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举报
开通vip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主要内容*传染病你听过哪些传染病的名字?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禽流感、麻疹、百日咳、病毒性肝炎、淋病、梅毒、霍乱、流行性感冒等等。**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常见的病原体包括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SARS**SARS**禽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 埃博拉出血热:  提起生物恐怖袭击,人们马上就会想起炭疽和天花。然而2002年造成全球恐慌的炭疽杆菌,在2003年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2003年,一种和炭疽同样...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主要内容*传染病你听过哪些传染病的名字?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禽流感、麻疹、百日咳、病毒性肝炎、淋病、梅毒、霍乱、流行性感冒等等。**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常见的病原体包括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SARS**SARS**禽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 埃博拉出血热:  提起生物恐怖袭击,人们马上就会想起炭疽和天花。然而2002年造成全球恐慌的炭疽杆菌,在2003年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2003年,一种和炭疽同样恐怖的新型病毒在刚果大规模暴发了2次,这就是人们尚不熟悉的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被认为是通过动物传染给人的,但科学家们一直未能发现其真正的动物宿主,更多的证据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它可以通过接触、输血、呼吸等多种途径传播。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病死率达到50%-90%。患者死亡时器官溶解,全身毛孔和腔道出血,死状恐怖。故该病毒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武器。* 结核病负担日益加重 中国结核病患者数量居全球第2位(印度为第1位) 每年新发生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30万例 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 全国80%的肺结核病人在农村 面临着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感染的危险*我国新发传染病的形势 一些新发传染病已经存在、或者流行 一些国外罕见的传染病出现扩散趋势,有传入我国的危险 人类处在新老传染病双重威胁之中,将继续与传染病作不懈的斗争,因为新的传染病在不断的发生,老的传染病正伺机卷土重来*1.一些新发传染病已经存在、或者流行O139霍乱、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军团病、莱姆病、猪链球菌感染、空肠弯曲菌腹泻、单核细胞李司特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禽流感(H5N1)、多种病毒性脑炎、肾型出血热、新型肝炎、肠道病毒71型感染、隐孢子虫病、广州管贺线虫病、巴贝西虫病等2.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新发传染病3.一些国外罕见的传染病出现扩散趋势,有传入我国的危险埃博拉出血热、尼巴病毒脑炎、拉萨热、人类克雅氏病、西尼罗河脑炎、汉坦病毒肺症、人猴痘、裂谷热、委内瑞拉脑炎、埃立克体感染、侵袭性链球菌感染、非典型肠炎沙门氏菌腹泻、猫抓病、异尖线虫病等*传染病仍是人民健康和社会安定的严重威胁据WHO统计,全世界约58亿人口中,有一半人受到新老传染病的威胁。21世纪又要回到向传染病作斗争的时代。 传染病危害人类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传染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是人类生存的大敌。而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传染病护理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九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学习目标1、熟悉传染病感染过程五种表现2、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3、掌握传染病的预防4、传染病常见症状的护理**感染与免疫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感染与传染的区别: 传染属于感染的范畴,而感染不一定有传染性**感染与免疫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是狭义的,只包含国家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的甲、乙、丙3类传染病共计37个病种(包括SARS)。感染病是广义的,将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全包括在内,涉及内、外、妇、儿、神经、五官等各科。**感染与免疫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2、隐性感染:最常见仅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感染后有抗体)3、病原携带状态携带时间>3个月→慢性不显出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4、潜伏性感染:不排病原体例如:结核、疱疹病毒;没有临床表现,一旦抵抗力↓→显性感染5、显性感染:临床感染*其中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比例最小。*感染与免疫 病原体被非特异性免疫屏障(胃酸、溶菌酶等)清除 无症状 不一定获免疫力**感染与免疫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感染与免疫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的致病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某些传染病以显性感染为主:麻疹、天花**感染与免疫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不排出体外。 如带状疱疹**感染与免疫侵袭力invasiveness——如鞭毛、夹膜、酶毒力virulence——如外毒素、内毒素数量amount——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变异variation——可导致致病力的改变*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主要通过病原体直接侵入机体或借其分泌的酶类破坏组织,而有些病原体则通过其表面成分抑制机体的吞噬作用而促使病原体扩散。毒力主要通过病原体分泌产生的外毒素、内毒素和毒力因子(如穿透能力、溶组织能力等)的作用而致病。数量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其入侵的数量呈正比,但能引起传染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因不同的传染病而不同。