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丁承运琴学的研究(可编辑)

丁承运琴学的研究(可编辑)

举报
开通vip

丁承运琴学的研究(可编辑)丁承运琴学的研究(可编辑) 丁承运琴学的研究 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丁承运琴学研究 姓名:郭晶 :硕士 申请学位级别 专业:音乐学 指导教师:班一 2011-05 要 摘 丁承运先生是我国知名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当代富有成就的古琴演奏家之 一。他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四十余载,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弘扬琴学,桃李满天下。 丁承运在古琴艺术的道路上,兢兢业业、心无旁鹜,以自己非凡的创造力升华了中 华古琴艺术,为我国当代琴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有:1、以琴论调对清商乐 调的研究;2、...

丁承运琴学的研究(可编辑)
丁承运琴学的研究(可编辑) 丁承运琴学的研究 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丁承运琴学研究 姓名:郭晶 :硕士 申请学位级别 专业:音乐学 指导教师:班一 2011-05 要 摘 丁承运先生是我国知名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当代富有成就的古琴演奏家之 一。他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四十余载,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弘扬琴学,桃李满天下。 丁承运在古琴艺术的道路上,兢兢业业、心无旁鹜,以自己非凡的创造力升华了中 华古琴艺术,为我国当代琴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有:1、以琴论调对清商乐 调的研究;2、对古瑟的复原成就巨大,被称为当代“古瑟复原第一人”,再现了“琴瑟 和鸣”的千年绝响;3、琴曲的挖掘和整理方面收获颇丰,打谱了一系列开创性的作品。 丁承运在琴学领域的成就颇多,也为当今琴人对琴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巨 大的财富。 本文以丁承运的琴学成就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笔者与丁承运先生的多次 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班主任工作中的交流培训班交流发言材料交流低压配电柜检验标准小王子读书交流分享介绍 学习 和专题专访,又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丁承运对当代琴学的贡献及影响”为思路, 对丁承运的琴学成就予以简要总结,以期对丁承运为弘扬琴学所进行的活动及影响加以 梳理和评价,力求做到客观、清晰和准确。 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对丁承运的学琴经历和艺术生涯进行整理和小结,共分为幼学启蒙、勤 求古训;琴学积累,厚积薄发;大道至简、彰显非凡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对丁承运在琴学实践中创办琴会、复原古瑟、挖掘琴曲、应邀讲学四个 方面所作的贡献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地梳理和总结。 第三部分:对丁承运“以琴论调”对清商乐调的理论进行详细地分析和梳理,阐明 了清、平、瑟、楚、侧这五个调的特点,即清、平、瑟是三个琴调,系三均音系;楚调 是寄清调和胡笳调弹的楚声;侧调是隋唐俗乐二十八调之权舆,七声定弦法是侧调的标 志。 第四部分:对丁承运全面继承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琴学精神予以总结。 关键词:丁承运,琴学实践,清商乐调,琴学精神 IV ABSTRACT Ding Chengyun is a well-known music educationist, music theorist as well as a reputed Guqin Chinese zither player. He worked as a teacher of music for more than 40 years and has g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in educating and training students, studying and researching musical theories and enhancing his instrumental sciences. He has students everywhere. On his road of Guqin art learning and studying, Ding Chengyun devoted all into his career and romoted remarkably the Chinese art of Guqin, thus made great p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Guqin science. His achievements are mainly on: 1. Studies on Qing Shang musical tones via the instrument. 2. Restored the art of Guse and reproduced the harmonious performance of qin and se. therefore, Ding was called the ‘First person’ who had restored the qin-se ensemble. 