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肥胖发生机理假说与肥胖治疗现状

肥胖发生机理假说与肥胖治疗现状

举报
开通vip

肥胖发生机理假说与肥胖治疗现状肥胖发生机理假说与肥胖治疗现状 方忠宏(复旦大学金山医院 上海 200540) 【摘要】肥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健康问题,并与多种疾病有密切关系。在美国有50%以上的成人属于肥胖或超重,而且肥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迄今为止,还没有以肥胖发病率或死亡率作为基本目标的系统性研究,对已有研究的分析表明,特意减肥者(IWL)的死亡率并未下降;药物的治疗作用有限,有些药物有严重的副作用,近期不可能有减肥特效药。 有关leptin的减肥研究已受到世人的非常关注。虽然leptin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

肥胖发生机理假说与肥胖治疗现状
肥胖发生机理假说与肥胖治疗现状 方忠宏(复旦大学金山医院 上海 200540) 【摘要】肥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健康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并与多种疾病有密切关系。在美国有50%以上的成人属于肥胖或超重,而且肥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迄今为止,还没有以肥胖发病率或死亡率作为基本目标的系统性研究,对已有研究的分析表明,特意减肥者(IWL)的死亡率并未下降;药物的治疗作用有限,有些药物有严重的副作用,近期不可能有减肥特效药。 有关leptin的减肥研究已受到世人的非常关注。虽然leptin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但总结有关leptin的研究,并不能支持leptin成为减肥的特效药。 通常的观点认为肥胖的发生机理是能量摄入与消耗不平衡,营养过剩所致。其实,维持能量平衡的机理非常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肥胖是人体代谢状态的严重紊乱,肥胖与现代人类多种疾病的密切相关性提示了这一点。现代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因素造成了人体的“不良营养状态”,破坏了能量平衡机制,改变了能量摄入规律,使人体代谢机能失调,不应是简单的能量摄入大于支出。 作为肥胖发生机理假说,作者认为:人体发生肥胖后依然存在着营养不足,缺乏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如已知或未知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及一些对人体生命活动产生活化、传递生命信息的少量活性物质,在此将其命名为“微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不足及正常人体不需要的成分存在于人体内称为“不良营养状态”。因为前提是人体缺乏必需的微量营养素,人体肥胖后,微量营养素的浓度更低,在这种情形下,人体中枢系统就发出摄食信息,以改善营养,因为食物源中的微量营养素含量低下,摄食增加又加重肥胖,使微量营养素浓度降低,中枢就再次发出摄食信息,这样的恶性前馈(worsening feedforward)引起肥胖。“不良营养状态”与人类目前的食物源的微量营养素缺乏有密切关系,高产及快速育肥技术使动物能量摄入大于消耗的作用可通过食物链作用于人体,这就是说能量平衡机制的破坏早已在人类的食物链上存在了,人体肥胖实际上是食物链上肥胖效应的积累,肥胖者体内的抗Leptin及较高的血浓度给出这样的提示。 中医以天人合一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发展了一整套的药食同源的学术理论与经验,很多中药成分具有治疗与营养兼备的优势,一些有益成分,如槲皮素就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之一,因此中医药在治疗肥胖上有很大潜力可发挥。 【关键词】肥胖; 治疗; leptin; 假说 Hypothesis of Obesity Mechanism and Status of Obesity Treatments Fang Zhonghong (Jin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540) Abstract: Obesity has become serious health issue globall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many modern diseases. In the US, more than half American adults are overweight or obese, and morbidity of obesity is increasing over the world. Up-to-date, the effects of obesity treatments are limited. No studies of obesity treatments using the primary outcomes of morbidity or mortality can be found. The analyzing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indicates that intentional weight loss (IWL) do not