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矿业大学校史资料

中国矿业大学校史资料

举报
开通vip

中国矿业大学校史资料中国矿业大学校史资料 一、历 任 学 校 领 导 (1)历任校董 :蔡元培 翁文灏 孙越崎 (2)历任校(院)长 田 程 1923.7,1923.11 矿业学院副院长 谢和平 张仲鲁 焦作路矿学堂校长 1950,1955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1909.3,1915.6 1998,2003 王法歧 王悦汉 陈一凡 1923.11,1926.7 李善堂 福中矿务学校校长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北京矿业学院副院长 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1915.6,1918.10 2003,2007 1955,...

中国矿业大学校史资料
中国矿业大学校史资料 一、历 任 学 校 领 导 (1)历任校董 :蔡元培 翁文灏 孙越崎 (2)历任校(院)长 田 程 1923.7,1923.11 矿业学院副院长 谢和平 张仲鲁 焦作路矿学堂校长 1950,1955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1909.3,1915.6 1998,2003 王法歧 王悦汉 陈一凡 1923.11,1926.7 李善堂 福中矿务学校校长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北京矿业学院副院长 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1915.6,1918.10 2003,2007 1955,1961 杜鸿宾 葛世荣 1926.7,1928.11 北京矿业学院院长 朱 端 福中矿务学校校长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1961,1970 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1918.10,1919.2 2007, 许 源 乔建永 四川矿业学院院长 1928.11,1931.3 张仲鲁 福中矿务专门学校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1970,1978 长 区)校长 刘子光 焦作工学院院长 1919.2,1920.4 2003, 中国矿业学院院长 程世济 1931.4,1933.7 张清涟 1978,1982 福中矿务专门学校校彭世济 长 焦作工学院院长 中国矿业学院副院长 1920.4,1920.9 1933.7,1938.7, 周振先 1946.8,1950.4 1980,1982 陈 郁 福中矿务专门学校校中国矿业学院院长 长 中国矿业学院院长(兼) 1982,1988 1920.9,1920.11 李 鹤 1951.8,1954 吴子牧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北京矿业学院院长 1988,1993 郭育光 1920.11,1923.7 凌 涛 1955,1961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中国矿业学院、 北京 1993,1998 二、学校曾用名 焦作路矿学堂 河南福中矿务学校 私立焦作工学院 福中矿务大学 福中矿务专门学校 私立焦作工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 国立焦作工学院 中国矿业学院 北京矿业学院 四川矿业学院 中国矿业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 三、中国矿业大学校名及其更改史 (一)焦作路矿学堂(1909—1915)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的焦作路矿学堂。这是一所最初由英国福公司(Peking Syndicate Limited)投资创办,在我国建立最早的近代矿业高等学府。 英国福公司是一家在近代中国经营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经营项目最多的大型外资企业,它同中英公司一起被称为英国在华的两大公司,是“侵略中国的英美财阀”之一。 清朝末年,朝廷腐败无能,外国列强入侵,国运颓废,民生艰难。仁人志士奋起图强,探求救国之道。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引发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强烈欲望, 1898 1 年,英国福公司(Peking Syndicate Limited)获得了在华的路矿开采的特权。1898年6月21日在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庆亲王奕 的主持下在北京总理衙门签定了河南矿务章程。这是兴办焦作路矿学堂的最初的法律依据。 河南矿务章程第十三条规定:“福公司于各矿开办之始,即于矿山就近开设矿务、铁路学堂,由地方官绅选取青年颖悟学生二三十名,延聘洋师教授,以备路矿因材选用。此项经费由福公司筹备。” 焦作路矿学堂主要培养采矿、冶金和铁路方面的专门人才。 焦作路矿学堂创办焦作哲美森厂附近,校长田程。焦作路矿学堂的校舍建筑皆西式,草木繁茂,名花率有,清静幽雅,可谓就学之善地。 (二)福中矿务学校(1915—1919) 1915年福公司和中原公司合组为福中总公司,恢复了停办两年的路矿学堂,校址设在开封改名为河南福中矿务学校。这是国内当时惟一的中外合资的私立工科高等学校和矿业高等学校。 1915年6月日,福中矿务学校于开封举行了开学典礼。 福中矿务学校的办学宗旨:“养成采矿冶金专门人才”。 校长许源要求学生:“抱定力”,献身实业以挽回权利收自强之效;“服勤劳”,注重体育以备他日降大任于肩头;“爱名誉”,勉益加勉做到立品与修业并重。充分体现了学校创办者对学生期望之殷切。 管理体系和规范: 学校设理事长1人,以福中总公司督办担任;副理事长3人,分别以福中总公司副督办、河南巡按使特派专员和福公司总董担任;理事若干人,中原公司总理为理事主席。校长和学监由外交部河南交涉署委任。 课程设置: 三年预科设置课程计有国文、英文、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地质、矿物、图画、音乐、体操等13门,每周为36学时。当时学校还实行三学期制,即把每学年分为三个学期。 对学生操行及学业评价与奖惩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依照操行成绩和学业成绩给与考核。操行成绩分为甲、乙、丙、丁四等。每学年操行成绩,列丙等以上者为及格;列甲等者由校长发给奖状并在学年考试各科成绩中酌加分数;列丁等者由校长视情节轻重给予惩戒并在学年考试各科成绩中酌减分数。 (三)福中矿务专门学校(1919—1921) 根据《壬子癸丑学制》和《福中矿务学校管理规则》,学校于1919年2月举办专门本科后改名为福中矿务专门学校,自此,学校进入正科的创始时期,成为一所既有预科又有本科的专门学校。1920年4月,学校从开封迁回焦作路矿学堂原址,于5月10日正式开学。 五四运动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反帝、分封建的新篇章。 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的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其中,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把五四的火种播向中原大地,学生喊出了:“挽回权利”、“实业救国”的口号。 (四)福中矿务大学(1921—1931) 福中矿务专门学校于1921年夏增设大学本科,把学校改名为福中矿务大学。校长李鹤在福中矿务专门学校原有规章基础上,主持制定了《福中矿务大学规程》。 凌涛、卢其骏、石心圃、朱瑞、李怀允等英美留学归国的教授来校任教,学校制定了严格科学的学制及课程体系,严格学生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实施学分制,注重学习成绩的记录。 1925年福中矿务大学校长张仲鲁开始制定表册,呈北京教育部备案,请求对福中矿务大学准予立案。1927年李善堂再次将表册呈北京教育部备案,获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取得合法地位。 1926年7月福中矿务大学首批12名同学毕业,成为我国早期煤炭建设的中坚力量。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数以千计的学生涌上街头举行抗议示威。在全国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帝运动。福中矿大的进步师生成立了焦作平民学校。深入煤矿工人、铁路工人和青年学生中讲授革命道理,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1925年6月4日,矿大100余名学生怒不可遏,举行全体大会,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6月5日,矿大学生组织的演讲团到各煤矿,散发传单,声讨英、日在上海的暴行。 吴会治、周福元等人在斗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学校历史上最早的一批中共党员。 (五)私立焦作工学院时期(1931—1949) 1931年4月,河南省政府将学校改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这是学校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 为国内惟一的私立工学院。1933年8月教育部批准私立焦作工学院正式立案。抗日战争前,学院进入鼎盛时期。 学院办学宗旨:“教授工程学术养成建设人才而应社会之需要”;学院办学使命:“教育英才,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 学校制定了《私立焦作工学院董事会章程》和《私立焦作工学院组织大纲》,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轨。 学院的教育体系是以美国的高校、特别是科罗拉多矿务大学、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为蓝本的,办学颇有章法,基础颇称稳固。全院师生以“同舟共济之精神,朴实耐劳之习惯”努力奋斗,使学校能够获得不断的发展。 焦作工学院的学科课程由采矿冶金和土木工程两科,改为采矿系、冶金系、路工系和水利系4系,本科学制4年。 校董会为学校最高机关,校董会由地方长官、中福公司有关人员、前任校院长、学院知名教授及热心赞助学校的人士组成并设立名誉校董。 我国著名的煤矿和石油专家孙越崎、著名的地质学家翁文灏等也曾多次到校讲学。焦作工学院在国内名声日振。 1934年,学院第23级毕业同学编辑《焦作工学院同学录》,名誉校董蔡元培亲笔题词“好学力行” 1936年,焦作工学院参加了在天津举办全国矿业地质联合展览会,参展的矿业地质模型和展品,引人注目,受到了广泛好评,揭开了学校参加全国性活动的开端。 焦作工学院组织了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和网球队,各项颇具特色。 自1935年起,两系8班完组建完成,在校学生为158人,来自17个省区。教学条件、图书资料、实验设备日臻完善,渐为国内私立的最著名工程学院。 先后创办了《焦作工学生》、《焦作工学院院刊》、《焦作工学院周刊》等。 1931年以后焦作工学院的学生“尽匹夫应负之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成立焦作工学院学生抗日救国会。 1932年9月,共青团河南省委在焦作矿区恢复和发展团的组织,建立焦作工学院第一个共青团支部,由木土系学生陈荻罗担任团支部书记。 