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知风雨夜

宁知风雨夜

举报
开通vip

宁知风雨夜宁知风雨夜 宁知风雨夜 第26卷第2期 2011年2月 乐山师范学院 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llege Vo1.26.No.2 Feb.201l 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 从兄弟唱和看苏辙的人生态度 陈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与父兄同时进入唐宋八大家之列的苏辙诗文创作颇为丰富,其中很重要的一 部分就是他与苏轼的唱和诗.同 时,身为北宋名臣的苏辙仕宦经历十分曲折,他的人生态度也随着际遇的变化而变 化,但他对于自己济世救国的理想却始 ...

宁知风雨夜
宁知风雨夜 宁知风雨夜 第26卷第2期 2011年2月 乐山师范学院 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llege Vo1.26.No.2 Feb.201l 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 从兄弟唱和看苏辙的人生态度 陈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与父兄同时进入唐宋八大家之列的苏辙诗文创作颇为丰富,其中很重要的一 部分就是他与苏轼的唱和诗.同 时,身为北宋名臣的苏辙仕宦经历十分曲折,他的人生态度也随着际遇的变化而变 化,但他对于自己济世救国的理想却始 终执着. 关键词:苏辙;人生态度;唱和诗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1)02—0015—05 中国有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话叫做"打仗亲兄 弟,上阵父子兵",提到中国文学史上着名的兄弟 文学家,不能不说的就是并列于唐宋八大家的苏 轼苏辙兄弟.两人不仅文名远播,他们之间的深厚 情谊更为人称道.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两人都是 彼此文学生涯中的基石,他们之间的唱和诗作是 彼此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诗内容 丰富,情感真挚,是了解他们相互关系和他们每个 人人生轨迹最直接,最真实的材料.然而,由于苏 轼在北宋文坛上的盟主地位及其创作在中国文学 史和文化史上的深远影响,人们往往只把目光锁 定在苏轼身上,同样不失为文学大家的苏辙则经 常被忽略.事实上,苏辙的一生无论在政治上还是 文学上都有颇高的成就,人生阅历也十分丰富,值 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仅就苏辙兄弟间的 部分唱和诗来看苏辙人生态度的变化,以期对埋 没于兄长光芒背后的苏辙有进一步的了解.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又字同叔.生于宋 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这年是己卯年,故苏轼 又称他为卯君[1]8o晚年隐居许昌颍水之滨,自号颍 滨遗老.《宋史?苏辙传》日:"辙与兄进退出处,无 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 见."[218663苏轼苏辙兄弟从小接受相同的教育,成 长的背景也相同,但二人却性格迥异,苏轼的个性 开朗外向,锋芒毕露,苏辙却显得沉默寡言,老成 持重.苏洵的好友张方平对二人性格的评价可谓 恰如其分:"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 谨重,成就或过之."人们通常认为,苏辙的个性淡 泊内敛,不像苏轼那样张扬.事实上,通过苏辙的 人生经历和他的政治以及学术思想,我们不难看 出,苏辙的思想比乃兄更加大胆和复杂,在仕途上 经历的波折比起苏轼来也无不及.他的人生态度 自然随着这些起落而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在他与 苏轼的唱和诗中有明显的反映. 按照兄弟二人的行止,学界一般将他们的唱 和诗分为四个时期,即:第一,贬前时期.