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教案 全集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教案 全集

举报
开通vip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教案 全集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论 授课专业班级 04物流班 班 班 班 授课时间 9月 5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课题 第一节 国际贸易课程的任务和内容 2课时 课时 教学 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是整个国际贸易课程的导入章节,旨在介绍国际贸易课程中最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教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掌握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概念,能比较和区分各个概念之间的不同,明确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同。 教学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 概念...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教案 全集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论 授课专业班级 04物流班 班 班 班 授课时间 9月 5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课题 第一节 国际贸易课程的任务和内容 2课时 课时 教学 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是整个国际贸易课程的导入章节,旨在介绍国际贸易课程中最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教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掌握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概念,能比较和区分各个概念之间的不同,明确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同。 教学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 概念: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货物与服务的交换运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和依靠。 国际贸易可以分割成“国际”与“贸易”两个词。国际就是国与国之间,世界各国之间,贸易也可以称为交易,是指商品的交换和买卖活动,所以二者加起来就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 然而再当今世界上,还有一些虽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却长期与他国存在贸易往来的领土,比如台湾,香港,我们将其与外部的贸易也类似地称为国际贸易。 随着国际贸易关系的扩大和发展,商品的内涵也再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的国际贸易中的商品通常是被限定再生产或加工出来的产品这一狭窄的领域,我们称为货物。二战以后,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使得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逐步跨越国界,成为贸易的对象,出现了技术贸易,劳务输出,金融,保险等多样化贸易往来,我们将这些称为服务。商品的内涵也就由此得到充实和扩大,称为货物与服务。 我们从以下几点来理解: 1, 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服务交换。 2, 国际贸易是各国生产在流通领域的延伸,是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再生产过程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3,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科学技术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4, 国际贸易已成为衡量国名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准之一。 5, 国际贸易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的交换关系,它还可以通过贸易利益得分配来反映不同国家之间、集团之间,甚至企业之间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外交关系。 二、国际贸易课程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国际贸易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揭示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规律和特点的学科。 内容:1、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国际商品和服务交换的一般规律性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奴隶社会出现国际商品交换萌芽,封建社会有所发展,对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由于它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对外贸易又成为他的结果,出现了真正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规律制约着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2、国际贸易理论和学说 3、国际贸易的政策和措施 4、国际贸易的重大现实问题 资料: 一、世界贸易强国的基本特征     以世界前日个对外经济贸易强国为例,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强国应具备如下4个方面的特征:     1、经济高度发达。在世界前6个贸易强国中,6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居世界前6位,加拿大和荷兰分居世界第9位和第13位,7个国家人均GDP在20000美元以上,加拿大也接近这一水平,而美国和日本超过50000美元。8个国家人均GDP相当于世界人均GDP平均水平的4-6倍。作为经济强国,它们的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发展程度高,商品和服务的技术和质量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技术和物质基础。     2、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大,影响力强,辐射面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自80年代以来,这8个国家商品进出口总额稳居世界前8位,其中1998年美国、德国、日本商品进出口分别占世界总额的14.7%、9%、6%,它们是世界上三个最大的贸易强国,英国和法国在5.4%左右,意大利、加拿大、荷兰在3.5%-4.2%之间。其中,各国在钢铁、机械设备、化学制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居世界前列。     这些国家作为世界产品和资本的主要供应者和需求者,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左右着世界贸易和资本市场的变化方向和趋势。     3、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占居明显的竞争优势。一是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发挥本国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经济技术的竞争优势,在质量和技术上保持世界一流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所占的比重大,贸易条件始终处于有利地位,能以较小出口产品换回更多的进口物品。统计数据表明,如果以1990年为100,近年来,发达国家贸易条件指数为105%左右,处于较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为97%,较为劣势。尤其是日本的贸易条件一直趋于上升,从进出口贸易中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其次是法国、意大利和美国,贸易条件始终呈有利态势(详见下表)。二是凭借国内充裕的资本实力和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和吸引外国投资,从国际融资中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4、对外开放度大。作为WTO的创始国,这8个国家普遍遵循国际贸易规则,奉行自由化国际贸易政策,对外开放程度大。