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本课程课件

校本课程课件

举报
开通vip

校本课程课件校本课程开发概述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二、校本课程相关概念分析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及意义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一)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进入我国的背景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1996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课件
校本课程开发概述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二、校本课程相关概念分析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及意义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一)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进入我国的背景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1996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该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二)课程开发概念课程开发(curriculumdevelopment)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课程设计(curriculumdesign)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课程开发机制中央集权机制:法国、俄国、中国、韩国地方分权机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德国学校自主机制(校本课程):美国私立学校(三)校本课程开发国内外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理解国外学者的理解(60、70年代)港台学者的理解(80、90年代)大陆学者的理解(90年代中期以后)校本课程开发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或解决学校自身的教育问题,根据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以学校为主体,结合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合作进行的课程发展过程与结果。back二、校本课程相关概念分析(一)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狭义的课程校本课程是以立足于学校的课程(三)校本课程开发与自(改)编教材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内容的取向教材是课程开发的成果之一back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意义(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是主动而有计划的变革是体现学校教育哲学思想的决策过程以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宗旨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是课程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是国家课程开发机制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有助于学校课程的实施和改进有助于教育决策的民主化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back丝网花艺术感受家乡新变化走进唐诗大足石刻艺术社交口语能力培养国际音标巧入门哲学与创新思维电影中的美国历史风筝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念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哲学基础1、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的主要思想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动理论只是一种工具,其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人对现实的解释,完全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有什么效果行动优于教条,经验优于僵化的原则概念的意义来自其结果,真理的意义来自于应证实用主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更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自己获得所需要的内容教育各界人士的合作协商2、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主要思想存在先于本质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自由和选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人即地狱3、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非理性的绝对人本主义历史的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后现代主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地位合法——非标准与非统一性参与元素众多——多元性对知识的重新建构和再认识诠释学与校本课程开发对课程的理解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课程开发者与课程使用者的对话学生整体参与课程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2、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的意义,它是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的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应对事物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可以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发生改变,不是绝对不变的符号互动理论与校本课程意识到学习的意义才有学习的动力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不断互动的过程(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心理学基础1、动机理论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机理论赫兹伯格的二因动机理论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动机理论与校本课程开发激发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动机教师得到更多激励给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学习是一个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作用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