从苏氏兄 弟初踏仕途至"乌台诗案"发生为止.即从嘉{;占四 年(1059)至元丰二年(1079)7月.这个时期又分 为南行唱和,歧梁唱和以及杭,密,徐时期唱和.第 二,黄州贬谪时期,从"乌台诗案"后,兄弟俩同时 被贬至元j;占前止,即从元丰二年(1079)7月至元 裙元年(1086).第三,元j;占时期,从元{;占元年 收稿日期:2010—10—19 作者简介:陈婷婷(1984-),女,吉林长春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古代专业2008级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15 (1086年),兄弟俩同时重新被起用,到绍圣元年 (1094年)再度遭贬前止.第四,再贬时期,从苏 轼,苏辙于绍圣元年(1094)被再度贬谪至苏轼去 世为止.【3]ls如果着眼于苏辙本人人生态度的改 变,则将他们的唱和诗分为三个时期更为适合,即 歧梁唱和,陈杭唱和,琼雷唱和.这三次唱和前后, 兄弟二人的人生轨迹皆有重大转折,苏辙的人生 态度也出现鲜明的分界. (一)歧梁唱和 谈到歧梁唱和,必须先介绍歧梁唱和之前苏 辙的经历和思想状况,苏辙兄弟的父亲苏洵也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母亲程氏亦为知书达理的大家 闺秀.在父母的精心教育和影响下,苏辙从小就饱 读诗书,立下了宏图大志,对国家的治乱更为关 切.到十八岁时随父兄入京应试,兄弟二人双双进 士及第,报国之志即将实现的意气风发可以想见. 然而三年后苏辙兄弟被推荐参加制科考试,在进 行御试时苏辙写了一篇有名的《御试制科策》,文 辞激切尖锐,旁征博引,议论时弊,将矛头直指仁 宗皇帝,在朝野上下掀起了轩然大波.虽然仁宗是 一 个仁厚之君,并未因此降罪于他,但是苏辙的仕 途却因此在一开始就遭遇到挫折,直至嘉祜七年 才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苏辙以留京侍父为由 辞不赴任.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期间,苏辙留京侍 父,二人唱和颇多,结集为《歧梁唱和诗集》.其中 在一组唱和诗中,苏辙道出了辞官的原委和内心 的真实想法: 苏轼《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 其一 病中闻汝免来商,旅雁何时更着行. 远别不知官爵好,思归苦觉岁年长. 着书多暇真良计,从宦无功漫去乡. 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其二 近从章子闻渠说,苦道商人望汝来. 说客有灵惭直道,逋翁久没厌凡才. 夷音仅可通名姓,瘿俗无由辨颈腮. 《答策》不堪宜落此,上书求免亦何哉. 其三 辞官不出意谁知,敢向清时怨位卑. 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 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忧家有师. 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苦参差. 16 苏辙《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 其一 怪我辞官免入商,才疏深畏忝周行. 学从社稷非源本,近读诗书识短长. 东舍久居如旧宅,春蔬新种是吾乡. 闭门已学龟头缩,避谤仍兼雉尾藏. 其二 南商西洛曾虚署,长吏居民怪不来. 妄语自知当见弃,远人未信本非才. 厌从贫李嘲东阁,懒学谀张缓两腮. 知有四翁遗迹在,山中岂信少人哉. 其三 埙动篪呜只自知,忧轻责少幸官卑.' 声名漫作耳中填,科第空收颔底髭. 西鄙猖狂犹将将,中朝闲暇自师师. 近成新论无人语,仰羡飞鸿两翅差. 苏轼的诗第一首强说自己羡慕子由无官一身 轻的逍遥自在,第二首又盛赞子由的才学人品,然 而第三首中却以一句"策曾忤世人嫌汝"点出苏辙 不赴商幕的真正原因,就是那篇《御试制科策》的 直言敢谏触怒了当权者,《宋史?苏辙传》中对这一 原因也有交代.苏辙则在诗中说才疏学浅,面对朝 廷的人才济济只能藏起自己所有的锋芒,看似自 谦,实际上已经流露出不满.想到自己自幼饱学,. 年少得中进士,本想大展拳脚,建功立业,却未曾 想初涉世路即遇挫折,"科第空收颔底髭",作者情 绪的低落到这里已经掩饰不住,"近成新论无人 语,仰羡飞鸿两翅差"自己那些关于国事的文章和 意见无人理睬,兄长又不在身边,抬头看到飞鸟的 自由自在,可以翱翔于长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钦 羡之情油然而生.