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3章化学武器

第3章化学武器

举报
开通vip

第3章化学武器课 时 授 课 计 划1、课题:第3章化学武器2、课型:新授课3、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化学武器的分类、各种化学武器的成分、作用机理、毒性、危害和防护救治措施及对待化学武器应有的态度。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各种化学武器的成分、作用机理、毒性特点、危害及预防救治;教学难点:各种化学武器的毒性特点和预防救治。5、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与学生讨论及观看相关视频相结合,在有条件的教室使用多媒体课件。6、参考资料7、作业8、 授课日期 班  次 9、授课效果分析:10、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时间...

第3章化学武器
课 时 授 课 计 划1、课题:第3章化学武器2、课型:新授课3、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化学武器的分类、各种化学武器的成分、作用机理、毒性、危害和防护救治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及对待化学武器应有的态度。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各种化学武器的成分、作用机理、毒性特点、危害及预防救治;教学难点:各种化学武器的毒性特点和预防救治。5、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与学生讨论及观看相关视频相结合,在有条件的教室使用多媒体课件。6、参考资料7、作业8、 授课日期 班  次 9、授课效果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10、教学进程(教学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等)(1)导入课题:第3章化学武器(2)教学内容:a.化学武器的来历和发展;b.化学武器的特点及分类;c.窒息性毒剂、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性毒剂的成分、毒理、毒性、特点及预防和救治;d.刺激性毒剂的特点和应用;e.失能性毒剂的特点;f.植物杀伤剂的特点和应用g.化学武器的使用和预防(3)课堂总结:化学武器危害巨大,但也要看到这些化学物质的价值,要抑制其暴戾的武器特性,使其在生产生活中发挥其化学材料和中间体的价值;同时在这个不稳定的时代,要对化学武器保持足够的警惕,要做好防范措施。【讲稿】第3章化学武器3.1化学武器的定义1、毒剂的定义战争中用以杀伤人、畜和毁坏植物、牵制和扰乱对方军事行动的有毒物质统称为化学战剂(chemicalwarfareagents,CWA)或简称毒剂。(有毒的化学物质并不一定就是毒剂,如敌敌畏是杀虫剂,其毒性比毒剂低得多。毒剂的毒性很大,如神经性毒剂——沙林,呼吸道吸入的致死量1毫克/人,吸入几口高浓度染毒空气,如不及时抢救,几分钟就会死亡。)2、化学武器的定义装填有CWA的弹药称化学弹药(chemical,munitions)。装有施放毒剂的武器、器材,如:手榴弹、地雷、炮弹、火箭弹、导弹弹头,飞机布洒器等统称为化学武器,也就是说化学战剂、化学弹药及其施放器材合称为化学武器。而CWA则是构成化学武器的基本要素。化学武器是进行化学战的武器,是一种大规模毁灭性武器。3.2化学武器的发展史1、冷兵器时代(1)投毒早在冷兵器时代,古人便一直在寻求一种不须要或需要消耗很少的有生力量而消灭多数敌人的方法,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投毒无疑是最容易和最廉价的(也就是前面我们讲的口服毒药)。历史上也曾经多次使用,公元1133年,南宋名将刘錡就在顺昌(今安徽阜阳)城下就用下毒的方法(大大削弱金兵战斗力)击败金兀术的重甲骑兵(还为岳飞击溃金兀术的“铁浮图”、“拐子马”提供了经验),取得顺昌保卫战的胜利。问题的关键仅仅在于如何能够将有毒的物质扩散到最大的范围并能维持一定的有效致命浓度,听上去这一部似乎并不困难,然而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虽然已经有过不少的人做过许多实验,但结果并不理想。刘錡顺昌保卫战中投毒也只是削弱了金兵部分的战斗力,气候的不适应及宋军战术对头,作战勇敢才是胜利的关键。(2)兵器淬毒还有必然想到兵器上淬毒(即注射用毒药),印第安人也确实在标枪、箭支等涂上有毒植物、蛇虫鼠蚁等的毒液(比如箭毒蛙的毒),用来狩猎,并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用这种武器对付入侵美洲大陆的西班牙等国殖民者,使殖民者损失惨重。但涂到兵器上工程量浩大,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很难实现,而且兵器(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命中率有限,因此效果就更大打折扣。(3)毒气古人首先受到了猎人的启发,猎人在打猎时,往往利用燃烧产生的烟来驱赶大型的野兽;而大量的火灾经验也告诉人们,过量的烟可以产生致命的窒息效果,但这需要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相对狭小的空间——这在两军对垒的开阔地带几乎完全没有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燃烧所产生的烟里添加其他的东西以达到目的。换言之,减小烟的有效致死浓度(能够引起致死作用的最小浓度,其值越小,毒性越大)——很自然人们联想到了砒霜,硫磺等。最早记录使用毒气的战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29年,在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 斯巴达军利用硫磺和松枝混合燃烧来制造毒气对雅典城内的守军进行攻击。三国演义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战斗中,有一段蜀军渡金沙江时,被瘴气(原始森林中落叶经年累月腐烂,再加上这个地方五六月温度高便蒸出瘴气)毒害纷纷死去,这个瘴气就是天然的化学武器。公元1000年北宋的军官唐福制造出来献给朝廷一种叫“毒药烟球”的武器,就有点像雏形的毒剂弹,球内装有砒霜、巴豆这一类的有毒物质,燃烧后烟雾弥漫,久久拂之难去,能使敌人中毒,战斗力锐减。