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

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学校代码:10730分类号:密级论文题目(中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论文题目(外文)StudyonTheRelaySystemofXunHuaSubprefectureinGuangXuPeriod作者姓名赵丽君学科专业历史学·中国史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类型学历教育指导教师杨红伟合作导师论文工作时段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论文答辩日期2019年5月校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I光绪朝循化厅...

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
学校代码:10730分类号:密级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题目(中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论文题目(外文)StudyonTheRelaySystemofXunHuaSubprefectureinGuangXuPeriod作者姓名赵丽君学科专业历史学·中国史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类型学历教育指导教师杨红伟合作导师论文工作时段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论文答辩日期2019年5月校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I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中文摘要王朝国家在开疆扩土的过程中,健全完善的驿传体系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雍正和乾隆时期,西藏、青海及新疆等地区驿递系统快速发展,循化厅驿递系统也在此时修建完善。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循化厅的建立是王朝国家将国家权威进一步渗入边疆区域社会的尝试。循化厅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该地区人民本就不受传统儒家君臣思想的影响,制约其行为的关键因素是部落道德。但是该地区对清朝经略西北,经管新疆的意义重大。循化厅驿递系统的建立凸显了王朝国家权威向该地区延伸的尝试,而驿递系统的一次次完善,进一步体现了王朝国家权威的渗透和加强。文章以“循化厅档案”为主要依据,由四章内容构成,分别论述了循化厅至河州、西宁府、兰州府的驿路,循化厅驿递经费来源和夫马工食银的支给情况,循化厅驿递运行过程中夫马缺额、文报丢失以及循化厅新旧官员之间驿站事务交接迟延等情况。通过对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整体概况的论述,可知在近代邮政还未普及的态势下,循化厅驿递系统在王朝国家加强边疆统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述也进一步展现了晚清驿递系统的没落以及驿递最后时期的运行状况,体现出晚清王朝国家面临政治的腐败、经济社会的动荡不安时,驿递系统在王朝国家统治中的乏力。关键词: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王朝国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IIStudyonTheRelaySystemofXunHuaSubprefectureinGuangXuPeriodAbstractIntheprocessofexpandingtheland,theperfectpost-transmissionsystemprovidedstrongguaranteeforthedynasticcountry.DuringtheYongzhengandQianlongperiods,thepostdeliverysystemdevelopedrapidlyinTibet,QinghaiandXinjiang,andthepostdeliverysysteminXunHuaSubprefecturewasalsobuiltandperfectedatthistime.TheestablishmentofXunHuaSubprefectureinQianlongin27(1762)wasanattemptbythedynasticcountriestoinfiltratestateauthorityfurtherintothefrontierregionalsociety.Asamulti-ethnicsettlement,thepeopleinthisareaarenotinfluencedbythetraditionalConfucianthoughtofmonarchandcourtiers,andthekeyfactorrestrictingtheirbehavioristribalmorality.However,thisareaisofgreatsignificancetothenorthwestofQingDynastyandtheadministrationofXinjiang.Step-by-stepTheestablishmentofthehallpostsystemhighlightstheattempttoextendtheauthorityofthedynasticstatetothisarea,andtheperfectionofthepostdeliverysystemfurtherembodiestheinfiltrationandstrengtheningoftheauthorityofthedynastystate.Basedonthe"archivesofXunHuaSubprefecture",thepaperdiscussesthepostroadfromXunHuaSubprefectureltoHezhou,XiningandLanzhouprovinces,thesourceoffundsandthedistributionofsilverforhorseworkers,respectively,basedonthe"archivesofXunHuaSubprefecture",whichiscomposedoffourchapters.InthecourseofpostdeliveryinXunHuaSubprefecturel,theabsenceofFoma,thelossofarticlesandnewspapers,andthedelayinthetransferofpostservicesbetweentheoldandnewofficialsofXunHuaSubprefecturel.BydiscussingthegeneralsituationofthepostdeliverysysteminGuangXu'sChaohuahall,itcanbeseenthatthepostservicehasnotbeenpopularizedinmoderntimes.UnderthesituationofXunHuaSubprefecturel,thepostdeliverysystem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processofstrengtheningthefrontierruleinthedynasticcountries.ItalsoshowsthedeclineofthepostdeliverysysteminthelateQingDynastyandtheoperationofthepostdeliverysysteminthelastperiodofthepostdelivery.Itshowsthatthepostdeliverysystemisweakinthereignofthedynasticcountrywhenitisfacedwith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IIIpoliticalcorruptionandeconomicandsocialunrestinthelateQingDynasty.Keywords:GuangxuPeriod,XunHuaSubprefecture,PostDelivery,DynastyCountry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IV目录中文摘要...............................................................................................................................ⅠAbstract...............................................................................................................................Ⅱ目录.................................................................................................................................................Ⅳ绪论...........................................................................................................................................1一、选题背景及意义...........................................................................................................1二、循化厅建制的历史沿革.............................................................................................2三、循化厅空间范围和族群构成变化..........................................................................3(一)循化厅空间范围............................................................................................3(二)循化厅族群构成变化...................................................................................5四、研究方法........................................................................................................................6五、研究现状与简评...........................................................................................................6(一)清朝传统驿递通史性研究概况..................................................................6(二)晚清新式邮政兴起研究概况.......................................................................8(三)清代区域性邮驿研究概况...........................................................................9(四)清朝驿路研究概况......................................................................................12(五)清朝其他驿递研究文章.............................................................................13六、资料来源......................................................................................................................15第一章循化厅驿路及战争对驿站的破坏............................................................17一、循化厅文报传递的主要路线.............................................................................18(一)循化——河州驿路......................................................................................18(二)循化——兰州驿路......................................................................................19(三)循化——西宁驿路......................................................................................20二、回民起事中的循化厅驿站......................