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清松锦之战中朝鲜兵的作用_曾磊

明清松锦之战中朝鲜兵的作用_曾磊

举报
开通vip

明清松锦之战中朝鲜兵的作用_曾磊 伯奇遂放。曾参妇死,谓其子曰:‘吾不及吉甫,汝不及 伯奇。’王骏丧妻,亦谓人曰:‘我不及曾参,子不如华、 元。’并终身不娶,此等足以为诫。”(王利器:《颜氏家训 集解·后娶第四》,第31页)由此可以看出颜之推更希望人 们学习曾参、王骏,终身不“再娶”,以釜底抽薪之法来解 决续弦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其次,再娶虽然有危害,但为了维护孝道,对于父亲 的再娶,子女不仅不能表示反对,而且要继续对后母倍 加尊敬,促成双方关系的和谐。妇孺皆知的王祥的故事 便是典型的代表。“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 ...

明清松锦之战中朝鲜兵的作用_曾磊
伯奇遂放。曾参妇死,谓其子曰:‘吾不及吉甫,汝不及 伯奇。’王骏丧妻,亦谓人曰:‘我不及曾参,子不如华、 元。’并终身不娶,此等足以为诫。”(王利器:《颜氏家训 集解·后娶第四》,第31页)由此可以看出颜之推更希望人 们学习曾参、王骏,终身不“再娶”,以釜底抽薪之法来解 决续弦引发的一系列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其次,再娶虽然有危害,但为了维护孝道,对于父亲 的再娶,子女不仅不能表示反对,而且要继续对后母倍 加尊敬,促成双方关系的和谐。妇孺皆知的王祥的故事 便是典型的代表。“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 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 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 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 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 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晋书·王祥传》, 第987页)如果后母有“为人母”的慈善,那么继子女尊 敬、孝顺继母是理应如此。但如果后母自私、狭隘,那么 再对其倍加尊敬,则不免有“愚孝”的成分。 再次,前妻之子在被虐待后,仍然用孝行感化父亲 和后母。如:“《后汉书》曰:‘安帝时,汝南薛包孟尝,好 学笃行,丧母,以至孝闻。及父娶后妻而憎包,分出之。 包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殴杖。不得已,庐于舍外,旦 入而洒扫。父怒,又逐之,乃庐于里门,昏晨不废。积岁 余,父母惭而还之。后行六年服,丧过乎哀’。”(王利器: 《颜氏家训集解·后娶第四》,第39页)尽管薛包父亲及继母 起初的做法不近情理,但是薛包用比较委婉的“诤谏”方 式来感化父母,使父母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也是儒家所 推崇的“孝”道原则的体现。 最后,在二亲过世后,同父异母的兄弟之间应该更 加谦让。他仍旧用薛包的事例:“既而弟子求分财异居, 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财:奴婢引其老者,曰:‘与我共事 久,若不能使也。’田庐取其荒顿者,曰:‘吾少时所理,意 所恋也。’器物取其朽败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 也。’弟子数破其产,还复赈给。”(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 后娶第四》,第39页)如果同父异母兄弟都能像薛包这样 谦恭,那么兄弟为仇的现象就可能不复存在。