情境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建构把学生的学习与相关情境联结起来关注社会文化及儿童已有的经验3、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主要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能力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1995年补充)存在(后来又补充)多元智能理论与校本课程开发满足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给教师施展发展多元智能的机会back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一)知识再概念化知识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知识是学术与生活的统一知识是情境化、个人化的知识是建构的(二)草根式民主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与责任其他人员参加课程决策的机会(三)文化回归与社区文化的结合选择有地方色彩的内容课程实施的生活化营造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四)学校重构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场所学校是文化传递的场所学校是各种人员之间的合作(五)给教师赋权增能激发学生的课程意识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提供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保证(六)面向教育现场和学生需求差异课程是鲜活的教育现象与过程课程必须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back多元智能商数智力商数IQ情绪商数EQ判断商数JQ逆境商数AQ创意商数CQ健康商数HQ理财商数FQ精神商数SQ发展商数DQbackback第二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第4、5、6章)教师教育学院:朱勇13406639789请各班班长把班级人数短信形式发给我,形式:**专业*班*人第二讲学习内容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p87-92,一般了解)二、校本课程设计的对象(p92-93,重点掌握,尤其是“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设计的概念辨析”)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第五章)(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p131-135,重点掌握)(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p135-149,重点掌握六个基本程序,以及第二中“评估情境”(p139-142)的具体内容)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第六章)(一)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和课程的选择与改编(第一节)1、学校课程整体结构的布局与调整策略(150-155,一般了解)2、学校课程的选择与改变策略(155-159,共三个具体策略,重点掌握)(二)学校课程创新策略(第二节)1、校本课程目标的选择策略(p160-165,重点掌握“情境分析策略”,其他两个策略一般了解)2、课程内容的选择策略(p166-168,重点掌握p167课程内容选择的不同观点和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的四种策略。)3、课程的组织策略(p168,重点掌握课程结构的两种形式)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一)主要内容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p87-92,一般了解)二、校本课程设计的对象(p92-93,重点掌握,尤其是“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设计的概念辨析”)知识结构回顾相关知识校本课程开发趋势开发类型设计对象新课程改革理念(回顾)1、倡导全人教育2、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结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3、内容的现代化(适合社会发展、适合学生的需要)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6、课程管理集中与分散结合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课程)课程管理集中分散结合—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课程类型与价值1、按照课程内容固有属性学科课程:掌握、传递、发展人类文化遗产(间接经验);经验课程:获得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会,如烹饪、缝纫;2、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获得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掌握”形成系统完整知识”的方法,掌握把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视野;3、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4、按照课程的表现形态显性课程:对学生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隐性课程:对学生发展产生熏陶作用;5、课程实施方式传授性课程:在教师指导下获得“规范”的发展;研究性课程: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和发现获得自由发展;6、按照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意志;地方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一、校本课程开发趋势(130)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性经验(包括学术的、非学术的)潜在课程特点(117)整体性非公开性依附性潜隐性差异性易接受性持久性难量化性潜在课程的构成正规课程中隐含的价值观、态度、阶级观点、理想、信念、道德观等;正规课程实施中发生的偶然、无意识的文化影响;学校的物质、精神环境;学校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生活制度、各种仪式等;教师的人格、教学行为、领导方式等;思考:校本课程开发(潜在课程开发)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各国比较国家类型美国自然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区参与性学习英国、法国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综合学习日本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台湾家政与生活科技活动、乡土艺术活动、辅导活动课程、团体活动具体领域(美国)1、课题研究-自然方面领域举例粮食资源粮食生成、农业、耕地保护人口与生存地区、国家、世界人口增长、移民、建筑大气质量酸雨、尾气、臭氧、地球变暖水资源废水处理、河口港湾、水供应、地下水污染战争技术毒气、核武器土地使用水土流失、开垦、城市发展、盐碱化能源太阳能、合成燃料、化石燃料有害物质垃圾处理、有毒物品处理植物城市绿化、植物多样性动物野生动物保护、动物特征研究人类健康传染病、噪音、营养、锻炼、精神健康课题研究—社会方面社会领域举例历史社区乡土社区、故乡地理变迁、历史民族国家史国家民俗形成、重大