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十章 哺乳纲(Mammalia)

第二十章 哺乳纲(Mammalia)

举报
开通vip

第二十章 哺乳纲(Mammalia)第二十章 哺乳纲(Mammalia) 第二十章 哺乳纲(Mammalia) []形态、分类、起源。 []如何将哺乳动物的形态与人类形态有机结合,为将要学习的人体解 剖打下基础。 哺乳动物:是一类体表被毛、恒温、胎生、哺乳的脊椎动物。有些次生现象: (鲸:口边有少许刚毛;海牛:体表仅有稀少刚毛)。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结构最复杂、机能最完善、演化地位最高等的类群, 它们生活在多种多样的环境中,分布几遍全球。 如:空中飞翔的:蝙蝠; 树间滑翔的:鼯鼠; 树上栖息的:猴子、松鼠; 陆上奔跑的:野兔、野牛...

第二十章 哺乳纲(Mammalia)
第二十章 哺乳纲(Mammalia) 第二十章 哺乳纲(Mammalia) []形态、分类、起源。 []如何将哺乳动物的形态与人类形态有机结合,为将要学习的人体解 剖打下基础。 哺乳动物:是一类体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被毛、恒温、胎生、哺乳的脊椎动物。有些次生现象: (鲸:口边有少许刚毛;海牛:体表仅有稀少刚毛)。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结构最复杂、机能最完善、演化地位最高等的类群, 它们生活在多种多样的环境中,分布几遍全球。 如:空中飞翔的:蝙蝠; 树间滑翔的:鼯鼠; 树上栖息的:猴子、松鼠; 陆上奔跑的:野兔、野牛、黄羊; 洞穴中穿行的:穿山甲、鼢鼠、鼹鼠; 水中畅游的:鲸、海豹等。 以上这些动物所在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形态各异,但它们都具有哺乳动物 的共同特征,因此它们都是哺乳动物。 第一节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皮肤腺发达,具特有的汗腺和乳腺 哺乳动物的皮肤(表皮、真皮)均厚且发达,尤以高等种类的真皮最厚,常 用以制革。 体表被毛,是哺乳类在外形上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可以说凡被毛的脊椎动物 均是哺乳动物。毛为皮肤衍生物,由表皮角质化形成。 鳞片层:最外层,为一层角质细胞 毛干 皮质:包裹在髓质的外面 毛的结构 髓质:贯穿毛的中央 毛根:外被毛囊埋于皮肤内 针毛(刺毛):粗而稀疏,具毛向,具保护作用, 耐摩擦 触毛:特化的针毛,长而硬,有触觉作用,如 毛的类别及功能 猫等唇部的刚毛 绒毛:位于针毛之间,短而密,无毛向,毛干的 髓部发达,具保温作用,每年周期性脱换 绒毛短而密,覆于皮肤造成一不流动的空气层、空气是良好的热绝缘体,所 1 以具保温作用。 北极熊的毛为一根极细的光导管,几乎能吸收照在身上的全部太阳紫外线。 刺猬和豪猪体被许多硬刺,都是毛的变形。 穿山甲体被角质鳞片,但鳞间和腹部仍具毛,并在胸部具一对乳头,幼兽吃 奶长大,故穿山甲是哺乳动物而不是爬行动物。 皮肤腺:哺乳类的皮肤腺非常发达,不仅具有发达的皮脂腺和性臭腺(如臭 1.皮肤腺 腺、香腺、蹄腺)而且还具有为哺乳动物所特有的汗腺和乳腺。 2.爪、指甲和蹄:为指(趾)端的表皮衍生物,是皮肤腺均来源于表皮的生长层,陷入真皮内,为多细胞腺。 适应陆地生活的产物,在生物学上有很大意义,它 们不仅和运动相关,爪:取食、进攻、防卫;蹄: 皮肤的衍生物 适于奔跑运动;甲:在抓、握、剥食上起作用 A.洞角(虚角):真皮形成的骨心,表皮形成的角 质鞘,角不分叉,终生不脱换,如牛、羊、角。 B.实角:有真皮形成,分叉、每年脱换1次,如3.角 鹿角:一般雄性具角,但驯鹿?雄都有角,麝、牙 獐:?雄皆无角 C.表皮角:完全由表皮角质形成:犀牛角 皮肤腺:皮脂腺、汗腺、臭腺、乳腺 1.皮脂腺:包状腺,多开口于毛囊内;分泌油脂,涂润毛和皮肤,防止干 燥和浸湿。 2.汗腺:管状腺,陷于真皮中,以一长管开口于皮肤表面。调节体温,排 汗散热,排泄部分代谢废物。尿素、盐、水等,性质与尿相似。 A.汗腺不发达的种类:?狗:散热主要靠口腔、舌、鼻表面蒸发;?兔: 仅唇部、鼠鼷部有少量汗腺;?牛:鼻部汗腺发达,热天若牛鼻未见汗珠,说明 闭汗,是有病的象征;?啮齿类:如大鼠,仅在趾垫部有汗腺。 B.无汗腺的种类:如鲸、鼹鼠、鳞甲目种类。 C.汗腺发达的种类:马、灵长类动物,几见全身。 3.臭腺:是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变形),开口于特殊的囊内,吸引异性, 便于同类跟踪,自卫等功能。如黄鼬的臭腺(自卫)麝香腺:吸引异性,盘羊的 蹄腺,便于跟踪,海狸鼠、麝鼠尾基部的香腺。 4.乳腺:是变态的汗腺,是管状腺和泡状腺的复合体,分泌乳汁(雌性最 发达)乳汁会有高价营养,以保证幼体的良好发育和高的成活率。 乳区:乳腺聚集的区域(若干乳腺集中在一定区域)。 乳头:乳腺集中的小突起。真乳头:分泌管直接开口于乳头。如有袋目、啮 齿目、灵长目。假乳头:分泌管开口于乳管底部,再由乳管通出体外。单乳类无 2 乳头。 乳头数目:一般与一胎产仔数成正比:家兔4-5对,啮齿类1-5对,食肉类3-4对,蝙蝠、马象、鲸只有1对。 乳头的位置:胸部、翼毛类、象、灵长目、人。腹部:猪等。鼠鼷部:牛、 羊等。 2.头骨具2枚枕骨髁,槽生异型齿,颈椎7枚,双平椎体并具椎间软骨; 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 ?下颌由单一的齿骨构成,是哺乳动物头骨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使咀嚼能力 加强。 ?头骨骨块数的减少和愈合,也是哺乳类的一个明显特征,骨块愈合是解决 坚固与轻便这一矛盾的途径。 ?哺乳类头骨因鼻腔扩大,具有明显的“脸部”鼻腔内出现复杂的鼻甲骨(嗅 粘膜覆于其上)增大了嗅觉表面积,因此哺乳类嗅觉十分发达。 ?哺乳动物除海牛和二趾树懒颈椎6枚、三趾树懒9-10枚外,其余哺乳动物颈部长短如何,都由7枚颈椎构成,这也是哺乳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哺 乳动物其颈椎数都为7枚。 ?哺乳动物的椎体为双平型椎体,使椎体接触面宽大,提高了脊椎的负重能 力。 ?椎体间具坚韧而富有弹性的椎间软骨(椎间盘)能缓冲运动时对脑及内脏 的震动,并使脊柱有较大辐度的活动性,减少摩擦(提高了活动范围)。 脊椎骨的数目可用椎式表示: 用C、T、L、S、Cy分别表示颈椎(Cerrical vertebra),胸椎(thoracic vertebra)、 腰椎(Lumbar vertebra)、荐椎(sacral vertebra)和尾椎(coccyx vertebra)。 例如:兔的椎式为:C7T12—13L7S4Cy15—16 犬的椎式为:C7T12—13L7S3Cy19—23 猫的椎式为:C7T13L7S3Cy18—25 牛的椎式为:C7T13L6S5Cy18—20 猪的椎式为:C7T14—15L6—7S4Cy20—23 大熊猫的椎式为:C7T13—14L4—5S5—6Cy13 长臂猿的椎式为:C7T13—14L4—6S5—6Cy2 人的椎式为:C7T12L5S5Cy3—5 3.具有特殊的隔肌,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隔肌和胸腔是哺乳动物特有的,隔肌的伸缩,可增大和缩小胸腔,增大腹压, 可帮助呼吸,辅助排便。 隔肌周围为横纹肌,由肋骨、胸骨和椎骨作起点,以中央圆形的结缔组织中 央腱作止点。 