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武县古秺侯国遗迹“百度”探觅与思考

成武县古秺侯国遗迹“百度”探觅与思考

举报
开通vip

成武县古秺侯国遗迹“百度”探觅与思考 成武县古秺侯国遗迹“百度”探觅与思考 2009-06-21 15:26:12  新成武  出处:成武视窗                                                        作者:  成武汶上集镇大周村·周长芳     在成武县西北,秦汉时期曾三度封侯置秺县或秺侯国,旧城址屡罹兵火、频遭水患、因革易新、沧桑变更,早已被淹埋地下,况且时间已跨逾2000余年,古秺城到底何处,大小状况如何,何时毁灭等等,一直是中国考古界的疑点,也是笔者近十年来关心和研究的问题。...

成武县古秺侯国遗迹“百度”探觅与思考
成武县古秺侯国遗迹“百度”探觅与思考 2009-06-21 15:26:12  新成武  出处:成武视窗                                                        作者:  成武汶上集镇大周村·周长芳     在成武县西北,秦汉时期曾三度封侯置秺县或秺侯国,旧城址屡罹兵火、频遭水患、因革易新、沧桑变更,早已被淹埋地下,况且时间已跨逾2000余年,古秺城到底何处,大小状况如何,何时毁灭等等,一直是中国考古界的疑点,也是笔者近十年来关心和研究的问题。                   秺(du),为秦、汉时的县或侯国,治所在成武县西北29里,今汶上集镇与伯乐集镇交界处(《成武县志》载)。秺县约存200年,于东汉初废入成武县,属济阴郡(见《后汉书》、《汉书》)。关于古秺县城址,卢新文先生根据文物出土的地理位置和《曹南文献录》,参考《水经注疏》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书推断古秺县城址在今成武县城西北25里一带(卢新文先生的《伯乐墓考证》一文论述)。古秺城遗址在成武县西北一说29里,一说25里,在此方圆4里左右区域的村庄有伯乐集镇玉皇庙村、后郭庄村、华佗庙、岗子祝楼、张庄、前郭庄、大赵庄和汶上集镇的秦田庄、党楼村、五里长周村、苏张庄、汶上集等,另外还有伯乐窑厂和汶上西窑厂及罗汉堌堆(党楼村南1500米处,1980年以前犹存土丘)、张瑶堌堆(罗汉堌堆东200米处,清末犹存)、康庄堌堆(后郭庄与小朱楼之间小河处)、嶕峣遗址(大周村南1600米,民国年间犹存)、祝岗子、大坟子(伯乐窑厂后约50米)、玉皇堌堆、庄口堌堆(玉皇堌堆西北100米处)、古汶水河遗址(汶上西窑厂附近)等。现如今也只存玉皇堌堆,3亩许的罗汉堌堆也在1980年被党楼村村民取土拉走,康庄堌堆也于1981年挖小河时被破坏,笔者属汶上集镇大周村,自1999年春以来,便对周围村的古残碑的碑文、老人传说和窑厂及村民取土发现的文物进行了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和整理,结合历史书籍,对各处的遗迹及史籍等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思考,才形成了此篇文字,以便为关心古秺侯国的人们参阅和提供一些研究信息。更多成武新闻资讯请浏览成武视窗网站:new.morn.cn                                              一、 两块古碑探踪古秺名称来历 2008年9月12日,笔者在伯乐大窑后200米许小河(东西走向)南坡上(汶上镇大周村与党楼村地邻处,距大周村南1600米)发现一古残碑,以下简称“小河古碑”。该碑石东南距罗汉堌堆300余米,刻碑年代已残缺。据当地老人讲:此处是一老桥口,从这里向东南有条路,西南东北有条路,桥在两路交叉口处。桥南传为“嶕峣”地。清朝、民国期间,这条东南路通定陶、成武达单县,近地经大周村二周自然村、罗汉堌堆、伯乐集镇大赵庄。西南路通后郭庄、玉皇庙、党楼、汶上集。建国初期,该古碑已断为三块。1958年修筑党楼水库,后文革时期土地划方,道路调整,在老桥口西又修一新桥,老桥之上的残碑(石碑中间大块部分)被汶上集镇二周村民周乐福拉走当捶布石了,现存于二周村后。由于年久日晒雨蚀和人为损坏,个别字体已模糊不清,但大部分字体还完整。碑刻正面有吴元英撰文并书丹,平河真人赵来得勒石。碑文记载了立祠庙的来历,此地亿万斯年已来有古人曰“嶺”的像“伞”之形“崇丘竦歭,攀状深秀”的高土丘三个,此地理形成是大水冲突而成,在立庙祠碑的土丘向西南有廻村(又称迴戈),有道家真人从遥远的地方游丘山端而居住,经历了许多苦寒和磨难,在土丘右面有居士张四顺、王文福等人居住。自汉以来屡次增建,以“救国庇民”为号。此地是秦汉皇帝出巡各地的“蹕道”,“尊霸秔蹕秺此以馔”,人们可能以此地出产的一种名“秔”的稻子为供品,就开始以种“秔”为业。人们为了纪念此地,就有像“在極衡山天下立祠”的想法,大伙们不分昼夜而忙碌,鸠工命匠立石纪念。该残碑的后面记载了40余位人名,有会首、督会首。会首名字清楚者就有20位。从姓氏上看有祝、李、张、朱、马、赵、林、王、庞、吴、郭、苏、贾、刘、杨等十余姓参与,其中祝、李、张、朱、马、赵六姓人数居多。2002年在罗汉堌堆处又建了庙宇,据党楼村民说是水库南的村民建的,据古碑上的姓氏看此碑也是伯乐集镇西北近地村人立。从《成武地名志》查看以上邻村各姓氏何时迁民立村,赵氏在北宋中叶迁入,祝氏、杨氏元朝时期迁此,朱氏、苏氏在清朝迁入,林氏、贾氏迁入年代不详,其余吴、郭、马、王、张、庞、李七姓均在明代迁入,从这点看此碑立于清代以前。