事件经济产业旅游、生物农业、社区产业市场证券股票、电子商务、市场开发职业性别与职业、职业设计规划政治政府国际关系、军事政策民主儿童权益、妇女问题、选举、法律决策历史上决策反思、战争问题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黑人音乐、建筑艺术文化交流国际理解、外国文化研究2、社会实践内容举例社会服务社区服务、学校服务、老人服务、育幼服务、交通、生活纠察服务、环保、爱盲服务,而且有活动时间标准等社会考察社区和地方历史演进、环境保护问题、学校暴力问题、社会发展战略等社会公益各种义工活动、敬老活动等,并规定义务工作次数3、设计学习内容举例生活技能训练活动低年级:食品制作、缝纫、简单手工等;高年级:涉及家政管理如家庭理财、投资、家庭文化设计,生活环境适应如野外生存生活科技与创造服装设计、居家装饰设计、生活建筑设计(此类活动不全是技艺性,包含复杂价值问题,需要学生在设计与创造中进行价值判断)培养了学生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创造思考能力,勤劳、合作、爱群、服务的积极态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一)课题探究类1、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确定学生感兴趣,反映学生生活背景、文化传统、自然资源等(可以学生自主设计,也可以老师指导选择。)举例: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内容领域研究课题环境臭氧层空洞、垃圾问题、垃圾回收利用、发电厂、能量与环境、酸雨形成、汽车与环境变化、濒临灭绝动植物、森林保护、温室发生历史与危害信息关于遇难时信息、电话历史、影象信息效果、网络保密、关于有机物、报纸怎么作成、信息在海上传递、电话与现代人的关系、信息与袖珍寻呼机国际理解外国文化组织机构与日本差异、亚洲国家、制定世界旅游模拟计划、欧洲点心与日本点心、日本与世界对死刑看法、古代中国与日本交流、革命给现代影响、美日电影比较、从外国引入短裤历史健康酸梅与茶叶、初中生与老年人生活比较、寿命、精神紧张与健康、食品与健康、人吸烟原因、野生猴子与公园猴子比较、护士工作、绝症、导盲犬2、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包括:名称、计划、条件准备、时间表、预期成果)如:1)名称:关于食物垃圾的产生与作用思考2)完成课题采取的形式(调查咨询实验等)(1)获取食物途径从环境角度:调查研究生产环境、农业、水产、养殖从垃圾问题出发调查流通领域:商品的规格化与垃圾、超级市场、便利店等(2)家中食物垃圾食品变垃圾比例分析购买的食品材料与可利用比例分析剩饭的量与比例(3)调查大饭店剩饭数量增加原因(4)思考食物垃圾的利用3)必要条件(资料、时间、费用、人力、社会团体、实验)资料《日本的垃圾》竹真文库1997调查取材地:农家、养殖厂、销售(饭店)明确访谈项目统计资料、问卷、录音、照相机、地图4)活动计划5月通过调查研究确定内容方法6月通过文献确定课题前期预备性知识,思考访谈调查内容,电话联系调查地点7-8月调查、观察现场、归纳总结感受,思考食物垃圾堆肥策略完成研究报告3、实施过程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实验、资料和数据统计处理、撰写研究报告,具体:社会领域问题:调查为主,在调查基础上进行问题探讨,并提出策略和改革方案,调查包括与专家、机构的交往活动,资料收集与保存活动(照相、录影音等)自然领域问题:观察、实验、测量为主。4、总结包括:过程总结、结果分析与评价、交流甚至答辩。过程总结:侧重学生反思探究过程的得失,如明白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方法、得失什么、如何进一步研究等;结果分析与评价:采取自我参照原则,不是科学参照,以自己的知识能力基础为参照;交流:过程、结论、体验等的讨论、辩论、体验等。(二)设计性类形式设计:设计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系统、某任务实施的方法。如设计班级宣传画、雕塑方案;应用设计:解决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强调操作性、针对性,注重解决问题的技能。如厕所的改建、运用数学、艺术、科学知识布置家居。美国初中高中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领域活动方式与目标问题解决计划组织一项活动;设计创造一作品、服务、系统,或改进某设计或系统;在一操作中提出修改或设计以提高效率交流工具技巧向熟悉相关内容的专家做项目计划或成果口头陈述;运用文字、图象、声音多媒体展示信息工具技巧收集信息帮助完成项目;为某具体目标使用网络交流信息;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多页文档……学习自我管理工具技巧从范例学习;完成工作时回顾进展,按照日期和需要调整次序;评价自己表现与他人共同工作的工具技巧参与建立管理一独立工作小组;至少为一名小组成员设计并执行方案;按照当事人要求完成一任务。(三)社会考察类以丰富学生社会阅历、生活积累、文化积累为目标。参观、考察、访问为基本形式。考察:某地区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文化古迹、文化遗产等;访问:国家地方政府机构、官员特殊人特殊阶层等。基本过程提出主题、目标、确定地点、对象、日期、方案;必要准备;进入现场,展开考察参观访问收集资料;撰写报告、交流活动总结。(四)社会参与类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对他人、社会的价值实现感;课题探究类以探究为核心;设计类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考察类是为了获得对社会的认识、理解、体验、感悟。社会参与的实践社会服务活动:为社区特殊人群服务、家政服务、参与学校社区的管理;公益活动:公益劳动、义工;生产劳动:商业活动、手工劳动、工厂劳动、田间劳动。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读书思考: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区别?校本课程设计的对象是什么?(一)类型1、依据课程开发动因内部自发的:学校领导、老师发现了教育需要、问题,主动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有多种方式,其中包括开发课程。);外部命令的:依据主管部门要求,社会的压力,学校被动开发。2、依据与国家课程关系国家课程范围内选用国家课程方案调整国家课程方案拓展国家课程方案超越国家课程短期或即时的课程创新长期的课程创新3、依据类型和参与人员分个别教师两位教师教师小组全体教师原课程的选用原课程调整课程创造4、马什分类法个别教师教师、家长、学生教师小组全体教师原课程的选用原课程调整原课程探究课程创造长期中期短期一次5、国内学者个别教师教师与外面的合作教师小组全体教师全部课程部分课程单项课程非定向课程补充整合改编选择拓展新编(二)双层分类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所出现的所有课程的综合布局。一层:校本课程的整体布局;二层:学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选择和改编;学校新编课程。说明: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性;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层次性;体现了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互相补充,共同为构筑学校特色文化,实现学校的教育哲学服务;化繁为简,便于操作。(三)分类的意义1、明确了开发形式,开发的范围;2、消除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神秘感,能树立开发信心;3、方便深入探究校本课程开发的系列课题。三、校本课程设计的对象1、概念辨析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本位建立学校课程体系并实践学校教育哲学的过程。包括:营造气氛、成立工作小组、评估情境、拟定目标、设计方案、解释和实施、评价和修正等。校本课程设计:对学校具体教育情境评估基础上,设立课程目标、拟定课程方案的过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包括:评估情境、拟定目标、设计方案。