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5课全球探险教案 上科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5课全球探险教案 上科版

举报
开通vip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5课全球探险教案 上科版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5课全球探险教案上科版一、教学目标1500年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人们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虽然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曾出现繁盛的古代文明,但大部分仍生活在各自范围有限的居住地。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等进行远航探险时,人类才开始真正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全球性的交往。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识记(1)新航路开辟重新打通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促使世界市场形成,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16世纪,世界上...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5课全球探险教案 上科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5课全球探险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上科版一、教学目标1500年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人们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虽然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曾出现繁盛的古代文明,但大部分仍生活在各自范围有限的居住地。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等进行远航探险时,人类才开始真正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全球性的交往。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识记(1)新航路开辟重新打通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促使世界市场形成,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16世纪,世界上所有地区主要贸易线路已经开通;(3)19世纪中期,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开通;(4)对非洲大陆进行系统的探险始于1788年“非洲协会”成立时,戴维·利文斯顿是横越非洲第一人。(5)毕则亚斯是北极考察第一人,阿蒙则穿越北极。库克首次对南极进行探险,阿蒙森和斯科特则到达了南极点;(6)人类成立的北极科学委员会和签定的《南极条约》,共同开发南北极。2、能力与方法通过提取教材和教师讲授中显性、隐性的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依据史料,从具体史实出发,推导出相关结论,完成从“史实”到“史识”的学习过程。(1)通过世界上各条重要航路的介绍,归纳其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对资本主义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具体描述、讲解,让学生理解内陆探险的根本原因和后果。(3)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后所带来的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人类普遍面临的难题讲解,让学生理解极地考察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对南北极的具体介绍,让学生理解无论从科学的意义、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角度,我们都有必要加快对南、北极地区进行深入了解、研究,以便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据,不断提升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预知能力,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教材分析本课导言本课导言讲述的是新航路开辟,内陆探险在带来交往的同时也召唤来殖民者的贪婪,而当极地探险提上日程后,人类才真正懂得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子目内容腓尼基航船。第一段大字阐述的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开始掀起了探寻到东方新航路的历程,并获得成功,重新打通了东西方的通商要道。第二段具体阐述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的影响。第三段阐述了19世纪中期开凿的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贸易和海运事业的发展。本目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世界上各条航路的开辟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日益加强,流通的商品种类逐渐增多,世界市场开始逐渐形成。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造船业的进步、贸易组织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贸易公司、股票市场和多角贸易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同时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国家加紧海外扩张和殖民征服,分别在东方和新大陆的建立自己的殖民帝国,给当地居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最早走上殖民征服道路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实行大土地占有制,他们在金银矿、甘蔗种植园和其它场所推行强迫劳动制,苦役和虐杀吞噬了无数印第安人的生命。矿坑里掘出了矿砂,堆起了印第安人的白骨。印第安人给被强征入矿山的亲人送行的时候,就预先举行了送葬仪式。内陆探险:第一段大字阐述了非洲内陆探险的原因。第二段具体阐述了欧洲各国对非洲内陆探险的概括及产生的后果。本目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非洲内陆探险的原因。