设险的建议,认为“种树 设险,亦守边要务”,为“有形之险”的表现形式 。 嘉靖归乡期间,翰林院编修张居正通过读书交游,结 合 自身的亲身经历及对现实问题的长期关注、思考, 特别是“作为荆州人民的儿子,张居正对于荆州的 关怀和热爱是很自然的,这不仅是由于乡土之情,而 且还由于对故土情况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和研究,更便于准确地 摸清楚全 国社会政治脉搏和 民穷财尽的症结所 在”,他“警觉感受到荆州存在的矛盾和危机虽然也 有地区性的特点,但基本上却是全国性问题的浓 缩”_2U_ 卜弼。他对荆州、湖北乃至全国事务的持续 关注,促成了改革思想的酝酿和深化,涉及政治、吏 治、经济、军事、民生、学术等方面,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年)所写的《论时政疏》到隆庆二年(1568年) 所撰的《陈六事疏》来看,张居正改革思想正是在其 嘉靖归乡期间酝酿成型的。 二、万历归乡:张居正改革乃至人生的转折时点 万历六年(1578年)三月,万历大婚后,张居正 多次上疏乞求回乡葬父,万历皇帝才准乞。张居正 于该年三月十三日离京,六月十五日返回京师,为期 3个多月,这是他平生最后一次回乡,4年后即去世。 作为首辅,张居正是万历朝实际的权力中心。 虽南归,朝政仍需他定夺。明王朝的权力中枢,随着 他的归乡而南移,张居正达到了人生及政治生涯的 巅峰。依靠万历皇帝的支持,他取得了“夺情”之争 的胜利,各种反对改革势力依然存在,矛盾错综复 杂。改革事业往前深入推进之时,潜在的危机在其 归乡前后加速凸显。此时为张居正人生及改革关键 的转折时期,亦为张居正由盛转衰的开始。归乡前 后的一系列事件既有张居正改革中的重大举措,又 有引发危机爆发的因素,归乡过程中对于这些焦点 问题处理得 当与否,又与张居正后来的命运直 接相关。 1.改革中的内部危机。此时,张居正改革已历 5年,取得巨大成就,但亦危机重重。张居正改革群 体分化加剧,内阁同僚尤为明显。其改革政策出现 一 些偏差,防务政策尤为突出。 (1)改革群体离心趋势加剧。张居正改革的推 动,与其改革群体的密切支持密不可分。内阁是推 进改革的中枢,亦为张居正改革群体的主要部门。 万历六年(1578年)之前,依靠 吕调阳、张四维。之 后,增加了马自强、申时行。回乡葬父离京之前,张 居正“念权宠盛,多树敌,欲拔一二后进为之继”,请 求增添阁臣 _5”。万历批准了张居正推荐的礼部尚 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人阁参赞机务 Il 。。 马自强曾在“夺情”之争中触忤张居正,张居正以 “人望”荐其人阁,出乎马 自强预料,人阁后颇德张 居正 。申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 异,居正安之”,入阁后,与张四维“自昵於居正,谈 1 61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 3期 笑无间”口 。内阁成员中,吕调阳祖籍湖广黄州府 兴国州大冶,和张居正是同乡,张四维、马 自强为其 门生。内阁事务由张居正定夺,其他成员对其改革 措施与主张大多是支持或默许。但张居正“视同列 蔑如也”,吕调阳、张四维“虽共事不敢有所持诤,拱 手受成而已” 。张居正归乡后,万历戒次辅 吕调 阳等,“有大事毋得专决,驰驿之江陵,听张先生处 分”。吕调阳内惭,坚卧乞休,寝疾不出,小事由张 四维代拟旨,大事则驰报张居正于江陵,听其裁决。 马自强虽持正,亦不能有为,守位而已 。申时 行“蕴蓄深藏,非到看准风向绝不随便暴露己见,不 轻易树敌,更绝不顶忤上意,总以当权者的意旨为意 旨” M。张居正和内阁成员关系处理失策,使内 阁成员对张居正严重不满,张居正改革群体潜伏着 破裂的危机。张居正临终前,未推荐改革群体中的 张四维、申时行继任首辅,造成其改革群体的严重分 裂,致使张四维、申时行对其反攻倒算,改革进程亦 被中断。 (2)北边防务政策的偏差。张居正改革政策目 标是“富国强兵”,加强国防,尤其是北边防务为其 重点。防范北方蒙古势力,是明朝国策,张居正柄国 时,仍延续之。他派遣名将戚继光、李成梁、梁梦龙 等镇守蓟州、辽东。 张居正离京前,专门去信戚继光,要他处理好与 新任蓟辽总督梁梦龙之关系,告知他梁梦龙为其门 生,要他“自处,务从谦抑。凡事关利害,宜直披情 愫,虚心商榷 而行 ”|l ,涉及 为人处 事、带 兵 打仗等。 张居正北边防务政策存在漏洞和偏差,蓟辽是 明朝军事防御的重心,为防御北方蒙古势力,张居正 大力实施军事改革,综核名实。万历六年 (1578 年),军队基层仍屡屡出现“杀降冒功”的事件,反映 军队的控制力和执行力存在一些问题。如三月,李 成梁部副总兵陶承喾不明就里,错杀因得罪土蛮而 准备投降明君的鞑靼部落 470余人,谓“长定堡大 捷”。捷报传到北京时,张居正已回家葬父。万历 派人将阁中题稿及并该镇塘报等送往江陵,张居正 对有功相关人员拟定赏次 l¨ 。张居正仔细分 析塘报,觉得此次大捷可能有诈,特写信给兵部尚书 方逢时,提出诸多疑点和问题,希望他能“虚心再 审”。