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流亡”及其二律背反——试论萨义德关于流亡知识分子的理论

“流亡”及其二律背反——试论萨义德关于流亡知识分子的理论

举报
开通vip

“流亡”及其二律背反——试论萨义德关于流亡知识分子的理论 2007年 9月 2007年 第 5期 Sep.2007 NO.5,2007 “流亡"及其二律背反 试论 萨义德关于流亡知识分子的理论 张 跣 内容提要:流亡知识分子理论是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萨义德看来 ,“流 亡”既是个“真实的情境”,又是个“隐喻的情境”,它是真正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涯的一种必要而且必 然的状态。流亡知识分子理论既与萨义德所继承的自由知识分子传统一脉相承 ,又被注入了后殖 民的内容。它带有某种二律背反的特征:一方面强调所谓“普遍的原则”,一方面又...

“流亡”及其二律背反——试论萨义德关于流亡知识分子的理论
2007年 9月 2007年 第 5期 Sep.2007 NO.5,2007 “流亡"及其二律背反 试论 萨义德关于流亡知识分子的理论 张 跣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提要:流亡知识分子理论是萨义德后殖民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萨义德看来 ,“流 亡”既是个“真实的情境”,又是个“隐喻的情境”,它是真正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涯的一种必要而且必 然的状态。流亡知识分子理论既与萨义德所继承的自由知识分子传统一脉相承 ,又被注入了后殖 民的内容。它带有某种二律背反的特征:一方面强调所谓“普遍的原则”,一方面又崇尚一种以“流 动的身份”为特征的反本质主义的文化认同观。事实上,随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的 传播,“流亡”正在逐步失去其早先的批判意义 ,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迷信”。 关键词:知识分子 萨义德 后殖民 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29(2007)05—0107—05 知识分子的立场、责任和功能问题是萨 人物,成为放逐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 义德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 在以里斯系列讲演 (Reith Lecture)为 分。讲演录《知识分子论》是萨义德关于知识 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一系列论述中,萨义德多次指出,所谓 分子问题的集中表述。在萨义德看来,知识 的知识分子首先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 分子的公共角色是局外人、“业余者”、搅扰现 的公共活动既不遵循预定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也不能被 状的人,必须“面对强权,说出真理”。怀疑主 强迫顺从于某种 口号、政党的路线或者一成 义、记忆,尤其是“批判意识”是标识知识分子 不变的教条。在他看来,真正的知识分子不 的关键词。在其《后殖民世界中的知识分 怕孤立于广大的人群,不怕对峙于强大的势 子》、《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与宗主国文化》等重 力,不怕被烧死在火刑堆上或者钉死在十字 要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中,在《文化与帝国主义》等重要著作 架上。基于这样的认识,萨义德提出了自己 中,萨义德则对后殖民状态下知识分子的流 对知识分子的界定:“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 亡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当代社 ‘向’(to)公众以及‘为’(for)公众来代表、具 会理论和真实生活都体现为流亡和漂泊,全 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 球局势的特点在于统治和相互依赖的形式变 人”,他们 化多端,流亡是促使知识分子保持活力和批 公开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对抗(而不是产 判精神的最佳状态。