胸腔扩大:隔肌下降(隔肌收缩);肋骨上提(肋间外肌收缩)。 胸腔缩小:横隔上升(隔肌放松);肋骨牵引而下(肋间内肌收缩)。 3 4.多具肉质软唇及槽生异型齿: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 除单孔类的鸭嘴兽、齿鲸类的白鳍豚等无肉质软唇外,其它哺乳类均有。 肉质软唇的主要作用是吸乳;也是辅助摄食咀嚼的重要器官,人类的软唇还 是发音吐字的组成部分。哺乳动物除鸭咀兽、穿山甲、须鲸类等无牙齿外,其余 种类均有槽生齿;除齿鲸类为同型齿外,其它种类的牙齿出现了门、犬、臼齿(前 臼齿、后臼齿)的分化,为异型齿。 即哺乳动物的牙齿在形态上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对食物的机 械处理出现分工:门齿切断食物,犬齿刺穿撕裂食物,前臼齿、臼齿磨碎食物等, 这种牙齿称为异型齿。 牙齿与食性密切相关,而食性又与整体结构有关,因此牙齿就成为研究动物 体机能与结构的一个重指标。不同种类其牙齿的形态和数目均有不同,是分类的 2,0,3,32033重要依据之一。也可以列成齿式: CPmM,28);亦可直接写成,28 10231,0,2,3门齿(切齿)(incisor)、犬齿(canine)、前臼齿(premolar)、臼齿(molar) 31433,1,4,3猪的齿式为:2(I兔的齿式为:2(ICPmM,44,44);亦可直接写成 31433,1,4,3 21232,1,2,3人的齿式为:2(ICPmM,32,32);亦可直接写成 21232,1,2,3 因食性不同,哺乳动物的牙齿可分下列几种类型: 齿型:食虫型、食肉型、食草型、杂食性种类。 食虫型:门齿尖锐,犬齿不发达,臼齿齿冠有锐利的齿尖多呈“W”型。 食肉型:门齿较小,犬齿发达;上颌最后一个前臼齿和下颌第一枚臼齿特别 增大,齿尖锋利,交叉呈剪刀状,称为裂齿。 食草型:犬齿不发达或缺,就形成了门齿与臼齿间的齿隙(或称虚位),臼 齿扁平,齿尖延成半月型称月型齿,齿冠亦高。 杂食性种类:臼齿齿冠有丘形隆起,称丘型齿。 口腔消化:物理消化,牙齿的咀嚼。化学消化,唾液腺发达,分泌唾液(含 有消化酶),有初步消化的功能(淀粉?葡萄糖)。 兔有4对唾液腺:耳下腺(鳃腺)颌下腺,舌下腺和眶下腺,唾液腺分泌的 唾液,除湿润食物便于吞咽以外,还含有淀粉酶,能分解淀粉。所以哺乳动物的 口腔不仅具物理消化(咀嚼)还出现了化学消化。 5.心脏分为四室,具左体动脉弓,完全双循环。 特点:(1)心脏分为四腔,完全双循环(与鸟类一样);(2)具左体动脉弓(鸟类为右体动脉弓);(3)左耳室孔间具膜质二尖瓣,右耳室孔间具膜质三尖 瓣(鸟为一片肌肉质瓣),防止逆流使之朝一个方向流动;(4)成熟的红细胞无核;(5)肾门静脉消失(有肝门V)。 6.淋巴系统极为发达。(脾脏、扁桃体、胸腺属淋巴腺) 4 7.大脑皮层发达,具胼胝体 大脑:(1)哺乳动物的大脑发达(体积大),不仅盖住中脑,同时几乎遮住 了小脑;(2)由发达的新脑皮层(灰质)(数层神经细胞)构成大脑皮层,虽不 为特有,但比爬行类、鸟类发达;(3)大脑半球表面出现褶皱,构成许多沟回, 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大脑皮层成为高级神经活动中枢。 2哺乳动物从低等?高等 。沟回的多少,标 沟回无或少?多 志着动物智慧的高低,最高等(愈高等)种类其沟回愈多,大脑皮层也就愈发达。 把人所有大脑(半球沟回)展开,其表面积约为2000cm(4)具特有的胼胝体(除单孔类、有袋类) 位置:位于两大脑半球的底部;构成:由许多横行神经纤维构成;作用:联 系两大脑半球,构成神经通路。中脑背面由纵、横二沟将其分为四个丘状体,积 四叠体,为哺乳类所特有。位于上部的为上丘脑,为视觉中枢(反射中枢)。位 于下部的为下丘脑:为听觉中枢(听觉反射中枢)。 小脑:1.具许多横褶皱;2.具小脑皮层(新小脑)为哺乳动物特有;3.具脑桥,为哺乳动物特有。位于:小脑前腹面;组成:由横行神经纤维构成的隆起; 功能:联络大脑和小脑。 小脑:维持肌肉张力,保持身体正常姿势,起运动协调作用。 8.具外耳壳1对,中耳具3块听骨,内耳具发达的骨蜗管。 (两栖、爬行、鸟类,均具1块听骨——耳柱骨),除水生种类(鲸、白鳍 豚、江豚等)外耳壳退化外(属次生现象,对水环境的适应)陆生哺乳类都有能 转动(有些种类如兔)的外耳壳,能有效地收集声波,是对陆生环境相适应的一 种特有结构。 哺乳类每个中耳内各具3块听骨,即槌骨、砧骨和蹬骨。它们彼此相连,构 成一个骨链,外与鼓膜相连,内与卵圆窗相连,起传递声波作用。 5 变小砧骨 外耳:集音装置 ,,,, (下颌)关节骨,,,槌骨 中耳:传音装置 (部分)舌颌骨,,,镫骨(与耳柱骨同源) 内耳:感音与平衡装置 (上颌)方骨9.胎生、哺乳、恒温 卵生:单孔类(产硬壳卵似鸟蛋) 生殖: 无胎盘:有袋类 胎生: 有胎盘:其它哺乳动物 胎盘: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结构。 胎盘是富有血管的海绵状构造。胎盘是绒毛膜和尿囊膜愈合在一起形成胎儿 胎盘与母体子宫壁疏松的特殊组织(母体胎盘)共同形成胎盘。 胚胎在子宫内整个发育期间完全靠胎盘吸收母体养料和氧,胚胎的代谢废物 也通过胎盘送给母体。 A.由于胎盘儿绒毛膜表面绒毛的分布不同可分下列4种: (1)散布状胎盘:绒毛平均分布在绒毛膜的表面上。例如贫齿类、鲸类、 原猴类和大多数有蹄类的胎盘。 (2)多叶胎盘:绒毛集中成丛,散在绒毛膜的表面。例如大多数反刍动物 的胎盘。 (3)环状胎盘:绒毛集中呈宽带状,围绕胚胎的中部,而胚胎的前部和后 部则包围着光滑的浆膜。例如:食肉目、长鼻目、鳍脚目、海牛目。 (4)盘状胎盘:绒毛集中分布成盘状。例如:食虫类、啮齿类、翼手类、 猿猴及多数贫齿类,人也属于此类型。 B.胎儿绒毛膜与母体子宫蜕膜紧密程度不同可分为: (1)无脱膜胎盘:绒毛与子宫联系不紧密,当生产时,绒毛膜的分离并未 使子宫的粘膜受到任何破坏,故不出血。生产较容易。例:上述散布胎盘和多叶 胎盘属此。 (2)脱膜胎盘:绒毛与母体蜕膜愈合在一起,所以在生产时,绒毛膜的分 离要带去一部分子宫粘膜,伴随有流血。上述环状胎盘和盘状胎盘属此类。 哺乳动物的子宫:有胎盘哺乳动物左右两条牟勒氏管(米氏管)后端愈合在 一起。根据其愈合程度不同子宫可分为: (1)双子宫:最原始,左右子宫尚未愈合,二子宫分别开口于单一的阴道 内。如啮齿类、兔类、某些翼手类,象、土豚。 (2)双分子宫:二子宫在底部靠近阴道处已合并,以一共同的孔开口于阴 道。如:多数食肉类,某些啮齿类,猪牛、少数翼手类。 (3)双角子宫:子宫合并的程度更大,子宫近心端仅有两个分离的角。如: 多数偶蹄尖,部分食肉类、食虫类、多数翼手类、鲸类。 (4)单子宫:二子宫愈合为单一的整体。如猿、猴和人。 6 胎生为胚胎发育提供了良好的保护、营养和恒温条件,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 胎发育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哺乳使幼仔在优越的营养条件和保护下成 长。胎生、哺乳使哺乳动物后代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为其种族的繁衍提供了广阔 的前景。 哺乳动物具有较高的代谢水平和完善体温调节能力,从而获得高而恒定的体 温。恒温减少了哺乳动物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从而使 类 别 特 其获得广泛的地理分布。 