以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西方由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寻求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西方经济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西方各国企图以合法贸易取代奴隶贸易,以传播基督福音为方式,瓦解当地人民传统的宗教信仰,强行输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模式,最终把它们沦为西方殖民地。代表工业资本利益的英国资产阶级自由派提出的通商、传教、文明、殖民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被西方各国普遍采纳,内陆探险应势而起。极地探险:第一段阐述了地球南北两极的概括以及人类对北极的考察。第二段阐述了人类极地探险考察的必要性。第三段阐述了人类对南极考察的概括。本目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人类极地探险考察的原因即必要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成为人类普遍面临的难题,加速了人类对地球的两极特别是北极的探险考察、开发利用。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度发达的交通和通讯则为之提供了有利条件。自古至今,北极向来就是减少中纬度地区人口压力的重要场所,而现在,一些国家的工业布局正在往北极转移。目前南极的资源还不能开发,但北极丰富的资源却已经投入大规模的开发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地球的整体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是与北极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着全球的大气环流、大洋环流和气候变异。而北极和亚北极地区庞大的生态系统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不仅如此,北极还是全球战略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科学家以及环境保护主义者们,都把目光纷纷转向了北极。无论从科学的意义、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角度,我们都有必要加快对南、北极地区进行深入了解、研究,以便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据,不断提升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预知能力,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历史事实:禁止奴隶贸易万恶的奴隶贸易自16世纪发端,至18世纪末已开始走向衰落。19世纪初,欧美国家纷纷宣布禁止奴隶贸易。英国议会于1806年6月通过法令宣布,从1807年5月1日起,绝对禁止非洲的奴隶贸易,绝对禁止以任何方式买卖、交换与运输奴隶。美国于1807年3月通过禁止贩卖奴隶法令,规定凡从任何外国、外地将任何作为奴隶的人带入美国,均属非法。该法令从1808年1月1日起生效。法国早在大革命期间(1794年2月),国民议会就颁布法令,宣布在法国本土及其殖民地废除奴隶贸易,无偿解放黑奴。此外,丹麦于1792年、瑞典于1813年、荷兰于1814年、葡萄牙于1820年、西班牙于1823年都先后宣布禁止奴隶贸易。禁止奴隶贸易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存在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根源。第一,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逐渐与奴隶贸易发生矛盾,因此,奴隶贸易日益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进入工业革命。19世纪初,美法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从工场手工业到工厂制大机器生产的飞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为此,工业资本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庞大的自由雇佣劳动大军和广阔的国外市场。然而,奴隶劳动力缺乏人身自由,其行动完全受奴隶主的控制与支配,因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继续存在势必直接妨碍自由雇佣劳动大军的形成。此外,奴隶由于失去自由,不但缺乏生产积极性,而且经常破坏工具、捣毁机器,因而生产效率极其低下。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指出,雇佣劳动比奴隶劳动的价格更为低廉。他举例说,耕作同样的土地,奴隶劳动的费用比雇佣劳动高五倍。历史的发展证实了他的说法。至]8世纪末,加勒比海英国的蔗糖种植园已明显表现出劣势,奴隶制糖业日益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包袱。奴隶贸易的存在也给开发非洲带来难题。非洲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西方理想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奴隶贸易把大量非洲劳动力强行贩运海外,造成非洲人口凋零。因此,只有废除奴隶贸易,才能就地利用非洲劳动力,开发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才能使非洲成为稳定的商品销售市场。18世纪后期,从非洲输出一船棕榈油的利润已大大高于贩运一船奴隶。这一事实说明,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下,西方工业资本已愈来愈重视对非洲资源的开发。相比之下,奴隶贸易已呈现出败落的势头。第二,黑人的反抗斗争动摇了奴隶贸易的基础,加速了它的衰亡。非洲人民的反抗斗争贯穿于奴隶贸易的全过程。在非洲本土,酷爱自由的非洲各族人民不甘沦为奴隶,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斗争,狠狠打击了奴隶贩子的活动。在贩奴途中,奴隶暴动屡见不鲜。在美洲等西方殖民地,非洲黑奴不堪忍受种植园奴隶主的虐待和摧残,经常采用怠工、破坏工具、逃亡和起义等方式进行斗争。在加勒比海地区、巴西和美国三大蓄奴区,都曾先后爆发过大规模的黑奴起义。1791年的海地革命更把黑奴斗争推向高潮。黑奴们在杜桑·卢维杜尔领导下,先后击败法国和西班牙殖民军,于1801年6月宣布海地独立。新生的黑人共和国颁布宪法,废除奴隶制,解放了全部黑奴,海地革命是黑奴斗争的光辉典范,是第一次成功废除种植园奴隶制的伟大革命。在海地革命鼓舞下,拉丁美洲各地相继爆发规模宏大的独立战争,矛头直指殖民主义、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种植园奴隶制。独立战争胜利后,拉美不少国家先后颁布了废除和限制奴隶制的法令。第三,西方各国废奴运动的兴起,给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有力的冲击。对于奴隶贸易及种植园奴隶制,西方有识之士早就发出过反对的呼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都谴责和批判过奴隶贸易和奴隶制。18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变迁,随着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罪恶日益为人们所认识,社会各阶层中要求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呼声不断高涨。