3. excavated and collated a large number of old tunes and worked out a series of creative musical products. This paper takes Ding’s Achievements in Guqin theories as the key target, makes a brief summary to his contributions in both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with the purpose of objectively and precisely inducing and evaluating the achievements Ding has made. There are 4 parts included in the paper. Part I elaborates in detail Ding’s experiences of Guqin learning, practicing and studying through 3 different stages. Part II summarizes Ding’s contributions in Guqin study field and his influences. Part III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5 tones Qing, Ping, Se, Chu, Ce in Guqin theory, and Part IV summing up Ding’s traditional scholastic spirit in carrying down China’s 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 performance and theory. KEY WORDS: Ding Chengyun, Guqin learning and practice,Qing quotient lyuet, Guqin learning spirit III III 绪 论 绪 论 一、选题的意义 丁承运,我国当代著名的古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家 协会 会员、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中国律学学会理事,曾任河南大学音乐二系副 主任、教授, 河南大学东方音乐研究所所长。现任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音 乐学院客座 教授、台湾南华大学客座教授。 1944 年,丁承运出生在河南省开封市一个艺术世家和书香门第,受家庭的影 响, 他自幼便师承于泛川派古琴艺术家顾梅羹学习古琴,后来拜师于广陵派古琴大师 张子谦,年少时恩师们促膝把手式的教学使他很好地继承了近代琴学的精华,为 成就当代最有成就的古琴家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4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 湖北省艺术学院,继续学习琴筝技艺。1972 年毕业后,丁承运到河南大学音 乐系任教 , 开始了他近 30 年的艺术教育生涯。在河南大学执教期间,丁承运先生多次出席全国古 琴学术会议、律学研讨会,参加演出活动、举办个人琴筝音乐会,在全国知名学术期刊 发表论文数十篇,他的论文多次被各种研究会、研讨会进行宣讲和研讨,他始终能够用 最敏锐的眼光审视与古琴相关的问题,并提出“与时俱进”的琴学理念,用以振兴、发 展古琴艺术,被音乐界誉为当代琴坛最具影响力的琴家之一。2001 年,丁承运先生调任 武汉音乐学院,担任古琴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 年退休后,他仍然致力于琴学研究、 保护和传承。 丁承运是我国“泛川派”古琴艺术第四代优秀的继承人,常年活跃于我国琴坛。他 对古琴艺术的诠释、继承和古为今用的创新研究,使传统艺术得到全面的传 承和发展, 在古琴艺术上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当今琴届公认的最具实践价值的参考资料,对当代琴学 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丁承运的古琴造诣在我国当代古琴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琴艺高超、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深,琴学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古琴界的认可,是我国 当代琴学发展史上当之无愧的大师。 本文通过对丁承运的琴学生涯、琴学实践、清商乐调研究、琴学思想的总结和研究, 进一步探究丁承运对中国当代古琴艺术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及产生的深远影响。河 1 丁承运琴学研究 南大学在河南省音乐人才培养领域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对河南省音乐教育事业做 出重大贡献的专家都来自河南大学,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通过对丁承运琴学的研究是 学习继承前辈专家优良传统的最好的方式,是对河南大学音乐专业百年来发展历程的一 个回顾,也是河大音乐人为河南大学百年校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发现目前关于对丁承运琴学研究的著作和论文 很少,比如有: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琴人传》(凌瑞兰主编)一书 中第214 页至226页,对丁承运的琴学成就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和介绍;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 由戈弘主编的《乐苑拾萃?戈弘音乐论文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6年)一书第 102页至111页中有两篇文章,一篇介绍了丁承运打谱的琴曲《神人畅》,另一篇概括性 的介绍了丁承运的琴学成就; 中国音乐家辞典》、 开封日报》、 河南大学统战八十年》、 《二十世纪中华国乐人物志》、《开封音乐家辞典》中都有关于丁承运的简要生平介绍, 但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另外,还有一些关于丁承运的文章,散见于他人对丁承 运评论性和记述性的文章、报纸和互联网站中。 总体上看,在以上的文献资料中,缺少对他的琴学成就和贡献做重点阐述、深入研 究和详细评价。有鉴于此,本文将以“丁承运的琴学贡献及影响”为思考脉络,从生平、 琴学成就和琴学精神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做到客观、准确、清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收集资料和查阅文献。具体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将收集 的资料分解归类成相关主题、关键词和作者,利用相关检索工具进行查阅检索。通过校 内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并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从本 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在范围确定之后进行详细的文献整理工作。