督会首有侯选州同赵来环,生员庞国起、张之学,平民苏来聘、张君子,从官名“候选州同”看,此碑也立于清代至明朝,大约在清嘉庆年间(公1796-1820年)至明初。      从该残碑文看有几个字“霸秔蹕秺”,这与2006年冬汶上集镇西窑厂出土的《开元唐碑》(现存于成武县文化局)之“南至雙葉之扶刘,左连種邑”,再加上古秺城之“秺”字,就不难看出这几个字均有“禾”字旁,有“禾”加上“宅、重、亢”组成,“秔”是一种稻子,这说明古秺城地域的百姓在汉朝以前以水稻为主食,以稻子为主食说明这个区域的地势比较低洼,常年存水,有水才能利于水稻的生长。若《开元唐碑》记载的墓地林门是子午向,那穜邑遗址就应在汶上集南门外和党楼后附近处;若墓地林门是巳亥向,左边应在西面,那穜邑遗址就应在大周东南200米处。也有人认为:秺邑之“秺”字有可能变音,到唐朝传为“穜”字,向“壘章寺”之名,今天被周围村民传为“林常寺”一样。     笔者查阅《匈奴史》:在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不仅被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匈奴人的政治力量在通过征伐、和亲等方式的基础上得到了消亡,匈奴汉化后,所改姓刘、贺、金、胡等等,西汉末期匈奴(胡人)南迁至安徽、甘肃、陕西、山东等地,据说有一些目前还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等地,主要是归附了刘姓,有“胡人附刘,十胡九刘”之说。      笔者初步认为:《元和郡县图志》载“成武县有古秺城,在县西北29里”有两个遗址,分别是罗汉堌堆和玉皇堌堆,这两个遗址按出土的文物年代非常接近,均在汉代以前。距成武(老县衙府第)的远近也非常接近,均在29里左右。前文显示“南雙葉之扶刘”的“扶刘”应为“附刘”,唐时“附”与“扶”不分。金日磾为匈奴人,他的后裔所居住的地方就被汉人称为“扶刘”或“胡庄”,党楼、大周至今还流传近有胡庄、廻庄(今指伯乐镇玉皇庙村)的说法 。按石碑《明正德年间五里周祖墓碑》、《开元唐碑》、《小河古碑》、《壘章寺碑》等等来看,罗汉堌堆应为“附(扶)刘”(因罗汉堌堆正北1700米汶上集西窑厂处发现了《开元唐碑》),廻庄应为今天的伯乐镇玉皇庙村。大周村南1600米处发现的石狮子应可能为“扶(附)刘”遗迹,即秺城遗物。那“罗汉堌堆”应为秺城遗址。在1970年党楼村民就在罗汉堌堆北附近处发现大量古硬钱币、城墙遗址和大蓝砖等。若岗子祝楼是扶刘,则就符合了卢新文先生“古秺城在成武县西北25里”的说法,可是岗子祝楼没有发现汉代遗物。若岗子祝楼不是古秺城遗址,那最接近卢新文先生之说法的就只有罗汉堌堆了。    古秺城的起源或命名与这里出产水稻有很大关系,秺县取消后,只作为成武县的一个城存在,后因胡人居住在此,就按“胡人附刘,十胡九刘”俗称“扶刘”,秺邑北部汉人居住区在唐朝时就演变成了穜邑,南部匈奴金日磾族胡人居住区便称扶刘,也很可能唐时“穜邑”就是“秺邑”城北部因水患和战乱等分化而成。      二 、历史文献探踪古秺城    《成武县志》载:《读史方舆纪要》三十二卷“成武县下有秺城”,并注明:“汉至秺县,属济阴郡,秺音du。武帝征和二年,封商邱成为侯邑”,“又昭帝始元二年,封金日磾为秺侯。时二千二百二十八户。金日磾死亡,其子赏继承侯位,赏无子,秺侯号绝。元始四年为使已绝的世封有人继承,又封金日磾次子建的孙子为秺侯,领千户。王莽篡汉后,侯国绝。东汉时秺县并入成武县。”《元和郡县图志》载:“成武县有故城秺城,在县西北二十九里。昭帝封金日磾为秺侯”。魏晋南北朝以后秺城逐渐败落下来。《成武县志》载:“秺城故址在县西北境。1982年文物普查发现,伯乐镇和汶上镇交界处(玉皇庙和罗汉琱堆处)有古遗址暴露在地面之上,地势高亢,秺城可能就在这附近”。要谈古秺城,就少不了谈秺城的关键人物金日磾。从历史文献记载了解到:金日磾出身于显赫的匈奴皇族,却被汉武帝赐姓“金”,从“降虏”、“马奴”一跃而成为汉朝首屈一指的重臣。为了庄重朝仪他怒杀行为不检的儿子,为了保护汉帝他生死不顾,以身相拼,为了辅佐少主他鞠躬尽瘁……,金日磾以其传奇的经历和正直忠孝而誉满天下。     金日磾(公元前134-前86年,日磾音midi),字翁叔,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匈奴出身的朝廷重臣,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匈奴族政治家。他本叫日磾,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汉武帝赐姓“金”,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都姓了金。          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磾少年时期,正是西汉王朝与匈奴王朝频繁战争的艰难岁月,西汉王朝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到汉武帝时国力已经很强盛,于是对匈奴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而其中的河西之战(公元前121年即元狩二年三月)则奠定了金日磾一生的命运。           