少年的意气风发,高中进士的踌 躇满志在残酷现实的打击下已经支离破碎,此时 兄弟间的唱和情调低沉,充斥着怨愤和不平.此时 的苏辙,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第一次也是非常严重 的一次挫折,使这个一腔热血的青年人体会到世 路的险恶,人生的无常.他的人生态度也由最初热 情昂扬的理想化转为失落和愤懑.在这样的一种 心境中又不得不与一直形影不离的兄长分别,分 离的痛苦与别后的寂寞自然加倍,留京的苏辙在 诗中追忆两人分别的情景并想象兄长孤身一人在 外的境况,其实这是他自己内心苦闷的一种反映: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5J1 在诗中苏辙追记了分别时的场景和兄弟二人 进京时的旧事,揣测兄长形单影只的孤独,"遥想 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这样的想象正是苏 辙心情的写照.苏轼的和诗就是那首着名的《和子 由渑池怀旧》,虽然苏轼在诗中也感喟人生的飘忽 不定,但是明显地更加洒脱和旷达,完全不是苏辙 所想的那样凄凉,这样比较一下两首诗可以看出 此时的苏辙心情的沉重.这种主观愿望与客观现 实的强烈矛盾,正是嘉韦占年间东坡与子由赠答诗 中屡屡发泄内心不满情绪和忧患意识的原因所 在.昀加 (二)陈杭唱和 陈杭唱和指的是熙宁四年苏轼出任杭州通 判,时苏辙任陈州学教授,这一时期也是兄弟二人 唱和颇多的一段时间.在教授陈州之前,苏辙曾作 了一年的大名府推官这样的簿书工作,后因父亲 苏洵的去世,辞官归蜀,服丧期满后,还京时正赶 上王安石变法,苏辙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 详文字.苏辙兄弟一直反对因循守旧,倡导改革, 然而他们却并不认同王安石的变法.苏辙任职的 机构偏偏负责起草新法,这样勤于国事的苏辙在 新法问题上的冲突就愈演愈烈.熙宁二年八月他 写了《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全面批评了新法 并请求外任,这篇文章与当年的《御试制科策》一 样令当权者勃然大怒.苏辙辞职后虽然留在京师 一 段时间,但是一直闭门治学,后张方平知陈州, 苏辙才随他出任陈州教授. 苏辙在陈州的生活十分清苦,苏轼去陈州看 望苏辙,看到他供职的学舍十分简陋,曾以开玩笑 的语气写下一首《戏子由》:"宛丘先生长如丘,宛 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身屋打 头.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这首 戏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辙生活状况的困顿,然 而对苏辙来说,这样的艰苦生活并没有使他意志 消沉,相反地,因为参与了修改制订新法,使他更 加了解法度政令的变化对百姓生计的巨大影响, 身在陈州,只是一名区区学官的苏辙对时政和民 生疾苦的关心有增无减.在陈杭唱和的许多诗当 中,苏辙揭露了新法造成的许多弊端,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了自己 对新法的不满和对民生的担忧. 苏辙的《次韵子瞻见寄》(《栾城集》卷四,下 同)是答苏轼《戏子由》的,诗的开头感叹自己归乡 不得,矫时无力,"j三年学舍百不与,靡费廪粟常惭 羞.矫时自信力不足,从政敢谓学已优?"接着他讽 刺新法说:"自从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无术." 苏辙的《和子瞻监试举人》(卷四)从新法对科举考 试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改革上指出了它的不合理:"缘饰小说 家,睥睨前王作.声形一分解,道义因附托……纵 横施口鼻,烂漫涂丹垩.强辩忽横流,漂荡终安 泊?"现在新法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士子们以《字说》中的观点强解 经书,造成了"新科劝多士,从者尽高爵"的不合理 现象.作为学官的苏辙不能够认同把对经典的曲 解作为取士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在诗的结尾他更表达了对士 子们前途的担忧"谁能力春耕,忍饥待秋获!".