................................................................21第二章循化厅驿路经费................................................................................................24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V一、循化厅驿站夫马支给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24(一)循化厅驿站夫马工料银的开支标准........................................................24(二)循化厅驿站倒马份额及买补价银情况...................................................27二、循化厅驿站经费来源...............................................................................................30第三章循化厅夫马情况................................................................................................34一、循化厅驿站驿夫情况..........................................................................................34(一)循化厅驿站驿夫数变化情况.....................................................................34(二)循化厅驿站驿夫年龄分析.........................................................................35二、循化厅驿站马匹情况...............................................................................................37(一)循化厅驿站马匹毛齿情况.........................................................................37(二)循化厅驿站马匹缺额倒毙情况................................................................40第四章循化厅驿递运行与交代过程中的弊端..................................................43一、循化厅驿递运行过程中的弊端.........................................................................43(一)清朝常见驿递弊端......................................................................................43(二)循化厅驿递运行弊端..................................................................................45二、循化厅驿站交代概述及相应弊端........................................................................47(一)循化厅驿站交代内容及过程.....................................................................47(二)循化厅官员交代期限及迟延问题............................................................50结语........................................................................................................................................53参考文献..............................................................................................................................55致谢.........................................................................................................................................60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1绪论一、选题背景及意义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国外关于区域史的研究在大陆学界中渐次兴起,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大陆学界关于区域史的主流定义大致有三种,其一,即认为区域史是把具有共趋性或同质性的区域历史进行研究的一种新的视野或方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反对将区域史同地方史或方志的研究等同或趋同;其二,“将以某区域或地方的历史作为对象的研究视作区域史。这种观点将传统的地方史研究和方志编撰都纳入区域史研究当中”1;其三,就是将区域史看作是区域社会史。目前学术界虽然未对区域史进行详细的概念界定,但是多数学者趋于第一种关于区域史的解释。伴随着区域史在国内的传入,对于同质的“域”和“界”的研究也渐次兴起,循化厅也就成为研究清王朝统治边疆少数民族的典型地区。循化厅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了复杂的民族成分外,不同的知识体系型构了更复杂的区域社会。“循化厅藏族聚居区文化中不同知识体系的存在状态,决定了在该社会中存在不同类型的权力,并根据每一种知识体系的符号资本所具有的势能,呈现出相应的权力结构”2。因而通过逐渐的融合变化,循化厅最终形成了以苯教知识体系为中心的部落权力,以藏传佛教知识体系为核心的宗教权力,以传统的儒家知识为背景的王朝国家权力,三种权力体系共同缔造,形成具有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意义的区域社会。故而对循化厅区域社会中驿传体系的研究有如下意义:一、作为中国众多区域社会类型中的一种,关于循化厅藏族聚居区驿递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中国社会驿递整体性的把握。二、有关清代驿递的研究虽然众多,但是多集中于清整体驿递或重要统治地区的论述,学者多集中于大社会的研究,而对于像循化厅等处于边地的、以羁縻为主的小区域的关注较少。