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一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可编辑)

初中一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可编辑)

举报
开通vip

初中一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可编辑)初中一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可编辑) 初中一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 《社会》下册备课笔记 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第9-1节大洲和大洋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全章的基础,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是由七大洲和四大洋组成的,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首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比较海陆面积大小,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和比例,通过对世界地图(东西两半球图)的阅读,引出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教师可提出一些思考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通过图片、录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大洲的概...

初中一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可编辑)
初中一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下册 数学七年级下册拔高题下载二年级下册除法运算下载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免费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地理全册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可编辑) 初中一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 《社会》下册备课笔记 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第9-1节大洲和大洋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全章的基础,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是由七大洲和四大洋组成的,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首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比较海陆面积大小,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和比例,通过对世界地图(东西两半球图)的阅读,引出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教师可提出一些思考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通过图片、录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大洲的概念后,重点要求学生熟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轮廓和位置,可利用投影片或空白图,让学生当堂填写。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在浩瀚的宇宙空间望望蔚蓝色的星球,镜头放大后让学生计算海陆面积的比例,用饼状图展现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在大屏幕上用文字、声音和音乐匹配,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 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是有七大洲、四大洋组成; 学会在地图上确认七大洲、四大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形状。 2.教学难点:大陆、大洲、半岛、岛屿的概念及大洲的分界线,帮助学生记忆 三个世界之最(第一大陆、第一岛屿、第一半岛)。 三、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白令海峡、麦哲 伦海峡图片,陆地和海洋面积比较图) 四、教学过程:(含板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 (一)地球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积:5.1亿平方千米; 陆地表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29%; 海洋表面积:3.61亿平方千米,占全球面积的71%。 (二)七大洲: 1.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分大陆、岛屿、半岛。(全球共6块 大陆)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格陵兰岛为世界最大岛屿; 阿拉伯半岛为世界最大半岛。 2.大洲:大陆与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亚细亚洲(日出处):S4400万平方千米,第一大洲,位于东半球; 阿非利加洲(灼热的阳光):S3000万平方千米,第二大洲,位于东半球; 欧罗巴洲(日没处):S1000万平方千米,第六大洲,位于东半球; 北亚美利加洲(新大陆):S2400万平方千米,第三大洲,位于西半球; 南亚美利加洲:S1800万平方千米,第四大洲,位于西半球; 南极洲:(冰雪大陆):S1400万平方千米,第五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大洋洲:(海洋中的陆地)S900万平方千米,第七大洲,位于东西半球。 3.大洲的分界: (1)亚洲与欧洲的分界: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 [博斯普鲁士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 (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3)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5)中美洲:墨西哥以南的中美地峡,(也称中美七国)。 (三)四大洋: 1.边缘海: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的海。(如黄海、南海、北海、加勒比海 [最大]) 2.内海:深入大陆内部,仅有狭窄的水道同大洋或边缘海相通的海。(波罗的 海、渤海) 3.海峡: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1)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 (2)白令海峡:连接 太平洋与北冰洋; (3)麦哲伦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 4.