他呼吁超越民族界限和 生)正统与教条,不能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 分离的传统,从那些文化上定居的、体制内的 编,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那些惯常被 安乐窝式的道德驱力,转移到无家可归的、离 遗忘或弃置不顾的人们和议题。知识分子这 心的和放逐得到的能量,成为在疆域之间、形 么做时根据的是普遍的原则:在涉及 自由和 式之间、安乐窝之间及语言之间的异端政治 正义时,全人类都有权期望从世间权势或国 · 107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生 外国文学 第5期 家中获得正当的行为标准;必须勇敢地指证、 对抗任何有意或无意违反这些标准的行为。 (萨伊德:48 49) 在萨义德看来,“流亡”是真正知识分子 的思想生涯的一种必要而且必然的状态,知 识分子即使一辈子生活在自己出生的社群当 中也完全可以是一个精神上的流亡者。这是 因为流亡既是个“真实的情境”,又是个“隐喻 的情境”,并不仅限于“有关流离失所和迁徙 的社会史和政治史”。他指出,流亡状态固然 有着诸多的困难和痛苦,但是,流亡 自有其独 特的有利条件。因为处于局外或边缘,拥有 “双重视角”(double perspective)反而可以 使流亡者摆脱主流文化的控制,保持 自己的 独立性和批判思考的精神。因而,对于知识 分子来说,流亡意味着从寻常生涯中解放出 来,意味着永远成为边缘人,而绝不跟随别人 规定的路线,意味着总是以移民或放逐的思 维方式面对阻碍,总是能离开中央集权的权 威,走向边缘。换句话说,作为一个处于社会 边缘的“流亡者”,知识分子与常人不同,对于 非确定性、冒险性和实验性的东西更感兴趣, 对于常规性和权威性的既成事实却不屑一 顾。或者说,流亡的知识分子应该具有创新、 开拓的胆略,而不是墨守成规、畏葸不前。对 于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萨义德 这样描述: 知识分子既不是调解者,也不是建立共识的 人,而是全身投诸于批评意识,不愿接受简单 的处方、现成的陈腔滥调,或平和、宽容的肯 定权势者或传统者的说法或做法。不只是被 动地不愿意,而且是主动地愿意在公众场合 这么说。(萨伊德:60) 正因为如此,萨义德指出,以隐喻意义上 的“流亡’崃 对真正的知识分子的状态加以解 说,应该是最为妥帖的了:第一、永远处于不 能适应的状态,总是觉得仿佛置身于当地人 居住的亲切、熟悉的世界之外,置身于虚饰的 国族利益之外。第二、无休无止,东奔西走, 居无定所,心有旁鹜,总是保持警惕,不得其 所。第三、不仅自己~直未能安定下来,而且 也使其他人无法安定下来。第四、无法回到 某个更早、也许更稳定的安适自在的状态;而 且,可悲的是,永远无法完全抵达,永远无法 与新家或者新情景合而为一。 对具有独立性、批判性的知识分子,萨义 德曾经用“世俗知识分子”来称呼他们。在他 的用法中,“世俗”(secular)一词尽管也有与 “神圣”、“宗教”、“始源”等相对立的意思,但 是其最关键的意义却是与民族主义的对立。 在萨义德看来,当今知识分子处于十分尴尬 的境地。所谓的“集体激情的组织”——包括 群众情绪、宗派分别、阶级利益、民族观念等 等——已经和正在蚕食与鲸吞知识分子的独 立精神,个人湮灭于组织,个性让位于权威, 思考让位于激情,独立让位于盲从。知识分 子在现代社会中,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现有 秩序的维护者和既得利益的看门人。萨义德 几十年如一Et所呼唤的,就是在文化、社会、 传统、民族等宏大集体概念笼罩之下,仍然能 随时地保持独立性格和批判精神,几乎处于 与现存秩序随时的对立状态的知识分子。这 样的知识分子应该并且必然质疑民族主义、 集团思想,以及任何阶级、种族和性别特权的 意识。这样的知识分子必然“先讲批判,再说 团结”,也就必然能够“面对强权,说出真理”。 在同斯普林柯等人的谈话中,萨义德就把“理 想的世俗解释和世俗工作”,同“潜在的身份 感、部落的团结感”以及“有地理和同一性限 定的社会感”对立了起来。萨义德认为,“世 俗生活厚重的解构”“不能被驱集在民族身份 这样的标题下,不能使他完全对应将‘我们 ’ 和‘他们’分割开来的虚妄边界这样一个华而 不实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在重谈某种旧的 东方主义式的老调”,而世俗解释的策略提出 了一种 “能够避免民族主义隐患”的方法。 (Sprinker:232—33)正是由于这种世俗知 识分子的态度,使得萨义德真正地不同寻常: 既维护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利益,又对 民族主义本身保持一种极为怀疑的态度。 · 108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张 跣 试论萨义德关于流亡知识分子的理论 显然,萨义德更多继承的是西方 自由知 暴露 自己的巴勒斯坦人身份具有重要的象征 识分子的传统。他所推崇的主要是自由主义 意义——公然与抵抗以色列政策、赢得巴勒 的知识分子,诸如苏格拉底、培根、维柯、尼 斯坦 自决的奋斗挂钩。”(萨伊德:147) 采、斯威夫特、奈保尔、阿多尔诺等人。尤其 我们说萨义德在很大程度上首先继承了 是阿多尔诺,萨义德对其赞赏有加,称他为 西方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实际上也就 “二十世纪中叶具有主宰地位的知识分子的 是说他继承了产生于现代社会的以“主权个 良心”。虽然他是彻头彻尾的欧洲人,完全由 体”(sovereign individua1)为核心的个人主 高等文化中最高等的成分塑造而成,包括了 义思想。这种主权个体的认同观或主体观有 哲学、音乐、社会学、文学、历史、文化分析方 两层基本含义:一方面,个体是一个内在完满 面惊人的专业能力,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与危 的自足实体,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另一方 险周旋,都在与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西方 面,它也是一个独特的不可重复的实体。正 大众消费主义抗争。在萨义德看来 , 是基于这样一种笛卡尔式的现代认同观,萨 阿多尔诺所表现出来的吊诡、反讽、无情的批 义德对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者关于解放和启 判显示他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同样地厌恶、痛 蒙这类宏大叙述已经消失的观点十分不以为 恨所有的系统,——不管是我们这一边的系 然,并以其心目中倡导的自由、解放、平等、公 统,或是他们那一边的系统。对他而言,人生 义与之抗衡。他认为: 最虚伪的莫过于集体——他有一次说,整体 知识分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人类的 总是虚假的——这种情况更加重了下列事物 自由和知识。尽管当代法国哲学家李欧塔一 的重要性:主观、个人意识、在全面受到掌理 再声称,与先前的“近代”相关的“解放与启蒙 的社会中无法严密管制的事物。(萨伊德: 的大叙事”这类雄心壮志在后现代的时代里 92—93) 已不再通行,但我相信上述对知识分子的看 正因为萨义德主要继承的是西方自由知 法依然成立。根据后现代的看法,大叙事被 识分子的文化传统,我们就没有理由简单地 在地的情景(1ocal situations)和语言游戏所 视其为反西方的“斗士”或者是巴勒斯坦人的 取代:后现代知识分子现在看重的是能力, “卫士”。就萨义德同巴勒斯坦的关系而言, 而不是像真理或自由这类的普遍价值。我一 虽然同阿拉法特以及巴解组织其他领导人建 直认为李欧塔和他的追随者是在承认自己的 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但是公正地说,他从来没 怠惰无能,甚至可能是冷漠,而不是正确评估 有真正发挥过顾问的作用,也从来不曾担任 即使在后现代主义的情况下,知识分子依然 一 种纯粹政治性的角色。从 1977年开始的 有许许多多的机会。因为,事实上政府依然 十几年中,作为巴勒斯坦国民议会议员,萨义 明目张胆地欺压人民,严重的审判不公依然 德仅仅参加了巴勒斯坦国民议会 四次会议 发生,权势对于知识分子的收编与纳入依然 (1977年开罗,1984年阿曼,1987年阿尔及 有效地将他们消音,而知识分子偏离行规的 尔,1988年阿尔及尔)。而且,他通常只参加 情形依然屡见不鲜。(萨伊德:55) 头两天的会议后就匆匆离去。他从来没有参 事实上,萨义德在相当大程度上仍然坚 加过投票,也从来没有耐心和兴趣去参与巴 持葆有一种普遍性原则。所谓“普遍性”意味 解组织及其不同派系之间的内部纷争。在 着“冒险以超越既定的背景、语言、国籍所形 9O年代的讲演中,萨义德对他在巴勒斯坦国 成的想当然的观念,因为这些经常阻隔我们 民议会的动机和心态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 于他人的现实之外;它也意味着在外交和社 他说:“我留在委员会是作为一个团结,甚至 会政策这类事务上寻找并尝试支持人类行为 反抗的行动,因为我觉得在西方以那种方式 的单一标准”。他指出,“尝试固守普遍、单一 · 1 O9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 外国文学 第5期 的标准,这个主题在我对知识分子的说法中 容。 