但是循化地区作为清朝将国家权威深入藏区的试验场和先锋地,对其驿递等的研究有助于更清晰的展现王朝国家融入区域社会中的努力与历程。三、驿递所到之处即是王朝国家权力触及之处,循化厅在清朝才逐渐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历代王朝对其的统治一直持续在屡建屡弃的状态,为什么清朝能够以一种外在而异质的权力形态镶嵌于不同质的区域社会之中?清朝是如何逐渐将两种有较高张力的权力结构融1徐国利:《关于区域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区域史的定义及其区域的界定和选择》,《学术月刊》,2007年3月,第122页。2杨红伟:《清朝循化厅藏族聚居区之权力机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5页。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2合?通过对循化厅驿递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清王朝的边疆控驭策略。四、晚清处于世界大变革的潮流中,近代邮电的传入极大的冲击了传统驿递,最终直接改变了晚清社会区域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甘肃作为最后裁驿的地区之一,对光绪年间循化厅驿传的论述,能够窥视出王朝国家传统驿递最后的发展路径。二、循化厅建置的历史沿革关于循化厅建置的历史沿革问题,虽然学界已有详细介绍,但是文章论述的场域集中于循化厅,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故此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论述。《循化志》开篇《建制沿革》中就提出“循化厅在禹贡为雍州之地”,“在殷州为羌戎地”。始皇建秦,结束了战国的混乱局面,此时循化为秦边外之地,“按史记,始皇使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秦之临洮今岷州也,今二十四关正起岷州之界,由东而西、而北,关内为河州,关外为循化”1。汉朝时,循化为汉河关县所辖,虽为河州极西之地,但已归于中央政府的统辖之下。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废立平常,循化地方归属也时常变化,此时随着吐谷浑势力大增,在此处建立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吐谷浑国。隋朝时,循化地区归河津县管辖,至唐朝时废除隋朝的河津县而设米州及米县。后来唐朝大将哥舒翰因黄河以南地方几乎没有设置郡县的情况,故而在循化及周边地区多设置军所进行管理。宋朝沿袭唐朝的军所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仍将之置于镇西军地之下。“金升积石军为州”2。成吉思汗驰骋草原,南北征战,最终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的中央王朝。因为宗教政策的需要,元朝也加强了对安多藏区的掌控,在该地设立土司制度,循化地区纳入元朝的统治范围。明清时期,循化地区作为王朝与藏区交流融合的先锋场,无论是政治统治的需要还是边地战略防御的必要,循化地区已经引起了王朝统治者的重视。明朝,循化等地区被称为“西番”,“为防范蒙古势力经过西番地区进入藏区,进而再次恢复蒙藏之间传统的政教联系,能否对西番地区实现有效布防,便成为能否隔断蒙藏联系的关键。鉴于“西番”地区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卫所制在西番地区全面实施”3,此时循化地区对明朝疆域安全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明朝对循化地区的管辖多羁縻性质。明洪武七年“诏置西安行都指挥使司于河州,升河州卫指挥司韦正为都指挥使,总辖河州朵甘、乌思藏二卫,为行都指挥使司,以1【清】龚景瀚编,李本源校,崔永红注:《循化厅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4页。2【清】龚景瀚编,李本源校,崔永红注:《循化厅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页。3方泽、赵心愚:《明初西番地区统治策略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236页。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3朵甘为指挥同知,琐南兀即尔管招兀即儿为都指挥同知。诏谕之曰朕自布衣开创鸿业,荷天地眷佑,将士宣劳,不数年间削平群雄,混一海宇。惟尔西番朵甘乌思藏各族部属,闻我声教,委身纳款,已尝颁赏授职,建立武卫,俾安军民。迩使者还言各官公勤,乃职军乐业,朕甚嘉焉。尚虑彼方地广民稠,不立重镇治之。何以宣布恩威,兹命立西安行都指挥使司于河州,其朵甘乌思藏亦升为行都指挥使司,颁授银印,仍赐各官衣物,呜呼”1。可见明朝对“西番”的统治始终处于土官治理为主的羁縻方式,因而王朝的统治权威未渗透到该地区。清朝初年,循化厅仍然承袭明朝的制度,视循化为河州边外地,未将该地区正式纳入王朝国家的行政系统中,以期通过“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维持该地区的统治。循化地区于“雍正四年(1723年),青海都统达鼐、西宁总兵官周开捷安插降番,清查田土,始定额数,归河州同知”2,七年(1726年)建立循化营。雍正初年的罗卜藏丹津叛乱为清朝在该地区统治的重新洗牌提供合适的契机。叛乱之后,大量“番民”投诚,聚集在循化地区。此时循化地区虽遥隶河州,但是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在此清查田土,征定赋税。雍正八年(1730年),清廷在循化地区开始建立循化营,统辖保安堡地方,赐名“循化”。“今循化城,系雍正间以生番归化,名之,与宋偶合,非旧地也”3。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建立循化厅,移河州同知于此。至此,经过清初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之间的努力,清朝正式将国家权力介入该地区,从而开始了王朝国家在该区域社会中型构社会秩序的历史。循化厅初设时隶属于兰州府管辖,由于循化地方远离兰州府,词讼案件呈递兰州府时日过长,不利于各项时间的审理,故而道光三年(1821年),循化厅隶属于西宁府管辖直到清末。循化厅建制沿革的过程是边疆地区逐渐内化的代表之一,从殷州的“羌戎地”逐渐内化为清代王朝国家的行政区划。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循化地区“是一个拥有地方性知识属性的区域社会”4,清朝在将其内化的过程中,也逐渐学会了调适和型构与该区域社会相融合的符号系统。