在河西之战中,匈奴的浑邪王、休屠王率领的军队在祁连山遭到汉军的攻打。匈奴惨败,兵将死伤无数,匈奴政权遭到沉重打击。匈奴单于失去了大片领土,十分怨恨二王,想借机杀掉他们。浑邪王和休屠王得知后,决定降汉,汉武帝接受了他们投降的请求,派霍去病率兵接应。但是在关键的时候,休屠王因中途反悔而遭到浑邪王的杀害,金日磾无所依靠,便与母亲阔乐、弟弟金伦一起成为了汉朝的“降虏”。金日磾当时十四岁,被安排在黄门署养马。因为他从小生活在草原上,精通养马经,宫廷马经他调养,匹匹高大肥壮。有一次,汉武帝在游逸宴乐时,让十多个马奴牵出马来供他们观赏,当时有许多宫女在场,有些马奴忍不住偷看宫女,只有金日磾神态庄重,目不斜视。身材高大英武的金日磾以他正直的人品和熟练的养马技能恨快赢得了汉武帝的注意和器重,不久便拜他为马监,又提升他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金日磾在受到重用后更加严于律己,武帝对他越发敬重,赏赐金日磾累计达千金,待遇也比其他臣子优厚。朝中一些大臣十分嫉恨,纷纷抱怨,但武帝不为这些流言蜚语所动,反而更加器重他。       金日磾的母亲教子有方,金日磾继承了他母亲的优良传统,对子女管教甚严。金日磾有个大儿子名弄,小时候长得非常逗人喜爱,为汉武帝做“弄儿”(陪伴皇帝嬉戏的人),常陪伴在武帝身边,深受武帝所宠爱。可是弄儿长大后行为不检点,有一次,竟在皇宫里和宫女嬉戏,恰好被金日磾看见,金日磾怒不可遏,以其“淫乱”而将其子杀死。汉武帝得知后怒而责备金日磾,金日磾向汉武帝陈述了杀子的原因,汉武帝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从此更加信任金日磾。《南史·杜骥传》中记载“尝侍宋文帝,言及史籍,上曰:金日磾忠孝纯洁,汉人莫及。”金日磾一生的最大功绩就是尽忠职守,他一生多次识破并挫败叛乱活动,在维护汉王朝的统治和治安方面,建立了不朽功绩。       汉武帝晚年体弱多病,怀疑有人使用“巫蛊”事件(“巫蛊”就是把木偶人埋入地下,附以巫术诅咒,就可以置人于死地。是一种迷信的做法)。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 ),丞相公孙贺涉嫌被人告发,死于狱中。次年,直指绣衣使者江充制造“巫蛊”事件诬告太子,太子被迫起兵杀了江充等人。武帝发兵追捕太子,太子出兵抗敌,激战五天,死者数万人,太子也自杀而死。后来,江充陷害太子的真相大白,汉武帝深悔自己受骗上当,于是杀了江充的宗族、党羽,参与此事的莽何罗兄弟恐受株连,就想谋反,不料被机警的金日磾觉察,莽何罗兄弟也发现金日磾对他们有疑心,迟迟不敢下手。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夏六月,武帝出行住在林光宫,日磾也随同而往。一天夜里,莽何罗发兵,第二天凌晨,乘汉武帝尚未起床,企图潜入卧室行刺时,被金日磾发现而拼力将他抱住。左右卫士欲杀莽何罗,汉武帝恐误伤金日磾而制止了手下,金日磾一人奋力将莽何罗举起,摔在殿下,其它同谋也均被擒,这场行刺案件被粉碎后,金日磾以忠孝著称于朝野。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危,立八岁的儿子刘弗陵为皇太子,拜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拒绝了辅政大臣的任命,表示愿作霍光的助手,于是武帝拜金日磾为车骑将军,“授以后事”。委托霍光与金日磾共同辅佐少主汉昭帝弗陵即帝位,这两位汉匈名臣不负圣恩,紧密团结,创建了两汉历史上“昭宣中兴”时期的大业。汉昭帝初年,遵照汉武帝的遗嘱,封金日磾为秺侯,但金日磾以昭帝年少而不受封。第二年,金日磾病重,汉昭帝又封他为秺侯,日磾才在病床上接受了印绶。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九月,金日磾病逝于长安(西安市),年仅四十九岁,谥为“敬侯”。金日磾家族在他死后日益显赫,在中国北方民族中,像金日磾家族这样长期在中原汉族王朝任官而又子孙继续封侯,是很少见的。金日磾为汉王朝竭力尽忠,鞠躬尽瘁,赢得了后世的赞誉,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将领之楷模。     笔者认为,史料记载的金日磾为匈奴人,他的后人相继在秺地封侯,并在此地居住200年左右,古秺城的蛛丝马迹无不与胡人的风俗习惯及历史背景有关,考证古秺城须应围绕这些进行才是。     三 、 古汶水河畔论秺城    古汶水河从汶上集西窑厂向西南流淌,在汉代水面宽,古秺城要么在这条河的东南岸,要么在这条河的西北岸。也就是说,古秺城不在古汶水河东南党楼、罗汉堌堆、祝冈子、玉黄庙这一些丘陵岗坡附近,就在大周行政村、西周行政村东南附近。汶上集西周村北有秦时期古刹累章,说明这里的地势较高。并且在明代成化十九年《垒章寺碑文》清晰地说:定陶县之东四十里史名卢家寨,寨东南里许有寺曰累章寺古刹也。《前袁堂祖谱》记载这里称古寨集。古寨就是指的卢家寨,同时值得说明的是袁氏祖先立村远在秦代。《袁氏祖谱》记载道:“周景王十年袁氏祖先从燕京(北京)迁到河南陈州。秦初又从陈州迁此立村,在这里已传七十余代。同时汶上集镇西几个村至今都传“芦花堌堆”这个芦花堌堆就在前袁堂和后袁堂之间一带,芦花堌堆也就是指的卢家寨。到明朝正德十年这里才称“定陶古寨乡”,包括五里长周村一带。可见这里卢家寨立村要早于秦代,至少也在周朝时期。这也就是说在秦代以前这里就有先民居住,这里地势高。