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杜甫的论文

关于杜甫的论文

举报
开通vip

关于杜甫的论文关于杜甫的论文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文学欣赏与写作》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论文 姓名: 魏庆华 班级:文学欣赏与写作1班 学号:14099044 要求:字迹工整;观点明确;阐述充分 论杜甫诗“沉郁顿挫”诗风的成因及其影响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没错,这句诗描写的就是我国唐代与李白齐名的伟大诗圣——杜甫。说起杜甫的诗,没有人不知道他诗中的写实手法,以及杜诗的“史诗”性质。“沉郁顿挫”更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说,“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关于杜甫的论文
关于杜甫的论文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文学欣赏与写作》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论文 姓名: 魏庆华 班级:文学欣赏与写作1班 学号:14099044 要求:字迹工整;观点明确;阐述充分 论杜甫诗“沉郁顿挫”诗风的成因及其影响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没错,这句诗描写的就是我国唐代与李白齐名的伟大诗圣——杜甫。说起杜甫的诗,没有人不知道他诗中的写实手法,以及杜诗的“史诗”性质。“沉郁顿挫”更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说,“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岐及也。”那么,是什么造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写实风格,他的生平造就了他的思想,思想体现风格,风格展示了他的成就和艺术特色。 杜甫是唐代社会转折时期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他前半生是在盛唐度过的,深受盛唐文化的熏陶,在他身上可以看见盛唐士人开阔的胸襟;放荡不羁的精神。可安史之乱来临,他的后半生历经战乱、四处漂泊,对战乱中百姓颠沛流离,受苦受难的生活有着实际的深刻的体验。正是历经了这种战乱沧桑,他的诗风趋于沉郁顿挫,写实风格突出。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之前对其生平,思想,作品及艺术风格都有一定的了解。以前对我来说,对杜甫的了解是片面的。知道杜甫的诗中体现最多反映民生疾苦,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以及忧国忧民的爱民思想。原因就是因为他历经安史之乱。之后,经过对他生平的进一步了解,他诗歌的再次细细评读,才发掘一点深意。那么到底他有哪些成就他风格的社会经历,其风格在杜诗中有哪些 体现以及其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都没有探究过。所以我现在就来探探其中的深意。 一, 杜甫的生平思想 。充满着青春激昂的格调,好似他诗《房兵曹胡马诗》中所著,“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是他游山玩水,畅阔天地的胸襟开放的豪情的体现。再如我们熟知的《望岳》中最脍炙人口的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更是为我们展现了年少杜甫的心志,豪放的霸气,更有入仕为国效力的心情的雏影。因为要想“一览纵山小”就先的爬上那座高峰。雄伟的气魄丝毫不下与李白。后与李白相识后曾一同寻仙访道,共同在梁、宋一代有狂放的豪侠之游。这时的杜甫充满着对人生未我们很早学习杜甫的诗就背过这样一段话,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因为他曾在长安南县的少陵居住过,所以世称杜少陵;又因他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又称杜工部。这是杜甫最基本的资料。杜甫他是出生于一个世家,家里世代“奉儒守官”,父辈世代为官,母亲也是豪门闺秀。这样一个家庭注定杜甫一出生就有享受的特权。他可以不纳租税,不服兵役,就使得杜甫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随心所欲。杜甫喜欢作诗,十三四岁以前,杜甫基本上是在读书和漫游中度过的。谁不年少而轻狂,将近十年的漫游,杜甫南下吴越,又北游齐赵,逍遥不羁又满怀一个少年的雄心壮志与抱负来美好的规划与理想。社会繁荣昌盛,一切欣欣向荣,人生更是没有苦难与磨砺。更不知繁华奢靡背后掩藏的危机。所以,这时的安宁、繁荣、美好与后来杜甫经历的残酷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落差冲击着杜甫的视觉与入仕后悄然变化的心理认知,为其主要创作风格的形成悄悄埋下了伏笔。 杜甫少年时的志存高远在奸相李林甫的操作下成了一个虚幻的肥皂泡。天宝六载,三十四岁的杜甫应了唐玄宗的应试之诏,信心满满的希望做官为民,实现年少时的理想。但李林甫使这次的考试成为了一场骗局,对自视甚高,又没有社会阅历的杜甫是认生中的第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困守长安,以求入仕的机会,丰富的学识希望得到很好的运用。但是在杜甫刚刚到达长安不久,又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了杜甫面前,他的父亲去世了,生活一下就变得困苦起来,以至“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在困居长安的十年中,他不得不去跑官,奔走权贵之间,作诗投赠,乞求引见,但是没什么效果,甚至多次直接向唐玄宗献赋,希望文采 受到重视以谋求一官半职,直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一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卑微管职,而且已到安史之乱爆发前夕了。