主要标志为:一是平均关税率低。经过多个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8个国家的平均关税率大幅度下降,其中平均关税最低的是美国,1999年为4.8%,其次是欧盟国家,为5.6%,日本和加拿大分别为6.6%和7.1%。二是市场开放范围大。按照WTO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在这些国家中不仅商品市场,而且服务市场和资本市场同时对外开放,对商品和服务贸易、资本流进与流出的限制性规定少。三是外贸依存度相对较高。 二、我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的差距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速度迅猛,1980-199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5倍,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扩大了24倍。目前我国在世界上已确立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国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一是进出口贸易总额跻身于世界前列。200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4745亿美元,首次超过意大利和荷兰,居世界第7位。我国是世界上第四大纺织品出口国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我国旅游服务出口额居世界第7位,也超过了加拿大和荷兰。     二是资本流入规模大,吸引外资能力居世界前列。2000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40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英国和瑞典之后居世界第四位,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5%。     但我国仍是一个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前8个贸易强国相比,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低,科学技术较为落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国内资金不足等问题。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特别是在技术和资本方面,对世界贸易的影响有限,目前还称不上对外经济贸易强国。我国与世界前8个贸易强国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上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在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技术方面竞争优势不大。从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结构来看,服务贸易发展较弱,1999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38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2.2%,居世界第14位;服务贸易进口额为313亿美元,占我国进口总额的18.9%,居世界第12位。在商品出口构成方面,我国主要在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占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处于劣势。其中初级产品占我国商品出口总额的13%,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占23%。在世界钢铁、汽车出口市场上尚无自己的立足之地。在制成品进口结构方面,以机器和设备为主,占商品进口总额的41%。     2、贸易条件于我不利。长期以来我国贸易条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出口换汇成本昂贵。一是由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而初级产品在我国出口中占相当的比例。二是即使同类产品,由于质量差,档次低,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也要低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价格。这是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在制成品出口构成上,主要通过劳动密集优势和价格优势扩大出口规模,占领国际市场,以价取胜,例如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比重大,价格低廉,而同时对国外机器和交通设备等技术产品的需求量大,不可避免地使得我国进出口商品交换价格比例差距较大,贸易条件处于劣势地位,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具有的共同现象。     3、资本流出规模小,在国际融资中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199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为16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净额达439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资本净输入国,仅次于美国。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国力较弱,缺乏建设资金,需要依赖国际资本帮助发展经济。     4、对外开放程度较小。我国对外开放时间晚,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项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与世界贸易规则接轨。与8个贸易强国相比,目前我国海关关税率相对较高,1998年平均名义关税率为17.5%,比世界前8个贸易强国高出2-5倍,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要高。对外贸易规则和秩序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不统一,也影响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此外,人民币还没有实现全部可自由兑换形式,服务市场尚无完全对外开放,国际资本在我国不能自由流动,等等。这些限制性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另外,从对外贸易方式的结构来看,据测算,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料装配等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为50%以上,这无疑夸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如果扣除这一因素,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国际地位将会有所下降。 —————————————— 美国对外贸易十分发达,战后初期曾占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3,1989年为14%左右。尽管美国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对下降了很多,但同第二位的德国和第三位的日本相比,仍有一定优势。8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贸易最大的问题还是逆差严重。1980年美国贸易逆差为362亿美元;1984年上升为1233亿美元,1988年为1197亿美元;1991年为1024亿美元。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扩大,引起了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加深了美国和其它国家的矛盾,在国内也成为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     美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是加拿大、日本、墨西哥、欧共体各国与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商品是机器、运输设备、农产品、化工产品、高技术产品、军火等。主要进口商品也是机器、运输设备、还包括石油、稀有金属等战略物资和化工产品、家电产品和轻纺产品。 对外贸易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低,但规模巨大。1993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045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4651亿美元,进口额为5807亿美元。     随着经济实力的下降,对外贸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①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贸易地位下降,1992年美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已经降到13.0%。