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学心理学重点

教育学心理学重点

举报
开通vip

教育学心理学重点教育学心理学重点 湖南省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重点剖析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 教育的概念 1.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2. 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 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二、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2(教育具有原始性 3(教育具有同一性 三、学校的产生 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

教育学心理学重点
教育学心理学重点 湖南省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重点剖析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 教育的概念 1.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2. 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 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二、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 2(教育具有原始性 3(教育具有同一性 三、学校的产生 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和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出现专科教育额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五、现代教育的特点(此题已出现在2009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1(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2(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的道路 3(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六、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社会化 3教育生产化. 4教育民主化. 5.教育国际化 6.教育现代化 7教育多元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 二、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 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和融合 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 4(教育相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此题已出现在2009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此题已出现在2010年试卷中的论述题中) 1(教育是实现劳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2 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三、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一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 四、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含义: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具有能动作用。(此题已出现在2010年试卷中的论述题中) 二、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2(教育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个人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有: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 二、遗传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3 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 2(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 3(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 4(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作用 1(激励作用 2(评价作用 3(导向作用 4(协调作用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教育目的的确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的人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4 二、学生的义务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第二节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示范者的角色 4(管理者的角色 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三(教师职业与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A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于技能 B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只是 C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D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A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B具有较好的教育能力 C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的人格特征(此题已出现在2010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A积极乐观的情绪 B豁达开朗的心胸 C坚忍不拔的毅力 D广泛的兴趣 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A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团结协作精神 D良好的道德修养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一、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5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树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 A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B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C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树立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 A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B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位教学成功的喜悦 C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其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第二节 课程目标和课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一、教科书的编写应注意的问题:(此题已出现在2009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1(在内容上,要根据教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和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范围来确定教材的基本框 架。 2(在编制形式上,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选择适当的教材编排方法。 3(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4(设计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参考资料,给师生提供进一步思考的线索。 5(教材的版式、印刷、装帧等技术问题要符合卫生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要求。 第三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一、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时计划本身的特点 2(教师的特征 3(学校的特点 4(校外环境 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要点 1(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3(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6 第四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一、国外改革的趋势(此题已出现在2009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 3(课程形势日趋多样化 二、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 1(课程管理僵化 2(课程结构不合理 A科目设置太多 B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 C重必修课、轻选修课 D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 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课程功能转变 2(课程结构改革 3(课程内容改革 4(课程实施改革 5(课程评价改革 6(课程管理改革 四、我国中小学课改的趋势 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 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 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1(教学时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 二、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于发展智力相统一(此题已出现在2009年试卷中的论述题中) 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7 B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 B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C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过程的结构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三、中学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 1(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实践、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以及个性特点 二、当前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此题已出现在2009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1(师生互动和联系加强 2(自主和合作学习方法增加 3(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1(发现教学 1)发现教学的四个环节:(此题已出现在2010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A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课题 B教师提供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C学生验证假设,交流初探成果 D得出原理或概念,并检验假设 2(程序教学 3(范例教学 4(暗示教学 8 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教学的基本程序 1(备课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制定教学方案 2(上课 1).