笔者为 了对丁承运的生平及琴学活动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曾先后阅读了大量的琴学资料, 多次登门拜访古琴艺术家丁承运先生。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归类和全面分析,构建了一 个涵盖丁承运生平、教育理念、艺术成果和学术成就等的系统体系,对此进行详细的介 2 绪 论 绍和阐述,进一步探究丁承运对当代中国古琴艺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及产生的深远影 响。 2.实地调研和素材搜集 本文所采取的最多的就是实地调研和素材搜集。就是通过访问、现场调查等方法进 行素材的搜集,这种方法源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工作调查方法,针对于本文所写的 是个案研究,所以对人物进行访谈就显得格外重要。 3.跨学科综合交叉法 由于笔者所研究对象的专业特点,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学科综合性,涉及了文学、 史学、美学、音乐学等多门学科,因此,需要用跨学科综合交叉的方法进行比 较和研究。 3 第一章 丁承运的琴学生涯述略 第一章 丁承运的琴学生涯述略 丁承运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古琴家、音乐理论家,他视弘扬中华古琴艺术为己任, 曾多次受邀到香港、先后登台讲学 20 多次,使古琴艺术走台湾举办音乐会, 出书斋, 登上了人年,在全国第二次古琴打谱经验交流大会上,民大众的舞台。1983 丁承运积极 挖掘民族艺术遗产,使得千年失响的《神人畅》、《白雪》等琴曲重获生机。1992 年,他 成功举办了清商乐研讨会,将他呕心沥血 20 余年关于清商乐调的研究成果向世人呈现。 他以古琴的琴调、琴曲展开对清商乐调的研究方法,也为清商乐调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 新的领域,在古琴界和音乐理论界引起了轰动。2000 年,他成功地将失传千年的古瑟复 原,再现了千年绝响的“琴瑟和鸣”,对古琴艺术的发展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在琴学方面丁承运所做出的贡献,与他的家庭环境熏陶,师承传统的继承,社会环 境的影响都是密不可分的,本章将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讲述丁承运的人生经 历,对其琴 学生涯进行梳理和总结。 第一节 “琴学”概念的界定 “琴学”这一概念出现在 17 世纪。我们今天所称谓的“琴学”实际上是对古琴的 琴律、审美情趣、琴曲渊源、琴曲结构等方面研究的统称。?古琴大师查阜西先生给琴 学的定义是“琴的制造、弦的制造、音律构成和应用的知识,谱的记写和谱法的创造改 良、演奏的规范和技巧、均调、调弦法、调式的辨别和运用,旋律美感的认识和辨别, 在无歌词的琴曲中,是显现事物的方法,意思的表达,感染的效果……,广义者,大体 包含琴制形制与制作、琴弦、琴谱、琴曲、琴歌、琴史从演奏技法到美学理论、琴社、 琴派等近十个领域”。查阜西先生上述观点己经较为全面的概括了琴学所包含的领域。? 古琴音乐是文化中的音乐,它受到时代的影响,现存古琴史料表明,古琴在漫长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来自各个方面的传统文化、人文精华,形成独特而厚重的琴学体 系。傅暮容在他的《?阜西琴学研究》一文中将琴学划分为传统琴学、新琴学、现代琴 ? ? 查阜西.?阜西琴学文萃〔M〕黄旭东;伊鸿书;程源敏;查克承.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457. 傅暮容.?阜西琴学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23??24. 5 丁承运琴学研究 学三个阶段。所谓“传统琴学”是远古时期一一辛亥革命年(1911 年)。“新琴学”是 1911 年?1949 年。“现代琴学”是 1949 年至今。? 传统琴学属于传统文化范畴,传统琴学思想强调琴乐的社会作用,以及个人修养作 用。 新琴学时期,琴人面对大量新文化、意识蜂拥而至的局面仍坚持保存古琴的艺术传 统。另一方面,为了古琴的生存及传承,一些琴人开始在琴学思想、琴谱、琴乐上进行 改革以顺应时代潮流。新琴学时期新的琴学观念明确的提倡和发扬,琴学研究侧重中西 比较,在吸收西学的基础上,从全新角度重新认识和审视千年古琴音乐文化。? 现代琴学时期,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至今,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转变引起了文 化环境的改变,琴学也随之迈入了它的现代时期。其特征是保护,恢复,整理传统琴学, 发展现代琴学。首先,现代琴学是以社会主义、马列思想为基础,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由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直接领导。其次,现代琴学沿袭了传统琴学、新琴学的学术脉络。 再次,现代琴学在奠基时期主要是以保护、整理、恢复古琴艺术为目的,是对数千年古 琴音乐文化的整理和总结。? 第二节 丁承运的琴学生涯 一、幼学启蒙 勤求古训 丁承运,1944 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一个艺术世家和书香门第,兄弟姐妹 6 人中有 4 人学习音乐。祖父在开封市开办针织传习所,父亲丁轸宇在河南大学毕业 后,曾赴英 国剑桥大学留学学习经济,回国后,任河南大学教授。外祖父宋雅堂,是河南郾城的名 士,工书画,母亲幼秉庭训,学得一手柳字。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丁承运自幼就对中 国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小的时候他就跟随母亲学写大字,和兄弟姐妹们一 起一起朗诵诗文,学习国画和书法。丁承运 10 岁时,跟随二姐丁伯苓?在开封市中山路 ? ? ? ? 傅暮容.?阜西琴学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23??25. 傅暮容.?阜西琴学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23??25. 傅暮容.?阜西琴学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23??25. 丁伯苓(1939?1981),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河南开封人。