从1971年开始,对外贸出现逆差,而且不继扩大。②西欧、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来是美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1990年美国对这些国家的进、出口额均占总额的61.3%。现在这些国家已成为美国商品的主要竞争对手。它们的产品畅销美国市场,严重威胁美国国内工业,并在国际市场上排挤美国商品。③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贸易关系有所发展。美国出于原材料来源、劳动力成本、甚至环境卫生等考虑,越来越多地把消耗原材料和劳动力多或污染环境严重的一系列工业迁往发展中国家,然后再从那些国家进口制成品。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美国同它们的贸易发展较快。1990年,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分别为美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8.2%和37.8%。     美国大宗出口商品是机器和运输设备以及农产品。大宗进口商品是矿物燃料、机器和运输设备以及其他制成品。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论 授课专业班级 班 班 班 授课时间 9月 17日 3月7 日 3月 8日 3月 8日 课题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分类 2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是整个国际贸易课程的导入章节,旨在介绍国际贸易课程中最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教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掌握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概念,能比较和区分各个概念之间的不同,明确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同。 教学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 一、按交易标的分类 1、有形贸易 定义:那些有形的,可以看得见的物质属性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活动,也称其为货物贸易。 2、无形贸易 定义:也称服务贸易,指一切不具备物质自然属性的商品或无形商品的国际交易活动。 二、按商品流向分类 1、 出口贸易 定义:也称输出贸易,出口贸易是指本国向其他国家输出商品或服务的贸易业务。 2、进口贸易 定义:本国从其他国家输入商品或服务的贸易业务。 3、过境贸易 定义:某种商品从甲国经由乙国向丙国输送销售,对乙国来说,就是过境贸易。 4、复出口,复进口 定义:复出口是出口贸易的变形,指输入本国的外国货物未经加工在输出。 复进口是进口贸易的变形,指输出国外的本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出。 三、按清偿工具分类 1、自由结汇贸易 定义:以货币作为清偿工具的国际贸易。通常是用可兑换货币来支付结算,这些货币再国际支付中具有普遍接受性。 2、 易货贸易 定义:以经过计价的货物互相作为清偿工具的国际贸易,又称换货贸易。 四、按统计标准分类 1、 总贸易 定义:以国境为标准划分和统计的进出口贸易。总进口额与总出口额相加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 2、 专门贸易 定义:以关境为标准划分和统计的进出口贸易。关境是海关所管辖和执行各项法令、规章的区域,是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 五、按贸易是否有第三国参加分类 1、 直接贸易 定义: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 2、 间接贸易 定义: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也可以说是商品进出口两国通过第三国商人达成的贸易。 3、 转口贸易 定义: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是转口贸易。 六、按经济发展水平分类 1、 水平贸易 定义: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 2、 垂直贸易 定义: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 七、按有无纸单证分类 1、 有纸贸易或单证贸易 在国际贸易交易过程中,通过单证等商业文件的交接进行结算支付并履行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的一种贸易方式。 2、 无纸贸易或EDI,即电子数据交换 一种将贸易、运输、保险、海关、银行等部门的电子计算机联网,对商务信息按国际统一标准进行格式化处理,并把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商业文件相互交换和自动处理,在不使用纸单证的情况下完成询问、订单等一系列业务手续的一种现代化方式的新型贸易。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论 授课专业班级 04物流班 班 班 班 授课时间 9月 12日 3月10 日 3月 11日 课题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2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是整个国际贸易课程的导入章节,旨在介绍国际贸易课程中最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教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掌握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概念,能比较和区分各个概念之间的不同,明确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同。 教学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的定义:泛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对外贸易的定义: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国际贸易与世界贸易的区别:国际是国与国之间,世界各国之间,而世界则是指地球上各个地方。因此,国际贸易是以国家的产生为标志,只要有了国家,国与国之间有贸易存在,那就是国际贸易,而世界贸易则要求这种贸易涉及到世界上各个地方。 二、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年、一季或一月)内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总和。亦称对外贸易值。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计算一国的对外贸易额,一般采用本国货币或国际上通用的货币。目前,联合国和许多国家编制的对外贸易额以美元计算。 一国对外贸易额的统计和发表,一般是依该国海关所发表的统计数字为准。有些国家除由海关统计并发表统计数字外,还有由负责该国对外贸易的政府部门进行。两套统计往往由于统计时间和项目上的差异,数字稍有不同。由海关统计并发表的对外贸易额,出口额是指经海关结关放行的出口货物总金额,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格,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进口额是指经海关核准放行的进口货物总金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加运费和保险费)计算。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额的增长或减少,主要取决于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此外,国际间政治、经济、金融、货币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对进出口额的变化也有影响。 对外贸易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年、一季或一月)内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数量的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一种重要指标。 对外贸易量与对外贸易额,两者都可以反映一国某一时期对外贸易情况的变化。由于贸易额中未剔除价格和货币汇率变动因素,因此,对外贸易额不能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变化情况。而对外贸易量则剔除了价格和货币汇率变动因素,因而用贸易量来反映一国或地区一个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变化情况,则比较接近于实际。但由于进出口商品的品种繁多,各类商品的实物计量单位各异,不同种类的计量单位不能相加,人们在计算某国在某个时期的对外贸易量时,一般是从对外贸易额中剔除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和所用货币汇率变动的因素,计算出对外贸易量的近似值,用此近似值来反映对外贸易量的实际变化。