古人云: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周易》、《阳宅大全》等书均有言: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古人讲究安宅或安城要得光得气。左边有水叫青龙入池,右边有丘称白虎上山,北面高、南面有水,风水才好。笔者据风水学角度推断党楼村西、大周村南八米左右深处的蓝砖地带也可能为古城(種邑或秺城,汶上集窑厂西南出土大量铜币和一对大石门枕可为佐证)遗址。《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古秺城在县西北二十九里。五里长周村的一支周氏在大清乾隆年间曾迁居济南市长清县张夏乡周庄,并在祖碑上清楚的记载:祖籍成邑县(成武县)西北三十里周庄(今指楼院周庄),大清乾隆四十二年立。可见古秺城应在五里长周村东南200米处。也有人认为蓝砖地带可能为古墓葬群。     四、逥戈玉皇庙觅古秺     玉皇庙位于成武县汶上集镇西南2.5公里,属伯乐镇玉皇庙行政村,因在玉皇堌堆上建玉皇大殿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庙建成后,李、邵等姓逐渐在庙旁建房居住,久之,庙名代村名。    据《成武县志》载:玉皇堌堆形成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时期。秦、汉时期,成武西北29里置秺县或秺侯国,玉皇堌堆为秺侯国所辖。    明正德十一年十月一日《五里长周祖墓碑》记载:(周氏祖茔)南廻戈,北李家庄(今指长李庄),东旱河(今指古汶水河),西卢元寨(今指前袁堂)。五里长周村周氏祖墓位于玉皇庙村正北2公里处,中间只隔党楼水库,这里廻戈就是指的玉皇庙。    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由移居城武县的曹邑生员冉其撰文并书丹,由刘振经刻石的《重修城武县西北廻庙村玉皇大殿王母殿山门盘路记碑》记载:“玉皇之在丘也,尊尚玄穹,土山右有台,乌台上有阁,名泰山巖巖(yanyan)阁,以下群庙,岖繁树阴翳,古柏苍苍,蔚然壮观而深然秀美”。这里廻庙村也是指的玉皇庙。    《说文解字》注:逥、廻、回....本属于草,现在变成意不可解,今通“回”字。戈:是先秦时期军队装备的用于勾打格斗兵器,起源于夏代,通常认为戈是由镰刀和锄等工具演化而来,是青铜时期的代表性兵器。商周时期与战争有关的象形文字多有戈的形象,现代汉字中的“战”、“武”等均从戈旁,即源于此。战国晚期,骑兵和铁制兵器的使用逐渐增多,戈的地位渐渐降低。至西汉时期戈已经彻底退出战争舞台。     汉昭帝始元二年,金日磾以擒莽何罗有功,武帝遗诏封秺侯。金日磾先祖本是源于匈奴的一支,由于他曾铸金人以祭天,皇帝就赐他姓金,有关学者寻求考证这支金姓为上古火正祝融之后裔,祝融又名廻禄。金日磾之子孙在秺城传七世而迁出(出处《新罗文武王碑》)。自1980年以来,玉皇堌堆周围的罗汉堌堆、祝岗子、庄口堌堆、汶上集西窑厂、伯乐集窑厂等很少发现青铜器制品,在地下7米到地表面却发现了元朝以前的大量铜币、秦砖汉瓦、唐三彩陶瓷、汉陶壶、陶罐、陶缸、陶马及黑头翅尾的高一尺许的一对白色鹤,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若“廻戈”有回收兵戈之意,那廻戈即玉皇庙就是金日磾子孙回收兵戈铸造金人的场所,故在周围很少发现青铜制品。这也许是金日磾子孙效忠西汉皇帝的举措吧。也有人认为“廻戈”有“士兵拿着戈巡回站岗”之意,《汉语大辞典》“廻戈”即掉转兵戈回师,有称颂王师赫赫之威的意思。古代【商调】有《廻戈乐》。但大部分人认为至少在明朝以前某个朝代这里有大量士兵班师回朝,以此纪念称“廻戈”,后又成了“廻戈里”,清朝时还称“廻庙村”。     据明万历年间的《题名庶士碑》记载,当时参加修建的人员有百余名,其中仅各村会首就有60余名,有庞济、冷然、王世铎等10位生员,有赵发舜、王克己、刘玉藻等6位监生,又有廪生芮莅参加,可见其修建规模之宏大。玉皇大殿历朝历代均有重修,玉皇庙及大部分重修碑刻在文革时期被毁,有两块年代久远的碑刻被埋入井中。     1987年,玉皇庙被成武县列为重点文物单位进行了保护,村民自发地重建了玉皇大殿。重建时,在玉皇堌堆后又发现了汉代石棺及一批铜币和陶罐。     在玉皇大殿前3米处有一深7米,直径0.8米许,成上小下大之形的圆洞,底下有一石棺,向东南有一洞,据当地老年人讲,1960年洞口才被发现,至今不知埋的是什么。据卢新文先生《成武历史的源头》(成武众多堌堆的来历及变迁)一文了解到玉皇堌堆埋入的墓葬至少应在战国、秦汉时期,玉皇堌堆上建庙应在南北朝以后至唐,盛行于明末清初。        玉皇庙所供神灵为中国世俗自然神(社会神)崇拜的玉皇大天尊,又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还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俗称玉皇大帝。     玉皇庙习俗每年阴历三月三、十一月初二成立两次庙会,会时要唱凉台大戏,信男善女团聚共食庙餐,非常热闹。     2008年秋末的一天,韩国的金氏后裔们在市县的领导陪同下,来到玉皇堌堆考察秺墟遗址,并合影留念。    在玉皇堌堆东北100米处的庄口堌堆上,2008年12月,有大量汉砖墓葬被村民取土发现,并出土了陶壶陶罐,值得注意的是墓葬人的头和脚部分别放有一个陶罐。