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王雱与吕惠卿《庄子》诠释比较研究

王雱与吕惠卿《庄子》诠释比较研究

举报
开通vip

王雱与吕惠卿《庄子》诠释比较研究崤笆士f硕士学位论文王穿与S惠卿《左子》诠释比敕研念梁杰指导教师:李波教授专业名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二〇一九年六月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雱与吕惠卿《庄子》诠释比较研究硕士研究生:梁杰指导教师:李波教授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所在学院:文学院重庆师范大学2019年6月AThesisSubmittedto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

王雱与吕惠卿《庄子》诠释比较研究
崤笆士f硕士学位论文王穿与S惠卿《左子》诠释比敕研念梁杰指导教师:李波教授专业名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二〇一九年六月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雱与吕惠卿《庄子》诠释比较研究硕士研究生:梁杰指导教师:李波教授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所在学院:文学院重庆师范大学2019年6月AThesisSubmittedto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TheComparativestudyofannotationonZhuangzifromWangPangandLvHuiQingCandidate:LiangJieSupervisor:ProfessorLiBoMajor:AncientChineseLiteratureCollege:CollegeofArt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June,2019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I王雱与吕惠卿《庄子》诠释比较研究摘要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和吕惠卿《庄子义》是北宋诠释《庄子》的代表之作。庄学发展至宋,出现了“儒学化”倾向和重阐发义理两大特征,王、吕《庄子》成为此特征的典型性注疏。另二人又同处于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学学派,深受荆公新学影响,在掌握政权和话语权的同时,展现出以“调和论”解庄、以“性命道德之学”解庄、以“象数易学”解庄等多方面的学派倾向。所以,选取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吕惠卿《庄子义》作为研究对象,对二者进行对比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研究探讨,不仅可以窥见北宋新学学派注庄的整体倾向,还可以具体了解王雱、吕惠卿二人《庄子》的独特之处,这为研究庄学提供了更多的材料。纵观前人对二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专人、专书方面,虽对王、吕二人各自书中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但较少将其与时代、学派联系起来,这种做法未能真正展示注庄者独具一格的思想走向,因此本文将二书进行比较研究,试图寻找到潜藏的独特之处。全文内容由四部分组成:首先在绪论部分就选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本文的创新及特色之处做了简要的介绍;第一章,就王、吕两家《庄子》注疏的情况做了大致梳理。其中包括文化背景与二人著书过程,以及二书版本考订;第二章,对王、吕《庄子》诠释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进行了比较。二人虽都具有建构《庄子》框架的意识,但明显王雱更为注重《庄子》论述的逻辑及次序性,不仅为篇章做小序来形成三十三篇的前后联系,还通过制名寓意的人名诠释,构建次序叙述。而吕惠卿则只是认为《庄子》三十三篇属一个完整的结构。此外,二人皆抱以“调和论”诠释《庄子》,但调和的倾向有所不同:王雱重《孟子》之正人正己、《易》之阴阳以及援引佛家身徧法界的概念解庄;吕惠卿则重《孟子》心性、象数易学以及以老子衍生的重玄之道解庄;第三章,对王、吕《庄子》诠释思想进行了比较。分别从逍遥观、修养观以及对有为、无为关系的认识三个方面着手,挖掘出王雱是如何建立“尽性至命”以及吕惠卿又是如何偏重“内圣外王”方面的。关键词:王雱;吕惠卿;《南华真经新传》;《庄子义》;诠释比较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IITheComparativestudyofannotationonZhuangzifromWangPangandLvHuiQingABSTRACTWangPang'sNanHuaZhenJingXinZhuanandLvHuiQing’sZhuangziyiaretherepresentativeworksoftheinterpretationof"Zhuangzi"intheNorthernSongDynasty.ThedevelopmentofZhuangZitotheSongDynastyhastwocharacteristicsof"Confucianism"andreinterpretationofthetheoryofideology.WangandLv’s"Zhuangzi"havebecometypicalfeaturesofthisfeature.ThetwomanareinthesameWangAnshischool.TheyaredeeplyinfluencedbytheJinggongNewSchool.Whilegraspingthepowerofthepoliticalpowerandtherighttospeak,theyshowthetendencyofinterpretingzhuangzi'sphilosophywith"harmonytheory"、"studyoflifeandmorality"and“XiangshuZhouyitheories”.Therefore,WangPang’sNanHuaZhenJingXinZhuanandLuHuiqing'sZhuangZiyiareselectedastheresearchobjects.TheanalysisandresearchofthetwocannotonlygrasptheoveralltendencyoftheNorthernSongDynastyXinXue,butalsocanunderstandspecificallytheuniquenessofWangPangandLvHuiqing'sZhuangziprovidesmorematerialsforthestudyofZhuangzi.Throughoutthestudyofthetwobooksbythepredecessors,mostofthemfocusonthespecialpersonandthespecialbook.AlthoughthethoughtsofthetwobooksofWangandLvhavebeendeeplyexplored,theyarelessassociatedwiththetimesandschools.ThiskindofpracticefailstotrulyshowtheuniquethinkingoftheWangandLv,sothisarticlewillcomparethetwobooksandtrytofindtheuniquefeatureshidden.Thefulltextconsistsoffourparts:Firstly,intheintroductionpart,abriefintroductionismadeonthestatusquo,existingproblemsandinnovationsandfeaturesofthetopic.ThefirstchapterisageneralreviewofthesituationofWangandLv's"Zhuangzi".Theseincludetheculturalbackgroundandthetwo-personbook-writingprocess,aswellasthesecondbookversion;ThesecondchaptercomparestheinterpretationmethodsofWangandLvZhuangzi.Althoughbothofthemhavetheconsciousnessofconstructingtheframeworkof"Zhuangzi",itisobviousthatWangPangpaysmoreattentiontothelogicandorderofthediscussionof"Zhuangzi",not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IIIonlytomakeasmallorderforthechaptertoformtheconnectionofthethirty-threearticles,butalsotomakethenameThemeaningofthemeaningoftheperson,theconstructionofthesequenceofnarrative.LvHuiqingjustthinksthatThirty-threeofZhuangzibelongstoacompletestructure.Inaddition,bothofthemembracedthe"harmonytheory"tointerpret"Zhuangzi",butthetendencytoreconcileisdifferent:WangPangemphasizestheMengZi’sculturetheory,theyinandyanginYiandtheconceptofShenBianFaJieinbuddhism;HuiQingemphasizestheMengZi’sheart,theXiangshuZhouyitheories,andthechong-xuanofrelyingonLaozi;thethirdchapter,ComparingtheinterpretationofWangandLvZhuangzi.Fromtheaspectsofperipatetictheory,theconceptofcultivationandtheunderstandingoftherelationshipbetweenactionandinaction,weexploredhowWangPangestablished"chin-hsingchih-ming"andhowLvHuiqingwasbiasedtowards"theinnerandouterkings".Keywords:WangPang;LvHuiQing;Nanhuazhenjingxinzhuan;ZhuangZiYi;interpretationofcomparaty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IV目录绪论................................................................................................................................................1(一)选题原因及研究目的.....................................................................................................1(二)研究综述..........................................................................................................................21.