她先后师从曹正、曹东扶、赵玉斋及罗九香等, 1960 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先后在沈阳音乐学院及武汉音乐学院任教。作有筝曲《欢腾的草原》、 改编河南板头曲《打雁》及《江岸春歌》(刊《民族器乐曲集》第二集,1960 年6 月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由郑丹青曲、丁氏与黄晓飞、高沛合作改编之《一花引来万花开》(收入《东 》曲集,1977 年 海渔歌?筝曲八首 9 月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与陈国权合作筝曲《清江放排》(收入《1949?1979 月北京 筝曲选》,1982 年6 人民出版社出版。) 6 第一章 丁承运的琴学生涯述略 四小读书。当时,丁伯苓正师从曹东扶、曹正学习古筝,拜邓玟学古琴,丁承运所受琴、 筝的熏陶,这个阶段最多,常在二姐的琴声中入睡。 1957 年,丁承运开始学写旧体诗。同时,他跟随父亲的至交靳志?先生学习英文、 古文。靳志先生年近八旬,每日仍临池不倦,这使得丁承运十分神往,他逐渐对书法也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开始向靳志先生表达了学习书法的意愿。靳志先生告诉他: 想 学书法很好,但这可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的功夫啊!”丁承运一个“行” 字表达了 他学习书法的坚定信念。首先跟随靳志先生临摹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靳志先生要 求他先写五百遍。丁承运暗下决心,写了三年,从中受益匪浅。后来,他又师从蔡德全 ? 先生学习国画,师从武慕姚先生学习诗词、书法。临帖如与古人相对,他视之是与先 贤们的直接沟通,从中获得许多信息,使他能够更好的解读古代文人特别是魏晋士人的 情趣好尚,把握琴曲的审美特征,正可谓琴家弹琴功夫在琴外,这些琴外获得的知识对 他今后的审美取向和艺术造诣产生了重大影响。 丁承运上小学二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的时候,对姐姐丁伯苓的琴声尤为喜爱,耳濡目染的熏陶使他 开始接触古琴。丁伯苓的古琴老师顾梅羹是全国著名 的“泛川派”古琴大师,也是泛 川派创始人张孔山先生的卓越继承人。“泛川派”形成于清代,其风格峻急奔放、气势 宏伟,自创派以来就成为全国古琴流派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顾先生先后在湖南音 乐专科学校、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古琴,是我国最早推动古琴音乐走进大 学校园的先驱者之一,他著有《广陵散古指法考释》、《古琴古代指法的分析》、《嵇氏四 弄问题考证》、《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合著、主笔)、《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合著、 主笔)、《琴学备要》等。 当时,年仅 13 岁的丁承运在姐姐丁伯苓的熏陶下,经常利用节假日跟随二姐学习 古琴,他学会了第一首琴曲《关山月》,学会了搓绒?、结蝇头、上弦的方法,并由此 喜爱上了古琴,正式踏上了学习古琴的艺术之路。在二姐丁伯苓的引荐下,丁承运利用 寒暑假到沈阳跟随顾梅羹先生学习古琴,当时他少年气盛,弹琴时节奏急促,并酷爱新 曲。顾梅羹老师便循循善诱教导他:“气要沉、板要老,即使弹到得意忘形处,指法也 应不失中正。”顾师琴学博大精深,又强识博闻,凡琴人之掌故轶事也如数家珍。在与 ? ? 靳志(1877~1969.2.12)字仲云,号居易斋。河南开封市人,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工词章、精书法、擅章 草,名闻全国。 蔡德全(1917~1995)笔名绍春,河南兰考人。1938 年毕业于河南省尚志职业学校。擅长中国山水画。原供职于 开封工艺美术厂。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史馆特邀馆员,开封市美协顾问,开封市书画院名誉院长。 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开封市美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祖国河山万 年青》《漓江春色》《李白庐山诗 意》等。传略收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 7 丁承运琴学研究 顾师相处的日子里,他一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琴学知识,一边还请教顾师关于文学、书 法、绘画、金石碑帖、治学和做人的道理。丁承运幼秉庭训,凡中国文人之志趣好尚都 有研习,自然和顾师的交谈应答自如,极为欢洽,琴学之传统在此亦师亦友、温文尔雅 的气氛中得以传承。?至此,丁承运才真正迈入了古琴艺术的殿堂。 1964 年,丁承运参加了湖北省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前身)音乐专业的招生考试, 最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在 6 年的大学生活中,丁承运接受了正规的音乐教育,系统 地学习了音乐基础理论、古筝、古琴等课程,使他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养,为他今后的 ? 生继续学习书法、绘画。此时,他更加热爱古琴,天天刻苦练习,并与武汉的一些琴人 范文远等结为琴友,经常于周末进行雅集,相聚切磋琴艺,没有语言障碍,只有心灵的 沟通,互相学习、互相提高。通过与琴友们的交流,丁承运更觉得自己在古琴学习方面 还存在许多的欠缺和不足,于是他又开始四处寻访,向当地有名的琴师求学 琴艺。当时, 武汉有名的琴家陈树三曾传授《梧叶舞秋风》一曲于丁承运,他还与中州琴人陈仲巳先 生过从甚密。经过自己执著的追求和不懈努力,丁承运在古琴演奏技艺方面有了长足的 进步。 二、琴学积累 厚积薄发 1972 年,从湖北艺术学院民乐系毕业后,丁承运到开封师范学院音乐二系执 教,主 要担任古筝、古琴 、琵琶的教学任务。他工作认真,教学效果极佳,受到了学生的好 评和同志的肯定,尤其是他的古琴演奏更是受到了全体师生的极高赞赏。1978 年,河南 大学成立了统战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统战部对外交流的主要工作之一。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主要负责接待外宾的演出活动,丁承运便经常参加演出。一次偶然的机会,日 本芭蕾舞艺术家松山树子来访,丁承运用古筝弹奏了一曲从古琴移植的《平沙落雁》, 松山树子非常赞赏,她说:“我闭着眼睛听了你的演奏,不像是一张琴在弹奏,而是像 ? 对丁承运促进很大,也更坚定了他从事古琴事业的决心。从此,丁承运便开始了在接待 ? ? ? 