校本课程开发营造气氛、成立工作小组、评估情境、拟定目标、设计方案、解释和实施、评价和修正校本课程设计2、校本课程设计对象(三个方面)对“学校课程整体结构”进行布局和调整(一层);对国家或地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二册层);创编出新的课程(二层)。思考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区别?校本课程设计的对象是什么?校本课程开发(二)知识结构开发的条件开发的程序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第五章)(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p131-135,重点掌握)(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p135-149,重点掌握六个基本程序,以及第二中“评估情境”(p139-142)的具体内容)学习任务仔细阅读课本131-149,完成作业(下课时上缴):论述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可以、愿意、能够)论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成立工作小组(构成、作用)评估情境(分类、内容)拟定目标(依据、实施)设计方案(构成)解释与实施(含义)评价与修订(评价类型、主体、内容、方式)(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1、学校可以开发校本课程(国家课程管理体制)1)国家政策是否赋予学校开发课程的权力。国家的规定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国务院批示形成《决定》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局面》-2001年7月30日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关于课程改革的国家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文件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培养与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文件二: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二、改革的理念与策略三、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四、课程决策的方针与改革的支持系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处理好三对矛盾:分科性与综合性、统一性与选择性、持续性与均衡性;以前,国家在分科性、统一性、持续性方面,考虑的比较充分,而对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方面关注不够。——改进措施是发展校本课程2)学校管理是否赋予教师开发课程的氛围。学校领导的教育观念,尤其课程理念;学校文化中课程建设的部分;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理念与需要;……2、学校愿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1)学校领导愿意引导校本课程的开发;2)教师与学生愿意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3、学校能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1)学校具有办学传统,尤其有独特的教育哲学(理念);办学传统(宗旨)教育资源师生特点……办学宗旨(补充)一所学校形成或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色的需要;功能就是要回答学校的全部活动所涉及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答案解决了学校的终极问题:学校是什么?办学宗旨的提炼(1)政策理论基础。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指导,在领会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现代教育观,思考办学理念。(2)继承传统与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这是办学的基本思路。(3)借鉴外校经验。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会开拓思路,使办学理念有更高的思想高度,并且更充实。(4)体现时代精神。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全节河小学办学理念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山东淄博市淄川实验小学办学理念对全校每一个学生负责;了解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重视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重视各学科学习,重视校内外学习,重视一切教育教学的过程;促进所有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山东省威海统一路小学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愿景:书香校园、人文课堂、涵养教师、儒雅学生。办学理念:润育潜质、培养习惯、发展个性、奠基未来。校训:读书改变命运,习惯成就人生。校风:求真、至善、尚美。教风: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博学善教,终身学习。学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小学精神:人文、和谐、文明、向上。少年成长箴言: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见善思及,见贤思齐。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办学理念小学校,大雅堂成都市金沙小学办学理念没有围墙的学校四川省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办学理念情知结合,促进师生生动、主动、成功的发展四川省成都高新实验小学办学理念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四川省成都大邑县北街小学办学理念以师生发展为根本四川省成都天涯石小学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和谐共生2)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同科研机构、大学的合作;与重点学校的联合借鉴;学生家长、社区的支持;3)教师具备课程开发的条件时间条件;知识条件(学科知识、课程理论、课程开发理论);4)学校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对学生的评价对老师的评价对课程的评价发展性课程评价(补充介绍)以前课程评价的问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评价内容注重学业成绩,忽视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评价方法单一,主要是纸笔测验,忽视新观念,新方法(如档案袋);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多元;……发展性评价理念1、评价主体互动化: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主体间双向选择、沟通、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的正确性;加强自评、互评,评价主体交互活动。