¨"媚。同时,张居正还派辽东巡按安九御前往 秘密查证,后证实此捷确为杀降冒功 171783。一年 后,给事中光懋上疏揭露此事。张居正鼓励安九御 不畏怨恨,彻查此事。" 。张居正死后,戚继光随着 162 张居正的清算由蓟州被贬至广东总兵。当朝之人驾 驭失策,使李成梁“贵极而骄,奢侈无度”【26 J,以致 辽东 日坏,女真人兴起,最终入主中原,取代明朝。 张居正在“万历初年继续实行重点防御蒙古的总方 针,有碍张居正改革集团对正在兴起的女真势力的 充分警觉,从而使之未能更多地解决有关问题,后来 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的步步壮大,以致最后挺进中 原,实现明清两朝的交替,其最初的苗头当即产生于 此时” 2 。张居正过度关注蒙古的政策,使他忽视 了对边疆其他问题的注意,女真人的崛起即为典型 代表。 2.应对反改革势力的强烈挑战。张居正自改 革以来,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有既得利益等权贵阶 层、维护纲常伦理的士大夫和官僚阶层等。随着改 革深入,涉及外戚、中官、官僚、士绅、生员等各阶层 的利益,反对的人更多。“夺情”之争,在万历支持 下,张居正取得胜利,反对改革势力由明处转移到暗 处。他们对张居正的反对,从直接转为间接。 此时,王用汲对陈蚧 的弹劾即为突出事例。户 部员外郎王用汲遂劾陈蚧 陷害赵应元,阿辅权臣, 赵应元不当罢,认为“威福者,陛下所当自出;乾纲 者,陛下所当独揽。寄之于人,不谓之旁落,则谓之 倒持。政柄一移,积重难返,此又臣所 日夜深虑,不 独为应元一事已也” 。实则对张居正进行严厉批 评,张居正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当时张居正还在江陵,他回京细读此疏后,意识 到王用汲借用对陈蚧 的弹劾,试图动摇万历皇帝对 自己的信任,达到削弱自己权位的目的,立即上疏予 以辩驳,认为“用汲之言如此也,而意不在此也。其 言出于用汲也,而谋不止于用汲也”,表明自己“是 顾命大臣,义当以死报国,虽赴蹈汤火皆所不避,况 于毁誉得丧之间。皇上不用臣则已,必欲用臣,臣必 不能枉己以徇人,必不能违道以干誉”,表明了自己 的严正态度和立场 。王用汲弹劾陈蚧 ,显示“夺 情”之争后,仍有很多人不惧高压表达对张居正不 满,从根本上动摇张居正权力的基础,试图挑起张居 正和万历之间的矛盾,故张居正对其反应远远超过 对傅应祯、刘台的弹劾。张居正对王用汲的处理有 些过于严厉,反映其用人出现“益偏恣,其所黜陟, 多由爱憎”的趋向 5_拍如,更加扩大了与官僚阶层的 裂痕,增强了反对者阵营,削弱了改革的基础。最终 因各官僚阶层的联合反对,导致了后来张居正死后 被清算及改革的失败。 面对反改革势力的激烈反对,张居正推进改革 第 31卷 吴 琦 ,冯 明:归乡与治国:以张居正嘉、万时期回乡为中心 过程中格外小心,对自己的言行尤其谨慎,以免成为 反改革势力攻讦的把柄。张居正回京后,要夷陵州 家居的原刑部尚书、亲家刘一儒,停止在当阳县玉泉 寺为其买田地创山胜,作为其原本打算致休后的休 养地,以免当阳知县及湖北抚按动用官帑,增加地方 负担。更重要的是,他当时正在严禁书院,担心 自己 创建名胜会落人 口实,“孤近 日严禁各处创造书院, 聚徒冗食。乃身犯之,何以率人?”_l7 卵万历初,张 居正疏请“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 ⋯。万历七 年(1579年)正月,正式诏令全国查禁书院 。同 年,他向陕西提学御史李维道:“承示查改书院、并 田粮事,一一明悉。必如是,而后为芟草除根,他 Et 亦不得议复矣。”¨。 显示其对书院讲学的深恶痛绝。 张居正查禁书院,在于抑制讲学的空疏,减少对改革 事业的干扰,但打击了士人入仕的积极性,“扩大了 与广大士人之问的鸿沟,闭塞住自己的耳目” ,造 成了自己与士人群体的对立,扩大了反改革的群体。 3.与反对势力和解所作的努力。面对反对势 力的激烈抨击,张居正给予必要反击的同时,亦采取 了缓和的措施,试图最大限度减缓和反对势力的激 烈冲突,争取他们的理解,甚至支持,保障改革的顺 利进行。 张居正和高拱,从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成为政治 对手,其中原委令人深思。他们都赞同改革,张居正 在隆庆年间协助高拱推行改革,最后因改革政策的 分歧、权力的冲突、性格的差异等分道扬镰。高拱站 在了张居正的对立面,成为当时反对张居正势力的 集中代表。张居正多次说过,他们没有根本的利害 冲突,因他人挑拨使高拱生疑而致使双方关系 变恶[32 3 J姗。 万历间,张居正为缓和与高拱的关系,做了种种 努力。张居正回乡及返京途中两次绕道新郑,探望 乡居在家的高拱。高拱故后,为其争取祀典。万历 五年(1577年)冬,张居正表示要在回乡葬父时去探 望高拱。时高拱已病甚,高拱把立继嗣及身后请祀 典事托付给张居正 _1 。