海湾:延伸入陆地,水深逐渐变浅的海或洋的水域的部分。(如墨西哥湾、 哈得孙湾、波斯湾、北部湾等) 5.四大洋: (1)太平洋: ?面积最大,S18000万平方千米(1.8亿平方千米) ?水体最深:均深3957米最深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水温最高:均温19摄氏度. 与大西洋的分界线:南美洲合恩角[67度W] (2)大西洋: ?S9300万平方千米,呈“S”形, ?均深1200M,最深9218M, ?均温17摄氏度。 (与印度洋的分界线:非洲的厄加勒斯角[20度E]) (3)印度洋: ?S7500万平方千米,呈“八”字形, ?均深3897M,最深7450M; ?均温16.7摄氏度。 (与太平洋的分界线: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147度E]) (4)北冰洋: ?S1300万平方千米, ?均深1200M,最深5449M ?水温:北极海区-1.7-1摄氏度北欧海区2-12摄氏度. (四)小结: 1.今天的课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七个大洲和四个大洋的名称、及在地图上的分布(根据初中学生学习的情况,可以采用由教师指图学生集体回答,个人回答,来帮助记忆。) 2.课后作业 1作业本:P.1-2 2课本P.3想一想思考题口头回答 3填图册:P.1。 第9~2节 世界居民和国家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是要让学生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主要种族和民族,以及他们的分布状况;了解世界各地区语言的使用与宗教的信仰情况;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国家数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 2.本节还介绍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风土民情、宗教、人种方面的录像,然后巩固重要知识点,在随堂作业中反馈。 2.按教材顺序讲解课堂知识的同时,穿插讲解一些风土人情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世界人口、人种、 2.了解世界民族和语系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种族的特征、分布、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分布; 2.教学难点:按具体情况区分种族和民族这两个概念。 三、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世界地图光盘、世界人种图。 四、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 1.增长速度很快; ?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亿人口日; ?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 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人口稠密,占全球1/3; ?极地、沙漠和热带森林地区人口稀少,南极地区目前无人定居。 (二)种族和民族:(参考《人文地理》种族篇,P.8) 1.种族: ?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人数世界第一,占54%; ?特征:肤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 ?分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 ?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种)人数世界第二,占37%; ?特征:皮肤呈淡黄或棕褐色,眼珠黑、头发黑而直,面庞扁平; ?分布: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黑色人种(尼格罗人种):人数占8.5%; ?特征:皮肤黑、头发卷曲、鼻宽唇厚; ?分布: 非洲中部、南部,大洋洲、美洲也有一部分;(故乡在非洲 ) ?混血种人种占0.5%,南美洲最多。 2.民族: (1)民族是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 形成的; (2)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3)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也有单一民族; (4)犹太人、吉卜赛人遍布于许多国家。 (三)小结: 语言 人种居民(板书) 宗教民族 课后作业 1、作业本:P.2-3第1-9题 2、填图册:P.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分布; 2.了解国家的分布,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国家; 3.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4.了解中国的国际交往,浙江省主要的友好省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三大宗教及居民和国家。 2.教学难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三、教学准备 《世界政区图》、世界各地的录像、中国的国际交往图 四、教学过程 (一)语言与宗教:(参考《人文地理》宗教篇)P.20 1.语言 (1)语言是区分民族的主要标志; (2)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其次是英语; (3)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 2.宗教(社会现象)、 (1)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流传于亚洲东部、东南部、南部(印、中、日、缅、斯里兰卡)《人文地理》P.25; (2)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传入欧、美、大洋洲。《人文地理》P.22 (3)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西部,盛行于西亚、北非、南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中国称回教及清真教)。 (二)国家和地区: 1.目前世界 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53个、亚洲48个、欧洲43个、北美洲14个、大洋洲14个、南美洲12个、南极洲无人居住); 2.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S1710万K2); 3.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S0.44K2); 4.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人口12亿;第二是印度,人口9亿多; 5. 人口最少的国家是梵蒂冈,只有1000人左右。