穷困潦倒的生活让他体会到下层人民养家糊 【2】口的不易,真真是“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安史之乱”后,叛军很快就攻破潼关,杜甫随逃难的人群准备投奔唐肃宗,可半路被叛军抓获,在长安过了八个月的俘虏生活,国仇家恨使得他的头发都变白了。至德二载三月,他写下了著名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城中春色依旧,但物是人非,山河破碎的描写以及对家人思念的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国破家碎的现实的忧心,以及对亲人迫切的思念。更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千千万万在战争中与家人分离的人们心里急切的担忧。这一年四月,杜甫逃出了长安,冒着生命危险到达凤翔,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可是也许杜甫就不是做官的命,不久就因为上疏申救房琯而触犯了肃宗。这年九月,在收服长安后杜甫于第二年坐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因在路上目睹百姓国破家亡的惨剧,又逢关中大旱,饥荒严重,是他放弃了在华州的职务,前往泰州,从此远离了长安。著名的“三吏”、“三别”也是之一时期写下的。到了泰州后,生活无着落,杜甫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艰苦的漂泊的日子。投靠朋友,在一个朋友那住一段时间又离开,成都著名的杜甫草堂就是他在严武等人的接济下盖的一个草屋。夏天炎热无比,冬天又寒冷凄凉。但就是在这样艰苦无比的情况下,杜甫也是心系人民,希望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证明杜甫的这种思想,“自经战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一时期期间他又任了一个官职,但还是不到半年就就辞去了职务,不知是因为对社会现实的绝望还是因为年少的抱负不可能再得以实现。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基本都是在漂泊艰苦与痛苦中度过的。大历三年杜甫一身病痛都还为国家战事不利而流泪。他到潭州寻找友人,找到是友人又已去,身心疲惫的杜甫再也经不起漂泊,死在了漂流于湘江的船上。他悲惨艰苦的社会经历,为他沉郁的情感思想连接了波动读着心弦的丝线。 而杜甫的思想中有比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以社稷为重是他念民生疾苦的出发点。因此天宝末年朝中的竞尚奢侈是他深感不快,他学魏征直言讽谏, 大胆议论,并用诗歌表达了对皇帝过错的批判。他进思尽忠,思退补过,即使被贬亦终身无一言怨怼君上,这是他被称为“诗圣”的重要因素。在他的诗里,一方面对当代政治无情的诅咒,一方面又掺杂歌颂君王的诗句,思君与爱国情怀交织在一起。対社稷与人民的关切是他“忠君”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他的思想并不限于一宗一派,他与道教和佛教之人亦有来往,但这仅是他思想的一个次要方面。 二,“沉郁顿挫”风格在杜诗中有哪些体现, 杜甫的悲愤是深沉的,也是深广的。《登高》就是杜甫的身世之感与时事之慨的结合, 是个人情感与大众命运的表现,是一己之荣辱与国家之兴亡的合奏! 这就是杜诗的可贵之处。杜甫从不局限于个人生活情感的小圈子,而是紧密地将个体的悲忧和时代的悲剧绾结在一起,使之集于一诗、一联、 一句,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忧愤浓郁,浩瀚深沉所带来的美学享受。就拿《登高》来说吧,前两联对夔州三峡秋季典型景物的描写就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而“万里悲秋常做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则层层递进勾勒出人生八重之可悲。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集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种种悲苦,无限愁情在短短的十四个字中展露无遗,其心情何其沉痛~悲愤何其浩瀚~兼之年之将暮,连派遣愁绪的唯一凭借——酒也不能喝了,又何其无奈~沉郁的情感反复低回,萦绕于作者和读者的心间。 杜甫诗歌音调铿锵浏亮,节奏顿挫变化。《登高》也是其突出代表。《登高》四联皆押韵,八句都对仗,读来朗朗上口,又觉摇曳多姿,甚至不觉它对仗工整的特点。在无边落木的萧萧声中,在不尽长江的滚滚声中,诗歌情感的节奏急转直下,“八悲”喷涌而出。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贵含蓄。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登高》前两联写景,选取了一系列壮阔而萧索的景象,奠定了令人感伤的基调,也突出了后两联中孤独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由写景而抒情,层层递进,点出八悲,情感的抒发已经淋漓尽致。而作者并未将情感一泻而尽,而是以“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结尾,将喷涌而出的悲情“顿挫”而住,让它在诗人心中回荡,也令读者为作者心中难以排遣的愁、恨而咂摸再三。情感表现得既淋漓尽致又含蓄、深厚,很好地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诗人有意识地对即 将奔涌而出的感情的洪流,加以了理智的控制,使其平静地、缓缓地、无声地流淌,但却韵味绵长。