原兽亚纲 后兽亚纲 真兽亚纲 征 三亚纲特征比较 牙齿 无(口呈鸭咀状) 有 有 乳头 无 在育儿袋内 有 留有痕迹,左右分立阴道左右合并,子宫左泄殖腔 有 阴道前部合并 右有不同程度的合并 生育 卵生 胎生 胎生 胎盘 无 无 有 育儿袋 无 有 无 自《脊椎动物分类学》 第二节 哺乳纲的分类 现存哺乳动物全世界计有4180种左右。我国计有509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2.2%(郑昌琳,1986)。分布几遍全球。 根据其生殖方式的不同,分为三个亚纲: 哺乳动物:卵生(原兽亚纲)、胎生(无胎盘:后兽亚纲;有胎盘:真兽亚 纲) 一、原兽亚纲 是现存哺乳动物中最原始、低级、特化的类群。现存仅一目、三属4种,兼 具爬行类和哺乳类的双重特征。 A.与爬行类相似的特征 1.卵生,雌兽具孵卵行为; 2.具泄殖腔,故叫单孔类。雄兽无阴茎; 3.肩带似爬行类,具乌喙骨,前乌喙骨及间锁骨(上胸骨); 4.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 5.成体无牙齿,代以角质鞘。 B.具哺乳类特征 1.体表被毛; 2.具乳腺(但无乳头),以乳汁浦育幼兽; 7 3.体温恒定,但波动(26-35?)较大; 调节体温的能力弱(结构原始,缺乏完善的调节体温的能力),活动能力不 强,导致分布范围狭窄,具冬眠、夏眠(蛰伏)现象; 此外:4.肌肉质的横隔;5.左体动脉弓。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原兽亚纲动物是界于爬行类与哺乳类之间过渡类型。 对于研究动物的起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典型代表——鸭咀兽及针鼹 鸭嘴兽: 特征:1.体被软毛;2.无肉质软唇,嘴形宽扁似鸭;3.尾扁平,趾(指)间具蹼;4.无外耳壳。 生态习性:1.栖息水域沿岸,穴居(既善于潜水和游泳,又善于挖洞);2.以 水生甲壳动物、昆虫幼虫及软体动物等为食;3.每年10-11月繁殖,每产1-3 枚卵;4.无乳头;哺乳时,母兽仰卧、乳汁流入腹部凹窝,幼兽爬上舐食(似 喝水),幼兽经哺乳四个月后,独立生活。5.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及 伊里安岛。 针鼹: 特点:1.体被硬棘并杂有细毛,似刺猬;2.尾短,前肢适于掘土;3.吻 部尖细,具长舌。 生态习性:1.穴居于陆上,夜行性;2.嗜食蚁类等昆虫;3.产1卵,繁殖前7-10天,腹部皮肤皱成一育儿袋,卵于袋内孵化,幼兽于袋内哺乳。4.产 于新几内亚、塔斯马尼亚及澳洲。 另产于新几内亚还有原针鼹,形似针鼹,但吻长而向下弯曲,前后肢五趾中 三趾极大,其它二趾退化。 二、后兽亚纲(Metatheria) 亦称有袋亚纲,本亚纲动物仍属较低等,化工特的类群,在进化水平上为介 于卵生的单孔类和高级的有胎盘类的哺乳动物。仅1目——有袋目。 主要特征: 1.胎生,无真正胎盘 胚胎借卵黄囊(有胎盘类似尿囊)与母体子宫壁接触,因而孕期极短(如美 洲袋鼠约12天)幼仔发育不完全,需在育几袋内发育7-8个月。幼儿前肢有发育成熟倾向,可爬进育儿袋,找到乳头(乳头膨胀),若两个小时爬不到育儿袋 则幼仔死亡。 2.?兽腹部具一个育儿袋;雌兽具双子宫、双阴道;雄兽的阴茎往往也分 裂为二与阴道相适应。 3.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 4.泄殖腔呈退化状态。 534,5,,不等)。 5.异型齿,但门齿数目较多。(常为323,4 8 本亚纲动物主要分布于澳洲及其附近岛屿上,少数种类分布在南美和中美, 仅一种分布于北美。 现存种类仅1目——有袋目。根据门齿数目的多少分为三个亚目。 (一)多门齿亚目:上颌每侧门齿4-5枚,下颌每侧3-4枚。包括大多数的有袋目动物,分布在澳洲,有陆栖、树栖、水栖种类。 如:负鼠科——负鼠 袋鼬科——袋鼬 (二)新袋鼠亚目:门齿数上颌每侧4枚,下颌每侧三枚,种类和数量均不 多,分布在南美,栖于山地森林中,营夜间生活以虫为食,如新袋鼠。 (三)双门齿亚目:上颌门齿每侧有1-3枚,下颌每侧1枚,后肢第二趾与第三趾愈合称并趾。分布在澳洲,营陆栖和树栖生活,大多是大型食草的类型。 典型代表——大袋鼠(高度特化的跳跃动物;一跃可达5-6m) 特征:1.体长约2m,前肢短小,后肢强大,具并趾;2.耳大、尾长大(支持和平衡功能,坐时与后肢呈三点);3.?兽腹部育儿袋发达;幼兽早产,发育 不全,不能吮吸乳汁仅将唇部紧裹乳头,因母兽乳房具特殊肌肉,能将乳汁射入 幼兽口内。7-8个月即可离开育儿袋独立生活。分布于澳洲草原,以树叶及牧草 等植物为食。 资料:(1)有袋目的分布是值得特别注意的,它们现代的种类仅分布于澳洲 和南美,还有少数在北美,而化石材料证明,在新生代初期它们是广泛分布于全 球的。解释这个事实必须从地理隔离来探索。澳洲在白垩纪已和其它大陆隔离, 后来在其它大陆上发展起来的高级真兽类由于地理隔离而不能传到澳洲,这些原 始的有袋类由于没有竞争者就大量发展起来,并且适应各种不同环境而辐射发展 为和大陆上真兽类趋同的众多种类。 例如:食虫的——袋鼹和鼹鼠趋同。 食肉的——袋狼、袋獾和狼獾趋同。 食草的——大袋鼠等。 以啮齿类生活方式的:袋熊、袋貂、袋兔等。 至于其它大陆上原来广泛分布的有袋类则在生存竞争中已被有胎盘类所代 替了。南美洲早在第三纪的初期便与其它大陆分离,在分离以前进入该处的有胎 盘类没有食肉种类,故有袋类得以保存和发展。第三纪末南美洲又重新以介于两 大陆之间的地峡与北美洲相连,移入南美的有胎盘类在生存竞争中在一定程度上 排挤了有袋类,但象负鼠这些体小、树栖的原始有袋类,仍能继续得以保存下来。 资料(2):有袋类的迁入: 1.有袋类起源于北美洲(1亿年前,白垩纪),于白垩纪末期灭绝?南美洲?南极洲?澳大利亚。目前只有在澳大利亚及其附近能找到大部分的有袋类。 2.新生代初期某些有袋类由北美洲?欧洲(古新世灭绝),北美洲的也灭绝 了。(距今7000万年)。 注意:?新生代初期北美洲,南美洲和澳洲相连;?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于白 9 垩纪前相连;?在5000万年前(始新世以后)南极洲与澳大利亚分离。《科学》 1978.2试刊P47。 资料(3):意义:1.为稀有珍贵动物,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如发 生发展起源;2.在生殖方式中,可见动物演化过程:卵生?胎生无胎盘?胎生有胎盘,有袋类为中间过渡类型;3.是研究动物适应辐射的好材料。如有袋类 (如前述)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了类似有胎盘类的各种生态类群,是 研究动物适应辐射和趋同进化的重要对象。 趋同进化:栖息地相隔很远,完全没有亲缘关系的动物由于它们占住的生态 位相似,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相似的体形和习性。 趋异进化:血缘关系密切的动物分别占住不同的生态位以减轻竞争压力的过 程中,由于对不同环境作出的不同适应而产生不同类型。 二、真兽亚纲(Eutheria) 本亚纲又称有胎盘亚纲,是数量最多的高等类群,约占现存哺乳动物的95%, 分布极其广泛。我国所有的哺乳动物均属此亚纲。 3,1,4,3以内;少数特征:1.胎生,有胎盘(借尿囊与母体子宫壁接解),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3,1,4,3有例外;穿山甲、须鲸等无齿,齿鲸为同型齿;4.有良好的体温调节机制,体育完全;2.大脑皮层发达,具胼胝体;3.异型齿,齿式固定 温一般恒定在37?左右(蝙蝠例外,飞行时体温上升,休息时体温降到恒温); 5.乳腺发达,具乳头;6.雌性具单个阴道。 