三、循化厅的空间范围和族群构成变化(一)循化厅空间范围循化厅作为王朝国家的行政区划,其发展变化是在特定的区域空间中展开。在研究区域社会的过程中,关于区域中“域”和“界”的划分则是研究的前提。1《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一,洪武七年七月十六日。2【清】邓承伟修,王昱校注,《西宁府续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页。3【清】邓承伟修,王昱校注,《西宁府续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页。4杨红伟:《清朝循化厅藏族聚居区之权力机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6页。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4自上世纪80年代,国外关于区域社会的研究传入中国并逐渐兴起。大陆学界目前关于区域的划分主要有自然地理说、历史过程与观念说、政区说以及多元取向说。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存在注定区域的研究不会局限于一个标准,应该是多维的存在。以下便从循化厅的行政空间范围和地理空间范围对循化厅的“域”、“界”进行介绍。1、行政空间范围《宋史》载“循化城,旧一公城,崇宁二年收复,今改名”1。此为有关“循化”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与设置的最早记载,但此时其范围只是清代循化厅“南番”境内。循化厅行政空间范围的发展主要在雍正和乾隆时期,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立厅制后,其行政空间范围逐渐确定下来。《西宁府续志》载其“治在府东南二百七十里。东至积石关河南河州界,迆北碾伯县界,相距六十里。西至清水河贵德厅界一百九十里。南至下则盖寨洮州厅界三百五十里。北至黄河不一里,过河小积石山巴燕戎格厅界。东南至老鸦关、河州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马营集、河州、碾伯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贺尔寨蒙古界,三百二十里。西北过河至甘都堂堡巴燕戎格厅界,三十里”2。《循化厅志》载“厅境东西相距三百里,南北相距三百五十里”3。对比现今地图可知,循化厅的大致范围为今合作市、临夏回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夏河县、同仁县、泽库县、尖扎县部分地区以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南地区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光绪初年陕甘回民起义之后,由于循化所属之则盖【佐盖】,距厅较远,不便于“番族”事务的及时处理,因而将则盖改归洮州隶属。《循化厅》载“乾隆九年,洮州杨土司牧厂【场】在则盖地方,为则盖、黑错二寺番人抢劫羊只,经河州镇会同洮岷道讯断追还。饬杨土司在本营地方牧放牲口,不许仍在则盖。仍令洮、河会立界石,以绝争端”。4由此可见,则盖与洮州相邻,将其归洮州管辖,提高了对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效率。因而,光绪初年陕甘回民起义之后,循化地区行政地域范围主要是今同仁、泽库、夏河、循化县南山地区以及除则盖之外的合作市。由此可见,清王朝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逐渐适应循化地方性特征,并最终将王朝国家的权威渗透到该地区。2、地理空间范围地理环境从古至今一直是交通选址所考虑的首要因素,靠夫马走卒维持的传统驿递更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山川地理形势对驿站选址、驿路走向等方面都有1【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161页。2【清】邓承伟修,王昱校注,《西宁府续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5页。3【清】龚景瀚编,李本源校,崔永红注:《循化厅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7页。4【清】龚景瀚编,李本源校,崔永红注:《循化厅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3页。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5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地理空间环境对一个地区居民性格的塑造、生活习俗的形成等方面影响极大。因而对循化厅空间范围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从多方面分析该地区的特性。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循化厅地处青藏高原的边缘,“白石峙于东南,黄河环其西北,前则漓水如带,后则积石为屏。蔽障河、兰,牵制鄯、廓,诚西陲之要地也。然而三营孤立于口外,众番环处于域中,控驭为难,抚绥不易”1。可见循化厅拥有众多的天然屏障,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地理空间范围。这种天然屏障的大山、河流交汇型塑的循化地区,河谷与为数不多的山间平缓坡地便是其驿递系统建立的首选之地。循化地多山川河流的基本地貌决定了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部分地区高达3600~4600米,而全年平均气温也在10℃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不到1000毫米,该地的粮食作物也“因地气寒冷,霜降天早,难以全熟”2,所以形成该地多游牧而少农业种植的生产方式,塑造了有别于传统农耕文化的区域知识体系,进而要求王朝国家在治理的过程中不能将一贯的儒学知识体系应用其中。边疆的稳定是保证一个王朝安定的前提,“历代中央王朝治边的策略问题,实际上就是处理农耕区和游牧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由‘古典的中国’(即只注重统一农耕区的中国)向‘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即农耕区和游牧区完全统一的中国)转变的关键问题”3。清王朝通过调适,逐渐将游牧与农耕的区别淡化,将循化地区纳入王朝国家统治的地方行政系统中,同时也将王朝国家的符号系统同地方符号系统进行更好的融合之后推行于此。(二)循化厅族群构成变化秦汉之际,循化地区多居羌戎,为塞外之地。