decrease mortality rate. Some drugs for obesity have serious side-effects, and there will be no potential drugs within the near future in obesity therapy. The research of leptin on obesity is paid great attention, by which the mechanism of obesity and of related diseases are disclosed further. However leptin has not been proved to be a potential drug on obesity therapy. The mechanism of obesity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more energy intake than energy expenditure, the so-called over-nutrition. Actually the maintaining of the energy balance is complicated, which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Obesity is the confusion of human metabolism.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esity and many kinds of modern diseases suggests this. The destruction of energy-balance mechanism is due to many modern life factors that cause ‘unwell nutrient condition’ and change the principle of food intake. So obesity is not simple rule of more energy intake than energy expenditure. The hypothesis is nutrient-deficiency exists in obese people, that is called ‘micronutrients-deficiency’—the known or unknown micro-elements, vitamins, and some small amount of active substances relating to human life activation and to information sending. ‘Micronutrients-deficiency’ and some unessential substances exist within human body are called ‘‘unwell nutrient condition’’. Because the presumption is that the body is short of micronutrient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micronutrients is lower when human body becomes obese,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set out information to take food to improve nutrition. As the energy intake more, the body becomes heavier,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micronutrients becomes lower because of low concentration of micronutrients in food source. Again CNS sends out signal to take more food, and the body heavier. Therefore, worsening feedforward exists and obesity becomes real. ‘Unwell nutrient condit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human food source. High productivity and fast-growth methods in feeding, make animals’ weight grow faster because of more energy intake than energy expenditure, such an effect can be accumulated to human body by food chain(the destructions of energy-balance mechanism have already existed in animal body as food, the human obesity is also a accumulation from the food chain. The resistance of Leptin and its higher concentration in blood in obese people suggest this. By the theory of Man’s oneness with the univer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 systematic academic theory and experience of herbs as well as food, are well developed. Some effective ingredients of herbs have advantage of both therapy and nutrition, for instance, quercetin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micronutrients for human. So TCM must has a potential in obesity treatments. 