变异病原体可因遗传或环境等因素而发生变异,通过抗原变异而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从而引起疾病发生或使疾病慢性化。*感染与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非特异性免疫:1、天然屏障:皮肤2、吞噬作用:巨噬C、中性粒C3、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特异性免疫:1、细胞免疫:TC→病毒、TB菌2、体液免疫:BC→细菌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基本特征 临床特征**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每一个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临床上以细菌和病毒最常见。 确定诊断往往依靠检出病原体。**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 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在每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对固定,传染期的长短可作为隔离病人的重要依据。**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流行性 季节性 地方性**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保护性免疫可通过抗体(抗毒素、中和抗体等)检测而获知 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免疫属于被动免疫 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临床类型 毒血症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1.潜伏期 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2.前驱期 从起病致症状明显期开始为止的时期。 症状为非特异性。*1、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自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止的时期。潜伏期长短不一,决定隔离期。2、前驱期(prodromalperiod)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3.症状明显期(发病期) 不同传染病出现各自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此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有并发症,是治疗、抢救的关键时期4.恢复期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3、症状明显期(periodapparentmanifestation)该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都获得充分表达4、恢复期(convalescentperiod)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病理改变*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5.复发与再燃复发:初发疾病进入恢复期,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病原体再度繁殖,初发病症状再现。再燃:疾病进入恢复期,热未降至正常,又复上升。 后遗症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未能复常者。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阶段 特点 潜伏期 病原体已侵入,但未出现临床症状 前驱期 已发病,但尚未出现明显症状 症状明显期 病情逐渐加重而达到高峰,出现了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体征 恢复期 机体的免疫力增加,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体征逐渐消失 复发 进入恢复期后,体温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初发病的症状又再度出现 再燃 进入恢复期时,体温尚未恢复至正常,又再发热*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依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依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暴发型依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传染病**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由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称为毒血症状,如皮疹、头痛、关节痛、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是多种传染病常见的共同表现。**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流行的概念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源 传染途径 人群易感性**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1.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病人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2.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空气、飞沫、尘埃 水、食物、苍蝇 手、用具、玩具 媒介昆虫(生物性传播和机械性传播) 血液、体液和血制品 土壤、疫水*通过空气、飞沫、尘埃传播:肺结核,麻疹,风疹,流行性感冒,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通过水、食物、苍蝇等传播:手足口病,霍乱,痢疾,甲型及戊型肝炎,传染性腹泻,伤寒*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3.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基本条件 组成 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尘埃;水、食物;手、用具、玩具;媒介昆虫;血液、血制品、体液;母婴传播;土壤 人群易感性 易感人群越多,人群易感性越高,传染病越容易发生流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地理因素(地区性) 气候因素(季节性) 生态环境: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对流行过程有决定性影响。