至隋唐时,吐蕃逐渐壮大并兼并吐谷浑和党项,史载“吐蕃王朝建立后,更是大举东进北上,奄有陇右、河西和安西四镇,使甘青地区成为青藏高原的吐蕃和中原的唐朝紧密接触的地区,形成藏族历史上三大藏区之一的安多藏区。”4元朝,随着蒙古族的发展壮大,其逐渐占领金所属的河州、洮州以及西夏等地方,蒙古族逐渐进入循化地区。到明中后期,蒙古族突破明的限制进入青海,为以后蒙古族大量进入青海开辟了活动场所。早在元代,循化厅多民族聚居的格局已经开始,元明清时“一些回族、撒拉1【清】龚景瀚编,李本源校,崔永红注:《循化厅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2页。2【清】龚景瀚编,李本源校,崔永红注:《循化厅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4页。3方泽、赵心愚:《明初西番地区统治策略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240页。4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省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9页。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6族、保安族商人与汉族商人因经营商业的关系,在循化厅藏族聚居区的一些商业贸易点或者寺院附近定居下来,形成了与蒙、藏土等族群杂居的局面”1。入清后,循化等地区的族群构成更趋多元化,并最终在该地区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格局。《循化志》载“循化厅所属口内十二族,口外撒拉回民八工,西番四十九寨,南番二十一寨,保安四屯,族、工、寨、屯共四十九处”2,可见,此时循化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藏为主体的蒙、土、回、保安等多族群共生的格局。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一个族群都是在同别的族群逐渐融合交汇的过程中而逐渐形成,最终优势族群成为区域中的主导,循化地区的主体族群——藏族也不例外。杨红伟指出“纵观循化厅藏族聚居区的族群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主体族群的藏族,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土著居民羌人与来自西藏的吐蕃人为基础,融合众多的族群成分而逐渐演变发展形成的。”3李延恺也指出“青海省的现代藏族的统一体中,既有羌人、鲜卑人、吐谷浑人、吐蕃人、蒙古人、嗢末人的成份,也有汉人的成份,当然以羌人和当地其他土著人为主就是了。”4可见,各族人民因战争、移民实边政策等原因迁入青海,共同缔造了多族群共生的多维民族地区。四、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即以历史文献学为基础,结合一系列的政治学理论,对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文章以循化厅驿递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依靠的资料是青海省档案馆中所藏档案,此外还有相关方志、正史等。通过摘抄档案,梳理和查阅相关史料,试图还原晚清循化厅驿递系统的运行情况,通过严谨的史实构建,得出中肯的结论。跨学科研究:即“交叉研究法”,具体是指通过突破学科间的界限,运用多学科的方法、成果和理论,完成某一课题的研究。循化厅作为清朝统治藏区的前哨,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研究过程中不仅涉及历史学、经济学等知识的运用,作为民族地区,也应该结合民族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述。五、研究现状与简评(一)清朝传统驿递通史性研究概况1杨红伟:《清朝循化厅藏族聚居区之权力机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59页。2【清】龚景瀚编,李本源校,崔永红注:《循化厅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5页。3杨红伟:《清朝循化厅藏族聚居区之权力机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59页。4李延恺:《从史籍和口碑看青海藏族的来源及变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第54页。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7清王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各项制度集历代之大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清朝的驿传系统也不例外。清朝的驿传系统在促进王朝统治、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民族融合等方面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楼祖诒《中国邮驿发达史》1论述了清朝驿传的组织、设置、驿律、驿程以及文保局等。其中,作者关于驿程的记载,详细列出由京城皇华驿到各省督抚所在地的驿路以及大致里程,为以后学术界研究清代驿路提供便利。此后,作者又著成《中国邮驿史料一书》2,该书相比于《中国邮驿发达史》,并没有依据朝代进行论述,而是将周至清的驿传依据邮驿沿革、组织管理、邮驿律令、邮驿中所用牌符以及邮驿交通等板块,以专题的形式对古代驿递进行描述。刘广生主编《中国古代邮驿史》3,介绍的范围上迄原始公社的通信活动,下至清代的邮驿制度,对每个朝代的邮驿制度大致从驿站的概况、组织管理、法律制度以及驿递的分布等各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和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其在第十章中就清代的邮驿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作者除了介绍清代邮驿的基本概况、特点和组织等外,还论述了清代公文封发、传递、邮符利用等情况。马楚坚《中国古代的邮驿》4一书作为《中国古代生活丛书》中的一个专题,也不无例外的描述了驿传从先秦直至清末民初变化过程。书中论述了历代邮驿制度的设置、管理、局限等问题。此外,作者对许多朝代的驿路进行了仔细爬梳,附有历代驿道示意图。臧荣《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5一书从传说时代的“喉舌之官”一直论述到晚清驿递系统崩坏,新式邮传开始出现。