北宋《庄子》学相关研究..................................................................................................2(1)北宋《庄子》学思想研究..........................................................................................3(2)北宋《庄子》学文献研究..........................................................................................4(3)北宋《庄子》学文学研究..........................................................................................42.王雱及其《南华真经新传》相关研究.............................................................................4(1)关于王雱的政治、历史研究......................................................................................5(2)关于王雱的思想研究...................................................................................................53.吕惠卿及其《庄子义》相关研究.....................................................................................6(1)吕惠卿其人研究...........................................................................................................6(2)吕惠卿其书研究...........................................................................................................7一王、吕两家《庄子》注疏....................................................................................................9(一)文化背景与二人著书.......................................................................................................9(二)两家《庄子》版本概述.................................................................................................11二王、吕《庄子》诠释方法之比较........................................................................................15(一)王雱《庄子》诠释方法.................................................................................................151.构建完整的文本框架意识.............................................................................................162.融合诸家学说诠释《庄子》.........................................................................................25(二)吕惠卿《庄子》诠释方法............................................................................................331.内篇为纲、篇章互释的完整结构...................................................................................342.调和儒道的诠释方式........................................................................................................39三王、吕《庄子》诠释思想之比较......................................................................................49(一)逍遥观之异同.................................................................................................................491.共通之处——自适逍遥....................................................................................................492.分歧之处——顺变与刳心...............................................................................................54(二)修养观之异同.................................................................................................................581.