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史记》主旨探析(可编辑)

《史记》主旨探析(可编辑)

举报
开通vip

《史记》主旨探析(可编辑)《史记》主旨探析(可编辑) 《史记》主旨探析 分类号:I206.2 学校单 位代码:10446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目 : 《史 记》主旨探析 研究生姓名 :陈恒新 学 科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研 究 方 向 :先秦两汉文学 导师姓名、职称 :单承彬 教授 论 文 完 成 时 间: 2013 年 4 月 1 曲 阜师范 大学研究 生学位 论文原创 性说明 (根据学 位论文 类 型相应地 在“? ” 划“?” ) 本人郑重 声明: 此 处所提交 的博士 ?/ 硕士论文 《史记...

《史记》主旨探析(可编辑)
《史记》主旨探析(可编辑) 《史记》主旨探析 分类号:I206.2 学校单 位代码:10446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目 : 《史 记》主旨探析 研究生姓名 :陈恒新 学 科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研 究 方 向 :先秦两汉文学 导师姓名、职称 :单承彬 教授 论 文 完 成 时 间: 2013 年 4 月 1 曲 阜师范 大学研究 生学位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原创 性说明 (根据学 位论文 类 型相应地 在“? ” 划“?” ) 本人郑重 声明: 此 处所提交 的博士 ?/ 硕士论文 《史记 主 旨探析》, 是本人在 导师指 导 下,在曲 阜师 范 大 学攻读博 士?/硕士学位 期间独 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论文中除 注明部分外不包含 他人已经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或撰 写 的研究成果。对本 文的研究工作做出 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 以 明确的方 式注明 。 本声明的 法律结 果 将完全由 本人承 担 。 作者签名 :日 期:曲 阜师范 大学研究 生学位 论文使用 授权书 (根据学 位论文 类 型相应地 在“? ” 划“?” ) 《史记 主旨探 析 》系本人 在曲阜 师 范大学攻 读博士 ?/ 硕士学 位期 间,在导 师指导 下 完成的博 士?/ 硕士学位 论文。 本论文的 研究成 果 归曲 阜师范大学所有,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不得以其他单位的 名义发表。本人完 全 了解曲阜师范大学 关于保存、使用学 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并向有 关 部门送交论文的复 印件和电子版本,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曲 阜 师范大学,可以采 用影印或其他复制 手段保存论文,可 以公开发表论文的 全 部或部分 内容。 作者签名 : 日期: 导师签名 : 日期: 2摘 要 《 史 记 》 的 主 旨 ?? “ 究 天 人 之 际 、 通 古 今 之 变 、 成 一 家 之 言 ” , 即 探 究 天 人 关 系 哲 学 哲 学 观 、 古 今 变 化 的 历 史 观 、 著 史 的 创 作 观 。 司 马 迁 著 史 以 “ 成 一 家 之 言 ” , 尊 重 客观 史实的同时融入其理性批判和价值判断; 人的发展客观推动历史的发展, 历史的发展同时 保 障 人 的 生 存 和 发 展 , 《 史 记 》 凸 显 了 英 雄 人 物 的 创 世 作 用 ; 天 人 关 系 的 冲 突 实 质 为 英雄 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文章引言部分首先对《史记》主旨的相关研究成果作概要式梳理。 正文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 一部分,主要探讨司马迁著《史记》以“成 一家之言”的客观动因和主观动机: 一 方面是史家的文化职责所在,另一方面是司马迁著史以“立不朽之名”的生命价值追求。 第二部 分, 司马迁的历史观为英雄史观。 古今历史变化是英雄人物活动的产物, 英雄 人 物 在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 起 根 本 性 推 动 作 用 。 《 史 记 》 中 的 英 雄 人 物 或 者 以 天 下 为 己 任 ,或 者刚正不阿、 坚持主体人格和独立意志, 或者隐忍以就功名、 不屈不挠的追求生命价值的 实现。 积极追求价值实现和独立意志为英雄人物的本质精神所在, 这一精神内在推动了客 观历史的前行,通过《史记》中的英雄人物类型化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不证自明。 第 三 部 分 , “ 究 天 人 之 际 ” 即 天 和 人 对 立 统 一 的 关 系 , 其 不 可 调 和 的 矛 盾 是 英 雄 人 物 命运悲剧性的根本原因; 悲剧性英雄人物或者功成身死, 或者一生郁郁不 得志, 或者正 道 直行而受陷害。 天人关系的冲突, 即客观历史发展进程和人全面而自由发 展的本质要求之 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人追求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人的这一本质要求从根本上推动了历史的 前行、 人类 事业的进步,也是英雄人物悲剧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成一 家之言 ;通古今 之变; 究 天人之际 3 Abstract In the research of the substance of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successive dynasties established it on the life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sprits of Sima Qian. The research material is based on the Sima