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此题已出现在2010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 C讲授新教材 D巩固新教材 E布置课外作业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 二、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 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4(教师要及时批改与讲评作业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1(个别教学制 2(班级授课制 3(分组教学制 4(设计教学法 5(道尔顿制 二、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此题已出现在2009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容易肢解知识的整体性,导致理论脱离实践 第三节 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内容型 2(形式型 3(方法型 4(综合型 9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条件和保证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着思想品德形成 5(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星辰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内部思想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此题已出现在2009年试卷中的论述题中) 1(导向性原则 2(正面教育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5(因材施材原则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此题已出现在2010年试卷 中的论述题中) A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 B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C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二、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4(社会实践活动 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 6( 班主任 高三班主任计划七年级班主任计划初中七年级班主任计划初二班主任计划高一班主任计划 工作 三、德育方法 1(说服法 A明确目的性 B富有知识性 C注意时机 D以诚待人 10 2(榜样法 A树立的榜样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B选定的榜样要真实可靠,具有导向性 C榜样的崇高和伟大要能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D教育者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陶冶法(此题已出现在2010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A创设良好的情景 B教育者的人格感化 C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D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锻炼法 A坚持严格要求 B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C注意检查与评价 5(品的评价法 A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惩罚、批评为辅,切忌体罚、心罚 B要是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 C发扬民主,注重实效 第四节 德育模式 一(德育的模式有 1(认知模式 2(体谅模式 3(社会学习模式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模式 一、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11 二、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此题已出现在2010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 一、班集体的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三、班集体的形成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五节 班主任于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处理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2 湖南省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重点剖析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总的作用:教育心理学时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二、具体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 2(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1(感知运作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婴儿期(0—1岁)信任感与不信任感。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信任感。 2(幼儿期(1—3岁)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感。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形成自主性。 3(儿童早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发展主动性。 4(儿童晚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习中的勤奋感。 5(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发展或建立自我同一性。 6(青年期(18—24岁)亲密感与孤独感。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形成亲密感。 13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三、健康人格的构建 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结合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治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1(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2(影响学生的学习速度和质量 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实质与类型 一、我国对学习的分类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 3(社会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 一、联结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1(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 A普雷马克原理(祖母规则) B行为塑造 2(消除不良行为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一、认知学习理论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重视对关系的了解 2(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 3(重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二、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理论的关系 1(区别 A侧重点不同 B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不同 C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 D教师起的作用不同 2(联系 A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B发现学习需要以接受学习为基础 C发现学习是促进接受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 14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种类 1(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 2(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和附属驱动力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强,学习效果好 2(学习材料的难度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两者的关系不同 3(学习效果可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3(冬季的归因理论—维纳 4(成熟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5(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1树立自信心 A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B设置合理的目标 C进行归因训练 2(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此题已出现在2010年试卷中的论述题中) A是任务更有趣 B引发认知冲突 C合理使用表扬 D合适的反馈 第五章 学习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概述 一、迁移的种类 1(正、负迁移 2(顺向、逆向迁移 3(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4(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5(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二、迁移的作用(此题已出现在2010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潜意识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 15 3(经验类化说—贾德(“水下打靶”实验) 4(关系转化说—苛勒(“小鸡觅食”实验) 5(现代迁移理论: A认知结构迁移论—奥苏贝尔 B产生式论—辛格莱、安德森 C情境性理论—格林诺 第三节 为迁移而教 一、影响迁移的因素(此题已出现在2009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1(相识性 2(原有的认知结构 3(学习定势 二、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 5(在真实生活中学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学习的概述 一、知识的类型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2(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 3(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合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下为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学习主要是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 识保持、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一、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二、课堂上有效的概括方法(此题已出现在2009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1(用好正、反例证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自觉地进行概括 16 三、错误观念的主要性质特点(此题已出现在2010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1(广泛性 2(自发性 3(顽固性 4(隐蔽性 三、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 1(引发学习者对原有观念的不满 2(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可理解性 3(显示新观念的合理性 4(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有效性 四、促进新观念转变的教学 1(诊断错误观念 2(引发认知冲突 3(理解新观念 4(应用新观念 5(反思观念转变的过程 6(创设开放、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 7(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的经验世界 8(鼓励学生多交流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一、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 2(干扰说 3(同化说 4(动机说 二、知识保持的方法 1(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 2(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第七章 学习技能 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的基本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联系形成的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1(区别 A性质上 B范围上 2(联系 A.