*自然因素对传染病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洪涝灾害社会因素对传染病的影响人类工业化进程:环境破坏、污染人类城市化过程:人口流动、密集饮食方式:生吃野生动物、海鲜药物滥用血制品污染恐怖主义威胁*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染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流行的概念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传染病的预防患者或疑似病人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接触者进行检疫,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病原携带者—治疗、调整工作岗位动物传染源(根据经济价值处理)**传染病的预防下列疾病按甲类管理:非典,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 分类 病种 管理要求 报告时限 甲类 2(鼠疫、霍乱) 强制管理 <2h 乙类 25+1 严格管理 24h内 丙类 10+1 监测管理 24h内*传染病的预防 实行网上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疫情管理人员应每日收集、核实、录入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 暂时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按规定时限将填写好的传染病报告卡送(寄)交属地乡(镇、地段)、县(市、区)责任报告单位 乡(镇、地段)、县(市、区)级责任报告单位的疫情管理人员需同时将暂时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报送来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录入计算机**传染病的预防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灭,用具消毒,个人卫生。呼吸道传染病:通风换气、空气消毒、戴口罩虫媒传染病:杀虫、防虫、驱虫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致病微生物*二、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加强水源管理加强粪便和污物管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加强院内感染的控制严格国境检疫必要时启动危机管理机制*传染病的预防1.提高人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2.增强特异性免疫力自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被动免疫(抗毒素、丙种球蛋白)3.个人防护、药物预防**传染病的预防* 基本环节 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 对病人的管理 “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对接触者的管理 医学观察、留验、卫生处理、预防服药、免疫接种 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早期发现,做好登记,加强管理,指导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定期随访观察,必要时应调换工作、隔离治疗等 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根据动物的病种和经济价值,予以隔离、治疗或杀灭;流行地区对家禽、家畜进行预防接种;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要彻底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分别采取一般性卫生措施、消毒、杀虫、加强管理、防止医源性传播等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 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 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规律、调节饮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改善居住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愉快的心情等 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口服预防药物*标准预防和传染病的隔离、消毒 标准预防 传染病的隔离 消毒**标准预防和传染病的隔离、消毒核心内容 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的病人 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采取双向防护*1.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的病人,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3.采取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染给医务人员,也要预防疾病从医务人员传染给病人*标准预防和传染病的隔离、消毒措施 洗手 手套 面罩、护目镜和口罩 隔离衣 隔离室 其他预防措施*6其他:可重复使用设备的清洁消毒;医院日常设施、环境的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的落实;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措施,如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用后的针头及尖锐物品应齐于锐器盒*标准预防和传染病的隔离、消毒原则与方法 根据传播途径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多种防护措施结合使用 隔离病室有相应标志 传染病病人或可疑传染病病人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 解除隔离原则*隔离指把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安置于指定地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防止病原体扩散和传播。隔离是预防和管理传染病的重要措施。解除隔离原则:已满隔离期者、连续多次病原检测阴性者,确定被隔离者不再排出病原体,即可解除隔离*标准预防和传染病的隔离、消毒种类 接触隔离 飞沫隔离 空气隔离*A系统隔离法: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适用于麻疹、百日咳、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适用于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严密隔离(黄色标志):适用于用高度传染性及致死性传染病。4.接触隔离(橙色标志):适用于高度传染性及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感染。5.血液(体液)隔离:防止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血液及体液引起的传染。6.脓汁(分泌物)隔离(绿色标志)。7.结核菌隔离(灰色标志)。*接触传播隔离技术(1)设置隔离单元;(2)洗手和手套;(3)隔离衣;(4)对病人和探视者进行隔离规定宣教,使之配合遵守(5)必须转运病人时,病人及运送人员都要防护,(6)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应彻底清洁和适当地消毒灭菌(7)正确处置医疗废物(8)使用隔离标识等。  *空气传播隔离技术 单人房间、专门的空气处理系统和通风设备以防止空气传播。 医务人员和进入该环境的人员应使用呼吸道保护装置。*飞沫传播隔离技术▼最好将病人安置在单独隔离室;▼相同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同用一隔离室时,每床间距应不少于1米,不需要专用的空气处理设备,房间门可以保持开放。▼在近距离(1米之内)接触病人时应戴口罩。▼病人外出时必须戴口罩。*其他隔离技术(一)保护性隔离:针对被保护者疾病的不同要求,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接触传播、空气和/飞沫传播隔离技术。(二)多重耐药患者的隔离防护:使用接触传播隔离技术。