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清实学思潮下学术精神的新特点

明清实学思潮下学术精神的新特点

举报
开通vip

明清实学思潮下学术精神的新特点 第 29卷第 4期 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 V o.l 29 No�4 2 0 0 9年 7月 Academ 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H um an it ies and Soc ia l Sciences) Ju.l 2009 收稿日期: 2009- 05- 12 作者简介: 王记录 ( 1964� ), 男,汉族, 河南省范县人,教授, 历史学博士, 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和清代学术史 的教学和研究。 � � � 对于明清时期实学思潮的发展情况,葛...

明清实学思潮下学术精神的新特点
第 29卷第 4期 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 V o.l 29 No�4 2 0 0 9年 7月 Academ 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H um an it ies and Soc ia l Sciences) Ju.l 2009 收稿日期: 2009- 05- 12 作者简介: 王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 1964� ), 男,汉族, 河南省范县人,教授, 历史学博士, 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和清代学术史 的教学和研究。 � � � 对于明清时期实学思潮的发展情况,葛荣晋主编的�中国实学思想史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有较为详尽的论述, 该书认 为 �从明中叶至清中叶,是中国实学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 �。 明清实学思潮下学术精神的新特点 王 记 录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 � 摘要: 明清时期,实学思潮高涨, 学术研究由空谈性理向务实求真转变。在学风转向的大背 景下, 学术精神出现了新特点: �实事求是 �的理性精神受到推崇, 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 从而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精神的表征; �实测而知�的科学精神得到重视,严密推理、实地验 证、注重证据等思维方法渗透至经史研究中, 为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精神; �明道救世 �的致用精神 高扬, 人们普遍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使学术更加关注社会; �君王皆贼 �的启蒙 精神形成, 人们对专制政治的弊端及危害进行了研究和批判, 显露出早期启蒙思想的光辉,并成 为后世中华民族反对独裁政治的精神来源。以上四点集中反映了明清时代的学术精神,从而成 为社会进步的主流。 关键词:明清;学术精神; 实事求是; 实测而知;明道救世;启蒙 中图分类号: K09�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002- 6320( 2009) 04- 0030- 06 � � 明清时期, 实学思潮高涨� , 在 �实体达用 �学 术观念的支配下,学术研究出现了新的特点,在经 世致用、道德实践、实测、考据、启蒙等方面提出了 新的看法,具有了更加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更加深刻 的理论体系,尤其是明清之际, 人们开始反思政治 得失, 推原学术精神, 由历史的批判总结而进行学 术的批判总结,在政治与学术两个层面上进行深刻 省察, 从而集中反映了明清时代的学术精神,成为 社会进步思潮的主流。 � � 一、�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 �实事求是�一语出自 �汉书 �河间献王传 �, 传载河间献王刘德 �修学好古, 实事求是 �, 颜师古 注云: �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实事求是 �,就是 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学术问题及国计民 生等问题。这一思想在崇尚实学的明中后期及清 时期备受推崇,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从而 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精神的表征。 �实事求是 �理性精神的核心是崇实, 反对空 言,处处突出一个 �实 �字, 在本体论上讲 �实体 �; 在人性论上讲 �实心 �、�实性 �; 在道德修养上讲 �实修�、�实行�和 �实践 �;在人生价值上提倡 �实 用 �,号召积极入世;在国家治理上推崇 �实政�;在 学风上坚持 �实言 �、�自得�,反对游谈无根和封己 守残。总之, �实事求是 �是与空疏无当相对立的, 是对虚言空疏学风的反拨。明代王阳明出自心学, 其学说体系中有玄虚的一面, 但同时又含有重实 理、实践、实功的崇实的一面, 是虚无与实用、学术 与事功的统一。