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轼书法作品欣赏1

苏轼书法作品欣赏1

举报
开通vip

苏轼书法作品欣赏1苏 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 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 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 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 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 中...

苏轼书法作品欣赏1
苏 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 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 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 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 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 中去丰富和发 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洞庭春色赋》局部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 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 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 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 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 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 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 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 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 的墨迹当是《与 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 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 “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寒食帖 桤木卷帖 《桤木卷帖》,又称《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苏轼书杜甫诗,墨迹本,澄心堂纸本。行书, 十九行,一百五十九字。原台北兰千山馆藏 现寄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帖多用正锋,精神凝聚,结构圆熟,字形匀称,其墨法最有特点。安岐评论说:“此 卷字画沉着,用墨浓淡适中,较丰墨者别有生动之趣。”明代金冕跋云:“昔 先生尝赞美杜子美诗、颜鲁公书皆求之于声律点画之外,今观先生书杜诗,后千百年,宛然若昨日挥洒 者,盖寓精神于翰墨而才品所自到尔。倘拘以宇宙之得而论 之,是未可同赏妙也。”在这短幅中,苏轼以其笔墨骨肉赋其形,以其才学品性灌注其神情生气;吟物有所寓,咏诗有所 悟,读杜有所思,挥毫有神助,使后人“爱 玩不忍舍”。 答谢民师论文帖卷 苏轼 《行书答谢民师论文帖卷》纸本 纵27厘米 横96.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卷为苏轼于元符三年(1100)冬十二月写给友人谢民师的一封信,谈他对文学遣词达意的见解。现 存墨迹已阙文章篇首部分 苏轼治平帖 释文: 轼启:久别思念不忘,远想体中佳胜,法眷各无恙。佛阁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数年念经, 度得几人徒弟。应师仍在思蒙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头桥、堋头两处 坟茔,必烦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频与提举是要。非久求蜀中一郡归去,相见未间,惟保爱之,不宣。轼手启 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师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日。 《治平帖》是苏轼书写的信札,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根据帖后赵孟頫、文徵 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 时年约30余岁。该帖笔法精细,字体遒媚,与苏轼早年书法特征吻合,正如赵孟頫所称“字划风流韵胜”, 并誉之为“世间墨宝”。本卷引首有明人所画苏轼像及 释东皋妙声所书《东坡先生像赞》。 鉴藏印有“商丘宋荦审定真迹”、“吴江张荃德载图书”二方。 王晋卿帖 苏轼《跋王晋卿藏挑耳图帖》 书于1091年(元佑六年) 行书 渡海帖 苏轼《渡海帖》,行书,元丰三年(1100),纸本,28.6X40.2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跋吏部陈公诗帖 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 》,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武帖 苏轼《东武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东武小邦 不烦牛刀 责无可以上助万一者 非不尽也 虽隔数政 犹望掩恶耳 真州房缗 已令子由面白 悚息悚息 轼又上 书林逋诗后 苏轼《书林逋诗后》 约书于1089-1091年(元祐四至六年) 春中帖 苏轼《春中帖》 约1092年(元祐七年) 尊丈帖 苏轼《尊丈帖》 约书于1093年(元祐八年) 释文:尊丈不及作书 近以中妇丧亡 公私纷冗 殊无聊也 且为达此恳 轼又白 归安丘园帖 苏轼《归安丘园帖 》,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覆盆帖 苏轼《覆盆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覆盆子甚烦采寄 感怍之至 令子一相访 值出未见 当令人呼见之也 季常先生一书 并信物一小角 请送达 轼白 令子帖 苏轼《令子帖》 约书于1094年(绍圣元年) 释文:令子所示 专在意 来日相见 即达之 但未必有益也 辄送十缗 省为一莫之用 患难流落中 深愧不能展毫末也 不罪不罪 轼手启 邂逅帖 苏轼《邂逅帖》,又称《江上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帖 苏轼《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帖》 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帖 苏轼《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帖》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宝月帖 苏轼《宝月帖》 书于1065年(治平二年) 行书,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编人《苏氏 一门十一帖》。此帖四行,四十二字。每字各具姿态,皆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灵变无 常,神采飞扬。行间气脉贯串, 全幅气韵生动。笔法精严,但不拘束;姿态妍美,但不做 作;一切自在有法、无法之间。作者的学问才气发于笔端,与书札的萧散风格相吻合。 释文:大人令致恳 为催了礼书 事冗 未及上问 昨日得宝月书 书背承批问也 令子监簿必安胜 未及修染 轼顿首 获见帖 苏轼《获见帖 》,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啜茶帖 苏轼《啜茶帖》 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 行书,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曾编入《苏氏 一门十一帖》。