1935爆发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2月24日上午10时,焦作工学院144名学生高举“焦作工学院南下请愿团”的门旗,登上赴南京请愿的列车,历经艰辛,显示了焦工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唤起了沿线广大民众的救国觉悟,成为当时日益高涨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组成部分,为该院的爱国进步学生运动写下了闪 2 光的一页。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焦作工学院内迁西北大后方,历尽千辛万苦,足迹遍及西安、甘肃天水、陕南城固、河南洛阳、郑州、苏州,顽强的生存下来。 40年的艰苦办学,学校形成了爱国进步、朴实耐劳、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1934年,张清涟在为《焦作工学院同学录》作序时曾这样写道:“出与世处,善推敬事爱人之心;退而自修,常有精益求精之志;货恶弃地,力必己出;尽匹夫应负之责任,服民生在勤之义务;„„于科学有新发明,于社会有真贡献;为国家争人格,为母校增光荣。”这正是焦作工学院师生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是学校赖以在艰难困苦中生存和发展的最宝贵财富。 1934年秋,焦作工学院制定了校旗和校徽。校旗以红色为底,中间为铁锤矿斧和铁道图案;校徽为圆形,外圆为蓝底白字,上书“私立焦作工学院”七字,底部正中有一白色五角星,内圆以红色为底,中间为铁锤矿斧和铁道图案。校旗和校徽均象征焦作工学院是一所为煤矿和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学校还同时制定了校歌,由教育家李敏修作词,张洪岛谱曲。歌词写道: 太行之阳河水东, 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 源深流自远, 物阜民用丰。 山葱葱, 水溶溶, 努力,努力! 行健天同功。 校歌歌词朴实简练,曲词庄重典雅,充分反映了焦作工学院的莘莘学子自强不息、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和“救国重劳工”的爱国、进步的优良传统。 (六)国立焦作工学院(1949—1950) 1949年4月底,苏州解放。华东人民政府接收了焦作工学院。1949年6月1日在苏州举行建校40周年庆祝活动。9月6日焦作工学院全体师生告别苏州返回焦作故地,学校由私立工学院改为新生共和国的国立高等学校,经费统由教育部拨给。 国立焦作工学院有教师16人,职员9人,工友11人;有采矿、冶金2个系4个年级8个班次,学生205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1月焦作工学院划归燃料工业部领导。至此,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正式接管了焦作工学院。 (七)中国矿业学院(1950—1953)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决定扩大矿业高等院校的规模,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筹建中国矿业学院,并将学校由焦作迁到天津。 天津市第十区泰安道5号的开滦大楼为中国矿业学院筹备处。这是中国矿业学院在天津的历史开端。中国矿业学院的出现,成为天津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中国矿业学院是一所新型的大学,引起了当时天津各界的普遍关注。 1950年新生在天津进校后,学校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焦作—天津两地办学的过渡期。 1950年11月25日,燃料工业部吴子牧出任中国矿业学院副院长。 1951年2月20日,学院在天津新址举行了庆祝中国矿业学院津焦合校大会,全院师生员工满怀喜悦的心情欢庆两地的胜利会合。 1951年4月26日,中国矿业学院在天津大光明电影院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和成立大会,它标志着焦作工学院历史的结束和新中国第一所矿业学院历史的开端。 1952年经燃料工业部批复,以5月1日为中国矿业学院校庆日。 1952年全国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三所高校的采矿系并入中国矿业学院。 1952年7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国矿业学院在北京海淀区东王庄以南的十四区西柳树村用地99.5亩作为建校基地。1952年7月25日,矿院北京建校工程破土动工。 (八)北京矿业学院(1953—1970) 1953年9月11日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中国矿业学院改为北京矿业学院,在首都北京掀开自己发展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1960年北京矿业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53年10月24日,北京矿业学院举行了京津合校之后的第一次开学迎新大会。 1954年 11月1日,中共北京市高等学校委员会批复同意学院建立院党委会。1954年12月4日至11日,学院隆重举行了首届党员代表大会。 1954年10月23日至24日,北京矿院召开了首届青年团代表大会。 1953年11月召开了第五届学生代表大会,这是合校之后的第一届学代会。 1954年5月,北京矿院举行三周年校庆纪念大会。 《一九五三学年度教学工作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这是北京矿院的第一个全面而详尽的教学 工作计划 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 《北京矿业学院教学与科学研究十二年规划》。规划共分培养干部指标、提高教学质量、师资培养提高等三个部分,提出了12年的奋斗目标。 1954年已经由原来的5个专业逐步增至8个(P93),1958年专业发展到11个(P113),1960年全院专业发展到16个,是“文革”前专业设置最多的一年,1962年专业总数调整为13个(P126),一直保持到“文化大革命”期间。 1959年11月,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将一枚象征中越两国人民友谊的金质纪念章赠给吴子牧院长,以感谢学院对越南留学生的培养。 从1953年上半年起,中国矿业学院开始培养研究生,规定修业年限为3年。1955年底学校第一批采煤研究生毕业,16名毕业生毕业设计答辩全部为优秀。 1955年8月成立了夜校部,当年录取学生90人。1956年5月举办函授大专,成立函授部,在函授生所在地设立函授站,收新生130人。 1955年7月,采四、电四、机四、建四等班级的249名毕业学生举行了第一次毕业设计答辩。 1954年11月公布了《北京矿业学院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1954年10月通过了《北京矿业学院优秀学生奖励暂行办法》。 《北京矿业学院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章程》,1956年5月举行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大会。 1967年8月8日在北京体育馆召开“煤炭系统下矿‘抓革命、促生产’誓师大会”,矿院3000余名师生下到各大矿区。 1955年6月学生第一届文艺演出。1958年全校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师生参加政治学习。 北京矿业学院辉煌的体育成就在北京高校中享有盛名,也成为学院嗣后的光荣传统。1954年4月,北京矿院举行了第四届春季运动会,这是京津合校后举行的第一次运动会。 1958年9月9日学院党委副书记魏明接受了由贺龙副总理代表国家体委授予北京矿院“全国体育运动红旗”的锦旗。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曾到学院拍摄题为《准备参加比赛》的纪录影片。大学生军事训练从1958年开始。1958年9月9日,学校共培养出刘书谦、董耀禄、崔云海、朱昌发、辛承梁、林家琪等6名体育健将。 1961年4月30日,北京矿业学院隆重举行了建校10周年庆祝大会。教育部部长杨秀峰给大会发来贺信。 1961年6月,北京矿业学院第四届党代会举行,标志着北京煤炭学院与北京矿业学院两院正式合并的开始。 院刊《北京矿院》于1953年10月21日创刊,每期4版,为双周刊,第一任总编为提前毕业的杨芝秀。学院领吴子牧副院长兼任院刊委员会主任委员。 正当北京矿业学院各项事 3 业向前发展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飓风骤然而至。学院自1966年起即停止了招生。这一时期,学院经常组织师生到厂矿、农村搞“教育革命实践”,青年学生满怀政治热情,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 (九)四川矿业学院(1970—1978) 1970年在极左思想的指导下,学院搬出北京,在办学条件极其困难的四川合川县华蓥山重建新校,改名为四川矿业学院,原北京矿院作为留守处使用。 “文革”十年,教育战线受到严重摧残,学院也成为了教育战线“重灾区”的“重灾户”。四川办学十余年,学院困难重重,问题成堆,几乎到了崩溃和拆散的边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一系列的拨乱反正,学院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恢复,步入正轨广大教职工精神振奋,经历磨难的矿业学院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1971年首次在三汇坝招收短训班学员260人,1972年四川矿业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工农兵学员480人入学。1978年春,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77级)550名新生入学。1978年夏,又有670名78级学生入学,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700人。 1978年2月17日,四川矿业学院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78年6月13日,煤炭工业部同意四川矿业学院恢复“中国矿业学院”的校名。 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这次大会上,矿业学院有10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学校恢复了中断12年的教师职称评定工作。 1981年学校承担编写的基本教材40部,选修课教材8部,参考书和习题集6部,共计54部。承担全国工科统编教材2部,煤炭部有关司局教材3部。 1981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中国矿业学院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首批博士生导师有高文泰、韩德馨、杨善元、余力、朱建铭、姚承三、魏任之、陈至达、袁文伯。 1978年底,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学院招收了文革后首批研究生。 1978年,停刊18年的《北京矿业学院学报》复刊并改为《中国矿业学院学报》。出版了《矿业译丛》、《综合矿压文集》等4种学术期刊和科技情报资料。1980年4月,停刊14年的《中国矿业学院》院刊复刊。 (十)中国矿业学院(1978—1988) 1978年根据邓小平副主席和方毅副总理的批示,四川矿业学院搬迁到徐州,并恢复“中国矿业学院”的校名。 1982年初,中国矿业学院结束了在三汇坝办学的历史,搬迁到徐州,实现了集中办学。 