【Key words】obesity; treatment; leptin; hypothesis 肥胖是一个极有现实意义的热门话题,肥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肃的健康问题,目前对肥胖的研究已渗透了生物、生化、生理、卫生、药学及临床多个学科。目前在美国有几乎一半的女性和三分之一的男性在努力减肥。各种减肥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被广泛宣传。数种药品、非处方产品和各种各样的饮食调节方法被广泛兜售,作为成功控制体重的希望,但多数未被证实[1]。美国人每年花费数亿美元用于减肥或减肥服务,希望尽快消除多余体重。关于肥胖的任何科学发现都很快成为媒介热点。虽然公众对肥胖具有高度警觉性,但是肥胖的流行在显著增加。统计资料表明,25岁以上的美国成人中有63%的男性和55%的女性是肥胖或超重,在过去的30年中这一数字增加了25%[2,3];美国6个州18岁以上成人肥胖发病率从1991年的12.0%上升为1998年的17.9%,增加最多的是18~29岁的青年人,从7.1%上升为12.1%[4]。对英国4~11岁儿童进行的调查统计表明,从1984到1994年超重或肥胖的发生率为:英格兰男孩从5.4%增到9.0%,女孩从9.3%增到13.5%;苏格兰男孩从6.4% 到10.0%,女孩从10.4% 到15.8%[5]。超重和肥胖在中国成人的发病率为24.4%和3.0%,在上海20岁以上的人群中为29.3%和4.5%[6],上海小学生中肥胖率为7%~10%[7]。自从1992年以来,中国肥胖发病的年增长率为22%~25%(2002.1.10.中央电视3台报道)。 1 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一种慢性的持续状态,以身体脂肪过多为特点,通常是由体重指数(BMI)[weight (kg)/height(m2)]来定义,BMI≥30是肥胖,BMI=25~29.9为超重[2]。早在1948年,肥胖就被定义为一种疾病,直到1980才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由于肥胖与许多疾病有密切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很高,又在不断增加,对肥胖的清楚了解,有助于与肥胖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肥胖是现代人类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2型糖尿病,胆道疾病,异常脂质血症,抗胰岛素作用,睡眠窒息,呼吸困难,无休止的焦虑,冠心病,高血压,骨关节炎,各种癌症,生殖激素异常,多囊卵巢综合症等[2]。 2 肥胖发生的机理 普遍的观点认为:肥胖的发生是因为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导致脂肪在人体内的堆积,即所谓的营养过剩是肥胖发生的原因。多数的观点把肥胖归于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过大。因此在肥胖治疗上都是着重于限制饮食的摄入,如各种各样的食欲抑制剂及抑制脂肪类物质吸收的药物等被广泛使用。 3 常用的肥胖治疗方法 3.1药物治疗 3.1.1化学药物治疗 目前认为较有效的药是西布曲明(sibutramine),奥利司他(orlistat)[8]。西布曲明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摄取而致厌食;奥利司他可阻断胰腺脂酶的作用而抑制脂肪的吸收。西布曲明在与低热量饮食、行为调节和体力活动结合时,具有较好的减肥效果。一组参加人数多达1024人,为期24周的研究结果如下,实验组每日服药15mg,体重平均减轻为5.3kg,对照组为0.9kg;体重减轻5%的百分率分别为53%和13%,在停止治疗6周内体重增加减轻部分的25%[9]。GA Bray等人对西布曲明进行剂量与体重减轻的相关性研究。7个临床中心共筛选了1463名肥胖病人,其中1047人随机分组,每日所用剂量分别为:安慰剂,1,5,10,15,20,30mg,完成研究的人数为683名,采用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计划的饮食,体力活动及改变的生活方式,为期24周。结果表明体重减轻与剂量相关,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24周后体减轻分别是:安慰剂、1、5、10、15、20、30mg;1.2%、2.7%、3.9%、6.1%、7.4%、8.8%、9.4%[10]。但关于西曲明的短期和长期的安全性还缺少足够的证据,常见副作用是头痛、口干、厌食、便秘、失眠、咽炎,平均血压升高1-3 mm Hg,心跳每分钟增加4-5 次,血压升高是常见停止用药的原因[9,10]。 对5个试验的统计分析表明,奥利司他与低热量饮食(<1500kcal/d)结合可使体重适度减轻,实验组体重减轻6.1kg(剂量为120mg/d, 分三次服用),对照组为2.6kg。