他提倡 �致良知 �,但反对把 �致良 知�当做一种悬空无实的内心修养,他说: �然欲致 其良知,亦其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 是必实 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 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 [ 1 ] ( P39) �致良 知�是在实事上格物致知,心是离不开事物的。王 阳明还批评了佛老养心术的空虚之病,主张学术不 应该脱离政治实践,提倡 �人须在事上磨练, 方立 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 [ 2 ] ( P203) , 要求人们为学 要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磨炼。王阳明的学术与事功 统一的思想对东林学派有很大影响, 高攀龙云: �学问不贵空谈, 而贵实行也。� �学问必须躬行实 践方有益。� [ 3] (卷 5�会语 � )同样反对脱离实际、故弄玄 虚的空疏学风和世风。到明末清初,人们对空疏学 风更加反感, 对此进行了猛烈抨击。颜元指出: �救弊之道, 在实学, 不在空言。� [ 4] ( P114 )李颙也指 出: �儒者之学, 明体适用之学也。� [ 5] ( P120)并由此 号召读书治学要有益于天下, 学者要以经国济民为 己任。与此相呼应, 明清之际的一大批学者, 黄宗 羲、顾炎武、王夫之、朱舜水、唐甄、傅山、方以智、万 2009年第 4期 王记录: 明清实学思潮下学术精神的新特点 斯同、顾祖禹等都大力提倡经世致用, 倡导学术关 心社会, �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 不为� [ 6 ] ( P91) ,成为当时知识界的共识。可以说,从 崇实黜虚、纠正理学末流空疏学风到经世致用, 正 是明清时期 �实事求是 �理性精神在学术领域的具 体体现。 �实事求是�理性精神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强调 实证, 重事实,重证据,反对臆测。顾炎武是博求实 证思想的最有力倡导者, 他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重视材料的可靠性,倡导 �采铜于山 �, 提倡进行实 事求是的原创性劳动, 主张博古通今的考订辨伪, �有一疑义, 反复参考, 必归至当; 有一独见, 援古 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 � [ 7] ,其作 �日知录 �, 凡与前 人暗合者,一律削去。他还重视实地调查和见闻资 料,彰显多闻阙疑的精神, 要求治学要归于真实。 黄宗羲在治学上同样勇于辨析各种资料的价值,并 注意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和实地调查进行考证。清 初,以哲学思辨著称的王夫之, 同样强调 �言必征 实,义必切理 �,并作了大量疏证考异的工作,把自 己的哲学见解和史学思想建立在坚实的考证基础 之上。清初学者所提倡的重视证据、严密考证的学 风,一直影响到乾嘉时期学者的治学风尚。明清时 期学者治学强调博求征实,把经世意识建立在客观 实证性的研究基础之上, 重视考辨证据, 重视由证 据而得结论,反对先有结论而后寻找证据,这是与 宋明以来重论轻史的治学路子截然相反的,具有扭 转学术风尚和社会风尚的意义。 到乾嘉时期, �实事求是 �理性精神得到进一 步发扬,不但成为人们品量学术、评价学人的重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与原则,而且被赋予了新内涵。如汪中自述治 学宗旨为 �实事求是, 不尚墨守 � [ 8] ( P428 )。阮元亦 自称其治学 �推明古训, 实事求是而已 �[ 9] ( �自序 � )。 钱大昕指出 �通儒之学,必自实事求是始 � [ 10] ( P403) , 并称赞戴震为学 �实事求是, 不偏主一家 � [ 10] ( P672)。 洪亮吉评价邵晋涵 �于学无所不窥, 而尤能推求本 原,实事求是 � [ 11] ( P116)。凡此等等,都反映出 �实事 求是�思想在当时的影响。乾嘉时期 �实事求是� 的思想,内涵丰富, 其中有些集中反映了一代学术 的基本特征,如反对空谈, 崇尚务实, 几乎是明清提 倡实学的人们的一致口径。重事实, 重考据,强调 �我注六经 �, 学者普遍重视文字、音韵、训诂的研 究,并由此入手来究明经书义理, 是明清一大批学 者治学的特色。更可贵的是, 乾嘉时期的 �实事求 是 �思想还包含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表现在以下几 方面。其一, 反对门户, 唯信是从。汪中的 �不尚 墨守�, 戴震的 �不偏主一家 �, 钱大昕的 �以古为 师,师其是而已 � [ 10] ( P375)的观点, 就是针对当时学 者治学墨守汉人家法、鄙弃后儒见解的风气而发。 其二, 拒绝凡庸, 尊重前人。批判喜好苛责古人、抬 高自己的风气,强调嘉惠后学。其三,知人论世、考 究时势。批评宋、明学者空言心性,驰骋议论, 脱离 历史实际的偏颇学风。在乾嘉学者面前, �实事求 是�集中体现了人们的实学精神和务实态度。 要之, 明清时期实学思潮支配下的 �实事求 是�思想,所强调的是 �实 �和 �是�, �实 �的内涵极 为丰富,摒弃虚理,提倡做于世有补的学问,修己治 人,经世致用, 重 �佐证 �, 弃臆测, 既不墨守一家, 又不穿凿附会。而 �是�则是在 �实 �之下所求得的 真理,正如钱大昕所说: �后儒之说胜于古, 不必强 从古可也; 一儒之说而先后异, 从其是者可 也。� [ 10 ] ( P116)就是说,对于优劣是非问题, 不论古人 今人, 不论一人之过去和现在, 应当 �从其是�。钱 大昕在这里所强调的求 �是�,恰恰是明清时期 �实 事求是�思想的精髓所在。 � � 二、�实测而知�的科学精神 从文化的角度看, 中国人注重内省和道德修 养,重视向内用力的人生, 这是中国文化的致思倾 向。