1982年8月3日,中央批准魏同任学院党委书记、彭世济任院长;1984年邢凯任学院党委书记,郭育光任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为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党内民主学院党委建立健全了若干制度。1984年7月1日,院第八次党代会召开.1985年12月23日,学院隆重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学院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1987年学院创办了业余党校,9月业余党校正式开班,首届学员158人。 1987年5月,学校首次提出了八字校风:勤奋、求实、创新、献身。 学校先后制定了《中国矿业大学教师工作规范》、《关于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几点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采取在职硕士学位进修、在职研究生助教进修班出国进修等措施,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重新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力量相当雄厚的教师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 根据“打好基础,拓宽专业面,注重能力培养,增强适应性”的精神,学校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试行学分制、中期淘汰制,试行修读双学位和第二学位制度,实行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制度。 1988年煤炭部煤炭高等教育评估专家组进驻学校,对中国矿业学院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 《中国煤田地质学》获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采煤学》、《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获全国优秀教材奖。学校电教中心摄制的《矿井安全技术》和《水力采煤》分别荣获全国高等教育优秀电教教材二、三等奖。岑传鸿教授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首创顶板灾害防治课》获全国高校教学成果优秀奖。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成立。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的首届29名研究生在北京入学。 1984年学校举行首届工学博士学位证书授予大会。王汝琳成为建国后国内自己培养的煤炭系统第一位工学博士。 1987—1988年制定了《中国矿业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若干规定》、《实行科研编制浮动配备制的若干规定》。1987年10月,学校设立了校科学基金,主要资助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部分开发研究课题,重点支持储备课题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1987年11月7日,学校力学专家陈至达教授被聘为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7年12月16日, “瓦斯大王”周世宁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奖;1988年9月,安里千博士获霍英东教育基金科研基金奖,这是学校和全国煤炭系统首次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在第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际凯、陈益蔚、侯尚武研制的“开槽式钻头”获金牌奖,这是学校及煤炭系统参加历届全国发明展览会所获的第一块金牌。在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实用技术展交会上,学校有5项技术获金牌奖,7项技术获银牌奖。地质系何锡麟副教授和朱梅丽讲师,建立了腕足动物的一个新超科——二迭贝超科。这是仅由中国人建立的腕足动物2个超科之一。 1983年《煤炭高等教育》创刊;1984年《矿山压力》创刊;1987年《煤炭函授》出版。1985年3月7日,文化部批准成立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86年,陈至达、钱鸣高、韩德馨被聘任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86年4月12日,经国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批准,地质勘探学科的“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成为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单位。1988年,中国矿业学院的煤田地质与勘探、采矿工程(联合矿山测量)、矿山建设工程(联合矿山工程力学)三个学科点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学校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学校共邀请和接受来校讲学的外国专家、学者161人次;聘请来校任教的外籍教师29人次;派遣出国留学人员60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近200人;出国讲学5人。学校先后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几十所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1985年9月18日,由学校承办的首届国际采矿科学技术讨论会在徐州校本部召开。1988年5月3日至6日,全国矿业学科发展动态研讨会在学校召开。1990年5月14至18日,第十四届世界采矿大会在学校北京校区举行。 1988年11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来校在科学馆作报告、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彭清一来学院作了《理想、事业、艺术与人生》的报告。他们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深深打动了大学生们的心。学院创作的《中国矿院之歌》选送参加全省大学生歌咏比赛,被评为优秀节目,并获得歌曲创作奖和演出奖。1984年5月江苏省第八届大学 4 生运动会我校获得男子团体、女子团体、男女团体3项冠军。1986年,学校确定为全国首批52所学生军训试点院校之一,也是全国40所到部队进行训练的试点院校之一。1988年8月,学院的“百矿调查”活动,受到江苏省委、团省委的表彰,学校因此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四、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矿大的关怀 中国矿业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51年,陈毅副总理与我校青年教师在一起。1958年,贺龙副总理代表国家体委授予学校“全国体育运动红旗院”锦旗。1987年5月,江苏省省长顾秀莲到校视察。1988年5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1995年9月,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省长郑斯林、省委副书记顾浩,煤炭部副部长范维唐到校视察。1996年1月,江泽民、吴邦国同志视察我校。1999年建校90周年前夕,江泽民同志为我校题词:“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把中国矿业大学办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学”;李鹏同志题词:“发展能源科教事业,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李岚清同志专程到学校视察,对学校办学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2002年5月,国务委员、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视察学校。2005年10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到校视察。2005年元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切接见著名矿井瓦斯防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教师周世宁教授,并指出能源工业发展与安全生产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希望中国矿业大学保持特色,办成精品。2007年6月,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副省长何权视察我校。2007年9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江苏省副省长仇和来校视察。2007年9月,江苏省省长梁保华视察我校。 五、中国矿业大学简介及其创建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学校设有研究生院。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后改称焦作工学院。1950年,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科系并入中国矿业学院。1953年,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文革”期间,迁至四川,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再次被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高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0年,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中国矿业大学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学校设有19个学院,60个本科专业;设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0个博士点,100个硕士点;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部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中国矿业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名毕业生。