论及清邮驿制度时,作者指出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邮驿结构,同时大力发展西藏、青海、新疆以及西南地区的驿递系统,在保证军事战略需要的同时,促进民族融合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刘文鹏《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6从清朝驿传网络的形成、管理体制、功能与制度的变革、财政供给以及晚清驿传面临的困境与近代变革等方面入手,对清朝的驿传进行全面的介绍。吴昱《“置邮传命”与政治运转:清代“邮政”的传统内涵》7一文将“邮政”一词放在清朝特殊的政治环境中进行诠释,指出“邮政”在清朝不仅是一种交通符号,更是清朝政治统治的象征。全文旨在将清朝“邮政”的政治作用阐释清楚,指出邮政在朝政运转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从邮政的运转情况来透视清朝吏治情况。刘挚《清朝的驿递与铺递》1楼祖诒:《中国邮驿发达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2楼祖诒:《中国邮驿史料》,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58年。3刘广生:《中国古代邮驿史》,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6年。4马楚坚:《中国古代的邮驿》,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年。5臧荣:《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6刘文鹏:《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吴昱:《“置邮传命”与政治运转:清代“邮政”的传统内涵》,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81和方裕谨《清代邮驿制度概述》2都是从清朝驿递的管理、组织和驿律等方面对清朝驿传系统进行介绍。高静静《清前中期驿递系统存在问题及对策》3过大量表格的总结为读者直观的呈现出清朝的用驿情况、驿传管理、火牌使用、驿递速度等。作者在文中强调,清朝时驿递系统中清政府、用驿官员和司驿官员之间,由于关注的利益焦点不同,因而对驿律的考虑角度也有很大的偏差,这就使得驿递系统在实际运作和企图变革的过程中出现众多不同的阻力。此外,作者在文章中用GIS信息地理技术,分析了清代驿路的设置。(二)晚清新式邮政兴起研究概况纵观中国古代的邮驿发展历程,军事需要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也因此驿传系统的发展愈发完整。但是随着近代通信的传入,传统驿递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出来,便捷的近代邮政逐渐取代传统驿传。《中国海关与邮政》4运用了丰富的海关档案资料,论述了中国海关与邮政的发展由西方主导逐渐自主发展的过程。此外,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5也主要着笔于晚清新式邮政的兴起,论证了中国传统驿递制度的崩坏衰落以及近代邮电事业在西方列强的主导下发展壮大,直到最后争取独立的过程。张翊《中华邮政史》6,作者从1936—1983年在江西九江邮局工作近四十八年之久,极大的便利了作者对中国新式邮政发展脉络的掌握。作者对中国古代传统驿递作了简要介绍,其笔墨主要集中于晚清民信局、客邮局以及文报局等的兴起。谢斌《中国邮电航空史》7一书着墨于近代以来旧有驿递系统的崩溃和新式邮政逐渐崛起的过程。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各地区邮政系统的规模和设置,还通过大量数据的引用和总结,直观的呈现出清末民初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苏全有《清末邮传部研究》8详细的介绍了邮传部成立、职掌管理、机构设置、利权回收以及机构运作等,展示了近代邮政逐渐走向自主的过程。其论文《论清末的裁驿》9从清末裁驿过程中邮传部和陆军部之间利益冲突出发,对清末裁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探究,指出改革的成败多系各集团利益的分配情况而定。刘文鹏《清代驿传体系的近代转型》10同样指出近代邮政同传统驿递变革1刘挚:《清朝的驿递与铺递》,《中国邮政》,1987年。2方裕谨:《清代邮驿制度概述》,《历史档案》,1982年。3高静静:《清前中期驿递系统存在问题及对策》,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4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1983年。5邮电史编辑室:《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1984年。6张翊:《中华邮政史》,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7谢斌:《中国邮电航空史》,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8苏全有:《清末邮传部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苏全有:《论清末的裁驿》,《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10刘文鹏:《清代驿传体系的近代转型》,《清史研究》,2003年第4期。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9之间的利益衡量,展示了驿递改革中统治者的矛盾心理。同时,论述了在利用近代通信的过程中,传统驿递与近代通信之间互相补充的关系。吴晓秋《论清代贵州传统邮驿的历史变革》1通过对贵州传统驿递衰亡的背景、传统驿递的弊端以及快捷便利的新兴邮政的简单介绍,指出贵州邮政走向近代化的必然以及近代通讯对推动贵州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近代化的重要作用。此外还有于越《试论晚清的海关邮政》2和崔红欣《晚清中国邮政的近代化》[3,两篇文章都介绍了由于清末驿递弊病丛生,近代海关邮政在西方的主导下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三)清代区域性邮驿研究概况清朝是少数民族建国,因而对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显得更为迫切。驿传的修建多是以传达政令、便利军事为目的,但是驿传的修建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之间融合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清代延续前代的行省制度,各地区经济、政治、人口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地区驿递有冲、僻之分,呈现了不同的区域特征。