公元1570年奥地利骑士法伊德发现化学物质“砷”燃烧时可产生有毒气体(就是三氧化二砷,砒霜),并建议制造“砷烟弹”,来对付他们的敌人土耳其(当时很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中国明代战场上出现过一种叫“毒火”的毒剂,也是由硫磺、砒霜等有毒物质制成的,还有就是装有毒剂的“毒火箭”,据说明代大将袁崇焕的宁远大战中,这种毒火箭对战斗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毒剂威力还比较小,应用范围也较窄,对战局的影响也比较小,真正蓬勃发展还是近代的事情。2、近代工业化时代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人类逐渐加深了对自然界的认识,摸清了越来越多的自然规律和物质的性质,并不断将这些转化为各种的工具为人类使用,也包括杀人的工具——而对于大规模的杀人工具更是不遗余力。尤其是近代有机合成工业的蓬勃发展,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品的出现更加速了化学武器的正规化,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武器,并规模化的用于战场。据说英布战争(1899-1902年,争夺南非钻石矿藏,标志着英国霸主地位的衰落)中,英军为了减少损失,加速战争的进程,就用过毒气弹,造成了很多士兵的死亡,这是现代化学武器战的首次记载。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八国联军为镇压中国军民的反抗,多次使用毒气弹“绿气弹”(据说爆炸时产生绿色烟雾),估计就是“氯气弹”。尤其是进攻天津时,为了对付中国的骁将聂士成(中法战争中屡败法军;甲午战争中多次击败日军(尤其摩天岭坚守战),属淮军,这在清军连战连败的情况下是很难得的),集中八国军队围攻聂士成部(装备精良,还配备了马克沁机枪等先进武器)(中国的其它部队为保存实力,坐视不理),并用远程大炮大量发射绿气弹,中国军队损失惨重,很多人死时都还依靠在城墙上怒目而视,保持着开枪的姿势,不倒(英雄,可敬),聂士成冲锋时身中几弹而死,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这是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悲哀啊。后来进攻北京时,没记载了,可能是被击毁了,北京人民的万幸。3、一战时期化学武器最大规模的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交战双方都拥有发达的合成化学工业,保证了化学武器的供应,尤其是德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化学产品已经占到了世界的近五分之三,当时的一些明智的学者就曾警告,因为化学工业体系完全符合军事工业体系,也就是说德国的军事战争潜力巨大,如果发生战争,那么这些化学工厂就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被纳入战争轨道,结果不幸言中。法国在战争初期最先使用催泪瓦斯,后来德国人则在1915年1月使用了含有甲基溴化物的炮弹,你来我往,十分热闹。最著名的就是1917年伊普雷战役,德国为打破相持局面,寻找突破,在伊普雷动用了上万瓶的氯气,借助于3级的风吹向英法联军的阵地,一个下午,被英法固守了数月的阵地被撕开了近10公里的口子。德国人没有开一枪,放一炮,却看到了人类战争历史上最可怕的景象:所有的武器金属部分全被腐蚀生锈,这是因为氯气和空气中的水分反应生成了盐酸和次氯酸的作用,所有的英法士兵几乎都口角留着液体,自己掐着自己的脖子,面目已经极度扭曲,看上去倒像是他们自己把自己掐死的。两军相互使用及研发新型的毒气,其中以芥子气、光气、氯气为主,估计至少数万吨用于战场,据官方公布数字,化学武器造成了上百万人的伤亡(死者也有十数万人),悲惨啊,希特勒也受到了伤害。4、二战时期鉴于一战时期化学武器的惨状和不人道,各国签订了禁用化学武器的协议日内瓦公约,大还是大肆发展,研究出了很多新品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考虑到化学武器不适应“闪击战”的要求(快速进攻,快速占领,显然化学武器不能满足此条件)、又害怕盟军报复(尤其是希特勒一战吃过化学武器的苦头,有心理阴影),将领们也一致反对,盟军也更重视化学武器的防护,因此德军没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只偶尔在围剿游击队时使用,主要就用于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上,致使几百万犹太人死亡。日本人却乐此不疲,在中国占领区大肆研究,作活体实验,并在数次战役中大肆使用。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宜昌战役等等战役中几乎无一不充斥着化学武器的影子,每一次重大战役中日军都大肆使用,经常日本人轻而易举就拿下一座城池(中国国民党军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胆小,谁愿意一开始就当逃兵啊),不然以那么小的代价,那么快的速度就能占领那么多的地方,取得那么大的战果;在镇压敌后抗日军民时也滥用。(这是中国的悲哀,技术落后,没有对日本形成威慑的化学武器,不能对日军的暴行有所回应,日军才这么肆无忌惮,日本在与美英的战争中怎么不用呢,还不就是怕报复呗,落后就要挨打啊,受苦的都是百姓啊)。5、二战后二战以后,世界主要的军事大国又继续研究,研究出了许多新品种,比如失能性毒剂、植物除锈剂等毒剂,并在20世纪中期的局部战争中相继使用。美国、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分别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都用过这些新型的化学武器,给中朝军民、越南人民、阿富汗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中化学武器再次大量使用,毒烟弥漫,天空都变了颜色,无数士兵中毒后失明、聋哑,就连死状也让人惨不忍睹。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南也使用了美国留下来的先进的化学武器对付中国军队,幸好中国有所防范才没引起大的伤亡。可能拉登的基地组织也有这种武器,使用时不分军人平民,很残酷啊,这就叫恐怖主义。所有毒剂虽然被发现的历史并不算长,但却在战争中时常被人使用,更因其巨大的杀伤破坏力而让人“谈化色变”。