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5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9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5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优秀课程45门、优秀课程群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品牌专业10个、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建设点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江苏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建设点5个。近年来,我校本科生共有1500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1000多项,大学生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10余项。1999年以来,我校有11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目前,学校共有各类学生40000多人,其中研究生5000多人,普通本科生25000多人,留学生100多人。 中国矿业大学致力于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九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11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382项,包括“863”项目33项、“973”项目38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4项等;先后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3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58项。申请专利478项,授权325项,出版各类著作387部,编写教材176部。近年来,学校积极实施国际化教育制度,全方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斯运伯恩科技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等近5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多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230人,副教授333人,博士生导师172人,硕士生导师482人;先后有6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2人获首届全国百名高校教学名师奖,2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7人获孙越崎能源大奖,7人被列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10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2人被列为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17人次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99人次和7个学术梯队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262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矿业大学拥有较为完备和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图书馆藏书195万册;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配套齐全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校园占地面积4413亩(文昌校区1555亩,南湖校区2858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学校改革与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从研究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初步建成多科 5 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支撑和引领能源、矿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六、中国矿业大学校风,校标及校歌 1987年,学校总结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思想文化风貌,确定以“勤奋、求实、进取、奉献”为校风。 1999年6月,经校党委审定讨论,确定了中国矿业大学新校标。 新校标由地球、火炬、园环三种造型和红、黄、蓝等多种颜色构成图案,整体成圆形。图案中间火炬造型配以地球,园环上半部分为蓝色,下半部分为白色,分别标有学校的中、英文校名。 校标象征中国矿业大学以开采光明、造福人类为己任,表现了矿大人为祖国的强盛追求真理、奉献才智的崇高信念,同时也寓意了矿大人通过致力于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世界拥有蔚蓝色的天空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 6 七、中国矿业大学的办学理念 中国矿业大学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几经风雨,历经坎坷,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理念,那就是“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这是矿大办学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矿大学子团结凝聚的磁石,是矿大人践行自身理想的标尺,是指引矿大办学方向的航灯。 “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1984年为我校题写的,在全校师生中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影响。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优”“用”“创”四个字,概括了学校办学、教师治学、学生求学的一种追求,体现了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注重实践、注重创新的办学指导思想。既秉承了蔡元培先生为我校题写的“好学力行”的本质内涵,又反映了“求是创新”的时代精神,也是矿大长期以来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认知和观念。 “用”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矿大办学价值的体现。我校是以工科为主的学校,长期致力于工程科技的研究与应用,许多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能源科技方面,许多成果处于国际能源科技的领先水平。“用”的价值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一方面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使学生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创”是指创造、创新。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我校多年来积极推进办学机制的转换,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正在逐步渗透创新教育的理念,根据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优势,逐渐形成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创业者人格。 “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体现了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学生求学、教师治学,蕴含着传承知识、探求真理的主题;体现了大学的基本品格是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营造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培养和造就优秀的人才;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与“好学力行、求是创新”的校园精神相贯通,与重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时代要求相符合;体现了我校以工程教育为主的办学特色。 中国矿业大学创办于1909年,是中国最早建立并一直发展至今的矿业高等学府。中国富煤少油,煤炭是驱动中国工业化车轮的主要能源。近百年来,学校与中国工业化同步发展,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学校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不懈的求索奋斗、曲折的发展历程、长期的办学实践,孕育了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和特有的精神品格。 ——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在风雨如磐的旧时代,学校的创办是以中国的矿权为代价换来的,所以,“挽回权利”、“实业救国”、“图进富强”从一开始就成为学校师生的强烈愿望。1919年5月,福中矿务大学师生在河南省会开封发动总罢课,声援北京的五四运动;1935年12月,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焦作工学院的同学们奋起救亡,发动了赴南京请愿的爱国壮举。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广大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救国重劳工”的优良传统,时刻关注国家命运,自觉与人民大众结合,为开发矿业、实现国家富强,发愤学习、刻苦钻研,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努力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建国之才、效国之行,充分显示出“立足本职、勤奋敬业、开采光明、造福人类”的高尚情怀,为学校的爱国优良传统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 ——艰苦创业的办学传统。学校近百年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业兴业的历史。学校创办以来,先后14次搬迁,辗转河南、甘肃、陕西、江苏、天津、北京、四川等省市,多次易名,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为国内高校所仅见。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遭遇了12年的流亡办学历程,历尽艰辛,在辗转流亡的困境之中矢志奋斗、坚毅执着,使我国当时惟一的矿业高等学府得以存续;“文革”期间,学校从北京搬迁四川,自1970年至1981年,又在地处偏僻、环境恶劣的华莹山下度过了12年的艰难办学历程。广大师生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勤俭建校、艰苦奋斗,完整保存了学校的基本办学实力。