近似值的计算方法,一般用固定年份为基期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当时的进口值或出口值,得出的数值即为出口量或进口量。 对外贸易量一般又以指数来表示,称为对外贸易物量指数。该物量指数的计算方法是: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进口量或出口量去除各个时期的进口量或出口量,即得出进口物量指数或出口物量指数。大多数西方工业国家和联合国每年都编制和发表进口或出口物量指数。 三、贸易差额 外贸易差额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年、一季或一月)内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比较的差额。包括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当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时,其差额称为对外贸易顺差,又称贸易“出超”;当出口额小于进口额时,其差额称为对外贸易逆差,又称贸易“入超”;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则为贸易平衡。 贸易差额的产生,一般说来主要是受一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所制约。其次,人为的改变进口或出口政策,也会导致一国对外贸易差额的变化。解决贸易差额的方法,一是简单地采用增加进口或出口,或减少进口或出口,另一方法是运用经济手段(如关税、税收以及补贴等)控制贸易差额的变化。对外贸易差额的变化,对一国的国际收支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一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时,其外汇储备就越多,其对外支付能力就愈强,国内经济发展就愈快,国内政局也就相对稳定。反之,其对外支付能力就愈低,也会影响国内政局的稳定,延缓经济的发展。因此,各国政府对本国对外贸易差额的变化非常重视。 入超,出超 四、净出口与净进口 一个国家在同种商品上往往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在一定时期内,如该商品出口数量大于进口数量,其差额称为净出口,反之为净进口。 五、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分别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初级产品 人们的劳动作用于自然资源而获得的、有待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初级产品主要是农产原料和采掘工业产品。它与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构成产品的序列结构。 初级产品既不是未经人们的劳动加工的天然财富,也不是处于中间阶段的中间产品或结束生产过程的最终产品,而是作为下一阶段生产的劳动对象的最初的原料。 制成品 在一个工业企业内完成全部生产过程,经检验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并可销售供社会使用的合格劳动产品。又称成品、产成品。如自行车厂生产完成的待销自行车;棉纺织厂主产完成的待销坯布;机床厂生产完成的待销机床等。在本企业内不再需要继续加工的半成品,经检验合格供对外销售,也作成品。如自行车厂生产完成的供外厂配套用或供销售的零件;机床厂生产完成的供外厂配套用或供销售的零部件等。 六、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是指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商品流向,也就是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通常是用他们的出口额或进口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它表明各国和各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七、国际贸易条件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间的比率,所以,贸易条件又被称为进出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人们通常用一国在一定使其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其公式为: TOT=出口价格指数 / 进口价格指数 八、外贸依存度 定性的角度界定,指一国的经济依赖与外贸的程度。 定量的角度界定,是指一国在一定使其内对外贸易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公式是: Z = ( X+M ) / GDP *100 % X为出口总值 ,M为进口总值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论 授课专业班级 班 班 班 授课时间 9月 14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课题 第四节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同 课时 课时 教学 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是整个国际贸易课程的导入章节,旨在介绍国际贸易课程中最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教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掌握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概念,能比较和区分各个概念之间的不同,明确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同。 教学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 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相同点 同属于流通领域,都是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其交易过程大同小异,经营目的都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和获得利润。前者是在国际间进行的,而后者是在一国内部开展的;前者是后者的延伸,后者是前者的基础、起点。 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不同点 ① 国际贸易所遇到的困难比国内贸易多 1、 语言不同。 2、 法律、习俗不同 3、 贸易障碍多于国内贸易 4、 市场调查困难 5、 交易洽谈困难多 ② 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复杂 1、 各国的货币与度量衡差别很大 2、 商业习惯复杂 3、 海关制度及其他贸易法规不同 4、 国际汇兑复杂 5、 货物的运输与保险复杂 6、 经济环境与政治制度复杂 ③ 国际贸易风险大 1、 信用风险 2、 商业风险 3、 汇兑风险 4、 运输风险 5、 价格风险 6、 政治风险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授课专业班级 班 班 班 授课时间 9月 21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课题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2课时 课时 教学 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国际分工的基本知识,并在回顾贸易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及其历史进程,介绍和分析了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教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了解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明确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相互作用。 教学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 1、 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1) 贸易的产生 贸易,广义上是指商品交换或商品买卖的行为。贸易的产生,一般的说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及其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占有。贸易产生所需要的两个条件是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一个特定阶段上出现的。原始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开始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分工。于是,在农业部落与畜牧业部落之间便出现了偶然的物物交换。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这使已经存在的交换从偶然变成必然,从偶尔的行为变为经常的活动。 社会分工的产生,使得生产与消费相分离,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不同产品的消费者就得通过交换联结起来。而私有制的产生,似的这种联结方式必须借助与商品的等价交换才得以完成。同时,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出来的商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也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以解决。所以,贸易,即商品交换是伴随着历史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而产生的,从而使生产和消费、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2)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 ①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东西新航路的开辟,以及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交换越出了一国的范围,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商品交换,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世界市场的萌芽。但是这时的世界市场还不稳固,在世界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还主要是小生产者的商品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商品。 ②第二阶段(形成、发展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与美国先后发生的产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些国家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巨大生产力所带来的大量的产品,需要日益扩大的销售市场,所消费的大量的原料与粮食,需要日益扩大的供给来源。这样,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就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中欧、东欧、中东以及大西洋沿岸的广大地区都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和远东的日本、中国等也开始进入世界市场。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无论从广度上或深度上都大大地发展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推动,使世界市场迅速发展并得以最终形成。这时,在世界市场上流通的已不是小生产者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生产的产品,而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品。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世界市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了统治地位才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课文中第99页马克思的话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回忆):产业革命有哪些成就?对世界市场和形成产生了什么样的重要影响? (学生答):略 (教师归纳):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变革过程。其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产业革命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和最终形成。 第一,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和形成。 第二,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发展世界交通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使交通运输工具和通信联络手段等方面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从而使铁路运输、远洋运输和通信事业得到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过渡):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国际分工也进一步加深,使当代世界市场呈现出新的特点。 2、 当代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特点(板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 (回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答):略 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 主要标志 主要内容 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第一次科技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 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纪最后30年 电力的广泛运用 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促进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40年代至今 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技的发明和应用 主要在电子、能源、材料三大基本技术领域展开 使市场呈现出新的特点 (过渡):那么,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又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课所要讲的重点内容。 1.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板书)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略 (教师讲授): (1)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板书) (教师):由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国际贸易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出现了许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 (提问):新的国际贸易形式有哪些呢? (学生阅读课文第99页小字材料,了解租赁贸易的内容) (教师):除此之外,还有补偿贸易、加工贸易等形式。 (2)商品结构复杂化(板书) (教师):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商品生产对原材料的消耗相对地降低,而对原材料的加工程度和综合利用程度大幅度提高,在国际贸易中形成了工业制成品贸易扩大、初级产品减少的商品结构。 (学生阅读课文第100页有关小字材料,了解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内容) 1950~1990所世界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 成品出口在世界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 年份 初级产品所占比重 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 1950 59.0 41.0 1955 51.0 49.0 1960 45.0 55.0 1965 41.0 59.0 1970 35.0 65.0 1975 43.0 57.0 1980 39.0 61.0 1985 37.5 62.5 1990 25.0 75.0 (3)区域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板书) (教师):区域集团是指同一地区的一些国家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合作,通过某种形式(如条约、协定或其他组织方式)组成贸易集团。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集团内部市场增强经济实力,加强对外部世界的竞争。区域贸易集团世界市场信影响主要表现在:集团内部贸易量不断扩大和集团成员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迅速。 (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材料了解当今世界的三大区域性贸易集团的有关知识) (4)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板书) (提问):跨国公司的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基地,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大企业。 (教师分析):由于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为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跨国公司下是战后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所进行的国际化生产范围越广,生产的分工协作越细,所引起的国际贸总额就越大。 (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材料了解跨国公司的相关内容) (5)市场竞争激烈化(板书) (回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之一。在生产国际化的条件下,竞争显得更加激烈,这也是二战后才出现的。主要是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使世界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于是,世界市场的竞争比以前更加激烈。各国为了争夺世界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例如,从传统的价格竞争发展到非价格竞争;各国为了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制定了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对外贸易政策;与此同时,又通过关税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通过对外援助的方法带动商品的出口等等。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有关内容) (小结):略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产业革命 C.社会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 D.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东西新航路的开辟 2.二战前,国际贸易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初级产品对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对40%以下,二战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初级产品对工制成品的比重,变成30%以下对70%以上。另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02年,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将上升到80%以上。这说明二战后世界市场出现的新特点是 A.国际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B.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C.市场竞争激烈化 D.商品结构复杂化 3.二战后,由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争夺市场,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集团采取了“内外有别”、“联合对外”的贸易政策,纷纷成立了各种经济集团组织,有效地提高了集团内部商品的竞争力,这说明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是 A.市场竞争激烈化 B.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C.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当代世界市场出现的新特点是 A.资本国际化 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D.商品结构复杂化 2.“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这句话说明了 A.世界市场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后最终形成的 B.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C.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国家之间的生产和消费成为国际化 参考答案: 一 1C 2D 3C 二 1CD 2ABCD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授课专业班级 班 班 班 授课时间 9月 19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课题 第一节 国际分工 2课时 课时 教学 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了国际分工的基本知识,并在回顾贸易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及其历史进程,介绍和分析了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教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了解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明确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相互作用。 教学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 1、 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或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2、 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 ⑴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差距不大,因此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与农业进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从此,资本主义进入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一方面加强了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另一方面,用暴力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掠夺亚非拉殖民地的人民。他们开发矿山,建立种植园,为本国生产和提供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原料,而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⑵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到发展与形成的新阶段。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接着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所谓工业革命,即产业革命,时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革命。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的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工厂制度。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它加快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形成。 ⑶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这个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中爆发了第2次产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新的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⑷ 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三、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⑴ 社会生产力时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⑵ 自然条件时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⑶ 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⑷ 资本国际化时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⑸ 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⑹ 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3、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⑴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发展速度 ⑵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⑶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⑷ 国际分工影像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⑸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概述 授课专业班级 班 班 班 授课时间 9月26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课题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 2课时 课时 教学 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是介绍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了相应的进出口发展战略,及各相应进出口发展战略对我过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了解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现阶段我过外贸体制改革的新方向。 