对此笔者查阅了一些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中国编年史》记载:匈奴人在公元前9—8世纪称“严狁(yun)”,更早些时候他们可能被称为“草粥”,或更含糊地被叫作“胡人”。匈奴人与斯基泰人在葬礼上将敌人的头盖在沿眉毛平处锯开,在外面用皮套蒙上,里面镶上金片,作为饮器使用。《前汉书》记载证实了匈奴人有同样的习惯。有老单于(约公元前174—前160年)用月氏王的头盖骨来饮酒的例子。匈奴人信奉的一种是以崇拜天(腾格里)和崇拜某些神山为基础的。西汉年间金日磾的后裔在迁入成武县西北29里的秺地以后,仍然保留了这种习俗,只是“头盖骨饮器”变成了“像人头似的陶罐”,葬于墓里,出现了墓葬里有两个人头罐的现象。用马头或马或陶马陪葬是匈奴民族的重要习俗,马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匈奴民族竞争力的源泉。嶕峣堌堆、罗汉堌堆、玉皇堌堆等就是此地的土山,他们在这里定居,也保持了崇拜神山和敬天的习俗,玉皇堌堆的玉皇大殿就是他们敬天沿袭的结果。    一部分专家和学者根据地理位置推断玉皇堌堆是秺城遗址。但笔者认为:玉皇堌堆不可能为秺城遗址,而是秺侯国墓葬遗址。玉皇堌堆东北100米处的3—4亩庄口堌堆很可能为西汉秺敬侯家人墓葬群,玉皇堌堆可能为侯爷墓寝。秦田庄村的张魁勋老先生也这样认为。     五、罗汉堌堆古秺考     罗汉堌堆位于成武县汶上集镇党楼村南1500米,玉皇庙东北1000米处,属汶上集镇党楼行政村。据当地周围老年人传讲名称说法不一,五里长周村民传讲叫芦汉堌堆(或罗花堌堆),党楼和秦田庄村民传说叫秺汉堌堆(或秺堌堆),岗子祝楼村民传讲叫罗汉堌堆,秦田庄的老年人传此堌堆是汉秺城县衙驻地,1980年土地承包到户以前,此堌堆还有近2米高3亩许的土丘 ,土丘之上布满了许多砖瓦陶片,长满了许多阴柳棵和鸭子爪草。据《成武县志》载:罗汉堌堆形成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时期。罗汉堌堆正北距汶上集西窑厂不足2公里。     清朝以前此堌堆有庙宇所供神灵罗汉爷(又称秺汉爷)和白龙王爷,民国以后庙宇逐渐被毁,罗汉堌堆处庙宇的重修碑刻和大石狮子(现还存)被拉至西北300米处用于小河建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周围村民为避兵乱经常到此地阴柳棵处藏身躲避,这里周围二三里许没有村庄,相传,此地在解放初期非常乱,常有死人尸体暴露在这里,拦路抢劫杀人之事常有发生,很少有人单独行走,故当地老年人传讲“南走三里祝岗子,北走十里白云阁,中间不走十字坡”,十字坡就是指的此地。还传讲古时在大雾晨天气此地经常看见阁楼成片的仙境,有人在此地晒铜钱,有“路南没有路北的多”之说。此地有一种白色的鹅鶆(爱叫的一种小鸟)和一种大白蛇,其他地方都没有,村民好奇便就在此地敬起了龙王爷。     解放初期,罗汉堌堆东300米有张瑶堌堆,西400米有嶕峣遗址。相传在这些地方都建有庙宇及碑刻,1958年修筑成武县党楼水库以前被毁。水库上大水时,罗汉堌堆周围有几米深水,而罗汉堌堆仍为旱地。     当地老年人传说:罗汉堌堆周围村庄村民谁家死了人,在快出殡头一天傍晚,只要在那罗汉庙里烧上香,祈祷一会,第二天去罗汉庙拉桌子、板凳、碗筷,那里总是放的好好的,必须用过后再送到庙里,谁啥时祈祷,都灵验。有一回,不知那户人家用过后没送,从此再去上香祈祷出殡用品就不灵了。     1981年,党楼村民在罗汉堌堆取土时发现了汉陶马、黑头翅尾白鹤一对、大量汉陶瓦陶壶、陶缸、陶罐、大贝壳、小石片、古人尸骨和一批古钱(其中有汉五铢钱)和古墙壁遗址。现在仍为黑土层,每到春季、冬季常有人在此地盗取文物,被人挖的坑遍地都是,村民都传此堌堆地下有宝藏,才引来盗宝之辈。2008年冬,又有人挖掘,汉陶壶、陶罐、尸骨、尖牙齿、贝壳和汉陶瓦残片等暴露于地面。2009年1月14日下午,成武县文化局的三位同志曾到罗汉堌堆查看盗取文物情况,并拍了部分照片。     1987年,党楼村村民李合成在罗汉堌堆之上浇地时发现一个直径1.5米、深5—6米的圆洞,因难种地就平上了,不知埋的是什么。1988年,有伯乐镇岗子祝楼的村民自发集资准备在此重新修建庙宇三间,名“罗汉爷大殿”,砖石已买,因党楼村没给村民调整好土地而告终,只好建了一间小庙,部分砖石还存在那里。     前面提到的伯乐大窑后200米小河坡上发现的古碑和石狮子,很可能就是罗汉堌堆之上的石狮子和重修庙宇碑,就邻村大多数老年人传讲此堌堆为秺城县衙遗址,大周、党楼、秦田庄的墓碑或院房名仍有秺城、廻庄的显示记载。     六、康庄堌堆遗迹     康庄堌堆在伯乐镇小朱楼村东南小河处,当地村民传此地为“孙二娘开店卖人肉包子的地方”,清初康氏人家还在此居住,人丁稀少,而小朱楼的朱氏人丁兴旺,古人按迷信认为“猪吃糠”,故康氏就从此地迁走了,离开了小朱楼的朱氏人家。     1981年,人们挖后郭庄与小朱楼之间的小河时发现了一批汉朝以前的陶罐、陶壶、陶人、陶缸、铜剑和一个0.5米左右见方的四棱体石碓窑等。因此人们传石碓窑是孙二娘加工人肉时用的,现犹存。一尺许的陶人,有人把它们拿走放在周围庙里的神像前。     自1981年以后,此地多次被人盗挖,一些文物也被村民取土时而被破坏。目前仍有一片黑色土质文化层。笔者认为该堌堆也可能是汉朝秺侯国遗迹。    七、其他地方的古迹发现 秦田庄老年村民说:在秦田庄北200米汶上集至伯乐集的公路东侧有一墓,1937年此墓的石羊和大石板还露出地面之上,文革时期被毁。