也正因为化学武器的巨大杀伤破坏作用,从问世伊始便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抵制。1997年4月29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正式生效。全面、彻底地销毁化学武器,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共同愿望。3.3化学武器的特点化学武器的特点是:1、毒性作用强、作用快化学武器主要靠化学战剂的毒性发挥战斗作用,化学战剂多属剧毒或超毒性毒物,其杀伤力远远大于常规武器。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对比统计,化学战剂的杀伤效果为高爆炸药的2~3倍。近代化学武器的发展,已使毒剂的毒性比一战所用毒剂的毒性高达数十乃至数百倍,因此在化学战条件下可造成大批同类中毒伤员。应用化学炮弹或航弹等还可引起化学复合伤,伤情复杂、严重,症状发展迅速,救护不当或不及时,可危及生命。2、中毒途径多常规武器主要靠弹丸或弹片直接杀伤人员,化学武器则可通过多种途径杀伤人员。毒剂可呈气、烟、雾、液态使用,染毒空气可经呼吸吸入、皮肤吸入中毒;毒剂液滴可经皮肤渗透中毒;染毒食物和水可经消化道吸收中毒。而且可以使地面、粮食、水源和武器装备等染毒,间接引起中毒。一些爆炸型化学弹药的弹片也有杀伤作用。3、持续时间长常规武器只是在爆炸瞬间或弹片(丸)飞行时引起伤害。化学武器的杀伤作用不会在毒剂施放后立即停止。其持续时间取决于化学战剂的特性、袭击方式和规模以及气象、地形等条件,从持续几分钟、十几分钟直至几天甚至几十天。4、杀伤范围广化学袭击后的毒剂蒸气或气溶胶(初生云)随风传播和扩散,使得毒剂的效力远远超过释放点,故其杀伤范围较常规武器大许多倍。染毒空气能渗入要塞、堑壕、坑道、建筑物、甚至不密闭、 无滤毒装置的装甲车辆、飞机和舰舱内,沉积、滞留于低洼处,杀伤隐蔽人员,从而发挥其杀伤作用。换言之,对于常规武器具有一定防护能力的地域和目标,使用化学武器显然更为有效。化学武器的这种扩散“搜索”能力不需高度精确的施放手段,因此对确切方位不能肯定的小目标的袭击,使用化学武器比使用常规武器成功的可能性更大。5、杀伤作用有选择性。可根据作战需要,分别选用致死性、失能性、暂时性或持久性的化学毒剂,想要你死就死,想要你伤就伤,活捉你没问题,要你自动投降都可以。6、气象、地形条件对对化学武器的使用效果影响很大。如大风、大雨、大雪和近地空气对流等会严重削弱毒剂的伤害作用,甚至限制某些毒剂作用。(1)不利的气象条件,如a.无风、风速过小(<1m/s=、风向不利或不定时,使用气态毒剂就在受到很大限制;风速过大(如超过6m/s)毒剂云团很快吹散,不易造成战斗浓度,甚至无法使用。b.炎热季节,毒剂蒸发快,有效时间随之缩短;严寒季节,凝固点较高的毒剂则冻结失效。雨、雪可以起到冲刷、水解或暂时覆盖毒剂的作用。c.空气垂直稳定度对初生云的毒剂浓度影响很大。对流时,染毒空气迅速向高空扩散,不易造成战斗浓度,有效杀伤时间和范围会明显缩小;逆温时,空气上下无流动,染毒空气沿地面移动,并不断流向散兵坑、沟壑、山谷等低洼处,此种情况下,毒剂浓度高、有效时间长、纵深远;等温是介于逆温和对流之间的居中条件。(2)地形、地物和地面植被对毒剂的使用也有一定影响。山峦或高大建筑会阻碍染毒空气的传播,并改变传播方向和速度。a.在复杂的山区、洼地、丛林地带,毒剂滞留时间长、浓度高、杀伤范围则相对缩小,如果毒剂云团传播方向与山谷走向大致相同,危害纵深可以很远。b.在平坦开阔地或海面,毒剂云随风运动,不受阻碍,并向周围扩散,形成较大的杀伤范围,但有效时间缩短(分散了,浓度小了)。c.街道方向与风向角度较小(小于30°),染毒空气沿街道顺利传播;较大时(30~60°),染毒空气则部分受阻;大时(60~90°),气流可越过低小房屋穿过街道;若是高层楼房,则有被挡回的可能;气流可越过低小房屋穿过街道;若是高层楼房,则有被挡回的可能。d.在居民区染毒空气的流动还会受空气垂直稳定度的影响。如白昼睛天,染毒空气能沿向阳面的墙壁“上楼”;夜间,染毒空气贴近街面运动,并可进入地下建筑和工事内,楼上则较安全。7、可防护性极强化学武器虽然威力较大,但只要有很好的装备及良好的训练,是惟一可百分之百进行防护的武器。化学袭击的效果,还取决于以方化学防护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化学武器只能对毫无准备、缺乏训练和防护设备差的部队造成很大的危害。8、生产容易、成本低。具有一般化学工业能力的国家都能生产,所以有人称化学武器为“穷国”的核武器。所以军事技术并不是非常先进的两伊在两伊战争时期,可以并敢于大量使用化学武器,不担心生产的问题。化学武器是一种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可以这样说)。3.4化学武器的分类化学武器的分类方法与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很多的,按毒剂的分散方式,化学武器可分为:爆炸分散型、热分散型、布撒型。化学武器按装备对象可分为步兵化学武器,炮兵、导弹部队化学武器和航空兵化学武器等三类。他们分别适用于小规模、近距离攻击或设置化学障碍;快速实施突袭;集中的化学袭击和化学纵深攻击;以及灵活机动地实施远距离、大纵深、大规模的化学袭击。但通常按毒害作用和杀伤作用的持续时间这两个原则进行分类。按照毒害作用机理可以分为:窒息性毒剂、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失能性毒剂、植物枯萎剂等3.4.1窒息性毒剂又称肺刺激剂或肺损伤性毒剂,是一类损伤呼吸道、破坏组织引起中毒性肺水肿降低血液摄取氧的能力、导致机体急性缺氧、窒息的致死性毒剂。主要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有氯气、氯化苦(硝基三氯甲烷)、光气和双光气,这类毒剂在一战中曾被大量使用。1、氯气一种黄绿色气体,所以有的地方又叫“绿气”,一种有毒气体。它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对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有害的影响:次氯酸使组织受到强烈的氧化;盐酸刺激黏膜发生炎性肿胀,使呼吸道黏膜浮肿,大量分泌黏液(使血液摄取氧的能起下降),造成呼吸困难,所以氯气中毒的明显症状是发生剧烈的咳嗽。症状重时,会发生肺水肿,使循环作用困难而致死亡。由食道进入人体的氯气会使人恶心、呕吐、胸口疼痛和腹泻。1L空气中最多可允许含氯气0.001mg,超过这个量就会引起人体中毒,是一种最早的化学武器之一。