其主要副作用是大便软、大便急,直肠产生脂滴,需补充脂溶性维生素[9]。 交感神经兴奋剂,如具有暂时减退食欲作用的苯丙胺等曾用于治疗肥胖。苯丁胺、氟苯丙胺分别于1959年和1973年在美国市场上获准使用,只作为短期(三个月)的治疗品种。在1992年后,有研究建议二者一起使用减肥效果更好。1996年FDA批准氟苯丙胺及其右旋体的长期使用。这些减肥药物在1996年达到使用高峰,随后就有了大量毒副作用的报告。很多接受这些药物治疗的人,发生心脏瓣膜形态功能失常。1997年7月18日,FDA发布了公共卫生咨询报告,33人因服用此类药品发生心脏瓣膜变形和反胃[11]。在257例服用此类食欲抑制剂组和239例对照组的肥胖患者中,心脏瓣膜损害分别为23%和1.3%[11]。氟苯丙胺及其右旋体于1997年9月15日被取缔了[8]。 3.1.2 中医药治疗 中医认为肥胖与脾胃虚损、脾肾阳虚有关,从而导致运化失职,水谷不能转化为气血精微,而成为痰浊凝聚于体内,进而化为气滞血瘀、湿热等虚实夹杂的多种肥胖变症,有人提出中医治疗肥胖的八个原则:化湿、祛痰、利水、通腹、消导、疏肝利胆、健脾、温阳[12]。已有的研究显示许多中药如栀子、泽泻、大黄、苍术、荷叶、山楂、丹参、生首乌、薏苡仁等在减肥方面有较满意的效果[12,13,14]及一些有效成分如槲皮素和黄芩甙元对人体血脂等的代谢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治疗肥胖有积极意义 [15]。但是有关肥胖的中医药研究系统性、严密性还不够。 3.1.3 生物制剂 目前对于肥胖研究最具吸引力的也许就是生物基因制品带来的希望。人类重组Leptin(rL)是目前令人鼓舞的产品,Leptin又称为ob蛋白,其资料是从ob小鼠身上得到的。此小鼠常染色体异常,致其脂肪组织无法分泌leptin蛋白而致肥胖。Leptin的功用是作为中枢系统的食物摄入和能量消耗信号,在纯型结合的ob小鼠中, Leptin的不足是导致肥胖状态的控制机制。对于此类动物Leptin是个特效药。尽管人类也产生Leptin,但缺乏Leptin极少见[16]。虽然如此临床对rL制剂的使用取得了一定效果。Heymsfield 等人在1997.4-1998.10间进行了leptin的减肥研究[17],筛选合格者127人,志愿者每日皮下注射0(安慰剂),0.01, 0.03, 0.10, 0.30 mg/kg及服用低能量饮食500kcal/d。志愿者分为A、B两组,A组治疗4周,B组治疗24周。结果A组4周后体重减轻从对照者的0.4kg到用rL者的1.9kg(rL0.1mg/kg),B组24周后体重减轻从0.7kg(rL0.01mg/kg)到7.1kg(rL0.3mg/kg)。治疗发生的不良反应除注射局部的刺激反应外,临床上未见到器官系统的严重不良反应。经测定,志愿参加者的血浆rL浓度随注射剂量而增加。药代学测定的血浓度峰值在注射后4小时。在治疗4周或24周后分别有38%或71%的人查出抗rL抗体。 然而Leptin的生化作用比较复杂,近年来在控制体重及相关疾病治疗上的重要进展就是对Leptin的不断认识。Leptin作为身体脂肪量对CNS的指示信号在控制体重方面有重要意义,Leptin水平与身体的脂肪含量成正相关,女性Leptin的血浓度高于男性[18]。另有一项对锻炼与血Leptin水平的研究,通过测试表明,在锻炼开始前与锻炼高峰时其血Leptin水平无差异,在锻炼24小时后血Leptin降低,48小时后显著降低[19] 。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65%~75%的原发高血压被认为是由肥胖所致,动物实验表明静脉滴注Leptin,可通过肾上腺素能的作用使动脉血压和心率增加,这可能有助于解释高血压发病机制[20]。在高血压治疗中体重减轻10% 者较体重未减轻者的用药剂量显著减少,血浆Leptin、胰岛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降低[21]。此外Leptin的血浓度在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妇女中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的PCOS患者,前者血胰岛素水平也显著增高[22],研究还表明Leptin会引起骨质疏松[23]. 所以有学者认为Leptin作为脂肪组织向大脑的传入信号,反映能量的贮存。肥胖者体内可能存在对血液循环中的高Leptin水平的抵抗机制,这提示外源性的Leptin治疗肥胖可能无效[24]。 3.2 手术治疗 肥胖的手术治疗一般只适合于严重的肥胖病人(BMI>40)。严重肥胖者在美国约有120万人,病人遭受肥胖本身及医学、心理、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困扰,还有可能失业、高额保险费用。严重肥胖者通过饮食和行为调节治疗无效。目前认为较好的是手术疗法,即通过腹腔镜放置可调节的硅酮树脂环(LASGB),所适用的对象是BMI >40,年龄一般在18~50岁之间,肥胖稳定期满5年,饮食或药物治疗无效满一年,了解手术操作并具有依从性,不嗜酒,无药物依赖性,能接受手术风险及该手术的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饮食。但该手术有严重的不适和不良反应。DeMaria等人对该手术进行了为期4年的减肥效果评价:在36名接受此手术的肥胖症患者中,15名因为疗效不理想、环泄漏及环滑动将手术环取出。在剩余的21人中8名2年后因疗效不理想不再接受治疗,6例2年内体重无变化不再治疗,只有4人体质指数降到35以下或减去了50%的多余体重。该手术的并发症有食管扩张、环泄漏、感染、侵蚀、环滑动,在非裔美国人中体重减轻不理想常见[25]。从总体讲目前手术治疗的研究资料较少。 