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发达国家: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高,经济发达; (1)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2)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 (3)发展中国家:历史上曾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独立后经济发展虽然快,但经济 实力薄弱。 A.主要分布 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 B.不少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 (四)国际交往: 1.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五项基本原则):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2.友好省州: (1)1995年底中国与15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友好省州:浙江省?美国的新泽西州、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州、日本 的静冈县; (3)姐妹城市:杭州市?日本的岐阜市、菲律宾的碧瑶市、美国的波士顿; (4)绍兴市?日本的福光町、芦原町。 (五)小结 佛 教 1.宗教基督教 伊斯兰教发达国家 2.世界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中国) 3.作业布置: 作业本:第二节 填图册:P.2、3, 课本P.3,P.6想一想、议一议 第9~3节世界气候类型 教材分析气候类型是学习世界各大洲和各国地理的基础。讲述气候类型要从 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降水、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入手,进一步引导学生对 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各温度带的气候类型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边讲边对比。 2.用各气候带的自然景观图,让学生“看图分析”、“看图说话”,教师小结 等方式归纳重点和难点。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气候带的划分; 2.说出各气候类型的名称及主要分布的大洲。 3.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 2.教学难点: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植被状况。 三、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世界地图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地球气候带的划分:(从中国气候带讲起) 1.按不同纬度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划分为热带、温带、寒带; 2.各地气候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情况; 3.不同的气候区里,动植物有明显的差异,自然景观也风光各异。 (二)热带地区四种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全球型) (1)分布:赤道附近地区; (2)特征:全年高温多雨,湿度很大; (3)植被:终年茂盛,花开果熟。 2.热带草原气候:(西岸型) (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2)特征:终年高温,明显干、湿两 季;(3)植被:湿季草木茂盛,干季草木凋零。 3.热带季风气候:(东岸型) (1)分布: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2)特征: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雨季:5月-9月旱季:10月-4月}; (3)植被:旱季树木落叶,雨季植物繁茂。 4.热带沙漠气候:(西岸型) (1)分布: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中部; (2)特征:终年高温,降水稀少; (3)植被:零星的耐旱植物。 (三)亚热带地区二种气候类型: 1.亚热带季风气候:(东岸型) (1)分布: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东南部; (2)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3)植被:常绿阔叶林。 2.地中海气候:(西岸型) (1)分布:亚热带大陆的西岸; (2)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植被:常绿硬叶林。 (四)温带地区三种气候类型: 1.温带季风气候(东岸型) (1)分布:亚洲东部的温带地区; (2)特征:夏热多雨,冬冷干燥; (3)植被:落叶阔叶林。 2.温带海洋性气候:(西岸型) (1)分布:温带大陆西部; (2)特征: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3)植被:落叶阔叶林。 3.温带大陆性气候:(中部型) (1)分布:欧亚、北美大陆的内部; (2)特征: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3)植被:草原与沙漠。 (五)亚寒带地区气候:(全球型) (1)分布:北纬500-700之间; (2)特征:冬季漫长,夏季短促; (3)植被:针叶林。 (六)寒带地区二种气候类型:(全球型) 1.苔原气候 (1)分布: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 (2)特征:长冬无夏; (3)植被:苔藓、地衣。 2.冰原气候 (1)分布:南极大陆及北冰洋的岛屿上; (2)特征:终年严寒; (3)植被:终年覆盖冰雪。 (七)高山地区气候: 1.分布 :热带、亚热带的高大山地上; 2.特征:气温、降水随高度而变化; 3.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常绿林、落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荒漠、冰雪)。 热带雨林气候 (八)小结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 季风气候 亚热带气候 地中海气候 1.气温、降水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气候 温带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世界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亚寒带气候 苔原气候 寒带气候冰原气候 2.附“理想大陆气候示意表”:900N 极 地 气 候 亚 寒 带 气 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 带 大 陆 性 气 候 温 带 季 风 气 候 地中海气候 高山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热 带 草 原 气 候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热 带 雨 林 气 候 WE 第9~4节世界时区和交通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日界线的 意义;学会区时的计算;了解欧亚第二大陆桥的作用和世界主要航海、航空线。