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唐代高句丽移民与陌刀_岳东

唐代高句丽移民与陌刀_岳东

举报
开通vip

唐代高句丽移民与陌刀_岳东书书书唐代高句丽移民与陌刀岳东(华清池管理处文史研究室,陕西临潼710600)摘要:隋末唐初,邻近辽东的内地陆续出现了陌刀及其阵法,并向周围地区进一步传播,积极地影响了中原的军事形势。陌刀的分布并不局限于东部地区,到了天宝初年,陌刀已在安西大规模普及开来。早在唐平定高句丽时,就将其内附人口大规模迁入陇右一带,为国戍边,渐至安西。陌刀的传播总是伴随着高句丽移民的身影,二者间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关键词:高句丽;中原;移民;陌刀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20(2012)03-0004-21...

唐代高句丽移民与陌刀_岳东
书书书唐代高句丽移民与陌刀岳东(华清池管理处文史研究室,陕西临潼710600)摘要:隋末唐初,邻近辽东的内地陆续出现了陌刀及其阵法,并向周围地区进一步传播,积极地影响了中原的军事形势。陌刀的分布并不局限于东部地区,到了天宝初年,陌刀已在安西大规模普及开来。早在唐平定高句丽时,就将其内附人口大规模迁入陇右一带,为国戍边,渐至安西。陌刀的传播总是伴随着高句丽移民的身影,二者间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关键词:高句丽;中原;移民;陌刀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20(2012)03-0004-21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古老的少数民族及地方政权,唐平高句丽后,将其人口大规模的迁入内地。随着移民们沿河西(治凉州,今甘肃武威)、陇右(治鄯州,今青海乐都)一直远戍到安西(治龟兹,今新疆库车),陌刀也在边军中流行起来。高句丽移民与陌刀的传播有什么关系呢?史料未曾记载,学界也未曾注意,①或许可作一些推测与探讨。一、陌刀盛行于西部据学界考证,“唐代的刀已有仪刀、鄣刀、横刀等形式。长刀还有双面刃的陌刀,……是唐代的常备武器之一。”[1]唐代初年,北方边军开始陆续使用陌刀。到唐代中期,陌刀已在安西(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大规模地推广起来,军队倚之为利器,如李嗣业“天宝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2]卷109《李嗣业传》,3297天宝七载(748),高仙芝平小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一带),娑勒城(今巴基斯坦萨尔哈德)一役,陌刀队战绩辉煌:“时吐蕃聚十万众于娑勒城,据山因水,堑断崖谷,编木为城。……嗣业引步军持长刀上,山头抛櫑蔽空而下,嗣业独引一旗于绝险处先登,诸将因之齐上。贼不虞汉军暴至,遂大溃,填溪谷,投水溺死,仅十八九。”[2]卷109《李嗣业传》,3298天宝十载(751)仙芝平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嗣业也率陌刀队预征,影响很大。陌刀队已成为安西军队的中坚力量,其核心人物是高仙芝。陌刀将始设于天宝七载(748),“天宝七载,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军,专征勃律,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2]卷109《李嗣业传》,3298当时夫蒙灵詧任安西都护,高仙芝任安西副都护兼四镇都知兵马使,陌刀的传播与推广实际由高仙芝主持。仙芝是由高句丽分往陇右的移民后裔,“高仙芝,本高丽人也。父舍鸡,初从河西军。”[2]卷104《高仙芝传》,3203唐睿宗景云二年(711)从陇右道分出河西道,治凉州,有六军、二守捉使、一镇守使,舍鸡即隶身其中。陌刀或许很早就在高句丽移民中普及了。陌刀流行于安西,是在高句丽移民迁入陇右(治鄯州,今青海乐都)以后开始的。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平高句丽。《通鉴》载总章二年(669)“敕徙高丽户三万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3]卷201,总章二年四月已酉条,6359《旧唐书》所载更确切:“(总章二年)五月庚子,移高丽户二万八千二百,车一千八十乘,牛三千三百头,马二千九百匹,驼六十头,将入内地,莱、营二州般次发遣,量配江、淮以南及山南、并、凉以西诸州空闲处安置。”[2]卷5《唐高宗本纪》,92收稿日期:2011-04-10作者简介:岳东(1969—),男,陕西咸阳人,华清池管理处文史室文博馆员,研究方向:隋唐史。·85·第28卷第3期(2012)河西学院学报Vol.28No.3(2012)DOI:10.13874/j.cnki.62-1171/g4.2012.03.012其中迁往凉州(今甘肃武威)以西的移民不少,这是迁入陇右的第一批高句丽移民。