4 肥胖治疗现状分析 目前的肥胖治疗多集中于抑制食欲,或抑制脂类物质的吸收上,但这可引起人体有益成分的摄入不足,营养状态的恶化,如抑制脂肪的吸收也会导致脂溶性营养物质—脂溶性维生素等的缺乏,从而会引起许多不良后果,人为补充,除了剂量及活性成分的有效性外,还会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且抑制了胰腺脂酶的活性,即使补充脂溶性维生素也难以吸收。正因为如此,国际上的许多学者都对目前的药物治疗提出质疑。从目前各种治疗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来看,各种研究方案都缺乏对肥胖治疗的系统性评估,以低能量饮食等作为研究的基础条件,没有以根本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作为研究结果,取而代之的是以平均体重短时减轻的kg数或减轻原体重的5%的人数多少[9],目前还没有能使发病率或死亡率发生根本性改变的中枢性药物[8]。从研究较多的化学药物治疗来看,停止治疗后,体重又会增加,长时间用药治疗的效果不够肯定,当药物大量使用时常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因此,Hirsch在分析了目前肥胖的药物治疗后,认为近期不可能出现为大众接受的不良反应少的特效减肥药[8];英国Glasgow大学Lean教授曾指出[26],医生在肥胖领域的研究策略不可信,这些策略来自于对用首类药物,如苯丙胺类处理肥胖的一知半解。 脂肪在生理学上作为人体的能量贮备之用,正常人体的能量贮存在一个固定水平,就是说人体的能量摄入和消耗处于一种平衡状态。通过分析人体维持能量贮存在一个固定水平的系统,发现此系统复杂精妙,人体内存在许多反馈机制,使人体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中枢在能量不足时发出摄食信号,当能量饱和时则发出终止能量摄入的信号。所以肥胖的形成意味着这一平衡的破坏,在人体能量过剩时中枢还在发出摄食信息,因此肥胖不是简单的能量摄入大于消耗,即并非所谓的营养过剩,而是人体代谢的生化机制的严重紊乱,表明人体自身的能量平衡机制已遭受破坏。肥胖的发生及消除必会伴有复杂生理生化机制的相应改变。 当许多研究结果显示出治疗肥胖的希望时,肥胖发病机理也显得越来越复杂。肥胖虽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但肥胖不是病因,而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肥胖的清楚认识有助于相关疾病的治疗。肥胖的起病原因及发病机理究竟如何呢?为什么有很多疾病与肥胖伴随发生?为什么leptin作为人体能量贮存信号失去了能量的平衡作用呢!肥胖在世界范围内如此高的及不断增高的发病率必定有一个物质基础。一个好的理论观点就是能够涵盖已有的研究成果,能解释现在肥胖面临的所有问题。在此作者提出肥胖发病机理假说。 5肥胖发生机理假说  能量摄入大于消耗导致肥胖是一种现象,严格说是一个结果,对这种结果的发生原因用假说在此加以解释。假说认为: 肥胖发生是由于人体缺乏一些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命名为“微量营养素”,包括已知和未知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及一些对生命活动产生活化、传递生命信息的少量活性物质。这些微量营养素可以是外源的,也可以是在外源基础上通过人体的生理生化机制合成的。而微量营养素不足及正常人体不需要的成分存在于体内称为“不良营养状态”。因为“不良营养状态”,人体中枢发出摄食指令,以改善营养状况。然而由于微量营养素在食物源上的浓度较低,摄食虽增加,微量营养素在体内浓度并未增加,随体重增加其有效浓度反而降低。这样中枢继续发出摄食信号,构成了恶性前馈(worsening feedforward),导致肥胖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微量营养素”,人体对贮存能量(如脂肪)的利用能力下降。这应是肥胖者很少有人能通过主动节食达到减肥,体重超标者还贪吃,以及肥胖者发生诸多相关疾病的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不良营养状态”呢?这就关系到生物─医学─社会问题。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就是食物能在单位时间内或单位面积内产量越高越好。通过化学肥料、试剂、杂交技术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通过高效饲料、药物及基因工程等手段可使作为人类食物源的动物如鸡、鸭、牛、羊、猪、鱼、虾等的能量摄入大于消耗,从而达到短时间内快速育肥,产量增加,产值大大增加。人类曾注意到六六六、DDT等通过食物链积累到人体内时就禁止其生产使用,今天的肥胖流行极可能是人类食物链的“肥胖效应”的积累,食源上的化学成分及相关成分到了人体内可同样会产生使人体能量摄入大于消耗的效果。肥胖者产生的抗leptin作用及其高的血浓度提示了这样信息。当今人类的农业生产在追求高产,人类饲养的动物性食物从海洋到陆地都在想方设法进行快速育肥及增产。这样的食物不可能含有与自然条件下低产量时等量的微量营养素,而且一些化学成分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会产生一系列的生化效应,影响到人体内一些生命活性物质的生成及正常人体的代谢活动,破坏人体的能量平衡机制,使能量摄入大于消耗。人类的动物性食源经历了“天然→家养→快速育肥”三步,今天人类自身体重也与之相适应的增加,应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的物质环境改变所致。也许与人人含有癌基因一样,人人都有可变为肥胖的遗传基础,今天的物质条件提供了肥胖基因表达的时空效应。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其生理机能与自然环境条件相适应。