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在讲授新知识前,讲一则小故事或趣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谈话式的教学方法。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 2 课时 教 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方时、区时、日界线、北京时间的概念; 2.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时区计算的日期换算; 3.了解建成欧亚第二陆桥的重要作用; 4.了解世界主要航线和主要航空线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 2、教学难点:区时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经纬仪、时区挂图、地球仪、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地方时和区时: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3.时区的换算: (1)地球每小时转过的经度为150; (2)地球自转一周:3600?15024(时区); (3)求地方时:1小时(60分)?1504分钟(每一经度); (4)经度换算时区的公式: 经度的度数?150时区的区数(7.5 舍入法:余数?7.5的进一时区,余数? 7.5的舍掉); 例:A地(北京)1160E?1507„„11(东八区) B地(火奴鲁鲁)1570W? 15010„„7(西十区) 4.时区的划分方法: (1)每个时区为150,以00经线为中央经线开始; (2)中时区的范围:从7.5W-7.5E; (3)向东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东三区„„东十一区; (4)向西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西三区„„西十一区; (5)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都以180度经线为中央经线,向东、向西各跨 7.50(时区重合称东西十二区)。 5.时区求差: (1)东边的时刻比西边早; (2)相邻时区的区时正好相差1小时,相隔几个时区,就相隔几个小时; (3)计算在东经度或西经度内的时区数,向东加、向西减; (4)跨东西经度,计算时区数,往东连加、往西连减。 6.例(1): 东八区:5日8时15分 东十区:5日8时15分+(10-8)=5日10时15分; 东二区:5日8时15分-(8-2)=5日2时15分; 西十区:5日8时15分-(8+10)=4日14时15分; 又:5日8时15分+{(12-8)+(12-10)}-1天 =5日8时15分+{4+2}-1天 =4日14时15分。 例(2) 东八区 西八区 中时区 东六区 西六区 西十二区 3月1日 6时 2月29日14时 2月29日22时 3月1日4时 2月29日16时 2 月29日10时 例(3)课本P.8-9页算一算、想一想; 例(4)如果北京时间是1999年3月1日9时。那么: 纽约(西九区)2月28日20时; 东京(东九区)3月1日10时; 开罗(东二区)3月1日3时; 伦敦(中时区)3月1日1时。 例(5) 一艘海洋考察船2000年2月11日12时(北京时间),从上海起航,航行了20 天零3小时,到达1200W的研究地点,问到达研究地点时,当地是几月几日几时? 解:1.已知北京时间为东八区, 1200W?1508„„(西八区) 2.2月11日12时-(8+8)+20天3小时 2月11日12时-16小时+20天3小时 2月10日36时-16小时+20天3小时 2月10日20小时+20天3小时 3月1日23小时 (也可2月11日12时+20天3小时-16小时) 又解:2月11日12时+{(12-8)+(12-8)}+(20天3小时-1天) 2月11日12时+8小时+19天3小时 2000年3月1日23时。 (二)小结这堂课的重点是学会区时的计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界线的意义和作用。 2.理解北京时间的概念。 3.了解欧亚第二陆桥的作用、起点和终点。 4.学会使用、查阅《世界主要航海线图》、《世界主要航空线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日界线、北京时间、第二陆桥、航海、航空线 2.教学难点:日期的换算。 三、教学准备 经纬仪、时区挂图、地球仪、地理光盘或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二)国际日期变更线:(有三个曲) 1.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 界线。 2.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汤加)和终点(西萨摩亚); 3.日期变更:(讲解麦哲伦环球航行) 1 位置 西 侧东 侧 2 经度 东经度西经度 3 时区 东十二区西十二区 4 钟点 相同相 同 5 日期 早一天? ?晚一天 3月2日(减一天)3月1日(加一天) 4.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三)北京时间: 1.中国跨5 个时区,由西向东(东五区~东九区) 2.中国把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四)欧亚第二陆桥: 1.中国连云港(江苏)到鹿特丹(荷兰)的铁路干线称为欧亚第二陆桥; 2.比绕道印度洋,苏伊士运河的海上运输缩短航程约5000KM,运费降低工业 20%,缩短运期50%; 3.意义:加强中国同中亚、东欧、西欧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对中国经济的发 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五)主要航海线: 从西欧各港口经北大西洋到北美洲东岸各港口; 2.从西欧经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到西亚、南亚、东亚各港 口;(特大船只绕道好望角) 3.从亚洲东岸港口横渡太平洋到南北美洲各港口; 4.从北美洲东岸各港口通往北美洲西岸各港口,通过巴拿马运河。(特大船只 绕道麦哲伦海峡) (六)主要航空线: 1.国际航空港: 中国:北京、香港、(上海、广州) 日本:东京; 俄罗斯:莫斯科; 法国:巴黎; 德国:法兰克福; 英国:伦敦; 美国:纽约、芝加哥。 2.国际航空线: 以北京为中心的航线有4条; 以纽约为中心的航线有4 条; 以伦敦为中心的航线有3条, (详见课本P?10) (七)小结 第十章亚洲 第10-1节概述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亚洲地理基础,课本既讲亚洲的自然特征,又介绍亚洲的人口、人种和政治地图的等人文地理知识,使学生对亚洲地理环境有个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分区地理和国家地理奠定基础。 课本概要地介绍了亚洲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演变,并从经度、时差和气候差异等方面说明亚洲的辽阔、广大,点明亚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一个洲,接着又逐个 分析亚洲的地形、河流和气候特征,指出地形复杂、大河众多、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等亚洲自然地理的突出特点与面积广大的密切关系。 