八年后,陇右又迎来了第二批高句丽移民。早在总章元年(668)平高句丽时,得“其城一百七十,户六十九万七千,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2]卷5《唐高宗本纪》,92仪凤二年(677),唐朝安排高句丽王藏到辽东统治其民,藏与靺鞨谋反,“事觉,召还,配流邛州,并分徙其人,散向河南、陇右诸州,其贫弱者留在安东城傍。”[2]卷199上《高丽传》,5328这是第二批迁入陇右的高句丽移民。仪凤年间(676-679)到嗣圣元年(684),百济蕃将黑齿常之戍陇右,先后任河源军(置于鄯州西,今青海西宁东南)副使、大使,当时陇右、河西尚属一道。期间正逢高句丽移民西迁,严峻的戍边任务急需扩大兵员,因而“秦、成、岷、渭、河、兰六州有高丽、羌兵。”[4]卷5,尚书兵部,157后来,移民戍边防线西延,高舍鸡、高仙芝父子也转戍安西四镇,“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少随父至安西,以父有功授游击将军。年二十余即拜将军,与父同班秩。事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未甚任用,后夫蒙灵詧拔擢之。开元末,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2]卷104《高仙芝传》,3203高仙芝戍边安西达二十余年,直至主持军务,方得推广陌刀于全军,这种兵器必为高仙芝早已熟悉无疑,或系高句丽移民的家传。安西军中的李嗣业最擅使陌刀,“李嗣业,京兆高陵人也。身长七尺,壮勇绝伦。”[2]卷109《李嗣业传》,3297嗣业身材高大,可能系北方移民后裔,《旧唐书》将嗣业列入蕃将列传,而《新唐书》却另编它辑,显然略逊史识。嗣业是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唐初以来,京兆(今陕西西安)一带就有高句丽移民。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大败高句丽北部傉萨高延寿、南部耨萨高惠真所领15万军队,“延寿惠真率三万六千八百人来降,上以酋首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迁之内地。”[5]卷95《高句丽》,1706“惠真竟至长安”。[2]卷199上《高丽传》,5326总章二年(669),又徙高句丽移民2万8千余人于内地,其中部分人口分到长安一带。李嗣业的陌刀技能或与高句丽移民的文化传承氛围有关。高仙芝的陌刀队伍与高句丽移民的关系虽未能确证,但很明显,在高句丽移民迁徙到陇右、安西以后,陌刀在西部大规模的普及起来了。二、陌刀的初兴陌刀普及于安西(治龟兹,今新疆库车)以前,曾在唐初的齐州(今山东济南)、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营州(今辽宁朝阳)一带传播过。(一)隋末齐州的拍刃隋末唐初,杜伏威、辅公祏割据江淮,军队武器中有两刃长柄刀,称拍刃。史载:“辅公祏,齐州临济人。隋末,从杜伏威为群盗。……子通率众数万以拒公祏,兵锋甚锐。公祏简甲士千人,皆使执长刀,仍令千余人随后,令之曰:‘有却者斩。’公祏自领余众,复居其后。俄而子通方阵而前,公祏所遣千人皆殊死决战。”[2]卷56《辅公祏传》,2269公祏大将阚棱擅使拍刃,“阚棱,齐州临济人。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拍刃,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2]卷56《辅公祏传附阚棱传》,2270杜伏威、辅公祏虽称雄于江淮,其故里却在北方的齐州(今山东济南),阚棱也是齐州临济(今山东济南章丘)人。齐州地近莱州(今山东莱州),与辽东高句丽(时治平壤,今朝鲜平壤)常海上往来,隋末唐初两地人口杂居很普遍,史载:“高祖感隋末战士多陷其地,五年,赐建武书曰:‘……在此所有高丽人等,已令追括,寻即遣送;彼处有此国人者,王可放还,务尽抚育之方,共弘仁恕之道。’于是建武悉搜括华人,以礼宾送,前后至者万数,高祖大喜。”[2]卷199上《高丽传》,5320-5321齐州的陌刀或与高句丽移民有关。(二)《李卫公兵法》中的陌刀陌刀自齐州传入江淮后,又靠唐初大将李靖传入北边。李靖喜好兵法:“《六军镜》三卷,李靖撰。”[2]卷47《经籍志下》,兵书,2040“李靖用兵善于料敌,……著有《六军镜》三卷,已佚,《通典》所录《李卫公兵法》疑即其书。”[6]《李卫公兵法》中有陌刀阵法。李靖受教于其舅韩擒虎,擒虎为隋代名将,好孙、吴兵法,靖可谓兵法世家,自然重视武器、阵法。武德五年(622),杜伏威入朝长安,留辅公祏居守,“(武德)六年,辅公祏于丹阳反,诏孝恭为元帅、靖为副以讨之,……公祏拥兵东走,以趋游仙,至吴郡,与惠亮、正通并相次擒获,江南悉平。于是置东南道行台,拜靖行台兵部尚书,……其年,行台废,又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丹阳连罹兵寇,百姓凋弊,靖镇抚之,吴、楚以安。八年,突厥寇太原,以靖为行军总管,统江淮兵一万,与张瑾屯太谷。”[2]卷67《李靖传》,2477-2478武德六年(623),靖平江南,武德八年(625),北御突厥。