在英布战争中就使用过,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用这种化学武器进攻天津,使淮军最后一员骁将聂士成为国捐躯,北洋袁世凯的北洋军走上中国历史舞台。一战中更是发挥到极致,造成大量伤亡。但氯气作用时间较短,威力也不是很大(往往需要较大的量才能取得效果),因此现在已淘汰。主要以钢瓶的形式使用,也装过化学炮弹。2、氯化苦即硝基三氯甲烷,无色或微黄色油状液体,有催泪性,常用来合成有机杀虫剂。蒸气强烈刺激眼和肺,具有全身毒作用。损害中、小支气管,导致中毒性肺炎和肺水肿,皮肤接触可致灼伤。现在,作为一种训练用毒剂使用。3、光气和双光气(1)介绍1812年,英国科学家将氯气和一氧化碳混合,在强光照射下合成了这种物质,因此叫光气。光气是一种无色剧毒气体,分子式COCl2,又名氧氯化碳、碳酰氯、氯代甲酰氯等,是无色或略带黄色气体(工业品通常为已液化的淡黄色液体)。光气具有青苹果或烂干草味气味,微溶于水并逐渐水解,溶于芳烃、四氯化碳、氯仿等有机溶剂。光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在农药,当今医药,工程塑料,聚氨酯材料以及军事上都有许多用途,还可用以制染料、香料等(很多武器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恶魔,只是使用者人把它从工具变成了恶魔)(“光气”一词还有景象、光辉、光彩等意思。)光气有独特功能,据长期人体吸入微量光气实验证明:该气体可使人体发胖,因此生产光气的车间的工人可能出现发胖症状,与吸入的微量光气有关,看来谁嫌自己太廋,就可以吸吸光气。双光气,氯甲酸三氯甲酯的别称,化学式ClCO2CCl3,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难溶于水,可作其他毒剂(如芥子气等)的溶剂,性质不稳定,加热变为两分子光气,有催泪作用,可用于医药、农药、染料、粘合剂中间体。(2)毒性光气(双光气),性质比较稳定,爆炸时由于时间短,光气分解量很少,双光气受热至沸点时开始分解。光气(双光气)具有作用慢、毒性低、急救难、防消易、来源广泛等特点,吸入人员中毒后,出现肺水肿,肺泡内气体交换受阻,血液摄氧能力降低,使机体缺氧而窒息死亡,属于暂时性致死剂。不过它的毒性较小,作用缓慢,除非吸入量非常巨大,会立即死亡外,一般要经过1~3天才死亡,容易防护。一战后期取代氯气的地位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化学武器,二战时期被纳粹用来毒害犹太人。4、这些窒息性毒剂的特点及防治(1)稳定性:干燥光气在常温下很稳定,爆炸时由于时间短,光气分解量很少。双光气受热至沸点时开始分解。(2)水解:光气很易水解,不能使水源或含水较多的食物染毒。双光气在冷水中水解慢,完全水解需几小时到一昼夜。加热煮沸可使双光气在几分钟内完全水解。(3)与碱作用:光气、双光气与碱作用失去毒性。因此,可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等碱性溶液或浸以碱性溶液的口罩进行消毒或防毒。(4)与氨作用:光气、双光气遇氨生成脲和氯化铵,故氨水可用于消毒。(5)与乌洛托品作用:光气和乌托洛品[六次甲基四胺,(CH2)6N4]作用生成无毒的复合物。因此,可用其溶液浸湿口罩预防光气、双光气中毒。5、用途(1)可用于农药、医药,工程塑料,聚氨酯塑料、染料、香料等的生产;(2)主要装填于炮弹、航空炸弹中使用,造成空气染毒。3.4.2神经性毒剂1、神经性毒剂的发展又称含磷毒剂,是有机磷或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一种以神经系统受伤害为特点的毒剂。神经性毒剂是从民用有机磷农药杀虫剂发展而来,1935年德国学者成功地研制出速效有机磷农药杀虫剂--塔崩。由于意外事故,研究者中毒而出现一系列胆碱能危象(在治疗重症肌无力过程中,抗胆碱酯酶药用量过大,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处蓄积过多,持续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使突触后膜持续去极化,复极过程受阻,神经-肌肉接头发生阻滞,信号传递障碍,除有呼吸困难等呼吸肌麻痹症状外,尚有毒蕈碱样中毒症状和烟碱样中毒症状,如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多汗、流涎、气管分泌物增多、心率减慢、肌肉震颤、痉挛和紧缩感等。),这才意识到塔崩对人体有巨大的毒性,此时化学战正处于盛行时期,塔崩很快被用于军事战争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原本为农药杀虫剂,在战争中使用后的便成为军用毒剂。由于塔崩在军事上的特殊用途,研究人员开始深入地研究塔崩的结构。1939年,德国首先研制出新毒剂沙林,但没有使用。1945年,美国研制并生产了一种比沙林毒性还大2倍的神经性毒剂梭曼。1952年英国的一名科学家拉纳吉特·戈施不博士发现了一种象冻牛奶一样的液体其 毒性大于其它神经性毒剂的毒剂。维埃克斯,是迄今最有效的可怕毒剂,它可以象机油那样浸润地面,制造一 片无人区,而且具有持久威力。2、神经性毒剂的机理和分类神经性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皮肤、眼睛等途径使人员中毒,破坏神经冲动传导。中毒症状主要有:瞳孔收缩、流口水、恶心、呕吐、肌颤、痉挛和呼吸麻痹,很低的剂量或浓度即能致死。神经性毒剂均含磷元素,属有机膦酸酯类化合物。此类毒剂为速杀性毒剂,可作为暂时性或持久性毒剂使用,造成空气、水源、地面或物体表面染毒,杀伤人畜,封锁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神经性毒剂是塔崩(tabun)、沙林(sarin)、梭曼(soman)和维埃克斯(VX),美军将含有P-CN健和P-F健的前三者称为G类毒剂,代号分别为GA、GB和GD,将含有P-SCH2CH2N(R)2键的化合物称为V类毒剂,如VX、VE、VG、VS及VR等,美军装备的V类毒剂是VX。(1)塔崩(tabun)学名N,N'-二甲氨基氰磷酸乙酯,N,N'-二甲氨基氰基磷酸乙酯。最早的神经性毒剂的一种。纯品是无色有水果香味的液体,工业品呈棕色,有苦杏仁气味,高浓度时有氨臭,沸点1936年,德国的格哈德·施拉德(G.Schrader)博士首次合成了塔崩,而他本人在次年初轻微中毒,成为塔崩的最早受害者。塔崩虽然优于氢氰酸、光气等老式毒剂,但由于其战术性能不及沙林,毒性只是沙林的1/3,因此目前属于逐渐淘汰的毒剂,为半持久性毒剂,适用于地面染毒,制成气溶胶(雾)也可用于空气染毒。  美国军用代号GA。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首次将塔崩较大规模地用于实战。