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并集中在中部,因此形成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形地势,这种地形地势特征增加了亚洲气候的复杂性,又影响了河流的流向和水文特征,能过分析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通过设置问题,把课本教学内容转化为地图直观内容,让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周围的岛屿、地形的分布,从中概括出亚洲的地域 最广、面积最大、岛屿众多的分布 规律,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特征和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征。根据亚洲河流流向和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通过读图从地域范围、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地势特征对亚洲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分布进行分析. 2.作业练习法:上课时让学生翻开《填图册》作业本,教师指图讲解,学生读图练习,完成后,教师对亚洲位置、面积、人口、区域划分、三大半岛、花彩列岛、地形、地势特征等知识,通过教师问学生答和方法进行归纳小结。 3.讲述法:由于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因此亚洲河流呈放射状分布,地地图上进行认读,讲亚洲气候时,可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特征等到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利用景观图片了解各气候景观特征. 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 2 课时 教 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掌握亚洲的位置、面积、人口, 了解亚洲人种及其分布; 通过读图认识亚洲东南部的弧形岛屿和南部的三大半岛; 掌握亚洲地形特征、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亚洲的位置、地形; 2.教学难点:主要岛屿、半及地形区的空间位置记忆。 三、教学准备: 地球仪、亚洲地图、投影仪、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世界上最大的洲: 1.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E、太平洋;S、印度洋、W、黑海、地中海;N、北 冰洋 2.地域广阔: (1)东西跨经度160度,时差10个小时; (2)南北跨纬度90度,气候相差很大。 3.S4400万KM2,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 4.人口3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多; 5.黄种人占60%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和南部; 白种人占33%,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和西部(北、中部也有分布); 黑种人少数,分布在阿拉伯半岛沿岸和马来群岛的深山中;6.共有48个国家和1个地区(克什米尔); 东亚(5个)、东南亚(15)、南亚(8个)、西亚(20个)、中亚(5个)、北亚(1个)(P?83)。 (二)岛屿与半岛: 1.三大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2.花彩列岛:呈弧形排列,宛如镶在大陆边缘的花边,自北向南:(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马来群岛。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 1.特点: (1)地形类型复杂多样,高原、山地分布广,占全球75%; (2)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平均海拔1000M; (3)地势起伏大: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M); 最低洼地:死海(-400M)。 2.三大地形区: (1)高原: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 、德干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 ; (2)山脉:从帕米尔山结呈放射状伸向四方: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兴都库什山; (3)平原:分布在大陆边缘及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带: N:西西伯利亚平原、E:东北平原、华北平原、S:恒河~印度河平原、W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 (四)小结 教师指图提问,,学生读图回答,巩固亚洲的临海、邻洲、三大半岛、主要岛屿、山脉、高原等知识,并掌握和区分亚洲地形与地势的特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亚洲主要河流的分布及流向与亚洲地势的关系;掌握亚洲主要大江大河及下游平原的分布。 2.掌握亚洲气候特征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学会分析亚洲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亚洲河流与亚洲地势的关系.亚洲气候类型的分布 和特点. 2.教学难点:形成亚洲气候地区差异的因素分析. 教学准备 地球仪、亚洲地图、投影仪、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呈放射状的河流: 1.亚洲的河流受地势的影响,大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并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入海; 2.主要河流: (1)注入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2)注入太平洋: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湄公河; (3)注入印度洋:恒河、印度河(还有布拉马普特拉河。) 3.内流河:发源于内陆,河水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 塔里木河、阿姆河(W)、锡尔河(E)。 (二)复杂多样的气候: 1.成因: (1)地域宽广,南北跨寒、温、热三带; (2)三面濒海,腹地广阔,地表起伏大。 2.亚洲的九种气候类型: (1)北部:极地气候(冰原、苔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2)南部:(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 (3)东部、东南部及南部(世界上季风气候分布最广的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4)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 (5)西部: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三)小结: 1.