扮演重要的角色。更正确的说法也许是:我 当他的巴勒斯坦同胞过于天真地把他看 的主题是普遍(universality)与在地(the lo. 作是 自己的战友,甚至是旗手而欢欣鼓舞之 ca1)、主观、此时此地之间的互动”,“‘普遍 ’ 时,萨义德则毫无保留地在《泰晤士时报》上 意味着冒险以超越既定的背景、语言、国籍所 公开予以澄清。他重申了自己的反本质主义 形成的简易论,因为这些经常阻隔我们于他 立场,对那些基于本质主义的错误理解进行 人的现实之外”,“知识分子没有定则可以知 了批评,并且表明自己从来没有宣扬过什么 道该说什么或做什么;对于真正世俗的知识 所谓的“反西方论”倾向,那是“许多不管是持 分子而言,也没有任何神祗可以崇拜并给与 敌视态度还是同情态度的评论家错误地并且 坚定不变的指引”。(萨伊德:5,32)在《美国 过于夸张地指出的”。萨义德指出,“我们几 知识分子和中东政治》这一篇访谈中,萨义德 乎根本无法得知这些漫画式的变形是如何得 明确重申自己的立场,一方面争取代表自己 出来的,因为对本书作者而言,书中的观点显 的权利,要有自己的民族性;但另一方面,除 然是反本质主义的,对诸如东方和西方这类 非这些是连接上更广阔的实践(也就是他所 类型化概括是持强烈怀疑态度的,并且煞费 谓的解放),否则他是完全反对的。 苦心地避免对东方和伊斯兰进行 ‘辩护’。” 1993年秋天,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解组 萨义德强调,对于揭示“真正的东方和伊斯兰 织主席阿拉法特经过多轮密谈,签署了奥斯 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他本人其实毫 陆和平协议。巴方允诺中止对以的敌对行动 无兴趣,不但如此,诸如“东方”和“西方”这样 来换取在以占区的有限自治权及以逐步对这 的概念没有作为自然事实而存在的稳定本质 些地区撤军的承诺。拉宾、阿拉法特和以色 与之对应,“所有这类地域划分都是经验和想 列外长佩雷斯分享当年与次年的诺贝尔和平 象的奇怪混合物”。(萨义德:425~26)可以 奖。当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欢呼雀跃 看出, 时,萨义德却对合约提出强烈批评,认为巴解 在思想上,他是“精神贵族”,蔑视一切形式的 此举是向以色列投降。萨义德同阿拉法特及 思想束缚;在政治上,他是“孤家寡人”,不和 其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利机构发生龃龉。 任何势力进行合作和妥协。他支持的不是巴 1994年 7月,拉宾和约旦国王侯赛因签订合 勒斯坦、东方人、第三世界,而是一切弱势、边 约,以归还约领土,向约供水,约则保证其领 缘、得不到再现者。他反对的也不是美国或 土不被准备用来从事反犹活动。1995年,叙 者西方,而是一切霸权、控制和对“他者”的意 以和谈开始进行。萨义德对这些和谈保持高 识形态误现。(朱刚:196) 度警惕,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和谈都是出于一 显然,与本质主义的身份观截然不同,对 己之私利,最终受到损害的将是巴勒斯坦人 萨义德而言,所谓身份或者认同等等,都不是 民。他严厉批评巴勒斯坦民族权利机构,认 什么与生俱来的、固定不变的、具有本真意义 为他们受人诱惑,为了取得不过是名义上的 的东西,相反,它是流动性的、复合性的,最终 承认而放弃了一些根本的东西。他指出,靠 都是一种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人为 出卖巴勒斯坦的民族利益,在以色列的卵翼 建构的历史、社会、学术和政治过程。每一时 之下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努力最终是徒劳无益 代和社会都重新创造 自己的“他者”。假如 的。正因为如此,萨义德的几本著作在约旦 “他者”是虚构的,文化身份也必然是虚构的, 河西岸遭到阿拉法特查禁。 并无真实性可言。很难想象有什么纯粹的、 而所谓的时代特点正在于,萨义德对 自 绝对的、本真的族性或认同。构成一个民族 由知识分子的传统注入了反本质主义的内 认同的一些基本要素,如语言、习俗等,实际 · 】】O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张 跣 试论萨义德关于流亡知识分子的理论 上总是与“他者”文化相互混合,从而呈现出 不可避免的混杂性和中间性。 至此,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发现,萨义德 已经自己把 自己引入了阐释的怪圈。