1981年1~11月,伊拉克军队曾向伊朗军队阵地发射了塔崩炮弹,造成了人员伤亡。(2)沙林(sarin)a.介绍学名甲氟磷酸异丙酯,英文名称Sarin,(CH3)2CHOOPF(CH3),它是常用的军用毒剂。纯品为无色水样液体,工业品呈淡黄或黄棕色,纯的沙林无味,含杂质的沙林有苹果香味。可与水及多种有机溶剂互溶,并能在水中慢慢水解,生成HF和无毒残留物,加碱和煮沸加快水解。战争中以蒸气态或气液滴态发挥作用,易挥发,靠自然蒸发就可以达到战斗浓度;150℃以上会明显分解。沙林可以通过呼吸道或皮肤黏膜侵入人体,杀伤力极强,一旦散发出来,可以使1-2公里范围内的人死亡和受伤。它分液态和气态两种形式,一滴针眼大小的沙林毒气液体就能导致一名成人很快死亡。中毒后表现为瞳孔缩小、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和剧烈抽搐等,严重的数分钟内死亡.因为肺部肌肉萎缩窒息而死,死前会出现抽搐、口吐白沫和视力模糊等症状。沙林对机体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选择性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Ach)在体内蓄积,引起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二是毒剂作用于胆碱能受体;三是毒剂对非胆碱能神经系统的作用。使神经系统紊乱,缩瞳,肠胃痉挛剧痛,分泌眼泪汗水跟唾液的管道也会大量排放,会非常痛苦的死亡,而且立即发作到死亡剂量足够的话是2分钟左右。b.发展历程沙林,于1938年,由德国人施拉德、安布罗斯、吕第格、范·德尔·林德首次研制成功,那时沙林仅是生产杀虫剂的副产品,这种毒剂就是以上述4个人的姓中的5个字母命名为“沙林”。德国人很快发现这种毒气的军事价值,并投入生产,据记载,德国在战时生产和贮存了大约一万吨这种物质,但是二战期间并未使用。却在集中营中使用频繁,这就是德国人设计的集中营浴室。没有劳动能力的犹太人和战俘被集中带到这里,锁门后沐浴系统被打开。但是从这个淋浴孔里流出来的不是水,而是沙林毒气,半小时后,德军便开始入内清理,把尸体投入焚尸炉,再准备下一次的毒杀。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有250万人被化学毒剂杀死。二战后,这种毒剂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生产。萨达姆被指称在上世纪80年代曾对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使用了这种无色无味的毒剂。沙林中毒的治疗和普通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相似,对有呼吸困难的要注意出现窒息死亡。恐怖分子很容易得到和储存沙林毒气,但很难进行大规模生产,因此这种毒气只适合发动个别的、小规模的袭击。1995年,奥姆真理教就曾在日本东京地铁站制造了沙林毒气袭击事件(正处于上班高峰期,12人丧生,大约5500人受伤。)。(3)梭曼(soman)a.物理性质学名甲氟磷酸频哪酯,甲氟磷酸异己酯,是具有微弱水果香味的无色液体,挥发度中等。工业品呈黄色,有樟脑味。能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渗透皮肤和橡胶制品,易被多孔物质吸附。b.毒性及特点梭曼吸入毒性是沙林的2-4倍,皮肤毒性是沙林的5-10倍。其突出优点是挥发度适中,不仅初生云团很容易达到致死浓度(暴露1分钟),再生云团也能达到一定的伤害作用(暴露20分钟),冬季其持久度在地面上能达到10-15小时。梭曼的另一特点是中毒作用快且无特效解药,因此有"最难防治的毒剂"之称。梭曼蒸气在服装上吸附能力很强,一件军呢大衣约可吸附0.1g梭曼,如解析率为50%,那么在5m×3m×3m的密闭空间内,只要有10个穿着吸附有梭曼的呢大衣的人,20分钟就能使人致死。梭曼的中毒机理与沙林类似,通过对胆碱酯酶活性等的破坏,达到破坏神经系统,致人死命的目的。c.发展应用1944年,德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理查德·库恩博士首次合成了梭曼,但未及生产,苏军就占领了工厂。以后,苏军根据所缴获的设备和资料,于20世纪50年代装备了梭曼弹药。梭曼的毒性比沙林大3倍左右。1945年,美国也合成了梭曼。据有关资料记载,人若吸入几口高浓度的梭曼蒸气后,在1分钟之内即可致死,中毒症状与沙林相似。据有关报道,1980年苏军在阿富汗战争中向穆斯林游击队使用了梭曼,使这些人呕吐、窒息、失明、瘫痪和死亡。梭曼通常被装在导弹、航空炸弹、炮弹、地雷等兵器中使用,形成蒸气、气溶胶或液滴等战斗状态,通过呼吸道吸入,也可通过皮肤吸收等途径杀伤人畜,或使食物和水源染毒,经消化道进入体内。中毒者会产生胸闷、缩瞳、流涎、流涕、呼吸困难和全身痉挛等神经性毒剂中毒的症状,严重时,迅速死亡。(4)维埃克斯(VX)a.物理性质化学名S-(2-二异丙基氨乙基)-甲基硫代膦酸乙酯,无色无味油状液体,工业品呈微黄、黄或棕色,贮存时会分解出少量的硫醇,因而带有臭味;微溶于水,加碱煮沸可加快水解,易溶于有机溶剂。b.毒性VX毒剂比沙林毒性更大,是最致命的化学武器之一,一旦接触到氧气,就会变成气体。主要是以液体造成地面、物体染毒,可以通过空气或水源传播,几乎无法察觉。VX是典型的持久性毒剂,杀伤作用持续时间为几小时至几昼夜。VX毒剂的毒害时间比其它神经性毒剂要长,毒性要强,致命剂量为10毫克,一小滴VX液滴落到皮肤上,如不及时消毒和救治,就可引起人员死亡。人体皮肤与之接触或吸入就会导致中毒,头痛恶心是感染这种毒气的主要症状,其他与沙林类似。VX毒气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呼吸停止,最终导致死亡。c.发展应用首先由英国人在1952年合成的一种毒剂。之后美国人选择VX作为化学战剂的发展重点。VX在名气上远超过其它几种神经性毒剂,那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末期,出现了好几起和VX毒剂弹药有关“令人尴尬”的事件。1968年3月,美国陆军在犹他州作神经性毒剂实验,F4鬼怪式喷气机中一个盛毒剂的罐子出了故障,剩下的大约9.07kg的VX毒剂的部分泄露到了地面,结果几小时后在那儿吃草的大批羊群中毒死亡。1969年夏,美国日本冲绳岛美军基地,VX神经性毒剂从一个容器里渗出,使23名军人中毒并送进医院。这使得事件加倍严重,因为它不仅使人们对化学武器基地的安全措施更不放心,而且使日本政府知道了在他们的国土上还储存有化学武器。美国军队60年代还曾在巴拿马运河地区进行过化学武器试验,其中包括毒性很强的VX毒剂,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勇闯夺命岛》里被劫走的致命武器就是VX毒剂。