技能的形成以一定的能力为基础 B技能的形成促进能力的发展 17 三、 动作技能的特点 1(对象的客观性 2(进行具有外显性 3(结构具有站开行 四、心智技能的特点 1(对象具有观念性 2(执行具有内潜性 3(结构据有简缩性 五、技能的作用 1(调节和控制动作 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 3(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形成 一、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成熟 二、动作技能的培养(此题已出现在2009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一、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 1(活动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二、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段论 1(认知阶段 2(联结阶段 3(自动化阶段 三、心智技能的分阶段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四、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1(对象脱离了支持物 2(进程压缩 3(应用的高效率 五、心智技能的培养(此题已出现在2010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8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概括性和独立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练习、应用的机会 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 1(主动性 2(有效性 3(过程性 4(程序性 二、学习策略的构成 1(认知策略 2(元认知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第二节 通用的典型学习策略 一、认识策略 1(复述策略 2(精细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此题已出现在2009年试卷中的论述题中)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的监控 6(个人自我效能感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三要素(布朗) 1(策略的巩固及联系 2(自我执行即监控策略的使用 3(了解策略的价值及使用的范围 三、学习策略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19 2(交互式教学模式 3(程序化训练模式 4(完形训练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 问题解决的概述 一、问题的基本成分 1(给定的条件 2(要达到的目标 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2(理解与表征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三、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 1(算法式 2(启发式 A手段—目的分析 B反推法 C简化法 D类比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特征 2(已有知识经验 3(定时与功能固着 五、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教学 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3(提供各种联系的机会以促使既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 1(流畅性 2(变通性 3(独创性 二、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 1(环境 2(智力 3(个性 20 三、创造性的培养(此题已出现在2009年试卷中的论述题中) 1(创设适宜的环境 2(注重个性的塑造 3(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 四、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有一定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变现为: 1(低智商者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者可能高创造性,也可能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2(态度的情感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 第二节 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打破杯子”—对偶故事法) 1(在10岁以前,他律道德 2(在10岁以后,自律道德 3(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典型特征—无道德规则阶段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 1(迁习俗水平 A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第一阶段) 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 2(习俗水平 A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三阶段) B遵守法则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 3(后习俗水平 A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五阶段) B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 四、 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21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此题已出现在2009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B自我意识增强 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D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有动荡想成熟过渡 第四节 品德学习与态度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品德学习与影响态度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A家庭教养方式 B社会风气 C同辈群体 2(内部条件(此题已出现在2010年试卷中的论述题中) A认知失调 B态度定势 C道德认知 第五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一、态度与品德培养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正、反面论据 2(榜样示范 3(价值澄清:A选择阶段 B赞赏阶段 C行动 4(群体约定 5(赏罚监控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的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变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 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 极的社会功能。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情绪稳定、乐观 2(人际关系和谐 3(人格完整 4(正确的自我观 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6(心理行为表现复合年龄特征 三、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 2(抑郁症 3(强迫症 22 4(恐怖症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6(性偏差 7(进食障碍 8(睡眠障碍(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此题已出现在2010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1(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 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二、心理评估常用的方法 1(心理测验 2(评估性会谈:A倾听B鼓励C询问D反映E澄清F面质 3(其他方法:A观察法B自述法 第三节 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的目标 1(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基本目标) 2(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此题已出现在2009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A强化法B代币奖励法C行为塑造法D示范法E惩罚法F自我 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A全身松弛法B系统脱敏法C肯定性训练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艾里斯—ABC理论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意义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导学生学习 二、分析教学任务 1(确定学生原有的基础 2(分析使能目标 3(分析支持性条件 23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一、加涅指出教学中的九个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教师选用教学媒体应注意 1(使用的必要性 2(使用的针对性 3(教学媒体要有启发性 4(演示与讲解相结合 三、课堂设计有 1(基本的课堂设计 2(特殊课堂设计 3(暂时性的课堂设计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一、选择教学策略的方法 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直接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A发现学习—由布鲁纳最早提出 B情景学习 C合作学习 3(个别化教学 A程序教学:由普莱西首创,贡献最大的为斯金纳 B计算机辅助教学 C掌握学习—由布鲁姆等人提出 二、运用个别化教学应注意 1(学习步调 2(设置教学目标 3(学习活动或材料 4(评价教学的手段 5(个别辅导 24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的概述 一、有效的课堂管理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 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 2(班集体的特点 3(学生的责任感 4(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群体动力的含义:无论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存在群里凝聚力、群体规范、群 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所有这些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 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纪律的分类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课堂情景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 2(课堂常规的建立 3(学生座位的分配 三、课堂教学结构 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2(课程表的科学编制 3(教学过程的合理规划 四、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1(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 2(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 五、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A预防B非言语暗示C表扬D言语提醒E有意忽视F转移注意 25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一、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二、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是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一、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 2(观察 3(情感评价 二、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1(评分(分数制) 2(合格与不合格(等级制) 3(其他报告方式:A个人鉴定B观察报告C家访或家长会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教师的主要角色(特征) 1(知识的传播者 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3(榜样和模范公民 4(教学的研究者 二、教师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2(教师的监控能力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3(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4(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26 第二节 专家教师的能力的特点 一、专家教师的一般特征(此题已出现在2009年试卷中的问答题中) 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A特定的学科知识 B一般的教育学知识 C特定内容的教育学知识 2(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A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且有预见性 B教学技能程序化、自动化 C教学监控能力强 D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妥当应对纪律 3(善于创造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第三节 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景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 2(微型教学训练 3(教学决策训练 4(校本培训:A坚持针对性B重视立体性C形成多样化D以校本为主 5(反思教学经验 6(教师参与研究 三、常规的教师反思 1(对活动的反思 2(活动中的反思 3(为活动反思 四、具体的反思内容 1(认知成分 2(批判成分 3(教师的陈述 五、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 1(反思日记 2(详细描述 3(交流讨论 4(行动研究 27
本文档为【教育学心理学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9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7-10-14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