真兽亚纲的分类 全球现存种类有18个目 我国产13目,54科,210属,509种(郑昌琳,1986);湖北产10目(其中9目为野生。)。 一、食虫目 本目是有胎盘亚纲中最早出现和最原始的一目,本亚纲中大多数比较高级的 类群都是由早期食虫类分化出来的。 (一)特征:1.多数体型小,被绒毛(鼹鼠)或毛刺并具(如刺猬);2.(适于与鼠类的区别,吻部尖长门齿多于12寸,吃虫。)吻部尖长;3.四肢短小,指(趾)端具爪(适于掘土);4.牙齿较原始;(门、犬、前臼、臼齿分化不明 显) 3,1,4,3 。中央一对门齿较大。(但缺齿鼹等中央1对门齿,不明显)。3,1,4,3 (二)习性及意义:1.多夜行性,于地面、地下活动者多,也有在树上活 动的——如树鼩(为灵长类的祖先)。 树鼩:食虫类特征:食性食虫、头骨、牙齿、吻尖长等。灵长类特征:眼眶 具完整骨环,脑颅宽大,听觉完全,拇指与它指相对。生化转性亦相似,故称灵 长类祖先,由于有其特殊性。列为:树鼩目、食虫目、灵长目。 2.主食昆虫及蠕虫等,有益;但由于钻洞易将作物或药材根部弄断,亦有 10 害。 3.刺猬的皮、肉可入药,有泄热、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等;皮下脂肪可治 烫伤。 (三)常见代表 2,1,3,3食虫。 1.树鼩:树鼩科,分布于云南、广西、海南岛 3,1,33 外形似松鼠,尾毛蓬松,树栖。 5趾型,拇指(趾)与其它四指(趾)相对。具完全的骨质眼眶环,(生化、 吻较尖长,齿式为血清学、遗传似灵长类),是灵长类的祖先,实验动物的新星。 资料:由于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中间地位,在动物学上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 在医学生物学中,用树鼩的内脏进行组织培养,用它作病毒的接种工作等多项科 研工作中,效果均很好,无怪乎有人称它为“实验动物中的新星”。 2.普通刺猬(猬科) 特征:?上臼齿齿冠呈四方形,四个等大的齿尖和中央1小齿尖。?身体背 部及两侧披满硬刺。(遇敌时能将身体卷曲成球状,这是由于背部皮下肌特别发 达的缘故)?吻尖,齿式为3,1,3,3 2,1,2,3 习性:栖于山林、平原草丛中,夜间活动,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小鼠,鸟 卵、小蛇等。 1具冬眠习性,入眠前体内贮存大量脂肪,达体重。 5 3.小麝鼩:鼩鼱科 是哺乳类中最小的一种,体长不超过50mm,体重仅3-5g,具尖长能伸缩活 动的吻(故又叫尖吻鼠)。尾细长而具疏毛,无颧弓和听觉,有外耳壳。外形似 鼠,但3,1,1,3口句 尖长,齿尖全白,齿式,以昆虫等为食,对人有益。 1,1,1,3 鼩鼱亚科——齿类栗红色,北方 麝鼩亚科——齿类白色,南方 4.鼹科: 吻尖地下生活形,体粗短、圆筒形,眼小(退化)无外耳壳(耳壳退化)但 嗅觉灵敏,尾短,前肢呈铲状并向外翻,具粗大长爪,毛软无毛向,颧弓完全, 具听觉。 1.长吻鼹:吻尖,毛软,毛短(均为白色);前肢短粗,掌心向外翻转,具 长爪,以铲,为掘土利器,齿式3,1,4,3,42,穴居。 3,0,4,3 3,1,3,32.麝鼹:齿式,40 3,1,3,3 11 3,1,4,3,尾短于头长。 ,423,0,4,3 二、翼手目 是哺乳动物中唯一会飞翔的一类 3.缺齿鼹:下颌缺犬齿而得名,齿式:资料:由森林中生活的一支古食虫类演化而来,起初由一树跳到另一树,渐 渐发展出飞膜,最初皆食虫,后来有些逐渐发展为食果,少数转化为吸血的种类, 如南美吸血蝠。 特征:1.前肢特化为翼,掌指骨特别延长,并有皮膜相连;前后肢间,后 肢与尾间亦有皮膜相连;2.前肢第一指具爪,便于攀援;后肢短小,具钩爪, 适于倒挂身体;3.胸骨具龙骨突起(附胸肌),锁骨发达(与鸟类同);4.视觉 弱,但听觉灵敏。(外耳壳发达,其内耳的耳蜗与半规管发达) 习性及意义: 1.夜行性:晨昏外出飞捕昆虫,齿尖锐,适于食虫、益兽;(但有些种类危 害水果、吸血、传播疾病);2.有些种类具冬眠及迁徒习性;(这是一种主动适 应,由于低温而引起的食物短缺所造成的);3.飞行时由喉部发出高频声波(由口、鼻发射出去),鼻叶相当于扩音器,由耳收集折回的超声波(回声定位);是 研究动物定向,定位及休眠的重要对象。4.蝙蝠粪便经加工,为中药“夜明砂” 其肉和它药合用,可治老年气喘;血可治疗眼疾。 三、灵长目(Primates) 一般人认为灵长目应放在最后面,作为哺乳类中进化最高等种类,并由此类 发展到人;但从亲缘关系看、灵长类直接起源于食虫类祖先,把灵长类与原始食 虫类的直接后裔,食虫类、翼手类放在一起讨论是合理的。 据推测在新生代时期,灵长类祖先向着不同方向辐射发展,形成较低级的狐 猴亚目,其后再进化出类人猿亚目。 在其食虫类演化到灵长类,其演化趋势: 由爪?指甲 尾长?尾短?消失 头由长?短(吻部缩短,颅部扩大) 眼由头两侧?中间 食性由食虫?杂食 牙齿(食虫型)?杂食型 大脑半球内不发达?发达 灵长类是一类树栖高等哺乳动物。 (但狒狒和人例外——地面生活) 原始有胎盘类是从森林生活开始的,灵长类只不过是继续保持此生活方式而 已。 特征:1.拇指(趾)多能与它指(趾)相对,适于攀缘及握物;指(趾) 端多具“扁甲”(少数具爪,如树懒);2.手掌及蹠部无毛,并具2行皮垫,适于 12 2,1,2,3门齿由3?2,前臼齿4?3?2。 握物;3.具完整的骨眶环,两眼前视;(主体视觉)4.大脑半球(及大脑皮层)2,1,2,3 高度发达(脑量增大,大脑皮层发达);5.?兽具月经。乳头多位于胸部;6.齿习性及意义:1.树栖、群居、杂食性;2.为重要的观赏动物;3.为重要 的实验材料(用于医学、行为、智能、行为学的研究); 式: 1常见代表:1.猕猴:体较小,四肢、尾较细长;尾长约为头和体长的,2 颜面及两耳多呈肉色;具臂胝,多红色, 者更红。两颊具颊囊,供暂时贮食之用,5指(趾)型具“扁甲”体色棕灰或棕黄色。树栖,有时地面活动,群居,杂 食。 2.红面猴:(短尾猴、青猴),体形较大,四肢等长,尾很短,颜面红色(幼 时不红,长大鲜红,老时呈紫色或肉色,亦有黑面者);头顶毛较长,从正中向 两边披开,耳较小,有颊囊。毛色为深棕或棕黑。栖息于岩石略有树木的山土, 群居,野生为树栖。 3.金丝猴:吻部肿胀而突出;面部蓝色,头圆耳短,鼻孔上仰,又名仰鼻 猴。成兽两嘴角有很大的瘤状突起。幼兽不明显;眼圈周围为白色;尾长与体长 相等或更长;四肢粗壮,后肢比前肢长,手掌与脚掌为深褐色,趾甲为黑褐色; 雄比?大魁武,体强壮;成年雄兽,头顶有深褐色冠状毛直立向上,长约5cm; 两耳丛毛乳黄色;背毛呈褐色,并披有金黄色长毛。生活于人烟稀少的山林中, 主食野果,树叶,数量稀少,是世界珍贵动物之一,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四川卧龙、四川白皮、贵州梵诤山、云南黄连山、云南怒江、云南铜壁山、 陕西周至、湖北神农架,都是以保护金丝猴为主要目的的保护区。 人: 人在分类地位上属于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全世界人类都属一种,即现 代人(Homo sapiens)。 体毛退化,身体直立,手足有完全的分工,前肢解放出来成为劳动的器官, 后肢身体和担任行走功能。大脑发达。人和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的共同 祖先是1-2千万年前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森林古猿。人是由猿进化而来,但又本 质上区别于一切动物:人类的手转变成为劳动器官,能制造使用工具,有语言, 能进行逻辑性的思维和过着社会性的生活。 