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举报
开通vip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Vol . 5 No . 3 第 5 卷 第 3 期高校地质学报 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1999 年 9 月Sept . ,1999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宗国洪肖焕钦李常宝施央申王良书 ()()胜利石油管理局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摘 要 济阳坳陷由负反转盆地 、右旋扭张盆地及主动裂谷三个原型叠加而成 ,并在 中 、新生代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 。三叠纪为板内造山作用阶段 , 济阳坳陷曾为五条 NW ...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Vol . 5 No . 3 第 5 卷 第 3 期高校地质学报 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1999 年 9 月Sept . ,1999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宗国洪肖焕钦李常宝施央申王良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胜利石油管理局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摘 要 济阳坳陷由负反转盆地 、右旋扭张盆地及主动裂谷三个原型叠加而成 ,并在 中 、新生代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 。三叠纪为板内造山作用阶段 , 济阳坳陷曾为五条 NW 向的以逆冲断层为主的压性构造带占据 , 早 —中侏罗世造山作用结束 ; 晚侏罗世 —早 始新世为负反转盆地阶段 ,三叠纪 NW 向逆冲断层发生反向伸展 ;中始新世 —渐新世为 右旋扭张盆地阶段 , NE、ENE 向扭张断裂发育 , 并进而成盆接受沉积 , NW 向断裂反向 伸展活动受到抑制而渐趋消亡 ;中新世 —全新世为主动裂谷阶段 ,“拗陷运动”取代“断 陷运动”。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的阶段特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了郯庐断裂中 、新生代的剪切运动史 , 即 三叠纪右旋剪切 , 晚侏罗世 —早始新世左旋剪切 , 中始新世 —渐新世右旋剪切 , 中新 世 —全新世作弱右旋压剪 。 关键词 济阳坳陷 负反转断裂 右旋扭张断裂 郯庐断裂 分类号 P541 济阳坳陷位于山东省东北 、渤海湾西南部 , 属渤海湾盆地东南隅 ,为一典型的”北断南超” 1 2 箕状断陷盆地,分布面积约29 000km。本文依据济阳坳陷大量的地质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 ( ) 勘探资料 ,以盆地分析理论为指导 , 从济阳坳陷 41 条主断裂 图 1几何学 、运动学特征出发 , () 提出一个多期成盆动力学概念模型 表 1。 2 ,3 在郯庐断裂中 、新生代活动史研究方面 ,近十余年来文献报道颇多 。其中 ,万天丰及徐嘉4 ,5的观点有代表性 ,但他们在郯庐断裂中 、新生代运动学及动力学认识上又存在较大差异 。炜 本文根据济阳坳陷实际构造地层资料推断出郯庐断裂中 、新生代的剪切运动史 , 即三叠纪右旋 剪切 , 晚侏罗世 —早始新世左旋剪切 , 中始新世 —渐新世右旋剪切 , 中新世 —全新世弱右旋压 剪 。该观点与前人有所不同 ,希望能够对郯庐断裂中 、新生代活动史研究有所启示 。 1 济阳坳陷中 、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其主断裂特征 1 . 1 三叠纪逆冲造山运动 () 济阳坳陷大体上曾存在 5 条 NW 向延伸的逆冲断裂带 图 2,由东北而西南分别是五号桩2埕北逆冲断裂带 、孤西2埕南逆冲断裂带 、陈南2罗西2车西逆冲断裂带 、石村2阳信逆冲断裂带 及仁风2滋镇逆冲断裂带 。