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致思倾向, 中国人对自然科 学采取了鄙视乃至否定的态度,有着重德轻智的蒙 昧主义倾向。可是, 明清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 展,资本主义的萌芽,西学东渐的展开,儒家的 �重 道义,轻技艺 �的思想传统被逐渐打破, 人们开始 自觉地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 一大批学者都和自然 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像王廷相、李时珍、徐霞客、 宋应星、朱载堉、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陆世仪、 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梅文鼎、江永、戴震、钱大 昕、阮元、李锐以及帝王康熙、乾隆等,都在重视道 德内省的同时重视自然科学, 前后相继, 声气相求, 提倡 �实测而知 �, 在传统的格物论中注入了近代 科学的内容,不仅进行科学研究, 而且提出了一些 颇有价值的科学思想,为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精神。 第一, 重视实验和实地考察。西方近代自然科 学是实验科学,强调科学观察和实验。明清时期, 自然科学领域兴起了 �质测之学 �, 则是自然科学 研究上出现的新动向,标志着中国古代科学开始向 近代科学迈进。 �质测 �又称 �实测 �, 即通过实验 及实际考察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当时,科学研究 上的 �质测 �包括实验、实地考察等。徐光启、方以 智、宋应星、康熙皇帝等人对于科学观察和实验手 段极为重视,徐光启特别强调天文历法工作应该是 �必准于天行,用表、用仪、用晷,昼测日、夜测星�, 只有这样才能 �求端于日星 � [ 12] (卷 7�测候月食奉旨回奏疏 � ) , 避免主观误差以获得准确的数据。徐光启不仅主 张 �制器测天�, 其所著 �农政全书 �也是在 �质测 � 的基础上写成的,比如在农田水利上总是 �手植树 艺,试有成效, 乃广播之 �。方以智是质测之学的 主要代表, 他曾说: �物有其故, 实考究之, 大而元 会,小而草木螽蠕,类其性情, 征其好恶, 推其常变, 是曰质测。�[ 13] ( �自序 � )也就是通过对事物的实验、实 证来考察事物变化之 �故 �。他所撰写的 �通雅�、 �物理小识 �等著作, 正是运用实验、实证的典范。 宋应星同样强调通过实验的方法求得对物理的正 确认识,他认为对某一科技方面的知识是肯定还是 �31� 南 都 学 坛 2009年第 4期 否定, 都应该经过实验以后方可确定。当时士大夫 对于兵器弹药的制造有种种说法,宋应星认为都不 可信, 原因就是这些说法没有 �实验 �支持, �火药 火器, 今日妄想进身博官者,人人张目而道,著书以 献,未必尽由实验 � [ 14] ( P394)。他也以同样的态度对 待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 例如, 他对一些榨油原 料做了些实际研究但还不充分时说: �此其大端, 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 尚 有待云。� [ 14] ( P310)这是相当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实事 求是的科学方法。 除了实验之外,实地调查也是这一时期科学理 性精神得以高扬的手段之一。徐霞客、李时珍等人 都重视实地调查。徐霞客不轻信历代地理书上所 记载的或传闻中的地理事物,走出书斋,实地调查。 每到一处, 他就收集地方图志, 认真研究, 找出疑 窦,然后再有目的地去实地考察。他所撰写的 �徐 霞客游记�详尽记录了他毕生大部分行屐所至和 观察所得,内容极其丰富,极大地丰富了地理科学 的宝库。李时珍在自己一生的药学研究中,使用最 多的就是实地观察和尝试的方法。对于很多药物, 未经亲自观察的,决不轻信;未经实地调查的, 老老 实实地存疑待考;对于被人们神化了的药物,他必 做历史与实物的考察。 到乾嘉时期, �实测而知 �更加得到人们普 遍认可。戴震从事科学研究, 非常重视实测, 他 推崇西方天文学, 是因为它 �分曹测验, 具有实 证� [ 15] ( �天文算法类序 � )。焦循在水利研究上,坚持 �实测 而知 �的原则, �不以一人之策为去取,不以数百人之 策之不同为惑。不欣动新奇,不徒袭乎陈言,胸有成 竹而后用,效有必验而后行 �[ 16] (卷 13�奉檄上制府书 � )。在 医学方面,他主张在细心观察、认真验证的基础上 修正前人错误、提出自己的新理论。阮元在 �畴人 传 �中也大力提倡实测精神, 指出: �欲使学者知算 造根本,当凭实测;实测所资,首重仪表。� [ 17] ( �凡例 � ) 在数学研究中, 他既重视实地测量, 又重视精密计 算。他极力推崇西方推步之学,就在于西法有精密 仪器, 可以精确测量。 �四库全书总目 �也非常重 视测验,高度评价利玛窦 �乾坤体义� �其言皆验诸 实测, 其法皆具得变通 � [ 15] (卷 106�乾坤体义 �条 )。 科学实验的兴起,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 特点。明清时期 �质测之学�就包含了科学实验的 成分, 这与中国古典科学的某些神秘性、直观性和 主观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逐步冲破了中国古典科 学狭隘经验论的樊篱, 所蕴涵的是严谨实证、穷理 极物的科学理性精神。 第二, �由数达理 �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出现。 中国传统学者, 长期受经学思维方式束缚,只注重 儒经注疏、名物训诂, 思想刻板,思维僵化, 往往忽 视抽象演绎之法,只知道对经验数值的运算方法, 而不知道对科学原理的逻辑论证, 所谓只知其 �义�, 不知其 �法�。