资料:懒猴科的蜂猴(所有种)猴科:熊猴、台湾猴,豚尾猴,叶猴(所有 科)、金丝猴(所有种)、长臂猿(猩猩科)都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猴科的 短尾猴、猕猴、藏酋猴都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四、鳞甲目 是一类特化的哺乳动物,其起源现在还没有肯定,据推测是从古食虫类发展 出来的一支。 特征:1.体被角质鳞片(甲)(由胚胎期的毛聚合成而),鳞甲间及腹面具 13 毛;2.吻尖细;无牙齿(次生现象),舌长具粘液,常伸出口外舐食蚊类;3.前足爪强大,适于挖掘蚊穴,以爪背着地行走;4.尾宽扁;5.外耳壳细小;胸部具乳头两个。 习性及意义:1.善于挖洞,遇敌时将身体卷缩一团;2.夜行性、穴居、食蚁类及昆虫;3.肉可食(温补)鳞甲炮制可通径、催乳、消肿等。 常见代表,我国两种,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穿山甲(又名鲮鲤) 其特征如前述:分布于江南各省,我省通山,通城,崇阳等均有分布。夜行 性;觅食时,先用前足的长爪破蚁巢的一部分,后用吻插入蚁洞,用具有粘性的 舌舐食白蚁。行走时,前肢的足背着地,用爪背行走,后足则为蹠行,活动迟钝, 行走笨拙,能爬树,受惊时捲成一团。 主食白蚁,且食量大,一只成年个体饱食的胃内容纳有半公斤白蚁,对人有 益,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其鳞片中药名为山甲片,自古以来就作为药用, 过去仅广东韶关一个地区每年即可收山甲片百担以上,现在全广东省每年仅能收 购几担,资源大量减少,现已开始人工养殖,以保证自然资源和国内药用的需要。 五、兔形目(Lagomorpha) 本目包括一些中、小型的食草兽,在身体结构上与啮齿类相近,因而很长一 个时期,在分类上把本类动物作为啮齿目里的重齿亚目;把另一些啮齿动物为单 齿亚目。追溯到始新统后期,这两类的化石区别亦是很大的,说明他们在历史上 早就沿着两个方向发展,现在已把它们单列为一目——兔形目。 兔形目分为2科:鼠兔科,1属23种;兔科,9属44种。67种,我国27种。《脊椎动物分类学》郑作新,鼠兔科,全世界25-26种,亚洲18种,我国19种,西藏和劳什米尔高原13种。 主要特征: 1.上颌具前后着生的门齿2对(重齿) 前面一对门齿较大,后面一对门齿较小,圆柱形隐于前一对门齿后方,又名 重齿类。 门齿无齿根,末端不封闭,终生能继续生长,故喜啮咬硬物,以磨牙。 2.有唇裂(上唇中部的纵裂)。 3.犬齿虚位,门齿与臼齿间在很宽的齿隙(便于滤土等)。 4.草食性,盲肠特别发达。 5.尾短或无尾(所以有兔子尾巴长不了之说)。 习性及意义: 1.多分布于平原,丘陵地区,穴居,草食性,喜咬硬物。 2.胆小,跳跃前进,奔跑迅速。 3.繁殖快(一年繁殖数次,每次数仔)。 4.皮肉均可利用,但危害农作物,树苗等,又为农林害兽。 5.鼠兔具贮粮习性。 常见代表: 14 兔形目分两科: 鼠兔科:体形小不及300mm,耳短圆,二个前门齿的游离像呈“V”状缺刻, 尾缺短。 2,0,3,3毛基黄白,尾背黑色。分布,28兔科:体大,超过350mm,耳狭长,二个前门齿的游离缘形成一直形横线,1,0,2,3 具短尾。 于我省长江以北。?华南兔(山兔)毛基灰色,尾背浅棕色,个体较上者为小, 分布于我省长江以南。 兔科:?蒙古兔(草兔、野兔)齿式 2,0,3,2鼠兔科:齿式:,26 1,0,2,3 体形较小似家鼠,耳短圆,尾不显露。我省仅此一种。 ?一般饲养的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并不是由我国的草兔驯化来的, 家兔的祖先是原产地中海的欧洲野兔穴兔草兔和穴兔是不同的属。 ?雪兔:夏天大多棕黄色,冬天通身雪白,仅耳端的黑色不变,白天隐于洞 穴中,夜出活动,动物生态学中经常提到。 六、啮齿目(Rodentia) 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目。(约占1/3)全世界1720种,占现存哺乳动物种类的41%,国内约有180余种,将近全国兽种的35%。 特征:1.上、下颌各具1对凿状门齿;(无齿根,能终生生长;仅前面有珐 瑯质)2.犬齿虚位;3.咬肌特别发达适于啃咬硬物;4.繁殖能力强。主要表现在性成熟早、年产窝数多,窝产仔多。 习性意义:1.性怯、穴居、夜出性、杂食;2.具贮粮习性;3.与人类关系密切(有人说,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鼠类的分布);4.大多数种类危害农、林业。4.偷吃粮食:咬坏家俱毁坏俱坝等;5.传染疾病:如黑线姬鼠传播出血热 疾病,鼠疫也是由老鼠传播的。 所以和有害啮齿动物作斗争是人类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少数种类毛皮可用, 作为毛皮用的松鼠(灰皮)赤腹松鼠。 长吻松鼠和岩松鼠,麝鼠皮是我国传统收购的小毛纲皮:旱獭皮,竹鼠皮等 也是我国传统收购的野生杂皮:海狸鼠也是珍贵的毛皮兽。 其中松鼠皮是我国四大野生小毛细皮之一,名灰皮。元皮:产于东北地区的 黄鼬皮,鼬科,食肉目。香皮:香鼬皮,鼬科,食肉目。灰皮:松鼠皮,啮齿目。 艾皮,艾(虎)皮应为艾鼬皮,鼬科,食肉目。 有些种类还可作为药用:如鼯鼠的粪为(正宗)中药的五灵脂,正宗五灵脂 为复齿鼯鼠的粪便。豪猪油可治疗烫伤等病。 常见种类介绍 1.鼯鼠科:前后肢间具飞膜,确切地说,飞膜从颈部开始,向后延至尾基 15 1,0,2,3,其巢巢营于山岩峭壁上的岩缝中。以坚果嫩枝叶为食。 1,0,1,3 如棕(橙)足鼯鼠,红白鼯鼠,复齿鼯鼠(牙齿具沟)。 1,0,2,32.松鼠科:齿式部,齿式 1,0,1,3 ?树栖型:尾长,蓬松,如各种松鼠。 ?地栖型:尾短(不及体长之半)外耳壳短小,适于打洞,如黄鼠,旱獭等。 本科种类如岩松鼠等有贮粮习性,颊囊内一次可装9-14个杏核,有一居民在一岩松鼠洞内挖出三斗核桃和粮食。 如灰鼠、岩松鼠、黄鼠、旱獭、赤腹松鼠、长吻松鼠等。 3.河狸科如河狸(Castor fiber) 半水栖大型啮齿类,后足具蹼,尾大扁平被鳞,毛密生而不透水,门齿大而 锐利,能啃断树干。生活习性甚为有趣:能用树枝或泥土作成精致的巢,巢在水 面以上,洞口开在水中,能筑堤霸以保持水位,堤长可达200m,宽4m,高2-3m, 能开运河以运输树枝。以树皮和水生植物为食。 4.跳鼠科,荒漠生活的鼠种 后肢比前肢长、尾长起平衡作用,后足的蹠骨特别长,中间三块蹠骨通常愈 合在一起,脚上密被长毛(防沙土上、下陷)耳壳甚长(有利开旷地区聚拢声波)。 夜间活动,觅吃植物种籽和枝叶,也吃昆虫。 如三趾跳鼠,后足具三趾,五趾跳鼠,后足具五趾。 5.豪猪科,是啮齿类的大型种类 体表具长的棘刺,作为防御器官,靠臀部的刺特别粗长,可达20余厘米, 走路时粗刺互相碰撞,发出沙沙的声响,遇敌时,针刺竖立,并转身以后部向敌 并倒退向敌冲刺。以果类,草根及农作物为食。如豪猪。 6.竹鼠科,地下生活的种类。 穴居,体粗肥,毛软,无毛向。 四肢短,耳和眼都退化,门齿特别发达 栖于山地竹林中,穴居土中,夜出活动。 食竹笋、地下茎、种子等。皮可食、味美。如中华竹鼠,郧阳神农架叫竹瘤 子。 7.仓鼠科,分三个亚科 仓鼠亚科,有颊囊,如黑线仓鼠 沙鼠亚科:无颊囊,如长爪沙鼠 鼢鼠亚科:前爪特别发达,毛无毛向,外耳退化,适于地下生活。如中华鼢 鼠。 田鼠亚科:如普通田鼠,东方田鼠。 8.鼠科 本科在啮齿目种类最多,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有的属甚至是全球分布的, 16 和人的关系密切,许多种家鼠皆属于本科。 大多数地面上生活,少数树栖。 