有人说是宋代马默的墓地,也有人说是赵家名人的墓地,因离大赵庄(赵氏宋代迁入)很近,1970年在秦田庄南桥头挖土时,挖出一缸铜钱,不知何年代的,但都认为是大户人家的,穷人不会有这么多钱。对于墓葬的石板,一些人认为是墓主人刚拉来石板未来得及制造成石牌坊就上了大水,墓葬主人或逃走或被淹死,只好在墓地放了几块大石板。至于是否是汉秺侯家人的墓葬,有待挖掘考证。但笔者认为是秺侯家人的墓葬可能性很小,因墓葬在地表面。     华佗庙古碑记载:“唐高祖著碑于斯,修建华佗庙。”后王氏迁于庙旁居住,开始时称“王家庙”,久之,华佗庙名代村名。华佗是东汉末期的著名医学家,他不求名利,甘愿在乡村为百姓治病,他治病和采药去过的地方很多,他很可能来到此地,采过药并给当地百姓治过病,故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建了华佗庙。华佗(公元145—208年)所处的年代,秺县已撤销100多年,只作为一个旧城存在。当时正是军阀混战,曹操专权,东汉将亡时期。     大周村,明朝称管庄,现在仍有管井存在,管氏在清末迁出。党楼村民传说在党楼立村是祝家,最早开始时称祝家庄,清末还有祝氏人家,建国初期迁往山西,大周村南还有祝林地。     2000年冬,伯乐镇大窑南200米处四米深发现陶罐等,东北100米处三米深发现陶盆、陶缸等。窑南150米三米深发现陶罐、砖等等。     2007年春天,岗子祝楼发现古墙遗址。     1970年—2002年,在大周村南200米处,打井多眼均在8—9米深处发现蓝砖地带,方圆40000平方米左右。    笔者认为,以上其他地方的古迹发现,对于研究古秺城历史也必定有一定的联系 。            八、 千年古镇汶上镇—古秺城考  汶上集位于成武县西北30里处,它是是一个古老而又名称几度变迁的村寨,其西邻古汶水河,古时居丘岭地带。此地域在汉代以前出产一种名为“秔”(秔:异体字为粳、稉,稻的一种,茎秆较矮,叶窄深绿色,米粒粗短)的稻子和黑色穄子。据古碑记载:秦汉以前这里是皇帝出巡的蹕道。据汶上集五代从教世家出身的岳宗方老人传讲,此地古为济南通开封的驿道。古代蜿蜒的汶水河在纪河寺与傅家谭附近与古菏水相连,古菏水是济水一支流,“通京都达大邑”,水路交通极为方便,古时的汶上集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村寨。唐开元时期可能称“種邑”,秦汉时代为秺县或秺侯国所辖,因水利条件非常优越,此地先民以“秔”为主要粮食作物,“秔”又是皇帝的贡品,種邑就成了通过古汶水河到古菏水运输物品的内地小码头。据古碣石和史料不完全记载,唐朝以前汶上集周围的村寨有卢家寨、廻戈、永户庄、嶕峣、扶刘、瓦岗寨等,这些村寨的庄名已消失不知何朝何代,早已鲜为人知。秦朝时期这里曾是秦始皇争霸天下的古战场,汶上集西1公里许有秦军将领晋茅(字涂睿)、柳自晋为表彰将士而肇建的古刹垒章遗址。隋唐以后至南宋时期由于黄河几次决口,房屋无存,田园被淹,再加上瘟疫疾病流行和战乱此地人烟稀少,種邑被淤埋地下,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刘、党、吕、创氏在古汶水河东邻高地建村安寨,据汶上集村民传说:“先有创、党二家,后有草棵吕家”,可见创、党二氏迁民比较早。      据传唐朝时期此地出过凤凰,向东飞去,落在东二十里的土丘之上,穜邑由此又称凤凰寨。宋朝时期,刘、党、吕、创氏在此驿道边初做卖水、开饭馆的小买卖,几家非常和睦友好,后来人多财旺,都便定居此地。有某年春季的一天,从南方来了一位白须长者,风水大师,道家仙人,在这里路过吃饭喝水休息,他站起来左看看右盼盼,从北向南,从西向东,来回走动一番,边哈哈大笑说:“好地方,真是风水宝地也”,吃饭的、过路的等众人均围了过来询问:“请问长者此地风水怎般好法?”,“此地乃凤凰地望也,要出娘娘皇后”,长者边言边低下头,掐指一算又说:“此地原先叫凤凰寨,已出了四位皇后,一个朝东南飞走啦,一个向西飞去,另两个向东北飞去了。可惜呀。”,有位白面书生,年貌四十岁左右,走到长者跟前双手打揖垂拜说:“敢问长者可愿指点一二?”,长者说:“可以,密谈,勿让人窃闻”,说着,创老汉说:"请到屋里上座",  同时党老汉、刘老汉、吕老汉和白面书生都进了饭馆内堂来,外地过路行人等均停留在驿道旁,极想听听,可是刘、党、吕、创四位老汉不让进来。到了内堂上房,创老汉吩咐倒水、上菜、上酒,白面书生忙到水让菜倒酒,酒过三巡,长者说:“之所以说此地出过凤凰,是凤凰娘娘风水宝地,因此地型为凤凰地望,凤凰的头部位于东南,尾部居北方,翅膀居西方,腿居于东方。秦朝时期吕后、汉朝时期的戚氏皇后......,都是此地出来的凤凰,均飞走了。西部为陶地,号天下之中,尧舜之帝都,汉高祖刘邦在陶丘登基称帝,能成帝王之地理附近有凤凰地望才能出皇后娘娘,你们说我言之有理否?”,“长者言之极是”,几个人一起答道,“如何不让凤凰飞走呢?”,长者说:“你们要想不让凤凰飞走,要在东南凤凰头部盖上庙宇,眼部打两眼井,脖部盖上大阁,尾部建上大阁和庙,腿部盖上阁和庙,翅膀处建造庙和阁楼,在心脏部建上阁,凤凰就飞不走了。”,“那如何建法,建于何处”,长者说:“过夜后,天临明时,我领你们去点盖庙、阁地点,你们可千万勿与别人言。”,眼看到了天黑,几个人让长者吃吧晚饭,找了一间上等床铺客房休息。第二天蒙蒙亮,白须长者领着他们几人指点庙阁建造地点,并让白面书生一一做了记录,且画了图,长者在此又停留几日,大伙热情款待,并送盘缠银两,老长者回南方去了。