初达共识——道形关系、性情关系、心知关系........................................................592.终见分歧——尽性至命与内圣外王.............................................................................66(三)对有为、无为看法之异同............................................................................................69结语...........................................................................................................................................73参考文献.....................................................................................................................................75重庆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绪论V附录一: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80致谢..................................................................................................................................81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1绪论(一)选题原因及研究目的自宋建立以来,统治者与各士人阶层无一不在思考着如何证明自身权力的合法性。依靠象征性的仪式,如封禅、郊祀,以及国家的政治权威,宋初统治者企图以此恢复稳定的秩序,但若没有文化的支持,“仅仅依靠象征性的仪式是不能彻底解决合法性问题的”①,因此一种新型的、支撑政治的文化体系逐渐在士人阶层建立起来。而儒家文化向来作为正统之学,势必会成为传统士人们建立文化体系的最佳选择。与此同时,佛学在唐代历经由精深至于实践的转变后,已经成为国家普遍认同的学说,所以代表国家正统的儒学要在这种情况下重振旗鼓,就必须加深自己在超越层面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宋代的士人们都将超越之理看得很重,如宋初孙复就言“孔子而下,称大儒者,曰孟轲、荀卿、杨雄。至于董仲舒,则忽而不举,何哉?仲舒对策,推明孔子,抑黜百家,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斯可谓尽心于圣人之道者也。”②可谓是延续“道统论”来说明自身“圣人之道”的合理性,换言之,超越之理的兴盛一来可以为皇权奉行天威找寻依据,还可以抵制佛学的继续侵蚀,复兴儒家文化。所以北宋思想势必朝着以“义理”为代表的具有超越层面的哲学理论发展转型,荆公学派思想正好在整体上呈现这个倾向。另一个方面,老庄之学本身就作为超越层面的思想存在,正好也能迎着此转型而进入学派思想内部,所以从荆公学派庄学这个研究角度出发,自然就契合了北宋转型阶段的整体思想。而本文选取王雱(1044-1076)《南华真经新传》和吕惠卿(1032-1111)《庄子义》两本书为研究对象,是根据二人同为王安石学派成员③的角度来看的。王雱和吕惠卿传承了王安石关于道论、性命以及处世哲学等多个方面的思想,而以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153页。②(清)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3月,第99页。③王安石变法始于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而于1085年陆续为执政的司马光所废,前后共持续十七年。漆侠认为其中1076年是变法的分水岭,“在这以前,由于王安石的指导,各项改革都有不小的进展;而在这以后,变法显然停滞,并在某些方面有所逆转。”见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月,第100页。但除1069-1085年这个期限外,以王安石个人或以其为代表的新学学派思想仍然流传于社会,如宋马永卿记载其与师刘安世论变法:“当时天下之论,以金陵不作执政为屈。”见宋马永卿:《元城语录解》卷上,《四库全书》本。可见王雱自熙宁四年(1071),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开始参政,1076年因病早亡,6年时间正好处于漆侠所谓王安石变法的进展期,故王雱成为一个典型的新学学派拥护者。而吕惠卿前期虽是安石变法“护法”以及《三经新义》修撰人,但自1076年与王雱、练亨甫、吕嘉问等人交恶后,逐渐脱离了新学学派。尽管如此,其于1083年动笔的《庄子义》,思想却始终不离新学学派倡言的“性命道德之学”。所以虽吕惠卿与王安石父子有所矛盾,且《庄子义》成书于此矛盾之后,此处仍将王、吕二人都囊括为王安石学派成员并在学派思想下来看待两本《庄子》。并且吕惠卿与王安石二人在1080年已经和解过一次。目前学术界研究新学学派的学者,亦认为吕惠卿是新学门人,如刘成国《荆公新学研究》,邓小南《关于扩展吕惠卿研究的层面问题》等研究都以吕惠卿作为变法的核心成员。重庆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绪论2《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正是王安石学派开辟他们新兴的学术方向所研究的对象。