区内断面倾向均为 SW 向 ,延伸长度 60,170km 不等 。五号桩2 收稿日期 : 1999 - 03 - 18 。 第一作者简介 :宗国洪 ,男 ,1964 年生 。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1998 年获南京大学地 球科学系构造 地 质 学 理 学 博 士 学 位 。通 讯 地 址 : 山 东 东 营 胜 利 石 油 管 理 局 地 质 科 学 研 究 院 , 邮 政 编 码 : 257015 。 断层代号及名称 :车镇凹陷 1 埕南断层 ;2 大 1 断层 ;3 大王东断层 ;4 曹庄断层 ; 沾化凹陷 5 埕东断层 ;6 义东断 层 ;7 邵家断层 ;8 义南断层 ;9 桩南断层 ;10 五号桩断层 ;11 长堤断层 ;12 孤北断层 13 孤南断层 ;14 孤西断层 ;15 罗 西断层 ;16 垦利断层 ;17 孤东断层 ;18 垦东断层 ; 东营凹陷 19 陈南断层 ;20 平南断层 ;21 高青断层 ;22 石村断层 ; 23 博兴断层 ;24 八面河断层 ; 25 胜永断层 ; 26 中央断层 ; 27 陈官庄断层 ; 惠民凹陷 28 阳信断层 ; 29 滋镇断层 ; 30 临商断层 ; 31 夏口断层 ;32 曲堤断层 ;33 仁风断层 ;34 林北断层 ;35 林南断层 ;36 滨南断层 ;37 滨北断层 ; 38 齐广断层 ;埕岛地区 39 埕北断层 ;40 埕北 20 断层 ;41 埕北 30 断层 图 1 济阳坳陷主断裂分布图 Fig. 1 Fault distribution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1 中始新世盆地边界 ; 2 埕东背斜 ; 3 桩西背斜 ; 4 逆冲断层 ; 5 海岸线 CBF2埕北断层 ; WHZF2五号桩断层 ; GXF2孤西断层 ; CXF2车西断层 ;LXF2罗西断层 ; CNF2陈南断层 ; SCF2石村断层 ; YXF2阳信断层 ; ZCF2滋镇断层 图 2 济阳坳陷三叠纪压性构造模式图 Fig. 2 Schematic graph showing Triassic compressive structures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表 1 济阳坳陷构造层简表 Ta ble 1 Structural layers of the Jiyang depression 埕北逆冲断裂带 、孤西2埕南逆冲断裂带及陈南2罗西2车西逆冲断裂带已为一批探井揭示 。其 ( 中 :五号桩2埕北逆冲断裂带垂直冲断距可达2 000m 以上 ,而且伴随有倒转褶皱 桩西倒转褶 ) ( ) 皱;孤西2埕南逆冲断裂带伴生有牵引背斜 埕东背斜; 在陈南2罗西2车西逆冲断裂带 ,义古 14 、47 井揭示的逆冲断距为 300,500m 。自东北而西南 ,它们的逆冲幅度有减缓之势 。石村2 阳信逆冲断裂带及仁风2滋镇逆冲断裂带由于埋深较大 ,直接证据相对较少 。 本区同期伴生中 、酸性岩浆活动 ,发育有闪长玢岩 、石英闪长玢岩 、花岗闪长玢岩 、闪长岩 、 石英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石英斑岩 、花岗斑岩等岩脉 ,其总体走向也是 NW 向 ,并且主要分布 在逆冲构造带附近古生界中 。 逆冲构造带在三叠纪末期终止活动 ,其上沉积了厚达 400m 的中 、下侏罗统煤系地层 , 反 映为区域性准平原化作用 。 1 . 2 晚侏罗世至早始新世负反转盆地 上述断裂活动主要表现为 NW 向逆冲断层的反向伸展 ,并形成了 5 条规模较大的半地堑() 图 3。在 NW 向半地堑间穿插着 SN 向高角度断裂 , 如仁风断裂和长堤断裂 。NW 向和 SN 向断裂共同控制沉积充填 。上侏罗统和白垩系沉积充填厚度可达2 500m , 早始新世孔店组 ) ( Ek最大沉积充填厚度5 000m 。