2、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业成绩、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体验;个性素质,注重个体独特性发展,发挥潜力,增强自信,悦纳自己。3、评价过程动态化: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过程,有机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学行为,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如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等。发展性课程评价基本内容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1、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1)学科学习目标如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方面国家的要求: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和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作出预测和决策的过程,掌握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问题。数学思考方面经历运用数字、字母、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实践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合理清晰的简述自己观点。解决问题方面逐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认识数学与人类活动的联系以及对人类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结论的正确性;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能进行合理的质疑。以“行为”等级划分:0-学生没有进步表现1-学生处于提高的初步阶段,水平比较低;2-学生进步明显,但不能充分胜任各种任务;3-学生能够胜任各种任务;4-学生的表现可以作为典范。2)一般性发展目标学会学习的技能扩充并整和知识沟通技能思考和推理技能合作技能个人与社会责任2、设计评价工具(学习成绩、过程、态度)科学学习情况评价表评价范围考核成绩轶事记录物质世界单元一单元二生命世界单元一单元二期末考核成绩:教师评语:过程评价(如对“种子萌发条件”探究活动评价)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能否按照设计的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进行实验?能否按照实验操作规范完成实验?能否安全使用各种实验器皿?能否实事求是记录收集实验数据?能否科学分析实验数据并的出相关结论?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态度评价(如《人与自然》单元评价)评价内容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通过对教室外风景欣赏,你对自然的感受有什么变化?感觉亲切从发言与作品看,有了进步《印象·日出》那点打动你?模糊不清的感觉,强调的光和色很好与同学合作感觉愉快吗我注意合作,尽量商议能与同学合作…………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收集标准化考试、参照测验、以成绩为基础的评价、学生工作样例、对学生表现的观察调查访谈;优势领域的表现,不足领域的表现;在学习小组内对学生学习跟踪;如档案袋内材料同伴的观察评价;自我的反省评价;家长的讯息;展现目前最佳作品的项目;朝向学年目标进步的证据;可以诉说一年来学习之旅的项目;教师的观察;发现成长和改变的事物(技能、兴趣、态度);学习迁移的项目(教室进入生活)穿传达学习活动的事物(课程中明确或隐含的技艺);……分析注意的问题在恰当的小组内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各种数据综合分析;如果有纵向数据,则要有倾向分析;如果有其他组的数据,则要有比较分析,得到学生发展情况。分析报告组成是否对学生数据深入全面分析;分析获得学生的成就趋势、优势、不足;通过分组对已经分解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是否按照系统的原则进行分析和合成,以提供关于学习情况全方位描述;对学生数据分析是否包括类似学校或基准数据的比较;是否提供了能够描述各组数据之间关系的数据图解总结?分析结果是否清楚描述了学生的学习,以便关心这些情况的人能够容易的理解?4、明确学生发展的改进点,并制订改进计划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描述我们期望看到的学生达到目标的行为表现。注意问题:是否清楚界定了学生改进的要点,这些要点选择是否依据对学生学习的全面分析;确定的学生改进目标是否考虑到那些对学生有很高成就期望值的人的想法;改进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否与学校的信念、使命一致;改进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否与学生的学习需要一致,是否考虑到学生的成就数据所反映的学生当前的成就水平;改进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否与国家和地方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一致;改进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否可测量,是否清楚描述了学生掌握这些学习目标的表现类型和成就指标;5、注意的问题从单纯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知识技能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进步;主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从单纯通过考试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鉴定变为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矫正,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改变考试(笔试)的评价方式,改变过分注重等级、量化。要根据考试目的、性质、对象、主体,选择相应的考试方式、方法、手段,并对考试结果进行不同处理,减轻考试对学生的压力。考试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偏题、怪题、难题;教师必须对学生阶段性考试结果作出分析说明;不能用考试成绩作为标记学生类别的标签;小学学习成绩评定尽量采用等级分数,品德评价不适宜用等级分数。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1、明确评价内容、标准1)教师教学教学目标(把全班学生培养成推理缜密,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社会价值观念有助于学习的学习者。)评价标准不仅应表现出,而且一定要对所有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经验都有所尊重;要使学生在决定应该做什么和应提供什么学习环境的时候都有真正的发言权;要在学生中间培养协作精神;要将学生的技能、思想方法、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作为重点培养教学设计(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评价标准为学生制定一个包含年度目标和短期目标的计划;要针对学习内容修改与设计课程,使之适合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其他能力;选择教学和评价方案,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学校变成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场所。