这是典型 的“兄友”而弟却“不恭”事例,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薛包 的做法或许有些过度谦让,但这也许是复杂家庭稳定和 谐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收稿日期 2013—02—20 作者谭洁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 究生。广东,广州,510631。 【责任编辑 殷 铭】 明清松锦之战中朝鲜兵的作用 曾 磊   1636年被清军征服后,朝鲜王朝被迫断绝了同明朝 的宗藩关系,并派出一支以炮兵为主的陆军随清方一起 参加了明清间的松锦之战。对于朝鲜兵在这场战争中 的作用,当时作战之明清两方的史料中皆无明确记载。 朝鲜方面的资料虽有记载,但说法不一,多数史料认为 他们发挥了很大作用,甚至加速了明朝走向灭亡。另有 一部分史料披露了朝鲜炮兵在松锦战场上伤病累累且 消极避战的情况。在目前有关明清松锦决战的学术成 果中,仅有少量论著关涉到参战的朝鲜炮兵的作用问 题。如张存武的《清韩关系史研究》指出:“朝鲜的援军 到达防地后,便配属于八家阵地,由各家派人监视…… 当时朝鲜兵因不愿和清兵作战,所以在放枪时每故意不 中,或不装弹丸,只放火药,虚作声势。”(张存武:《清代中 韩关系论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1~52页)张 先生显然肯定了朝鲜军队消极避战状态的存在。邱瑞 中指出,清朝虽然有自己的火兵,但是每次战役仍要调 用朝鲜火兵,“战时多责备他们用力不勤,战后又优加赏 赐”,故他认为,明清交战中朝鲜火兵颇有帮助,但是这 一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邱瑞中:《燕行录研究》,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刘家驹在《清朝初期的中 韩关系》一书中指出:事实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 所率领之汉军及汉军八旗均善于施放炮火,亦于是时调 赴锦州助济尔哈朗军,故明朝士兵死于炮火者,并非全 属朝鲜炮手之“功绩”(刘家驹:《清朝初期的中韩关系》,文史 哲出版社1986年版,第255~256页)。纵观学界的研究成 果不难发现,学者虽然对松锦战场上朝鲜炮兵的问题有 所涉及,但多是承袭史料中的看法,并没有对朝鲜史料 进行认真的辩证,尤其是对朝鲜人所说的朝鲜部队予明 军以巨大杀伤,甚至直接导致明朝灭亡的观点没有仔细 研究。笔者拟通过对比朝鲜史料和中国史料,对该问题 ·421· 进行初步的揭示,以求教于各位前辈。 一 朝鲜史料中的朝鲜炮兵 朝鲜史籍关于松锦战场上朝鲜炮兵的描述并不是 很多,在现存史料中,明确提到朝鲜炮兵在松锦战场上 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乃是《李朝仁祖实录》:   庚辰,清人围锦州,数与汉兵交战,而汉兵尚强。九王 请济师于汗,汗使八王率骑赴之。清人疑我国炮手战不 力,露刃胁之。是役也,汉兵死亡甚多,而中炮者十居七 八,汉人自此恨我国益深(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 史料》第9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685页)。 按照此段描述,被清军征发的朝鲜炮兵在战场上发挥了 巨大作用,所以明朝军队在松锦战场上惨败于清军,而 汉兵“中炮者十居七八”的后果也让明朝人深恨朝鲜人。 除此之外,《李朝仁祖实录》中还收录有一封清太宗给朝 鲜国王仁祖的敕书,对参加作战的朝鲜将领柳琳大加褒 奖:   此番围锦州,诸王奏称朝鲜国兵使柳琳部众因马不堪 乘,虽步行不能冲锋破阵。然其于训练激劝,并所派信地, 未尝有误,且施放火器,亦为得法。