他们站在道体大全的宇宙意识高度,来解决在经验层面的问题,从而走出庆历学术拘于儒家经典个别结论的困境,所以王安石学派一方面将道家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政治哲学的建构之中,一方面又用儒家学说来克服道家的虚无,这些层面在新学学派对《庄子》进行注释时展示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整个学派现存的《庄子》注疏并不多,南宋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收录新学学派成员注疏五家,剩余的较完整的《庄子》注疏只余王雱和吕惠卿,因此这剩余的两家注疏对于分析其自身和新学学派在学术上的历史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目前对于王雱和吕惠卿的思想研究较少,尽管《南华真经新传》和《庄子义》都有学者进行分析,但对于思想的全面和二者对比得出的特殊性论述较少,吕惠卿的生平研究较多而思想研究偏少,以二者为出发点联系王安石学派的研究也十分罕见。因此,王雱以及吕惠卿《庄子》诠释比较研究对于这二人的了解以及王安石学派思想的特殊性有积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庄子》诠释比较研究”之“诠释”,着重讨论王雱、吕惠卿二人如何理解并注疏《庄子》,并非西方诠释学个中概念。故本文王、吕《庄子》诠释比较研究的研究目的可简要概述如下:1.由于新学学派庄学注疏现存较少,着眼于王、吕二人为代表的新学学派《庄子》注疏,可以窥见王安石学派如何将道家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政治哲学的建构之中,以及如何利用超越之道来引领儒学思想来面对佛学的冲击;2.从比较的角度来讲,尽管二人都属于新学学派,但由于性格、人生境遇以及政治定位的不同,其解《庄》方法和思想势必也有所差异,由此其为庄学史贡献的方向就不同。方勇《庄子学史》说王雱“在《南华真经新传》中……充分表现出了他那不屑于传统的章句传注之学而务在阐发《庄子》义理的治学精神。”①说吕惠卿也是“务求阐明其义理,则又体现了宋代学者研治《庄子》的新精神,不可不予以重视。”②虽然二者都以义理倾向来解庄,但具体侧重于性命之学抑或是内圣外王才真正决定了两书的独特性。因此选取同属于新学学派下的两本时代较近的书进行对比,正好可以发现时代思想以及庄学发展的微小变化。3.通过比较,王、吕二人《庄子注》的特殊性就更能被凸显。例如同样援儒入庄,王雱、吕惠卿对于《易经》的引用便分别侧重于阴阳概念和象数两个不同的方面。亦可说明易学在此阶段有义理派和象数派发展两个方面。故如此类的诠释倾向会更加容易被展现出来。(二)研究综述1.北宋《庄子》学相关研究①方勇:《庄子学史》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82页。②方勇:《庄子学史》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43页。重庆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绪论3北宋《庄子》受到政权的推崇,但其具体的发展呈曲线变化。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朝在政治方面较多地引进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到太宗推崇《庄》学时说到:“夫万物自有为以至于无为,无为之道,朕(太宗)当力行之。”这个时期,真宗诏定摹刻《庄子释文》,王旦撰《庄子发题》。但过分地推崇道家无为思想,会使其逐渐变质,成为造就国家社会积贫积弱困境的原因之一。至宋仁宗时期,北宋儒学的全面复兴使得理学家在恢复孔孟之道的同时,吸纳了道家、佛教的思想,这让北宋《庄子》学朝着“儒学化”的方向发展,而王安石学派的注《庄》思想便于此时盛行于世,其中有王安石《庄子解》、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吕惠卿《庄子义》、陈景元《庄子注》等。除此之外,苏轼《庄子》学与王安石学派注《庄》鼎足而立,同样将儒、道思想统一起来,王安石学派《庄子》学与苏轼《庄子》学成为官、私之学互为影响。至哲宗时期,由于政治倾向不同,道家思想成为官方禁止思想,但庄学蓬勃发展的兴头不会被遏制,此时,陈详道、林自以“阴阳”释《庄子》,道家思想依旧沿着王安石学派所倡导的路线发展。而徽宗在位后,道家思想再次成为官方大力推行的思想,此时期出现整个宋代唯一的道家经典博士之官,后至钦宗时期才被禁用。综上,北宋《庄子》学在官方思想上屦遭推行与禁止,呈现小时段的曲折发展,但整体上发展迅速且独特,可归于以下几个特色发展点:儒道合一的解《庄》之路。如王安石学派下的王雱《南华真经新传》、吕惠卿《庄子义》皆释“有为、无为均是至妙”。以象数易学解《庄》。如陈详道、林自、陈景元皆以阴阳之数解《逍遥游》。对《庄子》各方面表示怀疑和阐发新意。宋代疑经改经思潮衍生到道家思想方面,如王安石《庄周论》怀疑“儒者之言”与“好《庄子》之言”都未曾追寻到《庄子》本意;苏轼《庄子祠堂记》认为《让王》《说剑》《渔父》《盗跖》都不是庄周本人所写。目前,关于北宋《庄子》学的研究甚多,但关于王安石学派的《庄》学思想以及具体到其成员王雱、吕惠卿的解《庄》之路和对比研究稍显薄弱,其中研究王雱多利用历史记载对其人进行考辨,吕惠卿较王雱则稍多思想方面的论述,但大都单独以期刊硕博论文为主,且止于其人其书的研究,并未上升到王安石学派的层面。(1)北宋《庄子》学思想研究北宋《庄子》学思想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以《庄子》全书为研究对象,探索此书思想于北宋的发展状况。如耿纪平《略论宋代庄学的“儒学化”倾向》(《中州学刊》,2000.11),通过以王安石与苏轼双方的角度得出宋代“庄学”重庆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绪论4“儒学化”的倾向的结论;张爱民《宋代<庄子>的阐释与接受》(山东师范大学,2004.04),从宋代统治者、政治家、理学家、道教徒、文学价值以及隐士和佛教徒等方面总结了其间《庄子》一书阐释与接受的特征和规律;肖海燕《宋代庄学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9.03),通过对宋代庄学的道论、心性论、治世思想的分析,展示了其与宋代理学不可分割的关系;简光明的《宋代“援庄入儒”综论》(《嘉大中文学报》,2009.09),主要分析宋代以儒解庄的具体内容,从而彰显宋代《庄子》学的特色。