学校搬迁徐州后,迅速走上中兴之路,并继续秉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新的业绩。 ——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学校一直倡导注重实际的风气,在创办之初即远离都市,依矿而建。20世纪30年代的焦作工学院汇聚了一批知名学者,从院长到教授多曾留学欧美,人才培养模式以美国大学为蓝本,办学颇有章法,基础颇为稳固,号称“中国的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在1952年进行的院系调整中,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采矿系科并入我校,使学校汇聚了全国矿业类学科最优秀的人才,十几位苏联专家也先后到校工作,学校办学以苏联高校为蓝本,堪称“中国的莫斯科矿业学院”。从20世纪前期、中期到 7 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办学从取法欧美及苏联模式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矿业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重视教学的优良传统、深厚的学术文化底蕴和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代代相传。 学校在近百年的办学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一代又一代矿大人艰苦奋斗、孜孜求索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一直把这一优良传统作为强基固本、立校树人,实现新跨越、获得新发展、走向新辉煌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资源,以激励和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力量。1934年,学校名誉校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给焦作工学院的题词“好学力行”,集中体现了学校形成的优良传统。1984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学校题写的“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更是集中概括了学校长期以来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1987年,学校总结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思想文化风貌,确定以“勤奋、求实、进取、奉献”为校风。1998年,学校明确提出着力建设“为人师表、敬业乐群、严谨创新”的教风和“艰苦朴素、团结上进、博学笃行”的学风。1999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把中国矿业大学办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学。”时值学校建校90周年,学校根据江泽民同志题词精神,把“开拓创新、严谨治学”确定为校训,要求全校师生谨记和遵循。进入新世纪,学校又进一步把近百年奋斗求索形成的“矿大精神”集中概括为十六个字,即“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搬迁徐州办学后,学校从“文革”灾难中走上了中兴之路,但与其他重点高校相比,学校面临许多特殊困难。一是全国绝大多数重点高校都办在省会或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学校地处徐州,在开展科学研究和对外学术交流、吸引和汇聚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二是煤炭行业属于艰苦危险行业,在体制转轨中处境艰难,学校依托煤炭行业办学,在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历史和现实都注定了矿业大学所走的是一条艰辛的奋斗和求索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秉承“爱国爱煤”的传统和“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全校师生从来没有气馁,凭着对煤炭科教事业的忠诚和信念,凭着发展我国煤炭工业、服务经济建设的责任感,负重奋进、自加压力、顽强拼搏、争创一流,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努力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 ——学校汇聚了一大批优秀学术人才,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首届全国高校百名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0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83人次在国际和全国性学术机构任职,“九五”以来,共有444人次获得国家、省部级教学奖,1224人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 ——努力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煤炭工业发展的要求,以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主干,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全校56个本科专业中,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安全工程、消防工程等5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另有13个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致力教学改革,已建成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5门省级优秀课程,有63部教材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材奖。1995年以来,学校获得4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8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围绕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致力于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采煤方法与技术的重大变革。“九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71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08项,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9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27项。 ——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毕业生以其优良的思想品质、扎实的业务功底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与好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在2004年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中,学校名列全国高校第25位;在2005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公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学校综合排名列全国高校第35位。 2002年5月,国务委员、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视察学校时指出:“中国矿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数十年来几经搬迁,克服了其他学校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形成了优良传统,取得了不少成绩,为我国煤炭工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全体员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回顾学校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矿大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学校经受住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刻变革的考验,经受住了中国煤炭工业转轨和深刻变革的考验,经受住了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和深刻变革的考验,克服重重困难,以崭新的面貌跨入新的世纪,以卓著的办学成就屹立于国内高水平大学之林,中国的煤炭行业因为有中国矿业大学而自豪。 1999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把中国矿业大学办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学。”时值学校建校90周年,学校根据江泽民同志题词精神,把“开拓创新、严谨治学”确定为校训,要求全校师生谨记和遵循。 8 进入新世纪,学校把近百年奋斗求索形成的“矿大精神”集中概括为十六个字,即“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秉承“爱国爱煤”的传统和“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全校师生从来没有气馁,凭着对煤炭科教事业的忠诚和信念,凭着发展我国煤炭工业、服务经济建设的责任感,负重奋进、自加压力、顽强拼搏、争创一流,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努力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 八、中国矿业大学的六位院士 陈清如院士 陈清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选矿工程专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26年生于杭州。中共党员,能源利用与化学工程系选矿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国家洁净煤技术规划领导小组顾问专家组成员、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中 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常务理事、煤炭部技术咨询委员会名誉委员、选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并任《Particul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美国出版)编委、《煤 炭学报》编委、中南工业大学名誉教授、淮南工业学院名誉教授等。 