管理学习环境(教师要营造和管理好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资源。)标准要安排好可利用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扩展性研究;要创造一种灵活、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保证学习环境的安全;要使可利用的设备、教材、媒体能为学生利用;要能鉴别和利用学校外的学习资源;要让学生参与学习环境的设计。促进教学(教师要学会引导学习,将学习活动化难为易。)标准组织好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设法让学生认识到并担负起他们在学习中应该担负的责任;认识到学生存在巨大差异,采用响应的措施,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要利用学生的数据、有关人员对教学的评价、以及与同事的交流,总结和改进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教师要参与对教学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所进行的不断评价。)标准要使用多种方法,系统收集关于学生的理解与其他能力的数据;要分析评价数据,指导教学;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要向学生、教师、家长、决策人员、公众报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2)教师素质评价职业道德爱心正直诚实公正上进奉献/职业热情健康心态学科知识正确掌握本学科有关概念;灵活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动态发展;熟悉本学科的基本体例;善于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教学能力能将学科知识通过精心计划的、有趣味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能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持续有效的掌握学生进步情况,并采用有效的和革新的措施来巩固评价成果;拥有出色的学生管理技能,形成良好的纪律,建立积极的师生交往,体验积极的情感,赢得学生的尊敬,能激励他们超越自己。文化素养热爱学习,有良好阅读习惯和获取新知识的意愿,能主动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和学习新知识;具备基本的百科常识和生活常识,能够比较自如的应付日常生活的需要,并灵活的在各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了解和热爱祖国文化,熟练掌握祖国文字;具备较高的文明礼仪水平。参与和共事的能力要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并能提出可行性意见;要参与确定时间和其他资源在教学课程中的分配等教学规划;要参与设计本学科、所在教学组的发展规划,并提出可行性建议;要充分参与制订和实施同事们的专业进修计划;能与学生、家长、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同事中有好朋友。反省与计划制定并有效实施个人发展计划,并具有随环境变化而调整的能力;制定并有效实施工作计划,有月、学期、学年计划;计划制订中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班级特点等,并听取别人意见和建议;建立反省习惯,在反省结果和下一学期计划间建立联系。2、设计评价工具项目优势不足教学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管理学习环境促进教学对学习评价素质职业道德……3、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的数据观察、访谈、检查教学资料和文件4、明确教师改进的要点,制定修改计划清楚可测量的术语描述教师改进要点;确定教学和素质的指标;描述“评价教师达到改进目标的程度”的具体方法(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成立工作小组(构成、作用)评估情境(分类、内容)拟定目标(依据、实施)设计方案(构成)解释与实施(含义)评价与修订(评价主体、内容)1、成立领导小组课程发展委员会学习领域课程小组学年课程小组教师自组研究小组1)课程发展委员会:构成学校行政人员代表学年学科教师代表家长社区代表学生代表专家作用审查课程计划;检查各科是否充分考虑学校条件、社区特性、家长期望、学生需要等;结合全体教师和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规划学校总体课程方案,并呈报主管机关备查。2)学习领域课程小组构成:教同类学科的全体教师或部分教师组成作用:讨论分享交换个人的课程、学生辅导、教学与评价等经验,研究课程与教学;相互教学督导;选择教科书,编写教材;共同设计教学主题和教学活动,决定如何分科和合科;邀请学科专家专题指导,撰写各学年、学习领域的课程实施计划并依据学生兴趣和志向、社区需要、学校发展特色,提供选修课程3)学年领导小组构成:各学年所有任教教师作用:协调各科课程;讨论课程统整;设计主题性课程统整教学活动;分配各学习领域教学节数,规划全学年活动4)教师自研小组构成:志同道合的教师组成作用:行动研究,对 教学反思 平行与垂直的教学反思班会课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科学我从哪里来教学反思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 、研究、改进2、评估情境学校外情境;学校内情境1)校外情境社会需求:复合人才、创新人才、民主政治、个性价值等;社区情况:历史背景、现状、将来的发展(经济地位、生活方式、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学生家庭情况:家庭组合、经济、社会层次、就业情况、文化层次、教育期望等2)校内情况校内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政资源;对教师的评估:专业水平、专业技能、专业外的技能、校本课程的态度等;对学生的评估:学生需求,学生的基本状况—基本统计、家庭背景、生理发展、心理发展、智力发展、情感社交发展、个人特征3、拟订目标回顾:教育目的的体现(结构)三个层次国家的人才规格:国家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从事社会职业的基本素质)。学校培养目标学校在国家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因校制宜,制定与学校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的具体目标。(不同学校的性质、要求、任务是不同的。);学校培养目标就是学校对本校学生发展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如:江苏某中学目标(课本例子)学校教育理念: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培养目标:自信、民族性、创新、现代化、健康、坚毅校本课程目标: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学会自信,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品质;学会探究,至少学会一门综合或探索课程;掌握一项健身技能和闲暇技能;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课程目标确定传授给学生什么知识、培养那些技能,以及“测量和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标准体系。课程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学校教育目标决定因素:教育方针(法令)、社会发展要求、学校实际;层次: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标-学年目标-班级目标(管理、教学)-学习指导、活动目标(教育、教学)教育目标落实:学校教育目标-学校课程编制-年度教学计划-各学科、活动计划(教学大纲)4、设计方案确认学校课程编制的方针(国家文件-学校理念-目标-课程编制内容、组织、时程);课程编制的具体组织与时程;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节数的配置。