上侏罗统和白垩系主要为河流相 , 孔店组中部出现氧化浅 1 - 2 湖沉积. 1 半地堑主体 ; 2 中始新世盆地边界 ; 3 负反转断层 ; 4 逆冲断层 ; 5 海岸线 R - 同向里德尔剪切 ; R′- 反向里德尔剪切 ; T - 正断层 ; C - 压性构造. CBF2埕北断层 ; WHZF2五号桩断层 ; GXF2孤西断层 ; CXF2车西断层 ;LXF2罗西断层 ; CNF2陈南断层 ; SCF2 石村断层 ; YXF2阳信断层 ; ZCF2滋镇断层 ; CDF2长堤断层 ; GDF2孤东断层 ; RFF2仁风断 层 ; CB20F2埕北 20 断层 ; CB30F2埕北 30 断层 ; YNF2义南断层 图 3 济阳坳陷晚侏罗世 —早始新世构造模式图 Fig. 3 Schematic graph showing outline structures from Late J urassic to Early Eocene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盆地内钙碱性玄武岩 、安山岩及碱性粗面岩发育 。其下白垩统火山岩更为集中 。据东营 凹陷青城地区玄武岩及玄武安山岩岩石化学分析资料 : 二氧化硅含量 50 . 4 %,53 . 42 % , 碱质 () σ5 . 03 %,5 . 53 % , 富含钠质 3 . 15 %,3 . 43 %, 里特曼指数= 2 . 7,3 . 3 。微量元素丰度特征 ( 与大陆环 境 之 拉 斑 玄 武 岩 和 玄 武 安 山 岩 的 重 元 素 丰 度 特 征 相 似 , 稀 土 元 素 ?LREE = - 6 ) 84 . 93,90 . 60 ×10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反 映 为 地 幔 橄 榄 岩 部 分 融 熔 的 产 物 , ?LREE/ ?HREE 87 86 δδ= 6 . 99,6 . 24 , Eu = 0 . 96,1 . 06 , Ce = 0 . 81,0 . 90 。而锶同位素Sr/ Sr 比值介于地幔物质 和地壳物质之间 ,为 0 . 705197 。因此 , 推测火山岩源自上地幔 , 是经地壳物质混染的大陆钙碱 6 性岩浆。 1 . 3 中始新世至渐新世右旋扭张盆地 ( ( ) ) 盆地形成期即为沙河街组 Es和东营组 Ed沉积期 。沙河街组可进一步划分为沙一2 - 3 3 ( ) ( ) ( ) ( ) ( ) ( ) 段 Es、沙二段 Es、沙三段 Es及沙四段 Es。沙四段 Es至沙二段 Es下部 3 12 - 3 22 32 42 4 2 - 3 2 ( ) ) ( 属中 、晚始新世 , 沙二段 Es上部至东营组 Ed属渐新世 , 相应地存在两个构造沉积旋 2 - 3 23 回 。 () 就断裂构造而言 , 本区主要表现为多组走向新断层的形成和老断层的消亡及转换 图 4。 新产生的断层按走向划分有四组 : NE、ENE、EW、WNW。其中以 NE 向及 ENE 向为主 。前期 NW 向负反转断层有的渐渐消亡 , 有的方向偏转到 WNW 向 , SN 向断层也呈消亡之势 。总体上 , 老断层的消亡顺次是由 SW 向 NE 推进 ,即愈向 NE 方向老断层继承性活动的时间愈长 。 上述多组断层在平面上按多种方式组合而成复式断层 , 将济阳坳陷切割成大大小小 、形态各 异的多个断块体 , 并控制沉积沉降 。例如 , 沾化凹陷西北边界断层为平面上按左阶步雁行排 ( 列的 NE 向断裂系 , 包括埕东断层 、义东断层及邵家断层 , 均为高角度扭张断层 倾角 70?左 ) 右; 在这一复合断裂系的控制之下 , 沾化 凹陷进一步派生出 ENE 向的孤南断层和孤 北断层 、EW 向的桩南断层和垦利断层 , 这 一系列 新 断 层 与 早 期 的 罗 西 断 层 、孤 西 断 层 、五号桩断层及 SN 向的长堤 —孤东断层 相互 穿 插 , 致 使 沾 化 凹 陷 内 部 支 离 破 碎 。 老断层自西向东渐次消亡 , 罗西断层在先 () (沙四段沉积早期, 其次孤西断层 沙三段 ) 中部沉积期, 再次五号桩断层和长堤断层 () 沙二段沉积期。与老断层相反 , 新断层 R - 同向里德尔剪切 ; R′2反向里德尔剪切 ; T2正断层 ; C2压性构造活动性不断加强 , 在沙三段沉积期达到极 图 4 济阳坳陷中始新世至渐新世构造模式图 盛 。因此 , 沾化凹陷在空间上形成多个沉 Fig. 4 Schematic graph showing distribution of 积沉降中心 , 即多个洼陷带 , 且每一个洼 major faults from Middle Eocene to Oligocene 陷都有其独特的构造岩相组合 。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沾化凹 陷 仅 是 复 式 凹 陷 的 一 个 典 型 , 事实上其他三个凹陷都是复式凹陷 。