*标准预防和传染病的隔离、消毒消毒的种类 疫源地消毒包括随时消毒、终末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预防性消毒包括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饮水消毒、餐具消毒,目的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消毒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终末消毒处理 终末消毒处理是指对出院、转科或死亡患者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医疗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患者的终末消毒处理 患者出院或转科前应洗澡,换上清洁衣服,个人用物须消毒后一并带出。如患者死亡,须用消毒液作尸体护理。病室的终末消毒处理 关闭病室门窗,打开床旁桌抽屉、摊开棉被,竖起床垫,用消毒液熏蒸,熏蒸后,用消毒液擦拭家具、地面。患者用过的物品须分别消毒*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病史 身体评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传染病的诊断临床资料详尽的病史和全面的体格检查,要结合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尤其注意各个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流行病学资料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生活习惯、旅居地区、发病季节、接触史、家庭或集体发病情况、既往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等。辅助检查资料一般实验室检查(血液、粪便、尿常规和生化检查)、病原体检查、免疫学检查(血清学抗体检测、皮肤过敏试验)等。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患病及治疗经过 目前病情与一般状况 心理-社会状况 生活史**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生命体征 营养状况 皮肤和黏膜 各系统检查**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一般检查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测 免疫学检查 其他检查*一般检查:血液、尿液、粪便常规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第九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第二节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主要内容*其中,发热、发疹最常见36.1-36.8℃比口腔温度略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36.6~37.7℃比口腔温度稍高0.3~0.5℃36.3~37.2℃正常人体温度*临床表现-热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超高热41℃以上高热39.1~41℃*发热 温度上升期(effervescence) 极期(fastigium) 体温下降期(deferves-cence)*热型是传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发热 稽留热(sustainedfever) 弛张热(remittentfever) 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 回归热(relapsingfever) 不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热(saddletypefever)**发热*  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变动不超过1℃,这种热型可持续数天或数周,退热可渐退或骤退。临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发热病的极期。*发热*书上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度  弛张热体温高低不等,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发热时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5℃~2.0℃或更多,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临床常见于败血症、严重肺结核、脓毒血症、肝脓肿、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肠伤寒、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发热*  间歇热体温可突然高达39℃以上,先有恶寒或寒战,经几个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大汗淋漓,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日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称为间歇热。临床常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化脓性局灶性感染、肾盂肾炎等。*发热*书:回归热,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  回归热是指体温突然升高可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经过若干时间又重新发热,持续数日以后,又下降至正常,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性互相交替出现,也称再发热。临床常见于鼠咬热,或在某些发热性疾病的基础上又合并其他发热病。*发热*  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称为不规则热。临床常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疟疾、肺结核;也可在疾病过程中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发热疾病合并存在时,如大叶性肺炎引起脓胸及败血症等并发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变为弛张热。另外,发热病人使用某些药物,如解热止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退热,可使原来的热型变为不规则热型。*发热1.病史:流行病学特点 发热时间、热型、伴随症状、退热情况。是否伴有皮疹、黄疸、腹泻、头痛等。2.身体评估:体格检查, 测量 测量简历测量简历测量简历测量简历测量简历 生命体征。是否伴有皮肤颜色、有无皮疹等。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与病原学检查。**发热 体温过高:与病原体感染释放致热原有关。 其他护理诊断:如: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等。**发热1、监测病情变化:体温。发热过程、热型、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有无实施降温措施,观察降温效果及有无虚脱等。2、采取合适有效的降温措施: 物理降温:冰帽、冰袋冷敷等。 药物降温:柴胡、安痛定等。3、加强基础护理4、补充营养和水分5、口腔、皮肤护理**发热1、防冻伤。2、休克表现及周围循环差者禁用冷敷及酒精擦浴。3、全身皮疹及出血倾向禁用温水、酒精擦。4、药物降温避免虚脱。5、冬眠疗法。**发热 体温正常 未发生并发症**发疹 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感染 发疹包括皮疹(外疹,exanthem)和粘膜疹(内疹,enanthem)两大类 疹子的出现时间和先后次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发疹出疹时间(天):水(风)、红、花、麻、斑、伤123456分布: 向心性分布(水痘) 离心性分布(天花)*1痘2猩3天花,4麻5斑6伤寒。