在野生动物世界里,我们看到猎狗追逐野兔,狮子捕食麋鹿,猿猴在树上攀来跳去采食野果的情景,其食物是如此来之不易。在自然选择的条件下,动物的食物来自广袤的大自然,在寻食过程中,自身代谢也得到改善,将体内多余无效的成分代谢分解,在这样条件下食物的营养成分均衡,含有有害或无益的成分较少。今天人类的情形改变了,地球上人口剧增,基因工程、药物、试剂不断用于开发高产食物。条件改变,食物的营养成分也随之改变,如野山人参与人工种植品的营养价值不一样,不同产地的同一种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27],丹参市场品种丹参酮ⅡA百分含量为0.62%,而拟野生环境栽培的品种丹参酮ⅡA3.23%。然而人类的生理机能与生命世界缓慢演化的物质环境相适应,不能快速适应这种急剧变化的物质环境,而今日的生物基因技术使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更变加快,从而引发人类产生肥胖及其相关疾病。近几十年来欧美等国的肥胖发病率迅速增加,与其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开发的高产农畜牧业技术应用产生的略显滞后的生物效应相一致。 在此基础上解释运动等与肥胖的关系,多数是认为现代人类各种舒适条件或懒惰造成肥胖。劳动强度降低,运动减少能诱发肥胖,但更可能的是人的懒惰来自内因,如2型糖尿病患者有抗胰岛素作用,胰岛素对葡萄糖不敏感,说明葡萄糖被人体可利用度降低。先是微量营养素不足使人体乏力,产生懒惰,而后懒惰与肥胖就构成了相互促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众人对肥胖保持高度警觉,还有很多的肥胖者及不断增高的肥胖发病率,为什么体重超标者不能坚持运动。尽管运动和健身活动有益,最近的统计数据表明,40%的美国人懒动,即休闲时不能坚持进行锻炼、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1]。 6 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显然肥胖是一个生物—医学—社会问题,对于肥胖应从多个方面进行预防治疗,在爱护生态资源的同时,心理采取主动,选取适当饮食和保健运动,以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Koplan和Dietx令人深信的建议:国家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公共卫生的战略措施,即在大众水平上的预防肥胖是必需的[1]。 对于肥胖治疗,饮食和行为调节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Robinson在1996.9~1997.4间对198名3-4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减少儿童看电视、录像的时间,能显著降低BMI[28]。Ludwig 等人对美国5个地方的2909名18~30岁健康人进行为期10年的研究表明[29],高纤维饮食可降低血胰岛素水平,高纤维饮食与心血管的危险因素—过高体重、向心性肥胖、血压升高、高甘油三酯血症、低HDL-C和高LDL-C、高血纤维蛋白原成负相关。饮食和行为调节需要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发挥作用,在体育锻练48小时后leptin水平有显著变化,这些都有积极意义。除了这些正面的作用,没有不良反应,因此饮食和行为调节作为肥胖的预防治疗值得推荐,并坚持下去。 中医药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原则指导下,发展了整套的治病理论。因为中医药倾向于遵从自然的生理,选用自然疗法,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很多来自于大自然的药材具有多种营养及药用成分,许多天然中药材都有宝贵的营养及药用价值,具有调整人体不良营养状态的潜能,如槲皮素具有多方面的营养与治疗作用[30],应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之一。每味中药都是一个复方,因此中医是一种自然医学,也是一种生态医学,从而有助于解决肥胖这一“生物-医学-社会”问题。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复方容易达到治病与营养兼备的优点,通过改善人体的营养状态,提高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及提高对已贮存能源的可利用度,因此从肥胖发生机理假说来讲,中药在治疗肥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中医药的一些研究需要进一步增加系统性、严密性,中药材也面临着生态破坏及增产技术的污染。中医药对治疗肥胖的进一步研究,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潜力, 并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 另外,中西药结合治疗也应有一定的潜力,在服用化学药物的同时,在服用适当的中药,一方面用于减轻其反良反应,另一方面改善人体的营养状态。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开展。   肥胖不是简单的营养过剩,而是营养状态不良。肥胖是当今社会的医药卫生难题,尽管人类要征服肥胖还有很长的路,但研究有重要意义,比如肥胖者的高Leptin水平可能有助于解释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炎等的发病原因,从而有助于解决相关健康问题,有助于推动我国医药科学的发展。 