东营 ( ( ) ) 凹陷断裂边界的主体是 ENE 向断裂 , 由陈南断层 ENE 转 WNW、高青断层 ENE 转 NE组合 而成 ,凹陷内部叠加了 NE 向的基底卷入性八面河断层及 NW 向的石村断层 。车镇凹陷边界 断层是 NW 向转 NE 向 , 再转 NW 向 , 也是一条复合断层控制的沉积凹陷 。惠民凹陷北部边界 类似于车镇凹陷 , 但以内部 ENE 向断裂系为主 。 该阶段以碱性玄武岩为主 。据阳信地区岩石化学分析资料 , CIPW 标准矿物 , 石英含量 0,0 . 33 % , 霞石为 0 , 橄榄石含量 0,6 . 45 % , 顽火辉石 3 . 21 %,5 . 72 % , 紫苏辉石4 . 21 %,7 . 04 % ,为石英拉斑玄武岩及橄榄拉斑玄武岩 , 特点是二氧化硅含量高 43 . 28 %,49 . 29 % , 而 碱质含量较低 2 . 88 %,6 . 15 % , 且富钠 2 . 25 %,4 . 54 % 。 1 . 4 中新世至全新世主动裂谷 ((() ) ) 即第三系河流相馆陶组 Ng、明化镇组 Nm及第四系平原组 Qp 沉积阶段 。地质年龄12 24 . 6Ma - 现今 。差异特征为坳陷式沉积沉降的统一性取代 。馆陶组沉积阶段 ,北部砂砾岩比 例较高 , 而南部较低 , 沉积速率小 , 为 45mm/ ka 。明化镇组 , 总体上为细碎屑沉积 , 一般在粉 砂级以下 , 而且有海相夹层 ,说明开始有海水侵入 。沉积速率 335mm/ ka , 明显高于馆陶组 , 说明沉积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 。平原组为非固结黄土层 。晚第三纪以来火山活动有增强之势 , 但岩石碱度明显提高 。馆陶组沉积期间 , 临商断裂带 、高青断裂带 、八面河断裂带都有火山活 2 动 ,以平静溢流为主 。明化镇组沉积期火山活动减弱 ,个别地区规模大 ;如青城地区有 100km的 强碱性溢流玄武岩 。更新世火山活动更弱 ,仅发现无棣大山一处 。据惠民凹陷岩石化学分析资 料 , 馆陶组沉积期玄武岩的特征是 , 二氧化硅含量 39. 11 %,43. 72 % , 碱质 3. 51 %,6. 25 % , 钠 质 2. 20 % , 3. 70 % , CIPW 标 准 矿 物 的 石 英 为 0 , 霞 石 0. 036 % , 8. 81 % , 橄 榄 石 7. 28 %,25. 78 % , 透辉石 7. 93 %,31. 85 % , 顽火辉石 0,2. 56 % , 紫苏辉石为 0 , 岩石定名为霞 石碱玄岩 。晚第三纪以来断裂活动失去了早第三纪的活力 , 但 NE、ENE、NW,WNW 向的断层仍 持续活动 , 虽不似早第三纪有千米以上的落差 , 但仍有 50,300m 的断距 , 有些断层明显延续到 了明化镇组 , 特别是向渤中坳陷有增强之势 。 2 济阳坳陷构造运动与边界作用 2 . 1 前侏罗纪陆 - 陆碰撞与板内造山运动 济阳坳陷前侏罗纪 NW 向压性构造的形成可能主要与两种动力源相关 。其一是华北板块 () 与扬子板块的聚敛运动 。聚敛造成的巨大的北 北东向挤压力导致 NW 向压性构造的形成及 7 广泛分布 。其二是郯庐断裂带的右旋剪切作用 ;贾东推论鲁东地体及鲁西地体此时以“停靠 8 式”右行拼贴在一起 ,笔者认同这一推断。因此 ,济阳坳陷前侏罗纪 NW 向压性构造形迹的 存在应当是上述两种动力有机统一 、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郯庐断裂带此时的运动方式为左 旋剪切 , 则不利于济阳坳陷前侏罗纪 NW 向压性构造的形成和发展 。因为郯庐断裂带运动方 式为左旋剪切时 , 其导生的引张力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聚敛运动产生的 NW 向挤压力相 为抵消 。反之 , 郯庐断裂带运动方式为右旋剪切时 , 则导生 NE 向的挤压力 , 与华北板块和扬 子板块的聚敛运动产生的 NW 向挤压力相为加强 , 更利于济阳坳陷前侏罗纪 NW 向压性构造 的形成和发展 。两相比较“相为助长”的可能性更大 。事实上 , 在济阳坳陷前侏罗纪五条 NW 向压性构造线中 , 以埕北逆断层 —桩西逆断层和埕南东段逆断层 —孤西逆断层两个更靠近郯 ( ) 庐断裂带的逆冲构造带挤压作用更为强烈 。不仅逆冲幅度较大 垂向幅度达2 000m, 而且伴 有倒转褶皱 。反映三叠纪挤压造山的地质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在济阳坳陷外围多处为探井资料揭示 。