5、解释与实施解释:与教师、家长解释和说明,听取对实施意见,争取合作与支持;实施:将规划的课程付诸实际教育行动,也就是转化为教室的教学实际(教师学习培训新课程、学校行政支援、教学准备情景布置)。6、评价与修订评价类型(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学校内部评价为主,教师、学生、家长、相关社区部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档案袋、描述性评价、故事评价、个案点评、答辩等,也可以量化评价)评价内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专业自主、开发、研究合作等方面)课程项目的评价(教材、主题活动设计、单元设计、课程结构等)成本的评价整个开发过程的总体评价与阶段评价(校本特征多少、全员参与程度如何、是否是研究反思过程、是否具有持续开发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三)校本课程开发营造气氛、成立工作小组、评估情境、拟定目标、设计方案、解释和实施、评价和修正校本课程设计2、校本课程设计对象(三个方面)对“学校课程整体结构”进行布局和调整(一层);对国家或地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二层);创编出新的课程(二层)。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第六章)(一)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和课程的选择与改编(第一节)1、学校课程整体结构的布局与调整策略(150-155,一般了解)2、学校课程的选择与改编策略(155-159,共三个具体策略,重点掌握)(二)学校课程创新策略(第二节)1、校本课程目标的选择策略(p160-165,重点掌握“情境分析策略”,其他两个策略一般了解)2、课程内容的选择策略(p166-168,重点掌握p167课程内容选择的不同观点和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的四种策略。)3、课程的组织策略(p168,重点掌握课程结构的两种形式)阅读与作业1、学校课程整体结构的布局与调整策略(两个)2、学校课程的选择与改编策略(科目选择、课程改编—改变、分化)3、校本课程目标的选择策略(三个)4、课程内容选择的不同观点;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的四种策略。5、课程结构的两种组织形式。(一)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和课程的选择与改编1、学校课程整体结构的布局与调整策略文化选择策略(课程编制)学校课程的组合策略1)文化选择策略(劳顿)课程编制是文化选择的过程,借助哲学、社会学对特定文化框架中的主要系统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出公共文化形式,借助教育学、心理学完成课程安排、设计。(课程编制立足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将“知识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三种课程思想融为一体。)文化的知识(补充)广义文化: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总和。中义文化: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狭义文化:生活在一定的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心理系统,包括价值观、思维模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价值观是核心。文化传统含义:一定区域、共同体中的人在历史过程中生成、积累、稳定了的心理、艺术、道德、社会组织形式等因素与特征的组合体。文化传统的内容:民族创造力的表现形式(制度、器物);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共同心理(民族意识、民族自我意识);民族思维方式(如:综合看问题、关系第一);民族特有价值观念等等(如:学而优则仕等)。学科课程论观点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的学科知识体系中选取一定材料,组成不同的学科,分科进行教学。特点来源:从不同的知识领域与学术领域选取材料;编制:学科专家;出发点:社会需要;课程组织:按照成人对生活的理解,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经验:让学生有计划的、系统的学习各门科学,是间接经验为主,为生活准备。活动课程论含义:围绕儿童的兴趣、经验、活动组织和开发课程。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等反对分科教学,课程设置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要求符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强调:游戏、活动作业、手工、烹调、缝纫、表演、实验等活动,认为通过这样的活动获得经验,可以与社会相适应,克服知识的孤立性。特点来源:生活化的学习历程、活动,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目标;编制人员:老师与学生;出发点:重视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课程组织:围绕儿童的心理,重视儿童的本能、冲动等心理规律,以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起点,设计生活化的学习历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获得直接经验为主,而不是间接经验。认为教育就是生活,而不是为生活准备。社会中心课程论含义:围绕重大社会问题组织课程内容。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改造社会”,把学校作为形成社会新秩序的主要工具。教育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而不是人的发展。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观点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精神、改造社会的技能,而不是适应社会;课程内容:不固定、不统一,以社会问题我中心,如吸毒、战争等,同时设置工业化、自动控制、宣传媒介专题,还要学习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历史、物理等科目;课程组织:以解决社会问题的逻辑;学习方式:到社会中。劳顿课程编制模式第一阶段:分析人类的文化共同特征-知识形式。对人类文化深入透彻分析,发现人类成长所需要的知识形式,同时建立并反思自己的教育哲学——确定教育目的、知识价值观。第二阶段:分析特定的社会文化,判断现存的社会性质、理想的社会蓝图,确定教育的社会职责。——积极探讨学校教育同上一级学校、社会的关系,以及彼此的制约第三阶段:进行文化选择,考虑课程内容是否是恰当的知识形式,是否能正确发挥教育对社会的功能。——考虑学校要发展什么领域,那些文化,制订出课程发展的目标。第四阶段:把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课程编制过程(儿童中心、结构课程),如何呈现所选择的内容,让学生容易理解;如何呈现课程内容,让学生很好把握课程的知识结构,为继续学习、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不仅根据心理学理论,还要认真考虑学校课程资源、文化传统,仔细分析课程的可行性、效益性。第五阶段:根据年级的时间安排和先后顺序,组织课程材料和课程进度。——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课程规划,尤其是课程表和课程进度的规划。