VX化学弹药主要是装填在炮弹、炸弹等弹体内,以爆炸分散法使用,也可用飞机布洒,VX毒剂以其液滴使地面和物体表面染毒;以其蒸气和气溶胶使空气染毒。一般用于迟滞性化学袭击,妨碍对方机动、阻止与限制对方利用有利地形和装备,以及削弱其作战能力。3、神经性毒剂的特点及解毒毒剂纯品在常温下均较稳定,工业品因含杂质,稳定性受到影响,塔崩、沙林和梭曼在150℃以上会明显分解(沙林弹在爆炸时瞬间分解可达30%)。(1)水解反应G或V类毒剂在水中均可缓慢水解,水解产物无毒。如沙林的水解产物则为甲膦酸异丙酯和HF,VX的水解产物是甲膦酸乙酯和二异丙胺乙硫醇。水解速度依次为GA>GB>GD>VX,加热或加碱可加速毒剂水解。如单纯用煮沸法即可消除G类毒剂,加热V类毒剂虽可使水解加速,但不完全;对VX染毒的服装或其它物品采用煮沸法消毒时,加碱可促使VX水解作用完全,酸也加速G类毒剂水解,VX为碱性物质,加酸成盐后水解则更难。(2)与碱反应G类毒剂与碱作用生成无毒产物,反应迅速(足量NaOH,一般3~5分钟反应即可完成),因此,可用NaOH和氨水等对G类毒剂进行消毒。如空气中的G类毒剂可用氨水进行喷洒消毒。碱也可以破坏V类毒剂,但作用较慢,常温下需数小时,消毒效果不佳。实际工作中常用加碱、水洗法消除神经性毒剂的污染,有些物品遭V类毒剂污染,可加碱煮热法消毒,然后水洗。(3)与氧化氯化剂反应VX能被二氯胺、次氯酸盐、三合二、二氯三聚异氰酸钠等氧化氯化剂氧化,生成无毒的甲膦酸乙酯和二异丙胺基乙磺酸,可用于消毒。防毒面具和皮肤防护器材能有效防护,通常用阿托品和吡啶醛肟类药物作为解毒药,急求时肌肉注射解磷针剂。3.4.3糜烂性毒剂又称起疱剂,以皮肤或黏膜糜烂作用为主要伤害特点的毒剂,兼有全身中毒作用,可致死。糜烂性毒剂属细胞毒物,其作用机理是破坏细胞中重要的酶和核酸,造成组织坏死,糜烂皮肤和伤害各种器官的毒剂。吸入后损伤呼吸道、肺组织及神经系统。接触皮肤和粘膜,引起红肿、起泡、溃疡,对眼睛也会造成严重伤害。此类毒剂可作持久性或暂时性毒剂使用,造成空气、地面、物体大面染毒。糜烂性毒剂,主要代表有芥子气(mustardgasorsulfurmustard)、路易氏气(lewisite)和氮芥气(nitogenmustard)三种。最重要的是芥子气。芥子气、氮芥气有数小时潜伏期,路易氏气潜伏期较短,甚至可立即伤害皮肤。这类毒剂是持久性毒剂,性质十分稳定,埋在地下几十年不会被破坏,一般通过爆炸后分散或通过飞机布撒,由皮肤吸收中毒。1、芥子气(1)发展历史1822年,德斯普雷兹就发现了芥子气。1886年,德国科学家梅耶首先人工合成成功,他做实验时合成一种无色的油状液体,它具有强烈的大蒜芥末气味,因此被命名为芥子气。当时,他不慎在皮肤上沾了一滴,随即擦掉了。但是,被沾染的皮肤很快起泡溃烂,最后留下了巨大的疤痕。他发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气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这条消息又被军方获悉了,经过长时间试验,芥子气的性质被发现:芥子气的化学本质是2,2’-二氯乙硫醚。与蛋白质接触后,可以引起蛋白质巯基、羟基烷基化。烷基化后,蛋白质将永久失去活性,从而引起皮肤粘膜变性糜烂。一战后期,德国首先使用芥子气,引起交战各方纷纷效仿。据统计,一战因毒气伤亡人数达到130万,88.9%是因芥子气中毒。希特勒当时是一名普通士兵,曾经受英军的芥子气伤害导致暂时失明。二战中,只有日本在中国使用过芥子气,用中国百姓做活体实验,罪恶昭彰(日军曾在抗战初期的淞沪战场、徐州战场等大规模使用过芥子毒剂)。神经性毒剂出现后,芥子气作用逐步减弱。此后发生的两伊战争中,芥子气的表现再次证明它仍是现代战争中最有效力的毒剂。但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芥子气伤害事件发生在意大利的巴里港,德军飞机击中了一艘停泊在这里的美军运输船,船上秘密存放着100吨芥子气,毒气泄露之后与油料混合污染了海面,毒雾笼罩在城市上空,造成近两千名不明真相的市民死亡。后人将这个事件称为芥子武器发展初期发生的“最惨烈的大试验”,惨剧发生后,包括12个民族的40具典型受害者尸体被军方运走进行研究。现在中国都在受日军芥子气遗留毒气之害。(2)物理性质芥子气是经典的糜烂性毒剂,学名:二氯二乙硫醚,又名硫芥,分子式:.Cl-CH2-CH2-S-CH2-CH2-Cl,呈徽黄色或无色的油状液体。纯芥子气为无色有微弱大蒜气味的油状液体,工业品呈黄色、棕色至深褐色有较浓的大蒜气味。芥子气是一种沸点高,挥发度较小的油状毒剂,沸点217℃,熔点14.4℃,主要以液态使人体、物体和地面染毒。属于持久性毒剂,难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乙醚、氯仿、汽油、煤油、乙醇等有机溶剂。芥子气是亲脂化合物,对皮肤有较强的渗透性,对皮肤有强烈的渗透性,其液滴3~5分钟就渗入皮肤,15~20分钟可被皮肤完全吸收。芥子气还能溶解橡胶,因此,用橡胶布制作的防毒衣对芥子气来说使用时间十分有限,在战场施放后,不仅可以渗透进普通的帆布军服,甚至可以透过薄橡胶防毒衣。(3)中毒机理芥子气中毒机理虽早有研究,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芥子气在体内主要与核酸、酶、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结合,特别对DNA的烃化作用是引起机体广泛损伤的生物学基础,它与抗癌化疗药物烃化剂(或烷化剂)具有类似的药理学与毒理学性质。芥子气是典型的双功能烃化剂(bifunctionalalkylatingagent),具有广泛的烃化作用。芥子气分子中的硫原子具有两对未共用的电子;氯是电负性较强的原子。由于氯原子的诱导效应,硫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沿着氯诱导效应的方向移动,促进硫原子分离。所以,溶解于水或体液等极性溶液中的芥子气迅速解离,内部电子重新排列,形成正碳离子或正硫离子。正硫离子又称锍离子(sulfoniumion)具有很强的亲电性(electrophilicity),极易与生物大分子的亲核性原子(nucleophilicatom)S、N、O等起烃化反应,形成以共价键结合的不同逆性的烃化产物。细胞内许多重要成分含有S、N、O等亲核中心(nucleophiliccenter),DNA,RNA,蛋白质中叶大量含有这些元素,并起决定性作用。它们对烃化剂具有强度不同的亲和力,其顺序为S>N>O。所以,生理条件下,芥子气能与体内许多亲核性基团如氨基、巯基、羟基、羧基、磷酸基及咪唑基等反应。人吸收芥子气后,一部分经体内代谢转变为无毒或低毒产物,一部分与体内多种生化成分如DNA、蛋白质、酶等起烷化反应,破坏了其分子结构,导致细胞死亡,DNA、RNA、等变异,蛋白质失活,皮肤组织必然坏死,腐烂。