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雷雨_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心理分析

_雷雨_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心理分析

举报
开通vip

_雷雨_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心理分析 收稿日期 : 1999 - 11 - 15 作者简介 : 李曙豪 (1970 - ) ,男 ,湖南洞口人 ,文学硕士 ,韶关大学校长办公室助教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雷雨》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心理分析 李曙豪 (韶关大学校长办公室 , 广东  韶关  512005) 摘要 :《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 研究者大多从社会学、美学的角度来分析 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 本文从“心理分析”这样一个角度来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 的塑造。认为曹禺在刻划周朴园、蘩漪、周萍这三个人物时 , ...

_雷雨_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心理分析
收稿日期 : 1999 - 11 - 15 作者简介 : 李曙豪 (1970 - ) ,男 ,湖南洞口人 ,文学硕士 ,韶关大学校长办公室助教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雷雨》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心理分析 李曙豪 (韶关大学校长办公室 , 广东  韶关  512005) 摘要 :《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 研究者大多从社会学、美学的角度来分析 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 本文从“心理分析”这样一个角度来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 的塑造。认为曹禺在刻划周朴园、蘩漪、周萍这三个人物时 , 明显地借鉴了弗洛伊德的“心 理分析”手法 , 使人物形象具有心理深度和生活逼真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对该剧艺术特色 和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手法的认识。 关键词 :《雷雨》; 人物形象 ; 心理分析 ; 话剧艺术 中图分类号 : H3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 - 5348 (2000) 03 - 0012 - 05 二十世纪初 ,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创立了“心理分析” 学说 , 在病理学和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波及西方文学。“心理分析”学说认为 , 人的行为源于人的深层心理的意识 , 如性欲、无意识等 , 从那时起 , 重视直面内心的作家 从这位心理学家的理论中获得了科学的支持 , 他们不只是靠自发的感情体验 , 还自觉地将 心理分析理论运用于创作和批评。早在二三十年代 , “心理分析”理论就传入了中国 , 在 中国心理学界、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就连鲁迅、郭沫若、周作人、郁达夫等大作家 都不能免于受其影响 , 并在作品中反映了这种影响的痕迹。此时正是曹禺求知旺盛期 , 他 大量阅读过《东方杂志》等刊登有介绍、评论弗洛伊德及其“心理分析”理论文章的杂 志① , 因此 , 对于曹禺这样一个爱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兴趣广泛的作家来说 , 当时接触到弗洛伊德的学 说是绝对无可怀疑的。 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四年秋 , 曹禺从南开预科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预科学习 , 《雷雨》就在这段时间里完成 , 而当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哈罗德. G. 奎格利教授在清华 大学讲授的“现代西方文化”课对二十世纪初的一些新思潮如爱因期坦的“相对论”、弗 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桑塔耶纳的“理性生活”作系统的介绍 , 曹禺既然学的是西 洋文学 , 就必然会接触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诚然 , 仅仅将曹禺话剧创作的成 功归结于他对“心理分析”理论的运用是远远不能说明其艺术特质的 , 但在某些程度上肯 定运用“心理分析”理论 , 对曹禺剧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带来的成功无疑是客观的。郭沫 若曾经道出了曹禺话剧之所以高出他同时代话剧水平的天机 : “作者对精神病理学、精神 分析术等 , 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 , 以我们学过医学的人看来 , 就使用心地要去吹毛求疵 , 也找不出什么破绽。