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而就因杜甫诗体现的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以及他诗歌的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的特点,铸就了他沉郁的风格。比如这种风格杰出的代表作除了上说的《登高》之外,还有《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 【3】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再加之其深厚的文学功底,让杜甫对五律的把握已到了非常纯熟、运用自如的程度,不但韵律精细且诗境浑成而多变化,有意境壮阔忽转为凄凉的,也有气象巍峨转为情景细致婉约的,做到了不拘一格。 杜甫的诗对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总的来说就是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面引进到律诗里来,形成律诗强大的生命活力,并于晚年致力于近体抒情诗形式的探讨,力图创造律诗独特的语言和境界。为了更完美的表达诗意,他往往改变七律的格调和语序,齐高明之处在于他能严格的遵守格律而多变化,使格律这一固定的形式有了活跃的生命力。如《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等。创立了一种与其沉郁顿挫风格一致的绝句新风貌。 三、该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贡献,给后世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代的人们,包括许多杰出的古典诗人在内,莫不向他拜倒,把他的诗歌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同时,历代还出现了许多搜集、注解和研究杜诗的著名学者或选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诗人,曾经像杜甫拥有这样多的追随者。如果把杜甫的所有影响都说出来,几乎要涉及唐代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部历史。这里,仅能从一些比较重要的方面来简括地说明杜甫的影响是如何的广泛而深刻。 杜甫的为人民歌唱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首先对唐代诗歌的发展,直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唐代中叶,以白居易为首的一群诗人所倡导的“新乐府”,就是在杜甫诗歌创作的启发下所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由白居易而后,又一直贯注到唐末的皮日休、曹邺、捏聂夷中、杜苟鹤等人的创作中去,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放射着光辉。除此以外,杜甫诗歌在艺术表现方面,也给唐代诗人以深刻的 影响,如韩愈、李商隐等都是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受到杜甫创作艺术的影响,并建立起自己的风格。 唐代以后,杜甫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增长变得日益广泛深入。宋代的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追步杜诗奇峭的一面,而形成“江西诗派”。又如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以及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李萝阳,清代的杜浚、屈大均、沈德潜等等,也都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情况下受到杜甫的影响。当然,有些诗人(如陆游等)能够学到杜甫的好处,也有的仅是得其皮毛甚至加以歪曲的继承。 杜诗引起历代人们的酷爱,不仅是由于艺术,更是由于思想。如陆游就曾在诗中说:“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文天祥被俘后,在燕京狱中每天读杜诗,集杜诗的五言句,他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民族英雄的话,有力地证明了杜诗所具有的崇高的思想内容。 “沉郁顿挫”是杜甫首先提出的一种诗的艺术风格,在杜诗中最能体现。其风格的形成,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社会心理和现实在杜甫诗创作中的体反映和体现。入蜀避难后的十年漂泊,让他看尽了人民生活的疾苦,国家的衰落。让他深刻体会到民不聊生,则国将不国,于是将家愁与国恨连在一起,将对国家命运的真挚关心,对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全融入了他创作的一幅幅历史的画卷里。就如他诗中所写,“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我想大概就是这样的景象。再加之杜甫本身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对格律诗的创新变化,让诗的形式之律动与诗人的内在生命之律动同步合拍,由此散发出“顿挫”的风采。
本文档为【关于杜甫的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14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14
浏览量: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