总之, 缺乏西方 �由数达理 � 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由把握事物的数量关系来发现 自然客观规律。明清时期, 这一局面被打破, 李之 藻提出 �缘数寻理�、�步步推明 �的科学演绎方法, 朱载堉提出 �理由数显,数有理出 �的逻辑思维方 式,康熙皇帝倡导的 �数以理神, 理以数显 �的 �数理合一 �观点, 王锡阐主张的 �因数可以悟 理�的方法等等, 都已经明显地注入了近代科学 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徐光启, 尤为重视对数据进行 理论概括和总结, 他在修历法的过程中, 要求人们 做到 �一义一法,必深言所以然之故, 从源溯流,因 枝达干, 不止集星历之大成, 兼能为万物之根 本� [ 12] (卷 8�历书总目表 � ) ,这就是说, 科学要从精确地记 录具体的现象出发, 最后归结到自然世界的普遍规 律和原理。这一理论的意义就在尝试把简单的经 验事实数据提升到系统理论的高度。以上这些 �由数达理 �的科学思维方式, 为后世科学家所继 承,李善兰就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他的科学 �求故 � 论,即认为科学不仅要 �言其当然 �, 而且要研究其 �所以然之理 � [ 18 ] ( �李善兰序 � ) , 从而成为中国近代科 学认识论与思想方法论的代表。 第三, 把自然科学纳入儒学正统的框架之中, 提倡研究自然科学, 把自然科学当做 �儒者之一 艺�。明清时期, 人们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大 批士人在进行内在的道德修养的同时,转向外在的 科学探索, 这就势必影响到人们对自然科学地位的 认识。乾嘉时期学者钱大昕在比较了中西科学技 术的差异以后说: �欧罗巴之巧, 非能胜乎中土,特 以父子师弟世世相授,故久而转精。而中土之善于 数者,儒家辄訾为小技, 舍 �九章 �而演 �先天�,支 离傅会,无益实用。畴人子弟,世其官不世其巧,问 以立法之原,漫不能置对, 乌得不为所胜乎��欧 罗巴之俗, 能尊其古学,而中土之儒,往往轻议古人 也。� [ 10 ] ( P363)在钱大昕看来, 欧罗巴有研究自然科 学的传统, 而中国没有这样的传统, 这是导致西方 科技进步而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本, �中法之绌于欧 罗巴也,由于儒者之不知数也�。为了改变这种局 面,钱大昕号召士大夫普遍学习数学、天文学等自 然科学知识, �宣尼有言: �推十合一为士。�自古未 有不知数而为儒者 � [ 10] ( P362, 363) , 在钱大昕看来, 天 文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应该成为儒者研究的重 要内容,应直接把研究天文算法当做经学研究的题 中应有之义。他的这一思想得到阮元的响应,阮元 指出,数术是孔子六艺之一, 为 �帝王之要道�, �先 古圣人咸重其事 � [ 17] ( �序 � )。他认为这一传统的破 坏,是由于明代心学的盛行, �自明季空谈性命,不 务实学而此业遂废 � [ 17] (卷 44�利玛窦传 � )。他希望恢复 自然科学知识作为经学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天算之 学 �足以纲纪群伦, 经纶天地, 乃儒流实事求是之 学,非方技苟且干禄之具 � [ 17] ( �序 � ) , �治经之士,固 不可不知数学� [ 17] (卷 4�郑玄传 � )。钱大昕、阮元等人在 自然科学研究兴盛的情况下, 开始反思儒学学术传 统,赋予自然科学以经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试图 把自然科学重新纳入儒学正统的框架之中,这在崇 �32� 2009年第 4期 王记录: 明清实学思潮下学术精神的新特点 尚经学的明清时代,意义非同小可, 所反映的恰恰 是自然科学地位的上升。学者们对自然科学的研 究,训练了自己的科学思维, 从而又反过来影响到 对经史之学的探讨,使得严密推理、实地验证和注 重证据的思维方法无处不在。 � � 三、�明道救世�的致用精神 明清更迭, 经世实学的思潮空前高涨, �天崩 地解, 落然无与吾事 �的恶劣学风遭到猛烈抨 击 [ 19] ( P627- 628) , �严夷夏之防 �, 以 �匡扶社稷�的呼 声异常强烈 [ 20] ( P115- 124 ) ,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成 为时代最强音 [ 21] ( P470- 472)。和晚明相比,清初经世 实学增加了一层国破家亡之恨,更加注重对历史兴 亡得失的探讨,更加重视从史学探讨中寻求治弊之 方。诚然,清初实学思潮内涵丰富,一大批进步的 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陈确、费密、唐 甄、方以智、李颙、傅山、颜元、李塨等, 批判理学空 谈性命,脱离实际的空疏学风, 重新阐释儒学经世 致用的学术宗旨和学风,辨析、修正道学诸命题,批 判专制制度,其范围涉及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 形 成了与前代迥异的新思想。在内涵丰富的经世实 学思潮中, �明道救世�的思想尤其引人注目,其深 刻的见解影响后世甚巨,从而成为学术思想宝库中 最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第一,在学理上,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 联系起来, 注重学术的实际效用。 �明道救世 �是 顾炎武一再坚持的治学宗旨,他认为治学就是求治 道,他从青年时期起就提倡读书务实, �自一身以 至于天下国家, 皆学之事也 � [ 6] ( P41 )。