1772年,英国废奴主义者经过斗争,在对詹姆斯·萨默塞特案件的审理中,迫使英国最高法院宣布在国内废除奴隶制。这一胜利极大鼓舞了西方各国废奴主义者,进一步推动了废奴运动的高涨,同时也揭开了世界范围内禁止奴隶贸易运动的序幕。18世纪70—80年代,废奴主义者纷纷成立专门的组织,如英国的废除非洲奴隶贸易协会.法国的“黑人之友”等。美国废奴主义者早在1775年就在费城成立了第一个地方性的废奴主义者团体,1794年召开了全国性的废奴主义者代表大会。西方各国废奴主义者及其组织积极活动,举行群众集会,发表鼓动演讲,出版报刊,撰写专着、文章,猛烈抨击罪恶的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促进了废奴运动的广泛开展。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给方兴未艾的废奴运动输入了新的活力。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中关于“人人生而平等”、“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思想,在革命胜利的欢呼声中广为传播,为废奴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应当指出,参加废奴运动的成份比较复杂,有教友派、福音派等宗教团体,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代表,也有广大基层劳动群众。各种政治势力反对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动机也不尽一致,有的从宗教立场出发,批判其反宗教的野蛮性;有的抨击其反人道主义的罪恶;工业资产阶级企图把废奴运动纳入与商业资产阶级争夺殖民政策主导权的轨道;而广大劳动群众则把废奴运动视作反资本压迫的斗争。尽管如此,废奴主义者都把铲除奴隶贸易及奴隶制作为斗争目标,他们的斗争有力冲击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因此废奴运动具有积极的意义。总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奴隶贸易由兴变衰的根本原因,而黑奴的反抗斗争和废奴运动的高涨则直接加速了奴隶贸易的消亡。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西方各国提出禁止奴隶贸易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西方殖民政策的转变以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西方由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具有压倒一切的影响,商业资本家是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也是这个时期西方殖民政策的主要制订者和执行者。迅速积聚资金,加快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不但是商业资本大力推行对非洲的殖民活动的动因,也是其殖民政策的目标。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在非洲的殖民活动主要表现为奴隶贸易,它为西方提供了大量极其廉价的劳动力。黑奴开发了美洲等殖民地,创造了巨额财富,从而有力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后,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在政治上,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使工业资本的经济实力急剧膨胀,并迅速超过和压倒了商业资本,因此它们在政治上也日益排斥商业资本,成为资产阶级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在经济上,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明创造不断涌现;工厂制大机器生产的确立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结合,使资本主义生产力以空前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工业品和工业原料的供需要求都大大突破了本国市场的容量。因此,寻求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西方经济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它的对外殖民政策。工业资本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着手修改商业资本所奉行的殖民政策,把控制和占领世界各地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工业原料产地作为其殖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在非洲大陆,工业资本为推行其殖民政策而遇到了许多难题;第一,400余年的奴隶贸易的浩劫使非洲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大量外流和死亡。人力资源的巨大损耗,直接扰乱和破坏了非洲各地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奴隶贩子足迹所至,村庄被焚,田园荒芜,幸存者为避厄运,四出外逃,非洲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因此,只要奴隶贸易继续存在,非洲就无法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西方各国对于占非洲大陆90%以上的内陆地区毫无了解。如何解决这些难题?代表工业资本利益的英国资产阶级自由派提出了“通商(merce)、传教(Christianity)、文明(Civilization)、殖民(Colonization)”的方案,被称为“四c连祷词”。这个方案实际上被西方各国所采纳。通商,即以合法贸易取代奴隶贸易。英国政府曾指示英驻桑给巴尔使节:“所有欧洲国家决心结束非洲奴隶贸易。……阿拉伯人应当顺从这种至高无上的力量,放弃奴隶贸易。继续坚持只会给他们带来经济损失和各种罪恶。他们应尽快从事农作和无罪的、合法的贸易。”所谓“合法贸易”,实质上是西方在自由贸易旗号下,向非洲倾售其工业品,掠夺当地的原料产品,从而摧毁非洲社会传统的经济结构,把非洲逐步纳入西方经济附庸的轨道。传教,即以传播基督福音为形式,瓦解非洲人民传统的宗教信仰。一位西方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皈依基督教,对非洲人而言,意味着放弃传统的服式、权力、社会组织、文化、婚姻、医学等。……其后果是使黑人从内心产生自卑感。”文明,即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模式强行输入非洲西方殖民地。西方殖民者污蔑非洲传统文明是“野蛮的”、“未开化的”,必须“尽快加以根除”。他们借口把非洲居民“引入人类更高级阶段”,通过宣传、办学和办医院等手段,对非洲人民进行奴化教育,实行文化侵略。殖民,这是“四c连祷词”中的关键词。通过通商、传教和输入西方文明等活动,西方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使非洲沦为西方殖民地,亦即西方商品销售市场和工业原料生产基地。毫无疑问,“四C连祷词”是工业资本为推行其殖民政策而制订的具体策略,其实质是利用通商,实行对非洲的经济渗透和控制;利用传教和输入西方文明,实行对非洲的政治渗透和控制,最终把非洲变为西方殖民地。