在这些地方 , 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一个”②。曹禺话剧中对 “心理分析”理论的借鉴最主要反映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中 , 使人物形象呈现出浮雕般的 第 21 卷  第 3 期 韶关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ol. 21  No. 3 2000 年 6 月 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J un. 2000 立体感。 一、一个内心充满了矛盾的伪善者 ———周朴园形象 周朴园是由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喂养而成的一个封建性的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 , 以往 的研究者仅从他的阶级性方面来分析这个人物 , 即使认为他有一点人性 , 也主要表现在亲 子之情上 , 但笔者认为阶级性的分析远远解释不了周朴园对待蘩漪的态度 , 也不能穷尽周 朴园这个人物深刻的社会意义 , 因为诚然有理由相信周朴园的行为动机是出于维护封建家 长的威严 , 但是作为对精神病理学和精神分析术深有造诣的曹禺一定还赋予了这一人物心 理上的合理性。 按常理 , 周朴园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绅士 , 留过学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方思想 , 在年轻 时也暴露了其风流成性的品性 , 对于蘩漪这样一个既年轻又漂亮的女性 , 无论从心理上还 从生理上都不可能对蘩漪那么冷漠 , 甚至于心理上的摧残。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支配周朴园 的潜在心理因素呢 ? 蘩漪是个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女性 , 她绝非攀树之藤 , 也绝非笼中之鸟 , 她追求 的是个性的解放 , 是自我的幸福。而实际上蘩漪和周朴园年龄上相差了整整二十岁 , 周朴 园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难免满足不了蘩漪 , 由于蘩漪的个性所致 , 难免会对周朴园 有一定程度的拒绝和疏远 , 并必然导致与周萍乱伦 , 在剧中第二幕中周萍和蘩漪的那段对 话也表明蘩漪在这种关系上有主动的行为。因此从另一个方面看来周朴园恰是一个处于精 神失恋状态的爱的失落者 , 与其说是周朴园的冷漠与专制导致了蘩漪的变态 , 倒还不如说 是蘩漪的拒绝与冷漠导致了周朴园心理上的变态 , 周朴园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 他的行 动必然受了心理的支配 , 除去他要在周公馆妻子仆人面前维护封建家长的尊严以外 , 支配 他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对蘩漪的不满 , 他由爱和性爱的不和谐产生的失落心理 , 进一步转化为恼和恨 , 对蘩漪的恼恨又不免导致了他对侍萍和谐情爱的回忆 , 因此不难解 释戏中出现周朴园逼蘩漪喝药的情节 , 这一情节中周朴园要求蘩漪服从 , 潜意识里是对其 心理失落的一个弥补 , 周朴园把旧式家具摆成老样子 , 保留着侍萍的相片和生活习惯 , 而 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 , 他又表露出一幅冷酷无情的面目 , 这也合乎他心理的逻辑 ———他 的行为出于一种“恋旧情结”。他把对过去与侍萍美满和谐生活的追忆转嫁到对家具的布 置、侍萍的相片和生活习惯上 , 仅此而已。在“超我”的层面上 , 周朴园努力扮演成一个 具有威严的封建家长 , 但在“本我”层面上周朴园却是一个被扭曲的人 , 一个变态的怪 物。周朴园出于他的体面不可能和蘩漪离婚 , 对蘩漪的不满也不可能泄以打骂 , 就只能以 “合理”的方式即假关心来逼迫蘩漪就范。傅立叶曾经说过“侮辱女性既是文明的本质特 征 , 也是野蛮的本质特征 , 区别只在于 : 野蛮以简单的形式犯下的罪行 , 文明却赋之以复 杂的、温馨的、两面性的、伪善的存在形式”③。曹禺笔下的周朴园正是这样一个富于个 性的活生生的“伪善的存在”, 周朴园是复杂的 , 他的复杂来自“超我”与“本我”之间 的矛盾冲突。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物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 , 而且忍受多 方面的矛盾 , 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质 , 忠实于自己。”④ ·31·第 3 期 李曙豪 :《雷雨》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心理分析 二、冰中的火焰 ———蘩漪形象 蘩漪是曹禺“最早想出来的、并且也较觉真切”⑤的一个人物 , 也是《雷雨》中塑造 得最成功的悲剧形象 , 正如文学史上其它成功的人物形象一样 , 蘩漪的性格也有说不尽、 道不完的丰富性。评论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 ———文艺社会学、戏剧美学上都能发掘出它蕴 含的审美内涵。如果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 , 曹禺赋予了这个人物以高度的生活逼真感 , 她身上爆发出来的那种异于对“理性审慎的反动”的生命激情 , 具有无可争议的心理基 础。 