其二是以《庄子》单篇目为研究对象,寻找此书中单个概念在北宋的发展情况。如朱小略《<庄子>小大之辨及其历史解读》(湘潭大学,2010.05),分析到宋代关于“小大之辨”的解读;叶蓓卿《论宋代<庄子>逍遥义》(《诸子学刊》,2011.12)分析到王雱、吕惠卿等人提出“无累逍遥”,提倡以阴阳解庄的说法,再至南宋林希逸对以《易》解《庄》风潮的反拨,再至罗勉道的“优劣逍遥”论,对逍遥一义提出独特的见解;吴刚《<庄子>逍遥义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4.05),从小大之辨、至人神人圣人以及“化”三个层面对宋代逍遥义分析逍遥的层级。北宋《庄子》学的思想研究多将其与宋明理学联系起来,分析其儒学化特征。(2)北宋《庄子》学文献研究如耿纪平《宋代庄学的文献学研究》(《诸子学刊》,2010.01),将宋代庄学著作分为宋人对前代庄学著作的承传以及宋人对本朝庄学著作的著录与传刻两个方面,由此来勾画宋代庄学文献的整体风貌;李瑞振《金元庄学文献考》(《图书馆学刊》,2011.01),通过考金元庄学的专著类、论文书序跋类、金元刻本刊本类、戏曲作品类几个方面,得出研究形式多样、方外人士参与庄学研究队伍以及理学色彩浓厚等特点。(3)北宋《庄子》学文学研究张爱民《宋代文学家与<庄子>》(《德州学院学报》,2005.06),利用苏轼、辛弃疾、陆游等文学家对《庄子》一书的领会,展示《庄子》一书对宋代艺术创造方面的崇尚自然、反对人工雕琢、重视精神美等方面的影响;张梅《文学评点与宋代的<庄子>文学解读》(《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09),通过王雱、高似孙、林希逸三人对《庄子》文章的研究,将其对原典的解读一步步加入辞章评点的因素。总的说来,北宋《庄子》学研究多包涵在整个宋代的范围之中,极少有文章将其独立出来,且关于庄学思想的研究偏多,文献学以及其他方面研究甚少。2.王雱及其《南华真经新传》相关研究相对于北宋和王安石学派的庄学思想研究而言,关于王雱其人其学的专门研重庆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绪论5究更少。《宋史·王安石传》“王雱附传”称他“性敏甚,未冠,已著书数万言。”王雱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宣州旌德尉,但没有上任。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七月,王安石自江宁府调任翰林学士,王雱随侍王安石同到汴京。王雱在治平四年至熙宁三年间,专心著述,除“作策三十余篇,极论天下事”之外,对道家佛家思想进行了探索,作《老子训传》《佛经义解》数万言。《佛经义解》已散佚。《老子训传》即《老子注》。由于《老子注》的影响,王雱于熙宁四年(1071)被任命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成为朝臣,因此有机会参与变法革新运动。关于王雱参与变法的情况,因为王雱文集的散佚,已无从知晓,仅有他关于军器制作的奏疏还保存在《宋史·志·兵十一》中。王雱在奏疏中指出,过去对军器的制作不够重视,应该选拔真正懂得武器制作的人负责其事,由朝廷设置总机构以总理全部武器制作。在王雱的建议下,宋朝廷设立了军器监,加强和改善了军器的制作。熙宁六年(1073)三月,王安石以宰相之职,提举《诗》《书》《周礼》三经义的编纂,以便通过对经义的训释,完成“一道德”的目的。王雱不但继续探索老庄、佛学,而且对《诗》《书》《周礼》经义进行探讨。熙宁七年(1074),王雱由于同撰修经义提升为右正言、天章阁待制兼侍读。翌年,《诗》《书》《周礼》三经义解完成,又加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职名,王雱力辞得允。但王雱自熙宁六年(1073)即患“足疡下漏”,医治不愈,于熙宁九年(1076)六月病逝,享年三十三岁。由于年龄过短,王雱在政治上的成就远不如其父,加之其所留下的著作也多散佚,所以目前关于王雱的研究甚少,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关于王雱的政治、历史研究漆侠《王雱:一个早慧的才华四溢的思想家》(《中国史研究》,2000.11),以王雱一生为辉煌短暂作结,以其《道德真经注》《南华真经新传》为“道德性命之学”,认为其独具新意;姚瑜《从王安石溺子损名说起》(《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03),利用《宋史•王安石传》对王安石以及王雱进行了批评,认为王安石太过于宠溺王雱,给自己的政治生涯造成了污点;晏建怀《王安石与王雱:推进“变法”的父子兵》(《文史天地》,2013.09)对王安石父子的政治生涯进行分析,肯定了王雱的才华。上述关于王雱的研究对王雱本人有褒有贬,但根据时间来看,王雱的形象逐渐由被否定而至于肯定。(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也以《宋史•王安石传》和《邵氏闻见录》为对比,肯定了王雱的形象,否认了《宋史》关于王雱的记载。(2)关于王雱的思想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绪论6刘宣如、刘飞《王雱<庄子>性新论研究》(《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10),认为王雱《南华真经新传》说明了王雱“性→天道→圣人”的思想阶段发展,以“性”论为最高核心;熊凯《王雱<老子注>与佛教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007.03)结合王雱《老子注》文本,将其书与佛教思想相关联,从而对王雱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以及融会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特质等方面进行探讨;黄红兵《有为无为之间——王雱庄学思想研究》(《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