因此,“四C”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为了实行通商,首先必须取缔奴隶贸易,于是声势浩大的禁止奴隶贸易出台了;为了传教,大批传教士涌入非洲,掀起了大规模的传教活动;为了通商、传教、输入西方文明和开拓殖民地,必须打开非洲内陆地区的大门,于是内陆探险又应势而起。可见,禁止奴隶贸易、内陆探险和传教活动是西方殖民政策转变的必然产物,它们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登上非洲历史舞台是不可避免的。非洲探险废奴运动直接促成了对这块“黑暗大陆”的探险和开发。废奴主义者希望进入许多奴隶被俘的内地,取消奴隶贸易,并试图发展起“合法的”即正规的贸易,以取代奴隶贸易。与此同时,由于对地理学的科学爱好日益增长,欧洲人极其渴望了解未经勘探过的地区。所有这些因素相结合,使19世纪许多非凡的、引人注目的探险家来到非洲。对非洲大陆进行系统的探险是始于1788年“非洲协会”成立时。这一协会以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瑟夫·班克斯为首,其宗旨是“促进科学和人类的事业,探测神秘的地理环境,查明资源,改善这块招致不幸的大陆的条件。”协会首先把注意力放在尼日尔河问题上。到当时为止,这条河仅是个名字。甚至在欧洲人的奴隶贸易开始之前,还流传着许多谣言,说有些传说中的城市就坐落在一条称为尼日尔河的大河两岸。没有人知道这条河发源于何处,流向何方。为了解开这个谜,1795年,协会派苏格兰医生芝戈·帕克去探险。在忍受酷热、疾病、囚禁和饥饿之后,他成功地到达了尼日尔河,但是,病魔又迫使他返回海滨,未能沿河而下到达河口处。1805年,帕克率领一支相当大的探险队再次去尼日尔河探险但是,他的大多数伙伴甚至在到达尼日尔河之前就死于途中。这一时期探险者的精神在帕克给家里的一封信中得到了反映:“很遗憾,离开冈比亚时十分健康的45个欧洲人,现在只剩下5个还活着,即3个士兵(其中一个人已精神错乱)、海军上尉马丁和我自己。……我亲爱的朋友安德森先生和斯科持先生都已死了,但是,即使和我一起的所,有欧洲人都死去,如果我不能成功地实现这次旅行的目的,我至少也要死在尼日尔河上。”帕克的确死在尼日尔河上,同他18岁的、出来寻找父亲的儿子一样。其它许多人也曾试图解开尼日尔河的秘密,直到最后,理查德·兰德沿尼日尔河而下于1830年到达该河河口处。这时,兰德证明,长期以来被欧洲人视为棕榈油和奴隶发源地的所谓的“棕榈河”由尼日尔河三角洲构成。19世纪50年代,海因里奇·巴尔特医生进一步对西非进行了最为全面的探险。这位非凡的日耳曼人访问了苏丹西部最重要的城市,然后穿过撒哈拉沙漠,于1855年返回英国。巴尔特的旅行是非洲旅行史上最成功的一次。他对其旅行所作的描述也同样出色,因为他全面介绍了他所访问过的国家的地理环境、历史和民族。对尼日尔河上游的一次损失惨重的商业性探险证明,那里缺乏商业机会,于是,人们将兴趣转到了东非。尼罗河的源头问题乃东非的重大问题。敌对的当地人、巨大的沼泽地和无数的急流使所有逆尼罗河而上直达其源头的企图成为泡影。1856年,两位英国人约翰.·斯皮克和理查德·伯赖从非洲东海岸向内地进发。他们发现了坦噶尼喀湖;伯赖生病后斯皮克又向前推进20英里,发现了维多利亚湖。在第二次旅行中(1860—1863年),斯皮克看到了从维多利亚湖的里彭瀑布倾泻而下的白尼罗河,然后顺这条大河而下,到达喀土穆,继而又穿过埃及进抵地中海。戴维·利文斯顿进行的内陆探险内陆探险的另一重要地区是南非和东南非,完成这个地区探险任务的是英国著名的传教士和探险家戴维·利文斯顿。利文斯顿于]813年出生在布兰太尔一个贫穷的茶叶商家庭,童年生活贫寒,10岁进工厂当童工。在笃信基督教的双亲的影响下,他长大后立志成为一名传教士。1840年,他受伦敦宣教会派遣,前往南非库罗曼传教。为了扩大传教范围,他不断深入南非内陆。1849年8月1日,他跨越卡拉哈里沙漠后发现了恩加米湖;1851年8月3日,他又发现了巨大的赞比西河。在非洲的长期生活,使利文斯顿亲眼目击了奴隶贸易的种种罪恶。奴隶贸易不但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严重影响了他的传教活动,于是,他决心投身探险,开辟一条自沿海进入内陆的商道,用合法贸易取代奴隶贸易。他表示:“地理学成就的终点(即是)传教事业的起点。”从1852年起,他开始了长期的探险生活。1853—1856年,利文斯顿进行了第一次探险。他在马科洛洛人酋长塞克勒土的帮助下,于]853年11月从巴罗策兰动身,溯赞比西河而上,抵达迪洛洛湖,然后渡过宽果河进入葡萄牙设在安哥拉内陆的第——个兵站。1854年5月,利文斯顿进入非洲西海岸城市罗安达。休息数月后,他于9月沿原路返回,并于1855年9月抵达巴罗策兰。内陆至西海岸的道路崎岖难行,不是理想的商道,因此利文斯顿计划东行。马科洛洛人再次伸出援助之手,为他提供了大量脚夫、牲口和其它物资。利文斯顿沿赞比西河东进,在利尼安提不远遇到了—个巨大瀑布,为表示对英国女王的敬意,他取名为“维多利亚瀑布”。绕过大瀑布,他继续沿赞比西河进入葡属东非,1856年5月20日终于到达非洲东海岸的克利马内。这样,利文斯顿在两年多时间里自西向东横越了非洲大陆,被誉为横越非洲第一人。利文斯顿自发的探险活动客观上迎合了英国殖民政策的需要,因此引起英国资产阶级的重视。他于1856年返回英国时,受到隆重热烈欢迎,英国女王亲自接见了他。英国政府支持他重赴非洲,对赞比西河流域进行勘察,并帮助他组织了探险队和提供了大量物资。外交部任命他为英国驻克利马内领事,主管东非海岸和内陆独立地区,指挥对东非和中非考察的探险队。英国政府规定探险队的任务是:“扩大已经获得的有关东非、中非的地理、矿产和农业资源的知识”,“增进对当地居民的了解”。1858年5月,探险队到达赞比西河口,坐船溯河而上,在距太特20英里的卡布拉巴萨遇急流受阻。1859年,利文斯顿转而勘察赞比西河支流希雷河。该河多急流,利文斯顿只得弃船而走陆路,他先后发现了奇尔瓦湖和尼亚萨湖。在勘察希雷河过程中,利文斯顿专程考察了尼亚萨湖以南的希雷高地。1862年,他又对赞比西河的另一支流鲁伍马河进行勘察,发现该河也多急流,同样难以航船。事实证明,赞比西河无法成为理想的水上商道。1863年,利文斯顿计划对希雷河进行深入勘察,可是刚开始行动,就收到了英国政府的召回电。由于利文斯顿在探险过程中不断揭露和抨击葡萄牙人从事奴隶贸易的罪恶活动,葡政府十分恼火,因而对英国政府施加压力,迫使英国政府电令利文斯顿中止探险,返回英国。利文斯顿的第二次探险中途夭折。1866年初,利文斯顿第三次进入非洲探险。他从桑给巴尔出发,溯鲁伍马河而上,对尼亚萨湖进行勘察。接着他又折向西北,从坦噶尼喀湖西行考察了姆韦鲁湖和班韦乌卢湖。1871年,他抵达刚果河上游的卢阿拉巴河。1871年10月,利文斯顿返回坦噶尼喀湖畔的乌季季后,会见了专程前来寻找他的《纽约先驱报》记者斯坦利。他们两人共同对坦噶尼喀湖的考察,使利文斯顿推翻了他原先认为坦噶尼喀湖是尼罗河源头的推测。他谢绝了斯坦利希望他回国的建议,又继续对班韦乌卢湖作进一步勘查。长期艰苦的探险生活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873年5月1日,他终于在班韦乌卢湖边的奇坦博村病逝。内陆探险对非洲产生的“欧洲”的影响经济影响:由于瓜分非洲出于明显的经济动机,因此,毫不奇怪,随瓜分而来的是剧烈的经济变化。欧洲不再满足于沿海港口的一船船奴隶。工业化了的西方不再需要奴隶,因为技术已提供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机械。相反,西方需要非洲内地所发现的原料,因为它现在拥有提取这些原料的技术手段。随着在金伯利发现金刚石(1867年)和在威特沃特斯兰发现黄金(1884年),对非洲资源的开发迈出了十分重要的第一步。在罗得西亚和刚果也发现了同样大量的矿物财富;在罗得西亚发现了金和铜,在刚果发现了金、铜和金刚石。西海岸的许多地区都盛产热带森林产品,如棕榈油、橡胶和象牙等。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公司在刚果、喀麦隆和法属赤道非洲等地区购买了大种植园;费尔斯通公司就是一个例子,它于1926年在利比亚租借了一块期限为90年、面积为10万英亩的土地。不仅外国公司租借了大片土地,而且外国移居者也接管了许多肥沃的耕地。探险者曾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说,内地有些高原不仅气候宜人,而且土地肥沃。