因此芥子气对皮肤、粘膜具有糜烂刺激作用:皮肤烧伤,出现红肿、水疱、溃烂;呼吸道粘膜发炎坏死,出现剧烈咳嗽和浓痰,甚至阻碍呼吸;眼睛出现眼结膜炎,导致红肿甚至失明;对造血器官也有损伤;多伴有继发感染。摄入芥子气会引起呕吐和腹泻。有人认为芥子气还会导致人体发生癌病变。正常气候条件下,仅0.2毫克/升的浓度就可使人受到毒害,由于使用最多、最为普遍和伤害较大,在神经性毒剂出现之前,它有“毒剂王”之称。(4)毒性芥子气中毒具有较长潜伏期,当时仅仅会感到皮肤发痒,流泪、咳嗽;4-6小时以后,就开始出现皮肤溃烂、失明等症状;受害者往往在数天后死亡,或者留下终生残疾(十分痛苦)。芥子气主要以液滴经皮肤吸收杀伤人员,也能以气、雾经呼吸道(吸入其蒸汽,可以引起严重的肺损伤,几乎100%死亡。)和皮肤吸收杀伤人员。芥子气对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能引起皮肤、眼睛、呼吸道及消化道损伤,并能通过上述途径引起全身中毒。主要以液滴状使地面、物体染毒,作用时间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2、路易氏剂(1)发展史路易氏剂是三价有机砷化合物,1918年由Lewis等首先合成的含砷起疱剂,故名Lewisite。在一战中未使用过,实际战斗效果无数据证实。国外进行的一系列野外试验说明其并非具有想象的那样大的战斗效能,主要是:a.难以造成较高的野战浓度;b.防毒面具可完全防护蒸气态染毒(呼吸道);c.蒸气态气味易识别;d.特效的抗毒剂。因此,其重要性不如芥子气,一般不单独使用,常常与芥子气制成芥路合剂,降低芥子气的凝固点,并可增强损伤作用,提高战术效果,便于在冬季或寒冷地区使用。(2)物理性质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工业品为暗褐色液体,天竺葵(洋绣球花)叶汁味,凝固点—13℃,沸点190℃(分解)。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路易氏常温下易水解。亲脂性强,穿透皮肤的速度比芥子气快,也容易穿透橡胶制品,化学性质比芥子气活泼,易水解,加碱、加热可加速水解;可被氯胶、漂白粉、次氯酸钙、高锰酸钾等氧化、氯化成无毒产物;与碘作用生成无毒产物,故碘酒可以消毒。(3)中毒机理路易氏剂含有三价砷,中毒机理与三价砷化合物(砒霜,三氧化二砷)相似,能与体内含巯基酶结合,强烈抑制酶活性,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还能强烈刺激胃肠粘膜,使粘膜溃烂、出血;亦可破坏血管,发生出血,破坏肝脏,严重的会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 路易氏剂局部损伤处理与芥子气基本相同,解毒所以治疗也跟砒霜类似,用含巯基的药物即可解救。(4)毒性路易氏剂蒸气态皮肤损伤比芥子气轻。路易氏剂损伤与芥子气损伤有相似之处,液滴态毒剂接触皮肤后,出现红斑、水疱、水肿及点状出血,愈合较快;眼睛出现眼结膜炎,导致红肿甚至失明;吸入后呼吸道粘膜发炎坏死,鼻、咽等部有灼痛感,出现剧烈咳嗽胸骨后疼痛、咳嗽、喷嚏、流涕、流泪等类似气管及支气管炎症状,严重的常发生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并很快发急性肺水肿。误服路易氏剂染毒水和食物,可迅速引起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很快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呕吐物带血,有天竹葵叶汁气味,严重者出现全身吸收作用,常有肺水肿和循环衰竭现象。可在中毒后18~30小时之内死亡。但也有其特点:a.刺激作用强烈(皮肤、粘膜、眼接触有剧痛;鼻咽部灼痛感、胸骨后疼痛)、潜伏期短或无,病程发展急剧而猛烈;皮肤10~30min内就有反应。b.对微血管有强烈的损伤作用,毛细血管损伤突出:水肿、出血显著;皮肤红斑:鲜红、界限不清、点状出血;水疱:血性混浊;眼充血、水肿明显,严重可为出血性、坏死性炎症。c.全身吸收作用比芥子气严重,先兴奋后抑制,中毒后数小时,即可产生急性循环衰竭和肺水肿。d.对造血系统无明显影响。3、氮芥气分子式N(CH2CH2Cl)3,学名2,2′,2″-三氯三乙胺。无色油状液体,有鱼腥臭味。沸点230-233℃,凝固点-4℃,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化学性质不够稳定。其吸入毒性高于芥子气,皮肤吸收毒性低于芥子气,渗透能力稍弱。皮肤染毒经6一12小时潜伏期后出现红斑,有轻度烧灼感,严重时出现溃烂;吸入中毒时对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较明显,严重时引起肺水肿,引起各器官或全身性中毒;误食中毒能引起肠道损伤、消化道粘膜水肿等,对氮芥气须进行全身防护,氮芥气无特效解毒药。现在一般不作为毒剂使用,其衍生物被作为肿瘤化疗药物及合成治疗癌症的药物使用。4、糜烂性毒剂的特点和防治(1)水解反应 溶于水中的芥子气,易于水解,生成无毒的二羟二乙硫醚和盐酸(水是克星啊)。温度升高可增加芥子气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并加速水解;加碱能中和水解产物盐酸使水解加速。因此可采用加碱煮沸法对芥子气染毒物品进行消毒。(氮芥气现在一般不用作毒剂就不说了)。路易氏剂常温下易水解,加碱、加温可加速水解,生成氯乙烯氧胂,后者对皮肤仍有糜烂作用,但不易渗入皮肤。因此,无消毒剂时,立即用水冲洗染毒皮肤也有一定消毒效果。      CLCH=CHAsCL2+H2O—→CLCH=CHAs=O+2HCL                                     (氯乙烯氧胂)(2)氧化反应   芥子气可被漂白粉,三合二(三次氯酸合二氢氧化钙)、次氯酸、稀硝酸、过氧化氢等氧化,生成无糜烂作用的芥子亚砜。但与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作用下生成仍有糜烂作用的芥子砜。   路易氏剂很容易被氧化,有水存在时,与氧化剂作用生成五价砷的氯乙烯胂(砷上接羟基)酸,失去糜烂作用。因此路易氏剂染毒皮肤可以用一般氧化剂或碘酒消毒。 (3)氯化反应芥子气中氢原子可被氯原子取代,生成无糜烂作用的多氯化合物(窒息性毒剂氯气解糜烂性毒剂的毒啊,还是比较危险)。路易氏剂的氯化反应并非使双键打开,而是使三价砷进一步氯化成五价砷,实际上也是氧化反应。氯化产物遇水水解,产生无毒的氯乙烯胂酸。5、用途糜烂性毒剂可以装填在炮弹、炸弹、火箭、地雷及航空布洒器或地面布洒器中使用。在外军化学弹药中,有装填单一的芥子气、芥子气与路易氏剂混装、或含胶粘剂的胶状芥子气及胶状路易氏剂等。