Qian’s self-express in his The Letter to Ren. The explanations and understandings of the substance of Sima Qian’s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was changing and developing with successive dynasties. Before Tang Dynasty,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was explained as the objective description and copy of history. It was Zhang shoujie of Tang Dynasty who realized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was not only the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history, but also the author’s conscious creation ,integrating into his deep though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human’s fat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explanation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between Sima Qian’s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and Ban Gu’s The Book of Han, whil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cient literature put their emphasis on literary explanation, which lacked the research of the substance. The substance research of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has gone through a great change since Liang Qichao,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historical concepts. Liang Qichao’s feelings of saving the world, paying conscious attention to and digging out Sima Qian’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such as subjective will, mentality, pursuit of personal value which showed and expressed in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Sima Qian regarded inheriting Zhou Gong’s and Confucius’ undertakings as his duty. He used historical descriptions to interfere historical and real politics. Through that, he wanted to achieve his fame and make it everlasting. His spiritual world and humanistic feelings were absorbed in historical description and reshaping of historians unconsciously. Sima Qian pursed the fulfillment of his life value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undefeated personality vigorously. Through the studying of the life activities of historians in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we find they all have a sprit of pursuing the fulfillment of personal value independently and actively. Although there were some social backgrounds and time sprits, we can’t deny Sima Qian’s expresses of his self-consciousness in historical description There is an organization of relative research works of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substance in the passage introduction partThe main body consists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talks about Sima Qian’s objective motives and subjective intentions in4 writing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and forming his own school of viewIn the second part, we can see Sima Qian’s historical view is heroic view. It is heroes’ historical activities that put the history forward. However, heroes’ objective achievements lie in their pursuits of human