苏 辙向来反对新法不顾民劳,妄自大兴水利,在《和 子瞻开汤村运盐河雨中督役》(卷四)揭露新法不 顾生产,妄开运盐河.诗的开头感慨甚深:"兴事常 苦易,成事常苦难.不督雨中役,安知民力殚!"侧 面地对变法者的好大喜功,不顾民生作了批评.他 对民间疾苦寄予的深切同情在很多的唱和诗中都 有体现,如:"东邻十日营一炊,西邻谁使救汝饥?" "海边唯有盐不旱,卖盐连坐收婴儿."(《次韵子瞻 吴中田妇叹》)天旱已经民不聊生,盐法的残酷更 使人耳不忍闻.像这样批评新法同时担忧民生的 诗在陈杭唱和中还有很多,有学者认为在陈杭唱 和中,苏辙的讥时之作多是因为唱和苏轼的原作 才写的,数量远远没有苏轼多,m这样的状况的 形成有两个原因:一是苏辙只在陈州担任小小学 官,他了解外部世界的范围相对狭窄;二是相对于 苏辙的诗词创作一般只有单纯的写景抒情,较少 议论.但是这并不能说苏辙对世事的关心少于苏 轼,在以上列举的陈杭唱和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苏辙任陈州教授与歧梁唱和时期一样在仕途上 遭受挫折,被迫外任,而且仅为学官,但是从他的 诗歌内容来看,此时苏辙对待人生的态度比歧梁 时期更加成熟,他已经把对人生的注意力从狭隘 的对自我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转向了对民生疾 苦的关注.这些诗歌的思想内容是否深刻,艺术手 法是否高超姑且不去讨论,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忧 国忧民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理性的有着 现实主义倾向的苏辙. (三)琼雷唱和 琼雷唱和是指绍圣四年苏轼兄弟分别被贬至 琼州和雷州,二人开始了一年左右的隔海唱和.琼 雷唱和时期苏辙的人生态度相较前两个时期发生 17 了明显的变化,一来他的年纪的增长让他素来谨 重的性格中更添含蓄,二来从陈杭唱和到琼雷唱 和前的二十多年间,苏轼兄弟尤其是苏辙本人的 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首先是元丰三年因苏轼乌 台诗案坐贬,被贬为筠州盐酒税监.在此之前苏辙 曾任齐州掌书记和南京签书判官,虽然他自己官 微禄薄,但是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后,他一方面 照顾苏轼全家老小,另一方面积极上书,表示愿以 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二人的深厚情谊在这里又 一 次得到体现.苏轼囚系乌台时曾寄子由诗云: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 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在经历了这次打击后,苏 辙兄弟分别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一个高峰,就苏 辙来说,元j右元年他回京任右司谏,与兄长第一次 同朝任职.后苏辙累迁起居郎,中书舍人,户部侍 郎,元韦占四年更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辽国,元{;占 五年从契丹归来后苏辙更升任副相,达到了事业 上的巅峰.然而正当苏辙认为为国效力的机会终 于来了的时候,哲宗亲政打击元{右旧党,苏辙因为 上书进谏而遭遇了所谓的"岁更三黜",即一年之 内先后贬官汝州,袁州,筠州.这样的从巅峰到低 谷的变化让苏辙对事业和人生的态度都发生了极 大的转变,贬居雷州的一年当中,苏辙存诗二十九 首,其中有二十五首诗是与苏轼的和作.这些唱和诗表明,他们的处境虽然恶劣,思想却很超脱,处 处表现出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苏轼被贬琼州,苏 辙被贬雷州,兄弟二人只能隔海相望,苏轼曾以幽 默的语气作诗说:"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 相望."(《苏轼诗集》卷四一《谪海南,作诗示子 由》)苏辙贬居雷州后处境十分艰难,但是他却认 为兄长比自己要难得多,生性内敛,看似远不及苏 轼豁达的子由此时却表现出一种历经风雨后重新 审视人生的洒脱,"我迁海康郡,犹在寰海中.送君 渡海南,风帆若张弓.