靖在丹阳(时治今江苏南京)待了两年。丹阳正是杜伏威等老巢,隋末已据有其地,“宇文化及之反也,署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又移居丹阳,进用人士,大修器械。”[2]卷56《杜伏威传》,2268隋炀帝死于大业十四年(618),即为杜伏威、辅公祏等始据丹阳之年,伏威等在此修造武器,自然包括拍刃等惯用·95·岳东:唐代高句丽移民与陌刀兵器。武德六年(623),李靖攻占其地,拍刃流行于丹阳已有五年了。李靖在丹阳治军理民两年,于当时盛行拍刃之地,自然非常重视这种武器及其阵法,深得其旨趣。武德八年(625),李靖领一万名江淮军队北征突厥。贞观三到四年(629-630),靖两下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灭突厥,拍刃也传入北边。拍刃何以更名为陌刀呢?史载濊善于步战且擅做长兵器,“作矛长三丈,或数人共持之,能步战。”[7]卷30《濊传》,849而“(濊)其耆老旧自谓与句丽同种。”[7]卷30《濊传》,848高句丽常以“貊”命名物产,“句丽别种依小水作国,因名之为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7]卷30《高句丽传》,844“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遂臣属句丽。……又使大加统责其租税,貊布、鱼、盐、海中食物。”[7]卷30《高句丽传》,846陌刀之名,起自于唐初李靖驻边时,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地近辽东,很早就与高句丽有贸易往来,“貊”物西来,拍刃即系貊刀,李靖受之启发而改称之为陌刀。由于未有明确证据,此结论权充一种推测。(三)裴行俭的陌刀壮士贞观四年(630)以后,陌刀已由江淮传入定襄,并逐渐推广开来。调露元年(679),突厥阿史德温傅部反叛,“于是以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等部兵十八万,并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总兵三十余万,连亘数千里,并受行俭节度。”[2]卷84《裴行俭传》,2803裴行俭随军配有陌刀,“行俭行至朔州,知萧嗣业以运粮被掠,兵多馁死,遂诈为粮车三百乘,每车伏壮士五人,各赍陌刀、劲驽。”[2]卷84《裴行俭传》,2803-2804程务挺父程名振,“永徽六年,累除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又率兵破高丽于贵端山,焚其新城,杀获甚众。……务挺少随父征讨,以勇力闻,迁右领军卫中郎将。”[2]卷83《程务挺传》,2784程氏两代与高句丽(时都平壤,今朝鲜平壤)打交道,受其军事影响更甚。定襄道行军的最高主将裴行俭,曾师从苏定方,“时苏定方为大将军,甚奇之,尽以用兵奇术授行俭。”[2]卷84《裴行俭传》,2801苏定方于隋末参加过窦建德起义军,“建德将高雅贤甚爱之,养以为子。雅贤俄又为刘黑闼攻陷城邑,定方每有战功。”[2]卷83《苏定方传》,2777前文曾提到隋代中原与高句丽两地人民往来、杂居,高氏又是高句丽国姓,雅贤或许是移民中人,他亲授定方兵法,定方又传给行俭。高句丽移民对定襄的影响或许有助于陌刀的推广。(四)安禄山的陌刀阵唐初,除齐州、定襄外,陌刀也传播到了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安史叛军兵扣潼关时,随军有五千名陌刀队伍,“(哥舒翰)次灵宝西原,与乾祐战。……乾祐为阵,十十五五,或却或进,而陌刀五千列阵后。王师视其阵无法,指观嗤笑,曰:‘禽贼乃会食。’”[8]卷135《哥舒翰传》,4573如前文所述,隋代幽州(治今北京)、营州已有高句丽移民定居,唐代仍之,“初,攻陷辽东城,其中抗拒王师,应没为奴婢者一万四千人,并遣先集幽州,将分赏将士。太宗愍其父母妻子一朝分散,令有司准其直,以布帛赎之,赦为百姓。其众欢呼之声,三日不息。”[2]卷199上《高丽传》,5326移民们后成为平卢军的兵源:“而随着唐代节度使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边兵兵源当地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营州地域的高句丽人便部分地纳入平卢军的队伍之中。”[9]高句丽移民与平卢军陌刀队或有渊源关系。(五)《唐六典》中的陌刀《唐六典》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下小注:“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4]卫尉宗正寺,卷16,461《唐六典》修于开元十年(722)到开元二十七年(739)间,反映了在此以前陌刀已行于军中。唐初,陌刀自齐州经江淮传入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在军队中推广使用。李靖又著《六军镜》行于世,从而为《唐六典》取材提供了条件。开元五年(717)唐于营州置平卢军,也有陌刀队。