陈清如教授1952年7月自唐山交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矿业大学进行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 来致力于选矿理论研究及工程技术开发,注重两者的结合,先后主持承担并完成各类科研项目40 余项,为我国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选矿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奠基者和开 拓者之一。60年代初,为解决难选和极难选煤的分选,陈清如研究开发了用于末煤分选的重介质旋 流器并主持建立了中国首座末煤重介质旋流器选煤厂,指导设计了中国首台筛下空气室跳汰机。这 两项科技成果至今仍是我国选煤的主要工艺和设备,为我国选煤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80年代初, 陈清如突破了传统的精确筛分概念,创立了粒群透筛概率筛分理论,并研制了系列煤用概 率分级筛,解决了潮湿细粒煤的干法深度筛分这一世界性难题,在我国煤矿得到广泛应用。 该项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3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一等奖, 中国专利5项,年创经济效益2亿元以上。选煤是解决煤烟型大气污染的最有效、最经济 的方法,但我国煤炭资源三分之二以上分布在西部缺水地区,无法采用现行耗水量大的湿 法选煤方法,选煤比例仅22%,制约了洁净煤技术的发展,造成了燃煤引起的严重环境污 染(如烟尘、SO ,、酸雨)和资源浪费。为此,80年代中期,陈清如主持研究高效脱硫 降灰的干法选煤理论和技术,突破了传统的选煤理论,发明了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 方法和设备,创立了气固浓相高密度稳态流化的选煤理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重介 质流化床干法选煤厂,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技术与湿法 选煤相比,投资和生产费用约为湿法选煤的一半,无环境污染,被国内外同行专家誉为选煤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洁净煤技术,尤其为缺水、严寒地区和遇水易泥化煤炭的分选开创了一种新的高效选煤方法。由于缺水是全球性的问题,该成果也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美、俄、加、日、澳等国也在作此项研究,但目前仍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该项成果已获美国及中国发明专利,1996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一等奖。 陈清如教授在矿物加工工程学科领域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创办了选矿工程研究中心,培养了15名硕士、20名博士和3名博士后。他还广泛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他对微粉煤的摩擦静电分选进行了新的开拓,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他主持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有:“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九五”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陈清如院士出版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陈清如院士四十余年来在矿物加工工程和能源、洁净煤制备科技领域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六十年代为解决难选和极难选煤的分选,主持了重介质旋流器末煤选煤厂建设的全过程;为解决跳汰机的大型化,指导设计和制造了筛下空气室跳汰机,该两项科研成果至今仍是选煤生产中的关键设备。 9 陈清如院士于1980年以来在干法筛分领域中建立了“粒群透筛概率”的筛分理论,在物料透筛概率理论上深入地揭示了传统的及现行的精确筛分所无法解决的潮湿煤炭和煤泥堵塞筛孔的世界性技术难题,研制出具有大筛孔、大倾角和最佳筛面长度的GS型煤用概率分级筛、 QGS型煤用琴弦概率分级筛,彻底解决了潮 湿细粒煤6mm 粒级的筛分,“煤炭干式筛分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潮湿细粒级煤炭的透筛概率理论及其发展”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八项。 陈清如院士于1984年开始进行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分选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经过10余年的艰苦研究,完成了实验室基础研究,模型试验研究中试以及工业性试验研究,建立了“空气重介质稳态流化”的选矿理论。“50,6mm粒级50t/h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系统和设备的研究”是“八五”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于1994年6月3日通过煤炭部和黑龙江省计委组织的联合鉴定验收,鉴定意见是:“该空气重介流化床干法选煤厂是国内外第一座工业应用的生产厂, 该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是一项选煤乃至选矿领域中跨学科的崭新的重大研究课题,用这种干法选煤方法建设选煤厂,其投资费和生产成本均为湿法选煤技术的二分之一,无煤泥水及粉尘污染,经济效益显著。“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方法及分选机”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的理论及发展”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 陈清如院士目前主持的有关能源和洁净煤技术的重大课题还有:“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0, 200t/h大型空气重介流化床干法选煤系统和设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细煤摩擦电选中煤与矿物质异性带电机理研究”,黑龙江省科委项目“超纯煤制备优质活性炭的研究”,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三产品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形成机理和分选研究” 等。 由于陈清如院士的卓越贡献和国际威望,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殊荣,多次承担国际学术会议的执行主席,并被世界上著名的Baron名人录(Baron’sWho’sWho)列为1995,1996年度的名人,被国际杂志《Particulate Scienceand Technology;AnInternationalJournal》 聘为国际编委。 陈清如院士现为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中国颗粒 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学会理事、煤炭科学基金委员会及选煤专业委员会委员,《煤炭学报》编委会委员。 钱鸣高院士 他1984年被评为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获江苏 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4年获“能源大奖”,钱鸣高,1932年12月生,著名矿山压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获全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五一劳动 奖章,2000 1954年东北工学院年获全国先 采矿工程系毕业,进工作者称 1954--1957年就读于号。 北京矿业学院采矿系 采煤专业研究生。历他是我国矿 任北京矿业学院,四山压力及其 川矿业学院,中国矿控制学科的 业学院(大学)矿山主要奠基者 压力实验室,研究室和开拓者之 主任,采矿系系主任。一。5 0多年 曾任煤炭工业矿山压来在采矿工 力中心站站长,国务程学科建设 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及矿山压力 审组成员和矿业学科理论和实践 召集人,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中作出了系 学会常务理事,“International J. of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统,全面而 Engineering”国际编委。2007年当选为中国煤炭学会名誉理事长。 具有创造性 的成果和重 10 要贡献。提出的采场上覆岩层的“砌体梁平衡假说”以及老顶破断规的关键层理论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绿色开采技术”体系。上述成果律及其在破断时在岩体中引起的扰动理论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获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省部级奖。 创立的“砌体梁”力学模型被收录于《中国大百科全书 . 矿冶卷》有 他编写《采煤学》,《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中国煤矿采场围岩关条目,且作为基本理论编入教科书,为高等矿业院校广泛采用。 控制》,《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等著作10本,发表论文140他创立了以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和支架-围岩系统为核心的工程 余篇,培养了22名博士和22名硕士。他1995年评为中国工程院理论体系,建立了“矿山压力预测,控制和监测”的实用工程技术,为 院士。 煤炭安全生产和高产高效开采作出了贡献。近期又提出了岩层控制 韩德馨院士 韩德馨,1918年9月出生,江苏如皋人。中共党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煤田地 质学家、煤岩学家、地质教育家。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3~1945年就读北京大学理科研究生,1950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研 究院毕业,响应中国人民政府号召,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历任中国矿业学院煤田地质勘探教 研室主任、副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学科“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和国家教委 重点专业实验“煤炭资源特性研究” 的学术带头人。