结果,欧洲移居者成群结队地蜂拥而入,尤其是拥入南罗得西亚和东非。不久以后,他们就在这些地区获得了最理想的农业地产。为了运输当时生产的矿物和农产品,欧洲人着手在非洲敷设铁路网,正如他们早先在亚洲所做的那样。敷设这些铁路是为了便利产品出口,而不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西非的铁路系统只是由北到南,东、西之间却没有铁路直接相连。在扩大生产和建造交通工具的激励下,贸易达到了使传统的物物交换让位于货币制度的程度。非洲人不再用奴隶、砂金、羽毛和象牙同欧洲人交换盐、料器、布匹、朗姆酒和杜松子酒等。到19世纪末时,英国银币、奥地利元和美元已在这里普遍使用。所有这些经济上的发展自然对土著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气候温和的高原区的居民由于土地被白人移民侵占,受到的影响最深。在某些情况下,整片整片的地区全供白人使用,非洲人不能耕种那里的土地,即使田地有时在休闲中。因而,非洲人不得不在白人的种植园里劳动,领取工资;有些人甚至就“定居”在白人农场主的土地上,为他们劳动,以取得为自己耕种一小块土地的特权。在其它地区,非洲人发现必须离开他们的家园,到矿山上去干活。如果非洲人拒绝提供种植园和矿山所需要的劳力,那幺,白人就会采用各种强迫劳动的方法。最通常的方法是征收人头税,迫使非洲人为了挣钱交税而去干活。由于上述种种发展,非洲人传统的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程度降低了。他们不再仅仅为养活自己及家庭而工作,而愈益被卷入货币经济中,并受到世界经济条件的影响。例如:工业化国家中的经济萧条直接影响了铜矿的开采,而世界棕榈油价格的暴跌立即减少了西非许多个体生产者的收入。由此可以看出,欧洲经济影响的结果是双重的:一是使非洲人卷入世界范围的货币经济中;二是直接或间接地使他们从属于在任何地方都是“老板”的白人。文化影响:同商人、投资者、移民一起从欧洲来的还有欧洲的传教士。他们对非洲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们是最先有意识地试图改变非洲文化的欧洲人。其它人对非洲文化的影响是间接的、偶然的,如他们强迫非洲人离开他们祖先的村庄、到城市或矿山去工作时的情况就是如此。但传教土却带着改变非洲人生活方式的公开目的来到这里,为实现这一目的他们运用了三大工具:教育、医学和宗教。提供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学校是每个传教站的一个主要部分。这些学校特别有影响,因为大多数殖民政府都将教育交给了传教士。在许多方面,教会学校就其影响而言是建设性的:他们经常教学生如何建造较好的房屋、如何改进自己的农业方法、如何遵循健康法和公共卫生的基本原理。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欧洲语言,还教学生用非洲语言进行阅读和写作。传教士确立了非洲语言的书面形式,从而给非洲本土文学打下了基础。绝大多数选择文字生涯的非洲人都在教会学校受过教育。另一方面,这些学校不可避免地对非洲人民产生一种破坏性的影响;它们常常教导学生说,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原始的、错误的。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不太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而更多地听从他们认为应予以尊敬的欧洲教师的教导。此外,教会学校使用的是欧洲课本,讲授欧洲多于讲授非洲。在法国殖民地中使用的早期历史教科书就是以讲述“我们的祖先高卢人”的课文开头的。教会教育鼓励个人主义,这与非洲人的村社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毫不奇怪,受过几年这类教育的非洲人通常都不愿意返回他们的村庄。相反,他们在殖民政府、传教团或私人企业中寻找工作,因而进一步脱离了他们的传统文化。传教团还将医学知识和医疗器材带入非洲,挽救了许多非洲人的生命。不过,除了救人之外,医学还迫使非洲人对有关致病原因和死亡原因的传统思想提出疑问。白人甚至能在非洲人正式祈求神灵但却毫无作用之后将病人治好。因此,人们不再指望靠传统的宗教来应付一切紧急情况和提供所有的答案。尽管大多数非洲人仍坚持他们过去的信仰,但传统的宗教不再象以前那样是一种使非洲人的整个生活方式结成一体的有效的接合剂。政治影响:欧洲的印记在政治领域如同在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一样显着。首先,各殖民地的边界必须确定下来(其结果完全取决于欧洲的势力平衡)。当地的土著居民并不关心这些边界,因此,他们经常发现自己处在两个甚至三个欧洲列强的统治之下。例如,在索马里,一些人由法国人统治,另一些人由英国人统治,还有一些人归意大利人统治,少数人甚至发现自己处在埃塞俄比亚境内。一旦边界确定下来,组织管理体系的问题便随之而来。欧洲各国政府没有足够的人力去直接统治辽阔的非洲大陆上的所有民族,因此,他们采取了各种形式的间接统治;允许部族酋长保留某种权力,通过他们进行管理。通常,英国人给酋长的回旋余地比法国人所给予的要大,但即便这样,法国人也不能控制一切,因为他们的非洲领地太大,而他们所能配给的官员非常有限。从表面上看,非洲人仍保留了他们传统的政治制度。他们仍有自己的长者议会、自己的法律、自己的法庭和自己的酋长。但实际上,这种政治机构已遭破坏。当地的欧洲行政官员能任免酋长;酋长的决定不再具有法律的力量,因为部族成员可以越过他们的首领向欧洲官员反映情况,而欧洲官员的话才是决定性的。有位殖民地官员曾谈到他是如何治理所辖地区的,他的下面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酋长权力被剥夺的程度:“1917年年中,我到达[坦噶尼喀]一个偏僻的、无人管理的地区……奉命至少建立一个基本的民政权力机构。我手下有几个仆人、一位非洲军人和数名货物搬运工,携带着大约20套警察制服、步枪及少量弹药。到达选定地点即一个传教站之后,我把当地酋长召来,向他们说明载就是政府,并问他们是否愿意为我提供20个人当警察,是否愿意注意到:从现在起,人们不得杀害他们的妻子和生牙次序不吉利的孩子;酋长如果未曾与我商量,也不得向其邻族开战。事实上,他们必须放弃许多习以为常的、常常令人愉快的东西。”或许,欧洲人的统治所引起的经济变化和文化变化是破坏传统政治制度的最主要的因素。过去,人们常常认为酋长的权力是部族之神赐给的,因此他们的宗教领导权加强了他们的政治权力。很明显,在人民改信一个新宗教的地方,或者在他们对过去的信仰发生动摇的地方,酋长的宗教领导权和政治权力都被削弱了。同样,那些因在城市或矿山工作而挣得钱财的人获得了地位和独立,而这是他们继续呆在村庄里所得不到的。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新富起来的人实际上比过去的酋长更有威信和权力。对传统的部族当权者的最严重、最直接的挑战来自非洲人中受过西方教育的一个阶层;这一阶层在几乎所有殖民地中逐渐发展起来。他们往往不仅向当地酋长挑战,而且向欧洲官员挑战。他们通常是最先提出允许受过教育的非洲人参与国家管理这一要求的人。这些人是最早的民族主义者;他们为今天强大的民族主义运动打下了基础。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在西方学校吸收了某些政治思想,如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等;他们不明白为什幺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原则应适用于欧洲而不应适用于非洲。他们在受雇于政府和私人时经常遭到歧视,这一点也驱使他们发动政治运动。通常,他们只能是欧洲公司中薪水微薄的职员,或者殖民地行政机构中职位很低的官员。此外,他们无法明白为什幺他们在获得所需的教育和经验之后,仅仅因为自己的皮肤是黑的而仍应被置于从属地位,基督教,尤其是新教,之所以会唤起民族主义,就因为它强调了个人的判断力和主动性。