values consciously and vigorously and their sticking to independent personal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illustrate this point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s and explanations of historians in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In the third part, I analyze heroes’pursuits of self-developments and the fulfillments of human values’fundamental motive functions 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owever, no matter First Emperor of Qin, Emperor Wu of Han or Wu Zixu, Han Xin, most of heroes’ fate was ended with tragedies. So there is a tragic implication suffused historians in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Through making a certain organiz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I study the conflicts between human’s fate and objective circumstance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different sorts of heroes, I try to analyze heroe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sons that lead to it Key words: Making a thorough inquiry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understanding the changes between ancient times and nowadays; forming his own school of views5 目 录 引 言. 1 一、成一 家之言 3 (一) “成一家之言”的外在动因 ??史书的文化价值3 (二) “成一家之言”的内在动机 ??“立不朽之名”6 二、通古 今之变10 (一)司马迁的英雄史观11 (二)英雄人物类型探析12 1、隐忍以就功名 12 2、以天下为己任 14 3、工于谋国拙于谋身16 4、不屈服于命运 17 5、士为知己者死 19 三、究天 人之际22 (一)天人关系辨析 22 (二)悲剧性英雄人物类型探析25 1、功成身死型25 2、一生郁郁不得志. 26 3、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殉道精神28 4、正道直行而受陷害29 (三)英雄人物悲剧性原因探析30 结 语 32 参考文献 33 在校期间 发表的 学 术论文35 致 谢 36 6 《史记》主旨探析引 言 在 《报任少卿书》 中司 马迁明确提出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 一家之言” 的 创作宗旨。 自东汉以至今日, 历代名家对此多有阐发和论述。 司马贞在 《史记索引?序》 ? 谈到: “史记者, 汉太史司马迁夫子之所述也。 ” 张守节在 《史记正义?序》 中提出了不 ? 同见解: “史记者, 汉 太史公司马迁作。 ” 韩兆琦在 《史记通论》 中 讲: “司马迁写史记 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叙往事,思来者’ ,也就是要总结一套以往的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教训, ? 来为当今和未来的治国平天下指明道路。 ” 这种观点看到了 《史记》 创作著史以治 世的 一面。对此梁启超则有不同认识: “ 迁著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 之言,与荀子 著《荀子》 、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之 ? 耳, 故仅以近代史和观念读 《史记》 非能知 《 史记》 者也。 ” 这种观点认为司马迁著 《史 记》 是借史的形式阐发自己的思想。 梁启超这一观点常乃德在 《历史哲学论丛》 中有精 ? 彩的论述: “„„所以是哲学,而不仅是历史。 ” 这是历史哲学思潮下的产物,却道出 了 《史记》 的本旨。 但 是对司马迁要表达什么思想, 没有进一步论述。 郭沫若把 《史记》 当做历史小说、 史诗与李长之把 《史记》 看作文艺 著作, 是唐宋古文运动以来以及西方 文艺理论传入以来对史记文学价值关照的产物。 更有甚者把 《史记》 看作传记文学、 司 马迁的个人传记, 如李长之。 都没有理清司马迁创作的本意。 白寿彝和程金造在这个问 题上有独到的见解,白寿彝在《史记新论》中第一次贯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并辨析了《史记》的创作宗旨,在他提出的“司马迁的心目 中有一个古 今演变的大势,眉目分明”这一点上十分精彩,第一次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做出贯通的评述, 然而他侧重其史学成就。 程金造在 《史记管窥》 中对前 人对《史记》宗旨的认识作 了辨证梳理,认为“ 《史记》借史事明道理,有如孟轲,荀 ? 况, 韩非诸人的著作, 书中有其自己的思想核心与体系。 ” 然而历代学者对 “究天人之 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创作宗旨,缺少对三者内部联系的分析探讨。 司马迁对于 《史记》 的写作有明确的创作宗旨, 在 《太史公自序》 和 《报任少卿书》 中作了详细而明确的阐释: 在《太史公自序》中谈到:? 杨燕起. 历代名家评史记[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6:7? 杨燕起. 