8 凌瑞兰.现代琴人传(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215. 黄松涛,原名华,男,汉族,湖北武汉人,1900 年11 月生。自幼从伯父黄雨亭学习诗文、书画、篆刻及古 琴演奏。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画篆刻展览及在报刊发表,被收入书法集,被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 工诗词。曾任湖北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湖北被碑刻。亦擅国画, 分会理事。现为中国书法家 协会会员,湖北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武汉市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 凌瑞兰.现代琴人传(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216. 第一章 丁承运的琴学生涯述略 外宾的演出活动中进行古琴演奏。 随着接待外宾的演出活动频繁,有时外宾人多,一个团几十个人,在河南大学的小 礼堂演奏,古琴的音量就成了问题,这使天生聪慧的丁承运萌发了研制古琴的念头。?早 在 1959 年,丁承运 15 岁时,就读过《乐经律吕通解》,曾向往古琴、古瑟的制作工艺, 并在开封市实验中学校办工厂学习了一年的木工。1974 年,他在郑州煤矿机械厂学习木 模操作工艺,并制作出了第一张“仿九霄环佩式古琴”,此琴为素琴,直至 2000 年方始 施漆。这次学习,为他奠定了今后制琴工艺的基础。他还曾向古琴家徐元白的琴漆工学 习大漆的施工工艺。他跑遍河南的旧木料市场寻找桐木,终于找到了明代建筑拆下的古 桐木,在 1976 年制成了自创的“伏羲氏大琴”。 丁承运对古代琴书中的制琴理论也有过深入研究。他阅读了历代造琴的记载,根据 古代文献记载的造琴文论和流传各地的古代名琴为主要参考资料,并结合自己学习制琴 的心得,撰写了《中国造琴传统抉微》一文于 1981 年在《乐器》上发表。文章分别从 造琴传统,古琴的构造与考证,古琴的造型和制度,古琴的制作工艺,古琴的鉴别和调 整等五个方面作了介绍,全文对中国古琴造琴传统和造琴技术作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概 括,是当今造琴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琴学研究中略有所获,使得丁承运又燃起了求学的欲望,他怀念师从顾梅羹先生 学习古琴的那些日子,更加希望能够继续向顾先生求学古琴。通过多方打听,他得知顾 师于“文革”中,被遣送回了湖南老家,于是他长途跋涉到白若铺乡下去看望顾师。此 时,顾师已久未弹琴,却还是促膝把手的将《百瓶斋琴谱》中《流水》的弹奏要领传授 给他,并指出丁承运的古琴演奏发音尚不够圆满,要继续练习。同时,将他所 撰写的论 文《广陵散古指法考释》拿给丁承运研究,并叮嘱他早日打出《广陵散》一曲的琴谱。 在学习的数日内,丁承运不断涌出新的问题,顾师有问必答,终日无倦。那几日,顾师 肠胃不适,丁承运还开了醒脾养胃之方,两剂居然平复,颇感欣慰。? 工作之余,丁承运还利用假期多次到上海向广陵派古琴艺术家张子谦?先生求教, 学习张先还用了五天时间特生擅长的广陵派名曲《梅花三弄》、《龙翔操》, 别向张子谦 ? ? ? 凌瑞兰.现代琴人传(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216. 凌瑞兰.现代琴人传(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216??217. 张子谦原名张益昌江苏仪征人,幼时私塾老师正是广州陵派琴家孙绍陶,受其熏陶及努力,十余岁已能 演奏名曲多首。二十三岁离乡到天津谋生,结识著名琴家查阜西及彭祉卿(庆寿),经常切磋交流,结 为知音,在当时有浦东三杰之称,人们以三位琴家的拿手琴曲尊称他们为查潇湘、彭渔歌、张龙翔。张 子谦擅弹《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曲;1936 年三位琴家成立了今虞琴社。1961 年张子谦和查阜 西、沉草农合着《古琴初阶》由音乐出版社出版。1956 年张子谦调任上海 民族乐团古琴演奏家,经常作 9 丁承运琴学研究 先生学习了由近代琴学巨擘查阜西先生传谱之《潇湘水云》。离开上海前,他在姚丙炎 府邸雅集上演奏,颇得张先生的赞赏,张先生赋诗两首相赠: 其一: 家学渊源颂歧黄,音乐天才自擅长。 : 其二 妙手灵心技独高,京津沪汉任逍遥。 丝桐玄妙异寻常。 兼善筝琶何足数, 只今琴界传佳话,三日“梅”“龙”五日“潇”。 ? 丁承运的琴艺传承于“泛川派”,而兼又追溯曾经影响过泛川琴派的“广陵派”的 演奏风格,同时和中州派的一些琴家也有来往切磋。他广求益师,取各家之长,收为己 用,加之锲而不舍的学习和琴学学术研究,使他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中正平和、仓 古遒远”的古琴演奏风格。 1983 年,丁承运参加了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 究所与北京古琴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二次全国古琴打谱经验交流会”。这次大会在北 京香山召开,是全国关于古琴艺术研究级别最高的盛会,参加者有来自全国 各地的琴家 50 多人,会议期间演奏了 108 首琴曲,代表们提交的学术论文达 48 篇,内容涉及打谱 ? 议,并演奏了自己打谱的《神人畅》、《白雪》和《六合游》三首琴曲,受到与会专家学 者的高度关注和喜爱。除了实际演奏之外,大会还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吴景略、张子 谦、顾梅羹、陈重、吴钊、梅曰强、谢导秀、吴文光、林友仁、龚一等琴家均参加了此 次研讨会,丁承运在大会中宣读了《清商三调研究》一文,对古琴琴调进行了深入、透 彻的阐述研究,他的这篇文章和打谱的琴曲《神人畅》在当时反响很大,很多人也由此 知道了丁承运这个名字,使他在古琴界崭露头角。 1985 年,丁承运再次参加了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音 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三次全国古琴打谱学术经验交流会”。这次 大会在扬州举行,在会上,丁承运与内地琴家张子谦、吴景略、顾梅羹、许健、王迪、 郑珉中、吴钊、龚一、成公亮等,还有来自香港地区的琴家刘楚华、叶明媚学习交流了 琴技?。琴家们欢聚一堂,在一起切磋琴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融洽的气氛中探 演出及录音;1988 年被天津音乐学院聘为名誉教授,从事古琴音乐的理论研究、打谱和教学。张子谦八 十五岁用五百年古琴演绎《广陵琴韵》。1991 年先生以93 高龄辞世。 ? ? ? 凌瑞兰.现代琴人传(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218. 