内容是通音问,谈啜茶,说起居,落笔如漫不经心,而整体布白自然错落, 丰秀雅逸。 释文:道源无事 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 有少事须至面白 孟坚必已好安也 轼上 恕草草 致季常尺牍 苏轼《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行书,30.3 X 4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是苏轼谪居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写给朋 友陈季常的信札。陈季常是苏轼老长官陈希亮的儿子,喜谈佛法,晚年隐居在 黄州、光州之间,因为与当时谪居在黄州的苏轼时有往来,便成了好友。在这封信札中,苏轼托陈季常 向王君转达:王君所索取的黄居寀画龙已暂借给曹光州,一旦 曹光州还画以后,他便马上 还给王君。 这幅作品质朴敦厚,用笔凝重,笔画丰腴多肉,且结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渐 趋於起伏,所以全作字形大小、笔画粗细、字体型态等也随之改变,相当 具有变化的趣味。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谪居于黄州的期间,正是他艺术创作的顶峰时期,这幅作品即是他在这 段时间所作的行书精品之一,作品遒劲茂丽,肥不露 肉,神采动人。 原文: 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 且告子细说与。纔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新岁展庆帖 苏轼《新岁展庆帖》 书于1081年(元丰四年)纸本,行书,前帖纵30.2cm,横48.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新岁展庆帖》与《人来得书帖》二帖合装为一卷。卷后有董其昌跋。鉴藏印有“御府 书印”、“御府宝绘”、项元汴诸印、安岐诸印等。 此二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季常)的书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公择(李常) 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人来得书帖》是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而慰问陈慥所作。 《东坡集》卷五十《岐亭五首序》中记载了苏轼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五月贬谪黄州时与陈慥相见之事。并有“明年复往见之,„„凡余在黄四年,三 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在《东坡集》中共有苏轼写给陈慥的十六封书札,“俱在黄州时作”。《新 岁展庆帖》中所写时间(上元)与《岐亭五首序》中所 记“明年复往见之”的时间与事由 一致,而宋傅藻《东坡记年表》中记载,东坡于“元丰四年辛酉在黄州,正月二十日往岐亭”。 由以上记载可推知,该《新岁展庆 帖》应作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春季,苏轼时年44岁。该帖在徐邦达先生的《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有详细的考证。 苏轼在黄州时与陈慥书信往来频繁,在与他人之信中亦常提及陈慥,可知二人友谊深厚。 《新岁展庆》、《人来得书》二帖下笔自然流畅,劲媚秀逸,笔笔交代分明,精心用意。 虽为书札,却写得非常精致,字的入笔、收笔、牵连交代分明,是苏轼由早年书步入中年书 的佳作。 《墨缘汇观》、《大观录》著录。 释文: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 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 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 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注)茶臼子并椎, 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 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 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 另纸行书:子由亦曾言(此字旁注),方子明者, 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书,人 还即奉谢次。知壁 画已坏了,不须怏怅。但顿着润笔新屋下,不愁无好画也。 人来得书帖 苏轼《人来得书帖》北宋苏轼书。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行书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人来得书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 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之句。帖上钤有“吴土谔”、“御府宝 绘、“仪周赏”等。帖后有董其昌跋:“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 既经填墨,盖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新岁、人来)则杜老 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 古凡马空也。” 此帖曾经明项元汴,清安岐等递藏,后入清内府。安岐将此帖与《岁新展庆帖》合成一 帖,并称坡公杰作。《人来得书帖》凝重,笔法流畅,为书牍杰作。 释文: 轼启:人来得书。不意伯诚遽至于此,爱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 季常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闻 之无复生意,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 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 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 远业。轼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讳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 又恐悲哀中反更挠乱,进退不惶,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轼再拜。 另纸行书:知廿九日举挂,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千万。洒一担,告为一酹之。苦 痛,苦痛。 北游帖 苏轼《北游帖》 苏轼 苏轼《致运句太博帖》 书于1071年(熙宁四年) 行书, 苏轼《廷平郭君帖》 书于1071年(熙宁四年) 行书, 释文:轼启 辱教 具审孝履支持 承来日遂行 适请数客 未得走别 来晨如不甚早发 当诣见次 梅君书写未及 非久差人去也 李六丈近遣人赉书去 且为致恳 酒两壶 以饮从者而已 不宣 轼再拜 至孝廷平郭君 三日 苏轼《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 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 行书, 苏轼《京酒帖》 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 行书 释文:京酒一壶送上 孟坚近晚 必更佳 轼上道源兄 十四日 苏轼《满庭芳词 》 书于1083年(元丰六年) 行书 苏轼《职事帖》 书于1083年(元丰六年) 行书 苏轼《阳羡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本文档为【苏轼书法作品欣赏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9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36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7
浏览量: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