历代名家评史记[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6:8? 韩兆琦. 史记通论[M]. 广西: 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1996:151? 杨燕起. 历代名家评史记[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6:86-87? 杨燕起. 历代名家评史记[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6:43-44? 程金造. 史记管窥[M]. 西安: 陕 西人民出版社,1985:63 1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 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 年差不明, 作十表。 礼乐损益, 律历改易, 兵权山川 鬼神, 天人之际承敝通变, 作《八书》 。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扶义?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 作 《 七 十 列 传 》 。 凡 百三 十 篇 , 五 十 二 万 六 千五 百 字 , 为 《 太 史 公 书》 , 序 略 , 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艺》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 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在《报任少卿书》又作了进一步总结: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 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 世家三十,列传 七 十 ,凡 百 三 十 篇 。 亦 欲 以 究天 人 之 际 , 通 古 今 之 变, 成 一 家 之言。 简而言之,司马迁作《史记》的主旨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 即探究天和人的关系; 通古今之变, 即贯通古今, 探究古今变化背后 的 原 因 ; 成 一 家之 言 ,即 建 立 自 己 的 学说 。 本文 首 先 探 讨 “ 成一 家 之言 ” , 然 后 “ 通 古 今之变” , 最后 “究天人之际” , 以便对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深层 次的逻辑关系和内涵作一定探析,使其逻辑关系更加分明。 2一、成一家之言 前人对 “成一家之言” 的探讨主要集中为两点: 一是 “成一家之言” 是就内容还是 就体例而言, 抑或兼而有之?二是 “成一家之言” 的 “家” 具体是那一派那一家?得出 的认识为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传统的子文化, 以子为史, 自立学说, 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 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关于 “成一家之言” 的 内容, 白寿彝在 《史记 新论》 中作了全面 而细致的阐释, 认为司马迁创作出一部通史, 创立了新的史书体裁; 综合古今学术, 开 学术史之端; 微言大义、 褒贬古今以惩戒现实干预未来。 张大可在 《试论司马迁的 “一 家之言” 》 一文中从 “一家之言” 的结构、 核心思想、 表述形式三个方面作了具体分析。 程金造在 《史记管窥》 中提到 “太史公著 《史记》 , 其 ‘一家之言’ , 内容却恢弘伟大得 多。 可以说, 广之如王 政之大本, 细之如一人之行己立身, 其为善为恶, 是正是非, 正 面反面, 太史公都著以具体的事端, 表出其义, 以明其理, 它不同于孔子 的一字论断。 ” ? 前 人 对 “ 成 一 家之 言 ”的 内 容 , 体 例 ,性 质 的研 究 已 经 相 当 深入 , 但是 对 司 马 迁 “ 成 一家之言” 的客观动因和主观动机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 因此, 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 进一步分析。 (一 ) “成一家之 言”的外 在动因 ?? 史书的 文化价值 前文提到司马迁在著述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性批判甚至政治理念, 然而史书的生命 在于真实, 《说 文解字》 云: “史, 记事者也 。 从又持中, 中, 正也 。 ” 必须要秉持公心; ? “ 必 定 要 先 有 真事 实 ,才 能 说 到 意 义 ,有 意 义才 能 说 到 价 值 ” 。 我 们不 禁 要 追 寻 一 个 ? 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在历史的客观叙事中追求自我的表达 ? 首先我们必须对中国传统史书的文化职能和史官的历史职责有所认识。 中华民族是 一个有悠久的史官传统的民族。 中国先民在殷周时期就逐渐地从游牧和渔猎文明过渡到 农业文明, 以农业为社会基础的文化重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重视对先祖先 贤的追叙。 这 种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中,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史官传统。 通过对历史的记叙, 实践经 验的总结来指 导当下的生活。 在生产力低下的殷周, 文化为社会上层主导, 史官主要为 上层政治服务。 通过甲骨卜辞我们可以得知, 这一时期的历史叙事关注政治的得失和战 争的成败。中国的史官传统从他的胚胎就打上了干预社会现实的精神。 齐太史书曰: “ 崔 杼 弑庄 公 ” , 崔 子 杀 之 。 其弟 嗣 书 。 而 死 者 二 人 。其 弟 又 ? 程金造. 史记管窥[M]. 西安: 陕 西人民出版社,1985:66?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M]. 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6:156? 