等长者走后,他们几人商议,不准外言,白面书生家庭有钱富有可赞助银两建造,并允许白面书生家庭及亲戚过来经商居住。时过不久,他们几人不分昼夜,辛勤奔劳,选石划材,鸠工命匠,历经数月,五阁四庙乃成。后来他们几人的好友相继迁入经商,一时商贾云集,名声远震,各姓有三十种之多,但人们只知在汶水河上游有个集寨,却未知凤凰寨,久而久之,其名称就演变成汶上集了。     明崇祯年间,汶上集上空有声如雷,随之陨石降落,状如石磙,集寨里一些老年人说:“上苍落石,此乃天象,我们这里是凤凰地,快出凤凰娘娘啦”,没过几年,此地域洪水到临,五阁四庙被毁,有人起义,明王朝灭亡,但这里没出皇后娘娘,人们都怨大水不该把庙阁冲毁,于是又重新修建,不知修过多少次。从清朝到民国至现在周围各村的人也只知汶上集有五阁四庙,却不知该集原先叫过凤凰寨,但汶上集街里的老年人至今仍还传说着凤凰寨的故事。     五阁四庙清末至建国初期犹存,据老年人回忆和传说,五阁分别为:南大阁(又称南海大士阁,南门阁)、北大阁(又称泰山老母阁,北门阁)、东阁(又称汶峰阁)、西阁(又称白玉奶奶阁,庚辛阁)与中心阁(又称大槐阁,大钟阁)。四庙为:南庙(又称南堂庙,菩萨庙)、北庙(又称玉皇庙)、东庙(又称关公庙,闫家地庙)与西庙(原先称山门教房,后称真武庙,还称玄武大帝庙)。东阁、西阁毁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其他阁庙建国初期犹存。1950年春天,人们把南大阁、北大阁、中心阁、南庙、北庙与东庙扒掉建汶上集完小,西庙因当仓库得以保留,1983年成武县文物普查时,被列为县级文物进行了保护。南大阁 、南庙遗址今位于木料市场街中间偏东和南头处;东阁、东庙遗址今位于木料市街北,定丰路上,东庙在集头,东阁可西偏南处;北大阁、北庙遗址今位于永茂街水塔处和八中西南公路附近;西阁、西庙遗址位于羊市街北头和中部许。中心阁遗址位于今汶上集汽车站东,定丰路与永茂街交叉处,古时此街向南不通,东西通到集头,向北通大道、北阁,至北庙西边处。向东通200米许再向南拐弯通南大阁,南庙,大官路,街道都有些弯度。除北庙在寨外,其他阁楼与庙均在寨里。     阁庙的建筑:南大阁为高13米,长12米、宽12米的单脊三间蓝砖两层阁楼,底层有一跨度5米,高5米的大圈门,南北相通,门正对官路,木门又高又宽;北大阁为高15米,长13米,宽13米的双层脊蓝砖两层阁楼;东阁、西阁长宽均为5米,高10米许单间单脊两层蓝砖阁楼;中心阁长宽都为5米、高8米许的单间单脊双层蓝砖阁楼。所有的楼阁均有楼梯和走廊明柱,在中心阁附近并立一高3米许的大石碑和生长一棵两人都楼不过来的大槐树。东庙、西庙、南庙、北庙均为高6米、长10米、宽5米的三间明柱蓝砖瓦正房,在南庙东南和西南处有两眼井(传说,这两眼井是凤凰眼),故此,现在汶上集村的老人仍有“一碑两眼井一槐罩三街”之说。据老年人讲:“中心阁处的大槐树正好长在三叉街口,大槐树旁有钟台,钟台上有一粗木立柱,木柱上顶着个2米许的大钟,钟旁有一碑楼,大种响起来,方圆五里的村子都能听见,解放初期犹存”。阁庙五脊六兽,雄伟典雅,古色古香,非常壮观,古时是汶上集村寨的九大景点,有诗云:四庙门前香袅绕,五阁楼台刀如削。一槐能罩三道街,行人脱帽把扇摇。碧泊荡漾叶舟飞,驿道车马响鞭闹。汶水河里野泽道,网破夫嫌鳜鱼跳。     阁庙神佛像:有道家和佛教两种,一庙一阁不是道家神像就是佛教神像,两种神像互不混淆,皆为木制品,人物刻画活灵活现,形似逼真,解放初期犹存,后被毁。宋、明、清和民国时期  ,庙阁经多次修建。真武庙在宋代有刘氏几人重修(笔者认为该刘氏有可能是扶刘胡人之刘氏),明万历年间又有人重修,两次重修碣石犹存。五阁四庙处清末时期均还有碑刻和碑楼,1958年挖党楼水库时,许多石碑被杂碎拉走,在汶上集东南杨楼村处,用于建水涵洞。 種邑、凤凰寨、五阁四庙已成为历史,现在汶上集人早从封建迷信中摆脱出,汶上集已从一个不足10万平方米的古寨,发展成为占地为1000余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达2个余亿人民币的小城。如今的年轻人只知汶上集楼房鳞次栉比,路灯排排,街道宽畅,气势磅礴的汶河坊及宽敞明亮的文化体育广场,却很少人知汶上集有“凤凰寨”等等的传说。     笔者认为:汶上集是一个古老的集寨,有五阁四庙及一些美丽的传说,所有这些不会凭空而传并且成为集寨,这无不与古秺城县有关,恰巧又在成武县西北30里处,汶上镇西窑厂又发现古唐碑记载:左临锺邑。30里与29里因成武县城和汶上集驻地的大小原址和年代有变,故有一定误差。况且在汶上集西窑厂东部不足2米深处发现三国时期古钱币、有“刘秀造”字样的放毛笔陶架和黑色土层(文化层)。     九、小结:秺城的变迁     一些学者对古秺城在成武县西北的玉皇庙堌堆处还是在罗汉堌堆处有一定争议,因两地相距很近,西南东北方向两者相距一公里许。且形成年代均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时期。     笔者根据秺侯国目前发现的遗迹、当地传说及历史书籍等,对古秺城的变迁有了一定的看法。     “秺”地名的由来,据出土的文物的地层分析来看,秦汉时期以前此地域为黄河冲积的丘陵地带,且丘陵高低不平,总的来看党楼、罗汉堌堆和岗子祝楼南北一溜高,岗子祝楼与党楼北部东西方向又都高出一段,岗子祝楼比党楼高,罗汉堌堆最高,而罗汉堌堆东300米许有一高丘名张瑶堌堆,罗汉堌堆西400米处有嶕峣遗址,再向西偏南到康庄堌堆,而玉皇堌堆和庄口堌堆西南东北方向又高起来,因此,在远古时期,从古遗址看,此地域的丘陵很象一个“宅”字。