朕思柳琳先有违旨之 罪,今既勤于王事,亦为可嘉,当释前愆,仍加升叙。至于 部下官兵,可问柳琳详察功罪,有功者升赏以示劝,有罪者 责罚以示惩,但勿使真伪不明,得以互相欺隐。倘欺隐成 习,人人效尤,难以惩劝后来矣。特谕(吴晗:《朝鲜李朝实 录中的中国史料》第9册,第3687页)。 从敕书内容看,清朝方面似乎认可了朝鲜兵在松锦战场 上的战功。此外,据《李朝孝宗实录》记载,朝鲜孝宗时 代著名大臣宋浚吉曾言:   臣窃闻中朝民士,逢我国之人者,必流涕而言曰:“大 明之覆亡,专由于锦州之沦陷;锦州之沦陷,专由于你国之 精炮”云(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9册,第 3857页)。 从宋氏的表述来看,他关于朝鲜炮兵在锦州之役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并将它同明朝灭亡联系起来的说法,只是 听说的,并无具体根据。但是在以“助虏犯顺”一事为耻 的朝鲜国,宋浚吉的看法却很有代表性。例如作为朝鲜 王室成员的麟林大君李渲曾出使清朝,他在自己的《燕 途纪行》中即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认为朝鲜炮兵在清军 攻明之战中帮助甚大。   是役也,清主征吾东数千精炮替戍四五年,总能射中。 明师论功,虏头半百金,丽头倍之,东方将卒纵怯清人威 令,含羞赴敌,国家数百年养兵,未用于当用之时,反用于 不当用之地,呜呼,惜哉(〔韩〕李渲:《燕途纪行》( : “ ”),〔韩〕林 基 中 编:《燕 行 录 全 集》 ( :“燕行录 ”)第22册,首尔:东国大学校出版 部2001年版,第84~88页)! 随同李渲出使的朝鲜文人成以性也认为:   洪承畴受委军门来援大战,蹙敌于城东山城,敌方求 走无路,而鲜炮乱发,洪遂退阵,及其大雾误事,松堡失 守,天邪 人 邪 (〔韩〕成 以 性:《燕 行 日 记》( : “ ”),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18册,第147 页)? 以上说法反映了朝鲜士人对明朝的怀念之情以及对自 己国家被迫参与清军对明军的进攻感到羞耻和无奈,而 这种情感往往会影响他们对历史事实的叙述,甚至是误 判。在这些朝鲜人看来,似乎明朝之灭亡在于松锦战役 的失败,而松锦战役的失败则完全是由于朝鲜“精炮”援 助清军的结果(此种言论,可概称之为“精炮灭明”论)。 虽然上述史料皆认为参战的朝鲜炮兵发挥了积极 的作用,给予明兵巨大杀伤,但查阅这一时代其他一些 史料,则不难发现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首先,参战的 朝鲜兵的数量不足以在松锦之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明 清松锦之战从1639年清军发动对松山、锦州等地围攻 的前哨战开始,清方动员了大量自己旗下的炮兵部队参 加了战斗(参见狄宇宙:《与枪炮何干?火器和清帝国的形成》, 〔美〕司徒琳主编,赵世瑜等译:《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 变迁》下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解立红:《红 衣大炮与满洲兴衰》,《满学研究》第2辑,民族出版社1994年 版)。可见当时清方动员的炮兵之多。清方既然动用了 如此多的炮兵,显然并不在意朝鲜炮兵部队是否有所帮 助。其次,朝鲜炮兵部队在战场上存在着消极作战的情 况,如朝鲜士兵李士龙就是一个典型的消极作战的例 子。李顾命在《疎斋集》中说:   是役也,星州炮手李士龙者在军,胡人迫令放炮,城上 人呼曰:“朝鲜人,尔忘壬辰年神宗皇帝罔极之恩,今乃助 贼虏害华人耶?”哭声震天,士龙不忍放炮,每放辄去丸,胡 人觉之,杀于军前。士龙含笑受戮,城上揭一金字牌,书曰 “朝鲜义士李士龙”云,后朝廷旌其闾复其后。