为以后学习国家地理打下基础, 对马来群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阿拉伯半岛和东亚气候类型进行对应判读. 2.作业布置 (1)作业本:P.第4节 (2)填图册:P.5~6 (3)课本:P.13、练一练、想一想。 第10-2节日本 教材分析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东亚重点讲述的国家.教材从日本是个地狭人稠、山地多平原小、多火山地震的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等到不利因素分析着手,突出日本利用其海岸线曲折、多良港、气候温和湿润、海洋性强等到的利条件,发展本国经济,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典型 的加工贸易国,工业中布局、农业生产方式都受自然条件影响十分明显,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其自然条件优势,扬长避短迅速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教学方法 授课思路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利用《东亚地图》,指导学生了解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海岸线特点,从而引伸到火山、地震和气候特征。再让学生概括出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在克服不利因素、发挥地区优势方面,日本的工业分布绝大部分聚集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在讲日本农业时可组织学生结合地图联系日本的国情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法:通过列表,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类型、自然资源、经济特点、工业布局、农业生产和城市分布等到方面进行对比,突出国家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课1时 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位置、沿革和地形特征; 2.掌握日本的经济特点及工业布局的概况; 3.了解日本在“二战”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4.了解日本首都东京的概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特征。 2.教学难点: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之间的密切 联系。 三、教学准备 地球仪、东亚地图、日本 自然、人文景观图投影仪、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地理位置 1.亚洲东部的一个岛国,东濒太平洋,西隔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及俄 罗斯相望; 2.S38万KM2 ,人口1.25亿, 地狭人稠,(沿革P.14) (二)多山的群岛国家: 1.领土的组成:由本州、四国、北海道、九州四岛及附近一些小岛组成, 呈弧形排列;(讲北方四岛) 2.地形: (1)地表崎岖,山地、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75%,山区森林、水力资源丰富; (2)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平原; (3)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火山地震,富士山(3776M),日本最高峰,著名活火山(圣山)。 3.气候:季风气候显著,海洋性强,冬温夏凉、降水丰富;(冬季多雪) 4.河流短小,流急,峡谷多,水力资源丰富。 (三)高度发达的工业: 1.市场狭小,资源不足,进口原料,出口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是典型的加工贸易国; 2.利用岛国多海湾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海上运输; 3.重视智力开发,提高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现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4.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化学、水泥、电子、纺织; 5.工业区:(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北九州; (四)现化农业及渔业: 1.耕地面积少,地块小,采用小型农机,分散经营,实行集约化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 2.主要农作物:水稻; 3.北海道渔场是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捕鱼量常居世界首位。 (五)城市: 1.东京 (1)位于本州岛的东南部,东濒东京湾; (2)日本首都,是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 (3)人口1200万,世界 特大城市之一。 2.大阪:第二大城,重要港口。 (六)小结 1.复习巩固日本四大岛,日本工业的分布及重要的工业中心,日本 著名渔场. 2.作业布置 (1)作业本:P.第二节 (2)填图册:P.7 (3)课本:P.15、想一想。 第10~3节 朝鲜和韩国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可分为三部分。 本节的第一部分是序言部分,讲述朝鲜原野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国家,后分为南北两部分, 本节的第二部分是讲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征。教材注意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和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朝鲜区域特征比较鲜明。 本节的第三部分是讲述大韩民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征。 在教学朝鲜和韩国的自然环境时,可阅读《朝鲜半岛图》,进行比较联系,以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朝鲜半岛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地 图册和图片,比较朝鲜和韩国在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和经济发展上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2.运用读、议、讲、练法进行教学。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地图和图片,针对提出的思考题进行议论,教师结合学生议论进行演示、讲解,组织学生练习,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教学目标。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朝鲜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经济特点的工农业分布; 2.