安哥拉一家杂志的作者阐明了这一点:“告诉一个人他能随意解释《圣经》,就是向他暗示一种过分的自治权,使他变成反叛者。……一个皈依新教的土著已倾向于——并不是说积极投身于——反抗文明的民族。”正是种种力量的结合,驱使受过西方教育的非洲人去接管本民族的政治领导权。1914年以前,他们并不要求完全的独立,但坚持要更多地参与政治,从而为今天成功的民族主义运动准备了条件。极地资源和科学考察经过几十年对南、北极的考察.人们已初步认识到那里虽然冰天雪地,环境恶劣.但又是各种资源和能源的聚宝盆。浩瀚的北冰洋就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石油储量约1000亿—一xx亿桶,天然气达50万亿——80万亿立方米.环北极国家如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已开始开发利用。此外,北极还蕴藏有储量将近几千亿吨的煤炭资源。其它矿产资源如铁、铜和贵金属也都有相当规模的储量。南极的矿产资源更富于北极。据初步调查,环绕南极大陆的南大洋大陆架和西南极地区,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仅西南极大陆的石油储量就达450亿桶。南极半岛的铜等有色金属矿,南极横断山脉巨大的世界级大煤田,东南极查尔斯王子山脉的铁矿床,据说可供全世界开采200年。在3800万平方公里的南大洋中,还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如鱼类、鲸、海豹等。特别是数量巨大的南极磷虾.其储量高达10亿—15亿吨,人们可每年捕捞1/10,即㈠乙吨,不至影响南大洋的生态平衡。磷虾是富含高蛋白的海产品,易于捕捞,被誉为人类今后取之不尽的海洋蛋白仓库。现在已有俄罗斯、波兰、日本、挪威等国在南大洋捕捞南极磷吓.以俄罗斯捕捞量为最大,每年接近50万吨。更值得道明的是.南、北极还储存了巨大的淡水资源。仅南极洲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就拥有地球上9了%以上的冰量,被喻为地球的冰库,其中相当于全世界70%的淡水在南极。人们很早就提出了把漂浮在两极海上的冰山拖运至干旱地区,以解决淡水短缺问题的设想。对南极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因涉及到南极环境保护和南极主权要求等一系列政治和外交问题.在1991年10月几十个南极条约国家召开的会议上,与会国一致同意50年内不得开发南极矿产资源,实质上把南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搁置到50年以后再予以讨论。南极的科学考察站自人类发现了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最后一块大陆——南极洲之后约半个世纪,就有不少捷足先登的科学家们去探索白色大陆的奥秘,开展一些初期的科学考察活动。1895年初,一支挪威考察队首次登上南极大陆,登陆人员中有一名叫博赫格列文克的生物学家。1899~1900年.博赫格列文克又率领一支由9名英国人组成的探险队重返南极,最先在南极大陆上建立越冬基地.第一次勇敢地在沿海岸度过整个冬天。英国探险家斯科特早在征服南极点之前已领导过一次南极探险,1902年他在罗斯陆缘冰西部也建立过南极越冬考察基地。今天.已由南极条约国协商会议决定,把斯科特小屋命名为“南极历史纪念点”,供后人瞻仰。夏季考察站和常年考察站: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国家的科学家相继来到南极规模的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进行了空前南极科学考察站,是考察队员赖以生存和开展科学考察的基地、大本营。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设备、建筑都较简易的夏季考察站,仅供考察队在南极夏季宿营和工作,在严寒的冬季就关闭。在南极洲约分布有100多个夏季考察站。另一种考察站称为常年科学考察站或叫永久性考察站,是为了长期开展南极综合性多学科考察而建立的。站址选择要求高.建设和维持费用大,站上备有各种功能建筑用房.如通讯室、发电站、科学实验室、队员健身房、仓库以及油库、车库等。一个大的南极科学考察站有十几栋甚至更多的建筑.例如,美国麦克默多站有上百栋建筑,夏季可容纳上千人居住、工作,冬季也能容纳200人。各南极考察国根据自己国家开展南极考察的需要和经济实力在南极建站。第一个常年南极科考站是澳大利亚于1954年建在东南极大陆沿海的莫森站。到目前为止,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40多个越冬考察站,其中维持站数比较多的国家是阿根廷、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智利等。南极常年科考站绝大多数建立在南极大陆沿海岸,这是为了停靠考察船,方便补给。目前,仅有美国的阿蒙森一斯科特站建在南极点,俄罗斯的东方站建立在内陆南极高原上。这两个站均靠飞机补给,每年维持费用十分昂贵,但其科学考察意义十分重要。长城站和中山站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相继在南极洲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两座常年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曰。它实际上并不在南极大陆上,甚至也不在南极圈内。它位于靠近南极半岛的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乔治王岛上。其经纬度位置为南纬62度13分、西经58度58分,距离北京17502公里。由于其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夏季沿海低地基本没有冰雪覆盖,小小的乔治王岛上群集了各国的8个常年考察站。长城站三面环山.一面濒海(长城湾),自建成至今已进行过两次扩建,能完全适应南极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极地科学考察的需要。现站上有科研、办公、生活、发电、通信、文体和仓贮等建筑十多栋,配备有较先进的常规科学考察仪器和实验室,全天候卫星通信设备和各种适应寒区作业的运输工具等。建有直升飞机平台。可开展常规的气象、生物、地磁、地震、环境等学科研究和实验室工作。近年来.为加强南极环境保护.站上还新建了一座污水处理系统,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将生活污水净化,这是乔治王岛上第一座现代化的污水处理装置。站区最多可容纳40—50人食宿和工作。在积累了相当的建站经验后.中国开始向环境更加险恶的南极圈内的南极大陆挺进。1989年2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建成启用。该站坐落在东南极大陆普里兹湾东侧的拉斯曼丘陵地带,位于南极洲也是全球最大的冰川——兰伯特冰川东侧。其经纬度位置为南纬69度22分,东经76度23分,距离北京12553公里。中山站的建筑群采用500多个6米长的大型集装箱体拼接而成,其生活、文体、科研设施都较长城站齐全和优良.并备有向南极内陆冰盖作长距离考察的先进雪地车辆。由于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该站是开展高空大气物理学、极光科学、冰川学和地质地球物理科学的理想实验室。中山站以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站上还专设孙中山先生纪念室。中国的极地考察为了了解南极、认识南极,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中国自1980年开始,连续派遣科学考察人员参加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曰本等国的南极考察队进行夏季千口越冬考察。1983年6月,中国参加《南极条约》,成为缔约国。次年年底,中国首次自行组队前往南极。