在现有媒介文化中,普遍追求苗条,宣传刻意塑造出来(如刻意厌食)的模特,与人类现实相背,不利于大众健康。Calle 等人对1百万美国人跟踪14年对BMI与死亡率的调查统计表明,BMI在22.0~24.9内死亡率最低[31];对已有研究的结果的分析表明,特意减肥者的死亡率没有降低[32]。严重的滥用和误用药物很值得引起注意。没有关于该系统如何运转的全部知识,得到更多的是危害,而不是益处。治疗必须面向众人,适合于日常生活。而作为生物—医学—社会问题是营造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以健康的心理、适当的饮食及培养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可能减少肥胖的发生,必要时在卫生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保健治疗,从而保证得到体重减轻的益处,而不是害处。 (致谢:复旦大学金山医院院长蔡则骥教授审阅本文,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 Fontanarosa PB. Patients, Physicians, and Weight Control[J]. JAMA, 1999,282(16):1581-2. 2 Must A, Spadano J, Field AE, et al. The disease burden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J]. JAMA, 1999, 282(16):1523-9. 3 Flegal MD, Carroll RJ, Kuczmarski RJ, et al.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prevalence and trends, 1960~1994[J].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er, 1998,22:34-47. 4 Mokodad AH, Serdula Mk, Bowman BA, et al. The spread of the obesity epidemic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1-1998[J]. JAMA, 1999,282:1519-22 5         Chinn S, Rona RJ. Prevalence and trends i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ree cross sectional studies of British children, 1974-94[J]. BMJ, 2001,322:24-26. 6         贾伟平. 肥胖及糖尿病防治中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J],上海医学,2003,26(1):1~2. 7 方忠宏,徐红冰. 药物治疗肥胖的现状及展望[J]. 上海医药, 2000, 21(6):31-2. 8 Hirsch J. Magic bullet for obesity[J]. BMJ, 1998,317:1136-8. 9 Arterburn D, Noël PH. Obesity[J]. BMJ, 2001,322:1406-9[Medline]. 10 GA Bray, GL Blackburn, JM Ferguson, et al. Sibutramine produces dose-related weight loss[J]. Obesity Research, 1999, 7:189-198. 11      Khan MA, Herzog CA, Peter JV St,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cardiac valvular insufficiency assessed by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in obese patients treated with appetite-suppressant drugs[J]. N Engl J Med, 1998, 339:713-8. 12      张淼, 罗伟生. 肥胖形成的饮食因素及中医药治疗肥胖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研究, 2003, 16(2):54-56. 13      李博萍,潘镜章,韩超. 减肥中药及方剂的药理研究进展[J]. 中草药,1999,30(7):548-551. 14      鲍荣琦. 调脂汤治疗高血脂症32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8(6):373-374. 15      李宗友. 槲皮素和黄芩甙元对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的抑制作用[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9,21(3):42. 16      Montague CT, Farooqi IS, Whitehead JR, et al. Conventional leptin deficiency is associated with early onset obesity in humans[J]. Nature, 1997, 387:903-8. 