笑揖彼岸人,回首平生空." (《后集》卷二《次韵子瞻过海》)雷州地处偏远,但 正是因为这样诗人才能从半生的宦海奔波中跳脱 出来,为自己的仕宦生涯作一个总结,这时候他的 心态已经趋于平和,虽然在这二十年当中,自己经 历了太多的起伏,但是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在策论 中直指仁宗的意气少年,这些挫折让他看透了官 场的险恶和人生的无常,反而找到一种对人生的 自适.初到雷州的苏辙不习惯海滨生活,吃不惯薰 鼠,蝙蝠等膻腥事物,来到雷州仅十来天就瘦得 "帽宽带落惊僮仆",苏轼作诗劝弟弟要入乡随俗, 18 子由在《子瞻闻瘦,以诗见寄,次韵》中写到"海夷 旋觉似齐鲁,山蕨仍堪尝菽粟."表示自己会逐渐 习惯这里的生活. 苏辙兄弟的琼雷唱和诗中还有许多抒怀之 作,宽广的胸怀,顽强的意志,使他们能够战胜险 恶的政治环境和艰难的生活环境.苏辙在《所寓堂 后月季再生,与远同赋》中借写月季抒怀:"偶乘秋 雨滋,冒土见微茁.猗猗抽条颖,颇欲傲寒冽.势穷 虽云病,根大未容拔."虽然身负雨雪风霜的重压, 但是仍然"傲寒冽",这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苏辙 在《浴罢》一诗中说:"形骸但癯瘁,气血尚丰足. …… 枯槁如束薪,坚致比温玉."外表的枯槁憔悴 并不能改变冰清玉洁,坚如磐石的内在精神.这种 精神让他不会畏惧蛮风瘴雨,也不会畏惧谤语谗 言:"南海炎凉身已惯,北方毁誉耳谁闻!"(《次韵 子瞻夜坐》).琼雷时期苏辙的人生态度已经由前 两个时期的激切和怨愤转为平和与超然,自己身 居庙堂时为国为民恪尽职守,虽然半生沉沦下僚, 奔波劳碌,郁郁不得志,然而总算问心无愧.另外, 这一次贬官琼雷也使他们兄弟二人都意识到还朝 无望,此时的苏辙已经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学术 上,后来北归颍昌之后更是"不复与人相见,终日 默坐,如是者十年",以整理着述,教授子孙为业直 至病卒. 以上论述仅仅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苏辙兄弟唱和诗中最能 够反映苏辙人生态度变化的几个阶段,事实上,回 首苏轼,苏辙兄弟四十几年的唱和生涯,唱和的内 容涉及层面十分宽广,日常生活,时事政治,思乡 别情,饮酒题画,可说是面面俱到,其核心内容是 思乡抒怀.[s]57不管是在仕途顺利的阶段还是在人 生的最低谷,唱和诗都是他们联络感情,相互慰藉 的通道.当他们处于困厄之际,唱和诗更是他们的 精神支柱."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9pl是贯穿 于他们唱和活动始终的,条线索,虽然苏轼兄弟 没能实现这个约定,但它已经将兄弟二人的感情 融为一体,成为他们精神的一种共同寄托.东坡在 《初别子由》中说的好:"岂独为兄弟,要是贤友 生."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也曾说"苏辙常常 让他哥哥写出最好的作品",同样的,二人的唱和 诗也是苏辙诗歌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兄长 的诗歌对话中他才能肆元忌惮地抒发内心的感 慨,将自己对时政,对仕途,对人生的种种看法表 达出来,无论二人际遇如何,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 总是让我们感动,苏辙的作品经常被认为是存在 一 种道学气,然而纵观他与兄长的唱和诗以及为 苏轼而写的《为兄轼下狱上书》《亡兄子瞻端明墓 志铭》等等,其中所蕴含的深情厚谊既有兄弟间的 手足亲情,又有伯牙子期般的知音难觅之感.苏辙 兄弟二人的手足之情历来是文学研究关注的焦 点,研究二人唱和诗也多从这个角度人手,在这里 则不做赘述. 虽然与父兄同列于唐宋八大家,然而历来对 苏辙其人及其诗文的评价却很低,研究远远不够 深入.诚然,我们必须承认苏辙表现在诗歌创作方 面的才情比兄长确实略逊一筹,苏辙也认为自己 的诗才远远不及兄长,元丰六年,苏辙在《次韵子 瞻感旧见寄》中说:"君才最高峙,鹤行鸡群中.我 虽非君对,顾以兄弟同."元{;占七年,他又在《次韵 子瞻道中见寄》中说:"兄诗有味剧隽永,和者仅同 画影.短篇泉冽不容揖,长韵风吹忽千顷."