NW 向 埕北凸起上的埕北 20 井井剖面中 , 中 、下侏罗统与泰山群接触 ; NW 向的沙垒田凸起上 , 海中 8 井也见有中下侏罗统覆盖于泰山群 ; 类似的情形还出现在鲁西隆起坊子地区 。可见 , 三叠 纪陆内造山运动波及渤中坳陷 、济阳坳陷 、埕宁隆起及鲁西隆起等相邻的广大地域 , 决不是济 阳坳陷特有的现象 , 它们是同一时代受相同的北东 - 南西向挤压应力场的作用而发生的构造 应变 。 2 . 2 郯庐断裂侏罗纪以来的剪切运动和济阳坳陷的形成与发展 9 ,10 郯庐断裂在济阳坳陷东部地段的走向大致为 10?,25?。按有限均匀剪切模式分析() 图 3 、4, 在郯庐断裂作左旋剪切的边界约束条件下 , 断裂带外部当包括 : 近 SN 向左旋扭性 断裂 、WNW 向右旋扭性断裂 、NW 向张性断裂及 ENE 向压性构造 。而在以郯庐断裂的右旋剪 切为边界约束条件时 , 当产生下列构造 类 型 : NE 向 右 旋 扭 性 断 裂 、WNW 向 左 旋 扭 性 断 裂 、 ENE 向张性断裂及 NNW 向压性构造 。将郯庐断裂理论左旋和右旋力偶产生的剪切构造应变 进行对比可见 , 除了 WNW 向扭性断裂有可能继承性发展之外 , 其他诸构造线是不相容的 , SN 向断裂是左旋剪切应力场特有的产物 , 而 NE 向断裂只属于右旋剪切应力场中的特殊应 变 , NW 向及 ENE 向构造线性质在两种应力场中是性质相反的构造类型 , 或为张性断层 , 或 () 为压性构造 逆断层和褶皱。 () 再对比济阳坳陷断裂几何学及运动学 表 2特征 , 不难发现理论左旋剪切应变与晚侏罗 () 世至早始新世孔店期的构造样式一致 图 3, 而理论右旋剪切应变符合晚始新世至渐新世的 () 构造风格 图 4。所以 , 可以引出这样的推论 , 即郯庐断裂在晚侏罗世至早始新世以左旋剪 切活动为主 , 并进而控制济阳坳陷此时的 NW 向断层的负反转活动 。鉴于晚侏罗世至白垩纪 ( ) 时沉积速率低 , 而早始新世沉积速率高出前期数十倍 表 1, 笔者认为 , 古新世至早始新世 () 距今 65,45Ma是郯庐断裂左旋剪切平移最活跃的时期 。中始新世至渐新世是郯庐断裂右 ( ) 旋剪切运动的时期 。由于中 、晚始新世沉积速率及扭张量均较大 表 1 、2, 所以中 、晚始新世 (( ) 距今 45,37Ma是郯庐断裂右旋活动最强烈的时期 。进而又可以推论 , 古新世至始新世 距 ) 今 65,37Ma是郯庐断裂走滑平移运动最强烈的时期 。 表 2 济阳坳陷中 、新生代基底伸展量统计表 Ta ble 2 Meso2Cenozoic basement extension values of the Jiyang depression ()628 . 7 地震测线 南 北 向 构 造 剖 面 地 质 东 营 凹 陷 沾 化 凹 陷 总 计 时 代 —Q N N 1. 0/ 1 1 . 0/ 1 0 . 6/ 2 0. 6/ 2 1 . 6/ 1 . 5 1. 6/ 1 . 5 Es—Ed 1 1. 4/ 2 1 . 4/ 4 2 . 8/ 3 Kz 18 . 8/ 38 6 . 2/ 19 25. 0/ 31 Es—Es 3 2E 6 . 4/ 11 17 . 8/ 36 2 . 2/ 6 5 . 6/ 17 8 . 6/ 9 23. 4/ 29 Es 10. 0/ 20 2 . 0/ 6 12 . 0/ 15 4 J —Ek 3 5. 4/ 2 1 . 8/ 6 7. 2/ 10 J Mz 1. 8/ 4 6. 0/ 14 1 . 2/ 4 2 . 2/ 8 3 . 0/ 4 8 . 2/ 11 1,2 T - 1 . 2/ 3 0 . 8/ 3 - 2 . 0/ 3 ( )AnMz 基底长度 km 43 . 6 30 . 0 73. 6 ( ) ( )注 “: 6 . 0/ 14”—伸展量 km/ 伸展率 % 晚第三纪以来 , 郯庐断裂控制下的各序次同生断层的活动强度大大降低 , ”拗陷”运动与 郯庐断裂活动的关系已不密切 , 地壳与地幔间重力均衡作用占主导地位 。一方面 , 早第三纪 的块断翘倾运动可能导致地壳减薄 , 随之发生莫霍面调整性上升 ; 另一方面 , 太平洋板块对 于亚洲东部 WNW 向强烈俯冲有可能产生远俯冲边界的小规模热卷流而加剧早期的地幔上 升 。 上述表明了济阳坳陷自三叠纪以来的多种构造动力学环境及其多期演化特征 , 该区构造 变动与中国大陆内部的重要构造线郯庐断裂及华北板块南缘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 区域与局 部 、边界与内部构造作用及其变化是高度统一的 。