六年(1578年)冬,张居 正闻知高拱病逝,悲痛万分,“追惟平昔期许萧、曹、 丙、魏,今 一 旦 遂 成 永 诀,每 一 念 之,涕 泗 盈 襟”l3 Il 。十二月,高拱妻张氏陈乞恤典,万历对 高拱仍然耿耿于怀,张居正认为:“伊昔侍先帝于潜 邸,九年有余 ,犬 马微 劳,似 足以少赎罪戾之万 一 ”[29}370 ,请为高拱复官,祭葬如例。在张居正努力 下,万历勉强答应,但为冯保所阻,复其官,仅予半 祭 】1 。万历七年(1579年)初,张居正还请河南 巡抚周鉴及时拨付高拱祭葬费 。在张居正努 力下,高拱恤典得到较好解决。 张居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自己的政治对 手高拱争取恤典,除了他所称的“三十年生死之 交”l3。_l ,还有惺惺相惜的感情。高拱是张居正昔 日的政治盟友,他在隆庆年间的改革措施为张居正 后来的万历新政奠定了基础,有些还得到延续。后 来虽然成为反张居正势力的重要代表人物,但张居 正仍为高拱争取礼遇,这是一种姿态,是对其功绩的 肯定,亦试图以此来获得反张势力的谅解,减轻改革 阻力。此外,张居正对高拱的关照,有助于张居正改 革群体的稳定。张居正改革群体若干重要成员是高 拱的门生故吏,如吴兑、张四维、张佳胤等,他们受过 高拱的提携和重用,与高拱有密切关系。张居正曾 对张佳胤言:“蔡人即吾人,况前宰非蔡人,而公又 吾人也,何嫌何疑之有?” _3龇张居正对高拱的态度, 对他们有重要影响。争取祀典的过程中,张居正看 到明皇室对昔 日首辅高拱的无情和冷漠,对其亦是 警醒,有同命相怜之感。 4.改革新措施的艰难推进。反改革势力的力 量在增强,并出现合流的趋势。张居正改革群体内 部分化加剧,以内阁为中心的改革中枢日益离心,张 居正的权力也面临激烈的挑战。尽管危机四伏,阻 力重重,张居正毅然按计划继续推动其改革进程。 对漕河的治理,是张居正在其改革后期的重要举措 之一。其酝酿及实施,即在其归乡前后。 治理漕河,是张居正执政后非常关注之事,“惟 河漕恒往来于怀”l15 3652。治理漕河有多种主张,河 漕尚书吴桂芳主张复黄河故道,总河都御史傅希挚 主张堵塞决口,束水归漕。潘季驯认为:“议筑崔镇 以塞决口,筑遥堤以防溃决”,主张“借水攻沙,以水 治水”[ 。 张居正对潘季驯治河颇为推崇,“昔者河上之 事,鄙心独知其枉,每与太宰公评膳海内佚遗之贤, 未尝不以公为举首也” 。万历六年(1578年),张 居正在回乡途中,接到潘季驯的治河的建议。当时, 黄河“决崔镇,黄水北流,清河口淤淀,全淮南徙”。 潘季驯主张塞崔镇决口、筑遥堤,而御史林绍反对。 面对此争议,张居正因其对治水为外行,回京后,亲 书与潘季驯商榷,“天下之事,唯其当而已矣,必此 之是而彼之非乎?不肖有此二端,不得于心,谨此奉 闻,幸虚心详议见教”。¨ J7 潘季驯接到此信后,认 为自己的主张是对的,于是条陈六议,详述自己的见 解。张居正表示尊重,对河工提出原则性意见:“今 163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 3期 埃潦落之时,且急筑高堰,以拯淮 、扬之溺。徐观淮 流人海之势,乃议塞崔镇。至于萧县以北,上流之 工,又当埃河、淮安流,乃可举事。”¨ 该年夏,张 居正命潘季驯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接替病逝的 吴桂芳总理河漕。张居正大力支持潘季驯治漕,从 体制、经费、人事等各方面进行有力保障。河道治理 完成后,张居正无 比喜悦,“自南来者,皆极称工坚 费省。数年 沮洳,一旦 膏壤,公 之功 不在 禹下 矣”[10] 。漕河的治理成功成为张居正改革后期的 重要成果,显示出知人善任和不怕艰难险阻推动改 革的决心与毅力。 三、结语 张居正在嘉靖、万历时期的回乡,反映其人生及 政治生涯的不同境遇。嘉靖归乡,翰林院编修张居 正处于人生最低谷,位卑言轻,报国无门,心情失落 而焦虑。但内在的忧国之思,使他不可能退隐江湖, 仍关注现实。无论是读书学习、山居交游,还是诗文 唱和,都掩盖不了他心中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的 壮志难酬,使他对荆州乃至湖北地方社会持续关注, 激发他对一些具有全国典型性问题的思考,促使其 逐渐形成改革思想的雏形。张居正改革群体的若干 重要成员如徐学谟、李幼滋等,与张居正建立或加强 了紧密的私人联系,给予人生最低谷时期的张居正 宝贵支持与勉励,后成为张居正改革群体的重要 成员。 万历归乡,张居正已为一言九鼎的首辅,意气风 发。经过5年改革,明朝已扭转了嘉、隆以来的颓废 局面,出现了“四海升平,四夷宾服”的景象。特别 是“夺情”之争后,张居正更达到人生和政治生涯的 巅峰。此次归乡,不同于嘉靖时的低落,从万历、藩 王到地方督抚、州县官吏都给予其“异礼”,甚至他 的母亲也被皇室几以“家人礼”相待。官方的特殊 礼遇,显示出张居正在明王朝不同寻常的地位,万历 完全被他的光芒所掩盖。张居正归乡,亦是明王朝 的权力中心第一次随重臣离京而南移,军国大政需 要传到离京城数千里外的江陵处理,万历只是名义 上的皇帝,强烈感受到张居正权力的锋芒和朝政实 际主宰者的地位。 