如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黑家鼠(屋顶鼠),黄胸鼠,白腹巨鼠,社 鼠等。 小白鼠:是野生鼷鼠,并不是小家鼠的变种。大白鼠:是野生褐家鼠的变种。 (少数人认为来自屋顶鼠) 七、鲸目(Cetacea) 本目是哺乳动物中完全转变为水生的一支。最原始的鲸化石在头骨和牙齿上 和古食肉类相似,推测是由古食肉类分出而走上转化的道路。 主要特征:1.体以鱼形,颈部不明显(颈椎常愈合在一起),并肢鳍状,后 肢退化(但具腰带残余);尾水平状;2.体毛退化,仅吻部有少许刚毛;3.外耳壳退化,眼小,外鼻孔1-2个位于头顶;边缘具瓣膜、入水时关闭,出水呼气 时,声音极大,呼出的热气混有大量的水蒸气,形成很高的雾状水柱,故名“喷水孔”;4.齿形特殊,齿鲸类具同型齿(锥状齿),须鲸类无齿而具鲸须;5.皮脂腺消失,皮下腺脂增厚(达20-50cm),具有保温和减轻身体比重的作用;6.肺的容量大(弹性大)具贮氧的特殊结构,所以能潜入水中30-7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浮出水面换气一次。7.?兽具乳房1对,位于生殖孔两侧,外被皮膜遮 盖。8.无肉质软唇,幼鲸吃奶用舌裹住乳头,母体乳房,周围的肌肉的收缩将 乳汁挤到仔鲸口中。 习性及意义:1.水生用肺呼吸,游泳迅速;2.常群居,肉食性,食漂游水 的鱼,虾、水母、章鱼等;3.除皮肉可利用外,脂肪是工业的重要原料,特别 是鲸脑油,可制精密仪器的润滑油;4.科学价值高,如海豚,白鳍豚具特殊的“回声定位结构”为仿生学研究的重要对象;5.大脑及小脑皮层发达,被训练用于各 种水下作业及动物园表演。 (一)齿鲸亚目 同型齿,齿根只有一个,且为一出齿(终生,不脱换)喷水孔。 1.白鳍豚(白暨豚) 属淡水鲸类,吻部细长成喙状。栖于洞庭湖及长江中下一带。以小鱼等为食 是我国特产动物,具很大科学价值,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1980年在洞庭湖捕到淇淇,后又捕到珍珍,现养殖在水生所。 2.江豚(江猪) 海产,洄游到长江下游及沿海,是常见的小型鲸类,头圆,无吻,无背鳍, 全身瓦黄色或深褐色。 3.林香鲸: 齿鲸亚目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头部很大,呈方形,又称巨头鲸。 栖于远洋暖流中,常结群游荡,性凶猛,被猎时,常反扑。产鲸脑油和龙涎 香(举世闻名的四大名香之一,麝香、灵猫香、问狸香、龙涎香),后者是制香 料的原料,甚贵重。 17 (二)须鲸亚目 口内无牙齿,代以角质须,上腭部角质化延伸而成,呈梳状,自口顶下垂入 口腔,用以过滤小型水生动物,外鼻孔2个。以浮游动物,小鱼和甲壳类为食。 4.蓝鲸,地球上现存最大动物 长可达35m,重可达190T,其体重约等于25头象,实际上是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最大动物,它远比中生代最大的恐龙还要大得多。分布遍布全球海洋,以 北太平洋较为常见。 八、食肉目(Carnivora) 是从原始食虫类祖先起源的早期哺乳动物,沿着各种不同的适应辐射方向发 展,其中一支发展出现代食肉目各类。 特征:1.门齿小3对,犬齿强大,臼齿具锐利齿尖,具裂齿;裂齿——上 颌最后1枚前臼齿与下颌第一枚臼齿的齿锋特别锋利,呈剪刀状相交称裂齿; 2.指(趾)端具钩状利爪;便于捕获和撕裂食物(便于捕撕食物); 3.毛厚密而多具光泽,为重要毛皮兽。 习性及意义:1.性凶猛,多肉食,少杂食(如黑熊、猪獾、狗獾等),个别 种类为植食性(如大熊猫);2.生活环境多样,多地面活动,也有上树的(如果 子狸、貂),半树栖的(如小灵猫),下水的(如水獭等)也有穴居的(如獾等); 3.经济价值:?许多为珍贵的毛皮兽,特别是猫科,鼬科种类;?药用: 如虎豹骨、熊胆、水獭肝、灵猫香;?许多为珍贵的观赏动物。 如:我国黄鼬皮年产200余万张,湖北年产高达30余万张,以仙桃市毛皮为佳,裘皮界称“仙狼皮”。 4.有些有时对家畜家禽带来为害,还有些危害庄稼。 代表种类: 3,1,4,23,1,4,21.犬科,似狗,吻长,颜面部长,鼻端突出。爪钝,不能伸缩。 外,其它皆为。 3,1,4,23,1,4,3 除豺的齿式为如:豺: 狼: 狐: 貉: 2.猫科:似猫,吻短圆,趾端具利而弯曲的爪,爪能伸缩,以伏击的方式 猎捕其它动物,大多能攀缘上树,犬齿,裂齿均发达。 如:豹猫: 虎: 金钱豹: 云豹: 狮子: 3.熊科:头圆吻长,体形肥壮,颈短,尾短。杂食性,牙齿不尖锐后面臼 18 齿齿冠平宽,适于研磨。 如棕熊: 黑熊: 4.大熊猫科:身体肥壮,尾短似熊,头骨宽短,颜面似猫,全身大都白色, 唯眼圈,耳壳,肩部和四肢呈黑色。专以竹类(尤喜吃冷箭竹、华桔竹)的茎叶 为食,是食肉目中的素食者。由于大熊猫并不消化竹类的粗纤维,而只能消化吸 收竹的一小部分浸提物(即糖类,脂肪类和蛋白质类),故食量很大,大熊猫是 世界公认的最珍贵动物,为我国特产,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其分布区仅 限于我国四川省西部北部山区以及甘肃省最南部,在四川卧龙划定自然保护区加 以重点保护。 关于大熊猫的分类地位,长期以来是存在着不同意见的。一种见解是把它单 列一科,另一种见解主张大熊猫应归属于熊科,第三种见解认为大熊猫应属于浣 熊科。我国学者持第一种见解的较多。本科仅包括一属一种,即我国特有的珍稀 动物大熊猫。 5.浣熊科:尾长超过体长之半,通常尾上都有环纹,杂食性,以植物为主, 本科主产美洲,在东半球仅一属一种,在亚洲是残余种,如小熊猫,产于我国四 川、云南、向西伸至喜马拉雅南坡。杂食、喜吃竹苔、野果等。 6.鼬科:多为珍贵的毛皮兽 体形细长,四肢短,尾较长,大多数肛门附近有臭腺,能放出臭气,用以自 卫。 如:黄鼬: 水獭: 狗獾: 紫貂: 7.灵猫科: 体形似猫,但较细长,吻部狭长,四肢短,脚掌小而圆。尾长。不可自由伸3,1,4,2 3,1,4,2缩。齿式 多在树上生活,以果类为食,分布多在南方。 如:果子狸: 大灵猫: 小灵猫: 九、鳍足目(Pinnipedia)鳍脚目 本目是从古代食肉类分出,向水中发展的一支,适应于水中生活,是一类海 产食肉兽。 特征:1.体呈纺锤形,四肢鳍状,(故名鳍足类或鳍脚类),前肢发达,适 于游泳,后肢扁宽,转向体后;2.外耳壳退化;耳孔和外鼻孔都具瓣膜;(潜水时可关闭,防止水进入);3.体表被毛。 19 习性及意义:1.肉食性(以鱼、贝类等为食),海产,善游善潜,但需在陆 地上进行交配、产仔、哺乳、换毛及休息。2.肉、肉可利用;可供观赏;3.具 回声定位能力;4.具迁徙习性。 此目分为两个科:该目所有种都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海狗科:在陆地上后肢能转间前方,具不发达的外耳壳,针毛下有绒毛。如 海狗,我国渤海曾捕到过。 海豹科:后肢不能转向前方,故上陆后必须用腹部作弯曲动作才能使身体移 动,短小尾夹于后肢间,不具外耳壳。针毛下无绒毛。女薄豹:见无我渤海海湾 内。 十、奇蹄目(Perissodactyla) 本目为一类大型、善跑的草食性动物 特征:1.四肢仅第3指(趾)特别发达,指(趾)端具蹄,其余各指(趾) 或不发达(犀牛貘),或完全退化(马);2.头部有角或无角;(生角者系表皮衍 生物,与鹿类,羊类的角都不同)3.上下颌具门齿,适于切草,臼齿齿面具棱 脊(适于研磨食物);4.胃单室,盲肠发达,无胆囊。 习性及意义:1.分布于草原,善于奔跑,食草;2.多为珍稀动物,应加以保护。 ?.貘科:分布仅限于中美和南美,少数产于马来半岛。如马来貘,产于马 来半岛及苏门答腊,产亚洲仅此一种。栖于密林多水地区,夜间活动,受惊即逃 入水中,从不成群嗜食植物的嫩芽。 ?.犀科:皮肤很厚,毛稀少近于裸露 头顶额部具1-2个表皮形成的角(如是2角,则前后排列),前肢3-4指, 后肢3趾。