水痘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的皮疹先出现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同时有口腔黏膜疹(科氏斑,Koplikspot)。*发疹 麻疹自耳后、发际、前额和颊部、颈部自上而下到四肢。 流行性出血热的出血点多见于腋下。 **发疹 斑丘疹(maculo-papularrash) 出血疹(petechia) 疱疹或脓疱疹(vesiculo-pustularrash) 荨麻疹(urticaria)*形态——斑丘疹:见于麻疹、风疹出血疹:见于出血热、流脑疱疹、脓疱疹:见于水痘、天花寻麻疹:见于血清病有些疾病,如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可同时出现斑丘疹和出血疹。■皮肤焦痂发生于传媒昆虫叮咬处,可见于恙虫病等立克次体病。*发疹 斑疹呈红色不凸出皮肤,可见于斑疹伤寒、猩红热等。 丘疹呈红色凸出皮肤,可见于麻疹、恙虫病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斑疹和丘疹均为充血疹,压之褪色。**发疹**发疹*猩红热*发疹**发疹**发疹也称瘀点,相互融合形成瘀斑。多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败血症等。压之不褪色**发疹**发疹多见于水痘、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等病毒性传染病,亦可见于立克次体病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等。若庖疹液呈脓性则称为脓庖。**发疹**发疹结节状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皮疹,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蠕虫蚴移行症和丝虫病等。**发疹**发疹 病史:仔细询问 身体评估: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等,注意全身 皮肤黏膜,观察皮疹的形态变化等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血常规与病原学检查。**发疹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皮肤粘膜的损伤有关**发疹 观察出疹情况 环境和休息 局部皮肤护理 口腔黏膜护理 眼部护理*①  观察出疹与消退情况,有无色素沉着,结痂等。②  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注意保暖,病人应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清洁。③局部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忌用酒精与肥皂水擦拭。内衣要清洁干燥舒适,勿抓挠,以免损伤皮肤。④口腔黏膜疹的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黏膜湿润。⑤眼部护理:观察结膜充血、出血情况。防止继发感染。*中毒症状全身症状:发热、厌食、头疼等。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循环衰竭肝、肾损害病原代谢产物*临床分型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重型、爆发型典型、非典型(逍遥型* 复习 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农业生态学考研国际私法笔记专题二标点符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提纲1、名词解释: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潜伏期传染源复发再燃2、问答题: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存在哪几种状态?传染病有什么基本特征?传染病分几类?甲类有哪些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应注意哪几个环节?如何预防*********1.一些新发传染病已经存在、或者流行O139霍乱、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军团病、莱姆病、猪链球菌感染、空肠弯曲菌腹泻、单核细胞李司特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禽流感(H5N1)、多种病毒性脑炎、肾型出血热、新型肝炎、肠道病毒71型感染、隐孢子虫病、广州管贺线虫病、巴贝西虫病等2.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新发传染病3.一些国外罕见的传染病出现扩散趋势,有传入我国的危险埃博拉出血热、尼巴病毒脑炎、拉萨热、人类克雅氏病、西尼罗河脑炎、汉坦病毒肺症、人猴痘、裂谷热、委内瑞拉脑炎、埃立克体感染、侵袭性链球菌感染、非典型肠炎沙门氏菌腹泻、猫抓病、异尖线虫病等*****其中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比例最小。*****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主要通过病原体直接侵入机体或借其分泌的酶类破坏组织,而有些病原体则通过其表面成分抑制机体的吞噬作用而促使病原体扩散。毒力主要通过病原体分泌产生的外毒素、内毒素和毒力因子(如穿透能力、溶组织能力等)的作用而致病。数量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其入侵的数量呈正比,但能引起传染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因不同的传染病而不同。变异病原体可因遗传或环境等因素而发生变异,通过抗原变异而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从而引起疾病发生或使疾病慢性化。*非特异性免疫:1、天然屏障:皮肤2、吞噬作用:巨噬C、中性粒C3、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特异性免疫:1、细胞免疫:TC→病毒、TB菌2、体液免疫:BC→细菌等********1、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自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止的时期。潜伏期长短不一,决定隔离期。2、前驱期(prodromalperiod)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3、症状明显期(periodapparentmanifestation)该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都获得充分表达4、恢复期(convalescentperiod)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病理改变*****流行的概念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通过空气、飞沫、尘埃传播:肺结核,麻疹,风疹,流行性感冒,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通过水、食物、苍蝇等传播:手足口病,霍乱,痢疾,甲型及戊型肝炎,传染性腹泻,伤寒***自然因素对传染病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洪涝灾害社会因素对传染病的影响人类工业化进程:环境破坏、污染人类城市化过程:人口流动、密集饮食方式:生吃野生动物、海鲜药物滥用血制品污染恐怖主义威胁*流行的概念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二、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加强水源管理加强粪便和污物管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加强院内感染的控制严格国境检疫必要时启动危机管理机制****1.