万历归乡,是张居正人生及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此时,在他人生的巅峰之下,暗流涌动,潜藏着种种 危机和矛盾。万历在成长,开始意识到他才是明朝 权力的主人,和张居正权力冲突不可避免。张居正 也意识到首辅非久留之位,多次乞休未果。万历渐 渐和张居正貌合神离,最终导致张居正死后被清算。 张居正改革自身出现了危机,阁僚作为张居正改革 群体的中枢,由于张居正大权独揽,藐视群辅,他虽 牢牢掌控国家权力,但其他辅臣对他日益离心离德, 埋下了日后自己被清算的隐患。张居正的改革政策 出现了若干偏差,辽东“杀降冒功”事件预示着军事 改革在基层贯彻及实施情况欠佳,存在很多无法避 免的漏洞。防务政策的失当,使张居正对整体实力 渐趋衰弱的蒙古势力进行重点防范,而对女真人在 辽东的兴起应对不足,最终使之人关,取代明朝。反 对势力从直接对抗转向间接攻击,王用汲对陈蚧的 弹劾和停止购买玉泉寺田地,预示着改革的阻力重 重及反对势力的强大。面对反对势力的抨击,张居 正沉着应对之时,亦采取若干和缓措施,争取与反对 者的和解,故为高拱争取恤典,是同命相怜,亦为一 种政治姿态。对凝聚张居正改革群体中高拱门生故 吏的向心力有重大影响。从万历对高拱的态度,他 感受到皇室对国家重臣的薄情寡义,似乎看到自己 的最终命运。尽管危机四伏,阻力重重,张居正还是 继续推进改革大业,支持潘季驯对漕河的成功治理, 是张居正改革后期的重大成就。张居正关注的视野 超出了湖北,站在国家整体格局来考虑和处理问题。 万历归乡后,他在全国推行田亩清丈、治理漕运、诏 毁书院、整顿驿站、推行一条鞭法等重大改革措施。 归乡葬父期间,对前述某些措施或酝酿,或安排,或 调整等,保证了改革进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夺 情”之争后,张居正“益偏恣”,还是继续重用戚继 光、梁梦龙、潘季驯等来推动改革事业。 嘉靖归乡,处于人生低谷的翰林院编修张居正 立足湖北,在孤寂和忧国之思中形成了改革思想的 雏形。万历归乡,处于人生鼎峰的首辅张居正放眼 全国,把改革思想的雏形变为现实。万历归乡的巅 峰过后,张居正人生及政治生涯开始发生转折,潜在 的危机与矛盾 日益显明,改革事业在艰难中推进。 他走向生命的终结,最终魂归故里,得以摆脱治国的 现实,实现归乡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卷 40[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2]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附录书牍[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1994. 社,1994. 164 第 31卷 吴 琦,冯 明:归乡与治国:以张居正嘉 、万时期回乡为中心 张舜徽 ,吴量恺.张居正集:卷 47[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 社 。1994. 张舜徽 ,吴量恺.张居正集:卷33[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463. 王世贞.嘉靖 以来首辅传:卷 8[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 馆,1983.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卷 36[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1994.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卷 4_4[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 ,1994.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卷 37[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 ,1994.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卷 18[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 .1994.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 :卷 24[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 社 ,1994.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卷 12[M].武汉:荆楚书社,1987.