了解韩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经济特点和工农业分布。 3.通过了解朝鲜原是统一的国家,后分成南北二部分,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4.通过读图比较朝鲜和韩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征,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朝鲜和韩国的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及工农业。 2.教学难点:朝鲜半岛气候的过渡性. 三、教具准备 亚洲地图、朝鲜半岛图、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概况: (1)位于朝鲜半岛北部:N:隔鸭绿江、图们江与中国为邻; EM:俄罗斯; E:日本海W:黄海 (2)S12万KM2 ,人口2300万; 2.自然环境: (1)多山地高原: 1)高原:盖马高原 (东北部); 2)山地:太白山脉 (东部); 3)主峰:金刚山(1638M),著名旅游区 (2)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显著。 (3)大同江为最长河流,注入黄海; (4)森林、水能、矿产资源丰富。 3.工业: (1)重工业发达,工业部门:电子、钢铁、机械、化学; (2)轻工业以纺织为主; (3)工业分布在大同江下游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 4.农业:水稻、高丽人参。 5.首都:平壤,人口200万。跨大同江两岸,最大城。 (二)大韩民国: 1.概况: (1)位于朝鲜半岛南部;E:日本海; W:黄海; ES: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 (2)S10万KM2 ,人口4500万 ; (3)首都:汉城,人口900万,最大城。 2.自然环境: (1)东部太白山; (2)西部、南部多平原; (3)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岛屿(济州岛为第一大岛); (4)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5)河流:汉江、洛东江。 3.工业: (1)汉城、仁川、 釜山为三大工业区; (2)进出口贸易发达,发展电子、钢铁、石化、造船、汽车。 4.农业:水稻。 (三)小结 投影朝鲜和韩国有关地理要素比较表进行小结 国 名 朝 鲜 韩国 人口密度 192人/平方千米 450人/平方千米 位置 位于朝鲜半岛北部 位于朝鲜半岛南部 地形 多山地高原: 东北盖马高原,东部太白山脉 东部太白山; 西部、南部多平原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显著 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流 大同江 汉江、洛东江 资源 森林、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无突出自然资源 工业部门 电子、钢铁、机械、化学 电子、钢铁、石化、造船、汽车。 工业区 大同江下游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 汉城、仁川、 釜山 农作物 水稻、人参 水稻、人参 首都 平壤 汉城 10~4节 东南亚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部分。 本节的第一部分是讲述东南亚的范围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不同的地形特征,两种热带气候所分布和特征,东南亚富饶的物产,迅速发展的经济。 本节的第二部分,突出讲述热带城市岛国新加坡,深入分析优越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运用读、议、讲、练法进行教学,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地图册和图片,针对考提出的思考题进行讨论,教师结合学生议论的进行演示、讲解、然后组织学生练习,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教学目标。 2.在教学中,采用读图、分析方法。以地理位置为主导因素,分析、比较、归纳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位置、交通、地地形、河流、气候、物产等方面的联系。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 案 一、教学目标 掌握东南亚的范围及重要地理位置; 了解华侨、华裔和居民宗教信仰; 理解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不同的地形特征及两种热带气候的分布及特征; 了解锡、石油、稻米、天然橡胶及其它热带经济作物; 了解东南亚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 了解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及气候分布;矿产及热带经济 作物; 2.教学难点:新加坡优越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亚洲地图、东南亚地图、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南洋) 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 大部分为黄色人种,信奉佛教; 是世界上华侨、华裔最多的地区; 地理位置: (1)地处亚洲、大洋洲、与印度洋、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2)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 咽喉,是东西海上要冲。 (二)自然环境: 1.地形特征: (1)中南半岛:山地分布广,平行山脉纵向排列; (2)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地形崎岖,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 2.两种热带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马来群岛及马来半岛的南部;(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2)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吕宋岛,特征:气温高、一年 有旱、雨两季之分)。 (三)物产 世界著名的稻米产区,产地在中南半岛的冲积平原及各河口三角洲; 热带植物:天然橡胶、椰子、油棕、蕉麻、金鸡纳、胡椒; 珍贵木材:柚木。 (四)矿产 马来西亚的锡矿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首位; 石油:印度尼西亚、缅甸、文莱三国。 (五)新加坡 1.热带城市岛国: (1)地处东南亚区域中心,扼马六甲海峡、临近赤道; (2)S620KM2 ,人口287万; (3)新加坡有“狮子之城”之意,华侨称为“星岛”,华侨占3/4。 2.经济: (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港口优良,重点发展海运、金融和贸易; (2)三大支柱工业:炼油、造船、电子; (3)旅游业发展迅速,誉为“花园城市”。 (六)小结 1.从新加坡经济发展特点中,可以吸取哪些对我们有益的经验?