音乐研究所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红星印刷厂印刷,1994:51. 音乐研究所第三次全国古琴打谱学术经验交流会材料汇辑上音乐研究所内部油印资料,1985:68. 10 第一章 丁承运的琴学生涯述略 讨着和古琴?相关的各种话题。通过交流,丁承运收获了更多的古琴知识,为他今后古 琴演奏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次大会再次强调了古琴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 的号召,对当今琴人在弘扬琴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新的奋斗目标的丁承运倍 受鼓舞,如获珍宝。大会上,他弹奏了自己打谱的琴曲《石上流泉》、《梅花三弄》,还 提交了自己所撰写的论文《挖掘(梅花三弄)的经过与体会》和《潞王琴制及朱常?的 音乐思想》,这两篇文章在 1987 年发表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文章对其在打谱中的 经验心得以及对所打谱琴曲的调性、音阶、指法特点等作了透彻的阐述与分析。 1985 年 5 月全国第三次古琴打谱会琴人合影 在这次打谱会上,丁承运幸运地又见到了顾梅羹老师,他兴奋至极。丁承运将自己 亲手斫制的列子式琴拿给顾师看,并把打谱之《石上流泉》弹给他听,此时丁承运的古 琴演奏取音坚实,苍劲有力,顾师听后十分高兴(如下图)。 ? 前排左1朱默涵、左2顾梅羹、左3丁承运后排左1顾泽长、左2王庆仁、左3丁纪园 ? ? 凌瑞兰.现代琴人传(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210. 凌瑞兰.现代琴人传(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210. 11 丁承运琴学研究 这一时期,丁承运在思想上全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音乐观念,以期通过振兴琴 学来保护古琴艺术。因此,在社会实践中,他努力地钻研古琴理论,学习古琴技术,琴 曲打谱,与更多的琴人交流学习,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1990 年,丁承运参加了在四川成都举行的,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展示中国 古琴艺术的风采,增进国内外古琴艺术家,理论家之间的交流,友谊与团结” 为宗旨的 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南朝鲜、马来西亚及我 国台湾、香港地区的 160 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琴艺交流和学术研讨是这次国际 交流会的两项主要活动。交流会上,先后举办了六场音乐会,有 70 多位古琴艺术家演 奏了自己的代表曲目。在学术研讨方面,海内外琴家发表了 54 篇论文,内容涉及琴史、 琴论、古琴音乐美学、打谱法、古琴制作及改革、古琴新曲创作等文章,在探讨琴学理 论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这次大会上,丁承运与海内外的琴家交流学习,结识了很 多古琴界的国际友人。他演奏了自己打谱的琴曲《白雪》及传统琴曲《流水》,也在闭 幕式上演奏了《流水》。 ? 出席1990年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全体琴人合影 1992 年,丁承运任河南大学音乐系主任、教授,成为当时音乐学与古琴界最年轻的 教授。作为一名系领导和老师,他关心同事,认真教学。虽然工作繁琐忙碌,但在工作 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古琴艺术的追求,继续向顾梅羹和张子谦先生学习古琴,坚持 每天练琴,经常与全国的琴人切磋技艺,交流琴学,对古琴的斫琴、打谱 、理 论研究 等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研究。 同年,在河南大学八十周年校庆之际,丁承运作为发起者与主持人,在开封举办了 清商乐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第一流的专家,如赵?、黄祥鹏、何昌林、陈应时、苏术、 ? 12 .琴韵.〔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35. 唐中六 第一章 丁承运的琴学生涯述略 陈重等。?这次研讨会是国内外学界首次以清商乐作为中心议题的专题性学术会议。清 商三调是中国音乐史上使用最久,影响最大的乐调体系,此项研究被音乐史家视为千古 之谜的重大疑难课题。丁承运承担的清商乐研究课题是河南大学的三项重点科研项目之 一。早在1982年,丁承运根据文献记载的内容再结合自己的琴学实践,就开始了对清商 三调的研究工作,历经十年,经过不断地推敲和考证,终于取得了结论性的成果。 在大会上,他宣读了自己发表的《清商三调研究》、《谁是荀勖笛律的原始作者》等 两篇论文,并举行了琴、筝独奏音乐会,丁承运的学术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 价。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黄翔鹏先生说:“《清商三调研 究》是一篇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关于《谁是荀勖笛律的原始作者》,我没有做过深 入研究,但感情上是接受的。荀勖笛律应该像该文论证的,是一个剽窃的东西”。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黄翔鹏邀请他成为“中国乐律学史”的课题组成员;同时,丁承 丁运还被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苏木聘请为该所通讯研究员。此后,承运在琴曲 打谱过程中对清商三调的研究一直都没有间断。著名的民族音乐理论家黄翔鹏先生在评 价其《清商三调音阶调式考索》时说:“处理这种难题,常有因其‘死无对证’而随意 大言,轻率结论者;但丁承运却学风严谨、立足实地,每次只做有限的论断,而把探索 工作视为一个科研过程来做,并未稍染哗众取宠之意”。? 1994 年,由香港民族音乐学会筹办的《高山流水古琴吟》音乐会在香港大会堂剧院 举行,丁承运应邀参加音乐会的演出。可惜丁承运因为签证问题迟到了,没能赶上音乐 会的演出。为满足琴人的要求,他应邀在香港演艺学院和新亚研究所做了两 场演讲,并 演奏他自己打谱的琴曲《六合游》、《白雪》、《神人畅》等,聆听讲座的观众对他的 讲学评价极高。香港演艺学院的一位老师说:“我不但听到了古琴的优美旋律,而且明 白了作为现代人应该如何欣赏和理解传统古琴音乐的美”。同年,他在北京十渡为台北 公众电视台大型音乐专题片《中国音乐情》录制《流水》视频。 ? 