嗟呼义士 (〔韩〕李顾命:《疎斋集》,杜洪刚等编:《韩国文集中的清代 史料》第4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李顾命的这种说法纯属猜测,可以想象,在火光冲天、喊 杀声震天的战场,城上城下人互相喊话的可能性并不 大。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类似于李士龙的这种消极避战 心态,乃是当时朝鲜王朝上下所普遍存在的。关于李士 龙的事迹,另外一个朝鲜文人黄景源也有记载:   今上三年秋九月,余自星州至玉川见祠九于川上,询 于州人曰:“此义士李士龙祠也。”毅宗焕娣十一年,李时英 率兵五千人入沈阳,士龙与焉。沈阳兵与明都督祖大寿战 于松山,以时英兵马先行,而士龙炮不入铅,凡三发无一伤 者,遂见杀。大寿闻之,乃大书旗上曰:某国义士李士龙, 以风其军,沈阳人望见其旗,亦为之动(〔韩〕黄景源:《江汉 集》,杜洪刚等编:《韩国文集中的清代史料》第6册,第321 ~322页)。 士龙既入锦州,清人与祖大寿战,至于松山,朝鲜兵居 前,清兵居后,清人爱朝鲜人善用炮,恐伤之,匿马鞍下,下 令曰:“炮中者有赏。”于是,人人争欲中。独士龙去铅而 发,一发无中者,清人怒,立牵士龙欲刃之,士龙不动,清人 纵而诫之曰:“若复如是耶,若发而中,有厚赏。”士龙再发, 又无中者,清人愈怒,然犹不斩,及三发,又无所中,然后斩 士龙头,以徇其军。大寿谍知士龙不忍攻明为所杀,乃大 ·521· 书旗上曰:“朝鲜义士李士龙。”以风其军(黄景源:《江汉 集》,杜洪刚等编:《韩国文集中的清代史料》第6册,第491 页)。 对比二人的记载,可以认为李士龙的被杀存在着一些疑 点。第一,黄景源的松山说肯定是错误的,因为当时明 将祖大寿一直被围困在锦州城内,没有去过松山。而这 并不能反证李士龙就一定在锦州被杀,所以李士龙被杀 的地点并不清楚。第二,关于李士龙被杀的原因有两种 说法:一为暗地里不愿意开炮被清人所杀,二是在清人 面前虚放空炮被杀,而其真实情况已不得而知。而另外 一个朝鲜文人南九万在《统制使柳琳神道碑铭》中则暗 示李士龙之死同上级纵容有关:   公在军称病笃坚卧,委军事于副将。旦密令军中发炮 去丸,清人初不知觉,俄尔事露,戮下卒一人,而亦不以责 公(〔韩〕南九万:《药泉集》,杜洪刚等编:《朝鲜文集中的清 代史料》第2册,第15页)。 这里所说的“戮下卒一人”,应该指的是李士龙被杀,而 指使他这么做的就是朝鲜军统帅柳琳。可见,朝鲜军从 普通士兵到高级将领都存在有消极避战的情况,这显然 不能令人信服大明为朝鲜“精炮”所灭的说法。柳琳此 人一直为清太宗所重视,朝鲜史料《同文丛考》中收录了 很多关于柳琳的文件,其中提到了柳琳在清兵攻打皮岛 得胜后不去沈阳报功而开罪清廷一事,还收录有清太宗 《令柳琳立功赎罪敕》。敕中云:   前度(柳琳)率其所部,横截朕师之出咸镜者,既而一 战兵败,柳琳遁免。复合咸镜之兵,再战再北……自五月 间将士自咸镜还,朕始悟柳琳方命因在咸镜时两番拒战, 恐朕之加罪焉,故不敢来欤?诚若此,则柳琳亦愚甚矣。 于两家交兵之际,而以拒战为罪者,有是理乎?当赦免其 死,授以偏裨之任矣(〔韩〕郑昌顺等编:《同文丛考》,陈槃 等编:《中韩关系史料辑要》第4种第11本,台北,珪庭出 版社1980年版,第257页)。 可见清方试图收服柳琳,其目的乃是通过拉拢柳琳以控 制朝鲜军方掌握实权之将领,后来柳琳果然当上了朝鲜 援助清军的统帅。又据《同文丛考》之《查赏战功咨》记 载,战后柳琳军论功时,总共报上“一等九员名,二等八 十员名,三等一百五员名,四等三百十员名”,而朝鲜方 面对有功将官予以升叙之赏,士兵则只有“给税复户”的 筹赏(郑昌顺等编:《同文丛考》陈槃等编:《中韩关系史料辑要》 第4种第11本,第315页),或许柳琳之报功乃是敷衍清方 之词。此外,根据《李朝仁祖实录》的说法,当时的朝鲜 军自身面临着饥饿和伤病的威胁,已经变得十分羸弱:   天将祖大寿与其弟入守锦州城,清人围之。大寿自失 罗城,疑蒙古之降者,使汉人监之,而蒙古之出城投虏者甚 多。中朝发十万兵,以七总兵领之,来救锦州。右真王闻 援兵大至,以我国炮手四百人为先锋,坚守南山,分其车为 二队,一以防塔山之归路,一以遮锦州之来路,作瓦家于阵 中以示久住之计。