绍圣四 年,五十九岁的苏辙在《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中 说:"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 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 自其斥居东坡,其学El进,沛然~llJlI之方至.其诗 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 从之,常出其后."东坡则在《记子由诗》中说"子由 诗过吾远甚."无论如何苏辙的诗歌仍然不失为自 成一家,不仅具有宋诗的一般特征,更有着自己独 特的诗趣,即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所说的"静淡有 味".关于苏轼与苏辙诗歌的不同特色,苏门四学 士之一的张耒在《赠李德载》中的"长公波涛万顷 海,少公峭拔千寻麓."概括二人诗歌的可谓恰如 其分.由于苏辙少年时期就对老庄之学和佛理都 颇有见地,[1o]2更撰有《古史》《诗集传》等等经史 着作,所以许多人下结论说苏辙诗歌死板而有道 学气,但是从兄弟二人的唱和诗来看,苏辙的诗歌 不乏以情动人之作,只不过情感表现更加含蓄内 敛.相比对于诗歌的看法,人们对苏辙其人的评价 往往更加不公,由于苏洵为兄弟二人命名是曾有 苏辙"善处祸福之间'一说;二人出处行藏基本 相同,但是苏辙的官位多高于乃兄加之苏辙沉默 内敛,所以人多认为苏辙似乎深通韬光养晦之道. 晚年他闭门治学又被世人看做是仕途失意后对世 事的冷漠,这样的评价对于苏辙来说实在不公平. 《宋史?苏辙传》中大段记载了苏辙对执政者的谏 言,其间言辞锋利,毫不避讳,可以说他匡救时政 的信念一直没变,正是对国家和黎民的责任感使 这个谨重少言的人变成了一个谏官.另外,从他与 苏轼几个时期的唱和诗的思想内容看,虽然半生 的沉沦下僚让他的理想破灭,甚至让他对仕途和 人生都感到失望,然而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并未 因际遇而改变.通过对兄弟二人在歧梁,陈杭,琼 雷三个时期部分唱和诗的研究.我们可以比较清 楚地看到苏辙在不同时期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对济 世救国理想的坚持,这些诗歌的内容不仅触及了 兄弟二人的际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法 实行前后北宋社会的状况.苏辙其人其诗的许多 内容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只有通过全面的研究 我们才能对他做出更准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1曾枣庄.《苏辙年谱》[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2]脱脱.宋史?苏辙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魏建嘉.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叨.昌吉学院,2005(4). [4】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一册)[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5]苏辙集[M】.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6]王连儒.苏轼与苏辙嘉事占年间赠答诗简论[J】.聊城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7】曾枣庄.苏辙图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8】赵晓星.论苏轼,苏辙唱和诗【D].吉林大学,2007. [9】付定裕.夜雨对床:苏轼与苏辙的诗歌对话【J1.文史杂志,2007. 【1O】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11苏洵.嘉褚集笺注:卷一五《名二子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9
本文档为【宁知风雨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5
浏览量: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