1995年,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在成都锦城艺术宫隆重开幕,会议由中国音协副 主席赵?致开幕词。之后,举行了“百琴展”和“琴人绘画、书法展”。中外全体琴家 还参观了“蜀派古琴大师张孔山艺术陈列室”并在古戏台举办古琴音乐会,为游人演奏 ? ? ? 凌瑞兰.现代琴人传(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218. 戈弘.乐苑拾萃?戈弘音乐论文集.〔M〕.国际文化出版社.1996.111. 王路.名琴名曲会知音一一记中国古琴名琴名曲国际鉴赏会.〔J〕.乐器,1994(03):18. 13 丁承运琴学研究 古琴。?丁承运在赶赴成都参加这次大会时,途中因山体滑坡被困在列车上 四天,后取 道重庆抵达成都时,会议已接近尾声,但他还是在大会上演奏了他打谱的琴曲《六合游》。 这次大会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都晚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香 港新晚报》、《四川工人日报》《读书报》、《音乐周报》和《四川文化报》都连载报 道了此次大会的盛况。这次交流会中所演奏的曲目后来被香港雨果唱片公司出版,唱片 命名为《琴韵缤纷??1995年成都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演奏集锦》,其中也收录了 丁承运演奏的《白雪》与《洞庭秋思》两曲。 同年,丁承运又开始着手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申请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硕士研究生招生 点的工作。此前的申请,因科研成果不足而未能成功。之后,丁承运找准问题的症结, 马不停蹄、夜以继日的加班加点进行研究和创作。1993年,唐中六所著《琴韵》收录了 他撰写的文章《曲调名品?宫调??玉女调系宋代琴曲文献考》、《略论五音正调与 十二律旋宫弦法》、《外调转弦校释》,他还发表论文《古筝艺术的历史变迁》、《河 南筝派》等文章。丁承运向专家呈现了他丰硕的科研成果,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中国民族 乐器演奏硕士研究生招生点顺利通过了严格的审批。 年至 2001 年间,丁承运先后在香港、台湾参加了《徽弦动知音》、《高1996 山流水 古琴吟》音乐会古琴音乐会演出。在台北国家演奏厅举行的“台北传统艺术 季?丝桐传 千古?古琴”音乐会上,?全场不用麦克风,只有丝弦微妙的声音在大厅中回荡,更加 接近古琴原有的操缦环境,这是一场纯用传统的丝弦演奏的古琴音乐会。在音乐会上, 丁承运演奏了《六合游》、《神人畅》、《石上流泉》、《潇湘水云》、《白雪》、《洞庭秋思》, 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原来古琴还可以这样演奏。此次参加演出的还有成公亮、郑珉中、 台湾琴家李枫和香港琴家黄树志、刘楚华等,这些琴家也都用了宋代、明代、唐代的古 琴进行表演,他们在一起切磋琴艺,互相学习,沟通心灵,增进友谊,在融洽友好的气 氛中交流传播着琴艺。对于河南大学来说,他的这次台湾之行实现了河大与台湾交流的 “零的突破”。这是意义重大的一次音乐会,丁承运在之后连续参加了台北古琴艺术节 的三次活动,他认为向台湾介绍古琴艺术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凝聚力的最好 方式,与台湾的琴家的交流,可以了解在不同的文化社会环境中古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也能引发许多深层的思考,因为台湾在更多地方更接近中国传统社会的环境与意识形 态。台湾的古琴传承对于研究古琴原生态的生存环境,也有着很好的参考意义。 ? ? 唐中六《巴蜀琴艺考略》. 〔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54. 凌瑞兰.现代琴人传(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222. 14 第一章 丁承运的琴学生涯述略 丁承运多次远赴台湾、香港的古琴演出受到了当地爱好者的喜爱,尤其是他的古琴 演奏中流露出的一派文人气息更是让人叫绝,他不计其数的古琴演出,使接受古琴的观 众范围逐渐扩大,由知识界逐步扩大到普通百姓,这一现象实属令人兴奋。 2000 年,丁承运受邀参加了浙江省艺术研究所和日本东洋琴学研究所主办的“中日 琴学研讨会”,大会上他与全国知名的琴家吴钊、龚一、成公亮等交流古琴的律调研究、 古琴打谱研究等,还举办了古琴的讲座和演奏会。日本琴家梅尾亮子、小野美纪子对丁 承运的演奏颇为喜爱,并邀请他到日本讲学。 三、大道至简 彰显非凡 2001 年,丁承运由一名琴学研究者转变成一位全国知名的古琴演奏家,同时也为古 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他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音乐 行为在这一时期都会有所变化。 2001 年,丁承运调入武汉音乐学院,任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武汉音乐学院长江传统 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举办的《丁承运琴、筝、瑟音乐会》 上,他 10 岁的女儿丁霓裳演奏古琴,他自己弹瑟相和,先后演奏了琴曲《梅花三弄》、 《流水》和《洞庭秋思》,瑟曲《关山月》和《神人畅》,筝曲《思乡》、《风摆翠竹》和 《平沙落雁》等曲目。在此次音乐会上,瑟的演奏首次在大众面前呈现,反响 很大,使 更多的人领略到了古瑟的千古遗韵。 在中国古琴成功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丁承运功不可没。 丁承运为抢救古琴文化遗产忙忙碌碌,不敢懈怠。在国家文化部组织的申报材料中,丁 承运是主要的文献提供者之一,文献中以较大篇幅介绍了丁承运演奏的上古琴曲《神人 畅》。为配合申报工作,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举行了两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 表作?古琴音乐会》,分别在华宝斋书院和全国政协礼堂举行,音乐会上,姚公白、龚 一、李祥霆、郑珉中、王迪、陈长林、吴钊、林友仁等著名琴家均弹奏了传统琴曲,丁 承运用他自己收藏的宋琴演奏了他打谱的琴曲《神人畅》和琴歌《卿云歌》, 获得了一 致热烈的掌声。 在这一阶段,丁承运先生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弘扬、振兴古琴艺术上,他深入民间 了解古琴现状,在对全国为弘扬琴学所进行的古琴活动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总结后, 他认为:弘扬琴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跟上时代的需要,用现代的文化思想和方法来振兴古 ,使古琴被社会和大家认可和喜爱。 