历代对此论述不乏其人, 如顾 炎武“寓叙事与论断”, 梁启超, 白寿彝等等, 已为学界公论 3 书。 乃舍之。 南史氏闻大史尽死。 执简以往。 闻既书矣。 乃还。 ( 《春秋左氏传》 ) 大史书曰: “赵盾弑其君。 以示於朝” 。 宣子曰: “不然” 。 对曰: “子 为正卿, 亡不越竟, 反不讨贼, 非子而谁” 。 宣子曰。 呜呼, 我之怀矣。 自诒伊戚, 其我 之谓矣。孔子曰:董狐。 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 《春秋左氏传》 ) 通过以上两条例证, 我们可以窥见史官的基本精神: 其一, 史官有秉 笔直书的职责, 不畏权贵、公正不阿,坚持和维护历史的真实。其二,史官记事不仅仅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历 史事实,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是非善恶的褒贬来警戒当世、立法后世。 史官在记录历史史实的同时公正地评判和褒贬历史, 这种历史批判必然融入了当时 人们的理性标杆和社会理念。 史家在著书过程中担负着崇高的文化职责, 这一崇高文化 职责从孔子作《春秋》起就树立了一面旗帜。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 , 作春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 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 在孟子这里, 孔子作 《春秋》 与大禹治水, 周公平治天下具有同样的意义。 大禹治水象 征着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过程中取得巨大胜利, 人从自然的崇拜中解脱出来; 周公制礼 作乐, 第一次把人类纳入了有效的政治伦理结构中, 使人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 孔子作 《春秋》 则把礼崩乐坏的社会导向理性的轨道, 赋予中国的士人以神圣的文化使命, 自 觉地追求理想秩序的建立。 余闻董生曰: ‘周道衰废, 孔子为鲁司寇, 诸侯害之, 大夫壅之 。 孔子知言 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 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 切著明也。 ’ 夫 《春秋》 上明三王之道, 下辨人事之纪, 别嫌疑, 明是非, 定犹 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 《太 史公自序》 ) 司 马 迁 与 孟 子 的论 述 本质 上 是 一 样 的 。孔 子 著《 春 秋 》 , 在 历史 的 叙事 中 , 阐 释 自 己 心 ? 中的“道” ,从而通过“道”来改变社会 ,并以此为根本目标。 但是, 史书的这种崇高的文化职能必须建立在 “道” 这一崇高的文化原则之上, 史 官的褒贬和批判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或者史官有一种自信 ??史书中渗透的道或 ? 关于中国知识人以道自任, 以 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M]. 已有不刊之 论, 详见此书 4 者历史原则是正确的。 “ 史家本人应该是历史原则的体现或者化身。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他们认为史家是唯一通晓历史秘密的人,这给予他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大的权利。 ” 所以史官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认识, 认为自己的作品将产生不朽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 响。 这一精神在中国有其独特的历史根源, 随着西周礼乐文化的崩溃和政治权利的消解, 文化扩散到民间, 知识阶层和权力阶层的分离。 知识阶层试图通过思想和文化的力量来 影响和干预社会。例如,儒家试图通过客观的外在形式(礼)和 主观的内在情感(仁) 二 元 结 构 来 规 范社 会 ;墨 家 主 张 “ 兼 爱” “ 非攻 ” 回 归 人 性 的淳 朴 。道 家 从 杨 朱 “ 不 以 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 的利己思想发展为庄子对人生存本身的终极关怀。 总之, 诸子百 家 的 著 述 立 说 自有 一 种救 世 情 怀 在 。 正如 余 英时 所 说: “ 中 国知 识 人自 始 便 以 超 世 间 的 ? 精神来过问世间的事。 换句话说, 他们要用 ‘ 道’ 来改变世界。 ” 司马谈在 《论六家之 要 旨 》 一 文 中谈 到 : “ 《易 大 传 》 : ‘天 下 一 致而百 虑 , 同 归 而殊 途 。 ’夫 阴 阳 、 儒 、墨 、 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 司马迁继承这一文化传统, 在历史的叙事过程中通过 对历史的理性评判, 干预现实 和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 司马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史书创作理念 。 司马迁的这种自觉意识 首先是对其父司马谈著史理念的继承。 “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 虑, 爰及公刘, 以尊后 稷也。 幽厉之后王道缺, 礼乐衰, 孔子修旧起 废, 论 《诗》 、 《 书 》 , 作 《 春 秋 》 , 则学 者 至 今 则 之 。 自 获 麟以 来 四 百 余 岁 , 而 诸 侯相 兼 ,史 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 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 ( 《太史公自序》 ) 历史的著述要顺应历史的变化, 天下有道, 则 须颂德以讽世; 天下无道, 则须讽世以拨 乱反正。 司马迁在 《太史公自序》 中谈到著史一方面要上述孔子 《春秋》 “别嫌疑, 明是非, 定 犹 豫 , 善 善恶 恶 , 贤贤 贱 不 肖 ” ,要 借 鉴 礼“ 禁 未 然 之 前” , 而 非法 “ 施 已 然 之后 ” , 防患于未然。 