从外军大量贮备及两伊战争使用情况表明,在未来战争中使用的可能性很大,其重要性仅次于神经性毒剂。3.4.4全身性毒剂全身性毒剂属于一种速杀性的毒剂,作用快,持续时间短。此类毒剂平时作为化工原料,能大量生产,战时可直接作为军用毒剂,主要是氢氰酸、氯化氰等。也称为血液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systemicagents)主要包括氢氰酸(hydrogencyanide,HCN)和氯化氰(cyanogenchloride,CICN)。化合物分子中含CN-,故属氰类毒剂(cyanideagents)。1、氢氰酸,(1)介绍又叫氰化氢,化学式HCN,无色气体或液体,有苦杏仁味,熔点-13.2℃,沸点25.7℃,溶于水、醇、醚等。氢氰酸及其盐类,平时广泛用于化纤,电镀,合成橡胶,有机玻璃、制药、肥料、冶金、灭鼠及杀虫等。在生产和使用时违反操作规程或不注意安全防护,常有中毒发生。自然界以苦扁桃仁甙(dai)(Amygdalin)形式存在于苦杏仁、樱桃、李、杏以及木薯块和根等(不能多吃啊),食后在体内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放出氢氰酸。如100g苦杏仁分解释放氢氰酸100~250mg,氢氰酸致死剂量为60mg,故口服十几颗苦杏仁即可引起儿童中毒(前面口服毒药已讲)。抑制呼吸酶,使细胞能量代谢受阻,供能失调,造成细胞内窒息,迅速导致机体功能障碍,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气体,可立即呼吸停止而死亡。(2)中毒机理与氰化钾相同(前面已讲),都是CN-的作用,氰离子可以极为牢固的和生物体内的铁结合(阻止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使传递电子的氧化过程中断),使铁失去像细胞传递氧的能力,使氧传递立即终止,造成细胞内窒息,迅速导致机体功能障碍。氢氰酸沸点较低易挥发,常以气体形式存在,施放后呈蒸气态,经呼吸道吸入时,中毒机理与口服时类似,抑制呼吸酶,使细胞能量代谢受阻,供能失调,造成细胞内窒息,迅速导致机体功能障碍,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气体,可立即呼吸停止而死亡(同样机理的还有一氧化碳,硫化氢等等类似);还可致眼、皮肤灼伤,吸收引起中毒。(3)使用1916年7月1日,法军在索姆河战役中,首先对德军使用了氢氰酸,但因炮弹爆炸引起燃烧、蒸气比重较空气轻、挥发度大,有效战斗浓度维持时间短等原因,未能造成人员伤亡。目前,由于弹药和施放技术的改进,在短时间内可造成2~3mg/L的染毒浓度,在此浓度下,暴露15~30秒,中毒人员可迅速死亡。2、氯化氰分子式,CNCl,熔点-6.5℃,沸点,13.1℃,无色液体或气体,有催泪性,溶于水、乙醇、乙醚等,对人体或环境均造成危害。在体内代谢形成氢氰酸,作用及机理与氢氰酸相似,但对眼和呼吸道还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低浓度对呼吸道及眼即有强刺激作用,引起气管炎和支气管炎;高浓度时,引起眩晕、恶心、大量流泪、咳嗽、呼吸困难、肺水肿,甚至迅速死亡。常用于有机合成。3、全身性毒剂的特点及防治全身中毒性剂施放时呈蒸气态,有效浓度维持时间短,已居次要地位。但作为化学战剂,氢氰酸具有较强隐蔽性和速杀作用、易透过防毒面具、平时作为化工原料有大量生产和贮存、来源丰富、战时可直接转化为化学战剂,外军仍较重视。(1)聚合作用纯氢氰酸性质不稳定,在有少许水或碱,特别有氨存在时易聚合,形成无毒的三聚体和四聚体,并释放大量热能和气体,致使贮存容器或弹药爆炸(危险)。为了确保贮存和运输安全,将氯化氰和氢氰酸混合,即在氢氰酸中加入8%~15%氯化氰或在氯化氰中加入5%~10%氢氰酸,可防止聚合反应。(2)水解反应常温下,氢氰酸在水中缓慢水解,生成甲酸及其它产物,最后溶液变黑,有时可极出棕色沉淀;加热可加速氢氰酸水解并使之挥发,故在煮沸消毒时,应注意安全防护。氯化氰常温下水解慢,加热时反应加快,生成氰酸和氯化氢,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氯化铵。ClCN+H2O—→HOCN+HCl—→CO2+NH4Cl氰酸(3)与碱反应氯化氰与强碱作用生成无毒的氯化物和氰酸盐。  ClCN+2NaOH—→NaOCN+NaCl+H2O与氨作用生成氰化铵和氯化铵。ClCN+2NH3—→NH4CN+NH4Cl所以,可用碱性溶液或氨水消除氯化氰(可用这种方法紧急解毒,或者防毒)。(4)氧化反应与氧化剂反应生成无毒产物。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4HCN+5O2—→4CO2+2H2O+2N2所以,氢氰酸爆炸时引起燃烧,使毒剂大量损失。如在TNT炸药中按重量1:1加入消焰剂氯化钾,可防止燃烧。(5)与硫反应氢氰酸与供硫化合物硫代硫酸钠(Na2S2O3),在硫氰酸生成酶催化下,生成毒性低的硫氰酸盐。氰化物中毒后,解毒剂为硫酸亚铁或亚硝酸钠。亚铁离子可以和氰离子牢固结合为亚铁氰离子[Fe(CN)6]3—,这是一种无毒物质。亚硝酸根离子可以和血液中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生成氮氧血红蛋白,然后可以和氰离子反应生成硫氰酸根离子,硫氰酸几乎无毒,这些物质会很快随尿液排出,使Fe3+恢复活性。(6)与醛、酮反应氯氰酸与醛、酮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无毒的腈醇化合物,故葡萄糖、α-酮戊二酸等有一定的抗毒作用。4、用途可装在炮弹等重使用。3.5刺激性毒剂3.5.1发展历史刺激性毒剂最早的实战应用可追溯到一战,1915年德军为突破英法联军的防线,打开装了180吨被视为低毒的刺激性毒剂的6000个钢瓶,一阵风吹来霎时之间,英法联军士兵的眼睛、鼻子和喉咙等产生灼痛,流泪不止和咳嗽不停,有的甚至倒下,结果德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僵持数月的英法联军阵地。这一战例开创后,许多国家对刺激性毒剂产生了兴趣,使亚当氏剂、苯氯乙酮等多次在局部战争中使用,使用最多的是1964-1969年的越战,美军短短时间内发展了数十种新式刺激性毒剂,投撒了7000吨刺激性毒剂,当时被誉为“现代化的军械”,“战斗力的真正组成部分”,“提高了指挥官的作战灵活性&rdquo
本文档为【第3章化学武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Vivian_Anne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03-14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