如印度犀,仅一个表皮角,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曾发现过非洲犀,具二 个表皮角。 我国境内第三纪化石分布广泛,很多地区有发现,现代仅存留在热带、亚热 带、分布在印度和非洲。 ?.马科: 第三趾发达,具蹄,第二、四趾退化,仅余退化的掌骨和蹠骨。 1.野马:为家马的祖先,目前已处于绝灭的边缘。原产地在蒙古和我国新 疆交界处,1880年内俄国探险家 Przewalskii在新疆的准葛尔盆地发现并报道出来,20世纪初德国人曾捕获到数10头,饲养于国外动物园。现在是否存在,是 国际动物学界一大疑问,人们寄希望于新疆北部。 2.野驴:现代生存的还不少,分布在新疆、西藏、内蒙古和青海,甘肃一 带。尾的上半部毛短而光滑,尾的下半部有披散的黑色长毛(野马从尾基部开始, 全为披散的长毛)。野驴为家驴的祖先。 资料:在家养情况下:雄驴 ×?马=骡(马骡) 体质强壮(强健)可供役用。 雄马×?驴=駃騠(马骡)谷称矮骡,形较骡小,体力差弱,不适于实用。 十一、偶蹄目(Artiodactyla) 20 为一类大型善奔跑的草食性兽类。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得到充分发育,生下的 幼兽毛干后,就可跟母兽一道奔跑,因而定为最高等一目。 蹄:可减少足部与地面的接触面,以减轻磨擦力,便于行走。 特征:1.第3、4指(趾)同等发达,先端具蹄并着地负重,故名:偶蹄类; 2.多数种类有角;3.上颌门齿常退化或消失(牛科、鹿科),臼齿结构复杂, 适于食草。下犬齿门齿状(也有些种类犬齿强大,作为武器之用)。4.消化系统结构复杂:一些为不反刍类胃仅为单室。但另一些反刍类胃分为4室(分为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 前二胃由食管膨大分化而成,后两室才真正是属于胃本体。 瘤胃 属食道的膨大,不属真正的胃,不分 网胃(蜂巢胃) 泌消化液(瘤胃提供微生物活动的发反刍类胃 瓣胃 酵锅)属真正的胃,具腺上皮,能分 皱胃(腺胃) 泌胃液。 瘤胃:相当于一个大的发酵口袋,内含大量微生物,每克瘤胃内容物中含有 5-10亿个细菌,10-100万个纤毛虫。草料中的纤维素在这些微生物的作用下发 酵分解,即微生物消化。 网胃:其内壁有大量蜂窝状的襞褶,能将食物分成小的团块,网胃内同样进 行微生物消化。 在瘤胃和网胃内经初步消化(微生物消化)的食物可逆呕再返回口中重新咀 嚼,这一过程称为反刍。食物经细嚼后再咽下,经一肌肉质的瓣进入瓣胃,最后 达到皱胃。 反刍过程: 口 瘤胃 蜂巢胃 重瓣胃 破胃 反刍 反刍 经一肌肉质瓣 骆驼的胃缺少瓣胃,只有3个胃,在瘤胃和网胃的周围分生出许多(约20-30个)小囊,平时由括约肌闭锁住和瘤胃的通路,囊内贮存水,以适应干旱缺水的 沙漠生活。 5.皮可制革,肉、乳可食,有的为药用(如鹿茸、麝香等)。 6.役用: 偶蹄目:反刍亚目、胼足亚目、不反刍亚目 (一)鹿科:(中国境内九属16种,还不包括麝)(反刍亚目) 1.毛多较粗,易断: 2.犬齿或有或无(麝和獐犬齿獠牙状——雄) 3.右角者为实角(除牙獐、麝外,雄性多具角;驯鹿?雄皆具角)。有角的 种类犬齿不发达,无角的种类,犬齿发达(例外:小麂角,犬齿均较发达)。鹿 21 科的角每年脱换一次。 刚长出的角尚未骨化,表面被茸毛,其上血管丰富,称为鹿茸。鹿角(梅花 鹿角)生长情况,出生后的第二年锥形角(不分叉),第三年才长出枝角,如不 锯,最多分四叉,所以有“花不过五”的说法。 东北马鹿:分枝可在五枝以及五枝以上。 *资讯台四不象描述: 鹿科角分叉各有不同,眉枝位置及数量亦不相同,角着生部位也有不同,因 麂 头似鹿 此为分类依据之一。 梅花鹿 尾似驴 如:麅 驼鹿 背似骆驼 驯鹿 蹄似牛 * 麋鹿(四不象)头似马非马,角似鹿非鹿,体(尾)似驴非驴,蹄似牛非 牛。 (二)牛科:又称洞雨科(反刍亚目) 1.雄性有角,雌性多数也有角,但角略小,也有雌性舌角的。 2.角为洞角(内有骨质[即真皮形成]的角心,由疑骨衍生而来。) 3.角舌分叉,终生不脱换 4.齿式为0,0,3,3,上颌无门齿和犬齿 3,1,3,3 5.胆囊存在 如黄羊 羚羊、牦牛、苏门羚(鬣羚)、青羊(斑羚)、盘羊:羚羊是喜马拉雅山和横 断山脉的高山特产动物,在我国仅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秦岭一带,为我国特 有种类。 注:1.我国产的黄牛,体较小,角较短,颈较长,体呈赤色,有人认为起 源爪哇牛(B. banteng Wagner)陕西的秦川牛——役用牛,河北的演州奶牛是著 名的乳牛。 2.水牛:起源于印度水牛(野生种Bubalus bubalus)现饲养于亚洲南部和非洲北部。 3.绵羊:由野生种Oris aries绵羊驯化而来。 4.山羊:原产于伊朗和阿富汗Capra hircus野生种还见于高加索,亚洲中部, * 麋鹿为我国特产,但目前已无野生存在,到清朝仅在南苑场内饲养,供皇家狩猎之用,1866年,被一法 国传教士从我国盗运出走,在国外作为珍奇动物养殖下来。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南苑的麋鹿全部毁灭。解放后从英国接回几只,1985年再从英国送回20余只,这一原产我国的珍稀动物回到了它们祖先的故居重建种群。目前北京的南苑子清朝皇家狩猎苑旧址建立了麋鹿苑,成立了麋鹿生态研究中心,这次 麋鹿重引进是我国的重大自然保护项目。“重引进”(reintroduction)是把一个在原分布范围内已经消失的物种重新引回其原产地,并极力恢复它们的自然状态;“重引进”是自然保护事业中保护濒危物种的一个十分 重要方面。 22 小亚细亚、以至印度的西北隅。 (三)猪科:胃仅一室,不反刍,犬齿存在,无角。(不反刍亚目) 3,1,4,3国内仅1属1种。 头长,吻长,吻末端在鼻孔处有圆的吻垫,用以拱土觅食。雄性上颌犬齿发3,1,4,3 达,呈獠牙状,向外上方翘起。 如野猎,体型大者可达200-250kg。 家猪:由野猪饲养驯化而来,尽管品种繁多,但都属1种。 齿式: (四)河马科:门齿和犬齿皆呈獠牙状。以水生植物为食,群栖于河湖、营 半水栖生活。(不反刍亚目) 如河马、仅产于非洲。 (五)驼科(胼足亚目) 仅第三、四趾着地,蹄下有胼胝状肉垫适于沙漠中行走。无角,胃三室,在 瘤胃和网胃上附有许多水囊,耐干旱。 1.双峰驼:背上有两个瘤状肉峰;野生种仅分布中亚细亚及戈壁沙漠,我 国青海柴达木和新疆塔里木和甘肃均产有野生种。已濒临绝灭,被列为国家?级 保护动物。 2.单峰驼:仅一个瘤状肉峰;已无野生种,饲养于阿拉伯及北非洲的沙漠 地带。 十二、海牛目(Sirenia) 为海洋有蹄动物,身体结构如鲸,体呈鱼形,前肢鳍状,后肢消失,皮厚无 毛,皮下脂肪很厚,具水平尾鳍,海牛与鲸在形态上近似只是趋同的适应,海牛 类系统发生上更接近于有蹄类,尤其接近于长鼻目。 儒艮科:体形似鲸,但更多地保留陆栖特点:有明显的颈部,颈椎未愈合, 雄性两门齿较长大,突出口外,类似象牙。乳头一对位于胸部,母体哺乳时怀抱 幼仔的形象很象人类,故有美人鱼之称。 如儒艮:我国台湾和广东、广西沿海均曾捕获过。 十三、长鼻目(Proboscidea) 为陆栖动物中体型最大者。 四肢粗壮呈圆柱壮,前肢五趾,后肢五趾(非洲象)或4趾(亚洲象)鼻和上唇连在一起,延长呈长圆筒形,肌肉发达,能自由动作,上门齿特别发达突出 口外,俗称象牙,无犬齿,齿式 1,0,3,3,无阴囊,睾丸终生留在腹腔内,仅10,0,3,3 科1属2种。 亚洲象:体小,耳小,仅雄具象牙,鼻端前部具一指状突起,后肢4趾。 非洲象:体大,耳大,雄雌具象牙,鼻端前部具二指状突起,后肢5趾。 