关于清朝东北地区驿站研究如下。张林《略论清代吉林的驿路交通及其对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4、王怡《浅谈清代通往爱辉的驿站》5、陈晓燕《开发漠河金矿的交通线和生命线——清代墨尔根至漠河驿站驿道》6和《浅谈清代墨尔根至漠河古驿站驿道价值》7,均论述了清朝为了防止沙俄侵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政治统治和其军事防御能力而修建的驿传系统。同时介绍了驿传系统在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开发和民族间交流的关键作用。范传南、佟大群《清初黑龙江驿站站丁来源考》8则主要就黑龙江地区驿站站丁的来源进行详细的考述。作者指出人们普遍认为黑龙江站丁的来源是三藩之乱后俘获的三藩子孙和部下的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经考证,三藩之乱中被流放至东北的只有吴三桂的残部,因而黑龙江驿站的站丁主要是吴的残部。同时作者通过对黑龙江境内驿站的设置和站丁来源以及选拨标准等的考究,清晰的再现了清朝康熙年间黑龙江驿站建造的过程。许铭《略论清代黑龙江驿站的机构设置》9简略的介绍了黑龙江驿站中站官、笔帖式和领催以及站内专职人员的设置。徐小慧、卢玉华《试论清代黑龙江地区驿1吴晓秋:《论清代贵州传统邮驿的历史变革》,《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第3期。2于越:《试论晚清的海关邮政》,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3崔红欣:《晚清中国邮政的近代化》,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张林:《略论清代吉林的驿路交通及其对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东疆学刊》,1999年第4期。5王怡:《浅谈清代通往爱辉的驿站》,《黑龙江史志》,2013年。6陈晓燕:《开发漠河金矿的交通线和生命线——清代墨尔根至漠河驿站驿道》,《黑龙江史志》,2010年。7陈晓燕:《浅谈清代墨尔根至漠河古驿站驿道价值》,《黑河学刊》,2016年第6期。8范传南、佟大群:《清初黑龙江驿站站丁来源考》,《历史档案》,2014年第3期。9许铭:《略论清代黑龙江驿站的机构设置》,《黑河学院学报》,2010第4期。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10站与经济发展》1就黑龙江地区驿站带来的经济开发着重论述,指出驿站建设和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刘文鹏《论清代东北驿站功能的发展》2将东北驿站的发展分为“康雍时期的开辟”、“乾嘉道时期的改进”、“光绪时期的继续拓展”三个时期,指出东北驿站在防止沙俄侵略和促进东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关于清朝西部各省驿站的研究有张志纯、陈全仁《明清时期甘州丝绸古道上的驿递塘铺和防御设施》3,文章简单论述了明清时期甘州地区丝绸古道上驿站、急递铺和递运所的设置。明代的甘州属于其疆域的边缘地区,是明朝防卫边患的重地,因而明代十分重视甘州的驿传建设。清朝随着疆域的扩大,甘州的战略位置逐渐减弱,所以清朝时甘州地区在保留原有驿站的基础上,裁撤了递运所和急递铺,减少该地区驿站中夫马人数的配置。国庆《清代藏区驿传制度蠡测》4一文是较早论述清朝西藏驿传的文章。作者十分详细的描述了入藏驿道和驿程,此外就西藏地区驿站的管理和作用进行论述。边巴次仁、朗杰扎西《清代入藏驿站及西藏地方内部驿站考》5一文指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导致西藏驿递管辖的特殊性。藏区驿站的管理,中央由兵部和理藩院共同管辖,地方上驿传的管辖则分为三部分,康藏一带由四川总督管理,安多藏区由西宁办事大臣统辖,西藏地区则由驻藏大臣直接管辖。此外,作者在文中仔细梳理了入藏的三条驿道,罗列了每条驿道上的驿站,为学界了解清代西藏地区驿传的建设提供了方便。崔永红、张生寅《明清时期青海地区驿传设置与驿传役负担的演变》6通过对明清时期青海驿站的沿袭和设置、驿站夫役、驿路变革等情况的介绍,描绘了清承明制的基础上,清朝对青海驿递的修建。纪小春《青海古代邮驿考述》7仔细论述了青海驿递系统从先秦两汉一直到明清时候的发展,为读者清晰的展现了历代青海驿递系统的构建和演变过程。同时也透视出从先秦到明清,尤其是清朝,青海地区对保持中央政权稳定的关键作用。张涛《清代甘肃的驿传制度》8对清代甘肃驿程、驿传管理体制、驿传制度等进行介绍,详细描述了其通往陕西、新疆、四川等的驿站和驿程情况。黄伟华《浅析清朝前期的新疆驿传体系》9和王志强、姚勇《清代新疆台站体系及其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10都论述了新疆台站因战争的需要而1徐小慧、卢玉华:《试论清代黑龙江地区驿站与经济发展》,《满语研究》,2001年2期。2刘文鹏:《论清代东北驿站功能的发展》,《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第6期。3张志纯、陈全仁:《明清时期甘州丝绸古道上的驿递塘铺和防御设施》,《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4国庆:《清代藏区驿传制度蠡测》,《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5边巴次仁、朗杰扎西:《清代入藏驿站及西藏地方内部驿站考》,《西藏大学学报》,2008第4期。6崔永红、张生寅:《明清时期青海地区驿传设置与驿传役负担的演变》,《青海民族研究》,2006第2期。7纪小春:《青海古代邮驿考述》,《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8张涛:《清代甘肃的驿传制度》,《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9黄伟华:《浅析清朝前期的新疆驿传体系》,《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10王志强、姚勇:《清代新疆台站体系及其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西域研究》,2007年第4期。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
本文档为【光绪朝循化厅驿递系统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草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历史学
上传时间:2019-10-14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