另一方面, 褒扬明君贤主忠臣死义之士, 司马迁在与壶遂的对话中说: “ 汉 兴以来, 至明天子, 获符瑞, 封禅, 改正朔, 易服色, 受命於穆清泽流罔极, 海外殊俗, 重译款塞, 请来献见者, 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 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 不用, 有国者之耻; 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 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 废明圣盛德不 载,灭 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 司马迁褒扬贤德之士, 七十列传之首以伯夷为端, 不必探其微言大义, 但其中必有 一 定 道 理 在 。 在《 史 记》 七 十 列 传 中 列《 伯 夷列 传 》 为 传 首 。村 尾 元融 曰 : “ 太 史 公 欲 ? 巫鸿.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 艺术的思想性[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72? 余英时.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 察[M].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11 5 求节义最高者为列传首, 以激叔世浇漓之风, 并明己述作之旨。 ” 《太史公自序》 云: “末 世 争 利 , 维 彼 奔义 , 让国 饿 死 , 天 下 称之 , 作《 伯 夷 列 传 》 第一 。 ”立 德 故 天 下 人 守 节 义 , 韩 愈 在 《 伯夷 颂 》中 曰 : “ 信 道 笃而 自 知明 也 。 若 伯 夷 者, 特 立独 行 , 穷 天 地 , 亘 万世而不顾者也。 ” 李景星在 《四史评议》 中说: “„„教人以伯夷为法, 而又深叹能识 伯夷者之少也。 合前后观之, 杂引经传, 往复 咏叹, 似断似续, 如赞 如论, 而总以表彰 伯 夷 为 主 , 以 孔子 之 论为 定 评 。 ” 死 生大 义 ,不 可 不 慎 也 。 故司 马 迁激 赏 为 自 己 的 人 格 理想而死节者。其为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理想中的立德。无独有偶,在“三十世家” 中, 列 “吴泰伯世家” 为首。 李景星在 《四史 评议》 中曰: “世家首 泰伯, 列传首伯夷, 美让国高节以风世也。 ” 凌稚隆在 《史记评林》 中道: “吴之让国, 于 商得泰伯、 仲雍焉; 又百年,而得伯夷、叔齐焉,又五百年,而后季札者出,其所从来远矣。彼春秋之世, 臣弑君,子弑父,以力而相角者,踵相接也,其视让国之义何 如?太史公特表而出之, 有 深 意 在 。 ” 司马 迁 是否 有 意 为 之 , 无从 考 据。 但 是 通 过 世 家、 列 传首 篇 表 举 大 德 , 可 以得出司马迁重节义, 礼让, 立德。 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标准为立德, 《左传》 有言 “太 上立德” ,可见立德有其不朽之价值。 但是司马迁立传并不以其地位的高低和现实的功业为标准, 而注重的是个人在历史 活动中的作用。论地位、功业,李广与卫青、霍去病不可相提并论,但是李广在治军、 统兵、对敌作战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李广的功业以士兵的奋不顾身、士大夫的赞赏、 百姓的痛哭为呈现方式。而卫青和霍去病功业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却是“天幸”的结果, 他 们 所 统 领 的军 队 皆 能征 善 战 者 , “敢 力 战 深入 之 士 ” , 但他 们 却 不惜 士 力 , 不 重人 才 , “其从军, 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 既还, 重 车余弃粱肉, 而士有饥者。 其在塞外, 卒 乏粮, 或不能自振, 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 卫青和霍去病建立战功后, 必然以 “天子曰” 的形式来表彰其战功, 进而封赏。 李广的功业得到的是士人与民众的认可, 而卫青、 霍 去病的功业仅仅是君主权力的体现。 通过司马迁在 《李将军列传》 和 《卫将军骠骑列传》 的对比探析,可以得出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深度展现了人的能动作用和价值。 (二 ) “成一家之 言”的内 在动机 ?? “立不 朽之名”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 ,继承周公、孔子的文化事业,在史书的写作中融入了自我 的情感和认识、 追求自我的表达。 司马迁这种作者主体意识的渗入和表达, 是在历史叙 事和历史创作中的客观产物,同时潜藏着作者自由的表达自我情感和认识的深层动机。 上文已经提到, 史家有一种自信, 史书可以在历史的叙事和历史的批判基础之上建 立 永 恒 价 值 , 因而 求 得生 命 和 价 值 的 不朽 。 司马 谈 对 司 马 迁 说: “ 余死 , 汝 必 为 太 史 , 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 以显 父 母 , 此 孝 之 大者 。 ”可 见 扬 名 后 世 ,是 其 生命 价 值 的 最 高 实现 。 司马 迁给任安的书信 中 反 复 陈 述 , “所 以 隐忍 苟 活 , 幽 于 粪土 之 中而 不 辞 者 , 恨 私心 有 所不 尽 , 鄙 陋 没 世 , 6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仆诚以著此书, 藏诸名山, 传之其人, 通邑大都, 则仆偿前辱 之 责 , 虽 万 被 戮, 岂 有悔 哉 ? 然 此 可 为智 者 道, 难 为 俗 人 言 也。 ” 司马 迁 自 觉 地 追 求 自 我的表达和人生价值的不朽。 著书立说自有其不可磨灭的恒久的价值,不仅可以显名于当世, “ 于威 、 宣 之 际 , 孟 子 、 荀 卿 之 列, 咸 遵夫 子 之 业 而 润 色之 , 以学 显 于 当 世 ” ;还 可 以建 立 功 业 “ 公 孙 弘 以 《春秋》 白衣为天子三公, 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 还可以成家立派, 扬名后世“孔氏 有古文《尚书》 ,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 。 