17      Heymsfield SB, Greenberg AS, Fujioka K, et al. Recombinant leptin for weight loss in obese and lean adults randomized, controlled, Dose-Escalation Trial[J]. JAMA, 1999,282(16):1568-75. 18      Tommaselli GA, Di Caro C, Nola B, et al. Changes of Leptin in menopause[J]. Minerva Ginecol, 2001,53(3):193-8 [Medline]. 19      Olive JL, Miller GD.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Maximal-an​​d moderate- intensity runs on plasma leptin in healthy trained subjects[J]. Nutrition, 2001,17(5):365-9[Medline]. 20      Hall JE, Hildebrandt DA, Kuo J. Obesity hypertension: role of leptin and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J]. AM J Hypeertens, 2001,14:103s-115s [Medline]. 21      Masuo K, Mikami H, Ogihara T, Tuck ML. Weight reduction and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in obese hypertensives[J]. Am J Hypertens, 2001,14:530-8[Medline]. 22      Spritzer PM, Poy M, Wiltgen D, et al. Leptin concentrations in hirsute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or idiopathic hirsutism: influence on LH and relationship with hormonal, metabolic, and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J]. Hum Reprod, 2001,16(7): 1340-6[Medline]. 23      新闻视窗. 世界临床药物, 2003, 24(2):65. 24      Fujioka K, Patane J, Lubina J, et al. CNF Leptin levels after exogenous administration of recombinant methionyl humman Leptin[J]. JAMA, 1999,282(16): 1517-19. 25      DeMaria EJ, Surgerman HJ, Meador JG, et al. High failure rate after laparoscopic adjustable silicone gastric banding for treatment of morbid obesity[J]. Ann Surg, 2001, 233(6): 809-18 [Medline]. 26      Lean M. Weight management[J]. Medicine Digest, 1999, 7(2): 10-15. 27      胡璟华,马凤彩,王瑾. 不同生长条件下丹参的质量比较[J]. 解放军药学学报,2003,19(3):219-220. 28      Robinson TN. Reducing children’s television viewing to prevent obesity[J].JAMA,1999,282: 1561-7. 29      Ludwig DS, Pereira MA, Kroenke CH, et al. Dietary fiber, weight gai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young adults[J]. JAMA, 1999,282:1539-46. 30      罗玲,吴凯南. 槲皮素的癌化学预防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01,(4):378~379. 31      Calle EE, Thun MJ, Petrelli JM,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mortality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U.S. adults[J]. N Engl J Med, 1999,341(15):114. 32      Yang D, Fontaine KR, Wang C, et al. Weight loss causes increased mortality: cons. [J], Obes Rev 2003,4(1):9~16.  【特别感谢】感谢作者对本站的支持!
本文档为【肥胖发生机理假说与肥胖治疗现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735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2K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3-11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