时我军露宿已累朔,无不伤病,死者相 继。朝廷闻之,令本道举行恤典(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 的中国史料》第9册,第3683~3684页)。 综上可见,在朝鲜史料中,对参战的朝鲜部队有两种相 互矛盾的记载:一种是参战部队积极作战并予明兵巨大 杀伤,以至于明朝因此而灭亡;另一种则是参战部队统 帅和士兵受到朝鲜上下对明朝感恩心态的影响,消极避 战,且伤病累累,没发挥多少作用。这两种互相矛盾的 描述的存在反映了朝鲜人对这场战争的矛盾心态。而 同时期的朝鲜方面的史料如《昭显世子沈阳日记》等就 可以否定前一种说法。在松锦之战中,昭显世子作为人 质在前线观战。《昭显世子沈阳日记》系当时随同昭显 世子滞留沈阳的朝鲜官员所记。根据其中的说法,随同 清军实行了长期围城的战略:   世子平明发行,行五里许,上一横阜,望见锦州城,护 行人言汉将祖大寿率兵坚守,城外多埋火炮,清人不敢近 城,清人去城五里许筑夹城围住,已过一年。柳将在其东 隅云 (〔韩 〕佚 名:《昭 显 世 子 沈 阳 日 记 》( : “ ”),林基中 编:《燕行录全集》第25册,第566页)。 如果是役朝鲜兵的确给明兵以巨大杀伤,如《李朝仁祖 实录》中所说的汉人中炮死者十七八,为何清兵不依靠 朝鲜兵突破锦州城防而做如此龟缩状?松锦战争从 1639年清军围攻锦州开始到1642年清军最后攻占锦 州、松山、杏山等地,共持续了三年之久,若朝鲜炮兵战 斗力如此之高,战争也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 二 中国史料对朝鲜炮兵的忽视 这一时期的中国史料对清方征发朝鲜兵作战一事 都有涉及,但是明清双方史料对参战的朝鲜炮兵的描述 是缺乏的,而这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漏记所致。从明朝 的塘报中可以看出,明朝对林庆业将军统帅的朝鲜水军 助清一事颇为在意。在松锦之战中,朝鲜不仅派出以炮 兵为主力的陆军支援清军,而且还派出了大量水军参 战。1640年,朝鲜派出林庆业统帅的水军满载军粮,在 清军的监督下运往辽西战场。在航行过程中,林庆业同 前来截击的明军暗通消息,并且有意消极作战,而且遇 到海上暴风雨袭击时亦不回避,导致运送的军粮损失大 半,令清人大为恼怒。对于此次军事行动,明朝方面是 十分关注的(参见《兵部为塘报事职方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御 前发下红本》,中国第一历史 档案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教师个人成长档案教师师德档案表人事档案装订标准员工三级安全教育档案 馆、辽宁历史档案馆编:《中国 明朝档案总汇》第3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 103页)。然而,在明军自前线送至兵部的有关军情的揭 帖中却找不到关于助清作战的朝鲜炮兵的记载。例如 《蓟辽督师洪承畴揭帖》在描述洪承畴统帅的援锦大军 同济尔哈朗、多尔衮统帅的围锦清军的前哨战时如此写 道:   看得四月二十五日,松山东西门之战,各镇官兵皆炤 分定营,次分别旗色,出兵进剿……虏用步贼在乳峰山上 从高下击,而东西石门屯精骑约有二万,各埋伏环列以待 战。七镇在山下东西两路,各挑选精锐步兵、弓箭、枪炮上 山攻贼。兵心甚壮,贼益拒敌,而我兵从东西直攻,至乳峰 ·621· 山之近台高处,放炮张旗……彼时山上之步兵与步贼犹攻 击相持,而虏贼先自西右门突出精骑约有七八千,团练镇 将兵股鼓锐当先,直冲十余合,兵气强劲。虏锋被挫,当阵 斩虏首十颗……虏贼见马步官兵拒战甚猛,遂用牛车推运 红夷大炮三十余位东西两面向马步营对打数百炮,各营拾 有封口大炮子重七八斤上下……各营兵心镇定,火营对贼 攻击,申酉时分,贼力穷北退(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编:《明清 史料》乙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25~ 26页)。 