司马迁曰: “人固有一死, 死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 在这里生 或死的存在以价值来衡量。 生, 不是生命的苟延残喘, 毫无尊严毫无价值的活着, 而是 有价值的活着。 死, 不是毫无意义的牺牲, 而是为了某种目的或价值而死, 在死的存在 里实现其不朽的价值。司马迁希望在著书的过程中求得生命的不朽。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 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 采不表于后世也„„ 草创 未 就 , 适 遭 此 祸 , 惜其 未 成 , 是 以 就 极 刑 而无 愠 色 , 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被万戮, 岂有悔哉! ( 《报任少卿书》 ) 司马迁忍受着众人的嘲笑非议,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隐忍苟活, “肠一日而九 回 , 居 则 忽 忽 若有 所 亡, 出 则 不 知 所 往。 每 念斯 耻 , 汗 未 尝 不发 背 沾衣 也 ” 。 似 乎 人 生 和生命对他失去了一切存在的意义,背后支撑他坚强活下来的是“立身扬名”的追求, 以及对史家和自我价值的强烈认可。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这些留名后世的人们,都曾经受奇 耻 大 辱 ; 他 们 受辱 不 死“ 以 舒 其 愤 , 思垂 空 文以 自 见 ” 。 司 马迁 以 己之 心 度 之 , 司 马 迁 在 《史记》 中精细地勾勒和描摹人物的受辱的过程, 以及他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路上经 受的巨大挫折, 写伍子胥的道中乞食, 写韩信的胯下之辱, 写豫让 “漆身 为厉, 吞炭为 哑 , 使 形 状 不 可知 , 行乞 于 世 ” 。 通 过人 物 在困 厄 中 积 极 进 取精 神 的展 现 , 来 表 达 自 己 对生命价值不舍的追求。 在与自然的斗争过程中, 人类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力量。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自身 的发展, 童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畏惧之心逐渐散去, 人类强烈要求改变客观环境, 人的主 体意识开始觉醒。 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世界, 见证自己的力量。 人类从自然的束 缚中解放出来的同时, 宗法制的瓦解也减少了对人的发展的束缚。 人要以自己认为最合 理的方 式来重构这个社会, “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 同时人类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 精 神 “ 天 行 健 ,君 子 以自 强 不 息 ” 。 这种 精 神突 出 的 表 现 在 人要 求 积极 入 仕 参 与 政 治 。 同时表现出对自我价值的强烈认可,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 , 不屈服 于黑暗的现实世界保持自我独立人格的独立和不受侵犯。 同时人认识到了自我价值的伟 7 大, 有一种被认可、 被赏识的强烈渴望。 士为知己者死, 聂政的举动完美的阐释了这一 精 神 , “ 政 乃 市井 之 人, 鼓 刀 以 屠 , 而严 仲 子乃 诸 侯 之 卿 相 也, 不 远千 里 , 往 车 骑 而 交 臣。 臣之所以待之, 至浅鲜矣, 未有大功可以称者, 而严仲子奉百 金为亲寿, 我虽不受, 然 是 者 徒 深 知 政也 。 ”只 要 自 我 价 值 得到 赏 识和 认 可 , 就 可 以为 此 付出 一 切 代 价 。 司 马 迁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人的不平凡, 人的伟大。 他有一种认识, 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 现 自 我 价 值 , 表现 在 司马 迁 身 上 , 就 是对 著 史崇 高 文 化 价 值 的认 可 。 “ „ „ 草创未就, 会遭此祸。 惜其不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 藏诸名山, 传之其人, 通 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远古以至殷周时期, 人们有一种认识, 人的命运有神主宰, 鬼神可以主宰人间的祸 福 , 所 以 人 们 有图 腾 崇拜 。 先 秦 时 期 ,发 展 到“ 孝 ” 和 “ 德 ” , 道 德和 政 治 融 为 一 体 的 原则决定人的命运, 有德之士才能成功, 道义决定战争的胜负, 这种思想在 《左传》 中 表 现 尤 为 明 显 。 “ 作 者所 信 奉 的 准 则 始终 贯 穿与 对 历 史 事 件 与历 史 人物 的 评 述 , 可 谓 褒 贬分明。 书中不少地方揭示了统治阶级中某些人物暴虐淫侈的行为, 也表 彰了许多忠于 职守、 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 总体上说, 作者要求担负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 不 可逞一己之私欲, 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 这些 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和理想。但是,试图用间截鲜明的道德观念评价复杂的历史, ? 难免遇到麻烦。 ” 到了司马迁这里, 他认识到了人的自主与自觉在个人命运和历史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 人受辱可以激发人的本质力量, 司马迁的受宫刑受辱, 伍子胥在逃亡的 路上历经险境, 死里逃生,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 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 有所不能忍者„„ 天下有大勇者, 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远也” ? , 为 了 一 个 目 的, 为 了实 现 自 我 的 价 值, 人 往往 可 以 激 发 自 身无 穷 的潜 能 及 战 胜 困 厄 的勇气。 伍子胥的隐忍苟活、直谏而死,是人追求独立意志和生命价值的体现与结果。 对于楚平王的杀父之仇, 他不惜一切代价报复。 面对申包胥的质疑和批判 “„„今至于 ? 死 人 , 此 岂 其无 天 道之 极 乎 ! ” 伍 子胥 “ 为我 谢 申 包 胥 曰 :吾 日 暮途 远 , 吾 故 倒 行 而 逆 施 之 。 ” 表 现出 一 种精 卫 填 海 式 的 抗争 精 神。 虽 然 伍 子 胥 的一 生 是悲 剧 性 的 , 但 是 悲 剧性后面隐藏的是崇高性和人的伟大; 因为一定的客观条件下, 人的自由意志受到客观 条件特别是君主意志的束缚, 人类更多的表现为太宰?的卑躬屈膝, 屈服于现实的不可 抗拒的力量, 出卖自己的尊严。 而 伍子胥身上所散发的人的永不屈服的傲岸精神, 为历 史的发展注入了正能量,引领着人类事业的不断进步。 司马迁受宫刑之后认识到了君主权力对人的价值的摧残。 “在这场事件中,他对 专 ? 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利、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 ” 李陵在对匈奴作战中可谓鞠躬尽瘁,忠心为国, “ 其 为 人 , 自 守 奇士: 事 亲 孝 , 与 ? 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 中国文学 史[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0? 徐北文. 古文观止今译[M]. 济南: 齐鲁书社,1993:613? 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 中国文学 史[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5 8 士信, 临财廉, 取予义, 分别有让, 恭俭下人, 常思奋不顾身, 以徇国家之急。 其素所 蓄 积 也 , 仆 以 为有 国 士之 风 。 夫 人 臣 出万 死 不顾 一 生 之 计 , 赴公 家 之难 , 斯 以 奇 矣 ” ; 然 而 李 陵 拳 拳 之忠 不 能换 得 君 主 的 一 丝怜 悯 。李 陵 之 功 足 以 取信 于 天下 , “ 事 已 无 可 奈 何 , 其 所 摧 败 ,功 亦 足以 暴 于 天 下 矣 。 ” 然 而汉 武 帝 为 了 维 护自 己 的尊 严 , 袒 护 宠 臣 李 广利, 不惜残害忠良。 正如司马迁受宫刑之前 “ 主上幸以先人之故 , 使得奏薄伎, 出入 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 故绝宾客之知, 亡室家之业, 日夜 思竭其不肖之才力, 务 一 心 营 职 , 以求 亲 媚于 主 上 。 ” 司 马迁 正 道直 言 , 不 满 于 权臣 的 卑躬 屈 膝 , 却 落 得 身 残处诟。 对于外在不可抗拒的力量, 司马迁想到了自杀, 然而 “仆伏法受诛与蝼蚁何异 以 ” 。 客 观 的 力量 可 以毁 灭 人 的 生 命 和价 值 ,这 一 外 在 的 困 厄和 摧 残更 能 激 发 人 要 求 发 展自我、 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本质; 在司马迁身上具体表现为对命运的抗争和在历史的 著述中求得生命价值的最高实现。 总之,司马迁“成一家之言” ,是中国传统史官为代表的士人崇高的历史使 命感和 责任感的 具体体现,在历史的著述 中立不朽之名、求得生命价值的最高实现。 9二 、通古 今之变 司马迁发愤著书,成一家之言,追求史书不朽的文化价值和生命价值的最高实现。 其价值的实现须建立在史书不朽的文化价值之上。 史家通过史书的写作总结过去, 警示 当世, 干预未来, 那么 首先面对和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 历史发展背后的 根本动因是什 么?我们仅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通古今之变,即贯通古今历史的发展变化。 《史记》是一部通史,贯通历史来考察 历史的发展规律。 对 “通古今之变” 的探析应首先追述一下历代史 书对 “通” 的关注和 认 识 。 虽 然 章 学诚 提 到“ 六 经 皆 史 ” ,把 我 国的 史 学 传 统 追 溯到 殷 周时 期 , 但 是 如 果 以 史 的 性 质 来 考 察中 国 书籍 , 《 尚 书 》 为中 国 第一 部 史 书 。 虽 然现 存 的《 尚 书 》 已 经 被 证 为 伪 书 , 但 是 仍然 保 存了 古 《 尚 书 》 的基 本 面貌 , 《 尚 书 》 实以 记 言为 主 , 充 其 量 为 古 代政府文件和档案的集锦。以君主的号令,臣对君的劝诫为主,没有对历史演 变考察, 虽 然 《 尚 书 》 按照 时 间的 先 后 编 排 , 但是 其 中没 有 内 在 的 承 继联 系 , 《 尚 书 》 中 篇 目 的 次序只是后人编排的结果。 《国语》 也是一部记言的史书, “由于它的重心是记言, 有时 为突出言论而叙事, 就不必顾及历史发展 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而采用一事一议和夹叙夹 议的方式, 所以在基本的结构形式上, 它就突破了史的发展线索的约束, 而以事件作为 ? 基 本 的 结 构 单元 。 ” 左 史 记 言 , 右 史记 事 。 《左 传 》 为 春 秋时 期 以 叙事 为 主 的 史 书, 虽 然它通过追叙和补叙的方法, 把一定历史阶段的事情集中到一起来写, 关注事件的起因、 发展、 结果的内在因果联系, 但是它受编年体史书形式的限制,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编 排 历 史 。 《 战 国策 》 记
本文档为【《史记》主旨探析(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16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1-12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