曾先后担任原煤炭部技 术委员会委员和工程技术干部职称评 定委员会地质组副组长、国家发明奖励 委员会地矿专业评审委员、煤田地质专 业委员会煤岩学组副组长、北京地质学 会(14届)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理 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 组成员、中国泥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 员、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地质学名词 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 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沉积学家协会会员等职。 韩德馨教授作为新中国煤田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1951年参加领导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系。他长期以来从事煤炭资源开发和煤田地质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国家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他就和老一辈煤田地质学家王竹泉、谢家荣等一起组织评审全国重要煤田的勘探报告及制定勘探规范初稿,参加重要煤矿设计论证、矿井开发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因取得出色成绩,1960年出席北京文教系统群英会。50年代,他率先采用煤岩学、煤变质、沉积学及煤质分析等多学科理论,对煤系进行综合研究,其成果获得煤炭工业部“火箭奖”。他先后对煤中微量元素成因类型及迁移规律、煤矿瓦斯和煤成烃生成多阶段性以及特殊煤种和泥盆纪聚煤模式等进行开拓性研究。1959年,他参与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煤田地质专著《中国煤田地质学》(共3册)。1974年,他受煤炭部委托,组织有关院校重新编写《煤田地质学》并担任主编。在原煤炭部地质局的领导下,他组织参与全国煤田预测以及华南九省构造控煤和找煤的研究,被聘为领导小组成员,他所提出的地壳运动形成的各种构造格局决定聚煤坳陷形成和分布观点,在指导煤田预测和找煤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78年,他在全国第二次煤田预测的基础上,再次编写了《中国煤田地质学》(上、下册),任编委会副主任并兼任主编之一。该书出版后,受到普遍欢迎和广泛引用,于1981年获得优秀科技图书奖,1988年获煤炭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96年,他主编出版了近100万字的国家“八五”重点图书《中国煤岩学》,系统阐述了煤岩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全面总结了中国各聚煤时代煤岩特征及影响控制因素,并对全国20多个重点煤田进行了解剖研究,科学地论述了煤岩学在煤炭、石油、化工等学科中的应用,反映了中国煤岩学的最新研究成就。 11 作为地质教育家,韩德馨教授早在50年代就协助苏联专家指导研究生,随后在国内煤田地质领域较早地独立培养研究生,曾任研究生指导小组组长。80年代以来,他作为煤田地质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博士、硕士40余人,其中博士19人、博士后3人。 韩德馨教授几十年来教书育人,科研成果卓著,多次被评为校、部级先进工作者。1990年被国务院授予“有贡献的早期回国专家”荣誉。1992年因从事教育科研40周年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的嘉奖。1997年荣获我国地质学界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矿业大学煤田地质与勘探重点学科及专业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国家沉积学会会员,第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煤炭学会泥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获中国地质学会荣誉奖。主编《中国煤炭地质学》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科研项目《地质力学理论在煤田地质工作中的应用》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 周世宁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井瓦斯防治专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世宁教授创建的煤层瓦斯流动理论体系,从 本质上阐明了煤矿中的瓦斯来源及赋存条件, 他将瓦斯流动理论推进到了固、气耦合的新阶 段。1993年其"煤层瓦斯流动规律研究"获国家 自然科学四等奖。他发明了测定煤层瓦斯参数 的技术,其"胶圈-压力粘液封孔测定煤层瓦斯 压力的装置"获1986年国家发明三等奖。"煤层 透气系数测定方法"1983年获煤炭工业部科技 进步一等奖。 他长期在瓦斯灾害严重的矿井中从事瓦斯防治工程,为减少瓦斯灾害做出了重大贡献。1986 年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谢和平院士 原煤炭工业科技教育司司长;1998年8月至2003年6月,任中谢和平,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 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2003年6月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 至今,任四川大学校长。 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 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谢和平院士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员会候补委员。 委员,是四川省科协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谢和平院士1992年3月至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第二届全国工程1993年2月,任中国矿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力学学报》、《岩大学校长助理;1993年2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月至1995年3月,任中国 矿业大学副校长;1995年谢和平院士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 3月至1997年10月,任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 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 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 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 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京研究生部主任;1997年 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10月至1998年8月,任 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 12 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谢和平院士先后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990年被授予"煤 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 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 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 效益。 "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 ",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谢和平院士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1990年12月至1991";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家;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1996程;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7年成为江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1993年、1997年和1999年,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2004谢和平院士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彭苏萍院士 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他的科研成果,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并先后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 奖人)。他先后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 彭苏萍院士,1959年6月生于江西省萍乡市,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博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士学位。是中国矿业大学的“ 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彭苏萍院士是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能源领域专 家咨询组成员,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任中国煤炭学会青年工作 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煤炭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石油学会理事。 彭苏萍院士1993年成为国家首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出国人员(100人)”,2000年成为国家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2004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2005年他领导的团队被评为教育部首批优秀研究团队。2006年被评为 “国家653工程”煤炭地质与测绘领域首席专家。 彭苏萍院士长期从事矿井地质和矿井工程物探工作,注重矿井地质中物探技术研究,在煤矿精细地质构造、灾害源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和工程应用上取得突出成绩。