制定出结构合理、搭配适当的学校整体课程布局。2、学校课程的组合策略1)单一课程+综合课程:实现局部与整体,分析与综合的结合。(单一学科+综合学科;单一活动+综合活动;或它们之间的交叉组合)2)核心课程+个别化课程:实现统一要求与个性结合,一般目标与分层目标结合(核心课程指基础性学科如数学、 语文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部编版八上语文文学常识部编八上语文文学常识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 等,或者指对学习者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个别化课程是适应学生能力、兴趣、爱好,达到学生个别目标,最终达到共同目标的内容)3)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现统一安排与个别选择结合,要我学与我要学结合4)系统课程+微型课程,实现广度与深度结合,课程内容、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结合(微型课程是短期选修课,建立在老师与学生的兴趣基础上,强调深度而不强调广度,如吸毒的心理研究、天文学入门等)5)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实现打好基础、拓展视野、深化研究。(拓展性课程是在基础上加入一些有联系的知识内容,让学生站在更高视野上看问题。探究性课程倾向引导学生对某现象深入研究,获得探究世界的方法。)6)文本课程+网络课程,实现充分利用信息发展的新成果。2、学校课程的选择与改编策略(重点掌握)1)课程选择策略科目选择教材或教科书选择教学内容选择科目选择策略(步骤)列项目清单:国家、地方课程不加区分,全部列出,清单上要清晰显示科目的主要目标、师资、课程资源、所需课时、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确定选择标准:依据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条件确定选择标准。综合评估:根据选择标准对项目清单上的学科评估,写成综合评价(评价上要注明学科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学校哲学,以及办学条件能否达到等。)综合考虑进行选择。对合乎学校要求的学科,要考虑师资、课时等资源,然后进一步删减、合并,最终确定选择的科目。2、课程改编策略改编对象改编策略课程分化1)改编对象目标(一般不改编)内容(删减、增加)内容组织(顺序变动)学习经验(调动已有的经验来学习新知识)学习资料(造成学业负担重)2)课程改编的策略补充策略:提高国家、地方课程的教学成效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包括:练习、剪报、声像材料、教学片或电影短剧、图画、模型、图表、游戏、电脑光盘等。删减策略:删减内容有,在其它课程中已经得到体现和开发的内容;高于或低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或目标;学校课时不能容纳的内容或目标。拓展策略:学生能力高于原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假设;学生有特别的兴趣和专长,学校条件可以让学生发挥,而原课程却没有提供机会;教师有特别的兴趣和特长而学校条件也证明这是正当或得到鼓励的;学校想建设自己的文化特色,从而对某些方面很关注,而课程政策也允许有兴趣的学生从事学校提供的延伸性学习;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发展,可能改变某科或关注焦点而学校必须重视,如三个代表。整合策略课程整合:对原课程目标、内容进行删减、拓展、改变组织方式,让多个课程科目在内容和组织结构上产生有机联系。目的:减少知识分割,学科之间的隔离;避免知识剧增导致的课程数量增加,避免学生课业增加。主要方式:相关课程:增加课程之间的关联。融合课程:把许多课程合并为一科,如社会学(历史、地理、公民、法律等)核心课程:以实际问题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如毒品问题主题统整课程:以某主题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不是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如过去与未来3)课程分化含义:将某课程分解或分层,达到适应学生不同的需求的目的。两种形式:选择性单元设计:分层设计:将国家要求、课程内容分不同层次(如基础、中等、高等),学生自己选择,可在不同层次流动,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领域1单元1条件、目标、评价单元2…………领域2单元1条件、目标、评价单元2………………方式2从每一组选一门科目(类似选择性单元设计)组别学科科目一组英语、科学、打字二组英语、科学、艺术、打字、商业原理三组高级数学、普通数学四组法语、德语、公民教育、社会科、技术制图、体育、速记、商业原理五组地理、艺术、家政、木工和金工、体育六组历史、家政、速记、木工和金工、技术制图、打字、商业原理类别学科科目普通类英语、数学、科学/普通科学、法语/公民教育、历史/打字、地理、技术制图/商业原理商业类英语/英语表达、数学、科学、普通科学/速记、法语/公民教育、打字、地理/家政、商业原理技术类英语/英语表达、数学、科学/普通科学、公民教育、手工艺、技术制图家政类英语/英语表达、数学、科学/普通科学、普通商业研究、公民教育、家政如:澳大利亚某州课程选择方式一(类似分层)二、学校课程创新策略课程目标选择策略课程内容选择策略课程组织策略1、课程目标选择策略1)情境分析策略定目标(回顾: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评估)斯基尔贝克认为:学校要首先分析情景,然后根据结果拟订适当目标,同时建构合适的课程方案,最后进行解释,实施,追踪,修订。因素:校内、校外校外因素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家长期望、上级的要求、社区的价值观;教育政策的变革、考试制度的改变、教育研究的发现;学科知识革新、教材教法的革新;教师支持系统(培训机构、研究机构)贡献;社会资源情况。校内因素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力、兴趣、需要等;教师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经验等;课程的现状,尤其是课程的优点与缺点;学校的氛围与机构的关系;学校内相关资源的配合。台湾的SWOT策略项目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地理植物多交通不好即将通车道路狭窄规模……2)问题解决策略定目标(谢勒等人)感知问题分析问题(反省)树立目标到达目标途径(教育现场寻找)根据途径采取解决对策采用、修正旧课程、开发课程使用上面课程评价调整或继续使用3)实用分析策略—形成课程目标学生教师课程资源社区上级问题需要兴趣与特长资源利用行政干预校本哲学学生能力水平课程资源上级行政2、课程内容的选择策略课程内容构成的观点课程内容由包含在各个学科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构成;课程内容由学生获得的各种学习经验构成;课程内容由学生在学校所从事的各种学习活动构成。课程内容的选择强调以人为尺度选择课程内容,认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因此人的兴趣、需要、人的社会生活是选择课程内容的依据和标准;强调以社会为尺度来选择课程内容,认为学校主要是用来服务于社会,课程内容主要由社会需要来决定;辨证的观点,主张从人与社会辨证统一的立场选择课程内容。考虑人的需要,也要考虑办学效益和社会的需要。课程内容结构课外活动结构学科结构社会生活经验结构学习活动结构科学知识结构课程内容选择的策略伴生策略:确定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可能性,把内容和目标作为一
本文档为【校本课程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自由的飞翔
竭诚提供优质的文档资源。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237
分类:
上传时间:2022-11-01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