在这份揭帖中,洪承畴没有提到参战的朝鲜炮兵,而他 所给出的明军退兵的理由是两军交战良久,明军已十分 疲劳,故放弃追击清军,同朝鲜文人成以性所持的因朝 鲜炮兵参加作战,导致明兵伤亡过大而被迫撤退的说法 不同。从洪承畴的揭帖来看,朝鲜兵似乎没有参加济尔 哈朗等统帅的清军同明军在松锦城外的前哨战。可见, 这份揭帖给出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无法证明朝鲜文人关于此役之后 汉人“恨我国益深”的传闻。事实上,在松锦之战前后, 明朝并没有停止同朝鲜的私下接触,当时的兵部尚书陈 新甲还令登莱水军副总兵王武纬出海同朝鲜通和,此举 也未曾见到多少“深恨”朝鲜人的明朝人出来阻挠,可见 明朝依然对朝鲜抱有一些希望,至少在表面上并没有把 朝鲜当成敌人,这或许是朝鲜一直对清朝进行消极抵制 的原因(王刚:《明末王武纬出使朝鲜与联鲜图奴之役》,《温州 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如果明朝方面的史料无法证明朝鲜炮兵发挥了巨 大的作用,其原因或许是明朝人对朝鲜仍抱有希望而故 意隐瞒朝鲜参战的事实,那么明朝的敌人清朝方面的史 料应不存在曲笔,但是清朝方面依然找不到有关朝鲜炮 兵予明兵巨大杀伤的记录,经常能看到的则是清军新编 成的汉军炮兵在松锦战场上发挥作用的记录。如朝鲜 文人所称的洪承畴统帅之明兵同清兵交战情况,《清太 宗实录》记载:   先是,上命内大臣图尔格、固山额真英俄尔岱,内三院 大学士范文程、希福、刚林,户部承政车尔格,吏部启心郎 索尼,同兵部各官察议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围困锦州时 败明援兵,及乘夜攻击、接应锦州东关来降蒙古一切功罪。 至是察实回奏。言明洪承畴以兵来援松山,立营松山西 北。右翼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令右翼兵击之,失利……骑 兵固山额真叶臣等领兵至半途而止,未与敌兵对阵。惟四 旗护军、敖汉柰曼部下兵、察哈尔四旗兵、恭顺王下兵及内 大臣伊尔登所率众侍卫前进迎战……锦州东关蒙古诺木 齐等来降时,左翼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夜往接应,离城遥 驻,令本旗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率护军进逼关厢助战。既 而多罗贝勒多铎所发护军参领噶赖兵至,王复指令前进。 时蒙古诺木齐、阿桑喜、吴巴什等正为明兵所围,阿济格尼 堪等直薄关城,登城力战。后兵续至冲杀,明兵败入城中, 遂克其郛。于是诺木齐、吴巴什等得出,俱来归。又洪承 畴兵攻我山营,武英郡王阿济格遣兵助战,又遣骑兵登山, 击败明兵。遣护军从山坡潜出,复败敌之马步兵。镶黄旗 护军鳌拜巴图鲁等抵其步兵木栅,下马步战,败之。臣等 查察情形如此,据实奏闻(《清太宗实录》卷五六,崇德七年 八月辛巳,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54~755页)。 可见,清朝方面对朝鲜兵在松锦战场上作用的记载也是 缺失的,如果朝鲜炮兵具有可以扭转战局的作用,则此 役清军就无需反复冲杀而艰难地战平了。由此可见,从 明清两方的记录来看,都找不到能够证明朝鲜炮兵在战 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证据。 三 朝鲜人夸大朝鲜军战斗力之目的 从上述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可以看出,朝鲜史料对朝鲜兵战斗力的 记载本身是相互矛盾的,既称朝鲜兵力凋敝、死者相继, 又称朝鲜火炮威力甚大、战斗力甚强,对明军有较大杀 伤,乃至汉人“恨我国益深”云云,这其中必有一种说法 是不符合事实的。结合各方面材料来看,后一种说法证 据不足,是站不住脚的。这就引发出另外一个问题,即 朝鲜方面为什么要夸大朝鲜军的战斗力?