一方 面,他崇尚一种以“流动的身份”为特征的反 本质主义的文化认同观;另一方面,如前所 述,他又处处强调某种“普遍的原则”、强调某 种“普遍、单一的标准”一 一这又使得他在相 当大的程度上回到了自己一直以来攻击和反 对的本质主义的泥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 为,“流动的身份”强调的是多元、动态和复杂 的具体文化语境和社会情境,强调的是“一场 牵涉到各个社会的不同个体和机构的竞赛”; 而“普遍的原则”暗示着存在着一个在时间上 经久不变、在地域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超越 失控和具体情境的本质。问题在于,什么是 普遍的原则?如何判断一个原则的普遍性? 有没有重建普遍性原则的可能性?尤其是, 既然权力与话语密切缠绕 ,那么,既然可能存 在普遍性的原则(话语),是否也可能存在着 普遍性的权力呢?换句话说,是不是所有的 位置都具有同等的权力呢?对于自己所遇到 的理论上的麻烦,萨义德显然心知肚明。他 绕开了理论上的辨析,直接搬来了《世界人权 宣言》。他写道: 全世界的国家,至少大多数的国家,都签署了 《世界人权宣言》⋯⋯有关战争的规定,人犯 待遇,劳工、女性、儿童、难民的权益,都有同 样郑重其事的国际公约。这些文件中没有一 个不谈到有关不合格或较不平等的种族或民 族,所有人等有权享受同样的 自由。(萨伊 德:3l,48—49,136) 显然,即使是列举出一大摞的文件,也远不能 代替理论辨析本身。为了阐述普遍价值对于 知识分子的意义,萨义德已经走到了尽头。 应当说,以萨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批评 家关于“流亡”、“流动的身份”的概念,有助于 打破民族主义疆界,阐释文化认同与语境之 间的关联性,化解文化认同的危机。特别是, 有助于民族知识分子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主 义的时代,灵活地选择和穿越于本土与西方、 现代与传统、地方性与世界性、自由主义与民 族主义等等之间,在争取国际间文化平等关 系与争取国内自由知识分子身份之间形成良 性关系。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如果一味宣 扬文化认同的流动性和世界性,忽略甚至无 视文化认同的民族性根基,那么这样的认同 只能是虚妄的,甚至危险的。事实上,“流 亡”、“流动的身份”所具有的二律背反的特 征,特别是它所具有的消极特征和虚幻意义, 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家的警惕。正如 伊安 ·布鲁玛(Ian Buruma)所指出的,随着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流 亡”正在逐步失去其早先的批判意义,并且已 经发展成为一种“迷信”(cult): 流亡正大行其道。这使人们想到处于社 会边缘的一种批判精神,一位旅行者,没有根 系但在每个大都会都有回家之感;不时在一 个又一个学术讨论会上露面的永不言倦的漫 游者;能用数种语言思维的思想家;少数族裔 或群体的雄辩的捍卫者;简言之,生活在资产 阶级世界边缘的浪漫的局外人。(陆建德: 5.10) r] 参考文献: 1.Sprinker,Michael ed.Edward Said:A Critical Reader. Oxford& Cambridge:Blackwel1.1992. 2.陆建德:《地之灵——关于“迁徙”与“杂交”的感想》,载 《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 3期,第 5.1O页。 3.萨伊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台北:麦田出版公 司 ,1997。 4.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5.王逢振译《赛义德访谈录》,载《中华读书报》,2000.12. 27。 6.朱刚:《萨伊德》。台北 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北京 10008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流亡”及其二律背反——试论萨义德关于流亡知识分子的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5945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9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8-04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