他对理学末 流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 不综当代之务� 的学风进行无情批判, 指出这些人一不读经,二不 治史, 三不关心国计民生, 故而空谈误国。在顾炎 武看来,做学问的目的就是 �探讨国家治乱之源, 生民根本之计�, 力图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 联系起来, 扭转明末 �置四海之困穷不言, 而终日 讲危微精一之说 � [ 6] ( P40)的腐朽学风, 他在自述著 述宗旨时说, �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 以跻斯世 于治古之隆 � [ 6] ( P98) , �意在拨乱涤污, 法古用夏,启 多闻于来学, 待一治于后王 � [ 6] ( P139 )。他撰写 �日 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 关注 �民生之利害 �, �旁推互证, 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 言 � [ 22] ( P227)。除顾炎武外, 朱之瑜、傅山、李颙、颜 元等都非常注重学术研究的实际效用,赞赏宋代陈 亮、叶适的功利主义。朱之瑜鉴于空谈 �性命之 学 �的理学所造成的流弊, 主张治学应把重心放在 �经邦弘化, 康济艰难 � [ 23 ] ( P194)上, 认为 �为学当见 其大, 实实有裨于君民, 恐不当如经生寻章摘句 也 � [ 23] ( P193)。李颙则提倡 �匡时要务 �, 说: �道不 虚谈, 学贵实效,学而不足以开物成务, 康济时艰, 真拥衾之妇女耳, 亦可羞已。�[ 5] ( P54)汪中也主张 �推六经之旨,以合于世用 �[ 8] ( P428)。 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纯粹为学术而学术 的现象几乎是不存在的, 只是有着内省和外修的差 异而已。可是, 明清之际学者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现 实问题如此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而改变学风走向, 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第二, 在政治上, 突破传统的政治哲学, 赋予 �明道救世 �以全新的观念。明末清初 �明道救世 � 观念有着全新的思想内涵,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突 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 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 的政治观念。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对民族 利益和 �生民之生死 �极为关注, 他们强调民族大 义高于君臣之义,民众利益高于一姓之兴亡。王夫 之指出, �生民之生死, 公也; 一姓之兴亡, 私也�。 政治的最高原则不是维护皇权, 而是维护民众之 �生死 �。黄宗羲在论述历史变革时指出, 所有的 变革都必须围绕万民的利益进行, 都必须有利于民 生,一切均要从民众之需要出发。从黄宗羲的著作 中,我们无数次地看到这样的言论, 诸如 �志仁者 从民生起见 � [ 24] ( P146) ,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 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 [ 25] ( P5 )等等。从万民利益出 发,黄宗羲在 �明夷待访录 �中对 �屠毒天下之肝 脑,离散天下之子女, 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的君主 进行了严厉批判。明末清初, 人们对个人权利意识 有了较为进步的认识,个人权利甚至被有些人认为 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在一些思 想家那里, 私有财产权利得到承认, �有生之初,人 各自私,人各自利 �,基于这种人类天性的私有财 产权利应该得到尊重,是不能够任意剥夺的。与此 相关,经济自由权利和言论自由权利也应该得到尊 重。同时, 他们还对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 传统思想及依靠道德修养来维持社会统治的现象 进行反思, 开始从体制上探讨制度建设的路径,黄 宗羲就曾描绘了这样的未来社会的蓝图:在政治体 制上,君、臣平等,共同理事;提高宰相地位,限制君 权;以学校作为监督君主的议论机关。在法律上, 要求 �立天下大法�, �废一家之法�,主张法治重于 人治。在经济上, 提出恢复井田制以抑制土地兼 并。在文化上, 主张兴办学校,提倡绝学,等。 第三, 在社会风俗上, 提倡转移风俗。关注社 会风俗是这一时期 �明道救世 �思想的一大特色, 其代表人物就是顾炎武。在顾氏看来,改变社会风 俗是明清之际 �明道救世 �的重要内容。他认为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 必在人心风俗 � [ 6] ( P93 ) , 即社会风气的好坏, 关系着国家、社会的兴衰。因 此, 他指出评价君主的功绩着重要看社会风气, �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 [ 21] ( P468)。 由于社会风俗的好坏关乎国家的兴亡,顾炎武 认为朝廷要带头行教化, 所谓 �朝廷有教化, 则士 人有廉耻, 士人有廉耻, 则天下有风俗 � [ 21] ( P482 )。 �教化者, 朝廷之先务; 廉耻者, 士人之美节; 风俗 者,天下之大事 �[ 21] ( P482)。顾炎武把 �有廉耻�看做 是 �存风俗 �的重要标准。