9.02),以“有为无为均是至妙”“调和儒道释”“诠释性命学说”三个方面作为《南华真经新传》一书的主要内容,认为此书于理学、儒道合一方面的发展过程有巨大贡献;姜永青《王雱<庄子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06),从道论、性论、心论、无为与有为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南华真经新传》,并肯定了王雱追求自由境界的逍遥论,认为其是以“道家之道”为本,“儒家之道”为末;唐大华《王雱<老子注>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05),从道论、复性论、无为论三个方面分析王雱《老子训传》一书所展示的老学思想;尚杜元《“道通为一”与庄学的“新意”——王雱与荆公新学的庄学思想特色刍议》(《中国道教》,2014.04),总结到王雱用性命道德统摄庄子的思想主题,一方面契合儒家本位的思想关切,一方面强调了庄子思想在表达和贯彻“通一之道”上的独特价值。以上学术成果虽都涉及王雱及其思想研究,但大都分析《南华真经新传》一书的儒道合一、性命之学方面,并未与同时期其他注庄思想相对比进行特色研究。因此,对王安石学派下的王雱与吕惠卿的注庄思想进行对比,更能有力地展现其注庄特色。3.吕惠卿及其《庄子义》相关研究对比王雱的研究来讲,吕惠卿相关研究稍显丰富。大致说来分为吕惠卿其人研究以及关于《庄子义》的研究。(1)吕惠卿其人研究吕惠卿虽然是王安石学派成员之一,但其由于政治上的污点使得他与王安石的关系十分敏感,时人研究多从此处着手,考察吕惠卿的人生轨迹或者其政治关系。薛谋冲《熙宁变法的第二号人物——吕惠卿》(《福建论坛》,1984.04),分析到吕惠卿在经历变法之后由“端雅之士”变为“奸邪之士”,再考王、吕矛盾的发生,对吕惠卿做出瑕不掩瑜的判断;高纪春《关于吕惠卿与王安石关系的几点考辨》(《河北大学学报》,1997.09),考吕惠卿“发其私书”一事属伪,为历史上盛传的对吕惠卿的某些污蔑之事提出了质疑;莫砺锋《苏轼的敌人》(《学术界》,2008.02),利用吕惠卿与苏轼的交恶说明吕惠卿是以为颇有才学,工重庆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绪论7于心计之人;燕永成《北宋变法派首次分裂问题试探》(《文史哲》,2011.03),从变法派内部吕、王及他人的矛盾分析了变法失败的原因;张详浩《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再探讨》(《东南大学学报》,2011.07),认为吕惠卿对王安石恶毒攻击是造成王安石心灰意冷的一个原因;巢彦婷《王令与吕惠卿的交游与唱和》(《古典文学知识》,2014.07)分析了吕惠卿与王令的关系。(2)吕惠卿其书研究①吕惠卿其书思想研究[日]山田俊《吕惠卿关于<老子><庄子>思想浅析》(《道教研究》,1998.10),将吕惠卿《道德真经传》的思想归纳为“‘性’与万物一体”“无我”以及“道”,《庄子注》的思想分为“未始有物”“无我”和“性命之情”,总结为三教观,包括《庄子》在内的《老子》思想是最杰出的;郑小娟《吕惠卿与<宋吕氏庄子义>》(《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4)认为吕惠卿《庄子义》一书表达“道蕴于万物之未发”“反求吾心”以及“成己成物”和“保全其生”的人生哲学;徐华《吕惠卿<道德真经传>的老学思想》(《湖北大学学报》,2009.07),从“三教圆融”“以心契道”“形为事业”三个方面说明吕惠卿于《道德真经传》中以庄解庄和经世致用的联合之用;黄红兵《吕惠卿的庄学思想及其注庄特色》(《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5),认为其庄学思想是儒道合一为纲领的,具体囊括“有为无为”“为孔子辩护”“方内方外”三个方面,其注庄特色是利用庄子的矛盾注庄、制名寓义注庄、比较的方式注庄、以心注庄四个方面;赵庆梅《吕惠卿哲学思想初探——以<庄子内篇义>为例》(四川师范大学,2011.04)具体从《庄子义》的内篇注解出发,认为吕惠卿的哲学思想可归纳为道、无为、神、心四个方面;范海波《吕惠卿<庄子义>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1.05)则认为《庄子义》以儒道思想的调和为注庄特色,以内篇为纲、以名制义等方面为注庄方式;牟晓丽《吕惠卿<道德真经传>中的政治思想》(《赤峰学院学报》,2016.05)则以《道德真经注》作为吕惠卿变法的依据,提出变法的必然性、爱民思想、“君有为臣无为”等关于政治方面的思想内容。以上研究皆涉及到吕惠卿关于道、性命方面的哲学思想,但对于其中包含的细小的特色之处并未展开论述。②吕惠卿其书文献研究汤君《黑水城文献<庄子义>考》(四川师范大学,2006.06),考黑水城本是现能看见的最早《庄子义》刻本,且是北宋蜀地精良的刻本,对《庄子义》一书进行了样式的考察;陈静《黑水城<吕观文进庄子义>错误举例》(《中国哲学史》,2008.03),举出27处正文的错误,29处注文的错误;汤君《吕惠卿<庄子义>版本源流考》(《诸子学刊》,2009.06)将《庄子义》分为“义系列”的重庆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绪论8黑水城本和“解系列”的金刻本、“注系列”。“义系列”分为国图初本、国图副本、上海古籍本,而黑水城本的《庄子义》是最早翻刻本。以上学术成果虽都涉及王雱、吕惠卿及其《庄子注》,但对于北宋及王安石学派的庄学分析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之所以如此,其一是因为王安石学派的庄学著作佚者甚多,缺乏足够的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其二是因为自南宋以来,王安石学派成员多以负面形象呈现,直至清代才有学者为其翻案,因此学界关于历史人物形象的争论致使王安石学派成员的历史真相不明,这为此阶段的研究带来了困难。