同时也表明 , 以单一成因机制的构造动力学假设 , 来总领济阳坳陷中 、新生代的差异发展 , 往往是不理想的 , 这也是学术界在渤海湾盆 地成因机制认识上长期争论不休的症结所在 。由于笔者的动力学假设综合了挤压 、剪切及地 幔垫作用多种机制 , 而且将它们以时间为线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因而更合理地解释了济阳坳陷复杂而演变有序的构造现象 。按这一思路 , 研究类似于济阳坳陷的含油气盆地应当更有 裨益 ;特别是渤海湾含油气区的勘探已进入高成熟阶段 ,本文提出的构造模式对于选择深层勘 探方向和加深老区成藏认识都有指导意义 。 走滑边界作为盆地动力学条件是九十年代国内 11 外构造研究新动向,而盆地研究带来的 新信息必然对一些传统观点提出挑战 。加深郯庐断裂中 、新生代运动学特征及动力学条件的 ( ) 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意义重大 ,而且对在郯庐断裂带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特别是油气勘探具有 重要指导意义 。 参 考 文 献 1 任安身 ,杜公仅 . 济阳坳陷构造特征 及 油 气 勘 探 . 见 : 中 国 含 油 气 区 构 造 特 征 . 北 京 : 石 油 工 业 出 版 社 , 1989. 128,138 () 2 万天丰 . 山东省构造演化与应力场研究 . 山东地质 , 1992 , 8 2: 70,101 () 3 万天丰 ,朱 鸿 . 郯庐断裂带的最大左行走滑断距及其形成时期 . 高校地质学报 , 1996 , 2 1: 14,27 4 徐嘉炜 . 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及地质意义. 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 1 , 1980 , 129,142 () 5 徐嘉炜 ,马国峰 . 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 . 地质论评 , 1992 , 38 4: 316,324 () 6 冯有良 . 阳信洼陷构造岩浆演化与油气聚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4 ,15 2:173,179 贾 东 ,何永明 ,施央申 ,卢华复. 山东地体构造及其拼贴运动学研究.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 1993. 1,1007 () 宗国洪 ,施央申 ,王秉海 ,王 捷 . 济阳盆地中生代构造特征与油气 . 地质论评 ,1998 , 44 3:289,2948 9 陈景达 . 板块构造大陆边缘与含油气盆地 . 东营 : 石油大学出版社 , 1989. 104,111 10 Miall A D. Principles of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 by Springer2Verlag , New York Inc , 1984. 367,46611 () 吴福元 ,葛文春 ,孙德有. 走滑构造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地质研究的意义. 世界地质 , 1994 , 3 1: 105,112 EVOL UTIO N OF JIYANG D EPRESSIO N AND ITS TECTO NIC IMPL ICATIO NS 11 1 2 2Zong Guohong Xiao HuanqinL i ChangbaoShi YangshenWang L iangshu (1 Institute of Geosciences , S hengli Petroleum A dministration , S handong , Dongying 257015 ; )2 Dept . of Earth Sciences , N anjing University , N anjing 210093 Abstract :The Meso2Cenozoic J iyang depression is an assemblage of the negative inversion basin , dextral transtensional