教学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 复 习 复习一下前一章的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包括国际分工,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提问:1、三次社会化大分工是哪三次? 2、当代国际贸易呈现哪些新特点? 新 课 从以下资料引入新课: 02年,原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中宣部等五部委举办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成就系列报告会上说,过去的13年是我国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13年,也是我国外经贸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赢得最快最好发展的13年,其发展速度在世界贸易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他在报告中列举了13年来我国外经贸取得的六大成就:一是对外贸易实现了历史性飞跃,贸易大国地位已经确立;二是开创了利用外资的新局面,推进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三是“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四是外经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正在显现;六是外经贸发展改善和加强了我国对外关系,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结合以上资料,通过本节的学习来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对外贸易对于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细化,对外贸易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⑴ 对外贸易的中介地位 对外贸易属于流通范畴,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由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过程所制约的。对外商品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它是整个交换的一部分,是国内商业向国外的延伸和地区范围的扩大。因此,对外商品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处于中介地位,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一种桥梁和纽带。但是,对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中所处的中介地位是一种特定的中介地位,表现在: ① 对外贸易只是交换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 ② 对外贸易不同于国内商品流通,它交换的一端在国内,另一端则在国外。 ③ 对外贸易必须参加世界市场商品流通的国际循环,而在对外商品流通过程中,涉及极其复杂的经济环境。 ⑵ 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在几乎封闭的环境里进行的,我国的经济基本上处于一种自我循环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 ⑶ 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 在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主要表现在: ①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我国对外贸易处于重要战略地位。 ②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我国对外贸易处于重要战略地位。 ③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决定我国对外贸易处于重要战略地位。 二、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⑴ 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⑵ 对外贸易有益于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⑶ 对外贸易推动各个经济部门的发展 ⑷ 对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 ⑸ 对外贸易有利于满足国民的多样化消费需求 ⑹ 创造就业机会 ⑺ 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拓展 ⑻ 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 总结,本节主要讲述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的地位及其作用两大点,并通过几个小点来详细阐述这两大点,以此反映出对外贸易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细化,对外贸易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我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思考与作业 思考题: 根据课前提供的资料,联系今天所学的要点来思考:对外贸易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有哪些具体的促进作用? 作业:P49 第2题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概述 授课专业班级 班 班 班 授课时间 9月28 日 月 日 03月09 日 月 日 课题 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的经营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2课时 课时 教学 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是介绍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了相应的进出口发展战略,及各相应进出口发展战略对我过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了解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现阶段我过外贸体制改革的新方向。 教学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 复 习 复习一下前一节的主要内容 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问:1、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哪一年召开的? 新 课 从以下资料引入新课: 02年,原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中宣部等五部委举办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成就系列报告会上说,过去的13年是我国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13年,也是我国外经贸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赢得最快最好发展的13年,其发展速度在世界贸易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他在报告中列举了13年来我国外经贸取得的六大成就:一是对外贸易实现了历史性飞跃,贸易大国地位已经确立;二是开创了利用外资的新局面,推进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三是“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四是外经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正在显现;六是外经贸发展改善和加强了我国对外关系,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在1979年以前的30年间,与新中国建立后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国实行了以中央集权为主要特征的外贸国家垄断制。