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的病人,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3.采取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染给医务人员,也要预防疾病从医务人员传染给病人*6其他:可重复使用设备的清洁消毒;医院日常设施、环境的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的落实;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措施,如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用后的针头及尖锐物品应齐于锐器盒*隔离指把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安置于指定地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防止病原体扩散和传播。隔离是预防和管理传染病的重要措施。解除隔离原则:已满隔离期者、连续多次病原检测阴性者,确定被隔离者不再排出病原体,即可解除隔离*A系统隔离法: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适用于麻疹、百日咳、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适用于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严密隔离(黄色标志):适用于用高度传染性及致死性传染病。4.接触隔离(橙色标志):适用于高度传染性及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感染。5.血液(体液)隔离:防止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血液及体液引起的传染。6.脓汁(分泌物)隔离(绿色标志)。7.结核菌隔离(灰色标志)。*消毒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传染病的诊断临床资料详尽的病史和全面的体格检查,要结合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尤其注意各个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流行病学资料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生活习惯、旅居地区、发病季节、接触史、家庭或集体发病情况、既往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等。辅助检查资料一般实验室检查(血液、粪便、尿常规和生化检查)、病原体检查、免疫学检查(血清学抗体检测、皮肤过敏试验)等。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一般检查:血液、尿液、粪便常规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其中,发热、发疹最常见热型是传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变动不超过1℃,这种热型可持续数天或数周,退热可渐退或骤退。临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发热病的极期。*书上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度  弛张热体温高低不等,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发热时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5℃~2.0℃或更多,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临床常见于败血症、严重肺结核、脓毒血症、肝脓肿、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肠伤寒、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间歇热体温可突然高达39℃以上,先有恶寒或寒战,经几个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大汗淋漓,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日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称为间歇热。临床常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化脓性局灶性感染、肾盂肾炎等。*书:回归热,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  回归热是指体温突然升高可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经过若干时间又重新发热,持续数日以后,又下降至正常,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性互相交替出现,也称再发热。临床常见于鼠咬热,或在某些发热性疾病的基础上又合并其他发热病。*  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称为不规则热。临床常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疟疾、肺结核;也可在疾病过程中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发热疾病合并存在时,如大叶性肺炎引起脓胸及败血症等并发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变为弛张热。另外,发热病人使用某些药物,如解热止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退热,可使原来的热型变为不规则热型。*******1痘2猩3天花,4麻5斑6伤寒。水痘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的皮疹先出现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同时有口腔黏膜疹(科氏斑,Koplikspot)。**形态——斑丘疹:见于麻疹、风疹出血疹:见于出血热、流脑疱疹、脓疱疹:见于水痘、天花寻麻疹:见于血清病有些疾病,如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可同时出现斑丘疹和出血疹。■皮肤焦痂发生于传媒昆虫叮咬处,可见于恙虫病等立克次体病。***猩红热***********①  观察出疹与消退情况,有无色素沉着,结痂等。②  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注意保暖,病人应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环境清洁。③局部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忌用酒精与肥皂水擦拭。内衣要清洁干燥舒适,勿抓挠,以免损伤皮肤。④口腔黏膜疹的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黏膜湿润。⑤眼部护理:观察结膜充血、出血情况。防止继发感染。*临床分型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重型、爆发型典型、非典型(逍遥型*
本文档为【传染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9.92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爱学习的teache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4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8-10-07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