我国云南有分布,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23 第三节 哺乳动物的起源和适应辐射 一、哺乳类的起源 哺乳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而不是起源于鸟类。 A.因为鸟类是一个特化的类群,特别是前肢变为翼具有特殊的气囊,没有 牙齿,从化石可以看出。 B.因为从现在的化石可以看出:哺乳类比鸟类出现早:中生代三叠纪末期 哺乳类就从兽形爬行动物分化出来,而最早的鸟类化石出现在侏罗纪。 C.同时哺乳类还保留一些两栖类的特征,如有大量的皮肤腺,有两个枕骨 髁等。 现代哺乳类彼此相差很大,特别是原兽亚纲的种类与后兽、真兽亚纲的动物 差别更大,它们可能来自不同的祖先(就是人们所说的多系起源),但尚未找到 直接的祖先。目前较一致的看法: 哺乳类是由古代爬行类盘龙类的后代——兽齿类演化而来,其主要依据是:兽齿类已具备一些哺乳类的特征: 1.头骨具全颞窝; 2.具二个枕骨髁; 3.具发达的次生腭; 4.具横生异型齿(牙齿已有门、犬、臼的分化); 5.下颌齿骨特别发达(其它骨片退化); 6.四肢位于身体腹侧,膝关节向前肘关节向后(已能向兽那样行走,而不 是象爬行动物那样贴地爬行)。 我国云南禄丰地区晚三迭纪地层中发现的同名世界的卞氏兽,公认为古代爬 行动物,可以说是接近哺乳类的爬行动物。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兽齿类在许多方面已接近哺乳动物,同时证明哺乳类 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 二、哺乳动物的适应辐射 哺乳动物的进化包括三个适应辐射阶段: (一)第一阶段是中生代侏罗纪,这个时期原始的哺乳类分二类:多结节齿 类和三结节齿类。 多结节齿类:即臼齿咀嚼石上具2-3纵列结节(丘状突起)。三结节齿类: 臼齿咀嚼石上具3个结节,如图22-53B。 由三结节齿类分为三类(支):三齿兽类、对齿兽类、古兽类 一般认为:古兽类是现代有袋亚纲和真兽亚纲的祖先。 (二)第二阶段:中生代白垩纪,有袋类和有胎盘类出现,多结节齿类1 仍生存着。 (三)第三阶段:是新生代这时期有袋类和有胎盘类得到了空前大发展。 最早的有胎盘类是一些小型的食虫类,从食虫类这一主干向各种不同的方向 辐射发展,成为现代生存的各目有胎盘哺乳动物。 24 有袋类在白垩纪时曾广泛分布于世界大陆上,但在生存竞争中逐渐被有胎盘 类所淘汰,现在有袋类仅分布于澳洲和南美洲,由于地理隔离而得以保存下来。 单孔类:从他们的机体结构上来看,无疑它们是属于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一 般认为,单孔类可能是三迭纪末出现的多结节齿类的后裔。 第四节 哺乳类的生态要点 一、哺乳类的主要生态类群 陆栖、树栖、穴居、水栖、飞翔 1.陆栖: 偶蹄目 奇蹄目 兔形目 种类 啮齿目(多数) 食虫目(大多数) 陆栖 食肉目(大多数) 一般善跑 沙漠鼠多为沙土色 听、视觉发达 特点 北极熊 毛色多与其栖息地相协调 为白色 雪兔 2.树栖(种类少) 灵长目 松鼠类 种类 鼯鼠类 树鼩 树栖 1.前肢能握物或具皮膜 特点 2.尾长大而蓬松 3.善于爬树或树间跳跃、滑翔 3.穴居 种类少而转化 鼹鼠 典型种类 鼢鼠 竹鼠 穴居 前肢爪强大,适于挖洞 特征 外耳壳及眼退化 毛柔软、无毛向 25 鲸目 种类 鳍足目 4.水栖(次生现象) 海牛目 水栖(种类 1.体型似鱼、四肢鳍状(或后肢退化) 少而转化) 2.皮下脂肪厚(保温、增加浮力) 特点 3.善于游泳和潜水,适于水生 4.外耳壳多退化,眼退化 翼手目 种类: 飞翔 1.前肢转化延长 5.飞翔 (特化) 2.指(趾)间具皮膜 特点 3.耳发达、眼退化 4.能发射超声波 蝠蝙和鼠类多伴随人们栖居,与人类关系极密切,深入研究其危害,很有意 义。 二、哺乳类的食性 肉食性,草食性,杂食性 1.肉食性:食虫(食虫目、翼手目、鳞甲目);食鼠(黄鼬);食大型动物 (食肉目) 2.草食性:食草(奇蹄目、偶蹄目、长鼻目、海牛类、臼齿特发达);食谷 及坚果(大部分啮齿类,兔形目,危害农林);食竹叶:如大熊猫。 3.杂食性:黑熊、猪獾、狗獾(典型杂食性);黄鼬、狐狸(除主食肉外, 也食坚果和浆果) 应当指出:哺乳动物多为杂食性,专食肉或食草的种类是极少数,不少杂食 性种类,是从肉食性演化而来的。 肉食性:杂食性、草食性。 三、哺乳动物的贮粮习性 许多哺乳动物具有贮粮的习性,尤以啮齿类(棕背田鼠、黑线仓鼠、豹鼠、 黄鼠、松鼠、鼢鼠等)最为突出,是度过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 由于许多种类具贮粮习性,经常给农、林、药材造成严重危害。如: 1.1957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在北京郊区挖鼠洞获得粮食11870斤。 2.1972年3月18日《湖北日报》湖北房县上龛区药材场郑景华同志,挖 掘鼢鼠洞,不到一个月挖出土豆2600余斤,贵重药材100余斤。 由于对食性及贮粮习性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26 A.鼠类的贮粮习性,对人类危害极大; B.可从兽类的食性及与人类的关系,来确定兽类的益害; C.可根据其贮粮习性,根据所贮食物分析该动物食性及食量,为其它研究 提供科学依据。 3.根据食物的分布数量,可判断该动物的分布,生活方式可预测其繁殖和 数量变动情况,为合理开发利用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四、哺乳类的繁殖 (一)性成熟的年龄 因种类的不同而各不相通 鼠兔性成熟年龄3个月 象性成熟年龄20-25年。 由上可以看出:个体越小,成熟愈早,反之,成熟越晚。 成熟早,数量多,种群优势就大。 成熟晚,数量少,易被消灭。 (二)交配、生殖、育仔 通常在?兽性成熟、发情期才允许交配。 一般在秋冬交配,春、夏生育。 但鼠类、兔的周期性不明显,一年四季均可繁育,特别在室内,食物充足的 情况下,数量会更多。 (三)发情、交配期的特殊表现 显得异常不安,性情暴燥,鸣叫,好斗。特别是一?雄多雄的偶蹄类,如鹿 等常因争夺?体发生搏斗,甚至遍体鳞伤,胜利者占有?兽。 如牙獐、麝、野猪、牛等。在发情期雄兽异常凶猛。 (四)?雄关系 1.一般一雄多?,雄兽不参与抚育幼兽; 2.少数为?雄配对,一雄一雌,如狼、狐、猕猴等雌雄共同抚育幼仔。 (五)怀孕期 怀孕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个体小,时间短;个体大,时间就长,愈是个 体大的兽类,数量愈少,应重点保护,象、虎、豹、熊等。 仓鼠14—18天 虎155天 小家鼠18—21天 熊180—187天 刺猬31天 鹿300天 狐62天 鲸315天 象600—630天 (六)繁殖次数 1.大多数种类一年一次,每次产1-数仔(大型兽类每次产仔数少,小型兽每次产仔数多); 2.少数兽类多年繁殖一次,如象2-3年1次; 27 3.年繁殖多次,每产数仔,如啮齿类。 总之,在食物丰富的年代或失去生态平衡时,繁殖次数及每次产仔数大增, 如1956年洪湖县抓到老鼠150万只,1957年安徽芜湖县捕到老鼠789万只。相 反食物缺乏或生态环境失调时,则减少。 28 29
本文档为【第二十章 哺乳纲(Mammalia)】,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5KB
软件:Word
页数:46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4-05
浏览量: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