陇右军队中的高句丽边兵在转戍安西以前,可能也使用陌刀了。唐前叶,陌刀自东部向西部的逐步推广,为《唐六典》修撰陌刀资料提供了实例。总之,唐初,或许受高句丽移民的影响,在辽东周边的齐州(今山东济南)、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营州(今辽宁朝阳)都开始流行陌刀了,为数十年后推广到西部地区准备了条件。三、东西亚兵器的对垒陌刀自东向西的传播畅通无阻,却在西亚武器面前碰了壁。陌刀在中原向为步兵利器,安西军在香积寺(在今陕西西安南)平安史叛军,李嗣业“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摧靡。”[2]卷109《李嗣业传》,3299唐军陌刀队戍边关,御吐蕃,屡显威力。然而,天宝十载(751),唐军与大食军队战于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高仙芝“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2]卷109《李嗣业传》,3298时大食国力强盛,所使兵器为唐军闻所未闻,大食“出驼马,大于诸国。兵刃劲利。其俗勇于战斗。”[2]卷198《大食传》,5315两·06·河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军武器、队形根本不同,高仙芝所率为安西军队:“唐朝安西汉军虽号称‘精兵之最’,本质上仍属武装起来的农民,……其武器则惟恃弓箭、长矛、陌刀;……大食则本身属骁悍的沙漠游牧民族,以战争为发财之道,战则五军并出,号五肢阵,最善阵战;入主定居之后,又兼而吸纳波斯、东罗马的军事成就,具备各种先进冷兵器,其冶铁业尤为中世纪之冠,兵刃犀利,盔甲齐全,为唐军所不能比。”天宝十五(756)载,哥舒翰与安史叛军对垒于灵宝西原(今河南灵宝),“乾祐为阵,十十五五,或却或进,而陌刀五千列阵后。王师视其阵无法,指观嗤笑,曰:‘禽贼乃会食。’……及战,乾祐旗少偃,如欲遁者,王师懈,不为备。伏忽起薄战,皆奋死斗。”[8]卷135,舒翰传,4573崔乾祐所统为安史劲旅,“安禄山的军事主力是蕃兵蕃将,其主要将领有相当一批是出身于昭武九姓的粟特人。这些将领有些率有祖孙数代统领的部落,其内部以婚姻结成血缘关系。这种部落兵统一善战,是安史叛乱的主要军事支柱。”乾祐将陌刀阵置于后,将粟特阵形置于前,终大败哥舒。上述两役中,唐军的失败虽有很多原因,但武器系统的缺陷不可忽视。四、早期的两刃长柄兵器拍刃、陌刀并非最早的两刃长柄武器,石赵、冉魏时已有了两刃矛。穆帝永和六年(350),“汝阴王琨及张举、王朗帅众七万伐邺,大将军闵帅骑千余与战于城北;闵操两刃矛,驰骑击之,所向摧陷,斩首三千级,琨等大败而去。”下注:“两刃矛者,铗之两旁皆利其刃。”[3]卷98,晋穆帝永和六年正月条,3101冉闵是石勒子石虎的养孙,“闵字永曾,小字棘奴,季龙之养孙也。父瞻,字弘武,本姓冉,名良,魏郡内黄人也。其先汉黎阳骑都督,累世牙门。勒破陈午,获瞻,时年十二,命季龙子之。”黎阳(今河南浚县)、内黄(今河南内黄),都在中原内地。那时是民族融合的一个高潮时期,各地移民杂居很普遍,很难确定冉闵是从哪里学来两刃柔的。然而,顺着上文的思路推测,石赵曾与高句丽往来密切,如果两刃柔源自辽东,自然有机会传入中原。石虎占有青州(今山东青州)后,隔海与高句丽往来,东晋成帝咸康四年(338),“赵王虎遣渡辽将军曹伏将青州之众戍海岛,运谷三百万斛以给之;又以船三百艘运谷三十万斛诣高句丽。”[3]卷96东晋成帝咸康四年五月戊子条,3021石虎据有辽西后,曾两次内迁其民,“虎以抚军将军李农为使持节、监辽西·北平诸军事、征东将军、营州牧,镇令支。……虎以辽西迫近燕境,数遭攻袭,乃悉徙其民于冀州之南。”[3]卷96东晋成帝咸康五年九月条,3035咸康六年(340),虎“徙辽西、北平、渔阳万余户于兖、豫、雍、洛四州之地。”[3]卷96东晋成帝咸康六年九月条,3039石勒于公元319年都襄国(今河北邢台),334年石虎迁邺(今河北临漳)。冉闵为石虎养孙,生活于邺,他擅舞两刃矛,或学自与高句丽为邻的辽西移民。五、结论唐代前半叶,陌刀从辽东周边地区传播到安西地区,当时西部的军事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吐蕃雄据西部,“彼吐蕃者,西陲开国,积有岁年,蚕食邻番,以恢土宇。高宗朝,地方万里,与我抗衡,近代以来,莫之与盛。”[2]卷196下《吐蕃传》,5267西突厥、突骑施相继控弦数十万,横亘中亚的广大地区。大食也谋东扩,“龙朔初,击破波斯,又破拂菻,始有米面之属。又将兵南侵婆罗门,吞并诸胡国,胜兵四十余万。……(开元初)其时西域康国、石国之类,皆臣属之。其境东西万里,东与突骑施相接焉。”[2]卷198《大食传》,5315唐朝政治中心在西北,不得不倾注全力予以保护,“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地,而小勃律所以成唐之西门也。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盛强,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断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13]唐朝为加强安西四镇的防卫,将高句丽移民从陇右调往安西戍边,陌刀随即在西部大规模的推广开了。