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卷 1[M].武汉:荆楚书社 ,1987.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卷 3[M].武汉:荆楚书社,1987: 132— 133.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卷 11[M].武汉:荆楚 书社 , 1987:472.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卷22[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1994.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卷 15[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1994:140.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卷23[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 ,1994:774.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卷 14[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1994:33.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卷 16[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1994:243. 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9. 张舜徽,吴 量恺.张居正集:卷 7[M].武汉:荆楚书社, 1987:325. 张廷玉,等.明史:卷 219“马自强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4:5772. 张廷玉,等.明史:卷 218“申时行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4:5747. 尹守衡.明史窃:卷7l“张居正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95:382. 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4:5648. 张廷玉,等.明史:卷 238“李成梁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4:6190. 南炳文,庞乃明.“盛世”下的潜藏危机——张居正改革研究 [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73. 张廷玉,等.明史:卷229“王用汲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4:5996--5997. 张舜徽 ,吴量恺.张居正集:卷8[M].武汉:荆楚书社,1987. 张舜徽 ,吴量恺.张居正集:卷 4[M].武汉:荆 楚书社, 1987:174. 夏燮.明通鉴:卷67“万历七年正月戊辰”[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5:102.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卷 27[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 ,1994. 张廷玉,等.明史:卷 223“潘季驯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4:5870. 张舜徽,吴量恺.张居正集:卷 2l[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 ,1994:600. (责任编辑 程 苹) 165 I I 1 j l 加 勰 " r} r} i r} r { I ] O l 2 3 4 5 6 7 8 9 _一_ I二J l二_l二 I二 二二 二_
本文档为【归乡与治国:以张居正嘉、万时期回乡为中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37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9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2-29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