结合当时的 历史背景来看,所谓的“精炮灭明”论同明亡后朝鲜士林 出现的“北伐论”息息相关。 明朝灭亡后,朝鲜朝野上下无不对明朝的灭亡深感 痛心,对清朝夺取天下深为不满。仁祖死后,原在清朝 当过人质的孝宗即位,孝宗由于曾随同其兄昭显世子多 年在沈阳做人质,因此对清朝极为仇视和不满。当时清 军与南明处在南北抗衡状态,朝鲜朝野上下认为有机可 趁,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北伐论”,主张讨伐清廷,恢复明 朝天下。上文提到的孝宗时期的朝鲜名臣宋浚吉就是 “北伐论”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对清朝采取强硬政策,认 为朝鲜应该出兵帮助南明灭清,而他夸大朝鲜军队的战 斗力显然是为了树立朝野各界的必胜信心。按照宋浚 吉的逻辑,既然朝鲜兵在被迫参加的战争中都能予明军 以杀伤,那么在即将到来的朝鲜助中原汉人灭清复明的 战争中,就更能发挥作用了。虽然他的这种想法过于乐 观,但是在同期的其他朝鲜文人中怀有类似想法的并不 少见,他们制造这种舆论,目的也是对反清北伐进行思 想动员。例如,朝鲜文人尹 就曾在给孝宗的上书中指 出:   我国精兵劲矢,闻于天下,火炮飞丸,足以方行;得选 卒万队,北首燕山,规恢进取,以拊其背,而扼其吭;开海洋 一路,约郑人并势,以挠其腹里;以传檄燕蓟辽河北迤北野 春诸部,日域诸岛,青齐淮浙等处,以通于西蜀,使同仇疾, 与共奋起,可以袭狡焉之心,鼓天下忠义之气,或能使自相 屠裂于其丑,或可使犬豕失据,而人竞逐之;我顾不难横据 医闾,薄逐幽沈,而为天下请命矣,为帝室桓文矣。其所以 修人纪,答天心,攘羞耻,报君父,光祖宗,保子孙,而除已 往之咎,御方来之祸。天下之人者,舍是无事矣(吴晗:《朝 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9册,第3992页)。 尹 认为朝鲜兵之精良闻于天下,乃至于只要“选卒万 队”,不加训练攻打清朝就可获胜,只要朝鲜自己的决心 够大,清朝根本不堪一击,似乎1627年、1636年后金两 次入侵,朝鲜战败被迫求和的屈辱历史已被他全盘忘 ·721· 却。后来此人又在经筵上说:   胡所谓卢象昇者,实天下名将,智勇无敌者也。当战 胜南方成大功,及是役也,亦死于阵,此想为我大炮所中, 无所用其智力,诚可哀痛(〔韩〕尹 :《白湖集》,杜洪刚等 编:《韩国文集中的清代史料》第2册,第118页)。 卢象昇根本没有参加松锦之战,尹 凭道听途说就断定 卢象昇死于朝鲜兵火力之下,可见其对情报之不明,对 局势之谬解。类似这样不切实际的论调在朝鲜士人之 中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乃是朝鲜士人鄙视清人,认为身 为夷狄而入主中原的清朝肯定无法在中原统治长久,朝 鲜趁其衰败之机就能轻而易举地助中原汉人灭清复明、 报仇雪耻。这些论调全然不顾朝鲜自己的军事力量同 清军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的事实。由此可见,朝鲜人纠结 于自己的仇清情绪之中,已经到了全然不顾现实的地 步。在明亡后不久,朝鲜士林出现“精炮灭明”论是可以 理解的,他们之所以编造出这种传言,其目的乃是夸大 朝鲜自身的军事实力,为北伐清朝做舆论准备。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朝鲜军虽然参 加了明清之间的松锦之战,但是由于客观上兵力太少和 主观上消极避战等原因,朝鲜军在战场上的表现是差强 人意、无足轻重的。朝鲜文人提出“精炮灭明”论有着特 殊的背景,他们夸大本国军队的战斗力,目的是敦促朝 鲜王廷对清朝采取强硬政策。因为按照他们的逻辑,既 然朝鲜军力甚强,能在被迫参与的助清灭明之战中发挥 巨大作用,也就能在即将到来的中原汉人推翻清朝的战 争中助其一臂之力,轻松消灭清朝,报仇雪耻。他们制 造这种舆论的目的,是鼓动朝鲜上下报仇雪耻,报答明 朝之恩德。