basin and active rift with four evolutionary phases. () 1 . The intraplate thrust orogenic phase from the Triassic to Middle J urassic: represen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five NW2striking compressive belts , which were mainly reverse faults. () 2 . The negative inversion phase from the Late J urassic to Early Eocene , i . e . , 149,45Ma: the negative inversion of the previous reverse faults ,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N2striking high2dip nor2 mal faulting. Therefore , the sediments mainly deposited in the NW2trending half2grabens. () 3 . The dextral transtensional phase from the Late Eocene to Oligocens , i . e . , 45,24 . 6Ma: de2 velopment of the NE2striking dextral transtensional faults , the WNW2trending sinistral transtensional fault , the secondary ENE2striking dextral transtensional fault and the EW2striking normal fault . These faults controlled the sedimentation in the basin and the previous faults became inactive . Consequently , the dextral transtensional basin overlapped the negative inversion basin. () 4 . The active rifting phase from the Miocene to Holocene , i . e . , 24 . 6Ma,present: the previous differential block faulting was replaced by the regional depression. The evolution of major faults in the J iyang depression could be used to interpret the shear2kinematics history of the Tan2Lu fault zone in the Meso2Cenozoic .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J iyang depression underwent dextral shear during the Triassic , sinistral shear from the Late J urassic to the Early Eocene , dextral shear from the Middle Eocene to the Oligocene , and weak dextral transpression from the Miocene to the Holocene . Key words : J iyang depression , negative inversion basin , dextral transtensional basin , Tan2Lu fault
本文档为【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2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19
浏览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