琴音乐 丁承运先生提出弘扬琴学要跟上时代的需要,并不是主张让古琴音乐大众化,而是 15 丁承运琴学研究 倡导弘扬琴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古琴音乐来“化大众”。在笔者采访丁承运先生时,他 说:“当你喝茶喝的多了,你自然就能品的出它是龙井茶,还是茉莉花茶,这和古琴的 欣赏是一样的”,诙谐幽默的言语就折射出他运用古琴音乐“化大众”思想的真正内涵。 即通过古琴音乐的演奏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美,并且自愿的去深入了解它,认知它。 由此可见,他的琴学思想是建立在传统琴乐文化思想基础之上的。 2004 年,在澳门、香港和台湾的巡回演出和交流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收获。他为来自 两岸三地及东南亚国家的爱好者演奏古琴、传播古琴知识,扩大了古琴的社 会影响,使 更多的人喜欢上了古琴音乐。每场演出都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几次要求加演曲目, 观众喜爱古琴的热情也深深地打动了他。演出过后,许多年幼孩童、求知若渴的学生纷 纷跑到后台向丁承运请教古琴,非常珍惜与大师学习的每次机会,此情此景着实让他深 感欣慰、倍受鼓舞。 2006 年,丁承运与夫人傅丽娜应美国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随武汉民间文化教 育经济代表团对美国进行了为期 18 天的交流访问。这次交流访问获得很大的反响,是 古琴艺术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次新的挑战。在美国旧金山,丁承运与夫人傅丽娜副 教授举办了题为《琴瑟和鸣奏新曲?上古雅韵旧金山音乐会》,在新墨西哥州立大学、 新东墨西哥大学、朱丽亚音乐学院、劳伦斯工业大学等四所大学也留下了夫妇二人的琴 瑟和鸣,为外国学生讲解了中国传统古琴艺术。在洛杉矶、底特律、华盛顿、纽约、费 城、旧金山等十座城市,他们出神入化的演奏,受到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观众一致称 赞中国琴瑟音乐实在是太美妙了。为了表彰他们对中美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新墨西哥 州州长、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校长、新东墨西哥大学校长等给他们颁发了荣誉 状,波特利 斯市市长给予了他们以城市的最高荣誉:城市钥匙。 在武汉音乐学院任教期间,丁承运经常到香港、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大学进 行古琴讲学。他还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课题组 聘请为专家委员,?他带领全国的古琴爱好者和琴人搜集古琴琴曲、琴人、乐器等方面 的资料。工作中,他一直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他从不因为担心古琴不被大众接收而减 少演出,更不担忧古琴音乐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不受喜爱,因为对古琴的挚爱,他始 终心无旁骛的为古琴艺术默默地做着一切! 2006 年?2009 年,丁承运和傅丽娜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举办音乐会,进行学术交 ? 采访丁承运先生. 16 第一章 丁承运的琴学生涯述略 流。他们在香港举办了《琴瑟友之?丁承运、傅丽娜音乐会》,音乐会取名琴瑟友之, 是取以琴瑟会友之意。在这次音乐会上,瑟的演奏是失传千年的古瑟复原后的全面展示, 加上丁承运和夫人傅丽娜的细腻演绎,使“琴瑟友之”成为现实。夫妇二人 又在汕头市 举办了“和谐之声?丁承运、傅丽娜琴瑟演奏会”,演奏了琴瑟和鸣曲目《阳关三叠》、 《醉渔唱晚》和《卿云歌》等古曲,丁承运古朴的琴艺,如巍巍群山,其夫人的流水般 的瑟音环绕群山,琴瑟缭绕,时而瑟衬琴声,时而琴托瑟声,意蕴深远,达到了“和” 的极致。 年,年届七旬的丁承运先生和夫人傅丽娜应邀到布鲁塞尔参加《欧罗巴2009 利亚中 国音乐节》“古琴的世界”音乐会演出,他们表演古琴独奏与琴瑟和鸣。同年,在参加 西安音乐学院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上,丁承运先生发表了《汉唐清商乐调研究》 一文,全文三万多字,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了他近三十年来对此领域研究所倾注的心血和汗水。这篇文 章史料翔实、论据充分、观点明确,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阐述和论证了他的观点和结 论。丁承运在清商乐调的研究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唐清商 乐调研究》一文的发表,无疑给中国音乐史研究领域,尤其是汉唐清商乐调研究领域增 添了不可或缺的养分,为众多对清商乐调研究的人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素材。 他曾说过:“关于清商乐调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只有通过对历史 史籍的全 面把握和古琴艺术实践的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进行关于乐调的研究”。 丁承运为 1981 年至今中国的古琴保护、整理和传承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 古琴发展史上的功臣。他不遗余力的投入到古琴的演奏研究、琴曲挖掘、古琴理论研究 之中,在琴学思想上,他提倡通过古琴音乐来“化大众”,他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琴学实 践中,都追求中正平和、仓古遒远的琴乐声音;在琴学研究上,他重视理论实践相结合 的研究方法,对其所撰写的琴论专著,都是经过缜密思考、反复推敲之后方才下笔,从 不轻易下结论;对古琴艺术的传承坚持“一律保留存真”
本文档为【丁承运琴学的研究(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87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6K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2-27
浏览量: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