他取得多项国家科研和企业工程成果,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均排名第一),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技术负责)。研制开发了矿井多波地震仪、矿井地质雷达装备及相关软件,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版权4项。出版专著3本、发表论文93篇,其中SCI收录17篇、EI收录71篇。05年以来,获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版权1项(均排名第一),独立或与学生一起发表论文多篇(其中SCI收录7 13 篇),1项科研成果被国家发改委定为全国瓦斯综合治理技术重点推广项目,同时牵头组建了煤炭系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为人正直,学风严谨。培养毕业的博士和博士后37人,硕士27人。 九、领导题词 14 下面是赠送的励志散文欣赏,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上面才是您需要的正文。 十年前,她怀揣着美梦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十年后,她的梦想实现了一半,却依然无法融入这个城市。作为十年后异乡的陌生人,她将何去何从, 15 笔记本的字迹已经模糊的看不清了,我还是会去翻来覆去的看,依然沉溺在当年那些羁绊的年华。曾经的我们是那么的无理取闹,那么的放荡不羁,那么的无法无天,那么轻易的就可以抛却所有去为了某些事情而孤注一掷。 而后来,时光荏苒,我们各自离开,然后散落天涯。如今,年年念念,我们只能靠回忆去弥补那一程一路走来落下的再也拾不起的青春之歌。从小,她就羡慕那些能够到大城市生活的同村女生。过年的时候,那些女生衣着光鲜地带着各种她从来没有见过的精致东西回村里,让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其中有一个女孩是她的闺蜜,她时常听这个女孩说起城市的生活,那里很繁华,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大家衣着体面……这一切都是她无法想像的画面,但是她知道一定是一个和村子截然不同的地方。她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像这个闺蜜一样走出村子,成为一个体面的城市人。 在她十八岁那年,她不顾父母的反对,依然跟随闺蜜来到了她梦想中的天堂。尽管在路途中她还在为父母要和她断绝关系的话感到难过,但是在她亲眼目睹城市的繁华之后,她决心要赚很多钱,把父母接到城市,让父母知道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可是很快,她就发现真实的情况和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样。闺蜜的光鲜生活只是表面,实则也没有多少钱,依赖于一个纨绔子弟,而非一份正当的工作。而她既没有学历、又没有美貌,也不适应城市生活,闺蜜也自顾不暇,没有时间和多余的钱帮助她。这样的她,连生活下去都成问题,更别说赚大钱了。倔强的她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更加坚定要作为一个异乡人留在这里打拼,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实现梦想。 一开始,她只能做清洁工、洗碗工等不需要学历的工作,住在楼梯间,一日三餐只吃一餐。周围的人对于一个年轻女孩做这类型工作都会投以异样的眼光,在发现她一口乡音的时候就立即转为理所当然的表情。自尊心强的她受不了这两种目光,在工作的时候默默地留意城市人说话的语音语调,和内容。 当她做到说话的时候没有人能听出她来自乡下的时候,她开始到各家小企业应聘。虽然她应聘的岗位都是企业里最基层的职位,但是她依然到处碰壁。最后终于有一家企业愿意聘用她,但是工资只有行情的一半,而且工作又多又累。尽管如此,她还是签了合同上班了。她每天都要战战兢兢地等待同事们的叫唤,偷偷地观察别人,谦卑地请教别人关于工作上的问题。也许是她的态度良好,工作尽责,同事们都愿意在空闲的时候教她一些东西,让她受益匪浅。她一天一天地学习着、进步着,慢慢脱离了以前乡下的生活,一步一步地走进城市。 十年后,她已经是企业里的第二把手,深得老板器重。谁也想不到十年前的她不过是一个刚从乡下 16 出来的农村女孩。现在的她有着高收入,有车有房,但是她并不快乐。因为五年前她在乡下的父母去世了,邻居联络不到她。直到两年前她事业有成之后回乡接父母才知道这件事。在乡下,待在没有父母的家里时,衣着光鲜的她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所以她很快回到了城市,重新投入工作,却越来越空虚。因为她这十年来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父母,如今父母不在了,她也失去了快乐。 她原以为十年的时间能够让她彻底变成一个城市人,但是她没有想到她十年后依然是异乡的陌生人,无法和父母一起在城市有一个家,依旧孤零零地在城市里寂寞着>>>>>>指尖的香烟 烟草的气味,不知什么时候就开始蔓延。如同那阵阵袭来的压抑,慢慢侵蚀我们唯留的一点点青春笑颜。黑板的一角,突然就被罗列出来一小块记录着距离某一个日子还余下的天数。接下来的生活,便因那个倒计时的数字,变得更加麻木。 而我们却还那么无所事事的躺在校园的花丛中,看透过树荫外的天空。阳光在那个时候似乎也忘记了灼伤我们,就任凭我们一天天的观望。应该说,那些空洞苍白的日子,是我们彼此撑过来的吧。我们就那么一天天的一起观望天空,一起想象以后的日子,一起数着教学楼房顶的鸽子。像是在等待世界末日来临前一定要把一切观够般,校园里有几棵榕树,哪棵树上断了一枝,哪棵树上有个经年的鸟窝,我们都清清楚楚。那时的我们就这么天真,虽然明知某一天很快就会到来。我在想,那时我们还是个孩子吧…… 而好的孩子是不会抽烟的,那么,我们应该是一群坏小孩。我们都那么无以复加的喜欢看指尖的烟雾,因为那些弥漫的感觉就如十八岁那一年的年华。我们一无所有。 >>>>>>后校门的铁门 那时的我们总是若飞鸟般渴望外界,而学校却如同囚笼,囚禁着我们一切的希望与自由。那些保安的可恶嘴脸我们曾一起尝试过多少次。而后来,我们终于屈服了,开始另辟蹊径。或寵信许上苍还是垂青我们的吧,让我们这群叛逆的孩子发现了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 翻越铁门成了我们最开心的事,校服被挂破了,我们还在下面没心没肺的笑。仿佛铁门的另一边就是腾格里的长生天,而里面,便是炼狱。有人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锈迹班班的铁门成了我们通往外界的坦途。 当重新翻开记忆,想起那段飞檐走壁的日子,突然就开心的笑起来。只是不知道挂在铁门上的校 17 服裂布,是否在经历了岁月洗礼后,还像以往一样招摇。就如同当年的我们,散落以后,如今真的很想知道各自到底过的好吗, >>>>>>一路公交车的尽头 中秋佳节演讲词推荐 中秋,怀一颗感恩之心》 老师们,同学们: 秋浓了,月圆了,又一个中秋要到了!本周日,农历的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处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它仅仅次于春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 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无论什举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是中华瑰宝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特别珍视团圆,中秋节尤为甚。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 同学们,一定能背诵出许多关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丽,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历史的时空流传至今,不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的共同信念吗。 18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最高,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一、活动主题:游名校、赏名花,促交流,增感情 二、活动背景:又到了阳春三月,阳光明媚,微风吹拂,正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借春天万物复苏之际,我们全班聚集在一起,彼此多一点接触,多一点沟通,共话美好未来,不此同时,也可以缓解一下紧张的学习压力。 相信在这次春游活劢中,我们也能更亲近的接触自然,感悟自然,同时吸收万物之灵气的同时感受名校的人文气息。 三、活动目的: 1. 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陶冶情操。 2. 领略优美自然风光,促进全班同学的交流,营造和谐融洽的集体氛围。 3. 为全体同学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又可以加强同学们的团队意识。 4. 有效的利用活劢的过程及其形式,让大家感受到我们班级的发展和进步。 四、活动时间:XX年3月27日星期四 五、活动参与对象:房产Q1141全体及“家属” 六、活动地点: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校内 七、活动流程策划: 1、27日8点在校训时集吅,乘车 19 2、9点前往华农油菜基地、果园,赏花摄影 喜欢一个人或许真的没有理由吧,这个不清楚。但是我们都很清楚的是那一年我们突然就喜欢干一件让老师头痛的事情——逃课。焦躁的日子总会被我们颠覆。那个倒计时牌将我们压得喘不过起来的时候,我们便开始逃避,随心所欲的上课法成了那时我们唯一的乐趣。一群大小孩,就这样开始了交接班式的逃课。 我们已经很轻易的就可以越过那扇希望之门。而门外,那一路公车就成了我们的生命线。 喜欢一直坐公车直到尽头,喜欢尽头的那条马路,喜欢那条马路边的一簇簇绿茵。那里没有城市的拥挤与喧嚣,那里很安静,那里是适合我们这群人的地方。我们一起看那些碎碎的阳光的透过叶缝,斑驳成一片片流光。如同那时盲目和麻木的我们,只能透过一些校规的末节去瞻仰外面的世界。记得那时有人说过,我们的生活如同狗一样,被人牵着。说完这话,我们竟没有一个人笑的出。 一些事情, 你愈是去遮掩愈是容易清晰, 原本以为的瞒天过海, 结果却是欲盖弥彰。 一如我, 青春流连的记忆。 组长:金雄 成员:吴开慧 2、安全保卫组:负责登记参加春游的人数,乘车前的人数的登记,集体活劢时同学的诶假的审批,安全知识的培训不教育,午餐制作的人员分组 组长:徐杨超 成员:王冲 3、食材采购组:根据春游的人数和预算费用吅理购买食材 组长:胡晴莹 成员:何晓艺 20 4、活劢组织组:在车上、赏花期间、主要是做饭完后的集体活劢期间的活劢的组织 组长:武男 成员:冯薏林 5、厨艺大赛组织组:负责指导各个小组的午餐的准备,最后负责从五个小组里推荐的里面选出“厨王”,厨王春游费用全免, 组长:朱忠达 成员:严露 6、财务组:负责财务的报账及最后的费用的收取,做好最后的决算向全班报告 组长:杨雨 7、督导组:负责检查各组的任务的完成及协调各小组的任务分工 组长:叶青青 【注】以上只是大致的责任定岗,组长负主责,各小组要相互配吅,相互帮劣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去认真完成任务 21
本文档为【中国矿业大学校史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994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4KB
软件:Word
页数:46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04
浏览量: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