陌刀队在出征小勃律的战役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它的影响在那时达到了高峰。唐代前半叶,陌刀自东部到西部的传播过程中几乎都伴随有高句丽移民的身影。然而由于缺乏明显的证据,陌刀与高句丽移民的关系只能权充一种推测。注释:①关于高句丽移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参见李德山:《高句丽族人口去向考》,《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赵炳林:《高句丽灭亡后的人口流向考》,《前沿》,2010年,第9期;秦升阳:《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4期;刘春英、姜维东:《唐王朝对内迁高句丽人的安置措施》,《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李锦绣:《“城傍”与大唐帝国》,朱雷主编:《唐代的历史与社会》,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8页-235页等。在唐代兵器研究的论文、论著中一般偶尔提及陌刀,专文研究陌刀兵器的不多,仅见李锦绣:《陌刀与大唐帝国的军事》,《唐代制度史略论稿》,中国人·16·岳东:唐代高句丽移民与陌刀民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95页-308页.参考文献:[1]崔大庸.中国古代兵器的铸造与武艺的发展[J].文史知识,1994(1):89.[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4][唐]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5][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6]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Ⅱ[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56.[7][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8][宋]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9]杨晓燕.唐代平卢军与环渤海地域[A]∥王小甫.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67.[10]薛宗正.中亚内陆与大唐帝国[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290.[11]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36-237.[12][唐]房玄龄.晋书:卷107[M].北京:中华书局,1974:2793.[13]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31.ModaoandKoguryoImmigrantsinTangDynastyYueDong(TheAdministrativeOfficeofHuaQingChi,Lintong,Shanxi710600)Abstract:DuringthelatedaysofSuiDynastyandtheearlydaysofTangDynasty,Modao,akindofweapon,ap-pearedinthearmyofLiaodongdistrict.Spreadoverthesurroundingregions,theweaponpositivelyimpactedthemili-tarysituation.AfterpacifyingtheKoguryo,thegovernmentmigratedtheattachedpopulationintoLongyouarea.WheretherewereKoguryoimmigrants,therewasthespreadofModao.Maybetheyhadsomeoriginrelations.Keywords:Koguryo;CentralPlains;Immigrant;Modao[责任编辑:刘慧]·26·河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本文档为【唐代高句丽移民与陌刀_岳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培训考核小魏子
叉车专业培训老师
格式:pdf
大小:17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历史学
上传时间:2020-01-30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