蘩漪为什么会爱上周萍呢 ? 是一致认为那样 , 周朴园的冷酷导致了她抓住周萍这棵柔 弱的小草吗 ? 其实不然 , 蘩漪爱上周萍是一种必然的、唯一的主动选择。弗洛伊德认为 , 爱的无限的力无处不在显示它的强大 , 并与性欲有直接的关系 , 性欲“力比多”是一种 “其本能与一切可以用爱字包括的东西有关的功能”⑥ , 生命的激情是“力比多”的升华 , 来源于身体内部刺激的“力比多”本能时刻在驱使人去寻找性欲的快感。他认为就是在其 它方面举止都很正常的那些人 , 在性生活上也往往显得是病态的 , 因为在这方面 , 他们受 到了这个一切本能中最放纵不羁的本能的支配⑦ , 当一个人在性生活失常时 , 则会出现性 欲错乱 , 要在通常不是性对象的人或物中求得性欲的满足 , 当受到性压抑时 , 还会表现出 歇斯底里的病态和盲目的破坏欲。即使周朴园在实质上还多少存在一些父辈似的关心与爱 护 , 蘩漪在年龄上与周朴园相差整整二十岁 , 在性爱上不可能十分和谐 , 对于蘩漪这样一 种性格的女性 , 不可避免地会对周朴园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倦与疏远 , 她把这种“力比多” 的压抑转向“通常不是性对象的人”———周萍 , 在周公馆里 , 周萍对于蘩漪来说是唯一 “合适”的男性 , 因为周萍与蘩漪不但年纪相仿 , 而且蘩漪生活的狭小环境周围再没有其 它类似的男性。在蘩漪强悍、阴鸷的性格里 , 汇合了海德格尔所谓的三种生命意志力“作 为掌握某物并超越自身的意志 ; 作为激情 , 一种令人不安的心理意志 ; 作为情欲 (向存在 物的领地扩张) 的意志”⑦。当蘩漪看到自己与周萍之间虽然畸形但十分珍贵的关系将要 被无情斩断的时候 , 她明显地表现出一种歇斯底里的病态的疯狂的破坏欲。她嫉妒四凤 , 要把四凤从周公馆赶出去 , 她在四凤和周萍幽会时从外面把窗子锁死 , 她在风雨里奔走 , 披头散发象个幽灵 , 她在众人面前肆意揭露自己和别人的隐私 , 她竟然不顾爱子的痛苦 , 在周冲和周萍面前制造尴尬和敌意。“力比多”的压抑和爱的失落使蘩漪陷入一种情绪的 迷狂 , 使她无视封建秩序 , 无视家庭伦理 , 在情欲的迷途上越走越远 , 最终没有找到归 路 , 发了疯。当然 , 如果仅仅将蘩漪的反抗行为解释为一种泛性的结果 , 则必然导致对曹 禺话剧艺术固有价值的贬抑。“心理分析”手法的意义在于为人类认识自身“内部宇宙” 之迷拓开了一个更深入、更广泛的地域和视野。蘩漪的性格复杂而多元 , 显然应该归结于 多种“合力”的推动 , 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土壤上生长的“这一个”, 她的性格 是由社会历史环境与生物自身条件所体现的一种必然。从蘩漪身上 , 我们似乎听到了一位 西方哲人的断言“没有巴库斯的成分 , 生活便会没有趣味 , 有了巴库斯的成分 , 生活便是 危险的。”⑧ ·41· 韶关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年 三、生活在自己中间的人 ———周萍形象 周萍在《雷雨》中虽然不算一个主要人物 , 但曹禺同样写出了这个人物特殊的复杂 性。周萍的身世比较特别 , 从小失去母爱 , 生活在一口“严酷的井”似的被专制气氛笼罩 的周公馆 , 性格柔弱而多愁善感。周萍是一个生活在自己中间的人 , 他的一切行为都出于 自身的心理基础。 生活在缺乏母爱 , 而父爱也不健全环境里的周萍 , 性格中潜伏着一种因情感失落而引 起的心理缺陷 , 他经常听到他的父亲叙说生母如何的美丽、贤惠 , 于是在他的童年时代的 潜意识里埋藏了一种对生母的爱恋的神秘感 , 同时强烈地渴望母性的爱抚 , 他的这种被压 抑在潜意识里的“俄狄浦斯情结”成了他的秘密 , 使他变成一个无人知道他的恋爱事件的 人 , 也导致了他性格的忧郁与怪僻 , 当年轻美丽的后母蘩漪出现在他的面前 , 周萍就不自 觉地把这种感情转移到后母身上 , 去获得潜意识里情欲的释放和心灵的慰藉。对于周萍来 说 , 他明知蘩漪是父亲的妻子 , 是不能爱的 , 但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魔力在驱使他产生 那种行为。周萍对蘩漪的爱和蘩漪对周萍的爱是两种不同的畸恋 , 但却都是生活的必然。 话剧第二幕中周萍和蘩漪的一段对话很能说明问题 :   蘩漪 : 你忘了在这屋子里 , 半夜你说的话吗 ? 你说你恨你的父亲 , 你说过你 愿他死 , 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 周萍 : 你忘了 , 那是我年轻 , 我一时冲动 , 说出来这样糊涂的话。 蘩漪 : 你忘了 , 我虽然比你只大几岁 , 那时 , 我总还是你的母亲 , 你知道你 不该对我说这种话吗 ? 周萍 : 年轻人一时糊涂 , 做错了的事 , 你就不肯原谅吗 ? 周萍始终不愿正面承认他与蘩漪的关系 , 在他的潜意识里始终把蘩漪放在母亲这样一 个位置上 , 因为在他眼中 , 蘩漪是母性的象征 , 是他“恋母情结”的对象化。他把当初对 蘩漪的情爱归结为糊涂 , 也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的 , 因为精神过程本身就是潜意识的 , 而 那些意识的精神过程则纯粹是一种孤立的活动 , 是整个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周萍对蘩漪的 情爱还经历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三个阶段 , 首先是一种“本我”的浑沌状态 , 是一种沸腾的不负责任以“快乐原则”来满足冲动的激情 , 随后表现为“自我”层面的 “理性和审慎”, 最后表现为一种“超我”的道德限制。这个时候 , 周萍已经疯狂地爱上了 四凤 , 而四凤恰是多少具有周萍生母气质与品性的一个女性。“俄狄浦斯情结”的另一个 重要特征就是杀父意识 , 周萍说他恨父亲 , “愿他死 , 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正是他这 一意识的佐证。 