(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同时要重视环境污染保护) 2.随堂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填充东南亚填图册。 第10~2节印 度 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发展中的工业、首都和城市”题,首先介绍印度的位置、面积、人口、民族、宗教,说明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接着用较大的篇幅分析印度的经济,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结合矿产资源,分析印度独立前 后工业的发展变化情况。最后介绍印度的三个城市,另一个角度反映印度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运用读、议、讲、练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地图册和图片,针对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进行讨论。教师结合学生议论进行演示、讲解,然后组织学生练习,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教学目标。2.在教学中,采用读图、分析方法。抓住工农业发展这一重点,把工农业与自然环境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独立前工农业发展的不同特征,分析社会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亚洲第二大国印度及其民族与宗教; 2.理解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3.了解印度经济发展和变化,掌握印度城市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 4.通过学习印度独立前后工农业生产的不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是发展本国经济的保证,从而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印度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印度主要农作物和工业中心的分布。 三、教学准备 亚洲地图、南亚地形图、印度的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南亚最大的国家:(讲解南亚次大陆) 范围:N:为山区(喜马拉雅山南部)(一);M:恒河平原(六);S:德干高原(四)。 S297万KM2 ,亚洲、世界第二;人口9亿多;(水牛有3亿多,视神) 人种:绝大多数为白色人种,全国有几百个民族,其中以印度斯坦族人为最多, 信奉印度教。(P、人文地理) 历史悠久,文明古国,后为英殖民地,1947年独立。 (二)种植业为主的农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热带季风气候占大部分) 耕地面积占国土58%,有1.73亿公顷(17300万公顷); 农村极端贫困,农业技术落后,现推广新技术,正常年份粮食基本自给。 粮食作物:水稻、小麦、谷子; 经济作物:黄麻、茶叶、花生、棉花、甘蔗(黄麻、茶叶产量居世界首位); 分布 水稻:东北部(七)及东西两侧沿海(二)、(三)(东西高止山) (1)小麦:恒河平原; (2)谷子:德干高原; (3)黄麻:恒河三角洲(C、加尔各答); (4)茶叶:东北部丘陵地区(七); (5)甘蔗:恒河平原中部; (6)花生:德干高原南部。 (三)发展中的工业: 1.矿产资源种类多样,煤、铁、锰、云母丰富; 2.工业基础薄弱,(独立前)部门残缺,(采矿、纺织发达); 3.现代工业有相当基础: 机械、钢铁、石油、电力、化学发展迅速。 (四)首都、城市 首都:新德里(A)印度西部,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城市: (1)加尔各答(C):恒河三角洲,人口1100万,最大城市、重要港口、世界最大黄麻加工中心; (2)孟买:(B)位于西海岸孟买岛上,人口1000万,天然良港,最大棉花工业中心,第二大城。 (五)小结 印度同中国的国情比较相似,都是文明古国,也都是人口大国。印度独立的时间比新中国建立的时间略早,原有的经济基础也比旧中国好。但后来由于走的道路不同,中国的经济发展要比印度快得多。 总之,印度独立后,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业在印度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现已成为农业生产大国,印度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第10~6节西 亚 教材分析 西亚地区是很有特点的一个分区,从人种上说,本区以属于白色人种的阿拉伯人为主;从历史上看,这里有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从宗教信仰上看,这默契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从位置上看,本区地处五海三洲之地,是陆上连接亚 非欧三大洲的要冲;从资源上看,以波斯湾为中心的石油生产占世界总量的1/3,出口量占世界的60%。因此在本节内容教学中,突出这些特征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课时的原因,教材仅把重点放在凸现西亚的地理位置和西亚的石油资源两部分内容上,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全局范围认识西亚从二战以来一直作为国际热点地区的原因,同时注意收集有关西亚地区的近期资料以补充教学。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读图辅导法 课前布置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在上课时,以西亚政区图和世界石油海上运输路线图,以及自制的西亚位置示意图为依据,指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把知识归纳在图上,同时也促进学生的用图能力。2.谈话法 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课文,上课时教师从海湾战争和巴以问题引出话题,把西亚位置的重要性和世界石油宝库的特点穿插在话题之中,达成教学目标。采用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励学生关注时事,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 1 课时 教 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西亚的范围、宗教及民族,掌握重要的地理位置;学会读图分析的方法。 掌握西亚石油分布及其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掌握伊朗、伊拉克的首都。 引导学生关心海湾问题,正确认识世界,理解国际关系的准则。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五海三洲”之地、 西亚
本文档为【初中一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359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6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0-23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