对于王雱《南华真经新传》与吕惠卿《庄子义》进行诠释比较研究,可以更全面地分析此二者各自解庄的特点和思想,并以此二者为王安石学派的代表,可以分析北宋及王安石学派的代表思想,这为当下了解北宋新学学派提供了一个契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吕两家《庄子》注疏9一王、吕两家《庄子》注疏(一)文化背景与二人著书宋初的文化与其政治联系甚密。余英时在《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一书中说到:“在宋代理学家的理解中,‘道体’构成了‘道统’的精神内核,而上古‘道统’的出现则为‘道体’可以‘散为万事’,化成人间秩序,提供了‘历史的见证’。”①即是说宋明理学家通过建构超越之道,形成道与世间秩序统一的体用一源观,那么宋代的政治就有了存在的合法性。尽管新学学派被大多数论者排除在理学之外,如邓广铭就以对内圣以及外王的侧重点来区分②,徐洪兴在《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一书中也不对新学有所评判。但新学学派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与理学所共通之处就在于同样推崇超越之理。但此学派与其他士人阶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掌握着政治权力。因此他们开始真正践行内圣、外王两方面的修养,余英时这样认为:宋代儒学以重建秩序为其最主要的关怀,从古文运动、改革运动到道学的形成无不如此。如果进一步观察这一动向,其间显然有一发展历程,即儒家思想的重点从前期的“外王”向往转入后期的“外王”与“内圣”并重的阶段,而王安石则是这一转折中的关键人物。……强调“外王”必须具备“内圣”的精神基础是王安石对宋代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③新学学派立足于推崇超越之理的基础上,同时还要将这天理运用于政治的运行中,自然就形成了从天理到人间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合理化生,但他们赖以生存的天理从何而来?王安石如是说到,“万物莫不有至理焉,能精其理则圣人也。精其理之道,在乎致其一而已。致其一,则天下之物可以不思而得也。……此圣人之所以又贵乎能致用者也。”④王安石认为有一个“至理”独立存在于天地之间,万物莫不按照此理行事,所以当权之人亦可以按照此理致政治之用。因此这种统帅之理成为了一种“道之全”的倡导,“语道之全,则无乎不在也,无不为也,学者所不能据也,而不可以不心存焉。”⑤正是因为此“至理”是万物共同遵守的规则、秩序,所以“道之全”足以概括此具有宇宙论意味的超越之道。在此基础上,王安石认为诸家之言不过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产生的适应于当时的言论,那么①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公司,2008年4月,第32页。②邓广铭在《宋史十讲》中说“程、朱一派的理学家们,虽然有时也把内圣外王的主张挂在嘴上,实际上他们却是专讲内圣而不讲求外王。……这与王安石之对于内圣外王同时并重,是大异其趣的。所以,不能把王安石称为理学这一儒家学派的开山祖。”见邓广铭:《宋史十讲》,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11月,第126页。③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7月,第56页。④王水照主编:《王安石全集》第六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1206页。⑤王水照主编:《王安石全集》第六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1291页。重庆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王、吕两家《庄子》注疏10儒、道,甚至释家之言在本质上都是互通的,这就是为何王安石并其门人始终贯彻着调和诸家言论的原因,刘成国如此评价到:“其实,以孔、孟儒家为主,调和释、老等诸子百家为一体,这种调和论的学术思想取向几乎贯穿了王安石一生的为学历程,其宇宙论、人性论、政治思想等等无不烙有此种调和杂糅百家的痕迹。”①于是庄子之学发展至于新学学派,自然就成为了“调和论”的一部分,许多学者甚至将庄学作为暗助孔子之说。而王雱作为王安石长子,吕惠卿作为王安石变法时的得力助手,自然深受此倾向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查看二人生平及著书过程来窥探一二。王雱(1044-1076),字元泽,是王安石与其妻吴氏长子,生于庆历四年。王雱自出生至于治平四年(1067)进士及第,大部分时间都居于临川,少年始就深受其父思想的影响。而治平四年进士,授旌德尉,不赴。时王安石亦屡召不赴,父子二人此举原因不得而知。后熙宁四年(1071),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受诏撰《诗》《书》义,后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皆随王安石从政。其间,王安石自熙宁元年(1068)以翰林学士越次入对,便开始陆续鼓动神宗变法,而《三经新义》亦是此时至于熙宁八年(1075)完成,王雱因此被加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职名,后王安石于熙宁九年(1076)至于元丰三年(1080)间罢相,王雱已经去世。在短短三十余年的人生中,王雱的经历与思想与其父没有一刻断离联系,因此学术界多认为王雱思想就是荆公思想的翻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真正细究王雱思想的学者,都认为王雱当自成一家,如姜永青就说&ld
本文档为【王雱与吕惠卿《庄子》诠释比较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小草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9-10-28
浏览量:1