曹禺真实地写出了周萍这一人物戏剧动作背后的动因 , 揭示出人物心灵的冲突、灵魂 的隐秘以及更深层次的种种因素。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 , 动作“起源于心灵”⑨。 曹禺的剧作在现代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对此 , 以往的研究者已作过多视角、多侧面的透视与研究 ,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善于刻划艺术 形象的灵魂 , 使戏剧人物具有深层次的心理特征 , 正是理解曹禺的关键所在。《雷雨》这 部伟大的剧作之所以具有跨时代、跨国界的魅力 , 其奥秘在于塑造了震撼人心的悲剧人物 ·51·第 3 期 李曙豪 :《雷雨》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心理分析 形象 , 而这种成功得益于作者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 , 汲取其精华 , 对话剧艺术形象主体不同的心理趋向与不同的心理侧面加以深刻剖析 , 使之成为完整、丰 满、立体、具有复杂矛盾性质而又多元统一的圆形人物 , 这不能不说是曹禺话剧艺术能够 卓越屹立于中国现代话剧艺术之林的重要原因 , 也是曹禺对中国话剧艺术走上现代化的不 朽贡献。 注释 : ①田本相. 曹禺传. 北京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1987. 34. ②郭沫若. 关于曹禺的《雷雨》. 沫若文集第十一卷.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9. 113. ③恩格斯. 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66. ④⑨黑格尔. 美学.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 1979. 306. ⑤曹禺. 雷雨. 上海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1957. ⑥⑧罗素. 西方哲学史.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 1963. ⑦海德格尔. 尼采 (第一卷)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 1963. The Image Creation and Psychoanalysis of Dramatis Personae in Leiyu L I Shu - hao ( Prisendent’s Office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Abstract :Leiyu ( Thunderstorm)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rous2 es great interest in the literature circle. Most researchers analyze its content and artistic features f rom the aspects of sociology and aesthetics. In this paper ,however the method of psycological analysis is int roduced and applied in analying characters’image - creating. It is held in this pa2 per that Caoyu ,the playwright ,exploited Freud’s psycological analysis method ,particularly in port raying such characters as Zhou Pu - yuan ( the national capitalist ) , Fan Yi ( Zhou’s second wife) and Zhou Ping ( Zhou’s first wife’s son and Fan’s lover) ,by this means ,characters are made life - like with their various psyco - activities.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n the pa2 per ,therefore ,helps us to widen the understanding to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the representing method of Leiyu. Key words :Leiyu ;psychological analysis ;character features ·61· 韶关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年
本文档为【_雷雨_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心理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8801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9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21
浏览量: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