他引 �管子 �书说, �礼、 义、廉、耻�是 �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 �;同 �33� 南 都 学 坛 2009年第 4期 意欧阳修的评论: �礼、义, 治人之大法; 廉、耻, 立 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 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 亦无所不至; 况为大臣,而 无所不取,无所不为, 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 亡者乎? � [ 21] ( P481- 482)顾炎武在这里情绪激愤,显然 有所特指。明代的士大夫,摇身一变而为清朝的臣 僚,在他看来就是没有廉耻。所以,他一再引用孔 子的话 �行己有耻 �作为他匡世救俗的一面旗帜。 顾炎武不仅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 �人心风俗� 的具体措施, 还从经济上分析了 �人心风俗 �衰败 的原因。他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让百姓有安居 乐业的物质条件,说: �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 必在制民之产, 使之甘其食, 美其服, 而后教化 可行, 风俗可善乎! � [ 21] ( P446) �非任土以成赋, 重 穑以帅民, 而欲望教化之行, 风俗之美, 无是 理矣。�[ 21] ( P398) 顾炎武把 �正人心、厚风俗 �的道德观与 �拨乱 世以兴太平 �的政治观联系在一起, 把转移风俗看 做是 �明道救世 �的重要内容, 具有时代特点和重 要意义。 � � 四、�君王皆贼�的启蒙精神 明清之际,社会历史出现明显的转换征兆, 思 想领域出现一股批判封建专制集权的思潮,人们对 专制政治的弊端及危害进行了研究, 透露出早期启 蒙思想的光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傅 山、唐甄、刘献廷、吕留良等人都在自己的著述中对 专制集权进行了批判,从而成为后世中华民族反对 独裁政治的精神来源。 明清之际对专制独裁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三个 方面。一是破除尊君观念,指斥君主为 �贼 �;二是 宣扬社会平等观念;三是主张变革君主专制制度。 破除尊君观念, 把君主还原为普通人, 甚至将 君主指斥为 �独夫 �和 �贼 �, 是明清之际批判君主 专制制度的最强音。黄宗羲从历史发展入手, 指出 上古没有君主, �人各得自私, 人各得自利 �, 专制 制度出现以后,君主以天下为一己之私,胡作非为, 剥夺民众利益, 使百姓陷入灾难困苦之中, �屠毒 天下之肝脑, 离散天下之子女, 以博我一人之产 业 �, �敲剥天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 以奉我 一人之 淫乐 �, �为 天下之 大害 者, 君 而已 矣 � [ 25] ( P2- 3)。专制君主跋扈奢侈,与民众对立, 民 众自然要把君主看做是祸害,是独夫, 所谓 �今世 天下之人,怨恶其君, 视之如寇仇, 名之为独夫,固 其所也 � [ 25] ( P3 )。和黄宗羲一样, 唐甄也有强烈的 抑尊辟圣思想,认为君主就是一般人, �天子之尊, 非天帝大神也, 皆人也 �, �天子虽尊, 亦人 也 � [ 26] ( P67- 69)。在破除了尊君观念以后, 唐甄对君 主的本质进行了揭露, 指出 �自秦以来, 凡为帝王 者,皆贼也� [ 26 ] ( P196)。在唐甄看来,帝王是 �贼�,是 社会动乱的终极根源,正是他们的昏庸导致政治的 昏暗, �治乱非他人所能为也, 君也 � [ 26] ( P66) , 乱天 下的不是别人, 正是君主。顾炎武在批判君主专制 时,主要针对的是个人专权对政治的危害, 在他看 来,专制君主集一切权力于一身, 根本无法完成使 天下大治的任务, �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 尽天下 一切之权, 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 所能操也� [ 21 ] ( P327)。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政 务繁复,靠君主一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其危害甚 大。王夫之对传统的 �家天下�的尊君观也进行了 批判,他认为天下是民众之天下, 不是君主一人之 天下, �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 [ 20] ( P1107) , 提出 �不以一 人疑天下, 不以天下私一人 � [ 27] ( P519 )。王夫之否定 君主的无上权力,启蒙意义不言而喻。 在批判专制集权的同时, 人们还宣扬社会平等 的观念。何心隐说: �人必君, 则人也; 君必位, 则 君也; 臣 民 亦 君 也; 君 者, 均 也; 君 者, 群 也。� [ 28 ] (卷 2�论中 � )这里就有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视 为平等的思想倾向。黄宗羲说得就更加明白,他认 为君臣关系应当是平等的同事关系, �夫治天下犹 曳大木然, 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 人也 �[ 25] ( P5) ,具体到为臣之道,黄宗羲认为 �杀其 身以事其君 �, 并非 �臣道 �,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 下,非为君也; 为万民, 非为一姓也 �, 在他看来, �臣道 �乃是为天下、为万民之道, 而非为一家一姓 之君主之道, �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 即能辅君 而兴, 从 君 而 亡, 其 于 臣 道 固 未 尝 不 背 也� [ 25] ( P4- 5 )。