而北邻有出产“秔”(jing稻子)的“穜邑”,“宅”字旁有“禾”,便形成了“象形加会意”的“秺”字。      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封商丘成为秺侯,因坐为詹事侍祠孝文庙醉歌大不敬而自杀。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金日磾被封为秺侯,并置秺县或秺侯国,传七世而迁出。金日磾是在临薨时接受侯爷印绶的,本人没来封地,其子金赏继承侯爵而成为秺侯,金尝无子,封国灭。元始四年(公元4年)金日磾的儿子金建之孙又被封为秺侯。王莽篡汉后,侯国绝。王莽执政(公元6—20年)倒东汉殇帝这段时期 (公元105—106年),金日磾的子孙没有得到皇上的封赏,便随着秺县的撤销而相继迁出至成武县城而居,他们的习俗有崇拜神山的习惯,黄泛地区没有山岭,他们就敬拜土山,因南堤为高丘地带,便在成武县南堤口高处盖起了秺侯亭或秺侯庙,以示敬拜(现遗迹犹存)。后又迁至江苏徐州一代,由于历朝历代的水患、瘟疫、蝗虫、地震和战乱等,金日磾的子孙遂迁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九女墓葬石碑》记载:东汉和帝时(公元89—105年),金日磾的子孙金玉襄曾迁于成武县西南20里居住。金玉襄有九个女儿,今九女集就是其故里。     在那个时期原来有一些跟随金尝来秺城的匈奴胡人,因不是金日磾的近亲,没得倒皇上的封赏,没有被封姓金氏,便按老惯例姓了国姓刘,现在还传“十胡九刘,胡人扶刘”。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太后掌权,大兴土木,搜刮民财,北击匈奴。永元4年(公元92年)丙辰,13个郡国地裂、蝗虫、大旱。东汉中后期,外戚掌权,皇帝的废立常常由后族(皇后家族)决定,从汉章帝以后有6位皇太后临朝执政,为长期把持政权,太后和她的亲戚多立幼童当皇帝。顺帝时期,梁氏专权20余年,民不聊生,加上水旱连年,瘟疫流行,百姓怨声载道,加上唐王朝连年与匈奴(胡)人战争,大部分胡人已在汉人心目中吃不开,便相继迁出。     南朝刘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薛安都以彭城降魏,魏遣尉元等救安都,进军于秺,就是此地。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七月,大水。民舍损毁十分之五六。公元466—500年的30余年,秺城在水患和战乱的情况下,就免不了损坏,大部分房屋被毁,因不作为县城或侯国,重建的可能就很小,至此秺城受此重创就逐渐败落下来,也早已失去了原来秺县城的风采。因胡人刘姓居住此地,秺城便逐渐被当地百姓俗称为扶刘。因秺城原府衙地方高,其中一部分刘姓胡人居此,当然也不乏有外姓之人,随以扶刘称之。还有一部分有钱的刘姓胡人和其他姓氏便迁于北临高地居住,建起了大宅,成了穜邑。     南北朝时期至唐开元时期,仍称扶刘,(汶上集西窑厂出土唐碑可为佐证,现存于成武县文化局) 。这时的扶刘只作为村庄存在,而穜邑已成为大集寨。也可以说穜邑就是秺邑的北迁城池。为什么这样说因岗子祝楼有护黄水之堤,大周村北也有护黄之堤,有从壘章寺至大周村一队高岗遗址,今仍有少部分存在,两护黄之堤中间有罗汉堌堆和玉皇堌堆,这护黄之堤也可能为护城之堤。笔者据《开元唐碑》推测护黄之堤可能是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张有任河之领之时或以前某个时期修建。此地只记载了“種邑”和“扶刘”,“秺城”就没有记载,当时此地就成了三十里平原旷野。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五里长周祖墓碑》(周氏祖墓)南廻戈,北李家庄,东旱河,西卢元寨 。这里又没有提到秺城,连“種邑”也不复存在。对此笔者认为:在唐开元年间以前“秺城”之名就已消失殆尽了。     笔者本人通过思考和分析初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玉皇堌堆是廻戈,而廻戈则是秺侯家人的墓地群;罗汉堌碓是扶(附)刘,而扶刘就是古秺城遗址,那種邑则是黄河上大水秺城被淹后而分化出来的城池,其種邑遗址有两种可能:一是在汶上集西窑厂后和汶河坊附近处,二是在大周村东南200米处。本人学术短浅,有待专家学者进一    步考证和提出批评建议,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阅读以上文字,大家对古秺侯国的遗迹概况和传说及历史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关于古秺城的其他详细情况有待出土文物进一步证实。若发现有其他遗迹和传说,笔者还将进行记录核对整理,以飨读者。
本文档为【成武县古秺侯国遗迹“百度”探觅与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868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7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5-23
浏览量: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