1985年10月,中国成了《南极条约》的协约国,并于1986年6月成为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国。自1984年以来,中国每年都要自己组队奔赴南极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并在长城站和中山站派驻越冬科考人员。近20年来,中国已有xx多人次涉足南极洲,在极地冰川学、气象学、生物学、地质地球物理学、海洋学、测绘学、环境科学和寒区医学等方面,特别在南极地质学、南大洋磷虾生态学和高空大气物理学三大学科上,取得了令世人赞叹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并同日本、澳大利亚、美国、乌拉圭、德国、法国、挪威、俄罗斯、波兰等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工作。中国的北极科学考察工作始于90年代初,主要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领导下.由其下属有关学会和民间组队,多次赴北极开展地理、地貌、人文、环境、气候和生物学科等方面的考察.为我国较大规模地开展北极多学科考察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已于1996年4月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17个成员国之一。1995年4月24日一5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科学院在民间资助下组织的首次远征北极点考察队,有了名队员从北纬87度59分处徒步行走350公里登上北极点。1999年7月1日一9月9日,中国第一次派出由124人组成的庞大的国家科学考察团,乘坐雪龙号破冰船远征北极。雪龙船穿过白令海峡,经楚科奇海到达北冰洋,最远航抵北纬75度30分、西经160度附近,创造了我国航海史上的最北记录。全部行程14180海里.历时71天,其中浮冰区连续航行xx多海里。考察队在北纬75度附近的浮冰上建立了联合冰站.在面临冰裂危险的情况下,进行了长达7个昼夜的科学观测。部分队员还乘直升飞机飞抵北纬77度18分处,是为本次考察的最北点。这是一次大规模、综合性、高难度的极地科学考察壮举,填补了中国北极考察和研究的空白,刷新了中国极地研究的多项第一,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极地环境与保护南极是地球上唯一迄今未开发的处女地,也是唯一没有常住居民和未被工业污染的洁;争之地,是科学实验理想的天然实验室。同时,由于南极处于高纬度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严寒、冰天雪地,而生物在低温状态下生长缓慢,形成了南极的生物种类不多且数量也少的特点。这使得南大洋食物链之间的相互依赖更紧密.也更脆弱,一旦遭受破坏,阵难以恢复。近年来,世界环境问题倍受各国人民瞩目。南极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在历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被提到了。1991年10月4日,40多个南极条约国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签定了《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要求对南极环境全面实施保护。有些国家主张把南极作为世界公园加以保护。为了保护南极环境,人们在南极地区划分了许多特殊保护区、科学兴趣区、特殊管理区、历史纪念点等等。考察队员要进入这些特殊保护区工作,都要经过特别申请和批准。为了加强南极环境保护,还规定各国南极考察队都要设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官员.要对考察队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和措施的教育;各国考察船、考察站要建立污水、垃圾、油污和其它污物的处理装置.对各种垃圾、污物进行分类处理;要特别注意对南极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进行保护。不准把南极洲以外的动、植物种群引入南极,以免带入病、虫害。今天人类在极地的活动方式,除了探险、捕捞和考察外.又多了一项旅游。据1997年英国南极调查局不完全统计,1996年度有16船次和多架次飞机运送约9000人次去南极旅游.虽然游客行为受到必要的限制,但仍不可能不对南极环境产生影响。1989年1月,阿根廷的客货轮“天堂湾”号在南极半岛海域失事,将1000多吨柴油和汽油泄入海洋,造成大面积污染.而船上所载的就是去美国帕默站的游客。此外.一些货船或旅游船往极地海域扔垃圾,而且大多是不能被生物分解的塑料垃圾.对极地环境破坏极大,考察人员曾亲眼见到一头海狮误吞一大块塑料,结果窒息而死。所以,在1997年第21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各国代表一致呼吁,要抑制南极旅游和非政府活动,并且要以经济措施加强对南极旅游的管理。《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已由各南极考察国政府批准,即:降生效,这是一部对南极环境及其生态保护最完全、最权威的国际性条约,它必将对进一步加强南极环境保护和促进南极科学研究显示巨大作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只剩下最后一块;争土——南极!爱护地球。重视南极环境保护,就是爱护和重视人类自己。现在每一个来到南极大陆的人都要在这样一份承诺书上签字——“我将尽一切努力不对南极的环境造成污染,不改变和破坏那里的动植物.以此对保护环境作出贡献。”“西北航线”和“东北航线”英国人辛辛苦苦在通往中国的西北航线上寻觅了几个世纪,以富兰克林的失败而基本告终。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枚金牌,落入了挪威人的手里。 1872年7月16日,阿蒙森出生在一半国土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他还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征服北极的雄心壮志。1897年,他中断了医学院的学业,以大副身份加入比利时船队赴南极考察,并在那里越冬,这更增加了他对两极探险的兴趣。1899年回到挪威之后,他便把注意力转向北极。1903年6月16日午夜,天还下着毛毛细雨,为了避开债权人的威逼和阻挡,他和精心挑选的6个伙伴悄悄地离开奥斯陆码头,向茫茫大海驶去。8月20日进入拉卡斯特海峡,两天后便登上了富兰克林当年越冬的那个小岛。接着,在威廉王岛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里便是富兰克林探险队全军覆没的地方,但他们的运气好得多,不仅可以猎到驯鹿,而且还交了许多爱斯基摩朋友。1905年8月26日,他们驾着“格加”号小船,终于走出了加拿大北极地区岛屿密布、冰山林立的迷宫,进入了广阔的波弗特海。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一艘船只,引起了他们一阵惊喜。这是一艘来自旧金山的美国捕鲸船,是属于白令海捕鲸船队的。这就意味着,人们几个世纪来为之奋斗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寻找西北航线终于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一年以后,即1906年8月的最后一天,阿蒙森驾着小船一声长鸣,进入了阿拉斯加西海岸的诺姆港,宣告了他这次历史性航行的最后胜利。阿道夫·伊雷克于1831年出生在芬兰,其父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学家。那时候,芬兰还是俄国的一部分。