臣子要为万民尽忠, 而不是要为君 主尽忠,君臣都应共同为天下之民负责。这可说是 对中国两千年封建政治观念的一大奇变。除了强 调君主与臣民平等外,人们还提出侯王与庶人的平 等,李贽云: �侯王不知致一之道与庶人同等, 故不 免以贵自高。高者必蹶, 下其基也,贵者必蹶,贱其 本也。何也? 致一之理, 庶人非下, 侯王非高。在 庶人可言贵, 在侯王可言贱, 特未知之耳。� [ 29 ] ( P17) 王侯之所以为王侯, 是建立在庶人这一社会基层的 基础之上的,没有庶人这个基垫, 王侯就谈不上高 贵,庶人才是社会秩序的核心,从这个角度来讲,庶 人也是高贵的。这样的言论对等级森严的专制秩 序是一个有力的冲击。顾炎武对君民平等有着自 己的看法: �为民而立之君, 故班爵之意, 天子与 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代耕而赋之 禄,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 而非无事之食。故知天子一位之义,则不敢肆于民 上以自尊; 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 奉。� [ 21 ] ( P258)在他看来, 皇帝与其他官僚在爵位上 虽然有差别, 但实际上是平等的, 根本没有 �绝世 之贵�,皇帝无暇从事农业生产,以料理政务作 /代 耕0, 和其他官僚一样靠拿取俸禄以维持生计, 无 论从爵位还是从俸禄的角度看, 君主、侯王和庶人 的地位是持平的,不能/肆民上以自尊0和/厚取民 以自奉0。 在批判专制制度、宣扬平等观念的同时,人们 还提出改革君主制的设想,希望以此来限制君主的 #34# 2009年第 4期 王记录: 明清实学思潮下学术精神的新特点 权力。像顾炎武, 他不主张废除君主政体, 但他明 确反对君主独裁,提倡 /众治 0而反对 /独治 0, /人 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 治之而刑措矣 0[ 21] ( P222) , 要求实行分权, 削弱君主 的绝对权力。黄宗羲也认为变革君主制的关键是 /分治 0和 /置相 0, 提高宰相地 位, 限制君 权 [ 25] ( P8- 10) ,并把学校当做监督君主的议论机关。 此外, 吕留良也激烈抨击君主专制之私, 歌颂三代 以上之公。刘献廷则提出政治运作要 /开诚布 公 0,与专制政治对抗。 明清之际一批有识之士不仅对君主专制进行 了抨击,他们还将对君主政治的研究与王朝盛衰、 历史兴亡的探讨结合起来,从封建政体本身的弊端 来认识王朝的兴亡,深刻而有卓见。如王夫之在总 结宋亡于蒙古、明亡于满清的历史教训时,认为封 建帝王将天下之权收之一己是导致汉民族不能自 固其族类的重要原因之一。封建帝王视天下为一 己之私产, /以一人疑天下 0, 使得地方政府没有任 何实权, 加以上上下下关节横生, 互相掣肘, 造成 /形隔势碍, 推委以积其坏 0 [ 27] ( P509 ) , 一旦外族入 侵, 根本就不能有效地抵抗。唐甄也认为, 君主专 制致使君主有无限权力,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君 主的这种权力, /治天下者惟君, 乱天下者惟 君0 [ 26] ( P66 ) ,王朝治乱完全取决于帝王本人的素质。 人们无法通过行政手段将昏君暗主赶下皇位,只能 听其将国家引向灭亡。黄宗羲在总结明亡原因时, 也是着重从明代专制制度的种种弊端上来看问题 的,他剖析了明朝的官制、兵制、赋税制和科举制的 弊病,指出其对明朝覆亡的影响等等。明清之际的 有识之士注重从专制制度上分析历史治乱,可谓击 中了要害。 以上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抨击以及对于改革君主 制的设想,在近代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戊戌维新 运动高涨时,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就曾经把这些具有 启蒙意识的思想内容当做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决 心/冲决君主之网罗0,成为近代启蒙的先导。 [参 考 文 献 ] [ 1]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书:第 2册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4. [ 2]黄宗羲, 全祖望.明儒学案 [M ].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 3]高攀龙. 高子遗书 [M ].光绪二年刻本. [ 4]颜元. 习斋四存编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 5]李颙. 二曲集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 6]顾炎武. 顾亭林诗文集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 7]潘耒. 日知录序 [ A ] .顾炎武,黄汝成.日知录集释 [ C] . 长沙: 岳麓书社, 1994. [ 8]汪中. 新编汪中集 [M ].扬州: 广陵书社, 2005. [ 9]阮元. 研经室集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 [ 10]钱大昕. 潜研堂文集 [M ].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 11]洪亮吉.洪亮吉集: 第 1册 [M ]. 