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做法有意夸大了朝鲜军 队的战斗力,虽然有着特殊的目的,但是是有违事实的。 收稿日期 2012—10—12 作者曾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 津,300071。 【责任编辑 存 心】 从中共理论宣传者到国民党理论家的任卓宣 尹 涛   任卓宣(1896—1990),原名任启彰,笔名有“叶青” 等。早年加入中共,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政策和理 论。但在大革命失败后被捕叛共,逐步走上“理论反共” 的道路,并成为国民党的重要理论家之一。当1949年 国民党溃败,中共宣布国民党战犯之时,他即为战犯之 一。后随国民党败退台湾,在台仍坚持其反共立场而终 其一生。总的来看,他是反对中国共产党革命运动的人 物,因此在大陆被否定。但是,由于他早期在中共党内 的活动和他后来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对他的研究,对于 研究中共党史、国民党党史和中国近代革命史与近现代 中国思想史,都是十分必要的。迄今大陆学界对任卓宣 的研究相当不足,主要局限于对他在20世纪三四十年 代提出的“哲学消灭论”等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和其宣扬 的三民主义理论的批判,缺乏学术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即使是港台以及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也相当薄弱。 本文专对任卓宣的活动和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也对目前 学界关于他叛共过程的有关观点进行商榷。 一 走上中共革命之路 任卓宣于1896年4月18日生于四川省南充县三会 乡(现为南充市三会镇)一个普通农家。其祖父及父亲 均为农民,家境贫寒。长兄早殇,有两弟两妹。他在任 家祠堂读过九年私塾,之后进入南充县金宝乡高等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学习。1915年,考入张澜所创南充县立中学。在此期 间,他学习刻苦用功,成绩优良,并“于课余读了梁启超 的《饮冰室文集》”,这“启发了他的新思想”(罗心德:《任卓 宣谈我的青少年时代》,帕米尔书店编辑部编辑:《任卓宣评传续 集》,台北,帕米尔书店1975年版,第529页)。由于任氏宗族 及师友的资助,始完成学业(因军队占用学校,并没有获 得毕业文凭)。1918年,他从中学毕业后,由于他的祖父 与父亲刚先后病故,家庭情况困难,不能继续升学,因此 即到县七宝寺高等小学任教。此前,他的祖父及父亲先 后病故。 赴法勤工俭学是他命运的转折点。1919年,在任氏 族人的资助下任卓宣赴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学习法文, 为留法做准备。1920年6月,经张澜(时任四川省省长) 批准公费赴法勤工俭学(实际上“公费”是给留学生提供 路费和刚到法国时的费用)。8月到达法国,在巴黎华法 教育会报到后,被分派至厄尔-卢瓦尔省的德勒公学, 学习法文。数月后,即由华法教育会介绍,到里昂附近 的圣沙孟工厂学习铁工。先作学徒,后当工人。后来由 ·821·
本文档为【明清松锦之战中朝鲜兵的作用_曾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802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0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军事
上传时间:2013-10-01
浏览量: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