1979年以后,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外贸体制改革也经历了若干次重大改革。 1、 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外贸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56年,在对包括私营外资企业在内的私营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后,国民经济转入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计划经济轨道。根据国家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建立了由外经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 2、 贸易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逐步进行了外贸体制改革。 改革措施主要包括调整国家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外贸经营权的下放,改变了外贸计划全部由外贸专业总公司承担的局面;进一步下放外贸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的试点,建立境外贸易机构等等。 3、 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经过一段时期的初步改革后,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外贸体制改革中还有一些根本问题没解决,改革还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尚未彻底改变实行了几十年的统收统支的财务体制;政企形式上分离,责职有待分清等等。 外贸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从以下放外贸经营权为主转为以外贸经营承包为主。这一阶段的改革分为两个阶段:1987年外贸系统捏的外贸专业总公司的经营承包制,条条承包;1988-1990年又进一步推广到整个外贸领域,从中央到地方的外贸经营承包责任制,块块承包。 四、1991—1993年的外贸体制改革 我国的对外贸易体制经过以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特征的改革后,进一步发挥了地方各级政府、各部门支持和推动外贸发展的积极作用,调动了各类外贸企业和 出口生产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对于促进外贸企业内部机制的改善,增强企业活力,扩大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储金出口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的方向有: 1、 深化外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 深化出口管理体制改革 3、 深化进口管理体制改革 4、 深化外贸企业改革 5、 改变外汇留成比例,调节关税水平和结构 6、 完善外贸协调服务体系 5、 外贸体制改革的新阶段 思考与作业 思考题: 根据课前提供的资料,联系今天所学的要点来思考:对外贸易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有哪些具体的促进作用? 作业:P49 第2题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概述 授课专业班级 班 班 班 授课时间 10月10日 月 日 03月09 日 月 日 课题 第三节 中国进出口贸易战略 2课时 课时 教学 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是介绍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了相应的进出口发展战略,及各相应进出口发展战略对我过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了解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现阶段我过外贸体制改革的新方向。 教学 过程与方法 教学内容 复 习 复习一下前一节的主要内容 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问:1、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具体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外贸体制改革经历了哪些阶段? 新 课 展示材料: 材料一:各国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办公桌上的电于计算器、居民家中的诸多电器设备虽然标明美国、德国、日本制造,但其中很多部件是在他国生产的。如波音公司将要推出的下一种型号的客机,将在华盛顿和日本设计,在西雅图组装,机尾部分产于意大利,发动机将由英国制造。 材料二:日本生产的袖珍计算器,其微处理器芯片来自美国,外壳由印度生产,一部分零件从韩国采的。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或阿尔及利亚装配,然后贴上“日本制造”的商标,最后销往世界各地。 材料三:全球闻名的“耐克”球鞋年产9030万双,每年都推出100多种新产品和新款式,但是。美国“耐克”公司7800多名职工只负责设计、选厂、监制和销售,而生产却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40多家工厂来完成。 材料四: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任务》一书中说:“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从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一辆庞蒂克勒曼库汽车时,其中3000美元是支付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零件制造商,700美元是西德设计师的报酬,400美元是用来购买台湾、新加坡的零部件,250美元付给英国的广告商.余下不到4000美元才能供底特律的通 用汽车公司以及纽约的银行、保险公司分享。”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自学教材,回答材料问题: 1.从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状况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1) 生产的国际化。材料一、三就说明了这一方面。 外经贸部官员江帆说:“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是中日经济优势互补的典型代表;日本企业到中国投资农业生产,带动了日本种子、设备的对华出口,生产的农产品又返销日本,满足了日本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2)市场的国际化。材料二就说明了这一方面。 例如:不仅企业的生产销售市场国际化,就连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也趋向全球化。以VISA(维萨)信用卡为例,1991年全世界1.87亿人拥有此卡、几十个国家(地区)的650万家商店接受这种卡作为交易货币,每天的交易量为5.7亿美元,而VISA卡只是众多信用卡中的一种,真可谓“一卡在手,走遍天下”。 (3)资金的国际化。材料四就说明了这一方面。 教师讲解:新科技革命手致一系列新兴企业的掘起和一部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更新。国际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各国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形成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迈进。 又例如:1970年全球有7000家跨国公司.1995年已超过37000家,共有海外于公司20多万家,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大的几家跨国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年销
本文档为【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教案 全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50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15KB
软件:Word
页数:7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9-02
浏览量: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