北京:中华书局 , 2001. [ 12]徐光启.徐光启集 [ 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 13]方以智.物理小识 [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7. [ 14]宋应星.天工开物 [ M ].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6. [ 15]永瑢.四库全书总目 [M ].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 16]焦循.雕菰集 [ M ]. 丛书集成初编本. [ 17]阮元.畴人传 [ M ]. 丛书集成初编本. [ 18]侯失勒.谈天 [ M ].富强斋丛书本. [ 19]黄宗羲. 留别海昌同学序 [ A ] . 黄宗羲全集: 第 10册 [ C].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 [ 20]王夫之.读通鉴论 [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 21]顾炎武, 黄汝成. 日知录集释 [ M ]. 长沙: 岳麓书社, 1994. [ 22]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社, 2000. [ 23]朱之瑜.朱舜水全集 [ M ].北京: 中国书店, 1991. [ 24]黄宗羲. 孟子师说 [ A ]. 黄宗羲全集: 第 1册 [ C] . 杭 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 25]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A ]. 黄宗羲全集: 第 1册 [ C ]. 杭 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 26]唐甄.潜书 [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 27]王夫之.黄书 [ A ].船山全书: 第 12册 [ C ].长沙: 岳麓 书社, 1992. [ 28]何心隐.何心隐集 [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 29]李贽.老子解 [ A ]. 李贽文集: 第 7卷 [ C ]. 北京: 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Th eN ew C ha racter istics o f Academ ic Sp ir it under P ra ctica l Lea rn in g T hough t in th eM ing and Q ing Dyna sties W ANG J-i lu ( Co llege o f Soc ial Developm ent, H enan Norm al University, X inx iang H enan 453007, Ch ina) Abstr a ct: In the M ing and Q ing Dynasties, the new character istics ar ised in academ ic sp irit. The ra tiona l sp ir it o f be ing practica l and realisticw as inspired, and it a lso penetra ted into var ious dim ensions o f socia l life.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a ll know ledge com ing from prac tice was emphas ized, wh ich im posed new sp ir it on the academy study. The prac tica l sp irit of pu 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prevailed, as a resu lt of wh ich academ ic studyw as c lo sely re la ted w ith solv ing soc ia l prob lem s. The en lightenm en t spir it o f equa lity w as fo rm ed. Peop le cr itic ized the despo tism, wh ich unve iled the ear lier en lightenm ent light. A ll these four aspec ts reflec ted the academ ic sp irit in theM ing and Q ing Dynasties and becam e the m ainstream o f the soc ia l developm ent. K ey w o rd s: theM ing and Q ing Dynasties; academ ic sp irit; be ing practica l and rea listic; a ll know ledge com ing from practice; putting theo ry into practice; enlightenment [责任编辑:岳 岭 ] #35#
本文档为【明清实学思潮下学术精神的新特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51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2-28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