当他20多岁时,由于激进的活动而被驱逐,被迫移居斯德哥尔摩,成为瑞典人,后来成为诺登许尔德男爵。1858年,他作为一名地质学家,随队到斯匹兹卑尔根岛进行了第一次北极考察。接着于1864年又对该群岛进行了两次考察,并绘制出一张相当精确的地图。后来,由于在新地岛和科拉海附近的捕鲸活动愈来愈多,诺登许尔德便对广阔的西伯利亚海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如果能把西伯利亚沿岸的航线打通,就可以把那一带丰富的得天独厚的资源直接运到欧洲市场。因此,从1873年开始,他连续两次从科拉海航行到叶尼塞河,并逆流而上,一直到达内地的叶尼塞斯克。然后,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后,于1878年7月18日,率领4艘舰艇,由来自瑞典、俄国、丹麦、意大利和挪威的海军陆军军官以及科学家、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和水手组成的共30人的国际性队伍,浩浩荡荡地向东北航线再次冲击,将完成一次环绕欧亚大陆的历史性航行。起先似乎一切都很顺利,到9月初,他们已经进入了楚科奇海,胜利在望。然而,到9月28日,离白令海峡当年库克船长到过的北角只有193公里,他们的船只却突然被牢牢地冻住,动弹不得。10个月之后,就在出发一周年的那一天,即1879年7月18日,他们的船只才挣脱了出来。强劲的南风把浮冰吹开,为他们让出了一条通往胜利之路。1879年7月20日上午11时,他们终于绕过了亚洲大陆的东北角,进入了白令海峡。来自太平洋的气味扑面而来,人类为之奋斗了几个世纪并付出了巨大代价和牺牲的东北航线终于走通了,而这次仅仅用了一年零两天的时间。2、文献资料释读双语园地:在促使欧洲人开始海外冒险事业的许多动机中,为上帝服务和寻求黄金可能是最强烈的动机。God,alongwithgold,wasperhapsthemostpellingofthemanymotivesthatledEuropeanstobeingtheiroverseasenterprises.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着:《全球通史》第十七章第七部分。15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逐渐发展起来,西欧上层社会对东方的憧憬,特别是对黄金的追逐日益加深。此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了地中海东部,控制着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极大地阻碍了双方的贸易交往,迫使欧洲人寻找新的通往东方的道路。3、图片史料说明航海地图:选自冯国超、胡明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一卷欧洲卷上),光明日报出版社,xx年11月版,第63页。在1487年—1522年不到40年的时间里,梦想发财致富、满怀宗教热忱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探险家向世人描绘出世界主要大洲轮廓图。因纽特人新居。选自刘小汉、位梦华编着《神奇北极——鸟瞰北极》,海燕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46页。美洲大陆上的爱斯基摩人,虽几经周折,却始终没有离开北极地区,成为北极地区当之无愧的主人。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化的繁荣,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与传统文化。南极的科学考察站。选自颜其德、温家德、何剑峰编《天地万象科学丛书——极地探奇》,上海教育出版社、法国巴亚出版社xx年1月,第56页。中国第一艘极地破冰船“雪龙”号。选自颜其德、温家德、何剑峰编《天地万象科学丛书——极地探奇》,上海教育出版社、法国巴亚出版社xx年1月,第62页4、课堂训练释疑各抒己见:在归非洲内陆探险之前,有关非洲内陆的地图“仍然是一片空白”,你能谈谈非洲内陆探险的影响吗?考察当地的地理、气候、物产、人种和语言等各种情况,在客观上为日后对非洲的殖民入侵和扩张创造了条件,这个事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内陆探险的实质。5、学术动态简介最早生活在北极的人是谁?人们原先认为,直到距今约1.3万年前,才开始有人居住在北极地带。但挪威科学家最近在俄罗斯境内北极地区靠近北冰洋的一条河床上,发现了石制工具、马和驯鹿的骨头、雕刻过的猛犸象牙等。放射性碳测年法表明,这些物品约有3.5万至4万年的历史。新发现将该地区的人类活动史至少向前推了2万年。但这些人到底是尼安德特人还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目前尚无充足证据判断这些居住在极北苦寒之地的人到底属于哪一群。极地探险和极地考察人类在南北极的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探险时代、英雄时代和科学考察时代。随着人类足迹越来越多地踏上地球两极,在南极和北极进行探险的成分已经越来越少,目前人类在南北极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科学研究。中国主管极地考察事业的官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本世纪初,伴随着一批先驱者陆续进入南北极,人类开始了对于地球两极的探险时代;本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是南北极的英雄时代,到达南北极成为人类展示自身潜能、挑战自身极限的象征。然而,人类对于南北极的视角在1957年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这一年是国际地球物理年,它揭开了人类科学考察南北极的序幕。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陈立奇表示:“人类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和研究南北极,给南北极的探险时代画上了了句号。随着越来越多先进仪器和设备的出现,人类进入南北极的危险性已经大大降低了,科学研究成为人类进入南北极的主要目标。”他分析说,探险的目标在于到达目的地,带有更多的个人和民间色彩,主要是为了体现人类作为个体对于自我的挑战和超越。而科学考察则有明确的整体目标和具体的科学研究内容,目的是为人类早日科学认识和利用南北极做出贡献。陈立奇认为,探险活动对人类认识和了解南北极地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人类在南北极的活动,像人类在其它原始地域的活动一样,必然要从探险时代走向更加高起点的科学考察阶段。他说:“我之所以强调人类已经告别了极地探险时代,是为了呼吁更多人能够以更加科学和负责的态度来认识南北极,促进科学了解极地,和平造福人类。”四、教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由中学教师提供)五、参考书目:1、斯塔夫里阿诺斯着,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xx年9月版。2、艾周昌、郑家馨主编《非洲
本文档为【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5课全球探险教案 上科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爱赢
公司经营范围:网络软件设计、制作、图文设计、影视制作(编辑)
格式:doc
大小:6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其他
上传时间:2021-02-26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